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边缘”为“前沿”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
县委书记何平九论心得---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实践 在实践中提升
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中共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县委书记方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适时而至,彻底化解了我市农业的旱情。
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正在信阳大地掀起,“何平九论你学了吗”成为人们见面热议的话题。
继去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省委书记卢展工的理论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后,年前《河南日报》围绕卢书记的理论文章又连续刊发了署名何平的九篇评论文章,对卢书记的文章进行了阐释、解读和生发。
文章一出,好评如潮,犹如丝丝春雨滋润了全省上下各级领导干部的心田。
妙文不厌看还读。
对于系列文章,我进行了反复学习、诵读和揣摩,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的加深,心领神会处,感悟良多,击节叹赏处有之,惕然警醒处有之,豁然开朗处有之,荡气回肠处有之。
赏析系列文章,犹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一,评论不同。
就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美”。
有感性之美,文笔生动,辞采华丽;又有理性之美,充满思辨色彩,闪耀哲性光芒,散发思想芬芳。
有热烈之美,积极昂扬,催人奋发;又有冷峻之美,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有形式之美,卢书记文章是纲,九篇评论是目,一线串珠,形散神聚,既独立成文,又水乳交融;又有内容之美,驾驭语言纯熟,引用诗词、名句、俗语90多处,信手拈来,自然贴切,了无痕迹,既注重运用排比,联翩而出,汪洋恣肆,也注意语句长短变化,错落有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卢书记的理论文章和九篇评论如一江春水,灌溉心田,荡涤思想。
但一切好文章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系列文章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就是因为契合了中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这一时代命题,顺应了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宏大背景,响应了全省1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河南振兴这一大众呼声,这些即是“一江春水”的“源”。
正是应天时而出,承地利而生,顺人和而降,系列文章才会引发共鸣,形成热烈反响。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
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竞争力中原经济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更是国家粮食安全重点区。
中原的繁荣与稳定,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那么如何提升中原经济区的竞争力呢?首先,中原经济区要充分认清自己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提高竞争力。
(1)区位优势中原城市群处于陇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东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交通四通八达:在己有的陇海、京广、焦枝、新菏等三纵三横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基础上,国家大通道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公路也即将贯通,这样在建和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已经打到全国首位和第4位;郑州、洛阳、南阳机场架起了河南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
在我看来,要想吸引更多的外商到郑州投资,就必须有更多的渠道和外界沟通,而飞机场则是最有效、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标志,但是,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的郑州、开封,却只在新郑有一个飞机场,而开封却一个也没有,所以要想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竞争力,就应该修建更多的飞机场。
另外还要加快郑、汴城市一体化建设,早日形成郑州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2)资源优势河南省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发现10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8位的矿产达55种,钥、蓝晶、天然碱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已发现矿种超过全省的3/5,其中钼矿、铝土矿等在全国占据明显优势,而且地质构造简单,交通四通八达,易于开采和运输。
但是由于中原科技的落后和人们的滥挖滥用,本地的资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很多的矿产接近消失殆尽的边缘,所以河南省要把传统的粗犷型开发资源的方法转变为技术型开发来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竞争力。
(3)经济优势中原经济区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部位,发展基础好、产业关联度高,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能辐射和带动全省和周边区域的发展;也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郑州的铝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洛阳的装备制造、新乡的轻纺、漯河的食品工业和许昌的电力装备制造业等在全国区域性范围内都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影响。
融入中原经济区实现共赢发展
着2 0 1 2 # - 1 1 月, 《中原 经 济 区规 划 》获 国务 院批 复 ,成 为 国 家推 进 中原 经 济 区建设 的 又一 重 大举 措 ,体现 了中原 经济 区在 全 国改革 发展 大局 中的重要 战略 地位 ,标志 着 中原 经济 区建设 进入 了整
重 要 战 略地 位 ,标 志 着 中原经 济 区建 设 进 入 了整 体 推 家 战略 。
基本 情况 中 原经 济 区是 指 以 河 南 省 为主 体 ,包 含 山 东 、安
徽 、河北 、山西 等省部 分地 区的 综合性 经 济区 。 中原 经
进 、全面 实施 的新 阶段 。山西 省长 治市 、晋城 市 、运城
关注 I F OC U S
中原 物 华 天 宝 , 天 下 之 中 , 是 中 华 文 化 与 华 夏 文 明 的 发 源 地 , 是 历 史 上 长 期 的 政 治 、 经 济 、
文化 中心 ,中原 文化 为 中华 文化的根 源与 主体 人 口、 中华文化 、粮 食 、 交通 通 信 、能 源原材料 等在 这 里 齐聚 。然 而 ,随着长 三 角 、环 渤 海等 经济 圈 的陆 续划 定 ,国 家区域 经济 发展 规 划的 不断
6 个 中原城 市和 长 治 、晋 城 、邢 台 、邯郸 、 临清 、菏 泽 、聊 城 等 中原 周边 城 市 到2 0 O 5 年 中原经
济 区的生产 总值 就 已经达到6 1 9 ( ) . 8 7 4 & 元 ,比1 9 8 5 年 翻 了四番 多,年均增 长1 6 1 %、 之 后 ,中原 经济 区这 个词 频现 于公 众视 野 ,2 ( ) 1 1 年1 月 , 中原 经 济 区被 正 式纳 入 《 全 国主题 功 能 区规 划 》 ,标 志 着 中原经 济 区上升 到 国家战略 层 面 ,2 0 1 1 年1 0 月 《关 于支持 河 南加 快建设 中 原 经济 区的指 导 意见 》 出 台, 《 指 导 意见 》明确 了中原 经济 区的 战略 定位 ,即 :国 家重要 的粮食 生 产和现 代农 业 基地 ,全 国工 业化 、城镇 化 和农 业现 代化 协调 发展 示 范 区 ,全 国重要 的经 济增 长
中原经济区
中原经济区一中原经济区简介1)发展背景中原经济区是党中央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区之后,又一经济发展区域,是带动中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大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题,还包括安徽淮北、宿州、阜阳、亳州,山东菏泽、聊城,河北邯郸、邢台,山西的晋城、长治、运城等周边省份约12个地级市。
建设大中原经济区以郑州为核心和龙头,以郑州、洛阳、开封为骨干,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沿三线(陇海线、京广线、京九线)、两河(黄河、淮河)和高速路网推进。
依托中原经济区把郑州建设为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把商丘、安阳、南阳分别建设为辐射豫鲁苏皖、豫冀晋、豫鄂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中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经济总量大,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原经济区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京广通道纵轴的交会处,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于2010年由豫鲁苏皖冀晋鄂7省28市组成的经济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2)空间布局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核心带动:提升郑州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轴带发展:依托亚欧大陆桥通道,壮大沿陇海发展轴;依托京广通道,拓展纵向发展轴;依托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培育新的发展轴,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
推进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间有效合作
推进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间有效合作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期刊名称】《协商论坛》【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2页(P6-7)【作者】农工党河南省委员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山西运城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国务院就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
要科学构建中原经济区,使区域经济真正能够协调发展,还须针对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行政区隔这一体制障碍,破除行政区划藩篱,通过区域内政府间的有效合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区域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整合。
探索区域行政资源方面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实现区域内政府间的有效合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中原经济区行政区划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区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资源优化配置。
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催生的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地区分割及不良竞争,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层根源,这个问题也是阻碍中原经济区深入发展的重要体制障碍。
以近年来欲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为例,奔腾于晋、陕高山深谷之中的黄河,在西岳华山脚下拐了一个大弯后,向东奔流而去。
黄河大拐弯处,分布着山西运城、临汾,陕西渭南,河南三门峡四个市。
这片土地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处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区域,被称做“黄河金三角”。
但该地区面临着许多难题,例如在三省交界地带,移动通讯信号分属各省,导致当地人本是给本村人打电话,打着打着可能就成了长途;又如该区域是世界最大的浓缩苹果汁出口基地,由于区域内16家大型果汁企业常为抢生意对内“火拼”,前些年致使苹果价格暴跌最低至每斤0.15元,甚至出现了一批果农砍伐果树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发展。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行政区划分割了原本具有紧密联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使“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资源配置、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及产业合理分布受到限制。
鉴于“黄河金三角”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该区域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平台,消除协作的行政壁垒,推动开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实现从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7•【字号】焦政〔2012〕3号•【施行日期】2012.05.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焦政〔2012〕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焦作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已于2012年2月23日经焦作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五月七日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实施方案为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的通知》(豫政〔2012〕1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抓转型、促发展、做示范的总体部署,把《总体方案》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重要意义加快经济转型是我市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迫切要求。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开展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政策以来,我市在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进入了加快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要素制约加剧、城乡统筹发展任务繁重等困难和问题,加快经济转型、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总体方案》的印发,标志着焦作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上升为省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更高要求,是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是我市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面临的重大机遇。
点面俱到 建言中原经济区建设
经济区建设 的途径和 目标 。此次“ 两会 ” 又审议 了有关 中原 口头上 。 比如 , 建设 中原经 济区 , 成全 省上下 大开放大发 展 的 形
经 济 区 建 设 的 相 关 文 件 , 原 经 济 区 建 设 自然 成 为 参 加 省 局 面 , 不开非公 有制经 济的进一 步繁 荣 。各级政 府应创造 性 中 离 政 协 十届 五 次会 议 的委 员 们 积极 建 言献 策 的主 题 。 地 帮助 民营企 业解 决发展过 程 中遇 到的 问题 , 沿海发 达地 抓住 区产业 转移 的机遇 , 商 , 既招 又安商 、 富商 。 陈汉 申委员认为 , 应 继续坚 持省领 导带 头走 出去 , 招商 引资力度 。 前 , 省对 加大 目 我 新加坡 的重视 程度还 不够 , 招商层 次不够 高 , 应加 强。 外 今后 另
点 面俱 到
建 言 中原 经济 区建 设
◎ 本:  ̄. 王行宾 Fe I 者 J
中原 经 济 区先 后 列 入 全 国主 体 功 能 区 规 划 、 国家 “ 十二 地 承 接 国际 国 内 的产业 转 移 ,寻 找 和缔 结 战略 合作 伙 伴 , 扩 五 ” 划 纲 要 ;0 1 9月 , 规 21 年 国务 院 又颁 布 了 《 于 支 持 河 大 对外 贸 易 , 开放 发展 的路 子 。 关 走 南 省 加 快 建 设 中原 经 济 区 的指 导 意 见 》 ,标 志 着 中原 经 济 ・ 不但 要善 于把握机 遇 , 要善 于创 造机遇 。吴冬焕 委员认 还
钟 送玑 委员 说 , 南要 利 用 中原 经济 区上升 为 国家 战 略 东 启 西 、 河 连南 贯 北 的 区位优 势 , 了更 直 接的 内陆 出 海 物流 有
这个机遇, 向中央要政策 , 并在缩小 固定资产投资在 G P中 通道 , D 满足了济源周边 的洛阳、 三门峡 、 焦作 , 以及山西运城、 所 占比重 、 加大中小企业 的信贷 资金扶持力度、 农业创收增 晋城 等更 大范 围内陆腹 地 大宗 物 流需 求 , 别是 为晋煤 外 运 特 收等方面有所改善。
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
中原经济区建设心得体会中原地区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和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战略布局,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在逐步展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文化、人才等角度来阐述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心得体会。
一、经济发展中原地区早期以农业和资源产业为主导,但随着新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兴起,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迎来了崭新的机遇。
首先,中原地区的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中原地区作为黄河流域的核心区域,交通资源丰富,交通枢纽相对集中,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
这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其次,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中原地区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紧邻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四个经济区,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中心区域。
这意味着中原地区既有便利的物流条件,更有对外开放的天然优势,同时也有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
最后,中原地区的人文资源也是不可忽略的。
中原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的人才非常有益,也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文化传承中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原地区人民智慧和心灵的结晶,中原文化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加强中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加强对于中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中原地区的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绝大部分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做好中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显得十分紧迫。
只有在加强文化研究和挖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原文化,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撑。
三、人才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如何培养和吸引优秀的人才一直是中原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教育投入。
中原地区的教育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但仍需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工作方面的投入。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支撑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河南日报发表社论:论构建“中原经济区”
河南日报发表社论:论构建“中原经济区”河南日报发表社论:论构建“中原经济区”何平(一)发展持续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新的飞跃。
当前,“中原经济区”的宏大构想已成为干部群众、众多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引起方方面面的强烈共鸣。
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访豫签约项目341个、签约额1462亿元,富士康、万达等重量级企业布局河南,投资150亿元的中石化煤化一体化项目落户中原,11个国家部委、34家央企与我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连串大的举动,引起了省内外、海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
(二)逐鹿中原,检视河南,其在中国发展战略格局中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中原经济区”正渐次清晰,绽放出动人的光彩,释放出巨大的魅力。
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
中原不只包括河南,但在世人心目中,河南最能代表中原。
何谓“中原经济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联、使命相近,又相对独立于其他经济区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中原经济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这个经济区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更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
放眼中国经济版图,区域经济的勃兴成为新一轮发展的最大亮点。
仅2009年,就有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12个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数量多于历年之和,一时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在国家“十二五”规划谋篇布局大背景下,河南的区位、枢纽、人口、文化、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潜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方略渐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
快 发展 ,努 力在 服务 中原 经济 区 建设 中大有作为 。
大 力 开 展 自主 创 新 , 提 升 科
及利 用 、水害 防治 等领 域要 涌现
出一 批具 有行 业影 响 力的科 技 工 作者 、专家团队。 要 重 点 培 育 科 技 型 、 与 中
又快发 展提 供 了历 史机 遇 。郑 煤 集 团应 认真 总结 企业 “ 十一五 ”
期 间取 得的 成绩 和 经验 ,科 学分 析 目前 面临 的 困难和 挑 战 ,以提 升 自主 创新 能 力为着 力 点 ,加 快 产 业结构 调 整 ,实现 企业 又好 又
采 ,同时将 获 得的富 甲烷煤 层 气
链 条 ,建设 矸石 砖 厂 ,发展 水泥 厂 产 品。通 过循 环利 用 ,把 煤炭 产品吃干榨尽 。 扎实 推进 兼并 重组 ,增添 企
业 发展 后劲
合煤 矿矿 长 ( 董事 长 、总经理 )
及 四 名生 产副 矿长 全部 由郑 煤集
通 过 管道直 输郑 州 市 区 ,缓 和省
让 科技 创新 成为 企业 发展 的 强力
引擎 。
果 的转 化和 应用 ,推 动科 技成 果
产业 化 ,培 养在 国 内外科 技领 域
具有 重 大影 响的 科技领 军 人物 ,
在 “ 软 ”煤 层开采 、瓦 斯防 治 三
业 ,其得 天独 厚 的区域 优势 ,为
郑 煤集 团调 整 产业结 构 ,加快 经 济 发展 方式 转变 ,推 动 企业 又好
要大 力开 展煤 炭安 全生 产技 术 创新 。- 是 在豫 西 “ 软 ”不 - 一 三
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作者:窦红涛贾若祥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4年第01期省际交界地区是两个及以上的省级行政区在交界处所构成的特定地理空间,沿省界线两侧分布的地区可称之为省际交界地区。
省际交界处的县域是省际交界地区的基本空间单元,共包括887个县(市、区、旗),面积共计445.35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46.40%。
省际交界地区大多处在各省经济体系外围和末梢,“欠发达性”持久且深刻,同时对于畅通要素在区域间的流通、维护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发挥重要作用。
一、省际交界地区发展特征和问题(一)客观存在地理阻隔,区位偏远交通闭塞我国古代将“山川行便、犬牙相入”作为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则,流传千古的“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就是说山川是行政区划的基础。
至今,我国的行政区划虽经不断调整完善,但仍保持这一特点。
特别是省际交界大都处于大江大河天堑或高山大川阻隔地带,自古以来受自然地理分割影响严重,属于“难进难出”区域,与平原地区的经济往来、人文交流相对较少,形成了相对闭塞、独立的经济和文化单元。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持续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省际交界地区的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中心城市时空距离大幅压缩。
但与省域其他地区相比,仍是区位最为偏远、交通发展明显滞后的区域,对外交通不便、城乡衔接不畅、运输通道偏少且建设标准较低,服务水平落后。
西部的省际交界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不足,省际交界地区短缺的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和远离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严重限制了省际交界地区经济发展。
(二)处于省域经济末梢,发展水平长期滞后对于省域经济来说,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是发展战略的重点区或核心区,而广泛的省际交界区大多处在各省经济体系外围和末梢,远离国家各层级“经济中心”,是经济发展中最容易被忽视和被边缘化的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滞后使得省际交界地区的“欠发达性”持久且深刻。
特别是受行政区经济等的限制影响,省际交界地区并不能有效发挥省际合作前沿地带优势,而且通常形成互相分割的状态,引发资源环境相争、产业结构重叠等一系列问题。
充分发挥高校“三库”作用 助推中原经济区快速腾飞
效、 快捷 、 准确 的信息服务 。四是物质资源服务。物质资源 服 务是必不可少 的辅助形式 。高校的科研基地 、 科技 中心 、 图书馆 、 体育场馆 等是高校 服务社会 的重要资源 , 实现资源
共 享 就 能在 服 务 中原 经 济 区 建 设 中 发 挥 积极 作用 。 面对 中 原 经济 区 建设 这 一 重 大战 略 机 遇 , 口师 范 学 院将 认 真 贯彻 周 落实 省 委八 届 十 一 次 全会 精 神 , 研 究 、 学 安 排 、 住机 及早 科 抓 遇 、 动作 为 , 力增 强科 技 创新 能 力 , 中原 经济 区建 设作 主 大 为 应 有 的贡 献 。一
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 、 社会进步中的基础作用。高等教育肩 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 的重要使命 , 承担着科 学研究的重要职
责 , 挥 着 社 会 文化 的引 领 作 用 , 行 着 社 会 服 务 的重 要 职 发 履
学校 自身可持续发展 的需要 :面对建设 中原经济区的历史 重 任, 高校要勇于承担起 历史责任 , 大力增 强科技创新 能力 ,
战略 建 议 以及 解决 有 关重 大 问题 的对 策 。
转变” 的工作思路 。内涵建设 的根本在于提高学校整体办学 水平 , 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日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以
内涵建 设 为 主 的方 针实 施 三 年来 , 已经取 得 显著 成 效 。 工 科 院 校 在 发 展 中 一 定 要 紧密 结 合 中原 经 济 区 建设 的 实 际 , 出 自 己的 特 色 。安 阳1 学 院 已 经 确 定 了“ 造 特 色 办 二 打 鲜 明 的 本 科 大 学 ” 目标 , 赢 了 “ 办 学 特 色 取 胜 ” 方 的 确 以 的
“ 在持续 、 在提升 、 在统筹 、 在为民” 重 重 重 重 的实 践 要 领 , 进
卢展工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风(精)
何平九论(序言)何平九论“何平九论”今日结集出版卢展工文章为本书代序本报讯根据最近在《河南日报》一版刊发的系列政论编辑而成的图书《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前至今日由河南大河大图文传播有限公司和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加快转变?卢展工书记在201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仅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指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而且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最近一个月来,河南日报集中力量,以“何平”名义,连续推出九篇大型政论,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把握的关键、遵循的原则、注意的问题等。
“何平九论”全面、准确、系统地传达了省委的重要精神,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得到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一书将卢展工书记的署名文章放在卷首作为“代序”。
本书除了收集“何平九论”外,还编选了2010年“何平”刊发在《河南日报》的另外三篇大型政论文章。
(本报记者)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讲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讲转变,首先要从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开始,思考自己怎么转、怎么做。
发展目的必须明确。
发展为了什么?以人为本、为民惠民。
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发展实践中体现对人民负责。
比如,领导干部比较关注GDP,但老百姓不太关心;领导干部比较关心产值,甚至少数人认为环境、资源问题可以放一下,但老百姓却不赞成。
个别干部比较喜欢拍脑袋、大呼隆、一风吹、一刀切,一会儿一个思路、一会儿一个战略,但基层干部怎么想?老百姓怎么想?有多少东西老百姓能够记得住?所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申论要点
去年中国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
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同时,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我国将采取什么对策解决“三农”新问题值得关注。
据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在国务院新闻办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对城镇化过程中“三农”问题作出解读。
唐仁健表示,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是中国社会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对“三农”工作具有极其丰富的政策含义。
重点应该解决“谁来种地”、农民怎么进城、乡村如何治理三个大的问题。
“这几年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的数量逐步增加,现在大约是二亿五千多万,一亿五千万是跨地区的。
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确实有‘三留守’的问题。
”唐仁健说,今后应该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措施来加以解决:一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和创新农业的经营主体。
近几年的进展非常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超过50多万家,同时,要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是要培育职业农民、专业农民,让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经营。
“今年的一号文件中特别讲到了这一点,今后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包括搞家庭农场,在财税、信贷政策上都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这也是WTO‘绿箱政策’中很重要的一条。
”唐仁健说。
三是要加强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专业的、综合的,合作性的、公司性的,政府的、民间的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关于今后农民如何进城的问题,总的来讲,要让农民进城以后能够真正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唐仁健说,应合理引导人口的流向,要双轮驱动,既要推进城镇化,也要加强新农村,让留在农村的人口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生活条件,中国有3亿人是农业户籍,大量农民工将会返回农村;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落户问题,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有1亿左右,应当优先解决;引导农民工和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去年在省内就业是8390万,增长了10.1%,而出省的农民工是7400多万,下降了3.2%,说明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
中原经济区边缘城市次区域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中原经济区边缘城市次区域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中原经济区边缘城市根据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联系等因素可以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6个相对独立的次区域,每个次区域都有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矿产资源、特色产业,其经济发展除受到核心区域城市辐射带动外,还受到周边城市群(经济区)辐射影响,因此必须坚持遵循规划、联系周边、次区协作、特色创新发展战略,即遵循中原经济区总体发展规划,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经济区)经济联系,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大力扶持本土特色产业并坚持创新发展。
一、东部次区域东部次区域是中原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聊城、菏泽、商丘年均粮食产量均在100亿斤以上,应继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东部次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濮阳、菏泽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濮阳应以石油化工为龙头,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化工制品为发展方向;菏泽应继续打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商丘煤炭资源丰富,应发展有色工业、新型材料、纺织产业;聊城应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食品、盐化工、铜、生物产业。
东部次区域位于中原经济区与济南都市圈过渡地带,同时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辐射影响,是联结济南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面向中原腹地的过渡地带,对于引进沿海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部次区域北部次区域位于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是传统农业区,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粮和棉花生产基地,邢台被誉为粮仓粮海、内黄大枣、邯郸核桃、鹤壁的家禽饲养享誉全国,应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与加工、运输等多种经营探索,使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化工产业规模较大,邢台是河北重要的煤炭钢铁能源基地,邯郸被誉为现代钢城、煤都,安阳是河南重要的冶金建材、煤化工基地,鹤壁市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近年来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应加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推进嫁接式转型开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制造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食品、纺织、轻工业、生物、新能源产业。
提升认识 增强素能 展示形象
转 变 加快 发 展方 式 转 变” 为 主题
的“ 文九 论十 八谈 ” 习活动 一 学
工作 结 合起 来 ,努 力 把 学习 的 过
程转 变 为提 升认 识 的 过程 、解 放
模 范 ,使 人大 机 关成 为 学 习型 机
关 建设 的典 范 。
二 、认 真 学 习贯 彻 全 省 第十
围绕破 解 “ 从 哪里 来 、 往 哪里 钱 人
门 时 间 . 持领 导 带头 , 取 集 中 坚 采
学 习 、 人 自学等 方式 , 个 努力 学 深
一
神 。 现 内 容与 形式 、 体 思想 性 与 艺
术性 的有 机 结合 ;要 注意 营 造氛 围 , 好 宣传 , 大 影 响 , 现 全 搞 扩 展 省 上 下建 设 中原经 济 区 的生 动 实 践 ,展示 广 大 干部 群 众 良好 的 精 神面 貌 ,用 领 导方 式 转变 加 快 发 展 方式 转变 的 成果 助 推 中原 经 济
大 家认 真 学 习 、 入 思考 , 一 步 深 进 加快 转 变 领导 方 式 , 真正 将 “ 文 一
心 来 , 中精 力 , 真 学 习 , 阔 集 认 开 眼界 。 强本 领 , 取有 一 个 大 的 增 争
收 获 。更 好 地推 动和 促 进 人 大工 作。 ( 文 系河 南 省 人 大 常委 会 本
秘 书 长连 子 恒 2 1 0 1年 8月 4 日 在 全省 市县 人 大常委 会 主任 培 训
班 开班仪 式上 的讲话 摘 编 )
纪律 。 做到 心随责 走 、 随职走 ; 责 坚
持从实 际出发 . 实话 、 实事 、 说 办 求
高度 重视 . 真办 好 。 突 出活动 认 要
周口市副市长扶沟县委书记田永红参加市委常委扩大会议 毛超峰主持会议并讲话
周口市副市长扶沟县委书记田永红参加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毛超峰主持会议并讲话10月9日下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集中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市委书记毛超峰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市领导徐光、李洪民、穆仁先、朱家臣、李明方、武建新、刘继标、王宇燕、张保旭、刘保仓、史根治、陈志伟、李绍彬、陈锋、刘国连、杨廷俊、田永红,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及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徐光、李洪民、穆仁先、朱家臣、李明方、武建新等先后在会上发言,畅谈学习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指导意见》对周口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要紧密联系周口实际,突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抢抓机遇,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指导意见》上来,完善我市的“十二五”规划,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要把优势做好,把农业文章做足、新型工业化文章做大、服务业文章做活、城镇化文章做透。
就《指导意见》在周口的贯彻落实,毛超峰指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精心谋划。
周口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学习领会好《指导意见》精神,要在三个方面深刻领会:一是典型性和代表性。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河南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体,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问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而周口作为河南的缩影,在中原经济区总体战略实施中,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搞好“三化”协调发展,同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周口“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到什么程度,走得好坏、快慢,事关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事关中原经济区总体战略实施。
二是核心任务。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
走好这条路,就是在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生态不恶化、环境不污染的情况下,使我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三是先行先试。
对周口来讲,先行先试的关键是把《指导意见》中的10条46项变为一个个具体项目。
毛超峰强调,要准确定位,主动融入,精准实施。
构建中原经济区区域间合作机制的路径思考
构建中原经济区区域间合作机制的路径思考作者:贺卫华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2年第5期●贺卫华《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要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根据这一原则,结合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笔者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核心区、结节区和周边区。
核心区就是中原城市群覆盖的区域,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外围区是河南省除中原城市群以外的其他地市;周边区指河南省周边的城市,包括河北省的邯郸、邢台,山东省的菏泽、聊城,山西省的运城、晋城、长治,安徽省的亳州、淮北、阜阳等10个地级市。
近年来,由于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各经济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逐渐显现,区域差距较为明显,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特征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中原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省市的中原经济区,是一个文化相连、经济相关、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建设中原经济区,既是事关全国发展大局的战略举措,更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迫切要求。
然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最主要障碍之一就是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现对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经济发展现状根据笔者对中原经济区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划分,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就是指中原城市群所覆盖的地区,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9个地级市。
该区域土地面积为5.8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1%;第六次人口普查人数为4 15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8%。
三门峡:一个边缘小市的嬗变
三门峡:一个边缘小市的嬗变作者:游磊刘燕妮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11期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河南省三门峡市不仅是黄河三门峡大坝所在地,也是千古雄关函谷关所在地,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达西域的咽喉要道。
近年来,乘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东风,三门峡市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高新产业”战略,变边缘为前沿;变守好“西大门”为打开“西大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见了成效。
如今,三门峡这个河南最西部的边缘小市,正一跃成为黄河金三角物流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
危机中把握新机遇传统产业通过高科技嫁接一跃成为行业龙头,三门峡市的企业竞相创造出了这样的奇迹。
“以前果渣是让企业头疼的工业废料,现在我们先从中提取出果胶和果胶铋,再将果渣转化成膳食纤维,真正实现对资源的‘吃干榨净’。
”三门峡富元果胶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博理自豪地说,他们生产的苹果果胶和果胶铋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
在富元果胶厂区对面,便是亚洲单线生产能力最大,拥有5万吨浓缩苹果汁加工生产线的三门峡缘份果业。
眼下,三门峡市规划建设了总投资14.7亿元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完整产业链条。
三门峡素以富有“黄(黄金)、白(铝矾土)、黑(煤炭)”资源著称。
但是,多年来粗放、低端的开采加工,慢慢地使资源优势沦为资源陷阱。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的传统产业深陷其中,经济转型到了“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关口。
危机面前,三门峡市市委书记杨树平态度坚决:“不摆脱路径依赖,发展就难以为继;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就难以实现。
”三门峡市下定决心,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
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三门峡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正在实现由“傻、大、笨、粗”向“高、精、特、优”转变。
目前,三门峡市建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成立院士工作站7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固始位于我省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县域面积2946平方公里,人口170万,是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劳务大县,过去因灾因贫出名,曾一度被边缘化,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正是由于特殊的区位、特殊的县情、特殊的使命,2004年,省委、省政府把固始确定为全省首批五个加快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经济直管县之一,享有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扩权六年来,固始县抢抓机遇,创新理念,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构想后,该县不等不靠,超前思考,化“边缘”为“前沿”,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先行先试、主动作为。
变“边缘”为“前沿”融入中原经济区信阳市委常委、固始县委书记方波今年四月份,省委书记卢展工在深入调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高瞻远瞩,精准思考,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是省委、省政府改革创新、探索实践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提升、拓展和深化,也是突显河南地位、凝聚发展合力的重大举措。
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全省上下热烈响应,形成了大讨论、大调研、大构思的发展态势。
固始作为一个沿边大县,如何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按照“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坚持边思考边探索、边研究边行动,创新思路,化边缘为前沿,变劣势为优势,找准定位和对接点,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潮中积极行动、主动作为。
一、理念对接,找准融入中原经济区的切入点建设中原经济区概念提出以来,县委、县政府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关论述、内涵外延及出台的规划纲要,结合固始的区位、交通、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等实际县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上进一步与中原经济区进行融入和对接,找准固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一是理念对接找定位。
固始地处我省东南边缘,距省会郑州500多公里,在对接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固始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看似较远,但跳出固始看固始,可以发现,固始正处于中原经济区、皖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三大经济区辐射的交汇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既能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接受辐射和带动,又能拥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吸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产业承接洼地。
因此,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个大局中,我们放开眼界,创新理念,化“边缘”为“前沿”,把固始定位于中原经济区的前沿阵地,致力于建设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并把建设绿色生态之城、商贸物流之城、旅游休闲之城和根亲文化之城,作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具体内涵,明确了固始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二是优势对接找思路。
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我们对全县的发展优势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区位独特,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农业发展的基础厚实;城乡统筹推进迅速,新型城镇化体系初具规模;人力资源丰富,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潜力巨大;根亲文化积淀厚重,“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品牌得到海内外认可;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承载功能逐步增强等,在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我们坚持放大既定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培育后发优势,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理出了“一、二、三、四”的发展思路,即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根亲文化”两轮驱动,持续推进“粮油种植及加工、畜禽水产养殖及加工、劳务经济及回归工程”三大支柱产业开发,强化“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作风建设”四项保障,有力地指导了全年重点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是路径对接找结合。
定位是方向,思路是线索,措施是抓手。
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新”目标,我们坚持把建设农业强县与“增创粮食生产新优势”结合起来,把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构筑三化协调新格局”结合起来,把实施沿边战略与“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结合起来,把三大产业开发与“取得转型发展新跨越”结合起来,把扩权强县建设与“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结合起来,找准了固始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和抓手。
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通过找定位、明思路、抓结合,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开启了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征程。
二、区位承接,增添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力固始是河南面向华东的窗口,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桥头堡”和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
为打造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当好排头兵,我们提升了城市的首位度,以城镇化建设为龙头,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着力增强城市的聚集力、承载力和辐射力。
一是做大城市这个载体。
重新审视周边、自我定位,以“承东启西、外延辐射,强化中心、提升内涵”为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了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步伐。
初步在全县形成了“一心”(以县城为中心)、“两线”(沿312线和204线)、“多点”的三位一体城镇化发展体系,城市建成区达37平方公里,人口达36万人,全县集镇面积达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2万人,城镇化率达32%,扩大了城市规模、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具有生态宜居、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和根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初步显现。
二是做实产业承接平台。
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思路,强力推进县城和史河湾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承接“长三角”及“回归工程”的产业转移提供载体和平台。
目前两个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达3.7亿元,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化厂房8.5万平方米,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入驻企业达18家。
两个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搭建了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接平台,创造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优势、新机遇。
三是做优发展环境。
进一步叫响“全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县”的环境品牌,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建立健全“经济110”的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了工业发展的“六大制度”等政策措施,实现了投资商与部门和群众的“两个零接触”,逐步把固始打造成“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的创业热土、投资洼地、发展高地,前沿阵地的洼地效益日益显现,带来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投资热潮。
今年以来,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33个,合同资金81.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0亿元。
通过做大城市擦亮窗口、做实平台主动承接、做优环境吸纳转移,增添了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新动力。
三、产业嫁接,增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支撑力建设中原经济区走的是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道路,就是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趟出传统农业区现代化的新途径。
河南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创造“中国粮仓”之后,又创造了“国人厨房”的美誉,实现了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互动发展。
固始县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与省情相似,要融入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在发展一、二、三产业上进行有效对接。
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坚持以粮油种植及加工、劳务经济及回归工程三大支柱产业开发为重点,着力实施工业与农业的有效嫁接,以提升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探索了一条产业互动、联动发展的新路子,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现代化水平。
一是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打造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借助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土地流转,让小田变大田,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10多万亩,1000亩以上的流转大户60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粮食连续第7年丰收,达到24亿斤,巩固了农业大县的地位。
按照规模化发展思路,建设生态茶园16.4万亩,柳编基地3.2万亩;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水产养殖基地5万亩;县拥有规模化养殖场户1.1万多个,固始鸡、固始白鹅、固始麻鸭“三禽”饲养量3000万只,销售鸡蛋8000万枚,年生猪出栏量130万头,固始成为周边大中城市,特别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立足优势上工业,每年设立2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扶持壮大三高固始鸡、豫申粮油、援生制药、维雪啤酒、华丰柳编业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具有固始特色的骨干企业。
依托粮油资源优势,全县粮油加工企业达69家,年加工转化能力达200万吨,催生了豫申粮油、三高固始鸡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和两大产业集聚区的环境优势,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新开工建设了年屠宰100万头生猪生产线和年宰杀200万只白鹅加工项目,增强了工业实力,带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工农对接、产业嫁接、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97家,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6.7亿元,工业强县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
全县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569家,今年以来,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先后在固始召开。
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有效对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实践证明,将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嫁接在一起,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是转变发展方式、呼应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固始“三化”协调发展、谋求跨越前行的现实选择。
四、文化联接,提升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引领力中原经济区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范畴。
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硬实力”是坚实基础,文化“软实力”是有力支撑,文化与经济融合,正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巨大动能。
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充分说明了文化在引领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固始根亲文化资源丰厚,内涵丰富,独具魅力。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以根亲文化对接中原文化、以根亲文化引领县域经济,是我们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两大引擎。
近几年,我们坚持挖掘放大根亲文化资源优势,举力推进根亲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积累了经验,开辟了文化引领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建设中原经济区理论提出以来,我们创新理念,打开思路,按照省委提出建设中原根亲文化的要求,积极在根亲文化上对接中原经济区、融入中原文化,先后开展了中原根亲文化台湾行、福建行和中原根亲文化寻根之旅活动,扩大了中原根亲文化影响,叫响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根亲文化品牌,尤其是今年10月高规格举办了“第二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以节”,展示了固始,推介了信阳,宣传了河南,被高层人士认为开辟了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新渠道,根亲文化已经成为中原文化的一枝奇葩。
同时,坚持根亲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了根亲博物馆、中华根亲文化园、成功广场等根亲文化标志性工程,彰显了根亲文化名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