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
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2醉翁亭记【考点精讲版】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环滁皆山也
“……也”,表判断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表判断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省略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 而寓之(于)酒也”]
倒装句: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醒能以文述者,太守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名之者谁
代词,它
之 醉翁之意不在酒
助词,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名之者谁 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故自号曰醉翁也 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杂然而前陈者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面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2 醉翁亭记
醉翁亭介绍
学习目标
壹
贰
叁
肆
了解作者及本 文的创作背景和文 化意义,积累常用 词的意义和用法, 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熟读成诵, 积累语感,加深 对重点语句、文 章主题、作者情 感抒发的理解。
欣赏本文的语 言风格和艺术表现 手法,体会本文写 景的方法及写景优 美的特点。
领会作者 “与民同乐”的 政治襟怀,以及 醉情山水、怡然 自得的乐观精神。
◆成语积累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在现代汉语中,
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在现代汉语中,用
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在现代汉语中,多用
部编新教材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翻译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
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
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
,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
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
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 ,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 摆开在前面的,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那些 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 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 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 出,这就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 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高踞 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 ?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太 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
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 快乐为快乐。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 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 阳修。
译文: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 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
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
乐的样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 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 守下山回家,宾客也跟随着走了。枝叶茂密成荫,飞 鸟上上下下鸣叫,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起来。可是
译文:太守和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
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称是“醉翁”。
《醉翁亭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庐陵人。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
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同时他在文学理论上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学作品及理论主张在北宋以及后来的文坛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醉翁亭记》写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
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环滁.(chú):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2.琅琊..(1áng yá):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3.蔚然:茂盛的样子。
4.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5.意:情趣。
6.林霏.(fēi)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7.暝.(míng):昏暗。
8.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9.秀:茂盛、繁茂。
10.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1.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2.伛偻..(yǔlǚ):腰背弯曲。
13.山肴.(yáo)野蔌.(sù):野味野菜。
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
蔌,菜蔬。
14.陈:摆开。
15.酣:尽兴地喝酒。
16.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
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17.弈.(yì):下棋。
18.觥.(gōng)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九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
6、此段中有两个成语,请你找出来。
峰回路转; 醉翁之意不在酒
10、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
写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 缘由。
学习第二段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 么情? 景——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 色 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使音韵和谐优美,读起来音调抑 扬顿挫,给读者一种美的感受。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作业:
• 本课课文和课下注释抄
写一遍。
学习第三段
1.第三段的段意是什么?
体裁透视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 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 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例:《小石潭记》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 听录音,并注音。
• 通读全文。
研讨课文 翻译第一段并回答:
1、醉翁亭在哪里? (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 然) ——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秋:风霜高洁
冬:水落而石出
,
。
(5)“乐亦无穷”中的“乐” 指什么?
指朝暮、四时游玩之乐。
(6)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 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 “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的真相 大白。
此句多为后人延用。苏轼的 《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 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
(7)请找出本段中的骈句,并说 说它的好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
于,在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领会
寄托
得之心而 寓 之酒也。
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 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 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望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 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 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 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 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 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客 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 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 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太守自谓也。
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来命名。
就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 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 喝了少许就醉了, 而年龄又最大,所以
称号 称为
自 号 曰 醉翁也。
情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
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
以……为乐 乐趣
游而乐, 而不知 太守之 乐 其 乐也。 醉 能
游玩的乐趣,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喝醉了能够同大家
记述
是
同其乐,醒能 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
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
庐陵欧阳修也。 庐陵欧阳修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 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 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山中 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 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 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 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翻译、解释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原文和译文鄂教版
《醉翁亭记》原文和译文原文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 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 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醉翁亭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教案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准备:一、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4岁中进士,曾任西京留守,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而屡次被贬谪。
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后任官职甚多,世称“欧阳文忠公”。
他领导了北宋诗人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庆历五年,欧阳修参加了范仲淹的“新政”改革,不久改革失败,被贬为滁州知府。
时值壮年,仕途失意,一时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仍然以积极的态度当好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并在滁州有所作为。
工作之余,寄情于滁州风光秀丽的山水之间,抒杯内心的政治抱负。
醉翁亭因此而得名。
二、识字:滁州、林壑、琅琊、潺潺、伛偻、觥筹、野蔌、阴翳三、解词:觥——酒杯翳——遮盖弈——下棋蔌——菜蔬意——情趣临——靠近伛偻——腰背弯曲(驼背)蔚然——茂盛的样子秀——发荣滋长四、课文简析: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醉翁亭记》是明朝文学家陈继所著,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描写人物性格的散文。
本文主要叙述作者游览醉翁亭的经过,以及对醉翁亭的评价和对生活的感悟。
以下是本人在上课时听讲和学习时所做的笔记。
一、文本梳理1.文本主题:自然风光和人物性格的描写2.文章结构:四个段落3.语言表现:运用辞藻华丽的文言风格4.文学特点:描写生动、情感丰富二、文本解读第一段:1.描写了醉翁亭的自然风光,黄山之外,有独立于世俗的醉翁亭。
2. 描述了醉翁乐道,享受自然美景和闲适生活的态度。
3. 营造出轻松自在的氛围。
第二段:1.描写了作者在醉翁亭的游览经过,欣赏了美景和品尝了当地小吃。
2. 描述了醉翁与游客们的互动,使得气氛更加热烈。
第三段:1. 揭示出醉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深意。
2. 回顾了历史名人入住醉翁亭的事情,并且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道可道非常道”,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第四段:1. 作者对于醉翁亭的评价:“悠然见南山,不知心旷神怡,而今之视之,忽然自我觉察,原来昔日之所以然,非独增高彩色,且亦使人悠然自得。
”2. 提出了对于人生的感悟:“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展示出作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认识。
三、语言分析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印象点)2. “黄山之外,有独立于世俗的醉翁亭……咫尺之山,不足挂齿;举世之功,不能至道。
临风而叹,感慨道德;吞咽而醉,发射风流。
”(描写手法)3.“面有酒色,眼蒙蒙,半醒半醉,入木三分。
”(细节描写)4.“我颓然乎休,而不息焉。
惟觉夫如树之落叶,虽多犹不私,而复与土同堕也。
”(思想情感)四、个人感悟1. 醉翁亭是一个以自然美景为背景,表现人文深意的景点,令人心旷神怡。
2. 醉翁亭的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自由、悠然自得的精神,以及让人回归本心的人生哲学。
3. 这篇文章语言华丽丰富,描写生动细致,读起来让人情感充沛,启人深思。
《醉翁亭记》课文、注释及译文
《醉翁亭记》课文、注释及译文《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主要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的自然景物、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以及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作品入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是第九课的课文。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注释及译文。
醉翁亭记〔宋代〕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环:环绕。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皆:副词,都。
壑(hè):山谷。
尤:格外,特别。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潺潺(chán):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亭记九年级上册原文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一篇散文,该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醉翁亭畅谈诗文、品味美酒的生动场景。
以下是《醉翁亭记》的一部分内容:
> 古者有感于物而作,苍者有感于物而狂,直者有感于物而赋。
故屈原赋而大激,孟轲赋而一怨,公羊赋而汉史,司马昭赋而诏诸文官,苏子词而舒其心者,与屈赋无异。
大抵屈赋起胸臆,彰雄豪,乐天知命,儆君子者也。
若乐天知命者,仁爱一至也。
君子不得志之时,愿为君子乎,然乐天知命之为君子者,其心甚焉耳。
> 汉之文宣,非淡泊无以明志;燕、宋之宴然非慷慨无以尽欢。
屈起居处之间,非雅歌非淫词无以流怀。
惜哉夫,时衰世颓,志捐而道弃矣。
欲以散愁遗患,宁背遗善而已矣。
> 今以仲夏耳,烈风劲气,百卉,龙蛇焰张,于时遂感物以赋志也。
出得吾志,己欢己乐,为之言辞,欲观物情,人心之故耳。
先贤圣王之教人而不自劝者,未之有也。
若夫无私之谓大公,不忍之谓大廉,无欲之谓大度,中情之谓大和。
和、度、廉、公,大道之行也,一寸若孤儿之般,一寸若耄耋之类,着赋而可数,失道之士莫此为甚也。
这段文字通过引用古今圣贤的例子,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感慨,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醉翁亭记》以其豪放、激越的文笔和深邃的哲理而成为明代
散文的佳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课文、注释及句子翻译及课文理解分析
第一段 重点字词
环滁皆山也: 环绕 林壑尤美: 山谷 蔚然: 茂盛的样子 深秀: 幽深秀丽 峰回路转: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回: 曲折,回环。 翼然: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名之者谁: 取名,命名 饮少辄醉: 就
自号曰醉翁: 称呼
醉翁之意: 意趣,情趣
得之心: 寓之酒:
休于树: 在树下休息
乐:
伛偻: 腰背弯曲,指老人
射 者 中 : 投壶
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指小孩 弈 者 胜 : 下棋
临溪而渔: 捕鱼 泉香而酒洌:清
觥筹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山肴: 野味
苍颜白发: 苍老的容颜
野蔌: 菜蔬
颓然: 倒下的样子
杂然而前陈者: 陈列,摆开
乎其间: 在
译文:
领会 寄托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 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 泉啊。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 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 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 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 寄托在酒上罢了。
阅读第2段,回答: 山间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的特点
朝: 日出而林霏开 暮: 云归而岩穴暝 春: 野芳发而幽香 夏: 佳木秀而繁阴 秋: 风霜高洁 冬: 水落而石出者
你能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体会 出作者的深意吗?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
1.词语解释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2)云归而岩穴暝 (3)晦明变化者
开: 归: 晦明:
暝:
(4)野芳发而幽香 (5)佳木秀而繁阴
野芳: 发: 秀:
“云归而岩穴暝”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水落而石出者而水落而石出 者石出者水落而石出者
第一部分 :写醉翁亭四周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原因,
并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1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 3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 4水声(潺潺);峰回路转 这真是山清水秀呀! 4亭的特点(依山傍水,翼然,外观飘然, 四角翘起,古树参天,绿意盎然。)
1.词语理解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4)名之者谁 (5)饮少辄醉 (6)醉翁之意不在酒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环: 蔚然: 翼然: 名: 辄: 意: 得:
寓:
2.句子翻译 (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起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 称呼它的。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这秀丽的山水之间。
3.句子朗读节奏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者,酿泉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 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简介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谥号文忠。 唐宋八 大家之一。
背景资料
欧阳修上书为因改革失败的范仲淹求情, 结果得罪了当权者,被贬为滁州太守, 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外的琅 琊山上休闲观光,并与山上的和尚智仙 结为莫逆之交。于是智仙就在琅琊山上 的酿泉旁边建了一个亭子,欧阳修登亭 饮少辄醉,所以就把亭子取名为醉翁亭, 并写下了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美文《醉 翁亭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共34张PPT)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 尽的。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 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 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 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 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 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 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文中作者“醉情山水”能不能看做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呢?
第五部分 俯瞰全篇意趣多 看篇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 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参与推行新政。韩范诸人 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 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 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 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 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 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 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 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 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 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 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 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九年级上《醉翁亭记》课件(逐字逐句翻译)
这两处自问自答交代了醉翁亭的修建者和命名者。 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只说太守而不具 姓名,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为文章结尾巧设伏笔。
也:表示判断。
③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④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谓,动词,命名。
译文: 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是太
,
课文赏析
镜头拉近到“西南诸峰”,渐渐望见那“蔚然而深秀”之色。
原文:环滁①皆②山也。其③西南诸④峰,林壑⑤尤⑥美,望之蔚然⑦而深秀者,琅
琊也。 总领全文,一笔勾出滁州地理环境的总特征。
连词,表并列。
注释:
①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②皆:副词,都。也,表示判断。
译文:
出了众人的乐,也暗含了太守的乐。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
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这是滁州人在出游。
课文赏析
连词,表并列。
原文:临①溪而渔②,溪深而鱼肥;酿泉③为④酒,泉香而酒洌⑤;
注释: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①临:靠近,文中指“在……旁边”。
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课文赏析
连词,表并列/递进。
原文:太守与客①来饮于此,饮少辄②醉,而年又最高③,故自号⑤曰⑥醉翁也。
注释: ①客:宾客。 ②辄(zhé):就,总是。 ③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④因此,所以。 ⑤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⑥曰:叫做。
交代“醉翁”名号的由来。
译文: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
②渔:捕鱼。
【云南中考面对面】2015届中考语文 古诗文知识梳理 文言文部分:第13篇 醉翁亭记
(15)觥筹交错
酒杯 觥:___________________ 筹: ___________________ 酒筹,宴会上行令 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苍颜白发 (17)颓然乎其间
脸色 颜【F】:_______________ 原意是精神不振, 颓然:_________________ 这里形容醉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
②临【F】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_________ 到
①云归【F】而岩穴暝 聚拢 _________ 回家 _________
(3)归
②太守归【F】而宾客从也
①太守自谓【F】也 (4)谓 ②太守谓谁 ①而乐【F】亦无穷也
命名 _________ _________ 为,是 乐趣 _________ 欢乐,快乐 _________
(2)有亭翼然立于泉上者
(3)饮少辄醉 (4)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6)云归而岩穴暝
散开,消散 开【F】: ________
暝【F】: 昏暗 ________ 暗 晦【F】 : ________
(7)晦明变化者
(8)而乐亦无穷也
穷尽 穷【F】: ________
腰背弯曲 (9)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伛偻【F】:________ 提携:牵引、领 ________
①颓然乎其间者
(5)乎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在 _______ 吗 _______
6.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环滁皆山也。 提示:“也”表示判断。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知识点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作者醉酒归来,心情愉悦,信手涂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豪放、随意的生活态度。
该篇文章运用了酒、画和自然景物等元素,通过细腻、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尘世万物的淡泊态度和超脱情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欧阳询的创作风格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多以散文形式呈现。
醉翁亭记的开头就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里的“醉翁”充当了修辞形象,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洒脱的生活态度。
欧阳询善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
二、描写自然景物醉翁亭记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如“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些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欧阳询通过描写山水的气势恢宏和流动不息,表达了人生浮沉、随波逐流的哲理。
三、酒与人生酒是欧阳询文章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是他表达自由、洒脱的方式。
在醉翁亭记中,诗人以饮酒作为放松心情、愉悦身心的方式,“酒倾城山色”,“满载而归”。
通过饮酒,作者能够忘却尘世的烦恼,陶醉于山水之间,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醉翁亭记所表达的自由、洒脱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中国文化中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理念。
中国古代文人多注重修身养性,以达到超脱情怀的境界。
诗人在文中提及的“全曲双鸳罢,千里共婵娟”可理解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认同,同时也揭示了他的追求真善美的理念。
五、语言风格与技巧醉翁亭记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仗等,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例如,“松叶薄轻,如飞絮;竹影纤秀,变幻无穷。
”通过对松叶和竹影的描写,使得整个景物显得更加生动、瑰丽。
此外,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作者醉酒欢愉的情节与尘世的烦恼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醉翁亭记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那些事儿》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说说九年级上册语文的《醉翁亭记》。
这《醉翁亭记》啊,可真是有意思。
欧阳修老爷子那是相当会享受生活呀!你看他,到了滁州,就被那山山水水给迷住了。
他呀,没事儿就往醉翁亭跑,在那儿喝酒赏景,还自称“醉翁”。
你说逗不逗?
那醉翁亭的景色也是绝了。
什么山啊,林啊,泉啊,美不胜收。
欧阳修就在那亭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他也不管什么官场上的烦心事了,就尽情地享受这片刻的宁静和快乐。
而且啊,他还带着一群人一起玩。
大家在亭子里喝酒作乐,好不快活。
他还说自己醉了,其实啊,他心里清楚着呢,就是想借着这个由头好好放松一下。
这老爷子,可真是个老顽童。
我有时候就想啊,要是我也能像他那样,找个这么美的地方,天天在那儿玩,该多好啊。
不过咱可没他那么有福气,还得为生活奔波呢。
但是呢,从这篇文章里,我也学到了一个道理,就是不管生活有多忙,多累,也要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欧阳修一样,虽然他有那么多工作要做,但他还是能找到时间去放松自己,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呢,《醉翁亭记》真的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它让我们看到了欧阳修的另一面,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嘿嘿,现在想想,这篇文章还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就好像我也跟着欧阳修去了一趟醉翁亭,感受了一下那里的美景和欢乐。
希望大家也能像欧阳修一样,找到自己的“醉翁亭”,享受生活的美好呀!这就是我对《醉翁亭记》的感受啦,大家觉得怎么样呢?。
醉翁亭记语文书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醉翁亭记》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课文第四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建平实验中学九年级语文古文复习卷之《醉翁亭记》姓名班级学号(一)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9.本文中的“太守”指的是_______(朝代)_______(人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1.这段文字借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表达了。
(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0.选文描绘的景色有和的变化,表现了作者和滁州百姓在这样美景中的欢快生活。
(三)醉翁亭记(节选)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醉翁”这个号的来历。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
C.第二段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表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
D.“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写出了山间四季景色的特点。
(四)醉翁亭记(节选)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1.第①段描写山间不同时间的景色,表现作者的心情。
(用文中的话回答)(五)醉翁亭记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句式及加点词的含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1.对第③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B.本段写太守宴游之乐反映出太守生活奢侈,爱好享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六)醉翁亭记9.本文作者不仅擅长写文,也是著名的词人,请写出他词作中的名句:,。
10.对“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翻译准确的一项是()A.脸色苍白,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B.脸色苍白,头发花白,颓唐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的太守。
C.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喝醉的太守。
D.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颓唐地坐在宾客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1.“醉翁之意不在酒”已成为成语,现在通常用来表达怎样的意思?(七)醉翁亭记9.选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朝而往 B.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C.杂然而前陈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作者自号“醉翁”,从此文看让作者“醉”的原因是什么?(八)醉翁亭记(2014灿烂在六月卷15)8、本文作者是朝(朝代)的(人名)。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10.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
B.选文第一段具体描写了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写出了自然山水之乐。
C.“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D.“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九)醉翁亭记(2015一模徐汇卷)(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8—10题(8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上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欧阳修。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地乐趣。
C.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本文与《小石潭记》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十)醉翁亭记(2015一模虹口卷)(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选文的作者是,写出一位同属“唐宋八大家”的唐代散文家。
(2分)9.选文第①段描写了“太守宴请”的场景外,还描写了三个场景: (3分)(l) (2) (3) 10.对选文内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3分)A、太守为丝竹之声美而陶醉。
B、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C、太守宴请行者宾客而陶醉。
D、太守为游山且宴请而陶醉。
(十一)醉翁亭记(2015一模黄浦卷)8.选文(课文第一段)的作者是代文学家(人名)。
(2分)9、“峰回路转”在文中既照应前文琅琊山的“”(四字词语),又引出醉翁亭座落于。
再由醉翁亭引出“”字(一个字),并以此贯穿全文。
(6分)(十二))醉翁亭记(2015一模崇明卷)(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8分)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上文节选自课文《》,文中的“太守”是宋代文学家。
(2分)9.从本段来看,“太守醉”表面上是因而“醉”,本质上则是因而“醉”。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