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演化对基础教育改革和观念变革的启示
行为主义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以下是行为主义对教育教学的一些启示:
1.目标明确:行为主义强调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应该学习什么。
教师应该确定具体的技能或行为目标,并设计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2.积极强化:行为主义认为,积极的强化可以增加学生表现出目标
行为的可能性。
教师可以使用奖励、表扬等积极强化手段来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
3.实践练习:行为主义强调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技能。
教师应该设计练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反复练习所学的技能,直到他们能够熟练掌握。
4.及时反馈:行为主义认为,及时的反馈对于学习非常重要。
教师
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关于他们表现的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做得如何,以便他们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
5.个体化教学:行为主义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
教师
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和需求来调整教学方法和速度。
6.环境控制: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支持和有序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7.任务分析:行为主义强调将复杂的任务分解成简单的步骤,以便
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
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析,将其分解为可管理的小步骤,并按照顺序进行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主义虽然在教育教学中有一定的应用,但并不是
唯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认知主义等,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应用场景。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校教学的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校教学的启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合(简称联结学说),桑代克是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的联结学说。
通过动物和人的系列学习实验,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学习定律和五项学习原则,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学习理论。
一、“准备律”准备律指的是S―R之间联结的加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
当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勉强要它传导就引起烦恼。
换言之,准备律就是在做某个事情时使我们感受到“满足”或者“痛苦”的条件,比如学生有些时候很想玩游戏,他们为了这个冲动采取行动时,就获得了“满足”;相反,如果他们想玩游戏但是被教师抑制,或者不想做作业而被逼着去做,则会产生“痛苦”。
自然带来满足的行为学生会继续重复,带来痛苦的行为就会尽量逃避。
要很好地利用这个规律,需要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学习带来的快乐,而不要把学习比喻成痛苦的事情。
我们经常告诫学生:学习一定要吃苦! 其实这会给他们带来负强化,让他们更远离学习。
而当我们经常告诉学生:你做得真棒! 他们就逐渐会把这些受到表扬看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做好了“享受幸福”的准备,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二、“效果律”效果律是在情境与反应间建立可以改变的联结,当出现主客体满意的情况时,联结力量就增强,反之联结力量就削弱。
也就是说,如果反应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就会强化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联结;如果最后得到的是痛苦的效果,就会削弱两者之间的联结。
这个定律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奖惩:学生学习成绩好,我们就给予奖励;反之,就惩罚。
这种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奖惩措施给教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往往也会出现问题:第一,学生会认为自己获得奖惩是由于成绩的原因而非学习的原因,而增加成绩的方法并不仅仅只有更加认真学习一条途径,投机取巧、运气都会发挥作用,这样很可能给学生造成误导;第二,会强化一些错误的学习行为,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方法,他并不明白是什么方法真正起了作用,在受到奖励之后,可能会强化某些并不利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种情形往往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行为联结,影响以后的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与反思袁东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在相应的更新。
长期以来,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模式,这种理论强调传统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模式在大规模培养学生和促进知识传递积累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当然,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意无意地融入了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以适应现实的教育教学和考试升学要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老师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当作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指导精神,视其为教师的金科玉律。
为此,采用题海战术、知识灌输、强化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成绩被广大教师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
(吕静、杨丽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2013年4月)诚然,教师这种“霸道”的教学观存在,其一是由于目前的教育机制,但也与教师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的理解偏差有直接联系。
所以,正确理解行为主义理论,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
1.行为主义理论梳理西方的行为—联想主义学习理论继承了英国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系统的理论,受洛克的经验论的影响,重视环境和经验的作用,强调学习中的各种要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个体的行为、或者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们企图发现适合于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行为学习原理。
在实际工作中,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和对个人或社会性问题的行为治疗,至今仍有其影响。
约翰·华生(John 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学习理论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方式或频率的改变,因此,行为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环境中的刺激,要设立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通过对反应的强化或塑造,使学习者频繁地作出反应,进而不断取得进步。
因此,行为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表现为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1. 创设有助于传递信息、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按照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要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来支持教师或其他信息源向学生有效地传递信息,并且让学生有机会反复操练技能,直至熟练化。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选择供学生使用的学习材料,安排好练习的时间进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对学习全程进行控制。
由于正确的反应只有在无关刺激很少的情境中才更有可能出现,所以,教学情境应该是有所控制的、简化的情境,而不是真实的情境,因为后者很容易诱发错误,一旦产生错误,就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矫正错误,这势必要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控制、简化教学情境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或教学措施,提供与学生的已有经验水平相适应的个别化教学。
2. 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根据加涅提出的学习等级或累积学习的观点,在掌握复杂的行为单元之前,应该先掌握简单的、更小的行为单元。
这一观点为教学内容的编排提供了依据,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必须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即进行任务分析,把教学任务分成各个成分,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简化情境到复杂情境的顺序加以排列,进行训练。
学生的学习是小步子、程序化的,受到教师及教学程序的控制。
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导致机械的学习。
3. 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个别化的定量评估既然学生所获得的某一学科领域的经验是个别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与累积,因此,在测验时,应该对局部、个别的成分进行准确的、量化的考查,以评估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究竟掌握了多少内容。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演化对基础教育改革和观念变革的启示
1 9 1 3 年, 以《 行 为 主义 者 眼中 的心理 学》 一 文 的发表 为 标志 , 华生 创立 了行为 主义 . 行为 主义摒 弃 了以 内省法 研究 主观意识 , 代 之 以客 观方法研 究可 观察 的行 为 。Ⅲ 行 为主义
( 一) 旧行 为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1 . 兴 起 原 因
2 . 基本精神 基 于上述原 因 , 以赫尔 、 托尔 曼和斯金 纳为 主要代 表 的 行为 主义者 .采 取了一种 既发展 客观 实验又 发展客 观心理
学 理 论 的路 子 . 这 种 改 良后 的行 为 主 义 称 为 新 行 为 主 义 。[ 6 3
学 习 理 论 共 经 历 了三 个 阶 段 : 旧行为 主义学 习理论 阶段 、 新 行 为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阶 段 和 新 的新 行 为 主 义 学 习 理 论 阶 段 。
( 二) 新行 为主义 学> - j - 理论
1 . 演 化 原 因
由于 旧行为 主义理论对有机体 内部过程 研究 的忽视 , 并 企 图将复杂 的心理过 程简单化 和将 心理学 范 围缩 小化 的倾 向, 受 到众 多心理学 家的反对 。到2 0 世纪2 0 年代末 , 行 为主义 赖以生存 的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也 已从早期激进实证主义 发展 到逻辑实证主义 。 发展 了可 间接观察证实的原则 。 圄 另外 , 第一 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 欧洲许 多著名 心理学家及思想家 纷纷移居美 国.这在客观上为各 学派观点 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2年第72期读写算杂志◇郝盼盼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中叶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思潮。
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本能的生物决定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现实问题。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建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自诞生以来,便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本文拟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的几点启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涵义传统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映之间的连接。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批判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应运而生,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众多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思潮和流派中的“异军突起”,使我们不得不认真研究和思考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
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问题,我们认为它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教育目标:培养“完整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需要、感情、价值观、潜能和人际关系等和谐、整体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的健康的人,而以往的教育目标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论行为主义及对教育的启示
科赫文I化{教I育论行为主义及对教育的启示钱正龙(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20世纪初期,世界大战的一触即发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不再关心心灵的问题,转而注意起人们行为的重要性,各种社会力量使得行为主义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行为主义是一种更多地以心理学观点分析教育现象的行为科学,他在整个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介绍了行为主义的基本特点和几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经典实验及他们对教育的一些看法,通过以上观点。
进一步论述了行为主义对教育的几点启示。
从而用来解释部分教育现象,并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
关键词:行为主义;心理学;教育在心理学脱离哲学之后,走上独屯发展道路之初,心理学家们在理论上和实践卜.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百家争鸣,行为主义就是其中一支。
行为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人为代表。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a.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看来,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无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的事件。
即行为。
华生曾经说过:“在一本心理学中,永远不使用意识,心理状态。
心里内容,意志,音像以及诸如此类的名称,是完全可能的……它可以用刺激和反映的字眼,用习惯的形式,习惯的整合以及诸如此类的字眼加以实现”。
华生的行为主义基本理论有以下五个要点,即行为、思维、习惯、情绪、人格,这五个方面都是用习惯的形式,习惯的整合的方式来阚述的。
斯金纳是一位新行为主义者,他认为动物和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所谓操作性行为就是指个体时常发放出来的行为,当行为被强化后,这个行为的发生频率增高;强化是操作行为的关键,没有了强化,能够改变行为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条件也就不存在r,那么行为也就逐渐消失了。
斯金纳的最重要的实验T具是斯金纳箱,箱内有一套杠杆设备,饥饿的动物进入箱内,乱跑,乱抓,乱咬,偶然跳上杠杆,将杠杆压下,获得食物。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西方三种学习理论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西方教育学中有三种不同的学习理论,它们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
这些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对当代教育教学方式有很多启示。
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分析。
一、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理论一直是教育学的主流思想之一,提出了学习的核心是通过反复强化来形成习惯。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将正确的行为与正确的反馈联系起来。
学生通过重复实践,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行为主义的角度看,老师应该设计一些奖励和惩罚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包括,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进步,给予实物奖励或虚拟奖励等。
同时,这些奖励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
惩罚措施也应该适当,包括影响学生名誉的惩罚,例如下放评级,以及限制学生的学习和玩乐等方式。
在行为主义中,学习还可以通过模仿来完成。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教育技巧如演示、角色扮演等来鼓励学生模仿。
这些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动手的体验来加深学生的认知。
二、认知主义认知主义是一种发展相对较新的教育学理论。
它强调知识和思维过程,认为学习是人脑的认知过程。
认知主义以视觉或听觉模型的形式来解释教育过程,认为学习者通过自主运用既有知识和信息,来理解新的概念和知识。
自我学习是认知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学生应该被赋予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们应该激发学生对知识自我发掘与分析能力的兴趣。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例如,提供各种信息来源给学生们,以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同时,认知主义也认为,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思考过程的训练和技巧的提升。
老师应该直接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同时注重反思和反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构建主义构建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对先前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吸收和改造,而是转化和创造并以新的形式存在。
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掌握或倾听,而是在创造性解决问题和面对不同情况中的积极应对。
构建主义也被称为与之相关的新兴概念主义。
在构建主义的理论中,学习旨在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行为的心理学家史蒂文·马歇尔、威尔逊·怀特和考特纳·耐比顿提出的,它以认知过程和神经作用模型为基础,以激励作用和反馈作用为出发点,以物质活动和社会活动为手段,以学生自控,能力自强为目的,认为学习的动力来自于环境激励的外在反馈,强调操作性学习,是当代体系结构化的主要文化考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经验教育”,重视学生对行为的掌控,与现代基础教育中对学生个性自主发展的倡导不谋而合。
如今,经验教育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进行基础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教育方法,强调以鼓励学习为导向,使教学具有愿景、时尚和创新,克服教育过程中学习者个体原有羁绊,使学习变成一种自主发展过程,注重社会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布置有关学习任务,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自行尝试,取得有效的学习成果。
教师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采用行为主义的反馈认知机制,把老师的外部能力引导到学生个人内在的能力上,使学习者学到的技能更深入地融入到个人的行为模式中。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安排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让学生感受到外部动力的影响和内在动机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激励机制的促进下,学生可以实现自觉行为回馈,尽量避免一学终生,限制学生向无聊领域发展,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具有创新特色的学习方式,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可以有效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运用。
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效果,使学生变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具备终身学习精神的个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
论西方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或启示
论西方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或启示现代西方的学习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举其大要,正如喜尔加德所指出的,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一是刺激—反应的理论,一是认知的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S-R)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
他根据对动物(猫)的实验发现,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 最终会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然而, 真正举起行为主义大旗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学习形成了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形成是由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发生结合,形成暂时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由于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的内部过程,引起了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
从1930年起,在行为主义阵营内部也出现了一批改造和发展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如托尔曼、格思里、赫尔和斯金纳等,形成了新行为主义派别。
他们认为,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
其中,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主要指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
斯金纳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由于反应的结果得到强化而形成情境与行为的联系,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是在批评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是一个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 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鼻祖,格式塔心理学家采用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猿猴问题解决过程的观察,提出了有机体的学习是通过神经系统的组织作用达到"顿悟",从而建立与新情境相应的“完形”的过程。
(完整版)论行为主义学对现代教学和学习的启示和指导
论行为主义学对现代教学和学习的启示和指导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学习理论是揭示人们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以指导人们学习的理论。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大多数早期心理学家往往都比较偏爱对学习,尤其是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并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作出了贡献。
这些研究结果大大增进了我们对学习的理解。
心理学家们始终不懈地在寻找探析学习这种现象的新方式,由于各人的观点、视野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种学习理论的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界最重要的三大派系,它们对学习的实质各有不同的认识,行为主义所研究的属最广义的学习,即个体在行为活动中获得行为经验的历程,偏重于行为的习得、习惯的养成和不良行为的矫正等。
纵观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学习理论都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为依据,即: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刺激所作出的反应;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他们否认人的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存在,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是可见、可测量的实际行为,在他们看来,心理学是一门行为科学,一切复杂的行为,都可以用环境的作用加以说明,由于环境的结果养成各种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oodworth曾说:“行为主义是一种宗教的宗教。
”这种评价足以说明其无与伦比的地位。
行为主义作为一个极富影响力和魅力的心理学流派,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在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几乎每一位代表人物都以学习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来形成和完善其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夏淑玉学号:222011305062015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自产生以来,他的研究方法渗透到其他心理学流派,同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对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桑代克、斯金纳、托尔曼和班杜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试误”、强化与程序教学、“认知地图”和观察模仿等理论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教育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但是,要在应试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之下,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理念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理论本身也得到了改进和提升,这一理论也指导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实践。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希望在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解后,联系我国基础教育实际,探讨这一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发表,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该学排在心理学界的影响有50年之久。
行为主义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刺激——反应”,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
他们认为,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变。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898年提出联结说。
他在猫解决疑难笼问题中认为猫学到的不是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并通过尝试与错误来说明学习过程中的这种缓慢而不规则的变化,学习正是在这种变化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定律联系率,效果率,准备率。
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形成的刺激或情景与反应间的联结,这些联结是教育的起点。
他重视个体差异,提出学习率要在具体实施中考虑个体差异,学校工作应努力消除差异上的问题和进行职业指导。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对教与学实践的启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对教与学实践的启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对教与学实践的启示
随着人类社会结构、文化内容、技术力量和信息管理模式的演变,伴随而来的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再结合当今社会动态发展,教育理论及实践也就发生了变化。
在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几种比较流行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
这三种学习理论都提供了我们更深入理解学习过程的方法,以及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
以下将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对教与学实践的启示。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教师应采取控制性的教育行为,以便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简而言之,行为主义认为,教师应设定明确的目标,以及恰当的反馈机制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行为控制和实施正规实践,来改善学生的学习表现。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把重点放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上,认为学习是一种内在的过程,需要学习者自己探索和发现,而不是依靠外部环境的约束。
因此,认知主义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建构和学习过程,而不仅仅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传输上。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并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人本主义认为,教
学的效果不取决于教师如何传授知识,而是取决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和尊重。
总结
以上就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对教与学实践的启示。
这三大学习理论都可以从不同方面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管理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表现。
行为主义对教学的实践(3篇)
第1篇摘要:行为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行为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人类行为,认为行为是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教育领域,行为主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行为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1. 行为主义基本原理(1)刺激-反应(S-R)模式: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即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直接关系。
(2)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强化因素的影响,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等。
(3)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认为,个体通过学习,可以将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条件反射。
2. 行为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1)教学目标明确化:行为主义强调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教学过程程序化:行为主义主张将教学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3)教学评价客观化:行为主义强调教学评价要客观、量化,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手段多样化:行为主义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行为主义在教学的实践中的优势1. 提高教学效率:行为主义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和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有助于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 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行为主义通过正强化、负强化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行为主义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
4.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行为主义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行为主义在教学的实践中的局限性1. 忽视学生主体性:行为主义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
2013年4月普洱学院学报Apr.2013第29卷第2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29No.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吕静,杨丽宏(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云南芒市678400)[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用新的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特点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是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扬,而非对传统观念的全盘否定;新课程改革反对一元化,坚持继承与发展的观点。
为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经历全面的改革。
新课程观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认为课程既不是专家规定的,也不是儿童简单地实现的,它是由儿童创造的。
儿童往往依照自我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连续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体文本,并对其进行筛选、批判、重组和建构,这才是课程实施的最终目的。
[1]在对基础教育教师开展的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虽然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给予肯定,但在现实的基础教育实践中,由于对教育评价是以学生的成绩、学校升学率为主,甚至唯一指标。
为此,采用题海战术、知识灌输、强化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成绩被广大教师认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剂“良方”。
教育评价仍然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被人们认为是现实教育情境中应试教育普遍盛行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中国学校教师重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等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认识不足,机械片面运用有关。
因此,需要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做全面的分析,以正确地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是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而变化。
[2]对学习有着深远影响的理论要数联想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
其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华生,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斯金纳、托尔曼。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然后详细地阐述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包括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以及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理科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建构主义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
现代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智力发展理论。
皮亚杰在1970年发表了《发生认识论原理》,其中主要研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他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
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概念;苛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特洛克提出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乔纳生等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现代建构主义中的“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也都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后来倡导“发现学习”。
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各派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随着社会知识结构的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理论不断演进,许多学习理论对传统
教育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行为学和社会学学习理论,它们充分展示了学习理论对教育改革的重要启示。
行为学学习理论主要是皮亚杰的心理主义理论,注重研究学习在反复操作后,
结果的变化和规则的形成,即反射性学习。
在教学中,它的启示在于,要回顾以往的经验,并合理操作训练,以培养学生形成习惯技能,进而达到良好学习效果。
社会学学习理论主要是布鲁德曼和马斯洛的社会学学习理论,注重分析人在社
会环境中的学习行为,认为观察和模仿他人是学习的主要方法,进而形成行为模式。
在教室里,教师可以利用自身表现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以期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学习氛围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行为学和社会学学习理论可以为高校和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效启示,其中行为学学习理论强调使用反复训练形成习惯技能,而社会学学习理论则重视社会环境中的学习行为,注重教师通过设置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激励学生,即激励学生通过模仿学习实现优化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演化对基础教育改革和观念变革的启示作者:喻钰淇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4期摘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三个阶段潮起潮落的发展演化与内在轨迹显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人主体性由“缺失”到“归复”的深入认识、教育目标由“单一”到“全面”的必然发展、学习本质由“外部控制”到“内部激励”的转化等方面呈现出动态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趋势。
作者深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价值蕴含,阐明其重要启示,以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演化基础教育改革启示意义1913年,以《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摒弃了以内省法研究主观意识,代之以客观方法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共经历了三个阶段: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阶段、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阶段和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阶段。
笔者在梳理三个阶段的学习理论时发现,其不断演化的逻辑思路与内在发展轨迹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演化(一)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兴起原因从心理学内部发展过程来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美国早期心理学两大支柱内在逻辑矛盾的产物”[2]。
美国心理学的原始形态承袭德国意识心理学的实验形式,华生又继承了机能主义的心理适应观,但他又不满于机能主义对意识研究与内省法的宽容态度及体系的不严格性,从而提出一种“唯一始终一贯的,合乎逻辑的、彻底的机能主义——行为主义”[3]。
从外部影响来看,行为主义顺应了一直与之紧密相关的哲学的客观主义趋势。
其中,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实证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一同构成其理论的思想根源。
[4]与此同时,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文化对行为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理论要旨旧行为主义以华生为主要代表。
华生继承了桑代克“联结说”的理论观点,企图用刺激一反应公式解释动物和人的一切行为反应,并据此提出了他的“刺激—反应”理论。
华生将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称为反应,引发有机体活动的各种内、外部变化认为是刺激。
于是,他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即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成“刺激和反应”,根据刺激推断反应,或者根据反应推断刺激,从而达到预测及控制行为的目的。
这就促使他成为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和教育万能论者。
(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演化原因由于旧行为主义理论对有机体内部过程研究的忽视,并企图将复杂的心理过程简单化和将心理学范围缩小化的倾向,受到众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到20世纪20年代末,行为主义赖以生存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也已从早期激进实证主义发展到逻辑实证主义,发展了可间接观察证实的原则。
[5]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欧洲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及思想家纷纷移居美国,这在客观上为各学派观点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进了行为主义立场的演化。
2.基本精神基于上述原因,以赫尔、托尔曼和斯金纳为主要代表的行为主义者,采取了一种既发展客观实验又发展客观心理学理论的路子,这种改良后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
[6]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旧行为主义理论研究人行为的方向上,逐渐更趋向于探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并且新行为主义者对其他学派的理论不再采取对峙和排斥的态度。
例如,部分新行为主义者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开始重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和行为动机的研究,重视行为的整体性。
3.斯金纳的理论特色斯金纳仍旧以行为作为其研究对象并设计了斯金纳箱,着重对行为进行实验分析。
他主要用三种基本的实验操作来控制环境:呈现刺激、安排结果、信号刺激。
这是他在不同意旧行为主义者用S—R模式解释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操作学习理论,操作学习理论强调强化的作用。
斯金纳认为,强化物与实施强化的环境一起构成一种刺激,并可以此刺激来控制反应。
当期待的反应出现之后立即给予强化,这就会增强再次出现这种反应的可能性;若出现任何非期待反应,则立即停止强化,让这种非期待反应逐渐消退。
斯金纳研究人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想将心理学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用以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难以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的社会问题。
他的“行为技术学”应用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就是教育领域。
他认为:“教育就是建立未来对个体和他人有利的行为,这种行为最终将受到许多不同方式的强化。
”[7]他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强化理论基础上提出的程序教学及教学机器对整个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新的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兴起原因新行为主义者竭力地执行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的程序,以期将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但到了50年代前后却已走投无路。
行为主义者坚持的环境决定论和人与动物不分的观点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
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迅速崛起,过去被行为主义抛弃的概念如意识、思维、注意等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对象。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以班杜拉、罗特尔、米契尔等在行为主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试图在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之间走出一条折中的道路,既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和成果,成为带有行为主义躯壳,又具有认知心理学血肉的混血儿——新的新行为主义者。
[8]2.理论要旨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在研究学习问题时,主要以人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认知作用;重视社会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辩证地分析了先天遗传与后天习得的关系等。
班杜拉、米契尔、罗特尔通过对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批判,以及对新兴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吸收,成功完成了“扬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历史任务,并建构了各自的理论体系。
[9]其中,笔者将以班杜拉为主要代表进行研究。
3.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无论是华生信奉的经典条件反射原则,还是斯金纳推崇的操作条件反射原则都认为学习必须由个体亲身经历才能进行,学习是个体接受刺激和强化从而习得某一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除了“亲历学习”外,还存在另外一种在人类生活中产生重要作用的学习方式,即观察学习。
受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以信息加工的模式对观察学习进行分析,认为观察学习由四个子过程即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过程组成。
[10]从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过程的分析可知,他在强调榜样示范、外部激励作用的之时,更重视的是认知过程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与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理论所阐述的“符号一格式塔”学习模式相比,班杜拉的理论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向认知方向又靠近了一大步。
班杜拉认为,在各种自我现象中个体的自我效能对个体潜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这是因为人主体因素的核心,渗透、弥散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班杜拉又将对人类主体性的研究由自我效能拓展到集体效能,其理论的适用性进一步增强,同时也与心理学、社会学及教育学方兴未艾的团体研究遥相呼应。
[11]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演变的内在轨迹(一)人主体性——从“缺失”到“归复”自古以来,对“人”的研究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涉及其中有关人主体性的问题更是教育者研究的重点。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心理的一门科学则更不例外。
但是,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者却只是将人的心理现象看做是一种副现象,认为由刺激可以直接推论反应或由环境直接推论行为,通过动物实验直接推论人的问题。
甚至,他还直言不讳地表示人与动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
新行为主义者虽然对华生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发展,但他们最终还是将人与机器或者动物进行比拟,并据此来类推人类的行为规律。
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在旧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理论中完全被忽略。
20世纪50年代之后,旧行为主义者一直所秉持的以动物研究推论人行为的方式受到来自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挑战。
此背景下,班杜拉在否定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动物为被试,主张以人为被试的前提下,对人性问题进行重新理解。
他将人的主体因素引入到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因果决定关系系统之中,使其理论更具适用性和合理性。
班杜拉对人主体性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其自我效能理论中。
他认为,自我效能是影响人行为的主体性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加强对学生个体效能的培养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
(二)学习目标——从“单一”到“全面”学习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不仅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熟练技能的学习,而且包括以思维活动方式为主的能力学习和行为准则、道德品质的学习等。
[12]皮亚杰认为,教育的最高要求应该是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能力和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13]因此,笔者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及培养其创新能力;而教育的目的则是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然而这一切却被新、旧行为主义理论者统统抛弃。
他们用动物的学习来比照人的学习,使之简单化,以致行为目标成为衡量教学的唯一标志。
而在班杜拉看来,人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具有符号化能力、替代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反省等多种基本能力。
因此,他一改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转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三)学习实质——从“外部控制”到“内部激励”贯穿于全部学习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即“学习本身的性质问题”。
以华生为代表的旧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当环境中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时,就会发生学习。
关于这一点,斯金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反应的结果对反应的强化,其中就体现了“控制”的作用,并且指出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控制。
所谓自由只是一种幻想,控制人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类机体的内部,而是来自外部。
在教育领域,不管人们承认与否,控制作用始终存在于教育之中,教育者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控制学生向着既定的好的方向发展。
斯金纳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设计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用以控制学生的学习。
而班杜拉在清楚认识传统行为主义理论局限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精髓。
在对传统行为主义理论“扬弃”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人的认知因素作为人参与,介入世界事件从而使人成为其自身生活的动力因素的手段,它构成为人的一种能力。
”[14]这使其理论在强调外部控制作用之时更重视自我认知过程对行为产生的影响。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演化对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理念创新的启示曾经我国教育将学生视为“物”,并试图将学生训练成为“考试机器”。
但庆幸的是,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真正地将学生视为一个具备主体性、价值性的“人”来对待。
在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15]有学者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改革中就是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作为当代基础教育的价值选择,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