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
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2.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尝试理清思路的方法,达到训练理清思路的目的。
3.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建议】了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
【预习方案】1.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与意义:①长歌当(dàng)哭——当作。
②桀骜(ào)——不顺从。
③喋(dié)血——血流出来的样子。
④立仆(pū)——倒下。
⑤惩创(chuāng)——惩罚,惩治。
⑥殒(yǔn)身不恤——死亡。
2. 这篇课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不是只纪念了刘和珍一个人呢?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实际目的是要写什么?(提示: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介绍作者作品。
2.正音。
二、当堂检测字词检查: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 )( ) 重点理解关键文句的旨意,思考回答: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③“苟活者……真的猛士……前行”检测延伸:1.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课文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重点语句及关键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
2.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预习分享】1、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___”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刘和珍(1904~1926):2、知人论世 (同学们还可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杂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为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__________》、《伪自由书》、《花边文学》、《___________》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3、创作背景“_________”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徘徊..()()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重要词语解释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思路分析:1、读课文,回答问题:(1)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分别记叙刘和珍的哪些事迹?(2)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题目思考)(3)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4)结合以上分析,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并非真正存在,但他们所代表的形象却常常揭露了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而对于学生们来说,把握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节我精心设计的高一必修课——《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公社运动时期的历史背景;2.理解“两个先进人物”的典型形象,深入探究其精神品质及其表现;3.感悟作者充满感情色彩的真挚写作,领略“小人物”的伟大品质;4.提高阅读文学作品时的目的性和准确性;5.训练学生有效运用文学欣赏知识进行作品解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本质和影响;2.深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和精神内涵;3.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设计和流程1.引入:通过提供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学生对小人物伟大品质的讨论。
2.导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的历史背景及其危害。
3.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本,了解刘和珍的个性、品质、精神内涵以及在故事中的表现。
4.解读作品: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作者的真挚写作,以及在“小人物”身上所传递的伟大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文学欣赏和解读。
5.课堂互动: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故事和背景的印象和理解。
6.课堂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一篇倡导坚强意志、向上进取的小品文,以激励更多的人走向成功。
四、教学评估评估主要采取“探究型评价”方式,即通过测验、问答、讨论等形式,来查验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文学欣赏知识,准确解读文学作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自己的良好品质和素养。
五、课程效果通过此次教学设计,学生们将进一步了解人民公社运动背景,逐渐认识到“小人物”的伟大和重要性,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这是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理解本文复杂的思想情感,启发学生思考现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
教学重点研读文章议论抒情的部分,体会其中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教学课时 3课时预习内容1、通读全文,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2、看课下注释,有条件的查阅资料,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前因后果及引起的反响。
第一课时一、远去的鲁迅1、温故知新:初中学过鲁迅的那些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3、你喜不喜欢鲁迅?为什么?传统的语文教材对鲁迅有一种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误读,仿佛他是一位革命家或共产主义战士。
现实中的鲁迅是一位思想启蒙者,一位自由主义的斗士,抨击一切邪恶、专制、虚伪,对社会的种种思潮、运动始终清醒,从未盲从,他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至今无人超越。
孔庆东说鲁迅“纵横十八年,天下无敌手,战士多智慧,独孤求败苦”。
鲁迅是性情中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这也就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生命的大飞扬”,鲁迅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自己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
”对于鲁迅,不迷信吹捧,亦不遮掩过失,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鲁迅,理解他爱之深因而恨之切的强烈情感,理解他近乎偏执刻薄的个性,理解他的伟大与卑微,热情与冷漠,多情与无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虽较之于过去已有了大进步,但瞒和骗依然盛行,丑与恶仍在滋长,因此我们要学习他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勇气,做一个有良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做社会的良心。
二、研读文章1、请学生自读文章,分组说说文章七个部分中有哪些字词句预习时没有看懂,读音、释词等简单问题交给学生解决,难的问题加以集中,留待进一步讨论。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语文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是笔之所及并非限于刘和珍一人,通读全文,看看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默读、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
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设置若干个思考题,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硝烟我们仍依稀可见,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侧言将永难磨灭,不幸以身殉职的三位记者我们将没齿难忘。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先生是如何安排思路的,我们定将受益匪浅。
板书:记念刘和珍君二、重点讲析——介绍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上,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知识储备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二、自学必会:预习课文(一)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识记徘徊..()呻吟..()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陶潜.()寥.落()2、字形辨认cǎn()淡阴谋mì()计chà()异和ǎi()凶cán()绝mì()文件叱zhà()风云暮ǎi()编jí()通dié()通jī()dié()血开门yī()盗间dié()dié()片(3)重要词语解释寥落:浸渍:深味:菲薄:喋血:惩创:长歌当哭:广有羽翼:惊心动魄:殒身不恤:桀骜不驯:三、课堂探究1.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中国人”“庸人”“苟活着”“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人?3、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4.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5、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难道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她而写的吗?还有其他目的吗?四、拓展延伸1、思考: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作了最全面而最恰当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记念刘和珍君》学案鲁迅一、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的读音和重点词语的意义2、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分析刘和珍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复杂性深刻性3、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爱国青年强烈的责任心与革命精神四、时安排:三时第一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二、朗读文、师生共同完成一遍阅读2、板书本重点生字抵(dǐ)菲(fěi)桀(ié)骜(à)赁(lìn)喋(dié)骸(hái)攒(uán)渍(zì)绯(fēi)3、本重点词语寥落:稀少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当,当做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菲薄:这里指微薄的意思造化:指自然界深味:深深地体会微漠:依稀,淡薄黯然:忧伤的样子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浸渍:渗透,浸润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作业:1、继续阅读文本,理清本文思路2、背诵第2节第二时一、检查第一时内容及背诵二、快速浏览三、理清的思路:、文共七部分,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的事迹?抓住关键词句,说一说刘和珍是怎样一位青年?明确:第三、四、五部分示例:(1)、“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向往革命(2)、“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和蔼善良()、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总结:刘和珍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关心国家命运、不畏强暴、刚果勇毅而又不乏温和的爱国青年2、第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了写作的缘由3、第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提示这次事的教训和意义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作业:1、背诵第4节2、在原文勾画关键词,品味鲁迅先生深刻而复杂的情感第三时一、检查背诵二、快速浏览全文三、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鲁迅先生深刻而复杂的情感关键词句:“徘徊”“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并非人间”“长歌当哭”“阴险的论调”“出离愤怒”“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奉献”“真的猛士”“哀痛者和幸福者”“忘却的救世主”“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居然”“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惨象,已使我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当三个女子从容……抹杀了”“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殒生不恤”“勇毅”“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等等总结:作者的情感是深沉的既有对烈士的哀悼、赞美与惋惜之情;又有自己对死者的敬意和内疚;既突出地表现了对反动派的极度愤懑和无以言说的憎恶之情;又有对民众间存在着的愚昧思想的唾弃和抨击;作者号召人们起来革命,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期待四、理解语句的含义、“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抒发了作者极度悲愤的情感,表明了作者与反动派势不两立的鲜明立场(1)“它们”指代谁?明确:指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2)“就将这”的“这”指代什么?明确:上一句话“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缘由”是什么?明确: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从文化方面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另外,走狗文人也跟着阴险地说“他们是受人利用的”3、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的加点词改成“野蛮”“射击”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文明人”是反语,更能揭露出国民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罪行而且“文明人”发明的枪弹被用来屠杀三位手无寸铁的中国女学生,更能显示出所谓“文明人”的野蛮性“攒射”是集中射击的意思,其子弹密度比“射击”要大,这个词充分揭示了反动政府的残暴,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屠杀行为的无比愤怒4、“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要付出巨大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会付出巨大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为请愿流血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六、作业:背诵并默写第2、4节。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3. 学会刘和珍君的诗歌,领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介绍2. 刘和珍君的事迹选编3. 刘和珍君的诗歌选读三、教学重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2. 刘和珍君诗歌的文学特点四、教学难点1. 刘和珍君诗歌的鉴赏2. 培养学生对刘和珍君精神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刘和珍君吗?二、(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教师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2.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
四、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爱国主义行为,提出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刘和珍君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伟大精神。
2. 新课导入: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分析刘和珍君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4. 诗歌欣赏:选取刘和珍君的一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文学风格。
5. 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践行爱国主义。
记念刘和珍君 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和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
4、揣摩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学习重点与难点】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关键文句的理解。
词语积累创作背景:见教材注释词语积累:1、通读全文,圈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并重点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洗涤()惮()攒射()尸骸()长歌当哭()喋血()杀戮()殒身不恤()( )2、辨别下列字形并注音。
①作揖编辑缉拿修葺舟楫鹿茸②喋血通牒蝴蝶间谍光碟③绯红诽谤斐然扉页悱恻芳菲翡翠受益匪浅④黯然熟谙暗然韶光歆享韵味探究思考:一、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出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二、文章为什么要从追悼会上程君请求作文写起?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要反复说“无话可说”?为什么关于写作的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品味划线的词语含义,说说全句有什么深层意思。
试着仿写这个句子四、作者在一、二小节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五、第三节作者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哪些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 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了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释划线的词语,划线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语气,为什么说“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品味全句,鲁迅先生所说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指的是什么?“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哪些感情?试着仿写这个句子。
七、“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自愿者参与到各个项目中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有过参与自愿者服务的经历吗?你想过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篇名叫《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来了解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1.认识《记念刘和珍君》,能感受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能从中挖掘出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3.学习用简练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通过读文章、分组讨论、个人思考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教师计划编写本节课的教案,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好个人电脑、投影仪等。
2.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口头介绍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记念刘和珍君》。
确保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并引导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自愿者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精神境界到底有多高?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自愿服务活动?3.阅读环节教师分发文章,并说明阅读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例如:整体把握,重点句子识别,主旨归纳,语言表达等。
同时,需要告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掌握主要情节,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4.讨论环节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组提交各自的讨论观点和答案。
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鼓励每个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不要因为害羞而沉默。
每个小组应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例如:自愿者精神,公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等,以此深入探讨《记念刘和珍君》中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5.总结环节教师收集各组的汇报,并对讨论中的问题和亮点进行点评。
通过对汇报的启示和点拨,引导学生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在文章的基础上阐发“自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并提升自我意识。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一、背景资料:(1)1926年3月18日青年学生的请愿活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月18日上午10时,在北京天安门召开国民大会,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党委书记李大钊担任主席,他在会上说:“让我们用‘五四’精神,五州热血,用我们过去一切斗争经验,不分界限的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2)3月18日下午鲁迅正在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知道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群众的消息后,无比愤慨,他在《无花的蔷微》的后六节中,把“投枪”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他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随后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记念刘和珍君》是4月1日写的。
(3)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
鲁迅没写刘和珍的生平经历,这是为什么?这涉及鲁迅的写作意图,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再看“预习提示”来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指出:51页前三行说明这一点:“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牢记这次惨案,作者写了此文”。
以此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可见,作者写此文绝不是只记念刘和珍一个人,而是为了赞颂象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爱国青年,揭露敌人,激励人们继续前进。
因此,《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记念文章,也不详写刘和珍的生平。
二、为加粗字注音:寥落()愤懑()洗涤()攒射()喋血()桀骜()()立仆()山阿()从容()虐杀()浸渍()菲薄()不惮()长歌当哭()陨身不恤()()追悼()绯红()庸人()惩创()尸骸()三、难点解读:①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②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强烈推荐《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案(完整精品)
2、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相关文章,并联系整个专题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辩证地 思考,周密地说理。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 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 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 30 年间,共有“述著 29 种,250 余万言”。主要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 《坟》《二心集》等。
。转接下文,指出
徒手请愿毫无意义,并以
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进一步阐明看法,总结惨案的经验教训。
第2段写爱国青年的鲜血不会白流,影响一定会扩大。起句用“然而”一转,指明烈士死难的意
义,肯定它的社会影响。“ ”是起码的估计,与上文的“至多”相对。此中还引用陶潜的《挽
歌》深化作者的看法。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鼓舞人们奋勇前进。第1段回应全文,总括惨
③鲁迅曾说:“悲剧就是将那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只有将刘和珍“有价值的东西” 被毁灭的过程展示出来,才能震动心灵,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阅读第五部分,明确刘和珍 遇难的经过怎样?这样的经过说明什么?
④文章总共七个部分,可只有三个部分讲述了有关刘和珍的事迹。联系文章题目,思考:鲁 迅先生写作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C.气概 徘徊 陨身不恤 D.销行 喋血 和霭可亲 3、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 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 到更大的安慰。 A.即使 但 也 倘使 B.虽然 相反 也 或许 C.虽然 但 却 倘使 D.即使 相反 却 或许 4、对下列语句的修辞方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 杀了。(反语) B.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夸张) C.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 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反复) D.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对偶) 5、文中多次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文末却说“我说不出话”,这是因为( )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的思想性格。
2.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文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二、作者连线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
曾经留学日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 正传》《故乡》《社戏》等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祝福》等收入小说集《彷徨》。
三、背景探寻饱含悲愤的记念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政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鲁迅就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痛斥反动政府的凶残行径,揭露反动文人的丑恶嘴脸,深刻指出了烈士死难意义,总结了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
四、归纳整理1.字音①洗涤.( dí ) ②不惮.( dàn ) ③尸骸. ( hái ) ④桀骜..( jié ào ) ⑤寥.落( liáo ) ⑥赁.屋( lìn ) ⑦绯.红( fēi ) ⑧噩.耗 ( è ) ⑨菲.薄( fěi ) ⑩浸渍.( zì ) ⑪喋.血( dié ) ⑫黯.然( àn ) ⑬攒.射( cuán ) ⑭惩创.( chuāng ) 2.字形⎩⎪⎨⎪⎧ 踌 chóu 踌躇畴 chóu 平畴祷 dǎo 祈祷 ⎩⎪⎨⎪⎧ 喋 dié 喋血牒 dié 通牒谍 dié 间谍⎩⎪⎨⎪⎧ 殒 yǔn 殒身不恤陨 yǔn 陨石 ⎩⎪⎨⎪⎧ 惮 dàn 肆无忌惮殚 dàn 殚精竭虑3.词语(1)流逝·流失【辨析】 两者都有“失去”的意思。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及其思想和文学地位。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语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理清作者的感情脉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愚鲁之人应快做),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其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毛泽东称其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运合写悼念鲁迅的挽联,上下联各有两字缺漏。
请根据内容用鲁迅的两个文集名补全。
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 。
2、写作背景: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
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
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三•一八惨案: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示威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
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7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
2.圈点勾画,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勇于为真理,为国家而牺牲的精神。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把握行文思路。
2.查阅鲁迅的生平资料,搜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屠戮.()寥.落()长歌当.哭()殒.身不恤.()菲.薄()踌躇..()桀骜..()立仆.()租赁.()黯.然()噩.耗()惩创.()攒.射()干.练()不惮.()喋.血()尸骸.()浸渍.()2.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原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读课文,想一想,给每一节拟一个标题。
2.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找出课文中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的段落。
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3.刘和珍君是个怎么样的人?找出文中的依据。
4.作者为什么一再写刘和珍“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5.这样的一个刘和珍,却死掉了,刘和珍是怎样死掉的?圈点出相应的段落和语句,读一读,分析一下。
6.包括刘和珍在内的这样一群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有思想、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牺牲了,凡有爱国精神的人都会愤怒。
请在文章中画出相应的语段,分析一下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7.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品味一下。
8.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反映了怎样的观点?9.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1)“无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2)“有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 10.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11.请指出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学案概述刘和珍,生于1935年,因在1960年代前往广西大学支援农村教育而在教学途中遭到恶凶袭击,牺牲于1967年。
为了纪念刘和珍君,全国多地设立了近百所中小学校的刘和珍班,用教育致敬先烈,传承英烈之志。
学习目标本学案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埋下定心钉的九一八事变、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以及刘和珍君的民族英雄事迹,了解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学习内容一、定心钉——九一八事变背景: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在沈阳(今沈阳市)制造“桥头堡”事件,以此为由占领了东北三省。
随后,伪满洲国政权扶植起来,从而打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长篇。
学习内容: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原因;2.九一八事变的影响;3.中国人民的反抗。
学习方法:1.课堂讲授;2.听取老师的专题讲解和普及知识;3.阅读相关的文献材料。
二、孙中山——辛亥革命背景: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开创性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及其胜利,时间为1911年10月10日至1912年2月12日。
学习内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国家内部的矛盾;2.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3.辛亥革命的影响。
学习方法:1.理论学习;2.与教师进行交流;3.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
三、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背景: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特征的伟大的爱国运动,时间为1919年5月4日至6月4日。
学习内容:1.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和发生原因;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3.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学习方法:1.观看影片;2.与教师讨论;3.阅读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四、民族英雄——刘和珍君背景:刘和珍君,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60年,刘和珍君应征加入农村支教队,被分配在广西百色地区的右江区支援农村教育。
在教学途中,刘和珍君遭到了恶凶袭击,1957年牺牲。
学习内容:1.刘和珍君的成长和生活;2.刘和珍君入伍支教的经历;3.刘和珍君的民族英雄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蕴藏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
还要学习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可以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弄清楚文章回忆了刘和珍的那些事,刘和珍为什么而死,作者对待她的死情感、态度如何,抓住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揣摩体会。
2、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讨论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鲁迅逝世七十周年纪念。
七十年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记念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我们到他的《故乡》寻找过他,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寻找过他,我们在《社戏》的时候寻找过他,而先生的心里却时时记念着别人。
从孔乙己到阿Q,从闰土到祥林嫂,今天我们要认识到一位女子就是80年前鲁迅深情记念过的刘和珍君,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进这段历史去看一看。
二、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
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
造成了死47人,伤2 00多人的惨剧。
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
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
三、研习文章
(一)从文章第四部分切入,研习第四节。
抓住关键句子、词语体会作者在惨案发生后内心的情感。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叙述这次惨案发生经过的章节。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第四、五部分。
2、学生齐读第四节。
问: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关键词语:“居然、怀疑、不料、不信”等说明鲁迅对惨案发生的惊愕。
“无端”:爱国学生是举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大旗去援助外交的,但段祺瑞主持的执政府却命令士兵开枪射击。
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想不到的。
但是,事实就摆在面前。
作者情感:惊愕、悲愤(板书:悲愤)这种悲愤之情一直贯穿全文。
(二)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
1、反动政府的暴行。
(抓住“虐杀”一词,分析虐杀的整个过程)
A、教师范读第五节。
B、讨论分析虐杀过程。
问:哪些细节描写突出了这是虐杀?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如“从背部入”、“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一个兵……”
说明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乱枪射击,以杀人为乐、残无人道的屠杀。
这就是他们的“伟绩”、“武功”,作者用反语辛辣地讽刺了执政府的暴行。
幻灯显示:“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2、流言家的下劣。
三个沉勇而友爱,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女子,却段政府及其帮凶文人说成是“暴徒”,“受人利用”的。
幻灯显示:“流言使我耳不忍闻”,
教师总结: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使作者悲愤到了极点。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七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我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此时此刻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不出话来?
悲愤到了极点,有很多要说的话却说不出来。
再次强调板书:悲愤
悲——哀伤
愤——憎恨
(三)赞颂青年
1、“但是,我还有话要说。
”青年们的血不能白流,鲁迅先生要让中外的杀人者看清楚,他们杀害的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
学生先试作回答。
2、在四十七个遇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在文章中,作者对刘和珍奉献了自己最大的悲哀与尊敬。
从文章标题中的“君”就可以看出鲁迅对她革命者深深的敬意。
让我们从刘和珍身上来看看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
作者记忆中的刘和珍是什么样子的。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一个多么善良温和的女子,每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一笑而过。
3、问:文章中鲁迅追忆了刘和珍的哪些事?
个别学生找出
教师归纳明确:
幻灯显示:毅然定《莽原》——-追求进步
坦然对偏安————坚毅乐观
黯然虑母校————忧思深远
欣然去请愿————勇敢无畏
这样一个善良温和的女子怎么会是“暴徒”呢?
这样一个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请愿是欣然前往的,怎么会是“受人利用”呢?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年仅22岁的优秀青年却惨死在自己国人的屠刀之下。
3、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的赞颂。
品味:“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幻灯出示)
请一男生读,全班齐读。
问;什么是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真正勇敢无畏的革命者。
他们对黑暗的反动统治奋起反抗,他们能把惨淡的人生变得有意义,他们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下毫不回避,毫不退缩。
哀痛者——以……为哀痛
幸福者——以……为幸福
问:这些革命者以什么为哀痛?以什么为幸福?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哀痛国家民族的悲惨命运,为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总结:杀死这样优秀的青年,就是扼杀了中国的未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
当局者的凶残,让鲁迅先生愤慨!青年临难的从容,让鲁迅先生敬佩,而我们的国民呢,他们的反应如何?
(四)唤醒民众
1、请接着这一段看,鲁迅先生用了一个转折性的关联词。
学生朗读“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
问:淡红的血色、微漠的悲哀,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除了象鲁迅、朱自清、林语堂等少数觉醒的人起来呐喊外,广大的民众对革命者的牺牲是如此地冷漠,甚至过不了多久就会把他们遗忘的。
鲁迅深感痛心。
烈士的血不能白流,为了唤醒麻木的民众,鲁迅觉得该写点东西了。
幻灯出示:“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现在“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挖掘国民麻木的根源。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
问: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会默无声息?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麻木的国民群体庞大,历史悠久,他们之所以默无声息,可以追溯到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满清的文字狱,到今天段祺瑞执政府的武力镇压、流言诽谤,这些有形、无形的刀枪已经构成中国专制统治的残暴,野蛮而严厉的统治已经使我们广大民众感怒而不敢言了,使我们的民族正义感逐渐衰亡。
鲁迅对这类人是深有感受的。
看看《孔乙己》中鲁镇酒馆中拿孔乙己当笑料的酒客们,看看那些特意跑来听祥林嫂说“我真傻”的女人们。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
青年为革命流血了,牺牲了,其中的价值有多少人看得到。
只不过给这些“无恶意的闲人”增添了“饭后的谈资”罢了。
鲁迅痛感人民的不觉醒,所以唤醒民众的意识一直强烈地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要么就这样一直沉默下去,最后走向灭亡;要么就让这如洪水般的愤怒爆发出来。
很显然,我们的民族要生存,要发展我们必须爆发,必须用行动来反抗敌人的暴行。
所以鲁迅忧国忧民发出了激烈的呼告: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鼓舞生者
学生齐读:“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愤然而前行。
”我们要从革命者等流血中吸取经验教训,看到希望的曙光。
呼唤所有的有志之士行动起来,投身到革命实践中来,虽然革命的征程很坎坷,但希望还是有的。
至少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烈士的鲜血,循着烈士的足迹继往开来。
呜呼,我说不出话来,仅以此文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四、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
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出示幻灯)
【板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悲——哀伤唤醒
愤——憎恨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