中俄两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比较

合集下载

俄罗斯和中国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俄罗斯和中国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

俄罗斯和中国的艺术风格有何不同?俄罗斯和中国作为两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艺术领域有着千差万别的表现形式。

虽然两种艺术风格都有着深刻的文化积淀,但是每种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

下面我们分别从美术、音乐和舞台艺术三个方面来探讨具体的区别。

一、美术1. 俄罗斯艺术的表现主义风格俄罗斯艺术家擅长使用颜色、线条和形式表达生命和情感。

在俄罗斯艺术的表现主义风格中,经常以黑白对比为特点,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张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俄罗斯艺术通常会以现实主义为前提,但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加入抽象思想、反映内在精神和带有象征性的元素,强调情感和永恒。

2. 中国画的写意风格中国画通常采用线条描绘、墨色渲染和留白等技法,个别地方会增加色彩,但总体来说以黑白为主,具有极强的写意性。

中国画强调人物、动物和自然风景的真实性和立体感,但同时也注重虚实结合,以及形与神相得益彰的理念。

中国画作品常常在表现精神内蕴的同时,也通过高超的技法再现现实的美好形态。

二、音乐1. 俄罗斯音乐的浪漫主义风格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大气磅礴和情感高潮的表现。

音乐需要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常常采用音乐对话的方式,强调交响乐团,不断变换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展现音乐的情绪表达。

俄罗斯音乐通常包含各种声音效果、节奏变化和弦伴奏,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2. 中国音乐的古色古香风格中国音乐注重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音乐更为隽永古香,深厚含蓄,善于表达人们对于自然、生命、感情等方面的内在情感。

古典音乐常常使用传统的乐器和曲调,在音乐元素选择上更加注重层次表达。

另外,中国音乐创作也会在传统的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全球化的音乐形式,进一步强化了其古典和现代的特点。

三、舞台艺术1. 俄罗斯芭蕾的精美表现俄罗斯芭蕾舞蹈被称为舞蹈艺术的皇冠,在艺术创造上具有繁复而优美的风格特点。

其特点包括颜色的显著对比和细节的精美呈现,强调线条的清晰度和形态的协调性,强调舞者要展现身体的柔软性,胸腔的挺拔和技巧的完美表达。

由文化产业看中俄两国的文化异同

由文化产业看中俄两国的文化异同

由文化产业看中俄两国的文化异同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作为生产要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包装、推广、销售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价值及经济效益的产业。

在当代世界各国的发展中,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对于中俄两国而言,文化产业是两国文化长远交流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文化产业方面论述中俄两国的文化异同。

一、产业逐渐升温近年来,中俄两国的文化产业逐渐升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年产出值超过5万亿元,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5%。

影视、旅游、戏曲、动漫等行业发展迅猛,其中电影产业更是稳居全球第二名。

而在俄罗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俄罗斯政府逐渐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通过为文化产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放宽外资进入俄文化市场等方式,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其中电影、博物馆、旅游等文化产业领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俄罗斯经济领域的一个新兴产业。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结合中俄两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包装和创新,可以让文化产业更具现代性。

如中国的金庸武侠小说,通过电影、电视剧等载体,依然在具有现代元素的文艺界取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口碑;而在俄罗斯,象棋、俄罗斯方块等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同时,两国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方面,也有着不同的方式。

在中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文艺从业者通过改编、创新传统文化元素,加强文化自信心的培育,同时引导广大民众传承中华文化;在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传承则更多地依托于各级艺术院校、博物馆等机构,打造更多体现俄罗斯特色的文化产品,如俄罗斯版画等。

三、面临的挑战随着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加。

分析从中俄两国的建筑艺术管窥两国宗教文化的差异论文.doc

分析从中俄两国的建筑艺术管窥两国宗教文化的差异论文.doc

分析从中俄两国的建筑艺术管窥两国宗教文化的差异论文从中俄两国的建筑艺术管窥两国宗教文化的差异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中俄两国的建筑艺术管窥两国宗教文化的差异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东正教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建筑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中俄两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俄罗斯受东正教影响深刻,从中俄两国的建筑艺术管窥两国宗教文化的差异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中国受佛教影响深刻,同时两国的建筑风格也各具特色,本文将通过对两国建筑艺术的分析,从而对比出两国宗教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东正教,佛教,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差异一、中俄两国国情,宗教概述中俄两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两个大国,都为推进东北亚和整个亚洲的和平、稳定和经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国睦邻友好,和平共处,随着普京的上台,两国之间加强了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而宗教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两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在适应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份,其中,宗教建筑,就是宗教文化的灿烂标志。

二、、俄罗斯的宗教文化与宗教建筑(一)、俄罗斯的宗教信仰俄罗斯联邦境内共有10余种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包括东正、天主教、新教、三大教派)、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萨满教等。

其中,东正教是俄罗斯的国教,也是对俄罗斯宗教建筑艺术影响最深的宗教。

(二)、东正教与俄罗斯宗教建筑艺术的发展1、东正教文化的传入与传统建筑样式的演化自罗斯受洗以后,神父们从拜占庭输入石建筑技术基辅罗斯石建筑中最具代表的是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它是11世纪古罗马建筑艺术的一个高峰。

2、封建割据时期的东正教和教堂建设12世纪中叶,古罗斯进入了封建割据时期。

中俄两国基础美术艺术教育的异同-美术艺术论文-文学论文

中俄两国基础美术艺术教育的异同-美术艺术论文-文学论文

中俄两国基础美术艺术教育的异同-美术艺术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方针,至今对我国的各学科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中俄独特的人文历史,又使两国教育的传统内核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差异越发明显。

黑河与俄阿州布拉格维申斯克市一江之隔,地理环境相似,交通便利,分析两地基础美术教学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扬长补短,共同提高。

[关键词]中俄小学;基础美术;艺术教育一、中俄基础美术艺术教育的共同点中俄两国的基础美术教育都源于前苏联的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在基础美术教育的目标和宗旨等方面,有着诸多共同之处。

俄罗斯基础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儿童的审美、表现和创造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儿童学习鉴赏民族艺术作品、民间工艺品的机会,重点培养儿童的美感。

而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美术课程的作用是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西方主要国家对我国的全面封锁,在经济、军事和文化各个领域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现代基础美术教育也在苏联的帮助下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

1956年中苏文化合作协定签署,我国中小学全面推广使用翻译过来的苏联基础美术教材和教学大纲,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苏联的美术教育模式对中国基础美术教育及高校美术教育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俄基础美术艺术教育的不同点中国黑河市与俄罗斯布市隔黑龙江相望,被称为中俄“双子城”,两地同为远离本国中心区域的边境城市,拥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人员往来密切,此次通过与布市的艺术体育教育交流活动,观摩布市多个年级的美术课教学,参观学生美术作品展,并对中低年级(相当于我国小学阶段)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两国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进行系统的对比,发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学业评价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中俄国际艺术展之比较

中俄国际艺术展之比较

个 良好 的契机。
关键词 :中俄 ;国际艺术展 ;比较 基金 项 目:2 0 1 2年 度教 育部人 文社会 科 学研 究一 般项 目 俄 罗斯 当代艺术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2 Y J C 7 6 0 0 8 0 ) ,此文为 阶段性成果
中国文化博大精 深 ,在世界文化 中一枝独秀 ,并且深 受世
界人 民的喜爱 。同时 ,俄 罗斯文化也独具特 色 ,丰富 了世 界文 化宝库 ,使得世界 文化更加 多姿多彩 。中国的当代艺术 与俄国 的 当代艺术 因为各 自受不 同的文 化背景以 及历史渊 源的影 响 ,
就像两朵 争奇斗艳的花儿 ,开放在 世界 的东方 。但是 ,中国和 俄 罗斯 的艺术 , 在世界艺术 的长河中 , 又分属两 个不同的支流 。
不可 否认 的是 , 这 两个支流都对世界 艺术的发展与繁 荣做 出了
突 出 的贡 献 。
们从 中俄 国际艺术展上就可以看 出一些端倪 。很多人的作品形


国际艺术展 中的中国艺术 式是我们以往的传统 中所没有的 这种变化很令我们感到好奇 。
国际艺术展对于展示 中国艺术和 中国文化具 有十 分重要的 但是 ,在我们感到好奇的 同时 ,我们不禁在思考这种形式来源
而使得我们的传统艺术被冷落 , 以至于被抛弃。 这样的现象 , 我 类 相 互 交 叉 的 结 果 。
展示设计 —— 1 1 3
中俄 国际艺术展之 比较
文 /王 斐

要:中俄 国际 艺术展是展示 中俄两 国独具 民族 艺术特色 、 促进两 国交流 的平 台。在 中 俄 国际艺
术展上有许多 艺术形式模糊 、追 求个性 的中国艺术 品,这是 时代发展 的结果 。而俄 国的艺术品则运

俄罗斯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对比有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对比有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在哪些方面的历史文化对比有异同?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很多,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两国历史文化之间的异同点。

一、宗教信仰俄罗斯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点。

俄罗斯在9世纪时引进了基督教,成为东正教的重要发展地之一,被称为“东方基督教堡垒”,东正教在俄罗斯国内影响深远,其信仰体系和文化理念与华夏文化差异较大。

中国传统中自古以来就有众多的宗教信仰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民间信仰等。

宗教信仰方面,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二、文化传承俄罗斯和中国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很多异同。

俄罗斯将其帝国时期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其文化传承呈现多元化,一直至今都在保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注重文化传承,通过实施各种文化政策和教育措施等方式来传承优秀文化,例如现在中文、太极拳等这些民族特色文化都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艺术领域俄罗斯和中国在艺术领域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俄罗斯在音乐、舞蹈等方面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例如著名的俄国芭蕾舞是世界著名的文化成果之一,而中国在文艺、书法、绘画方面十分出色,中国的美术、雕塑艺术数量众多,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

四、习俗文化俄罗斯和中国在习俗文化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点。

俄罗斯在民俗方面的传承相对缓慢,更注重献花和礼仪等传统礼仪,文化传承呈现出较为保守和传统的特点。

中国在习俗文化方面则更加复杂,中国有大量地方习俗,深受民众的喜爱和传承。

例如传统的春节,除夕、清明节等节日习俗,都有独特的风情和文化价值。

五、历史传承俄罗斯和中国在历史传承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主要是以皇室文化和俄罗斯正教为主,还受到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文化影响。

而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主要经历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次历史发展变迁,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总结:虽然俄罗斯和中国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艺术领域、习俗文化、历史传承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却是长期而稳定的。

从生活与风俗习惯看中俄民间舞蹈的异同

从生活与风俗习惯看中俄民间舞蹈的异同

从生活与风俗习惯看中俄民间舞蹈的异同作者:李静波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11期摘要: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两国间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居住环境、社会结构之不同,以及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之不平衡,所以中国与俄罗斯的民间舞蹈中涵括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从而形成具有各自风格与民族特色的、纷繁多彩的艺术形式。

本文主要从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各自特点,来分析中俄民间舞蹈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生活;风俗;民间舞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82-01一、耕作舞蹈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少数民族农耕生活的反映,无论是舞蹈的内容、形式,还是活动的时间与组织形式,都和农耕生活紧密结合,并体现出“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

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体现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佛、道教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色彩。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秧歌: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

而我们现在所指的秧歌,即指有一定表演程式的此类民间舞蹈,或踩上高跷表演的舞蹈形式。

俄罗斯民间舞蹈中的耕作舞蹈多以游戏为主,例如舞蹈游戏“我们播种黍”,表演者分为两组相互间进行着歌伴舞的对话。

这个游戏主要描绘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种植黍,其中也包括挑选未婚妻的情节。

类似的舞蹈还有描绘采啤酒花的舞蹈游戏“雅尔梅里”,劳动和爱情在这个舞蹈里紧密结合,歌曲合唱在这个游戏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舞蹈“列诺克”则讲述了人们如何种植、采集亚麻编织麻布也属于和劳动过程紧密相关的舞蹈。

二、狩猎舞蹈中国民间舞蹈中的狩猎舞,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欢庆狩猎胜利的舞蹈。

一般在猎获到虎豹等较大动物时方跳,一跳即数日,场面隆重热闹。

开始,先将猎物皮剥下,再将锣,象脚鼓等,绕寨歌舞,舞队路过各家门口时,人们不时向猎获物投掷鸡蛋,给舞者献米,表示祝贺。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猎手在山林中狩猎,每当有所猎之后,照例要载歌载舞,表达其欢娱之情。

俄罗斯和中国的城市生活和社交方式有何不同?

俄罗斯和中国的城市生活和社交方式有何不同?

俄罗斯和中国的城市生活和社交方式有何不同?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大国,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生活和社交方式。

以下是它们之间城市生活和社交方式的比较:1.日常生活在俄罗斯,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较为悠闲,往往喜欢在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休闲放松。

俄罗斯咖啡馆是居民放松心情的重要去处,人们往往选择在这里品尝咖啡、茶或者红酒。

此外,俄罗斯酒吧、夜店也极受欢迎。

而在中国,城市生活节奏紧张,人们更多的是选择在家里、商场等室内场所休闲娱乐。

茶馆、咖啡馆、网吧也是中国城市居民最常去的公共场所,此外,闲暇之余,中国人还喜欢在有名的运动场、休闲区、街头巷尾跳广场舞,聊天、打麻将、下象棋等。

2.食文化俄罗斯和中国都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但在食物口味和饮食时间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俄罗斯人把餐桌视为亲情和友谊的象征,饮食时间也完全不一样,早餐往往很丰盛,午餐则是一顿正餐。

晚餐通常简单轻便,以便于消化。

而中国人则偏爱大餐,吃得多,口味也偏向于重口味。

3.社交方式俄罗斯和中国的社交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俄罗斯,人们喜欢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如饭局、聚会等,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而在中国,社交方式更加注重礼仪,如使用名片介绍自己,针对不同的场合,人们需要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

此外,中国人还喜欢通过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媒体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4.宗教信仰俄罗斯是东正教国家,人们的宗教信仰较为单一,而中国则是多元宗教国家,人们信仰的宗教多种多样。

这也影响到了两国人们的社交方式。

在俄罗斯,人们经常参加宗教仪式来增进社交圈子;而在中国,人们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进行交流。

5.传统文化俄罗斯和中国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

俄罗斯的传统文化以宗教信仰和民间文化为主,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的庆祝活动和马特鲁什卡、图克莫拉等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也是人际交往的契机。

中俄两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比较研究

中俄两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比较研究
居 民的 生 活 当 中 ,使 人 们 在 情 感 上 同 时 也在 生 活 中都 与 这 一
与 现代 气息并存 的艺术之都 。在 2 0 0 2年落 成了夏花 园雕塑
群 ,雕塑在设计时征集 了市 民的意见 ,由几 位雕塑家共 同完
成, 在题材选择 上并 未像 以往 那样选取历史伟人 , 而是选取彼
了城市的独特魅 力。 这样就能通过对于功能性 的巧妙设计 , 直
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让人们 主动 的接 近并 接触 城市公共艺 术 品。在使用的同时人们会不 自觉 的发 现美 、 体验美 , 参与到 城市公共艺术审美活动当 中去 。这就是今年来所 倡导的动态 公共艺术的生活性参与 ,就是指城 市公共 艺术在主题和形式
2 01 3 - 0 1
文艺 生活 L I TE R AT URE L I F E
学 术 沙 龙
中俄 两国城 市公共艺术现 象 比较研 究
沙 琳
( 山东轻 工业学院 艺术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 要: g - 文 通 过 对 中俄 两 国城 市一 些 主 要 的 公 共 艺 术 作 品 的 比较 研 究 , 阐发 了公 共 艺 术应 面 向公 众 、 以公 众 为
那几个令人十分 向往的城市 的性格属性 。如 : 巴黎 的优雅 , 东
将河流 自身 的光彩打磨出来 , 其后再赋予河水 当代 的属性 。 这
纽约 的时尚 , 北京 的活力 与艺术 气息……彼得堡是 里 一切 的建设都 因地制宜 , 恰如其分 , 涅瓦河畔景观建设 的成 京 的干练 , 彼得堡人 当中流 功之处在 于它放大 了涅瓦河的优势 : 阳光 、 开阔 、 休 闲。 涅瓦河 俄罗斯人的骄傲 也是 最具 文艺气质 的城市 。,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合唱艺术比较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合唱艺术比较分析

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合唱艺术比较分析作者:苏超李浩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俄罗斯的合唱艺术有着深厚的底蕴,其发展成长源于西方又不同于西方,有着自己的特色特点,并且对世界的合唱风格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上我国和俄罗斯关系密切,这也使我国的合唱艺术有着一定俄罗斯情结,本文通过梳理俄罗斯对我国合唱的历史影响,找到中国合唱与俄罗斯合唱之间的异同,力求达到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目的。

关键词:俄罗斯;合唱;分析中图分类号:TU-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3-0051-01一、前言中国合唱的发展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上分为三个不同时期。

中国合唱的星火之势、萌芽之势以及民族化创作之路,专业化成为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历史上该时期中国的政治力量不同划分也直接导致了文化区域的不同发展,间接造成了音乐(合唱学科)的不同传播形态,然而,无论是由国民党统治的国统区还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根据地,抑或是日伪军控制的东北沦陷区,爱国主义思想、抵御外敌侵略的文艺创作热潮成为当时中国专业合唱团和群众歌咏活动中合唱音乐的主要基调,也促进了我国合唱艺术向着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二、俄罗斯合唱艺术的发展俄罗斯合唱的发展如果说到合唱的发源,它不是起源于俄国。

早期的合唱形式即古希腊在集体社会中祭神等原始宗教活动中运用的格里高利圣咏。

到9 世纪多声音乐思维产生的宗教色彩“奥尔加农”到13 世纪世俗化倾向的“经文歌”,从14 世纪的多声音乐的“猎歌”“牧歌”“尚松”到15 世纪多声复调音乐的出现。

这算是合唱艺术的起源。

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开始敞开大门向西方学习,欧洲的各国歌剧团开始进入俄罗斯进行演出,以意大利、法国为主。

学习交流增加后,许多西欧艺术家留在俄国工作。

俄罗斯也派出许多音乐家出国学习。

由于合唱的发展,俄国国内许多庄园都修建了音乐厅和歌剧厅,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俄罗斯大型纪念性公共艺术的特点

俄罗斯大型纪念性公共艺术的特点

俄罗斯大型纪念性公共艺术的特点作者:朱沙来源:《艺苑》2012年第04期俄罗斯富有浓郁的艺术气息。

尤其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地,古老的东正教堂、广场上伫立的纪念雕塑、地铁站中的精美浮雕和镶嵌画……,这些城市公共地带中的艺术,既作为景观使城市面貌赏心悦目,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艺术氛围,展现出俄罗斯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俄罗斯这些大大小小的艺术形式中,大型纪念性公共艺术以其鲜明的主题和卓尔不群的规模而独具特色。

这些大型公共艺术综合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并具有开放空间。

莫斯科胜利广场、彼得堡胜利广场以及伏尔加格勒英雄纪念碑等,堪称俄罗斯大型纪念性公共艺术的代表。

莫斯科的胜利广场建于1995年,由雕塑家采列捷利与建筑师合作设计而成;彼得堡的胜利广场建于1975年,由雕塑家阿尼库申会同建筑师斯彼朗斯基和卡缅斯基设计而成;而伏尔加格勒战役英雄纪念碑建于1967年,由雕塑家武切季奇领衔创作而成,它们都是以雕塑为主体的公共艺术综合体。

这些大型公共艺术虽然面貌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特点。

其一,这些纪念性公共艺术都具有大空间、大尺度,富于恢弘的气势。

莫斯科的胜利广场占地宽广,包含了主题纪念碑、卫国战争中央博物馆、常胜圣格奥尔基大教堂,以及无名烈士墓等多个部分。

广场中央的主体雕塑胜利女神纪念碑(图1),碑高141.8米,抬头仰望,高高地伸向天空。

彼得堡的胜利广场的规模也不小。

它包含了一座高达48米的花岗岩方尖纪念碑、用花岗石砌成的一个直径为40米的环形建筑物,和多组群雕(图2、图3)。

而伏尔加格勒的祖国母亲雕塑群则占据了整个玛玛耶夫高地,从下到上拾级而上,经过三个广场,最后到达山顶。

而伫立在山顶的高达101米的圆雕《祖国母亲在召唤》(图4),其体量之巨大,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些公共艺术的空间、体量的尺度之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视觉经验,给人一种不可超越的感受,这种尺度十分契合大型公共艺术本身具有的纪念性主题。

中俄装饰艺术思想的比较

中俄装饰艺术思想的比较

中俄装饰艺术思想的比较作者:迟俭辉邸鹏宇来源:《牡丹》2017年第06期中俄藝术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以及绘画等层面,也体现在装饰艺术设计中,从思想特征到材料手段都凝聚着两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交融。

艺术史学家格罗塞,在他的著作《艺术的起源》中提出:“原始民族的装潢大多数取材于自然界,是对自然形态的模拟。

”在对土著部落考察的过程中,他发现所有的装饰纹样视觉上看起来是趋向几何图形的表现手段,但其实是对事物进行简化的描写,其中动植物和人物形态居多。

虽然每个民族的装饰艺术起源不同,但是艺术功能和符号形式十分相似。

中俄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的文化发展中的相互借鉴与吸收,本文从文化和生活的视角来解读装饰的思想特征。

一、俄罗斯装饰思想特征俄罗斯是一个具有宗教品格的民族,在文学作品和生活中,东正教的爱与宽容随处可见,果戈里、列夫·托尔斯泰等著名的俄罗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都有传达种种宗教哲学。

以宗教为媒介进入俄罗斯的还有拜占庭宗教艺术和古希腊文化。

俄罗斯皇室使用的手工艺品,其造型精美、色彩奢侈华丽,纹样和装饰均有拜占庭风格,同时兼具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特点,材料选择极尽奢华,大量使用金、银、珠宝做镶嵌。

而民间因为北方森林资源丰富,木雕和木质工艺品得到了发展;陶土发达的莫斯科,陶瓷工艺发达。

俄罗斯北部寒冷,妇女为了消磨时光,又激发了刺绣、花边和玩具。

而民间的创作灵感更多来源于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的描述。

由于俄国在早期受西欧国家文化思想的冲击,因此它的装饰画不论是画风还是构图无不充满西欧绘画的特点。

西欧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将自己看到物象的直接印象绘画在图纸上,这种直接印象可以体现出一种主客观状态,画家借用这种方式想更加精准地再现客观现实。

对于西欧画家,他依赖反映现实主义原则,采用焦点透视法进行古典画的创作;而我国的画家采用的是散点透视法,即使它将现实生活表现得不是那么完整,但它是老祖宗从古至今总结的经验。

无论是中国装饰绘画还是西欧装饰绘画,它构图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艺术的完整性。

浅析中俄两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俄两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俄两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异同发布时间:2023-02-24T05:33:08.863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9期作者:李静波[导读]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经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

李静波黑河学院摘要: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经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

作为邻国的俄罗斯,其民间舞蹈文化因文化根源、题材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另一种面貌,但在本质上中俄民间舞蹈文化是具有相似性的。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中俄异同民间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 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产物 , 在某种程度上说 , 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

人类民间舞蹈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今形成了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

各种民间舞蹈文化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首先都在反映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其次也都表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性。

一、中俄民间舞蹈文化的相似性1. 中俄民间舞蹈文化都反映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发展最初的中国民间舞蹈,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逐渐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

从作画工具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中国文明的不断推进以及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

从内容上来看,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到秦汉时期民间舞蹈再到魏晋南北朝佛教画及人物画,民间舞蹈内容由最开始的对于生活装饰到表达先民信仰再到注重表达精神状态。

由此可见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

到后来的隋唐花鸟山水画的发展、两宋时期的鼎盛,再到元明清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技法的不断精进以及表达内容的改变彰显出了文人士大夫通过民间舞蹈强调主观情绪,不趋附大众审美要求。

由此可见,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始终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转而探寻俄罗斯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俄罗斯时期,从当时残余的民间舞蹈作品中可以看到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俄特色民族音乐艺术对比研究

中俄特色民族音乐艺术对比研究

音乐与舞蹈Music and dance137化发展,更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改革,民族音乐文化弘扬有着现实意义。

一、中俄民族音乐艺术特色分析(一)中国音乐文化特色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的乐府音乐,主要服务宫廷活动,设立了采风制度,实现外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等类型音乐的结合,且音乐形式丰富,包括相和舞与鼓吹乐等。

经历了唐代歌曲大曲,实现了器乐与舞蹈、诗词等一体化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发展达到了新的繁盛时期。

音乐结构庞大且表演时间长,由散拍、不舞不歌与器乐演奏三部分结构组成。

经历了宋元戏曲音乐,主要为以南戏与杂剧为核心的南北曲音乐系统。

根据戏剧内容与语言唱腔,选择各种曲调连缀方式,以突出角色的情感特征。

经历了明清时期的民歌与说唱艺术,民歌类型多样,包括渔歌、山歌、牧歌等,有叙事性与抒情性等,社会文化特征明显。

如陕北的信天游,音域宽广且节奏鲜明,多用高腔表达情感。

说唱音乐以鼓词、弹词为主,后者包括宿主弹词与扬州弹词等;前者流行于北方,源于宋代鼓子词。

从声乐艺术入手分析,我国民族音乐都以单旋律的音乐形式为主,和声几乎不运用。

在配乐方面以弹拨音乐为主,高丽等音乐传入中原后,我国民族乐曲种类更加丰富。

(二)俄罗斯音乐文化特色俄罗斯音乐文化发展,经历了模仿西欧古典浪漫主义阶段,在卫国战争后产生了大量士兵歌曲,富有追寻自由的浪漫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音乐发展受德国与法国音乐文化影响较大,作为民族乐派创始人,格林卡的音乐作品充满了乐观自信精神,为民族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经历了悲情主义音乐发展阶段,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创作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悲情主义与浪漫主义情怀,如《第六悲怆交响曲》反应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贴近民间生活,同时吸收了西方音乐文化。

经历了百家争鸣阶段,如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如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充满了新古典主义色彩,对传统音乐形式大胆创新,使得作品更具有歌唱性与抒情性等特征。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

论哈尔滨城市史上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哈尔滨历史悠久,曾经是满洲的重要城市,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哈尔滨城市史上,有两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分别是“俄式哈尔滨”和“中俄文化博览园”的建设。

这两次文化碰撞不仅改变了哈尔滨的城市风貌,也成为了哈尔滨特色文化的源泉。

一、俄式哈尔滨哈尔滨俄式建筑群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哈尔滨城市史上一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商业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俄罗斯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俄罗斯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俄式建筑在哈尔滨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且成为了哈尔滨的城市景观。

在俄式哈尔滨的建设过程中,哈尔滨形成了独特的中俄文化融合之美。

俄罗斯移民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哈尔滨建筑风格。

哈尔滨市内的许多建筑都展现了这种独特风格,如中央大街上的俄式建筑群、索菲亚教堂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哈尔滨的历史见证,也是中俄文化碰撞的具体表现。

俄式哈尔滨的文化遗产对于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建筑不仅是哈尔滨的城市符号,也是哈尔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哈尔滨将俄式建筑群作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为了哈尔滨的一张名片。

二、中俄文化博览园中俄文化博览园是哈尔滨城市史上另一次重要的中俄文化碰撞的产物。

中俄文化博览园是由哈尔滨市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共同合作建设的,旨在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俄文化博览园建设以中俄文化交流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中俄两国的传统文化、历史风情、工艺技术等,成为了哈尔滨的新地标,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俄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中。

哈尔滨不仅成为了中俄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了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

中俄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哈尔滨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同时也成为了中俄两国友好交往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比——以地区“婚嫁歌”为例

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比——以地区“婚嫁歌”为例

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比——以地区“婚嫁歌”为例中俄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诸多的共同之处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以“婚嫁歌”这一地区为例,对中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对比。

“婚嫁歌”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以歌唱为主要形式,通过歌词来讲述婚嫁的故事,表达人们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美好愿望。

而在俄罗斯,也有类似的文化遗产,称为“婚礼歌”的传统。

这两个传统在表达方式、内容和特点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在表达方式上,“婚嫁歌”和“婚礼歌”都采用歌唱的形式来传递信息。

而在中国,“婚嫁歌”通常由固定的演唱者来表演,如由亲友或村民组成的合唱团体或由专业的民间歌手来演唱。

而在俄罗斯,“婚礼歌”则会有更丰富的表演形式,通常在结婚仪式上由各种演唱者表演,包括唱诗班、个人歌手和亲友团体等。

其次,在内容上,“婚嫁歌”和“婚礼歌”体现了中俄两国人民对婚姻的不同理解和婚礼的不同庆祝方式。

中国的“婚嫁歌”通常以祝福新婚夫妇为主题,内容主要表达对爱情、幸福婚姻和美满生活的祝愿,体现了中国人对婚姻的期盼和向往。

而俄罗斯的“婚礼歌”则更多地展现了婚礼的热闹和喜庆氛围,歌词内容涉及到婚礼场景、新婚夫妇和亲友祝福等。

最后,在特点上,“婚嫁歌”和“婚礼歌”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中国的“婚嫁歌”通常采用汉族民歌的形式,旋律简单优美,歌词朗朗上口,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唱。

而俄罗斯的“婚礼歌”则多样性更为丰富,包括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歌曲,歌词各具特色,节奏动感,歌舞结合,增加了整个婚礼的欢乐气氛。

总体而言,在中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婚嫁歌”和“婚礼歌”体现了两国人民对婚姻的不同理解和婚礼的不同庆祝方式。

它们在表达方式、内容和特点上都有一些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差异。

这种差异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中俄文化的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种种挑战。

浅谈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的风格对比

浅谈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的风格对比

浅谈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的风格对比
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都是各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在风格上也有一些明显的
差异。

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的风格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在演奏技巧上,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华民族音乐注重琴艺的独立
和技巧的展示,手风琴演奏风格通常力求演奏出匠心独运的技巧,通过琴艺的独特展示来
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表现力。

而俄罗斯的手风琴民族音乐则更注重音乐的整体性和集体表现力,演奏中更多的是合奏和协奏的形式,通过合奏的方式来增强音乐的力量和震撼力。

中俄手风琴民族音乐在曲风上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手风琴民族音乐通常以古典音
乐和中国传统音乐为基础,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特色,并注重表达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情感。

曲风多样,既有婉转悠扬的曲子,也有激昂豪放的乐曲,以及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作品。


俄罗斯的手风琴民族音乐则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而闻名,通常表现出热情奔放、激情四溢、富有野性和力量感的音乐形式。

中俄钢琴教育的差异

中俄钢琴教育的差异

中俄钢琴教育的差异钢琴在中俄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因此钢琴教育在这两个国家都非常发达。

由于两国的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差异,中俄钢琴教育也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俄钢琴教育的差异进行探讨。

中俄两国的教育体制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一线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基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中国的钢琴教育在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而在俄罗斯,虽然也存在城乡差异,但教育资源的分配相对均衡,因此俄罗斯的钢琴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更加平等。

中国的教育注重考试评价,学生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需要参加各类考级考试,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钢琴级别考试、全国青少年艺术水平考试等。

而在俄罗斯,学生们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而不是考试成绩。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音乐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单纯的技术考评。

教学方法的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中俄两国的钢琴教育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钢琴教育普遍遵循西方音乐教学方法,例如卡尔·奥尔夫教学法、多尔切教学法等。

而在俄罗斯,钢琴教育更加注重传统的俄罗斯音乐教学方法,例如费尔德曼教学法、列斯盖陶尔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更加注重音乐情感和音乐性,而不是技术层面。

师资力量的差异俄罗斯的钢琴教师更加注重音乐情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们普遍有着深厚的音乐功底和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

而在中国,因为钢琴教育更加注重技术层面的训练,一些教师可能在音乐情感和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略显不足。

结语中俄两国的钢琴教育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主要源于两国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的差异。

在今后的发展中,中俄两国的钢琴教育可以相互借鉴对方的经验,共同促进钢琴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人才。

探究中俄两国的音乐教育差异性【论文】

探究中俄两国的音乐教育差异性【论文】

探究中俄两国的音乐教育差异性摘要: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文化交流逐渐增加,由于地处边境城市,与俄罗斯的交流带来了便利的条件。

在多次的中俄艺术交流过程中发现中俄音乐的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和俄罗斯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特点。

从学生的表现力和艺术作品中能够体现出中俄传统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俄罗斯音乐;音乐环境;中国音乐;音乐教育;俄罗斯的音乐历史极具连贯性,自身体系保留较为完整,更注重于审美性质的音乐教育,整体的音乐素养位于世界前列,因此有着良好的音乐教育土壤。

我国的音乐教育更偏向于奏乐技术和技巧上的发扬,与我国本身音乐历史受到外来冲击的程度太大,以及文化环境有关,两国音乐教育的对比来源于自身音乐历史积淀的存留和大的社会环境的需要。

一、俄罗斯音乐历史与音乐环境对当前音乐教育的影响俄罗斯的音乐发展可以粗略划分为宗教音乐、歌剧与浪漫主义音乐,以及现代音乐。

作为一个欧洲音乐历史浪潮冲刷下的国家,对于自身的古典音乐保存完整度可以说是极高的,因此,对于音乐的热爱贯穿整个国家的文明史,造就了优良的音乐培养土壤。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家们基于其深厚的音乐史,极其重视对民族古典音乐的传承,并拥有一套享誉世界的音乐教育模式,从幼儿阶段到高等教育的金字塔模式与在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头并进的模式。

将这样的教育模式应用于实践,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家并未拘泥于教条与理论,没有单纯纸上谈兵,或一味实践本末倒置,在保证理论教育的同时,秉持了动静结合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演奏会、国内和国际各种音乐比赛等,这些都是俄罗斯普遍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一个正在学习音乐的学生基本每星期都有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

基于此,教育工作者也将这样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现在了他们的教材中,其理念大概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在俄罗斯的音乐教材中,大量收录了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等在音乐史上留名的大师的作品,以及世界上各个时代的音乐巅峰之作,从咏叹调到交响乐,到宗教风格浓郁的赞美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两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俄两国城市一些主要的公共艺术作品的比较研究,阐发了公共艺术应面向公众、以公众为对象、将公众利益作为出发点的设计本位思想。

探讨了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载体,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打造现代城市品牌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指出了国内公共艺术设计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更好的发展公共艺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社会参与性;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253-02在欧洲公共艺术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公共性”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以往陈设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以雕塑、壁画为主,多为纪念性、宗教性题材。

然而现代公共艺术理念有别与以往所有的艺术形式。

一、俄罗斯的公共艺术(一)彼得堡的城市名片位于芬兰湾岸边的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市是全球排名前十名的旅游城市,有“北半球的威尼斯”之称。

近年来为了打造著名旅游品牌城市,政府将商业品牌策略延伸至整个城市形象的推广。

俄罗斯的设计开始由一批从欧洲游学的青年设计师手中觉醒,他们主张有俄罗斯特色的设计是应脱离地域性,创造国际新型都市,这些主张被政府采纳,并规划了一些公共艺术项目,打造城市新形象。

使得彼得堡成为古典与现代气息并存的艺术之都。

在2002年落成了夏花园雕塑群,雕塑在设计时征集了市民的意见,由几位雕塑家共同完成,在题材选择上并未像以往那样选取历史伟人,而是选取彼得堡市的普通市民作为表现对象,雕塑与真人等大,形象真实、自然,市民可以在公共空间与作品零距离接触,这组雕塑消解了城市雕塑的叙事传统,却没有消解城市雕塑的纪念性,只是将表现对象世俗化生活化,由此获得了广泛认同。

艺术评论家里姆斯基在《雕塑艺术空间》一书对雕塑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是真正具有公共艺术意义的作品,它的建设性在于人们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影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注入现代气息,这也凸显出公共艺术在当代俄罗斯成为一种属于受普罗大众的新型艺术形式,它可以记录城市的历史,传承文脉、塑造城市形象,然而又是如此的亲切平实。

(二)涅瓦河是母亲河彼得堡公共艺术最大的成功在于它发现了城市最大的艺术品——涅瓦河,并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和景观设计措施将河流自身的光彩打磨出来,其后再赋予河水当代的属性。

这里一切的建设都因地制宜,恰如其分,涅瓦河畔景观建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放大了涅瓦河的优势:阳光、开阔、休闲。

涅瓦河畔的公共空间的景观是与城市是融为一体的,开敞式的;滨河区的公共艺术作品演绎着一种松散、随性的情调,就像这座城市的气息浪漫而高雅。

涅瓦河上有曼妙的桥姿,河两旁有许多有独特创意的公共艺术品,走在河道旁,时时被隐藏于路旁的艺术品所惊喜。

涅瓦河的支流—小黑河南岸的酒吧街区是一条著名的观光街。

其中的遮阳棚以抽象的树为造型组成了具有浪漫气息的公共艺术雕塑群。

其间有几片青铜铸造的巨型树叶散落在地面,看上去就像是被风吹落在地上一般,当人们走进这条小街,或休憩、或交谈的时候都能够感到这样一组城市雕塑除了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也是以艺术的手法来阐释了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样就能通过对于功能性的巧妙设计,直接拉近与公众的距离,让人们主动的接近并接触城市公共艺术品。

在使用的同时人们会不自觉的发现美、体验美,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审美活动当中去。

这就是今年来所倡导的动态公共艺术的生活性参与,就是指城市公共艺术在主题和形式的选择上是以以公众情感为主导,使人们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能够寻发现自我的身影,因此与公共艺术品产生了情感上或现实生活上的交流。

例如俄罗斯艺术家博伊斯基的《给录塞尔的1000棵桦树》就是在录塞尔的街区发动大家一起种植树木,以行动的传递和人们实际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手法来打动公众。

如今这些树木早已是绿荫满地,充斥于录塞尔居民的生活当中,使人们在情感上同时也在生活中都与这一城市公共艺术品产生了交流。

正如日本著名策展人南条史生在《公共艺术的检验》一书中说:“公共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孤芳自赏从而自我完结的世界。

”城市公共艺术是公众的艺术,是为公众的意志、情感、生活服务的。

像彼得堡这样依河而建的城市都有其独具魅力的故事以及自然环境,设计者应该根据每一处地域特质去开发,毕竟艺术不是工业化产业链。

(三)城市也可以是一位儒雅的学者许多学者都喜欢撰写有关民族品性的文章,用以反思民族劣根性、激发民族自尊心;然而现代城市生活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整体规范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时尚专家开始讨论那几个令人十分向往的城市的性格属性。

如:巴黎的优雅,东京的干练,纽约的时尚,北京的活力与艺术气息……彼得堡是俄罗斯人的骄傲也是最具文艺气质的城市。

,彼得堡人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如果你到了莫斯科,当地人首先会问你从哪里来,你属于什么教派;到了彼得堡,当地人首先会问你上过什么学校,你喜欢什么门类的艺术。

彼得堡人热爱知识、崇尚艺术的品格使得这座城市有一种儒雅学者的气质,地铁上、公园里随处可见埋头专注读书的人,剧院、音乐会、展览馆人流不息,浓厚的人文艺术气息造就了彼得堡人温和有礼的儒雅气质。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传教士格雷厄姆曾经称赞彼得堡是“世界上最文艺的城市”。

这里弥漫着一种这个时代难得的学者气质。

凭借笔者的经验来说,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品或景观建设,还是比较喜欢热闹的,多半会模仿像纽约、悉尼这样的城市,然而像彼得堡这般决心做一个厚重、丰富多样的城市并不多见。

二、中国城市上演的公共艺术风尚(一)中国城市的公共艺术经典之作笔者行走中国许多城市,感到今年来内地的城市建设复兴,景观设计和公共艺术被列入议事日程,出现了一些很优秀的作品,例如深圳市在2000年制作的街头群雕《深圳人的一天》就是在深圳街头随机选择十几位普通市民如退休老人、小学生、公司白领、遛狗的女士等作为雕塑原型,征得同意后把他们翻制成与真人等大的青铜像;在雕像旁的浮雕墙上,铭刻出寻找模特那一天:1999年11月29日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这件作品取意深圳普通市民一天的生活,广受好评。

《深圳人的一天》几乎成为了中国城市公共术的代表作。

这件雕塑与空间的关系十分恰当,市民可以与之零距离接触。

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这座城市最核心的文化特征,就是一个年轻的、没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却有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的城市。

《深圳人的一天》放大了深圳这朝气蓬勃的一面。

孙振华在《雕塑空间》中说“让公共艺术走向公众,让公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过程中去,是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希望所在”。

(二)有关中国公共艺术的设计本位思考然而今年来许多的公共艺术作品也出现了许多现实问题,许多设计者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有偏差,公共艺术中设计过程中,由于缺失了公众的参与和交流就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的空间。

而当下众多的公共艺术品只追求满足人们视觉层面的需求(或者说,很多甚至连视觉审美的效果都不到位)。

公众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创作过程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有效利用公共艺术空间进行交流这方面,则更加无从谈起了。

一件真正的公共艺术作品,如杭州西湖的历史人物群雕、深圳广场的人物群雕、雅典帕台农神庙的神像、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二战士兵群雕、美国华盛的越战纪念墙等等,此类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就包含了公众参与的过程,因此这些公共艺术品在视觉审美的同时也使人产生精神共鸣,提供了精神交流的平台,真正成为了一个公共空间的艺术。

公共艺术的设计本位缺失,另一方面也受到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冲击。

例如在某些繁华的商业街区每天都有庞大的人流,本应成为最能体现人性关怀的公共空间。

然而由于商业原因过多的广告和标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公共艺术的生存空间,也造成了视觉污染。

要发展眼前利益还是构建城市文化发展长远的利益?这是目前许多城市决策者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共艺术品在制作工艺上千篇一律,大量同质性公共艺术品出现,这是对“艺术性”的直接扼杀。

例如,许多城市房产项目定位为“罗马假日”,“柏林公寓”,“香榭丽舍”等等,这些房产商以极其粗鄙的方式展现其房产项目的文化定位,其手段就是添置一些欧式喷泉或者古希腊裸体雕像等等。

然而往往制作粗陋,在照搬西方雕塑的同时不顾环境、景观、建筑的实际情况,使人看起来不伦不类。

这种丧失社会参与性的艺术设计没有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显然无法承担真正的公共艺术的语义,这与艺术作品是否被置放于公共空间无关。

反观现今的许多的公共艺术,一方面缺乏艺术性和美感、缺乏公共艺术传播的社会方法,另一方面又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公共空间,呈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景象。

作为观看者的大众无法从中得到审美体验,这种无视文化发展需求、盲目重复建设的现象违背了公共艺术的法则,从根本上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构建城市形象。

笔者从国际视野对中俄公共艺术的异同进行多元关照,同时深深感到要真正实现中国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实现公共性需要最大程度地公民参与,然而我国的人文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公众的审美鉴赏能力良莠不齐。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培养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能力和对公共艺术行为的参与热情,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其次,应当由设计者与决策者来调和经济利益与公共艺术的竞争关系,如果用经济利益来衡量公共艺术审美价值,那么艺术就会丧失其独立性和主体性而堕落成为商品。

另外决策者应更加重视公众在整个公共艺术行为中的作用,公共艺术的艺术性与公共性的双重生命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为我们塑造独特的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1][德]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2]谢秉漫编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小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3]张文忠主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余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