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的文化底蕴

合集下载

灵岩寺宋代罗汉彩塑造像的世俗化特点

灵岩寺宋代罗汉彩塑造像的世俗化特点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灵岩寺宋代罗汉彩塑造像的世俗化特点刘燕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02)【摘 要】灵岩寺宋代罗汉造像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的佳作。

这些彩塑造像在身体比例、动作、表情,服饰、色彩、光泽、质感等方面写实而生动,具有强烈的世俗化特点,反映了宋代写实主义美术的审美特征。

其价值远超出宗教的范畴,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关键词】灵岩寺;彩塑造像;罗汉塑像;世俗化一、灵岩寺罗汉彩塑造像简述灵岩寺位于济南长清境内,坐落于泰山主峰西北。

这里岩幽壁峭、松柏叠翠。

传说始建于东晋年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现在的灵岩寺是唐贞观年间由高僧慧崇主持重建的。

与浙江国清寺、江苏栖霞寺、湖北玉泉寺等并称“海内四大名刹”。

以后几经废修,现存的殿宇多为宋代以后的建筑。

灵岩寺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明代重建。

殿内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彩色泥塑,它表现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动人、传神,无一雷同,分列于大殿的东西两侧。

根据碑传等材料推断,最早在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塑造32尊,现存27尊,距今已千年,仍保存完好。

这些塑像体腔内还藏有各种重要文物,如铜镜、钱币、丝制内脏等。

元致和元年(1328年)又对其重新加以妆塑。

明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修千佛殿时,补齐了余下的13尊造像。

彩塑历代曾经过多次修复,最近一次修复是在1997年6月由文物保护专家胡继高先生主持的。

修复本着“整旧如旧”的原则,并对塑像进行了除尘、杀菌、防护、加固处理。

罗汉像是中国佛教美术的重要题材之一。

宋以后罗汉造像盛行,这也是佛教雕塑中国化的一个表征。

罗汉的观念虽源于印度,但在印度并未形成罗汉信仰,也没有罗汉造像制作传统。

反观中国,罗汉崇拜与罗汉造像极为普及,这正是禅宗“人间佛教”推行的结果。

灵岩寺景点介绍作文

灵岩寺景点介绍作文

灵岩寺景点介绍作文说起灵岩寺,那可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地方。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镇,它就像一颗隐藏在山间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刚到灵岩寺的山脚下,你就能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宁静和庄严。

周围群山环绕,绿树成荫,仿佛大自然特意为这座古寺打造了一个天然的屏障。

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走,路旁的花草树木像是在夹道欢迎你的到来,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这座寺庙的古老故事。

走进灵岩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宏伟的山门。

山门高大而庄重,朱红色的大门散发着一种历史的韵味。

门上的铜钉和门环,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略显斑驳,但却更增添了几分古朴的气息。

站在山门前,抬头望去,门楼上的牌匾写着“灵岩胜境”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让人不禁对寺内的景色充满了期待。

穿过山门,便是一片开阔的庭院。

庭院里铺满了青石板,石板的缝隙间长满了嫩绿的青苔,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庭院的两侧种满了银杏树,这些银杏树据说都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它们高大挺拔,枝干粗壮,树叶如同一片片金色的小扇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秋天的时候,满树金黄,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仿佛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那景色真是美极了。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塑像。

佛像庄严肃穆,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众生。

殿内的墙壁上绘满了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讲述着佛教的经典故事。

站在殿内,仿佛能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力量,让人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大雄宝殿的后面是千佛殿。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精华所在,殿内保存着众多的佛像。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四十尊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

这些罗汉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有的罗汉面目慈祥,双手合十;有的罗汉怒目圆睁,手持法器;有的罗汉则面露微笑,若有所思。

每一尊罗汉像都有着独特的表情和姿态,仿佛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据说,这些罗汉像的塑造工艺极其精湛,就连罗汉的肌肉、血管都清晰可见,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海内第一名塑:灵岩寺宋塑

海内第一名塑:灵岩寺宋塑

图/六月 文/文雨海内第一名塑在泰山最幽绝之处,有一处千年古刹灵岩寺,寺内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有“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在灵岩寺主体建筑千佛殿内周围壁坛上,端坐着40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中32尊塑于北宋志平三年(1066年),在明万历年间迁入千佛殿内,同时又补塑8尊。

这批塑像有的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仍保存完好,且艺术水平高超,尊尊动人,个个传神,无一雷同。

半个世纪前,梁启超为赞誉灵岩寺宋塑而留下了“海内第一名塑”的题字;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也写下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赞语。

这40尊宋塑中,有佛陀弟子,有罗汉,也有历代高僧。

对于民间艺术家来说,佛和菩萨距他们太远,太“神圣”,因此不能、也不敢有什么创造与发挥,诉诸形象,而罗汉和高僧对于他们来说,则要近得多,亲切得多。

他们怀着尊敬,把人间的气息加给了这些已经“超凡”的“圣者”,把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的性格、情感移栽到这些罗汉身上。

于是这些塑像不再显得那样“崇高”和“神圣”,而是具有了普通人的品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从而“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摄影作品以最真实的形式展现着这些历经千年依然鲜活如昨的宋塑,展示了他们“外形骸、脱生死、视来去”的内心世界和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使不可移动的塑像变为能移动的影像。

观赏这些图片,既是艺术之旅,亦是净化心灵之旅。

The Buddhist Sculptures in Lingyan Temple灵岩寺宋塑038.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策划.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040专题策划.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s Reserved.十月来了,长假到了。

从灵岩寺罗汉看宋代彩塑的艺术特点

从灵岩寺罗汉看宋代彩塑的艺术特点

从灵岩寺罗汉看宋代彩塑的艺术特点作者:李姗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在艺术类作品中,雕塑的数量占压倒优势,不只是中国,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

目前,国内现存北宋时期的寺庙塑像主要有:山东长清灵岩寺四十罗汉、山西平遥双林寺十八罗汉、山西晋城青莲寺十六罗汉、江苏苏州甪直镇保圣寺十八罗汉、山西晋祠圣母彩塑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声称有宋代雕塑,但在时代定位方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寺内罗汉雕塑动态明显,人物性格突出,举止神态栩栩如生,肌肉和皱纹都描摹得极为生动,梁启超曾经赞誉灵岩寺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

罗汉群像约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安置于般舟殿,原为32躯,明万年间,罗汉群像被移于重修后的千佛殿内,可能因为殿内空间布局的需要,于是增补至40尊,这后来增补的八尊是在铁罗汉像表面糊泥加塑而成的。

宋代灵岩寺彩塑有以下艺术特点:首先从造型上来看,对形体的把握极其准确,对于人体的结构比例有较明确的认识,尤其是较为清瘦的人,眉骨、鼻骨、颅骨、下颌骨都比较明显,刻画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脸上的肌肉起伏雕刻精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人的眉弓处有一个小的三角肌将眼角的层次表现出来,它连接眼睛与耳朵,增强了立体感和表现力。

从高峰禅师和孙陀罗难陀尊者来看,前者人物高鼻凹眼,脸面有较大的起伏,眉骨明显,后者脸面平整具有东方人的形象特征,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方脸大耳、身材魁梧,和平常人比起来除了耳垂大一点,似乎就是僧侣人生活场景的写照。

其次从色彩上看,衣服的主要颜色有白、红、蓝、绿、黄等,其中主色是红和绿,均以白色做里衣,外罩长衫,以V字领为主,全是两层右衽交领法衣,外披田相或其他纹饰的袈裟,区别仅在于服色和纹饰;除个别戴帽外,几乎全是光头,凡是可以看到足部的,全都穿白底黑面翘头鞋,在服饰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前襟和袖口画有精致的图案,主要是二方连续,在衣服的肩和背部有四方连续的图案,图案主要有花卉中的牡丹、莲花,还有蔓草和几何图案,配色素雅、淡泊。

长清灵岩寺古代塑像考

长清灵岩寺古代塑像考

作者: 张鹤云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1-17页
主题词: 灵岩寺;明万历;塑像;泥塑罗汉;十三年;公元;我国古代;宋代;泰山;圣母殿
摘要: <正> 灵岩寺塑像是我国古代塑造艺术作品保存下来的重要遺迹之一。

一般傳称为宋塑。

在庙宇內的塑像,先后被发現并傳称为宋塑者,有长清灵岩寺,角直保圣寺,太原圣母殿,无錫紫金庵等处,在这几处中,圣母殿的为女像,保圣寺的由于殿宇塌毁,只保存下来五軀,在紫金庵与灵岩寺是保存比較好的两处,但无論历史价值或艺术技巧,灵岩寺的都超出紫金庵。

从灵岩寺这一部分优秀的古代塑像作品中,可以窺知古代塑造家們的造型技巧和創造丰富多样性格特征的才能,对学习古代优良傳統和民族形式,以及在尝試人民喜聞乐见的彩塑創作过程中都是宝貴的,值得借鉴的参考資料。

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

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

1 罗汉手印造型及文化内涵佛陀、佛光和须弥座以及手印等共同构造了灿烂的造像文化,手印是指佛和神灵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手势。

手印在造像文化当中不仅随处可见而且需要遵循固定程式。

佛教在中国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分支文化,因此手印文化造型及内涵也随之改变。

例如,通过图1-1的手印造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都可以称为说法印,但是印度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佛三者的手印造型是不同的。

罗汉手印体系庞大且复杂,避免陷入迷宫,这里仅对汉佛当中常见的释迦牟尼五印行详细阐述。

汉佛的释迦牟尼五印分别为施无畏印(1-2)、施愿印(1-3)、禅定印(1-4)降魔印(1-5)、说法印(1-6)。

手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佛陀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于它具有很深的东方文化根源。

在东方文浅析灵岩寺罗汉手印文化内涵及造型变化韩婷婷(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摘要:佛教造像存在严格的仪制,不同的手印具有特定的含意,这也是识别各尊佛像的重要依据。

文章主要对手印的基本造型进行阐述,重点以灵岩寺罗汉手印的造型变化进行研究,探析宋时期手印造型的总体变化趋势。

关键词:汉佛;手印;灵岩寺中图分类号:K8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23-0005-04艺术 ART图1-1(自左至右分别为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附表1作者简介:韩婷婷(1994—),女,汉族,山东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民间工艺。

. All Rights Reserved.化当中,修行时要求修行者,不仅要修身还要修心,而十指连心又与万物相连,所以十指不仅与人体相关,还与修行的十度(从轮回到涅槃解脱的十种修行方法)相关,每一根手指又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详见附表1。

手印作为一种图形语言,是人为创造的一种表达某种含义的视觉符号。

在手印造型当中,不同手指的弯曲程度都遵循了一定的设计法则。

以图1-1当中提到的说法印为例,佛陀的左右手各聚拢成圆形,与成曲线的手指交叉,形成一种虚实生,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浅析宋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特征

浅析宋代雕塑艺术的世俗化特征

时期 的佛教 造像 以云 冈石窟造 像为代 表 , 特别 是昙 曜五窟 最具 典型性 。这些佛像 面相方 圆, 鼻梁高耸 , 目深 耳长 , 宽 肩 阔胸 , 衣
纹 紧贴 身体 , 表 现 出一副超 然尘世 的静穆 而神秘 的仪 态。 隋唐
时期特别是唐 代佛教造像 大多 以组合方 式 出现 , 正 中间是 大佛 , 左 右 两边 各 一名弟子 , 再 两边各 二位 菩萨 。其 中以龙 门石窟最
兀, 自然率真 。这 些现 实 内容 的加入 , 将 宗教 氛 围渐 渐淡化 , 更
加 突 出人 性 、 世俗 性。
具代 表 性。这 些雕像 高高在 上 , 主佛 面相方 圆 , 正襟端 坐 , 凝神
俯视 , 气宇 轩 昂。如奉先 寺 的卢 舍那 大佛 像 , 阔胸平肩 , 面相 圆 润, 高鼻长 耳 , 嘴角微翘 , 眼露智 慧光芒 , 神圣 、 庄重、 威 严。无论 是魏 晋还是 隋唐 时期 的雕像 , 在造 型上都采用写 意手法表现 , 以
足摩崖 石刻就是 一个典型例 子。大足摩崖石刻位 于重庆大足县 及其周边 , 唐宋 时期 均有开凿 , 尤以两宋为甚 , 范 围包括 宝顶 山、 石 山、 北 山、 南 山、 石 门 山五处摩 崖石刻 。其 题材 除 了佛教 内容 外, 还 有 民俗 生活场 景 , 诸如养鸡 、 放 牛等休养 生息 的 日常 生活
追求精 美 、 典雅 , 因而在造 型上注 重高度写 实和 细节 刻画 , 精益
量感 和人 间统 治者 的冷 峻、 神 圣或者唐代 的庄重 、 威严 与大度 的 气质 。宋代 的雕像 尽管也 有宗教 内容 , 但 能够 很好地 与现 实生
浮雕和 线刻 , 以求得整体 上的意象效果 与气势。 也正 因为如 此, 雕 像 的寓意性也十分 强烈 , 象征 了帝王 至高无上 的权 威与神圣 、 威严 。特别是 唐代 雕像 的组合排 列方 式 , 更反 映 了唐代 君 臣的 森 严 的政 治制度 。事实上 , 这 些雕像 就是 当时帝王 的化身 。宋 代 的雕像在规 模和 气势 上都不及魏 晋、 隋唐 时期 的, 但却 以多姿 多彩 的造型 、 高 超 的写实水平 取得 了很大 的艺术 成就 。其 中以 保 圣寺 、 灵岩寺 和晋祠 的彩 塑雕像 以及大足 摩崖 石刻雕像 最著 名 。在 宋代 , 无论 是佛教 还是 道教雕 塑 , 都 一改前代 刻板模 式 ,

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引言古代雕塑艺术有着很高的成就,是世界历史文化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从现存的大量的雕塑艺术遗产来看,中国雕塑艺术的成就,比较集中地体现在陶俑、陵墓雕刻和佛教造像三个方面,而其美学特色却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索。

2中国雕塑史简论2.1先秦时期一一序幕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

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

先秦的雕塑从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数量可观,有陶塑、玉石和骨牙雕刻等多种形式,其中有浮雕,也有圆雕。

先秦早期雕塑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前1900-前1500年)遗址出土的陶羊、陶虎、陶龟、陶蟾蜍为代表。

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

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

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2秦汉时期一一第一个高峰秦汉雕塑突飞猛进,形成中国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史载秦代阿房宫前有雕饰,咸阳宫前置十二金人,始皇陵前立石兽等。

这些虽已不复存,但近年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数千兵马俑,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其兵俑体态与真人相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形象写实身材矫健、活灵活现。

此时的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的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

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

现存的霍去病墓的大型雕刻和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的陶俑,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

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

千年古刹灵岩寺

千年古刹灵岩寺

千年古刹灵岩寺作者:杨树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04期相传,北魏时,法定和尚重開灵岩山,青蛇引路、二虎驮经到此,法定仰观山如连城,陡不可攀,便面壁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感动菩萨,一道阳光射穿岩石,光照数里,法定循光前行,最后找到灵岩寺的建址。

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东北的山谷之中,虽然它属于济南,但是离济南有50多千米,离泰安却很近,大约25千米,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位于古鲁国的北麓,作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地标,古往今来,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而自泰山一路向北20里地,有一名叫界首的所在,那里是齐鲁两国的国境线,在此地继续向北,不远处即是灵岩寺所在的万德镇,所以,灵岩寺所在的位置,恰恰一语道破古人在选址建寺方面的匠心独运:灵岩寺同时承担了两种文化与文明的集大成者的角色。

说它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为过。

当然,还有更多更有分量的原因值得我们称道:灵岩寺是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寺院,这里保存了许多庄严肃穆的殿堂,堪称国保级的文物,青翠的古木,秀美的泉石,旖旎的风景。

难怪明朝文学家王世贞游览灵岩寺后赞叹道:“灵岩寺是泰山背阴最幽胜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

”千百年锤炼始到今谈起灵岩寺的历史,便不能绕開山东佛教史。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中国建立最早的寺院洛阳白马寺、五台山显通寺。

东晋时期,河北著名高僧图澄派遣高徒朗,来山东传播佛教。

朗公来泰山弘法,在泰山北部济南南郊昆嵛谷建山东第一座寺院朗公寺,并以此为基地传经布道,寺院规模迅速扩张,朗公由此名声大振,甚至南燕帝慕容德都拜朗公为师,并赐当时泰安和长清的所有赋税给寺院作为布施。

后朗公在泰山西北方山上建寺,即今天的灵岩寺,千百年来,灵岩寺虽经几次灭法和战乱毁坏,但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均完好保存下来。

灵岩寺名刹简介

灵岩寺名刹简介

名刹简介济南灵岩寺(图2)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位居首位。

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4A 级旅游区。

驻足灵岩胜景,你会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岩幽壁峭;柏檀叠秀、泉甘茶香;古迹荟萃、佛音袅绕。

这里不仅有高耸入云的辟支塔,传说奇特的铁袈裟;亦有隋唐时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罗汉像;更有“镜池春晓”、“方山积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观。

故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灵岩是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寺内有北魏石窟造像,唐代的宇寺塔,宋朝的泥塑绘画,寺内的罗汉泥塑像制作于宋代,梁启超称之为“海内第一名塑”,刘海粟题辞“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文革"中因是空军仓库,所以寺内的泥塑未被破坏。

近年来,灵岩寺的文物保护、旅游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己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来灵岩或观光游览、寻古访幽;或登山健体、体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务会谈。

灵岩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灵岩寺,这座千年古刹,正以它深邃的历史风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化的服务设施,迎接四面八方的宾客。

[2]辟支塔济南灵岩寺(图3)[3]辟支塔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竣工于嘉佑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

“辟支”出于佛教,音译为“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

辟支塔为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塔高55.7米,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

塔身为青砖砌就,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

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

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

宋元时期泰山灵岩寺佛教发展状况初探

宋元时期泰山灵岩寺佛教发展状况初探
[ 关键词 ] 宋代; 元代 ; 灵岩寺 ; 佛教
[ 中图分类号 ] 2 4 K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8— 0 1 2 1 ) 1 0 0 0 10 89 (0 0 0 — 10— 6
泰 山灵 岩 寺 是 中 国佛 教 的著名 寺 院之一 , 佛 教 史上 具 有 重要 地 位 。 在 宋元 时期 , 灵岩 寺及其 佛教都 有较 大 发展 。 目前 学界 对宋 元 时期 灵 岩寺 的 研究 多集 中于探讨 其宋 塑罗汉 像 的艺术 成 就 上 , 对 其佛 教 发展 的相 关 问 而 题则 讨论较 少 , 文拟对 宋代灵 岩寺住 持承 嗣方式 的变化 、 本 宋元 时期 灵岩 寺 佛 教宗派 和寺 院经济 的发展等 三个 问题作一初 步探讨 。
【 收稿日期】09 0 —1 20 — 6 3 【 作者单位】. 1 山东大学 宗教、 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 东 济南, 00 ; 泰安市泰山研究院, 山 2 1 2 5 0 . 山东 泰安, 1 0 2 0 70 【 作者简介】 谭景玉(97 ) 男, 1 一 , 山东青州人, 7 山东大学宗教、 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


宋代泰 山灵岩寺住持承嗣方式的变化
宋代佛 寺 因住持 承 嗣方式 的不 同 , 甲乙制 和 十方 制 的区别 。前 者是 有
由寺院住持剃度的弟子们轮流住持 , 甲乙而传 ; 后者是请各处高僧住持。在
十方 制下 , 院住持 由官府 或朝 廷选 定 , 寺 更便 于 国 家插 手佛 寺 事务 , 强对 加 佛寺 的管理 和控制 , 因此 国家倾 向于支持 十方 制 , 规定 甲 乙制寺 院可 改为 十


代, 甲乙制寺院往往属于律宗 , 而十方制寺院大 多属 于禅宗各宗派, 由甲乙改为十方就意味着

灵岩寺简介

灵岩寺简介

灵岩寺简介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寺,一座掩映在群山环抱之中具有深邃悠远韵味的佛教圣地,一座假如你身临其境就能感受到空灵寂静的千年古-----山东大灵岩寺。

它堪称是宗教的圣地,文物的宝库和艺术的殿堂。

灵岩寺坐落于泰山西北麓,方山之阳的崇山峻岭之,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北现存最大的一座完整寺院,更是历史上重要的禅宗修行道场。

灵岩寺依山就势,参差错落,古树参天,殿宇辉煌。

唐朝宰相李吉甫在《什道图》中把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称为域内四绝。

而灵岩寺为四绝之首,成为黄河流域最负盛名的佛教圣地。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后赞曰:灵岩为泰山背最幽绝处,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

现今的灵岩寺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的4a级旅游景区,更是在1987年与泰山一并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单位。

寺内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景优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中国唯一的密檐楼阁式砖塔辟支塔;以及被称为“露天的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墓塔林。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351年,由高僧朗公创建,兴于北魏,盛于唐宋。

鼎盛时寺内有两千多僧人,禅房五百多间,从宋代开始寺院住持就有皇帝钦定。

自古就有“世人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灵岩”之说。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去泰山封禅,曾率领众多人马在灵岩寺驻跸十多天;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来灵岩,留有诗文一百多首。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内供养千佛而得名。

殿内最为观光者和专家们称道的是殿两旁的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罗汉像。

民国十一年梁启超先生看后称其为:海内第一名塑。

罗汉像皆坐处于八十厘米高的砖砌束腰坐上,身形比真人略大一些,他们站起来的身高大约在一米八五到一米九零之间。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罗汉像时打破了传统的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保持了一定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见心,重点刻画罗汉像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接近生活。

「走四方」深山中的千年古刹——灵岩寺

「走四方」深山中的千年古刹——灵岩寺

「走四方」深山中的千年古刹——灵岩寺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境内,坐落在泰山西北麓,距济南市区大约75公里,距104国道8公里。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灵岩寺始建于前秦符坚永兴年间(357年-358年)。

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据《神僧传》记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

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

他时涅槃当埋于此”。

灵岩寺就取名于顽石点头之意。

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年),法定和尚(碑载为观音大士所化)重兴灵岩寺。

至唐朝时,灵岩寺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并名,被誉为天下寺院四绝。

据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和卞育《游灵岩记》记载:“寺之殿堂廊庑厨僧房,间总五百四十,僧百,行童百有五十,举全数也”。

并形成以天王殿、大雄宝殿、五花殿为中轴线的寺庙建筑群。

寺内主要建筑有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钟鼓楼、大雄宝殿等。

大雄宝殿,原名为献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间(公元1102-1110年),是寺僧诵经礼佛的地方。

明正德年间(1506-1521)鲁王捐资塑大佛像三尊于内,遂改名大雄宝殿。

摩顶松,位于大雄宝殿后西侧,相传唐僧去西域取经时,临行前曾来灵岩寺,手摩松树说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长,归时东向,使吾门弟子知之!”数年后,西指的树枝果然忽向东指,因而得名摩顶松。

后来有人在这棵树的旁边又栽上柿子树,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五花殿遗址,又名五花阁,宋景佑(1034—1038年)年间由琼环长老创建,明清时重修,后毁于火灾,现在只留下基石部份。

据《灵岩志》记载:“阁架两层龟首四出,备极精工,前人称为天下第一”。

千佛殿,是灵岩寺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主体建筑,由唐代高僧惠崇创建,宋代扩修,现在殿宇为明代的建筑。

南宋《五百罗汉图》世俗内容解析(一)

南宋《五百罗汉图》世俗内容解析(一)

近,但是一点也不害怕,应该是已经习惯了僧人的投喂。

同时,一位僧人正在把钵盂里的食物倒进水里喂鱼,水中有鱼清晰可见。

这是寺僧慈悲为怀、救济苍生、爱惜生命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喂鸟台比较常见,一般被画在庭院里。

明仇英《人物故事册》册页中有一幅中就有一个喂鸟石台。

仇英《写经换茶图》中的喂鸟石台上还有两只喜鹊正在吃食。

2.笔架笔架也叫笔搁、笔格,是放置毛笔的架子。

《五百罗汉·拜访冥府》中的笔架红色,看样子应该是木质,上面竖放着这两只毛笔。

这件笔架上宽下窄,两侧的立柱向两边外侈。

连接两侧立柱的横木上面应该有圆洞,毛笔就放在这些圆洞里,笔头向上。

毛笔不用的时候,需要妥善放置,防止弄脏了其他物品。

于是就有了笔架,笔架的形式多样。

图中桌子上还有砚台、纸张等物。

南宋佚名《槐荫消夏图》有一件类似器物,上面插着两支毛笔,带着笔帽,用湘妃竹制作。

旁边还有砚台和一包卷轴。

元代刘贯道《消夏图》中屏风画上一老者身边有一炕桌,上面也有一件这样的笔架。

上面插着两支毛笔。

毛笔的使用很早,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饰应该是用毛笔绘制的,在一些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上有毛笔书写的痕迹。

南北朝时期已经有笔架的记载。

宋代笔架有石质、铜质,还有瓷质等材质,讲究的还有玉石、珊瑚、象牙、水晶、紫檀等材质。

笔架形状以“山”字形较为常见,有五峰、三峰之分,中间之峰最高,向两侧依次降低。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宋代铜质笔架,有九峰,中峰最高,两侧山峰依次降低。

1981年7月浙江省诸暨县城西面发现的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1)董康嗣墓本页左图: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五百罗汉·拜访冥府》日本京都大德寺中上:南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中的笔架故宫博物院藏中下:元 刘贯道《消夏图》中的笔架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右上:北宋 米芾《研山铭》中的砚山形象故宫博物院藏右下:元 佚名《十王图》中的笔架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141插花以后,可能会失去平衡,为了使其更加稳固,宋人专门制作了花瓶架子。

灵岩寺考察记录

灵岩寺考察记录

灵岩寺考察记录发表时间:2018-10-15T09:29:22.143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段宗秀[导读] 一、艺术考察的目的与意义 “灵岩,名肇于晋,知于元魏,盛于唐、宋、金、元,至明犹盛于万历以前,而衰于天历以后,际国朝渐生色矣。

”灵岩寺位于今济南市长清区东南31.5公里的灵岩山之阳,灵岩山因主峰青壁四峭呈方形,故原名“方山”,又因形似“印符”,又称“玉符山”。

灵岩寺寺院悠(天津师范大学)一、艺术考察的目的与意义“灵岩,名肇于晋,知于元魏,盛于唐、宋、金、元,至明犹盛于万历以前,而衰于天历以后,际国朝渐生色矣。

”灵岩寺位于今济南市长清区东南31.5公里的灵岩山之阳,灵岩山因主峰青壁四峭呈方形,故原名“方山”,又因形似“印符”,又称“玉符山”。

灵岩寺寺院悠久,文物荟萃。

本次考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塑像,运用横向与纵向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细致、深入、周密的研究,希望提高人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做出贡献。

二、艺术考察情况简介二、1、考察路线灵岩寺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拥有雄山奇峰,秀丽泉石,峥嵘殿宇,且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其著名胜景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宝殿等几十处。

本次考察路线为:大灵岩寺碑——千佛殿——五步三泉——辟支塔——墓塔林——甘露泉——袈裟泉二、2、重要考察景点的介绍辟支塔灵岩寺辟支塔全称“辟支伽佛陀塔”,位于千佛殿西北,是一座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54米。

关于它的始建年代,历来争议颇多,据《灵岩志》记载:“辟支塔:唐天宝中建。

” 《灵岩寺颂并序》碑记载资料显示,辟支塔建于隋代或稍前。

辟支塔底基由石质组成且存在多处浮雕。

塔身共有九级,每级四门六窗。

由外向里望去,塔内有砖砌阶梯可盘旋而上。

在整个辟支塔外部,背倚青山、面临溪涧,在苍松翠柏中矗立,与周围的水光山色与秀丽美景相互呼应,和谐存在。

辟支塔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游客在灵岩寺旅游时必达之处。

灵岩寺调查报告

灵岩寺调查报告

灵岩寺调查报告灵岩寺调查报告一、简介灵岩寺位于中国某省某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

寺庙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幽静,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灵岩寺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对当地社区和信众的影响。

二、历史背景灵岩寺建于唐朝,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寺庙建筑保留了唐代的风格,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

据传,灵岩寺是一位高僧为了修行而选择在这个僻静的山区建立的。

寺庙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当地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三、文化内涵1. 佛教文化灵岩寺是一座重要的佛教寺庙,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

寺庙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和菩萨,信徒们可以在此虔诚地祈祷和参拜。

寺庙还定期举办佛经讲座和禅修活动,吸引了许多信众前来学习和修行。

2. 历史遗迹灵岩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保存了许多历史遗迹。

寺庙内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反映了唐代的建筑和艺术水平,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和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此外,寺庙周边的山水环境也是一处自然遗产,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自然探索者。

四、社区影响1. 旅游业发展灵岩寺作为一座知名的旅游景点,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寺庙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为当地的酒店、餐馆和旅游服务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同时,寺庙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文化传承灵岩寺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寺庙,对于当地佛教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寺庙举办的佛经讲座和禅修活动吸引了大量信众前来学习和修行,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寺庙还定期举办庙会等文化活动,使当地居民和游客有机会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五、结论灵岩寺作为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还对当地社区和信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寺庙的旅游业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同时也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灵岩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传承。

灵岩寺里的历史典故

灵岩寺里的历史典故

灵岩寺里的历史典故
灵岩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

以下是其中两个著名的典故:
1.朗公说法石点头:这个典故源于东晋时期。

当时,一个叫朗公的和尚
是历城神通寺的方丈。

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张忠,是一个有才能但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隐士。

为了避开战乱,张忠来到灵岩峪修行隐居。

朗公经常翻山越岭来找张忠交流佛理。

有一次,朗公在灵岩山上讲《放光般若经》,讲得如此精彩,以至于周围的山石都动了起来,石头仿佛点头示意,老虎和猛兽也趴在地上聆听,平时的喧嚣声都消失了。

这被认为是佛法之摄化的象征。

朗公后来走到灵岩山的山顶时,身体突然定格不动,变成了一个像披着袈裟、手拄禅杖的老人形象的巨石,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朗公石”的自然景观。

2.法定与三泉:在北魏孝明帝时期,法定高僧从西方来到灵岩寺。

据说
他有一条巨蟒为他引路,两只老虎为他驮着经卷。

当他走到一个地方时,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堵墙,无路可行。

于是,法定和尚对着墙坐下,闭着眼诵经。

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后,突然雷声大作,山石迸裂,崩下来的石头打断了他的修行。

他睁开眼一看,只见头顶有一束强光射下。

原来,他的真诚和专注感动了太阳神,为他指路。

至今,在灵岩南山峭壁上还可以看到一个圆洞,被称为明孔洞,据说就是法定禅师当时面壁打坐的地方。

这些历史典故不仅丰富了灵岩寺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023山东灵岩寺导游词

2023山东灵岩寺导游词

2023山东灵岩寺导游词2023山东灵岩寺导游词1灵岩山坐落于泰山西北麓,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

它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

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

但因年久失修,现在去的游客也不多了。

灵岩寺的寺门与寺内的殿门是错开的,并没有正对着。

进入灵岩寺,走过几个殿之后便到了主殿千佛殿。

千佛殿始建于唐朝,正殿中供奉的是通体贴金的“三身佛”,殿内四壁上有成百上千尊木雕小佛,千佛殿也因此而得名。

但殿中最值得观看的还当属围坐着在四周的40尊泥塑罗汉,他们表情姿态各异,非常栩栩如生。

参观完千佛殿后,绕道寺后的西北面可欣赏辟支塔。

这是一个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基为八角形的,上面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的浮雕,它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完辟支塔之后可向山上走去,整个爬山过程约1.5个小时左右。

在山上有几处泉水,卓锡泉,白鹤泉和双鹤泉,他们三泉相临,俗称“五步三泉”。

传说卓锡泉是当年一位老和尚用禅杖戳地而得的泉,它也是济南72名泉之一。

而不远处则是袈裟泉,相传是挖泉水时,在泉旁处理着一块形似袈裟的铸铁,故因此而得名。

该泉水四季不断,为寺内主要饮用水。

继续拾阶而上,便能看到另一眼名泉——甘露泉,它有“灵岩第一泉”之称。

而如今的甘露泉表面看似一池死水,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树叶,但若是一桶桶的从池中舀水上来,池中的水依旧不会减少。

暂别甘露泉继续向山上走去。

灵岩山的路标很有特色,不用木牌,而用荧光色的笔在山石上写着,并附上箭头,非常醒目。

之后便来到了白云观,据说这里是观音成仙的地方。

此处有一个天然的山洞,山洞的尽头供奉着两尊观音像。

出来继续登上山顶,这里便是红门。

红门是建在山顶的一座小庙,庙里供着一尊大石佛。

站在红门外远眺,东边的云雾中就是泰山的极顶。

参观完后可原路返回。

2023山东灵岩寺导游词2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灵岩寺。

它地处长清县万德镇东北七公里的灵岩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处,是泰山的十二支脉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的文化底蕴作者:赵颖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4期[摘要]山东济南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像素有“海内第一名塑”之称。

它具有注重写实、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世俗化强、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神情气质端严内敛等突出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熠熠生辉。

它映射出的是北宋国力的衰退、文质彬彬的宋型文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勃兴、儒学的复兴、佛教的世俗化、禅宗的流行以及形神兼备的绘画美学等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灵岩寺,罗汉像,艺术风格,文化底蕴[中图分类号]K24 B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8-0064-05灵岩寺位于山东济南长清县,始建于东晋,唐宋时达于鼎盛,与南京栖霞寺、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合称为“四绝”。

千佛殿内有彩塑40尊,被国学大师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其中27尊罗汉像塑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其他为明代补塑。

这27尊宋塑罗汉像形象逼真、姿态各异、神态如生,每一尊都让人驻足惊叹。

一、艺术风格概述这27尊宋塑罗汉像摆脱传统佛教造像仪规的限制,表现的不是虚幻世界中的偶像,而是世俗生活中的人的形象,或者说是高僧的写真。

除几尊罗汉像略带梵僧面貌特征外,大多数为中国本地人的形象:长方脸,眉骨隆起,轮廓清晰,身体健壮魁梧。

衣饰多厚重,刻画的是北方人的服饰特征,衣纹褶皱疏密相间,起伏交错,繁而有章,疏而不僵。

人体的肌肉、骨骼、筋脉、血管等细部刻画得精细入微。

外貌、动作无一雷同。

有的年老,有的年少;有的饱经风霜,有的天真无邪;有的肥头胖腹,有的瘦骨嶙峋。

有的坐禅人定,有的运功修行;有的诵经说法,有的侧耳倾听;有的热烈争辩,有的凝神沉思;甚至还有的穿针引线缝衣补衲。

随着动作的不同,神态也各不相同,有的沉默内敛,有的慷慨激昂;有的喜由心生,有的忧心忡忡;有的傲倨睨视,有的闲淡洒脱……真是神完气足、栩栩如生。

虽然罗汉像的神情各不相同,但都表现得比较适度,无过分夸张之态,显得端庄自持,含蓄内敛。

如西壁第1尊罗汉,相貌清癯高雅,双目直视,目光深邃,表现了僧人严谨、自律、坚忍的性格与精神。

总而言之,注重写实,形象逼真,个性鲜明,高度世俗化,心理刻画细致入微,神情气质端严内敛是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的艺术风格特点。

二、文化底蕴宗白华先生曾说:“生命的境界,包括着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

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艺里。

”灵岩寺宋塑罗汉像的造像风格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它受制于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是社会思想意识、审美风尚的产物。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北宋时期文化的大气候,探寻它是如何孕育出灵岩寺罗汉像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宝的。

(一)国势衰弱,重文轻武与文质彬彬、内向收敛的宋型文化宋代虽然消除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辽、西夏、金盘踞一方,虎视眈眈。

国力逐渐变弱,疆土不断缩小,民族矛盾伴随始终,阶级矛盾日渐强化。

面对这种军政格局,宋王朝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守内虚外,重文轻武。

建国初,宋太祖就立下“不杀士大夫”等戒规保护文士。

其后继者也都继承了崇文礼士、以文治国的方针,改革科举制度,广泛吸收文人仕子参加政权,逐步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构架。

文臣学士、墨客骚人在此时取得了前代少有的优越地位和更广阔的活动领域。

书卷气息,文教风流,浸润两宋。

因此,陈寅恪曾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这种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给宋人带来的心理影响是深刻的。

它使宋人的空间意识变小,生命意识变弱,文化心理变得封闭,失去了汉唐那种博大、开阔、外向的胸襟与抱负,转为对于内心的反省与自控。

这种社会心理虽然对于国运的强盛不利,但却有利于精神的深邃发展。

在思想上,注重反观内省的理学诞生。

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更加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

善于传达人物内心微妙细致情感的宋词应运而生,并在社会各个阶层广为流传。

在绘画领域中掀起了一股以传情达意为宗旨的文人画新风,开启了中国绘画史的新篇章。

在审美风尚上也由唐代的豪迈恢宏、雍容华美转向含蓄精致、典雅平淡。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自由意识、务实心态的加强与市民文化艺术的勃兴经济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它往往比政治活动事件更直接的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改变着社会文化的性质。

宋代统治者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与前代比较起来,说较为宽松、放任。

人身依附关系的解除,人们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

同时,商品经济在宋代得到空前发展。

繁华的市镇遍布各地,货币关系空前发展,社会各阶层掀起了经商热潮。

市民阶层出现,市民文化勃兴。

城市内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繁荣,酒楼密布,茶坊林立,瓦舍勾栏遍地。

经济生活的变迁引起了人们个体自由意识和务实心态的加强。

在学术思想上,新儒们抛弃传统的音韵注疏之学,纷纷创立新说。

在民俗文化上,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居室制度、丧葬制度受到强大的冲击和挑战,逾僭之举屡禁不止,愈演愈烈。

“‘婚姻不问阀阅’在宋代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

宋人记载:“观今之俗,娶其妻不固门户,直求资财。

”世俗谈婚论嫁,不再看出身门第,而是把财产看作是婚姻的先决条件,宋人心态的务实可见一斑。

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的市民艺术,具有写实逼真、通俗生动的特点。

在内容上,它所选取的多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最平庸、琐碎的细节,而且它所描写的也多是小商贩、落魄书生、市井小民等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小事,几乎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差无二。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大多采用写实手法,将现实生活忠实地再现于作品中。

诸如话本中的人物语言、绘画中的生活场景、舞蹈中的动作姿势等,几乎没有多少艺术提炼,而是原汁原味地用到艺术作品中”。

因此更容易打动人心,产生强烈的反响。

灵岩寺宋塑罗汉像为本地工匠所造,同时除了为本寺僧人礼佛所用之外,还要为众多的世俗群众所观赏、膜拜。

因此它的艺术风格必然受到平民的审美趣味的影响,具有写实通俗的特点。

这些造像不仅外貌上极具写实世俗风格,而且直接把世俗生活融入到塑像中。

如西壁第14尊罗汉双手举于眼前,在专心的穿针引线,世俗的琐事动作,十分逗人可爱,极大程度上拉近了宗教和世俗的距离。

(三)儒与佛1.儒学复兴,理学诞生。

鉴于晚唐五代纲常伦理的沦丧,北宋政府在建国之初就开始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文化政策。

尊孔崇儒,整饬纲常伦理,强化经学教育。

翻修各地毁于战乱的文庙,祭孔、封孔也成为皇家重要的政治活动。

在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基础上,理学应运而生,对儒学的复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样的思想氛围一方面促使宋儒胸怀天下的豪情、严谨自律的精神空前高涨,儒家的伦常和美学思想重新成为人物品藻和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

譬如,范仲淹“不以毁誉累其心,不以宠辱更其守”,开北宋忠义之风。

黄庭坚在《跋王荆公禅简》评价王安石:“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

”而像周敦颐、二程、朱熹、陆九渊等理学家更是守身行道、恪守天理人欲的时代楷模。

同时由于文化的普及,伦理道德思想也逐渐深入民间。

那么一些人物造型艺术中,也必然显现出含蓄、敦厚、内敛、儒雅的气质。

另一方面促使“理”在思想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不仅在哲学领域中,而且“在画论中,‘理’也逐渐占了上风。

也就是说,从五代时起……对‘理’的探求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

这一倾向对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注重“格法”,反对违背事理法则的创作,促进写实主义的流行。

另一方面趋向于对象精神的写实,注重微妙情感的捕捉和追求,努力表现对象内在之性、之理。

这种倾向不仅反映在灵岩寺罗汉像上,在世俗雕塑艺术中更有突出的表现。

宋代晋祠侍女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她们大多面部温秀,身材修长,颔首曲身,双目微微下视,表现得小心翼翼,知礼守法,处处展示着温婉含蓄、恬静隽秀之美。

2.佛教的世俗化与禅宗的流行。

宋代佛教世俗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禅宗的盛行更加速了这一趋势。

在佛教思想上,禅宗认为人人皆有佛性。

在修行方法上,主张不必出家也可以成佛。

所谓“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是成佛。

随着教义的平民化,下层信徒大量增多,寺院生活也日益世俗化。

寺院普遍开设各种商业性服务项目,发展营利事业,寺院生活与世俗生活在经济、政治上日益接近。

在佛教世俗化的同时,佛教艺术也进一步世俗化。

艺术的创作不再追求虚幻的崇高(魏晋式)与理想的完美(盛唐式),而是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写实与通俗。

观音已不再是人们敬而远之的神的模样,完全变为宋人心中的美女形象。

佛国世界里出现了大规模现实生活场面。

宋代,罗汉信仰极为流行。

按佛教初期的说法,成为佛的弟子,学会解脱法门,便是罗汉。

因此在宋人心中,罗汉还往往是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高僧的美称。

灵岩寺宋塑罗汉像中就有几尊塑造的是本寺前代高僧,如西壁前第13尊罗汉就是灵岩寺开山第一祖“朗公法师”。

既然塑造对象由虚幻中的神转为现实生活中的人,那么就更能冲破种种宗教仪轨的限制而带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和世俗化特点。

此外,禅宗重“心”。

禅宗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世界万物都是人心的幻化。

然而由于受到种种事物的蒙蔽,人不能认识到本心,不能成佛。

如何成佛呢?北宗禅主张坐禅渐修,南宗禅提倡心下顿悟。

但无论是北宗禅的渐修而悟,还是南宗禅的顿悟,都是强调人的内心最后的自悟,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空明澄静的心理状态,这是北宗禅和南宗禅都承认的一点。

由此可见,禅宗对于心理活动极为重视,这使得它进一步推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对于心理特征的深度把握。

塑造灵岩寺罗汉像的匠师们正是把握住了这一点,运用眼神、嘴角、脸部肌肉、手姿等极其细微的变化捕捉并定格了那转瞬即逝的神态从而赋予泥塑以生命,使之不再是一具木偶泥胎,而是如同真人一般,有性格、有情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右壁第17尊罗汉,额心宽阔,额顶至眉心的距离尤长,以示修行有道,智慧不凡。

双眉紧皱,额部血管突起,似可见血液的流动。

左手掌上摊布一方,右手停于半空,似持某物,作补纳状。

双目紧盯右手所持之物,神思定格于这一瞬间。

世俗的琐事触发了他何种思索呢?他是不是悟到了什么?观者不禁驻足凝思,去体味这尊罗汉像背后的深意,如此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令今人无不为之赞叹、流连。

3.宋代,佛与儒进一步融合。

在生活中,禅僧与文人士大夫交往甚密,文人士大夫竞相趋禅,禅悦之风日盛。

欧阳修、司马光、程颐以及苏轼等人都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禅僧也日益呈现出文人化的特点。

比如宋初九僧,他们填词作诗,抚琴作画,样样精通,潇洒倜傥。

在思想上,宋代佛教积极吸收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新教义,并且付诸行动。

“靖康之耻,宗泽留守东京,命法道法师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

无独有偶,金正隆六年(1161年),辛弃疾在灵岩寺聚众二千人汇入抗金的耿京起义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