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5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解析:由藻类和水蚤构成一条食物链。
通过负反馈调节,两种生物的数量可保持相对稳定水平。
但当后期排入污水引起污染时,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答案:B3.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级演替过程A.①③ 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
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及数量几乎接近于零,而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所以可确定乙在S点后经历了次级演替过程。
答案:B4.右图表示生物圈的C、N、S等基本元素的物质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图示为氮循环,f表示大气中的N2,则a→f过程一般不存在B.若图示为氮循环,f表示无机环境中的NH3,则a→f过程一般不存在C.若图示为硫循环,f表示大气中的SO2,则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b→f过程的加剧D.若图示为碳循环,f表示大气中的CO2,则f→b过程一般存在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c、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f为无机环境。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A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还可通过一些物理过程等来传递信息;信息在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进行传递。
答案:D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孔雀开屏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解析: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警犬嗅寻毒品依赖于化学信息传递。
豪猪遇敌竖起体刺是生物的应激反应,应是生物的行为信息。
候鸟南飞是光周期变化(主要)和温度变化等物理信息传递引起的。
答案:C4.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2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随堂基础巩固]1.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解析: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没有能量流动;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从生产者中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
答案:B2.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能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利用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该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用h表示;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入,用i表示;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储存起来的能量,用j表示;还有一部分是植物的残枝、败叶、遗体等被分解者分解,用k表示。
摄入消费者体内的能量i,一部分被同化成为消费者自身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没有被消化吸收,以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由于生态系统中有未被利用、储存起来的能量j,所以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大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
流向分解者的k是有机物,只有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后才能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循环利用。
答案:B3.(山东高考)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解析: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质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解析:涉及淋巴液的运输是单向的,指向淋巴液的是组织液,淋巴液的指向是血浆。
答案:A2.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A.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实现的B.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解析: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温度、pH等理化性质处于稳态之中,呈现动态平衡。
不要认为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答案:B3.高温环境中劳动,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会如何变化?应对措施是什么( )A.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D.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解析:高温环境大量出汗,并带走部分盐,渗透压升高,应及时补充淡盐水。
答案:A4.当人体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浓度升高),下丘脑感受到这种刺激后( )A.在下丘脑部位产生渴觉,进而调节对水的摄入量B.垂体后叶分泌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C.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在下丘脑的调节下,肾上腺分泌的醛固酮量增加解析: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通过产生渴觉来直接调节水的摄入量。
另一方面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
答案:C。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哪一组名词,可能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A.生产者、异养生物B.异养生物、草食动物C.自养生物、寄生生物D.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解析:生产者必须是能将无机物同化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寄生生物和初级消费者都属于异养生物,也就不可能同时又是自养生物。
只有B项,草食动物即初级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可以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
答案:B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构成群落;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3.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①硅藻②酵母菌③硝化细菌④海带⑤禽流感病毒⑥蘑菇A.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⑥D.①③⑥解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
酵母菌和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病毒是寄生生物。
答案:B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营养级数至少为()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但此食物链缺少生产者,所以加上生产者后食物链中至少应该有4个营养级。
答案:C5.下列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正确理解是()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因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这些有机物(能量)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生长和代谢的需要,另一部分用于维持生态系统中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生物的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除哪一项外,其余都是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A.水土流失加剧B.土地沙漠化C.降雨量减少D.空气污染严重解析:毁林开荒影响了森林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碳氧平衡等功能,但不会直接影响降雨量。
答案:C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也就需要耕地。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开垦土地使植被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A3.如今经常出现的漫天沙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沙尘暴的频繁出现与人为的高强度开荒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应该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A.①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形成沙尘暴原因在于植被的破坏,防风固沙能力减弱,通过植树、种草等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降低沙尘暴的发生。
所以说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答案:D4.右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它表明()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解析: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更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 选修3第4章第1节课时1知能过关演练
1.人参是东北的“三宝”之一,其实好多地方的森林也有人参.例如,有一位农民竟在泰山的某一处采到了12棵大小不同的人参.试想,这位农民很可能是在下列哪一环境中采集到这些人参的()A.泰山阳面的灌木丛中B.泰山底部的山溪旁C.常年遮阴的中上部森林中D.泰山的顶部解析:选C.因为题目已明确告知人参生活在森林中,它是生活在森林底层的很矮小的、叶子较宽阔的植物,将这两点信息综合在一起,即可得知人参是一种阴生植物,喜欢生活在光线较弱的环境中.而在题目所说的四种环境中,只有常年遮阴的中上部森林符合条件,所以很可能是在这里采到人参的.2.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解析:选D.生产者将能量固定进入生态系统中,同时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返回到无机环境中,从而促进了物质的循环.3.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A.野狼和野牛B.苍鹰和蛇C.牛和羊D.马和牧草解析:选C.在题目所述的四对生物中,相比之下,牛和羊的生存环境和食物最相近,而每种生物都在为自己的生存争夺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故可判定牛和羊之间的竞争最激烈.4.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解析:选C.据图示知,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生产者;磷虾只捕食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硅藻,属于第二营养级;蓝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过度捕杀.5.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水稻虫害严重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解析:选B.考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的关系.在此生态系统中,害虫和蛇分别是青蛙的食物和天敌,若大量捕杀青蛙,对这两种动物的影响最大.即青蛙的减少,会导致害虫的增多,害虫的增多可导致作物的减产.6.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性和逐级递减.A 中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处在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因此容易成为濒危物种.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给蓝藻提供营养物质,利于蓝藻的生长,因此没有能量流动.C中牛、羊等属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成本低,产量高.D中蓝鲸以浮游动物为食,能量便由浮游动物流向了蓝鲸.1.对生物群落具有一定影响,但其不.属于气候因素的是()A.风B.雨C.光照D.土壤pH答案:D2.生活在寒带的北极狐的外耳明显短于温带的赤狐,赤狐的外耳又明显短于热带的大耳狐,发生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水分B.光照C.食物D.温度解析:选 D.寒带、温带和热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温度差异.生物对它长期生活的环境,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都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另外,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3.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解析:选C.A、B、D三项都是生物群体,不包括无机环境,只有C项即生态系统包括无机环境,而构成无机环境的温度、水分和光照等,正是非生物因素,所以,生态系统包含着非生物因素.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解析:选C.动物主要是消费者,但也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细菌主要是分解者,但也可以是生产者(硝化细菌)和消费者(大肠杆菌).凡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物的同化类型有兼性营养型,如红螺菌,其体内含光合色素,可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按此可归为生产者,但在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它可直接利用有机物,按此可归为分解者.因此,一种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物成分.5.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D.消费者、分解者解析:选B.硝化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蚯蚓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生产者就是绿色植物B.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生物是分解者C.大部分动物是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解析:选A.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但生产者不都是绿色植物,如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7.(2010年高考山东卷)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解析:选C.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应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8.(2010年高考江苏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解析:选C.从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特点来看,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多吃素食,是将人放在初级消费者的层次上,只经过一次能量传递,这样人获得的能量最多,消耗的粮食总量最少.9.(2010年高考全国卷I)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选C.微生物能够利用农作物秸秆中有机物内储存的能量,A项对;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如产甲烷杆菌能将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沼气的成分之一),此时的微生物是分解者,B项对;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 项错;农作物为人类提供食物,为家畜提供饲料,产生的秸秆可以用来生产沼气,这种多途径利用农作物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利用效率.10.(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关,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A项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中形成水平结构的原因是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B项正确;我国南方热带雨林的落叶量比北方森林的多,但是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却比北方森林的少,这说明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C项错误;植物是碳循环的基石,它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固定在体内,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含碳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把二氧化碳释放到无机环境中,D项正确.11.下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2)在此食物网中,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4)兔和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最根本的联系是________联系.(5)在此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营养级.其中生产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6)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期内蛇的数量将会________.解析:将食物网分解为食物链后,可写出10条,根据每一条食物链可判断出初级消费者及最高营养级,也可清晰看到同时占有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当猫头鹰数量减少时,蛇因天敌数量减少,则会在短时间内数量增多.答案:(1)10(2)兔、鼠、吃草籽的鸟、食草昆虫猫头鹰、狐(3)食虫鸟、蟾蜍、蛇、猫头鹰(4)竞争捕食和竞争食物(5)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6草一食草昆虫二蜘蛛三(6)增多12.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牛与鸡之间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据题干所述,将鸡、牛、玉米和人之间的食物关系画出即可得图解如右图:(2)因为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所以牛与鸡之间无竞争关系;人吃鸡,为捕食关系,人与鸡又共食玉米子粒,两者之间又存在竞争关系;人吃牛,为捕食关系.(3)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所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玉米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无机环境中的碳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生产者利用而进入生物群落的.(4)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总能量减少,使农场供养的人数减少.答案:(1)(2)无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捕食与竞争捕食(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得分)太阳能CO2(4)减少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总能量减少13.根据下图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进行的.(2)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的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________性质.(3)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②表示的是__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__.(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5)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散失,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________效应.(6)若图中②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千焦;B种群干物质量为1.3×108千焦;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值至少是________千焦.(7)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解析:③过程是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在岩石圈中的碳以碳酸盐的形式贮存.图中①是光合作用、②是捕食关系、④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和异养厌氧型.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E种群的能量为5.8×109千焦,传给B种群和C种群的能量之和最少为1/10,即5.8×108千焦,C种群得到的能量最少为4.5×108千焦,A种群得到其中的1/10,即4.5×107千焦.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由于热能不断地散失,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线粒体(2)碳酸盐全球性(3)光合作用捕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4)异养需氧型和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5)温室(6)4.5×107(7)能量流动热能单向不循环。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4章_第1节_第3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解析:由图可知: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无机环境,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①③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答案:C2.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土壤里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机物的积累量少。
温带森林由于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残枝落叶等含有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慢,积累的有机物多。
答案:A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同时可以看出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答案:C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
1.(海南高考)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除包含水稻、鸭、害虫、杂草等动植物外,还包括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成分。
答案:D
2.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此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生产者,只从食物网分析,捕杀蓝鲸对其他成分的影响并不大,但蓝鲸属濒危物种,需加以保护,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答案:C
3.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
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解析:花鲢减少,水溞数量上升,水溞捕食绿藻使其数量下降。
乌鱼缺少食物,又大量捕食白鲢,使白鲢数量下降。
答案:B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构成食物链。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织成食物网。
图中的食物链有()
A.4条B.5条
C.6条D.7条
解析:该食物网中a、b是生产者,共有6条食物链:①a→c→d→e;②a→f→g→e;③a→f→h→i;④b→c→d→e;⑤b→e;⑥b→g→e。
答案:C。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解析:“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
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大量开采植物和使用化学燃料等,将导致沙尘暴频发,物种减少和温室效应加剧。
答案:B2.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成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解析: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成乙醇等再生能源,会使人类的粮食资源危机加重。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会产生农药污染,并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使人类的湿地生态系统减少甚至丧失,破坏了生物圈的稳态。
以上三种措施都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C3.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解析: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大量地排放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的水质恶化,从而出现水体富营养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B4.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每小题3分,共30分)一、选择题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A.①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解析:由图可知: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无机环境,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①③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答案:C 2.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土壤里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机物的积累量少。
温带森林由于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残枝落叶等含有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慢,积累的有机物多。
答案:A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同时可以看出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答案:C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四川高考)某同学感冒发热39℃,伴有轻度腹泻。
与病前相比,此时该同学的生理状况是( )A.呼吸、心跳加快,心肌细胞中ATP大量积累B.汗液分泌增多,尿量减少,血浆Na+浓度降低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D.糖原合成增强,脂肪分解加快,尿素合成增多解析:感冒发烧与病前正常生理状况比较:呼吸、心跳加快,但ATP在细胞中的含量维持相对稳定;汗液分泌增多,加之轻度腹泻,导致渗透压升高,血浆中Na+浓度升高,尿量减少;感冒发烧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糖原、脂肪分解加快,产热量增加。
答案:C2.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逐渐反应迟钝,以至昏睡,该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雄性激素C.雌性激素 D.胰岛素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具体是促进血糖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但是脑组织中含糖原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当血糖含量过低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而发生功能障碍,出现上述症状。
答案:D3.(四川高考)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解析:由于血浆中含有多种酸碱缓冲对,所以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血浆pH不会变为弱酸性;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血糖;血液中CO2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Na+有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作用。
答案:A4.健康人在精神紧张时常有明显的出汗现象,说明( )A.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失调B.此时人体激素分泌没有变化C.汗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活动影响D.这种情况下出汗不影响人体散热解析:健康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肾上腺、垂体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就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应急反应(如肾上腺素等),汗腺的分泌活动也是受神经调节影响的,此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并没有失调,出汗能加速人体散热。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做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菌种在有氧条件下,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主要分解的是有机物。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圈范围内,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这样才有能量的输入。
答案:B2.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
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
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
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
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2)氮元素以N2、NO-3和________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______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习题:第3章 第2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含答案解析)
[随堂基础巩固]1.(广东高考改编)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生物之间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解析:谚语中苗与草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相互之间为了争夺阳光、养料和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竞争,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答案:A2.(安徽高考改编)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 cm,网身长145 cm,网目孔径0.169 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物种1物种2物种3物种4物种5物种6物种7物种8物种9物种10甲类群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8 20 0 20 15 0 39 0 20 11乙类群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17 21 样本3 34 50 18 35 0 11 26 12 16 19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B.甲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小,物种4的种群密度大C.乙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D.乙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解析:由表中数据看出乙类群物种数比甲类群的多,即乙类群物种多样性大。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甲类群和乙类群相比,物种4的种群密度在甲类群中较小,物种7的种群密度在乙类群中较小。
答案:C3.(江苏高考)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 cm×50 cm×30 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
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多选)()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高于米草群落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总数及个体总数均大于米草群落,即米草群落比裸露泥滩的种群密度低;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不同种类底栖动物生活习性不同,即改变取样时间会影响采集的物种数及个体总数。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节 第2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北京高考)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基因)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基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一般而言,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都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内容之一,基因多样性越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答案:C2.(江苏高考)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解析:小草属于植物,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小草与其他种群的关系可能是竞争,也可能是捕食,因而它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和生存不一定是有利无害的;小草所含的基因是生物多样性中遗传多样性的一部分,因而其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某种害虫的天敌可以栖息在小草中,小草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
答案:B3.(江苏高考)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
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解析:菖蒲、芦苇、睡莲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植物;改造后植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植物覆盖率增加,该区域的小气候会得到改善;生态系统改造是为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并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江苏高考)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解析: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胸腺,若无胸腺就无法产生T细胞,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B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T细胞的辅助作用,只有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因此无胸腺裸鼠只保留少部分的体液免疫,由于该种鼠没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也很弱,故该种鼠应该在无菌条件下饲养,否则易感染病原体而死亡。
外来移植器官、癌细胞都是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对象,而该种鼠无法产生T细胞,没有细胞免疫,故C、D两项正确。
答案:A2.(四川高考改编)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A.巨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解析: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进行分裂。
答案:C3.以下各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是( )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解析: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先天具有的,不是针对于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
答案:A4.将同种大鼠分为A、B两组,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
请回答:(1)上述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________,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动物体内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称为________________。
在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这三类细胞中不属于免疫细胞的是________。
北师大版高中生物 选修3第4章第2节知能过关演练
1.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铝土B.煤C.土地D.天然气答案:C2.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是()A.中国B.欧洲C.非洲D.美国答案:C3.我国的土地沙化、退化形势非常严峻,现在每年因其减少的面积相当于()A.法国国土面积B.荷兰国土面积C.丹麦和德国的耕地面积D.丹麦、法国、德国和荷兰耕地面积的总和答案:D4.实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的简易测定》中所用到的药品是()A.硫化钠B.碘化钾C.SO2D.硫酸答案:B5.既与温室效应有关,又与臭氧空洞形成有关的气体是()A.CO2B.NOC.CH4D.氟利昂答案:D6.自1995年开始,我国先后在东海、黄海、渤海和南海海域实施了每年2~3个月的休渔制度.该措施有效地保护了()A.带鱼、鲅鱼、鲳鱼、黄鱼B.带鱼、鲳鱼、鲢鱼C.带鱼、雪鱼、鲳鱼、黄鱼D.带鱼、鲳鱼、鲤鱼答案:A1.以开发、出售自然资源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国家是()A.英国B.日本C.沙特D.美国解析:选C.沙特是一个典型的沙漠王国,但其具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近几十年来,该国以开发、出售石油资源为主要经济收入.2.无论是美国于10年前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还是今天由北约联军发动的利比亚战争,其重要的目的都与________有重要关系.()A.改变社会制度B.领土扩张C.人权问题D.石油资源解析:选D.因为伊拉克和利比亚都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输出国,而美国和英、法等国都需要大量的石油,故D项符合题意.3.科学家调查发现,地球上能被人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A.75% B.50%C.2.5% D.0.3%答案:D4.我国对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位居世界第____位.()A.6 B.20C.76 D.126答案:D5.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的规模化使用,相对燃油摩托车和汽车而言,虽然大大减轻了对大气的污染,但轻微的污染仍然存在.其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A.SO2B.固体颗粒C.硫酸D.废旧电池解析:选B.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的轮胎与地面摩擦、碰撞会产生一些固体颗粒污染大气.6.前些年,人们在一些电镀工厂附近的河沟内极难发现鱼、虾等水生动物.这主要是____对水体污染的原因.()A.生活污水B.铬、镉等重金属C.酸性物质D.碱性物质答案:B7.下列对温室效应形成原理的解释中正确的是()A.温室气体具有较强的吸热作用B.温室气体具有较强的放热作用C.温室气体阻碍着地面热量向外层空间散发D.温室气体相互作用可产生大量的热量答案:C8.近些年来,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医学专家都发现本国的皮肤癌病发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A.人体抵抗能力的下降B.原癌基因处于活跃期C.由太阳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D.臭氧分子的来源大大减少解析:选C.由于大气中很多的臭氧分子被由氟利昂转化成的氯原子所破坏,形成了一些臭氧空洞,随之由太阳辐射大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进而诱发人体皮肤细胞的原癌基因发生突变,最终使人患皮肤癌,故C符合题意.9.现在,我国的____酸污染最为严重.()A.新疆地区B.东北地区C.华中地区D.华东沿海地区答案:C10.科学家将森林称为地球“基因库”的主要理由是()A.森林是地球植被的主体B.森林主要由高等植物组成C.森林中有多种多样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D.森林可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解析:选C.森林中不仅有多种多样的植物,由于它们还能为很多种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并能为多种微生物提供天然培养基,故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故C符合题意.11.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请回答:(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____.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素.(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 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________于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解析:蓝藻的大量出现是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大量的蓝藻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呼吸作用,放出大量CO2,导致水体pH下降.生物体可通过食物链使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积累,最终伤害到人类自身,这就是生物富集作用.答案:(1)无机盐(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光氧(2)乙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生大量CO2,CO2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大蓝藻等白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O2,使水中含O2量上升(3)蓝藻浮游动物鱼(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2.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的食物链(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碳循环过程中,植物可通过细胞呼吸放出CO2,又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使得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流动.(2)由题意知,轮虫等浮游动物可以绿藻等浮游植物为食,鱼和鸭又可以轮虫为食,鸭还可直接捕食绿藻等,据此可写出相应的食物链.(3)重金属属于难分解的物质,进入食物链后可沿食物链流动,并通过生物富集作用,随营养级的升高,生物体内重金属的含量随之升高,产生剧毒生物.答案:(1)(2)①绿藻→轮虫→鱼→鸭,②绿藻→鸭,③绿藻→轮虫→鸭(任写两条,其他答案合理也可)(3)导致重金属污染,使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重金属含量过高13.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图示a曲线属于人口的“J”型增长曲线,属于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人口问题,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全球性问题.按生态学原理,由于人口的增长,带来了越来越强的环境阻力,所以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如图中的b型曲线所示.控制人口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实行晚婚晚育,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3)1.96(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4节 第2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寒冷环境中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1.如图是在( )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但与神经调节无关A.在寒冷的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B.切除垂体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C.切除甲状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D.给动物注解析:从外界寒冷到下丘脑分泌激素是完整的反射弧;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减少;注射③后,血浆中③增多,负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减少。
答案:C 2.人工催化鲤鱼产卵采用注射垂体提取物,而不是直接注射性激素的方法,理由是( )A.垂体提取物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使性腺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B.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只能口服不能注射C.过多的性激素会抑制鲤鱼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最终使性腺退化D.垂体提取物中含有生长激素,可以使鲤鱼生长加快,提前进入繁殖期解析:直接注射性激素常会导致鲤鱼体内性激素浓度过高,由于(负)反馈调节作用,会抑制鲤鱼的下丘脑和垂体的相关功能,即抑制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最终使性腺退化。
而如果注射垂体提取物,则不会有上述副作用。
答案:C 3.切除正常幼年狗的垂体后,短期内该狗血液中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解析:切除垂体后,不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使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
答案:B 4.将一只雌蚕蛾用玻璃皿盖住,玻璃皿外放一只雄蚕蛾,观察发现雄蚕蛾没有任何反应;打开玻璃皿,雄蚕蛾立即出现性兴奋,这个试验不能证明的是( )A.性外激素是由雌蚕蛾分泌的B.性外激素是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C.雌蚕蛾未交过尾D.雄蚕蛾通过触角感受性外激素刺激解析:玻璃皿打开,雄蚕蛾出现性兴奋,说明性外激素是由雌蚕蛾分泌的。
玻璃器皿扣住雌蚕蛾,雄蚕蛾没有反应,打开玻璃器皿雄蚕蛾出现性兴奋,说明性外激素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因为交尾后的雌蚕蛾不再分泌性外激素,所以这只雌蚕蛾未交过尾。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 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课后辅导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1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课后辅导练习第二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在生命系统的层次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②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③某水库中的全部鲫鱼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的所有生物A、①②④B、③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为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
某人工鱼塘(静水)放养的都是鲢鱼苗,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
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该鱼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植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将呈“J”型增长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如图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甲和丁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B、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C、该生态系统很可能是一个人工养殖的高产鱼塘D、甲、乙、丙组成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a、b、c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科研人员调查了某湖泊营养化程度以及部分藻类生长状况,结果如图所示(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活在该湖泊的各种藻类以及动物、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当水体处于中营养化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富营养化使藻类大量死亡,湖泊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随营养化程度增加藻类之间竞争加剧,微囊藻在竞争中占优势【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如图是某生态农场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B、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D、每一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图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局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总能量为(B2十C2+D2)B、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总量为(B2十C2+D2)C、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lD、图中B1表示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关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结构复杂B、高温多雨,分解者的活动旺盛C、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强D、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物种的种群密度【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因为上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不可能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为食B、能量逐级递减流动的原因之一是呼吸消耗C、能量的流动特点说明自然界中的能量是不守恒的D、能量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据图判断,以下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损耗层级增加,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D、废物和污染物大大减少【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雾霾天气常常笼罩京城,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C、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如果鱼要增加1 000kg体重,那么,至少需要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重量分别为( )A、10 000 kg和50 000 kgB、5 000 kg和25 000 kgC、50 000 kg和50 000 kgD、10 000 kg和10 000 kg【答案】:【解析】:第14题【综合题】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堂基础巩固]
1.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沙尘暴频发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D.湿地内物种减少
解析:“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
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利用,大量开采植物和使用化学燃料等,将导致沙尘暴频发,物种减少和温室效应加剧。
答案:B
2.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成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
解析: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成乙醇等再生能源,会使人类的粮食资源危机加重。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会产生农药污染,并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会使人类的湿地生态系统减少甚至丧失,破坏了生物圈的稳态。
以上三种措施都不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C
3.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解析: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大量地排放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的水质恶化,从而出现水体富营养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B
4.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的pH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
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富营养化的海水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赤潮时藻类爆发,其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上升。
赤潮对海水环境的危害很大,主要是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等。
答案:(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2)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3)爆发赤潮时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上升(4)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