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本期共有学生80人,学生大多聪明活泼,较守纪律,对人有礼貌,但由于家庭影响,很多学生受到家长溺爱,个人习惯不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不强,心理素质较差,安全意识也普遍不够强。

因此本期应注意帮助学生正确调适,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强化安全意识,使他们能拥有健康快乐的身心,安全地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教材,同样包括了“健康指南”、“健康心理”、“安全生活”、“慢性病的防治”、“生物资源与保护”和“作物栽培”六个单元。

每一板块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编排了一系列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措施及方法:
1、采用活动教学,根据每课内容创设适当情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设计活动,通过扮演角色、情景体验、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2、结合实际,活用教材。

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生活学习和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构建意义的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

3、采用“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

可采用“调查”、“试验”、“探索”、“讨论”等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的综合评价。

评价注重三方面:一是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二是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三是学生
参与活动的过程。

四、教学进度计划安排:
西高镇学校伍维金
2012年2月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012-01-0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对课文熟读成诵,并能流利地翻译全文。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学习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温馨提示:课前的努力,会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一、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他力图通过新法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由于变法的程度很激烈,所以尽管得到神宗的支持,还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从此退出了政坛。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在旧党东山再起、新政被全部废除后,王安石卒于江宁。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初读感知(温馨提示:读课文的过程中,要一边读文字一边思考文章的大体意思。


读课文三次
1、一读正确,要求:先在文中划出生字,并查字典把正确的读音写在书上。

2、二读流畅,要求:先用“/”在下文中标出节奏,再朗诵,朗读时要读好停顿并把握语气。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三读感知内容,要求: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
②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B、。

C 。

③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课堂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利用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停顿。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二、再读课文,积累词汇
1、利用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解释文中的词语。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明确词类活用。

①父异焉()②邑人奇之()
③父利其然也()④宾客其父()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温馨提示——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重点语句翻译。

1)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3)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5)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复习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

2、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自为其名()邑人奇之()环谒于邑人()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词义或用法。

1.父异焉()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5.邑人奇之()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复述故事,重温文本
注意: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自主学习明内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2、合作探究习方法
(1)本文叙议结合,第1、2段叙事,第3 段议论。

文章采用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请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2)本文对方仲永成长的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3)本文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诵读深思品语言
本文语言尤为精练。

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请选择其中的两个句子加以品析。

三、巩固拓展
1、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男生)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女生)
(说明:可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也可列举名人名言来证明观点。


2、思考:
学了《伤仲永》这篇课文,请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说一段话。

特别思考: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3、收集有关天才的名言至少3则。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的实例,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说明的重要性。

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而最终“”,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强调了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课后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完成下面选择题。

(1)《伤仲永》的“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作者“伤”的原因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A、他的父亲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把仲永的天赋当作获取利益的资本。

B、“宾客其父”“以钱币丐之”的庸俗作法。

C、仲永缺乏主见,盲目地按父亲的要求去做。

D、仲永由神童而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悲惨结局。

(2)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学习与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3)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3、中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共15分,每题3分)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

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