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效果
论《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艺术效果内容摘要:《范进中举》通过强烈的对比、夸张、白描、细节描写等,突出了作者吴敬梓独具匠心的讽刺艺术。
作者巧妙地运用嘻笑怒骂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的各色人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笑,表达了作家对封建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世人的强烈憎恶之情。
作家运用揭示人物言行矛盾的方法进行讽刺,在作品中,作家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现露原形。
比如,写胡屠户,就让他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以暴露其肮脏的灵魂,其讽刺之深、艺术成就之高,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范进、中举、讽刺艺术、“慼而能谐,婉而能讽”。
中国很少真正的讽刺小说。
如果说,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创,在老舍、张天翼、沙汀手中得到发展并初步成熟,到了钱钟书《围城》一书里日臻完善。
那么,请将讽刺小说的历史再往前推,你会发现《儒林外史》当数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作者吴敬梓本人曾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苦。
因此,在《儒林外史》中,他运用犀利的笔法,通过对人物外形的勾勒、对比、细节描写等,运用炉火纯青的讽刺艺术无情的抨击了明清时期僵化、腐朽的科举制度。
《范进中举》节选《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
本故事在结构上自成首尾,是一篇独立的短篇小说。
但在思想和艺术特色上却充分体现了《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既是喜剧,也是悲剧,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概括道:“慼而能谐,婉而多讽。
”也就是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中。
那么,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讽刺,才形成了如此显著的讽刺艺术特色呢?一,运用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
在作品中,作者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一)对范进的夸张描写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秀才,一直考到五十四岁才勉强考中。
《范进中举》中讽刺手法运用
谈《范进中举》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摘要:初中课文《范进中举》选自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的《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
小说以辛辣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冷漠自私、粗俗势利、欺贫爱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情淡薄、人心势利、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毒化整个社会的罪恶本质。
它如一面镜子,让我们以范进、胡屠户等人为鉴,时时处处反省自己、审视我们自己,学会正确地处世待人,构建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讽刺对比夸张照妖镜警世钟看过《范进中举》一文的人,谁不觉得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外史》就像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照妖镜”。
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色人等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其讽刺艺术处于我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而选自其中的《范进中举》一文,就集中体现了这部讽刺小说的主题,将讽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一、鲜明的对比和漫画式的夸张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讽刺效果首先,文中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其特殊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1.那中了举的范老爷:①“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一)②“走出大门不多远,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二)③“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着:‘中了!中了!’”(丑态三)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
岂能不叫“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对比十分强烈,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进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的描写,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烂忠厚没用的人”……凶神恶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浅谈《范进中举》中的对照与对比手法
浅谈《范进中举》中的对照与对比手法——兼谈《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的丑恶嘴脸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为中心,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知识形象,小说中,范进20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前后考过20多次,直到54 岁时才中了举人。
节选《范进中举》着力表现了范进一旦功名到手,竟然欢喜得发了疯,从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和整个社会的毒害。
另一方面,节选还通过描写范进周围各色人等在范进中举前后对范进态度的截然变化,活画了他们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以及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在范进周围的各色人等中,作者又对范进的丈人胡屠户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最细致、最精妙、最典型的刻画,从而使节选的讽刺效果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程度。
胡屠户是范进的丈人,范进是他的女婿,两家本该是一家亲,本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但他却也像外人一样,长着一双势利眼;他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以杀猪营生,但他却很自大,以为他们“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而“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叫刚考取秀才的范进不要与他们“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而胡屠户的典型的市侩嘴脸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得尤为突出,加上作者在行文中处处对照着写,处处对比着写,从而更加突出和强化节选的讽刺效果。
一,两次考试后所带的贺礼不同。
第一次是范进考取秀才,好不容易跨过科举进身之路的第一关,所以全家俱各欢喜,胡屠户也前来贺喜,不过他带来的贺礼是“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其实,这根本不能算是贺礼:从所带的东西来看,带的只是大肠和酒,大肠在猪身上应算是极不值钱的东西,也许还是他没有卖出去的下脚料,而酒呢,他带来只是给他自己享用的,在胡屠户面前,就是借给范进半个胆,他也不敢喝酒;从贺礼的量来看,大肠是用手“拿”过来的,而不是“拎”或“提”过来的,“拿着”的大肠能有多重呢?最多就是两三斤吧,再清洗清洗,可以吃的最多只剩下一半——在他的眼里,考取秀才的范进就只配吃副大肠。
《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论文
《范进中举》一向被誉为《儒林外史》中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精彩局部。
小说主人公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屡试屡败,却又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直到54岁才中举人。
在他中举后,周围人的态度急变,令人捧腹。
但在我看来,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比照最具挖苦效果。
一.“岳父〞与“老爹〞的比照A.范进唯唯连声(连连容许)“岳父见教的是〞。
B.“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多,这六两银子,老爹拿了去〞。
中举前,范进对胡屠户是非常畏惧的,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不顾家里,不顾众人的颜面,几乎当了一辈子老童生。
尤其令胡屠夫气愤的是,一个在家养到30多岁,曾多少有钱的'富家想结亲的女儿,自从嫁给范进“十几年来,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这种穷困的日子,就是那个“想天鹅屁吃〞的范进一门心思想中举害得。
所以,他时常被骂得狗血喷头,也就缺乏为奇了。
此时他在胡屠夫的面前是一幅卑怯猥琐、忍气吞声的可怜相。
中举以后,范进翻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让胡屠夫刮目相看,更有乡绅送银、送房,一下子“富〞了起来。
他骨子里那种所谓读书人的清高便膨胀起来,高高在上地赏赐胡屠夫。
由于对胡屠夫身份的不屑,原来的“岳父〞也被降为“老爹〞了。
这组比照可以看出范进的小人得意的狂妄。
二.“半晌放不出个屁〞与伶牙俐齿的比照A.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B.“晚生久仰老先生……〞“却幸得老先生门下……〞。
中举前,范进畏惧胡屠户,对胡屠户的训骂,不敢丝毫对抗,甚至连到城里去乡试也不敢声张,完全是一幅懦弱猥琐,甘蒙屈辱,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而中举后,他却变得伶牙俐齿,一切应酬自如。
当张乡绅攀附道贺时他拿腔作调,说什么“久仰〞,道什么“晚辈〞,甚至还胡谄个“幸得老先生门下〞,这说明他早已熟悉了官场上的官腔,可见他几十年来,学识未长,却染上了世故圆滑的肮脏之气。
这组比照可见范进虚伪庸俗。
三.听闻后的半信半疑与确信后的疯癫比照A.范进道是哄他……,“为什么拿话来混我〞B.“噫!好!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不由分说……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手法的作用内容摘要:对比手法作为文学作品的常用表现手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其作用:使作品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深刻,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关键词:对比手法艺术作用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对比手法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则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见到。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文学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后,其作品主题更加突出,其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其思想情感更加深刻,能够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先说中国古代的。
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曹刿和庄公两个人物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曹刿的智谋和胆略。
中国亚圣孟子是运用对比手法的高手,其政论性散文借助对比手法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把“生和义不能两全时应当舍生取义”这一论点论述得让人无可辩驳。
出自《战国策》的《唐雎不辱使命》把秦王的“不悦”“怫然怒”等“骄横跋扈,不可一世”与“色挠”“长跪而谢”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进行对比,突出了唐雎的有胆有识和正气凛然。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把渔人的背信弃义和桃源人的淳朴好客进行对比,让人们看到世人心之险恶,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之情。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一—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则现身说法,把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求学经历与同乡后辈马君则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倍加珍惜,一心向学,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不但把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生活以及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了对比,而且对范进的岳父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动作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和妙笔生花般的对比,使其前倨后恭、欺贫惧富的性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牢牢地印在了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们再看中国近代和现代的。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我是这样认为的),他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在运用对比手法方面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浅析《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
成 了鲜明的对 比。 中举 前。当范进 中秀才时他来了 ,手里拿着一副大 “
肠和一瓶酒 ”说 自己“ , 倒运 , 把个女儿嫁与你 这现世宝 ,
… …
去集上 卖鸡买 米。可中举后 一切都 改变了 , 不但胡屠户
对 他有 了敬畏 之心 ,就 连素不相 识 的张乡绅也赶 来拜
不 知 累 了我 多 少 。 ” 下 便 挖 苦 范 进 “ 世 宝 ” “ 坐 现 、穷
一
魂卑 劣的腐儒形 象人 木三分 地刻画出来 , 可从 中看 出 也 当时千千万万读书人的精神 面貌 。
三 、 进 中举 前 后 的待 遇对 比 范
中举前后 的境况 和遭遇形成鲜 明的对 比。中举前 , 住 的是 茅草棚 , 穷困潦倒 , 家里经常揭不开锅 , 中说他 文 到城里乡试结 束 回到家 时 ,家 里 已是饿 了两三 天” 他 “ , 的母 亲饿得 两眼 昏花 , 么也看 不见 了 , 什 到邻居家 借米 也借不 到。出榜那 天 , 家里连早饭米也没有 , 亲还 叫他 母
鬼 ”然后 居高临下地 教训范进 , 中 了相公 , , 虽 不可 在他
这样 “ 正经有脸 面的人” 前“ 大” 要立起 “ 面 装 , 规矩 ” 不 ,
访, 赠银 , 送房 , 乡邻 们也是 呵护有加 。 总之 , 中举改变 了
范进 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 范进 中举前后 的境 遇变化之 大 , 比之强烈 , 对 是对
的 母 亲是 “ 老不 死 的 ” 。
中举 后 。胡屠户立 即带着 “ 烧汤 的二汉 ” 提着七八 ,
斤 肉, 四五千钱 , 正来贺喜 ” 。当众人要他 打醒 范进 以治 其疯病 时 , 这个平 日百般辱 骂 、 讽刺 女婿 的人却犯 难惶 恐 了: 女婿 中了举人 ,做 了老爷 , “ 就是 天上的星宿” “ ,是 打不得 的” ,否则阎王要让下 “ 十八层 地狱 ,永不得 翻 身” 。经过 众人怂 恿 、 劝说 , 他才 喝两碗酒壮 胆 , 颤着手 “ 了范进一下 。 打” 范进醒来 , 他很懊悔 打了“ 曲星” 回 文 。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范进中举》是一篇传统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夸张、对比的艺术手法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
毫无疑义的说,对正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只有成功的`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学习并运用夸张、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并运用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小说的主题思想。
按照往常的教法,教师逐个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然后教师再讲解分析,一一得出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
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往往是累得口干舌燥,很是费力。
这让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决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是提高语文素质的立足点。
学习__要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心态读书,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这是教学__的第二个立足点。
学校倡导学习洋思教学,上课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一展示,然后提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以表格形式书面完成以上任务。
同时请三个小组主动上台,各板书完成一项任务,完成后出一个代表负责讲解这一项内容。
有什么不完整之处,请台下的其余小组补充。
一时间教室里极其热闹沸腾,学生们个个都很兴奋,说的,写的,讲的,起来补充的,学生们的阅读讲解激情被唤醒了。
他们的讲解居然象模象样,到了最后我仅仅补充了一小点内容。
下课后,我一身轻松,此时明白:洋思中学的经验,就是把学生真正当作课堂的主人。
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天看过的一篇小__《看演出》:乘船旅行,路途遥远,虽船上有很多表演,但演员总共五人,兼共各种角色,重复出现,一会儿就让人觉得“词曲穷尽”。
为了调动大家的兴致,演员们挑选了极简单的民歌及西班牙舞基本步伐向游客传授,不一会就有游客跟着唱歌跳舞,此时演员邀请更多的游客参与其中,场面更加热烈,没有人再觉得身心疲惫……反思我们的课堂,如果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关注学生的现实处境,不也同样能够产生“游船效应”吗?2023年《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总体来说,思路还算清晰:导入,了解《儒林外史》。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范进中举》课文解析
1、曲径通幽的故事情节展现出独特的形象
2、别具匠心的`讽刺手法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运用对比映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了讽刺效果例如:中举前,范进饥寒交迫,受尽人间白眼和嘲讽,然而中举后一切天翻地覆:醒
来后的范进对平日惧怕的岳父胡屠户也不怕了,由先前称其“岳父”改呼
为“老爹”;时常嘲弄他的众邻居、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都来套近乎了,
房子、田产、金钱、奴仆,不招即来这样,通过前后生活境遇和心态的强
烈对比,把范进腐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2)通过对典型细节的夸张描写,突现人物性格的本质最精彩的莫
过于“中举发疯”和“胡屠受赠”且看: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
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
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
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
(3)戚而能谐,笑声中含有极端的憎恶,增强了作品讽刺的力量胡
屠户在小说中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前倨后恭”当范进穷困潦倒的时候,他
觉得把女儿嫁给这么一个穷鬼,简直是倒了一辈子的运可当范进中举后送
给他银子,他立即吹牛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
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这
些话引起了众人的哄笑,他自己也洋洋自得正是在笑声中让人感受了胡屠
户的卑劣可笑、范进的悲哀和世风的低下
3、纯熟的白话式语言。
浅析《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浅析《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黎惠安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年第02期《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灵魂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
文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这一主旨。
一、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
当范进中秀才时他来了,“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说自己“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不知累了我多少。
”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虽中了相公,不可在他这样“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要立起“规矩”,不能有失“体统”。
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范进向他借盘缠,胡屠户还骂范进“想天鹅屁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甚至还骂范进的母亲是“老不死的”。
中举后。
胡屠户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
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人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经过众人怂恿、劝说,他才喝两碗酒壮胆,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
范进醒来,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
回家途中,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到了家门”,又高叫“老爷回府了”。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由原来的“居高临下,见面就骂”变成了“毕恭毕敬,逢人便夸”,夸他是“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夸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夸他是“天上的文曲星”。
还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对范进的母亲也恭敬的称之为“老太太”了。
中举前后,态度前倨后恭,通过鲜明的对比,将胡屠户这样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对比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导语:对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无论文学作品、议论文和应用文(议论文对比下一节谈及),都离不开这种方法。
《范进中举》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范进中举》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
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
一生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假借明代的人物故事,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像。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意,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知识积累1.脸面:面子。
本文指“一定的社会地位”。
2.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3.尖嘴猴腮: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4.拙病:倒霉的病。
5.管待:照管,招待。
6.商酌.(zhuó):商量斟酌。
7.星宿.(xiù):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8.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9.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所能相比的,形容变化极大。
10.带挈.(qiè):提携。
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11.唯唯连声:连连答应。
唯唯:答应的声音。
12.体统:规矩。
13.见教:指教。
14.高邻:对邻居的尊称。
15.劈手: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
16.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
17.在下:对自己的谦辞。
18.叙功:评功。
19.权变:不按照常规,临时变通。
20.何消:不必,不用。
21.兀.(wù)自:只管。
22.郎中:医生。
23.轩敞:高大、宽阔。
24.相.(xiàng)公:对秀才的称呼。
《范进中举》阅读答案
《范进中举》阅读答案《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一⑦01~一⑦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四、范读课文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
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范进中举》赏析
《范进中举》赏析《范进中举》是一篇辛辣的讽刺小说。
文中通过对比、夸张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范进这样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通过他中举前后,周围的人(特别是他的岳父)对他的不同态度和表现,有力地鞭挞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丑恶社会现象。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
本文主要手法是讽刺,一是讽刺像范进那样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读书人,二是讽刺像胡屠户那样趋炎附势的小人。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举”前,穷困潦倒,难以生存。
(略写)具体写了三件事:1、进学归来。
(详写)范进是一个穷书生,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有今天没有明天。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
科举制度是那时的读书人脱贫致富的惟一追求。
范进就是一个典型。
尽管家徒四壁,他也不愿意做别的营生来解决一家的温饱。
他一心追求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50多岁才好不容易进了学,中了个秀才,秀才除了只是他往上爬的一块垫脚石外,不能给他带来其他好处。
胡屠户是一个市井小人。
嫌贫爱富,趋炎附势是他这一类小人的基本特征。
范进中了秀才,他提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道贺”。
他不仅没有一句夸奖的话,反而把范进臭骂一通,把他贬得一文不值。
他说什么“如今不知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
然后就教他怎么做人:“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是要立起个体统。
”什么体统?一言以蔽之,就是欺贫爱富。
2、借钱赶考。
(详写)要想改变穷困潦倒的地位,只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中了举人,才会有一官半职,才会带来荣华富贵。
范进去找他岳父借钱参加乡试,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连带骂他“那老不死的老娘”。
真是可恶至极,欺人太甚!他这样对待范进也不奇怪,因为范进参加了无数次考试,到胡子都白了才中了个秀才。
因此,他认为,范进要中举人是“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借钱给他是“去丢在水里”。
还骂他“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什么刻毒的语言都骂了出来。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谈《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通过《范进中举》的阅读,不难看出,吴敬梓巧妙地运用独具匠心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鞭挞,将其种种丑态暴露无遗,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批判。
首先,作者运用漫画式的夸张进行讽刺。
作者写人叙事,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撷取了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典型细节,把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描绘得活灵活现。
比如,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精彩片段就是一例,作者写到:“(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
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通过“一拍、一笑、一说、一跌”几个动作,就把范进狂喜而疯、昏厥倒地的情景突现出来。
接着,作者又描绘一幅更精彩的漫画:“(范进)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范进这种疯狂十足、狼狈不堪的丑态怎不令人捧腹大笑?
其次,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在作品中,作者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显露原形。
胡屠户对范进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称他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两次的贺礼也不同:中举前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中举后是“七八斤肉,四五千钱”;离开范进家的动作神态也不同:中举前离开时是“横批了衣裳,腆着肚子去了”,中举后离开时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咪咪。
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写作提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
《范进中举》体现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基本特色,这就是鲁迅先生精辟地概括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一、通过强烈的对比来达到讽刺效果。
1.主考官周进和中举前落魄的范进的对比。
2.中举前后范进周围人物表现的巨大反差3.中举前后范进自身的剧变二、善于以白描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
三、夸张的细节描写生动逼真,极具讽刺性。
《范进中举》寓庄于谐,寓悲愤于嬉笑怒骂之中的亦悲亦喜的讽刺剧。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可以具体而深切地体会到鲁迅所指出的《儒林外史》“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正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从《范进中举》看《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科举制度批评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其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而且发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
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鲁迅最喜爱的讽刺小说是《儒林外史》。
他说:“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然此类小说,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责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①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
吴敬梓从当时人们习以为常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景象中,提炼出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情节,用一种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将他所批判的人物的种种可笑、可鄙、可憎或可悲的言行真实地揭示出来,从而使读者认识到产生这些人物的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
《范进中举》的故事,见于小说的第三回,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
2021-2022学年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综合复习演练(部编版)专题23范进中举-吴敬梓(原卷版)
专题23范进中举-吴敬梓知识梳理1.课文内容概说《范进中举》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品以范进中举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把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
2.作者作品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称秦淮寓客,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共 55 回,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揭露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于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
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3.文章主旨《范进中举》作品以范进中举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把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
综合练习一.选择题(共5小题)1.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yè)。
B.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zhé)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C.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xiù)。
D.一个衣服褴褛(liǔ)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
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清晰.(xī)热衷.(zhōng)香皂.(zhào)感恩代.德(dài)B.道歉.(qiàn)鲫.鱼(jì)漩.涡(xuàn)曲.指一算(qū)C.活泼.(pō)糊.弄(hù)掠.夺(lüè)天真烂漫.(màn)D.反省.(xǐng)削.减(xuē)解剖.(pāo)应.运而生(yīng)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带挈浑家腆着惟惟连声B.商酌膏药侥辛不省人事C.轩敞桑梓磕头连登黄甲D.皂靴跌倒攀谈谨俱贺仪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清末文豪王闿运是齐白石的恩师,素有冰鉴之称。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_1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范进中举》教学反思1课后,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反思:如果说这一节课有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听课的老师较多,上课的地方较陌生,刚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比较拘谨,不敢发言。
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通过启发、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渐渐活跃起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一次次及时的点拨和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整个课堂的环节从导语到延伸迁移都没有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学生是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回顾目标。
三、课堂容量大,能实实在在的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范进中举》这一__篇幅较长,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赏析讽刺手法,并通过讽刺手法分析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综合能力。
这一节课由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还存在以下问题:一、由于对学生的估计出现偏差,在赏析讽刺手法这一部分,让学生就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进行演绎的时候,由于调动不够充分,出现了冷场,此时我心中有些着急,处理的不够恰当。
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了,也对朗读做了指导,但是由于课堂容量大,朗读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还朗读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__内容,在读中理解__主题,在读中品析语言的传神。
我应适时进行即场范读,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在学生回答出乎我意料的答案时,引导得还不够到位。
总之,我的这一节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思中有欠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2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
文学作品中的讽刺效果赏析运用“对比、夸张”等手法达到讽刺效果之作不少,它的妙处在于读者能在轻松愉悦之时,讥笑谩骂之后,了解人物性格,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它的成功往往在人们笑过之后,引起人们深深的沉思,给人物或同情,或痛恨,或鄙夷,或憎恶的态度。
这一类作品最典型的有被选入初中课本的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
1运用“对比”达到讽刺效果1.1语言变化。
语言是心理的一面镜子,三句话不离本行,我们可从语言窥见其人本质,这一类人物语言都有一个共性,言为心声。
鲁迅说过:“如果删除不必要之点,至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
”要么甜言蜜语,要么恶语中伤及其可笑可鄙,收到寓庄于谐的效果,反映问题也更深刻,读者能辨别孰是孰非,立场观点更鲜明。
《儒林外史》中,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一系列人物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范进岳丈是最值得一提的人物。
先前范进回家被岳丈骂得摸门不着。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一顿夹七夹八,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
范进语言也今非昔比,先前低头哈腰,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岳丈见教的是”后来是称呼,由“岳丈”改称“老爹”了。
反映了他扬眉吐气,圆滑世故。
范进中举后,众乡邻也都是跑前跑后,拿米的,捉鸡的,拿蛋的,拿酒的。
可先前都是见死不救,唯恐躲而不及呢。
种种态度的变化勾勒了一幅百态图,人世间地位有了,就有了金钱,就有了一切。
人们会丑态百露,趋之若鹜,揭露了世态炎凉。
又如《变色龙》中,语言描写也非常淋漓尽致,警官奥楚蔑洛夫及巡警叶儿德林在街上处理狗咬人事件,态度变化之快,可称绝妙,在不知狗主人是谁的时候,俨然一派很公正的样子,“我不能不管”。
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到处乱跑的人看看,“用不着白费工夫谈空话了。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
《范进中举》知识归纳1、侧面烘托的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很显然的。
倘若只作孤立的人物描写,那韵味可就寡淡了;有了侧面烘托,那场景就够热闹,够可笑的了。
侧面描写的有范进的家人,又有报录人和邻居,场面不小,气氛浓烈。
侧面烘托又分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
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后半段集中的侧面描写依次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
众邻居的对话,错落有序。
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
众人比较冷静理智,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
老太太和胡氏的表情语言描写,又有差异。
作者把握了年龄和身份,写老太太是“哭道”,而胡氏在众人面前则比较克制。
话的内容也有不同,老太太只是悲叹命苦,而胡氏考虑的是怎样治病。
作家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掌握得十分精细。
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趋势附炎的心态已经显露。
2、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自身言行的对照,揭露人物虚伪丑恶的嘴脸,是这篇小说讽刺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
胡屠户这个形象,作者就是通过他在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嘴脸的描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的。
在范进中举之前,什么“穷鬼”、“现世宝”、“尖嘴猴腮”,把范进一骂一个狗血喷头;中举之后,胡屠户一口一个“贤婿老爷”,恭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原先说自己“倒运”,错把女儿嫁给了范进;如今又吹嘘“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当初在范进一家面前骄横至极,“横披着衣服,腆着肚子去了”;现在则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胡屠户这些截然矛盾的言行,说来和做来是那样的自然和自得,这正好表现了一个市侩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种对比描写,胡屠户的庸俗势利面目得到了最辛辣的揭露和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作揖.( ) 醺醺
..( ) 行.事( ) 簇.拥( ) 商酌.( ) 兀.自( ) 后襟.( )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屠户把银子()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了回去,往怀里()——
2.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33岁时移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
1754年病逝于扬州。
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这~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
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
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3.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
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
4.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
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
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
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
殿试分三甲禄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范进中举》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范进中举》一向被誉为《儒林外史》中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精彩部分。
小说主人公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屡试屡败,却又屡败屡试,死不甘心,直到54岁才中举人。
在他中
举后,周围人的态度急变,令人捧腹。
但在我看来,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对比最具讽刺效果。
一.“岳父”与“老爹”的对比
A.范进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岳父见教的是”。
B.“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多,这六两银子,老爹拿了去”。
中举前,范进对胡屠户是非常畏惧的,因为这么多年来,他不顾家里,不顾众人的颜面,几乎当了一辈子老童生。
尤其令胡屠夫气愤的是,一个在家养到30多岁,曾多少有钱的富家想结亲的女儿,自从嫁给范进“十几年来,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这种穷困的日子,就是那个“想天鹅屁吃”的范进一门心思想中举害得。
所以,他时常被骂得狗血喷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时他在胡屠夫的面前是一幅卑怯猥琐、忍气吞声的可怜相。
中举以后,范进打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让胡屠夫刮目相看,更有乡绅送银、送房,一下子“富”了起来。
他骨子里那种所谓读书人的清高便膨胀起来,高高在上地赏赐胡屠夫。
由于对胡屠夫身份的不屑,原来的“岳父”也被降为“老爹”了。
这组对比可以看出范进的小人得意的狂妄。
二.“半晌放不出个屁”与伶牙俐齿的对比
A.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B.“晚生久仰老先生……”“却幸得老先生门下……”。
中举前,范进畏惧胡屠户,对胡屠户的训骂,不敢丝毫反抗,甚至连到城里去乡试也不敢声张,完全是一幅懦弱猥琐,甘蒙屈辱,自卑自贱的奴才相。
而中举后,他却变得伶牙俐齿,一切应酬自如。
当张乡绅攀附道贺时他拿腔作调,说什么“久仰”,道什么“晚辈”,甚至还胡谄个“幸得老先生门下”,这说明他早已熟悉了官场上的官腔,可见他几十年来,学识未长,却染上了世故圆滑的恶浊之气。
这组对比可见范进虚伪庸俗。
三.听闻后的半信半疑与确信后的疯癫对比
A.范进道是哄他……,“为什么拿话来混我?”
B.“噫!好!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不由分说……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镇上去了。
中举前,范进一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范母说:“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到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煮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他自己也说“要卖这鸡鸡救命”,当范进抱鸡集上叫卖时,他哪里还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读书人的架子,唯保命要紧,
所以当邻居转告他中了“举人”范进却说是“哄”他`“混他”,让人不解,就是基于以前的屡试不中,对这次对乡试自然不敢奢望,当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喜讯来临时,反而不敢相信了,还要邻居“一把拉了回来”看。
在亲眼看到捷报后,范进是看一遍,又念一遍,又是拍手又是大哭,“噫,好了,我中了!”接着昏厥,疯跑,继而踹进泥塘,狂奔到集上,洋相出尽。
范进疯后的丑态,让人看穿了他的本质,他只是一个热衷功名的小人,这种私心一旦满足,他的疯癫就成了必然。
这组对比可见范进对功名如醉如痴如狂。
当然,范进中举后,对比之处还很还多,但我认为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热衷科举,渴望借科举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茅棚生辉的实质未变。
而形成的种种对比所达到的讽刺效果正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范进来反映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和对他们的心灵的扭曲,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