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舞蹈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间舞蹈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是我国古代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简单讲述民间舞蹈的共同特点:1.自娱性;2.即兴性;3.稳定性。综述了从上古时期出现的各种原始舞蹈形式到夏朝的“乐舞奴隶”,商朝时期“巫舞”、西周“文舞”与“武舞”、春秋战国“民间乐舞”、汉朝的“技术合一”、“舞自心出”的乐舞理论、唐代的“十部乐”,以及宋元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強盛。
关键词民间舞蹈时期成就升华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使我国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
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技能与信息的行为,没有地域、国界、种族和民族之分,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间舞蹈。
一、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背景
中国民间舞蹈如果从功能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祭祀(宗教)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民族历史(生产劳动)传衍舞蹈等种类。随着人类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舞蹈中的迷信色彩与日俱减,一些古代传统的祭祀性舞蹈也在逐步变异,成为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而倍受人们喜爱。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终身伴侣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还能从中领略到各民族充满异域风情的方方面面。
民间舞蹈产生和流传于民间、风格鲜明、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反映人民的劳动、斗争、交际和爱情生活。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舞蹈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甚至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显现出风格特色的明显差异,仍然独立存在于自己原有的范围内,沿着自己的途径世代相传。
民间舞蹈是专业舞蹈创作主要素材来源。各国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各国各民族的古典舞蹈、剧场歌舞和舞会舞蹈,都和民间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的戏曲舞蹈和新的创作舞蹈中,也大量地吸收了各种民间舞蹈。同时,民间舞蹈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但其有共同的特点:1.自娱性,动作步法比较单纯精炼,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家族,村寨中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继承流传,其表情性质常常和群众性的自娱活动紧密相连。许多种类的民间舞蹈都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人的
大型舞会;2.即兴性,民间舞蹈动作姿态的规范性较弱,可变性较强,在大体一致的步伐、动作、节奏、韵律下,不同舞蹈可做各种即兴的发挥;3.稳定性,由于其常在特定范围内流传,受外界影响其少,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比较稳定,改变缓慢。
二、各个朝代民间舞蹈出现的新的形式
上古时期人类为生存透过劳动,依照地势环境的差异,产生农业式舞蹈、畜牧式舞蹈、渔业式舞蹈、狩猎式舞蹈。而爱情产生及繁衍的过程中产生“求偶舞”。族群间为抵御外力的侵略而产生“战斗式舞蹈”。在人类未开化时期,环境中产生的现象,如风雨、雷电、洪水等种种现象的不了解,而产生出“图腾式舞蹈”及“祭祀性舞蹈”。舞蹈呈现出自发性、自娱性质较多。
时至夏朝舞蹈的发展,在劳动生产过剩,阶级社会情況下,低阶层人员为求生存产生“乐舞奴隶”,使舞蹈的功能是为僱主及贵族服务,舞蹈的发展较迎合僱主的意向及品味,使舞蹈首次往表演艺术方向开始发展。
商朝时期“巫舞”特別盛行。由于对环境的现象不了解,繁事进行必须透过“占卜”问神鬼,社会倾向神权统治的情況,此时期祭祀活动频繁,“巫”则为此活动的主祭者,“巫”以舞为祭祀的手段,使“巫”与“舞”有所联想。而活动常有氏族首领率民以事的盛況,使巫舞盛行于商朝。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有周公「制礼作乐」,利用层层节制以控制
诸侯等阶级,此时乐舞分类为「文舞」与「武舞」,依照不同年齡及季节的变化,选择适当的乐舞来教育国子,用乐舞教育来強化政治,牢固政权的手段,此时期宮廷雅乐较为发达。
东周时期(春秋战国)宮廷权力淡弱,诸侯势力抬头,在此「礼崩乐坏」的时期里,天子无力掌控诸侯势力的扩张,礼乐已失去约束力,各诸侯国除对雅乐的轻忽然之外,亦开始发展当地生动活泼、节奏性強,且頗具生命力的“民间乐舞”,使民间舞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盛況。
汉朝得到秦朝统一六国时,所集中整理的乐舞,加上国力强盛的时代,南北地区交通发达各族群间来往密切,使乐舞的发展呈現出多样化,而中原地区在张骞出使西域后,大开西域之门,在交通顺畅便利之下,经济发展快速,促成西方乐舞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所交流与融合的机会,此时具竞争意味的广场表演艺术形式-“百戏”盛行,使汉朝舞蹈创新发展上,呈现出南北地区,中原与西域交流融合夹杂的现象,在深度与广度皆有多元的发展。此时乐舞表现上也提倡“以舞相属”,是一种具交谊性、即兴分成高的礼仪舞蹈形式,在表现上也注重“技术合一”、“舞自心出”的乐舞理论。奠定唐代舞蹈发展的良好基础。
唐代在我国古代史中是一个有较长时间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时代。当时实行了许多开明的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内外交流频繁,这都有利于艺术上的广采博收和创造发展。因此在中国古代舞蹈史上也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作为发展的一个高峰,她有许多突出的
特征:一是表演性舞蹈空前发展,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无论是宴享游乐还是民俗节日,都有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舞蹈表演活动,像形式华丽规模宏大的宫廷“燕(宴)乐”;“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和各地进京献演的“四方乐舞”;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健舞”、“软舞”、“歌舞大曲”、“歌舞戏”等。一是群众性舞蹈活动更为普及和繁茂。还有就是出现了许多成就卓著的舞蹈家,见之于记载的就有杨贵妃、公孙大娘、张云容、谢阿蛮等等。再就是出现了记录舞蹈的舞谱。如后世在敦煌藏经洞所发现的“舞谱残卷”等。在乐舞上继承隋朝“七部乐”、“九部乐”的盛況,于唐太宗时期制定“十部乐”,將中原乐舞与西方乐舞做更完美的归类。将舞蹈依照风格与特质分成“健舞”与“软舞”。再依表演的场所与形式,分成”坐部伎”与“立部伎”。在创造作品上,唐玄宗时为情爱的延续及生命永生的前因,创造了《霓裳羽衣乐舞》,是以生命观出发、超自然力与艺术虛幻力的结合,是崇尚精神自由与拓展舞蹈时空和心理意念的表现,使中国乐舞发展的在此达到最高峰。民间则有“歌舞戏曲”及“踏歌”的盛行。此乐舞环境的澎湃发展,使唐代乐舞在中国舞蹈史上有黃金时期之称。
宋朝由于宮廷财力薄弱,无力支付庞大的乐舞人员在经费上的开销,而流入民间与地方上的民间组织结合发展出村歌社舞的表演形式。地方上的“勾栏”与“游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民间中也流行一种载歌载舞的“队舞”表演(社火),反映出民间歌舞具生命力的表现。此时宮廷只有維持一些用于祭祀、乡宴活动中的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