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现代性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及其启示
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为基本理论,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
它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将社会的进步视为历史的必然,因此,也有人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现代性的思想。
现代性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征,它体现在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自由思考的普及和民主自由精神的形成,以及国际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文将以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和启示为线索,探讨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思想观点。
首先,马克思就现代性问题提出了关于商品经济、市场化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基础。
此外,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推翻资本主义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自由和平等是现代性的特征,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和资本主义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自由和平等,才能实现现代性社会。
此外,马克思在思想上对现代性问题也提出了令人值得思考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文化形式,由于它的特殊性,现代性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思想、实践方法和生活方式,而这些理论思想、实践方法和生活方式,可以作为文化发展及各个社会阶层之间普遍交流的基本共识。
最后,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解答也给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他把矛盾冲突看做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把社会变革看做是自由思想和实践的共同发展,强调国际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号召劳动群体参加社会运动。
他的思想对现代性问题有重要的启示:要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公正。
总之,从马克思思想上来看,现代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来看,现代性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就现代性问题提出了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化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强调推翻资本主义关系和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平等;在思想上提出了现代性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式,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会文化形式;最后,还给出了一些重要的启示,要充分发挥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实现社会的自由和公正。
马克思现代性论域的三个维度
“ 现代 ” 起始 于笛 卡尔 “ 思故 我在 ” 我 的哲 学革命 , 社 会 学家 把实证 的资 本 主 义意 识 形 态 的形 成作 为 现 代 的开 端 。相应 地 , 尔纳 和 贝斯特 把“ 代性 ” 凯 现 理
解 为一 个特定 的历 史 时期 ; 吉登斯 等 人把“ 现代 性” 理解 为 一种独 特 的社会 生 活模式 和制 度模 式 ; 利奥
赵 红 灿 , 忠 军 池
( 国矿 业 大 学 学 生 工 作 处 , 苏 徐 州 中 江 211) 2 i6
摘
要 : 于 实 现人 的 解 放 和 自由全 面 发 展 的 最 高理 论 旨趣 , 基 以从 “ 判 旧世 界 中发 现 新 世 界 ” 己任 的 马 批 为
克 思 , 现 代 性 论 域 有 着 明 确 的 指 向 , 就是 资 本 主 义 社会 本 身 。 围 绕 着 对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的 考 察 , 克 思 的 现 代 其 那 马 性 论 域 有 着 三 个 维度 : 是 揭 示 资 本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下人 被 抽 象为 “ 性 的 主 体 性 ” 现 代 性 副 本 批 判 维 度 , 是 一 理 的 二
个 方案 。 与西方现代 性理 论不 同的是 , 马克 思 以世 界历
的资本 主义 社会 的所 指 , 含着 “ 性 的主体 性” 蕴 理 的
意识形 态批 判之 维 、 资本 的 主体 性 ” “ 的社 会现 实批 判之维 和“ 现实 的人 ” 实践 生成 的超 越之维 。
一
史的全景视野 , 人的 自我解放 的远 景摹 画 , 不仅指 导
在 马 克 思 那 里 , 本 被 理 解 为 社 会 历 史 现 实 存 原
塔等 人把 “ 代性 ” 现 理解 为一 种特 殊 的叙事方 式 ; 哈 贝 马斯把 “ 现代 性 ” 解 为 自启 蒙 以来 尚未 完 成 的 理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的现代性与当代性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理解和论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它系统考察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历史发展、在生产和阶级关系上的表现、严重恶果和致命影响,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它全面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经验教训,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概括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确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它在理论上武装和指导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
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我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首先,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本质。
19 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垄断阶段,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生产力呈现了较快的发展状态,经济发展出现了表面的繁荣;二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减轻了经济危机的致命威胁;三是实行高福利、高工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
有人因此认为,马克思和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有失误,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对资本主义表面现象的肤浅理解。
其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所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私人占有关系的束缚,生产力本应有更快的发展速度。
所以,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就会发现,垄断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追求剩余价值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运转的轴心,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对内必然要不断加重剥削,对外要加紧掠夺扩张。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古巴、越南、老挝、朝鲜以及印度共产党(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建设的问题,不断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
苏联东欧剧变后,古、越、老、朝等社会主义国家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使他们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传播。
从1999年9月开始,英国BBC广播电台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结果马克思得到了第一。
此外剑桥大学评选的第二个千年的“第一思想家”活动,路透社在政、商、学术、艺术四界中评选“千年伟人”活动,结果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印度圣雄甘地当选,爱因斯坦被列为第一,马克思被列为第二。
2005年,英国BBC广播电台四频道“在我们时代”栏目作“谁是我们最伟大的哲学家?”的民意调查,结果,马克思再次荣登榜首,得票率为27·93%,处于第二位的休谟得票率仅为12.67%,并且休谟的得票率还是经过大量宣传拉票的结果。
第三名的维特根斯坦得票率为6.8%。
法国每年都举办“国际马克思大会”,每次都有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参加,其中不少人是著名学者。
例如,2007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包括不少著名学者参加。
2007年,法国经济周刊《挑战》出版《马克思专刊》,标题为“马克思:他的分析仍未过时”。
该刊副总编达尼埃尔·富尔坦说:马克思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法国。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提要: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考察而得出的社会理论。
尽管他认为这种现代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比的推动作用,但他也更加鲜明的看到这种现代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实践方面的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对它的超越。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共产主义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考察,马克思对现代性作出了新的实质性的理解。
他的现代性理论是一种现代性的社会理论。
他所讲的“现代社会”,就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致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色彩。
马克思认为这种现代性源于现代生产,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产方式不同。
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以及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现代性的生成、演化,制约着观念、文化现代性的发展。
离开了现代生产,很难真正透彻的说明现代性的形成。
应该说,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对社会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而且马克思对构建资本主义现代性起重大作用的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性和解放等价值也十分推崇。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现代性又导致了社会裂变等各种异化现象。
在对现代性积极成果赞扬的同时,对于现代性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也同样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由此完成了对它的超越,创建了共产主义理论。
一、对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对启蒙哲学特别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理清了其中凝结着的启蒙现代性理论,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摘要】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著作中,马克思对世界文化观进行深刻阐释,强调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
他对审美现代性的理解则体现在对艺术、美学的探讨中,认为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本能需求。
马克思将文化观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指出文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强调了审美现代性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并强调了文化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马克思的审美现代性观也为当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对当代文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其思想进行反思和传承,并借此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世界文化观、审美现代性、文化观、现代社会、重要性、启示、深远影响、反思、传承、未来文化发展、启示。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详细内容在审美现代性方面,马克思认为审美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也是社会和历史条件的产物。
他认为审美现代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背后反映了社会结构、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马克思强调,审美现代性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审美品味,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和精神风貌。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在当今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创新,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 正文2.1 马克思对世界文化观的阐释马克思认为,世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创造和传承的文化财富。
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分析了世界文化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世界文化是人类劳动和生产实践的结晶,是不同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演变中所积累的智慧和成果。
世界文化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如建筑、绘画、音乐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哲学、宗教、道德等。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
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摘要:马克思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其对现代性的诊断对于今天的中国现代性建构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内在矛盾,然后探讨了马克思哲学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指导意义,最后着重论述了在中国现代性建构中需要克服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现代性;内在矛盾;中国现代性建构;困境与对策前言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体系成为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哲学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参考框架。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和内在矛盾,探讨马克思哲学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指导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困境与对策。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既包含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又包含了人类面临的各种安全性与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于内在矛盾的存在所引起的。
首先,马克思概括了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认为现代性是由于资本积累带来的市场化、自由竞争等因素所导致的。
这一过程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也使得人类面临了种种危险,如剥削、压迫、异化等。
其次,马克思关注到了人类自身存在的矛盾,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矛盾变得更加尖锐和复杂化。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这导致了生产和交换活动的异化,自由竞争的结果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利益分配不均,而这些矛盾最终会引致社会增长的不平衡、社会组织结构的崩溃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扭曲。
因此,马克思认为现代性存在着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涉及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等方方面面。
马克思哲学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指导意义在中国现代性建构中,马克思哲学充满了启示意义。
首先,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种对不平衡发展、贫富分化的深刻洞察,这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pdf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pdf
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是一本针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综合性教程,主要包括:
一、认识论
1、波洛克的认识论:认识论是一门探讨客观现实的哲学,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世上存在的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答案是:它们是由人类主观概念而形成的。
2、安德鲁•史密斯的认识论:安德鲁•史密斯在认识论上的重要理论,被称为“理性主义心理学”,是人们如何理解客观现实的重要理论,它强调人们理性地使用原则、规律、精确推理等策略来理解客观现实。
二、现代性理论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西方社会学中向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劳动分工和经济基础与社会的上层建筑相结合。
2、批判理论: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学中,它是一种用于解释社会产生矛盾状态的重要理论,它认为,全部社会内在承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的影响,以成为一个被支配主要势力分化而不均衡的社会。
三、当代西方社会理论
1、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在西方社会学中普遍采用的理
论,它主要是从一个社会的利益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社会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其成员的特定目的的实现,通过协商、妥协和私有交易而达到这一目的。
2、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理论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社会理论,它是从一种文化多元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关于如何识别和接受多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的理解方式。
它认为,通过承认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使各种文化间能够和谐共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与现实意义
2024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对于现代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当代阐释,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继承者在实践中发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经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阐释社会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现代性”来体现的。
“现代性”这一词语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等因素都可以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性研究范畴。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技革命。
在当今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涌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即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科技革命的推进必须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阶级分析。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
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在全球化进程中贫富分化和阶级差距的扩大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其他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同样重要。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全球各国的劳动者团结起来,共同抵制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推动全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这个伟大的理论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是阶级斗争和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发展所形成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革命的理论,对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20世纪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马克思主义的概述马克思主义是以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为主要创立者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哲学体系,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制度的演变是由生产资料的变化所引起的,历史发展的方向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政治力量、一种实践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等。
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伴随着19世纪的欧洲革命和工人运动的高峰,经历了从理论形成到实践运动发展的历程。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848年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宣告了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开始发展。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国的工人运动不断发展壮大,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不断激烈。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实践阶段。
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广泛发展和中国、苏联、东欧等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应用性。
3.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研究马克思主义现实研究是指对于当代世界发展趋势、阶级斗争现状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和反思,进而探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马克思主义现实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对当代现实的深入观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理论是时代的常务,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解答。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生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有一个时代性的问题。
理论的时代性,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和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程度。
理论所指的对象是现时的、生动的、变化的,时代的变迁会是研究随想发生变化;时代问题的消解,标志着理论对实践作用针对性的丧失,也表明这种理论的历史使命完成,因而任何一种理论就其问题只想来说都有其时代性。
理论的时代性,就其积极方面表现为理论本身的时代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把握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进步意义和矛盾,科学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性。
然而理论的时代进步性与局限性如同一枚银币的两面,任何理论就其研究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而言,其影响的历史时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而且,研究对象的发展程度及研究者的认识水平、观察问题的角度等,也会造成理论观点本身的错误。
从这两个方面来讲,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理论一样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能性任何理论都有时代性,但是并不是任何理论都能够时代化。
理论的时代化有三个前提:一是理论所揭示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又以相似或者改头换面的形式呈现出来,过去理论对现实问题依然有说服力、解释力,解决方法和措施还有价值。
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比较研究
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比较研究马克思、韦伯是现代社会理论的两大重要思想家,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解释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展开比较研究,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两位思想家在现代性理论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研究和思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特定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工人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1.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兴起密切相关。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市场成为最重要的运转机制,资本家通过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来不断扩充自己的资本积累,从而引发了商品生产、劳动分工和机械化生产的高度发展。
但是,这种经济模式也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也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崛起。
2. 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现代性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兴起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劳动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人们的时间和空间离散化、分散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性的一部分特殊结构。
但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也导致人类面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这也是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3. 劳动分工和社会等级化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劳动分工和社会等级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从职业分工到社会分工,从机械化生产到人的疏离,现代性的劳动分工与社会等级化无处不在。
这种趋势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得个体将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身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范畴中。
二、韦伯的现代性思想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并不将现代性简单地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文化趋势。
超越现代性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与阿伦特
安定 和变 动” , 使一 切 固定 的僵 化 的 关 系 以及 与之 相适应 的素被尊崇 的观念 和见解 都被 消 除 了, 一 切 新形成 的关 系等不到 固定下 来就 陈 旧 了, 一 切等 级 的和 固定 的东 西都烟 消云散 了 , 资 本成 了摧 毁一 切 的万里长城 , “ 这就 是资 产 阶级 时代 不 同于过 去 一
关键词
现代性
资本统治 技术控制 人的异化 世界异化 复归政治 生产关系
[ 中图分类号 ] B 0 3 ; B 5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4 4 7— 6 6 2 X( 2 0 1 3 ) 0 1 — 0 0 1 0— 0 6
在今天 “ 现代 性 ” 全球 扩张 的时代 , 对 1 9和 2 0 世纪两位最 关注现代性 问题—— 同情人类 苦难 和追 求人类 自由解放 的伟大思 想家一 一 卡尔 - 马克思 和 汉娜 ・ 阿伦特 的现代性思 想进行 比较研 究 , 无 疑具
② 马克思 : 《 资本论》 第1 卷, 人 民出版社 , 2 0 0 4年 , 第8 8页。 ③《 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 第 2卷 , 人 民出版社 , 2 0 0 9年, 第3 5
—
3 6页 . .
l l 一 一 ■ ■ l 0 。
超越现代性的 两条道路 : 马克思与 阿伦 特
◎ 白 刚
பைடு நூலகம்
内容提要
马克 思和 阿伦特都是现代性 的强烈批评者 。在马克思这里 , 现代 性的本
质是“ 资本 统治” , 现代性 的危机 是 失去个性和 自由的“ 人 的异 化” ; 而在 阿伦 特这 里 , 现 代 性的本 质是“ 技 术控制 ” , 现代性 的危 机是 失去公 共政治 自由空 间的“ 世界异 化” 。对 于现代 性的批 判和超越 , 阿伦特走 的是 一条 单纯“ 复 归政 治生活” 之路 , 而马克思 则走 的 是一条彻底 “ 变革生产 关系” 之路 。比较 而言, 马克 思的道路更 为究竞 。
建构现代性社会制度的重要方略(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心 理 学。对 这 种 心理 学 ,人们 至 今 没 有从它 同人 的本 质 的 联 系,而 总
的总体方案。 这种方案主要包 含了三方面内容 :
造 的对 象世 界的 消逝、舍弃和 丧
失 ,决 不是 来 理解。 0 ” 工业化的发展催生了自 然科
“ 向合乎人J 陆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复
归” 。
第三,共产主义实现方式。 也就
是现 代性 的 实现方 式 。 与一些 学 者
“ 政治解放—方面把人归结为市民社
会 的成 员, 归结 为 利 己的独 立 的 个 体 ; 另一方面 把 人 归结 为 公 民,归 结 为法 人 。 0但 是 ,仅仅有 政 治 解 ” 放 是 不够 的。“ 只有当现 实的个人把 抽 象 的公 民复 归于 自 身并 且作 为 个人 在 自
从这个角度看 ,手稿) ( 《 ) 认为 “ 共产 主 义 是 对 私 有 财产 即人 的 自我 异 化 的 积 极 的 扬 弃, 因而是 通 过 人并且 为 异 化 问题 的 产生 是 通 过 实 践 一 样 , 对异 化等 现代 性 问题 的消 除 同样 要 经 过 实践 这个 中介。但 这 种 实践 究 竟 是 渐进 的还 是激 进 的 ,是 革命 的 还 是改 良的, 手稿 没有 明确。应 该 说 ,作为 一种 建 构 现代性 的总体 方 案 ,马克 思 提 出的 共产 主义 实现 了 而 对人 的本 质 的真 正 占有。 因 人 此 ,它 是 人 向 自 身、也 就是 向社 会 的 即合 乎人性 的人 的 复 归。这 种 复 归,是 在 自觉实 现 并在 以往 发 展 的 全 部 财 富 的范 围内实 现 的复 归。这 种 共 产 主 义,作 为 完成 了的 自 主 然 义 ,等 于人 道主 义 ; 作 为完 成 了 而 的人 道 主 义,等 于 自然 主 义。 它是 人 和 自然 之 间、人 和人 之 间矛 盾 的
马克思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与启示
马克思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与启示刘伟兵摘要: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独特价值体现在它是一部关于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
马克思在其中论述了资本文明面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也探讨了由于资本狭隘性和内在局限性带来的现代性问题。
此外,马克思还通过客观认识现代社会的发展,将现代社会看作是通往未来社会的过渡阶段,并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特征。
这一现代社会思想带来的启示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关键词:现代社会;现代化;现代性;《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未来社会作者简介:刘伟兵,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A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6-0063-09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050年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现代化宏伟蓝图提出的科学依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实践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现代社会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而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思想的总纲就是《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后文简称《经济学手稿》)。
①《经济学手稿》从完成到发现和出版,实际上经历了“百年孤独”。
但是,随着人们对这一本马克思在“不惑之年”写的解惑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时,其价值被日益地凸显了出来。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六册结构”构想,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构想。
其中,《资本论》就是第一册《资本》的内容。
此外,《经济学手稿》还包括之后没有再出现过的对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探讨和机器化大生产等方面的论述。
这种价值的独特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被发现时,被冠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之名问世。
因此,也有学者将其简称为《大纲》。
为了体现对手稿原本的尊重和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区别,本文将其简称为《经济学手稿》。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启示危机应对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和批判, 为西方国家应对经济危机提 供了重要启示。
对发展中国家影响与启示
要点一
指导现代化进程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为发展中国家实现 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有助 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要点二
揭示全球化陷阱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对全球化进程中的 资本主义扩张和剥削进行了深刻批判 ,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陷阱提供 了重要启示。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
现代性的进步性
马克思肯定了现代性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 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揭示 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共产主义与现代性超越
扬弃私有制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扬弃私有 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的 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逻辑下的现 代性困境,即资本追求无限增 殖的本性导致了对自然、社会 和人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 的阶级斗争是现代性的主要矛 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 能实现现代性的超越。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现代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代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所决定的。
形成过程与发展阶段
0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初步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 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本质,为其现代性思想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02 03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为 其现代性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分析后现代主义的观点
了解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以更好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特点
探讨后现代社会的特点,分析其对马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与解决方案
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全球气候变化
马克思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思 考。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要各国共 同努力解决。
解决方案
采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鼓 励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强国际合 作,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实现全球 可持续发展。
反思全球化时代的政治问题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提醒我们全球化时代政治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球政治治理的研究和合作。
反思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提醒我们全球化时代文化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 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球文化治理的研究和合作。
04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在当代的挑战与回应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 主义运动的发展。
02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概念
现代性
总结词
现代性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核心概念 之一,指涉的是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和 发展。
VS
详细描述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现代性是指从封建社 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 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一概念涉及到经济 、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揭示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重新审视历史唯物主义
01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对比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对比社会学理论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它提供了理解和解释社会问题的框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思想,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对比,以揭示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比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和谐、平衡与稳定,认为社会各部分的功能相互依存,互相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与结构功能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注重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其次,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静态性和稳定性,侧重于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忽视了历史和变迁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的动态性和变革性,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冲突的转化,强调社会变迁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二、符号互动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比符号互动主义是社会学理论的另一重要流派,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和交互作用。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人们通过符号和象征的交流来赋予社会行为和现象特定的意义,社会现象的意义是不断通过交互过程而构建和重构的。
与符号互动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影响。
此外,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主观经验,强调个体对社会现象的主观解释。
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将个体行为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框架下解释。
三、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理论的对比现代性理论关注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问题,探讨了现代性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
与现代性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将现代性视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强调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剥削和压迫。
此外,现代性理论着重分析了现代社会的异化、个体主义和理性化等现象,强调了个体解放和自我实现。
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对个体解放的必要性,认为真正的自我实现需要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来实现。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研究作者:司亚楠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20年第2期司亚楠【摘要】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广大学者研究的课题,是因为它不仅是学术课题,同时也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现代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希望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扬弃与超越;启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资本、异化、意识形态等的分析和批判,形成了其独有的现代性思想,为我们认识现代性提供了理论方法,为我国当前的发展路径带来启示。
一、现代性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17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兴起,机器大生产代替了原本依靠人力和畜力的生产,生产力突飞猛进,工业革命掀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离开土地进入工厂,随着资本家财富的不断积累,逐渐拉大了两个阶级的差距,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不断激化,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境地之中,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致力于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打破封建的禁锢和束缚,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思想,大大推动了欧洲现代性的进程。
但是,人们在享受启蒙运动带来成果的同时,也日渐发现其暴露出来的弊端,启蒙精神使得社会、自然等的价值被忽略。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最大物化效益、最多的物质占有,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紧张,人们过度追求发展而丧失了自身的价值目标。
工具理性的日益扩张,使得人们原本追求的价值目标被最大的经济效益所替代。
二、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高度赞扬了现代性的历史必然性和积极方面,现代性带来了思想解放,促进了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断更新,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大的变革,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的,⽽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争取⾃⾝解放和整个⼈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产阶级⽃争的性质、⽬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理论是时代的常务,是对时代问题的理性思考与解答。
任何⼀种理论体系都与其产⽣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有⼀个时代性的问题。
理论的时代性,取决于研究对象的时代特征和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程度。
理论所指的对象是现时的、⽣动的、变化的,时代的变迁会是研究随想发⽣变化;时代问题的消解,标志着理论对实践作⽤针对性的丧失,也表明这种理论的历史使命完成,因⽽任何⼀种理论就其问题只想来说都有其时代性。
理论的时代性,就其积极⽅⾯表现为理论本⾝的时代进步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把握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进步意义和⽭盾,科学的揭⽰了资本主义⽭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类社会的发展⽅向,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性。
然⽽理论的时代进步性与局限性如同⼀枚银币的两⾯,任何理论就其研究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其影响的历史时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且,研究对象的发展程度及研究者的认识⽔平、观察问题的⾓度等,也会造成理论观点本⾝的错误。
从这两个⽅⾯来讲,马克思主义同其他任何理论⼀样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能性任何理论都有时代性,但是并不是任何理论都能够时代化。
理论的时代化有三个前提:⼀是理论所揭⽰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相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相似或者改头换⾯的形式呈现出来,过去理论对现实问题依然有说服⼒、解释⼒,解决⽅法和措施还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反思现代性与问津风险的泉源——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马
克思主义批判
姓名:吴冬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程广云
20080418
反思现代性与问津风险的泉源——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
马克思主义批判
作者:吴冬明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1.期刊论文崔德华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继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之后,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他睿智地认识到了现代性和全球化进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福音与光明,还会有无数突出或潜在的危机和风险.他的风险社会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启示.
2.期刊论文韩沛伦.马中英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批判-青海社会科学2007,""(5)
在当代发展中,风险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经验问题和理论问题,已成为一些学者的重要论题.贝克创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作为现代性产物的风险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认识到在现代性支配下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但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审视风险社会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发展问题不无裨益.
3.期刊论文徐瑞萍.XU Rui-ping科技时代的社会风险和政府管理——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政府危机管理的
启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4)
贝克以现代社会的高风险为其深刻的现实基础,侧重于制度层面,并与其现代化和全球化理论密切关联,来研究风险和风险社会问题,建构其风险社会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对转型期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具有重要启示: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通过加强风险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风险和危机意识;通过制度创新和政府再造建构和健全危机管理体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引入全球治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能力.
4.期刊论文陈忠.CHEN Zhong走向深层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伦理学意蕴-伦理学研究
2006,""(4)
对发展伦理学而言,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根本方法论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层面上建构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对明确发展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学理层次、研究平台等具有重要方法论启示.
5.学位论文赵晖重建现代性: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研究2008
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在经历了科技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经历了资源紧张,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和环境的恶化。
西方传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日益显露出明显的缺陷。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在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发展道路做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成为20世纪晚期欧洲最有影响的社会分析理论之一。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以“重建现代性”为主线,全面解读贝克风险社会理论。
本文首先将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置于当代社会理论的学术与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讨论了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和发展对风险社会理论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考察了风险社会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梳理挖掘,分析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所具有的“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等研究角度。
本文围绕“现代性”议题,重点剖析了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构成。
从现代性的演变入手,分析了当代社会风险的新特点,探讨了贝克在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过渡中所看到的现代性的断裂。
贝克并非单纯的对现代性提出质疑和批评,而是更为积极地看待现代性所暴露出的问题。
贝克用自反性标示出风险社会的根本性质,用自反性现代化来概括我们所正在经历的现代性的激进化。
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贝克有关风险社会自反性的思想,对风险问题与自反性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自反性现代化与风险社会相对应,自反性现代化既是风险社会的本质基础,也为解决风险社会中的问题提供了方案。
最后本文对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价值进行评价,探讨了该理论对于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意义,以及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启示。
提出重视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开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6.期刊论文洪晓楠.林丹.HONG Xiao-nan.LIN Dan全球风险社会及其策略回应——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
论评介-学术交流2007,""(4)
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而当今全球化的力量正在不断地形塑出一个全球风险社会.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开启了一个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来反观当代全球风险社会的崭新景观和困境弊端,并对此做出了全面、深刻的分析.贝克教授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试图运用"反思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危机全球化后果的策略回应方案,并就"反思现代性"本质的诊断发表了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7.会议论文吴金芳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2005
乌尔希里·贝克是社会风险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1986年出版的《社会风险》一书中,他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随后又发表了《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学》、《全球风险社会》等论著,形成了他关于社会风险理论的基本框架。
贝克的社会风险理论以反思现代化为视角,沿着风险分配的逻辑、个体化法则、科学和政治的衰微这三条路线展开。
事实表明我国当前存在许多明显的风险与不和谐因素,加强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是我国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风险因素有全面的认识,并建立积极的应对之策,推动中国社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意义重大。
8.期刊论文吴冬明.WU Dong-ming"反思的现代性"与"全球风险社会"——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
判-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
乌·贝克有感于当代社会中似乎日趋严重的风险问题,提出了用"反思的现代性"理论来审视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功过,揭示了现代性内在矛盾及其在全球风险社会中新的表现形式,对当代的"全球主义"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进行了抨击.贝克的反思现代性理论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感.
9.学位论文林丹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探究2009
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而当今全球化的力量正在不断地形塑出一个全球风险社会。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开启了一个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来反观当代全球风险社会的崭新景观和困境弊端,并对此做出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
贝克教授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试图运用“反思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危机全球化后果的策略回应方案,并就“反思现代性”本质的诊断发表了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br>
本研究从哲学、社会学的视野重新审视风险社会的发展,开展作为整体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用
会根源和思想溯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构架,从而将渗透在乌尔里希·贝克思想中的各种风险思想挖掘出来并且整合起来,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辨析。
在此基础上对全球化与风险社会、风险社会具体表征以及风险社会解决方案等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得出有关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风险社会理论问题的结论,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安全意识,寻求有效的风险治理机制以有助于深入思考我国风险问题的治理。
<br>
研究贝克风险社会理论,使我们对西方社会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风险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深入分析伴随风险社会发展而来的社会形态的改变,从而更好地为深入思考我国的社会转型问题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10.期刊论文胡永刚.白浩然.Hu Yonggang.Bai Haoran以公众利益为本:《读者》的"危机公关"解读——以乌尔里
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新闻界2009,""(1)
文章以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时<读者>"危机公关"案例的回顾阐明:任何组织都必须将其公共关系行为贯穿和有机融入其全部运营活动过程当中;在危机已成为一种常态,危机事件可能随时"迸发"的现代风险社会,危机公关的要诀是将"危机公关"日常化,其基本准则是"以公众利益为本",要避免将公共关系"技术化"的片面取向.
本文链接:/Thesis_Y1390155.aspx
授权使用:西北大学(xaxbdx),授权号:75a0bb70-371f-49e9-9d06-9e4e00f01e6c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