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河流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裘怿楠
层间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与地质意义
层理构造和渗透 率各 向异性
层内夹层 层内裂缝
垂直渗透率与水 平渗
透率比值
层内渗透率非均 质程
度
孔隙非均质(孔 间和
微观非均质性
样品规模和孔隙规模
孔隙、颗粒、基质 (显微镜)
孔内)
颗粒非均质(粒 间和 粒表)
填隙物非均质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层间非均质 平面非均质 层内非均质
微观非均质
宏观非均质 微观非均质
层间非均质的成因
五级旋回是同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微相单元, 如三角洲前缘的一次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或一次 河口坝沉积,相当于开发地质研究中的单层。 单层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储油(气)砂层,上下有 隔层分隔,砂层内部可构成一个独立的流体流 动单元。然而,由于陆相沉积环境相变的复杂 性,单层在横向上可能出现分叉、合并甚至尖 灭。
这就是所谓的“单层突进”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地质意义
层间干扰,单层突进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地质意义
大庆油田用流管法进行了研究,将原油 性质相同的两个油层同时开采
若渗透率相差一倍,采收率为52.29%; 若渗透率相差四倍;采收率为49.27%, 若渗透率相差八倍,则采收率为46%
可见层间渗透率差异越大,油田采收率越低,开发效果 越差。层间非均质性对储层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是如此 之大。对于这种情况,要采用分层开采工艺技术,以克 服层间非均质带来的矛盾。
砂层间的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在一套储集层内,由于砂体沉积环境和成岩 变化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砂体渗透率的较大差 异。
计表 方征 法参 和数
统
1.层间渗透率分布型式 2.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3.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4.层间渗透率级差
2[1][1].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i 1 n
式中:K ──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 平均值;
h
i 1 n n i 1
n
i
K hi K i / hi
i 1
n ── 一定井段内砂层数; hi ── 第i个砂层的厚度;
Ki ── 第i个砂层的渗透率。
(2)渗透率级差(N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Kmin)
② 渗透率级差(NK)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① 渗透率变异系数(VK)
一定井段内各单砂层渗透率的标准偏差与其平均
值的比值。即 VK / K 通常可用渗透率 变异系数(VK)粗略 地评价层内非均质程 度。即VK
i
其中
(K
i 1
n
i
K)
(构造和结构因素引起的渗透率方向
性即各向异性,以各向渗透率之间的比值表示。
(3) 裂缝引起的渗透率方向性。 储层存在裂缝时,将会导致严重的渗透率方
向性,要研究各种缝的产状,尤其是其走向。
(4) 砂体总体上的平面非均质性。
可以下列方法描述:
① 井点渗透率的变异系数;
率表示。
(3)连通体大小
①指一个连通体内包括多少个砂体;
②指连通体的总面积或总宽度。
(4)砂体接触处的渗透能力
砂体间相互接触连接,并不一定是流体流动的连
通通道,这主要决定于接触面的渗透能力。
由于上伏冲刷面上泥砾或钙砾的富集,或泥岩披
覆层的存在,砂体间的冲刷接触面可能形成不渗透或 低渗透界面,目前还没有定量描述方法。 实际工作中,发现上述可能破坏砂体接触面连通 性的地质现象时,应通过干扰试井加以验证,以定性
第五章2节 储层特征与评价
σ1
σ1 σ1:最大主应力 σ2:中间主应力 σ3:最小主应力 σ3
σ2
二、
储层非均质性
裂缝性储层特征
2 裂缝成因分类
二、 储层非均质性 3 裂缝地质分类
裂缝性储层特征
(1)构造裂缝 (2)区域裂缝 (3)收缩裂缝(干缩裂缝、脱水裂缝、热力裂缝) (4)矿物相变裂缝 (5)与地表因素有关的裂缝
⑵ 裂缝宽度与产状
① 裂缝宽度:又称张开度,是指裂缝壁之间的 距离。 ② 裂缝产状:指裂缝的走向、倾向、和倾角。走 向指的是裂缝的延伸方向,对油水运动轨迹有 直接的影响。 ⑶ 裂缝孔隙度:裂缝容积与裂缝性岩石体积之 比,
f
vf v 100% 或可表示为: f vf v
S b V fD b v
一、
储层非均质性
非均质类型
平面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三维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 几何形态、规模、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平面及三维空间上的 变化等引起的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砂体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孔隙 喉道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等,又此引发的非均质性。
一、
储层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
表征参数
1)粒度旋律(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均质韵律) 2)沉积构造(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波状层理、递变层理、 块状层理、水平层理) 3)渗透率韵律(正、反、复合韵律)(复合正韵律、复合反韵律、 复合正反韵律、复合反正韵律、均匀韵律) 4)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Ke/KL) 5)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变异系数 突进系数
2)砂岩密度——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Sn=(砂岩总厚度/地层总厚度)×100% 3)各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各砂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 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均质程度的层间差异
单砂体内涵及研究方法
师永民《油藏描述》关于岩相单元概念
细分单元原则: 1、现代河湖沉积学理论指导—沉积具有事件性、季节性、周期性、突发性等特点,
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关;一次或一期沉积砂层在空间上厚度和形态变化较大;不同期 次河流冲刷切割及展布方向不尽相同,使其不同期次形成的储集体连通状况不尽相同。 虽然表现为垂向上连通,但流体主要沿同期次沉积砂层的“天然水道”方向渗流。
应加强机理研究,搞清对注水提高采收率和三次采油有什么影响。
前言
中石油“二次开发”技术路线:以单砂体为基本研究单元,同时精细刻画砂 体内部结构,实现剩余油三维空间分布的描述及单砂体内部的对应注采;以单砂 体剩余油模式为基础的井网层系优化重组技术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单砂体的水驱 控制程度。
---摘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院《中石油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技术路线》
师永民《油藏描述》关于岩相单元概念
细分单元的基本方法: 1、编制综合统计剖面,定量分析细分单砂层的可行性----逐排绘制出垂直主
水流方向的主干剖面,研究测井曲线形态、数量特征(泥质含量百分数)及演化趋 势,初步确定细分单元数目及界线。再利用平行水流方向剖面检查其闭合性。
2、均匀抽稀井网,构造骨架对比剖面,确定单元细分方案----选择钻遇油层 齐全的井作为骨架剖面,应用骨架剖面井进行大井距的油层细分对比,确定细分单 元方案及标准。
---摘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院《中石油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技术路线》
师永民《油藏描述》关于岩相单元概念
油田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阶段精细地质研究基本单元是单油砂体,或称单元。 单油砂体:指上下为稳定泥岩隔挡层所分隔的、相对独立控制油水运动的储层单元,是在小层划分基础 上进一步细分出相对稳定分布的次一级小沉积旋回或韵律层。 岩相单元-----是指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形成的一个基本层,是在基本稳定的介质条件下沉积的一个单 元,表现最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它由成分上基本一致的沉积物组成。 单元与单元之间有层面分隔,层面代表了短暂的无沉积或沉积作用突然变化的间歇面。 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单元厚度变化很大,可由数毫米到数米。 岩相单元有时也可以称为结构单元、构成单元或成因单元。 从沉积成因环境上讲,岩相单元是油一个形态和相组成及其规模所表征的相同成因的沉积体,是一个沉 积体系内部一个特定沉积作用过程或一组沉积作用过程的产物,在这个沉积体系内表现出坡降、流速、流量、 输沙量、物源条件、母岩性质和搬运距离等处处相近,是一次或一期水流沉积作用的产物。
塔河油田1区下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反韵 律 为2 .%; 4 层 正韵 律 为 5 . %, 08 2 , 2 5 均 25 反 3 5 对 塔 河 1 三 叠 系 下 油 组 储 层 层 内 非 质韵 律 为3 . %, 韵 律 为 l %; 小 层正 韵 区 律 为3 . %, 质 韵 律 为 2 . %, 韵 律 为 61 均 92 反 3 . %; 计 的 结果 表 明研 究 区 1 2 3 层 47 统 、、小 层 内 韵 律 主 要 以 正 韵 律 为 主 , 次enc nd chn og n ol y Inova i Her d t on al
工 程 技 术
塔 河 油 田 1区下 油组 储 层 非均 质性 研 究 ①
谢 斌 ( 成都理工大 学能源学 院 四川成 都 6 0 9 1 5 ) 0 摘 要 : 层非均质 性时 油气田的勘探和 开发效果 影响很 大 。 储 本文 基于裘 亦楠有 关储层非 均质性 的概 念, 储层平 面非均质性 、 从 层闻非 均质性 、 内非 均质性 分别对塔 河 1区三叠 系下 油组储层 非均 质性进行 研 究。 层 关键词 : 河油田1 下油组 储层 非均质性 罄 区 中 图分类 号 : E T 3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9 x 2 1 ) 5 b-0 2 -0 l 7 —0 8 ( 0 0 0 ( ) 1 8 2
储 层非 均 质性 是 指 储 层在 形 成 过 程 中 受 沉 积 环境 、 岩 作 用和 构 造 作 用 的影 响 , 成 在 空 间分 布 及 内部 属 性 上 都 存 在 不均 匀 的 变 化 , 这 些 变 化 是 影 响 地 下 油 气 水 运 动 而 及 油 气 采 收 率 的 主 要 因素 。 分 类 方 法 很 其 多 , 中裘 亦楠 ( 9 2 ) 碎 屑岩 的 储 层非 其 19 年 将 均 质性 划 分 为 层 内 、 间 、 面 和 孔 隙非 均 层 平 质性 四 类 , 也 是 我 国各 大 油 田 普 遍 采 用 这 的 分 类 方 法 。 次 研 究 就 基 于 裘 亦 楠 有 关 本 储 层非 均 质 性 的概 念 、 类对 塔 河 1 分 区三 叠 系下油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 2 1层 内非 均质性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教案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3.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是研究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方向的张瑞香,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试 讲。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是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第三章第二节储层非均质性部分的内容。 油气资源是现代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原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目前油气平 均采收率大约是 35%,中石油前总地质师裘亦楠先生曾做过一项调研,如果我国油气平 均采收率能够提高 1%,就相当于又发现了一个大庆油田,那么大家想想,如果能够提高 到 60%、 70%, 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会将是什么状况?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油气 资源开采不出来呢?地质方面主要就是由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储层非均 质性?它为什么对油气采收率影响这么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节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目标:掌握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意义: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阶段油气的采收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重点:掌握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及对采收 率的影响。 难点: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如何影响着油气资源的采收率。 二、教学主要内容 3-2 储层非均质性 1、概念: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 基本性质主要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孔隙结构等等、由于这些性质在三 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实际上也就是在垂向上以及平面上分布存在着一定差异性,正 是这种差异性导致油气分布复杂,影响了油气的采收率。那么我们能否从垂向上和平面 角度去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呢,这就是下一个问题: 2、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关于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我们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裘怿南先生提出的划分方案,他根 据我们陆相储层特征及生产实际情况,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了四大类: (1)层内非均质性 (2)层间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张昌民;裘亦楠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1996(014)004
【摘要】青海油砂山剖面第68层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可识别出来Gpr,Glt,Ge,Slt,Smt,Spr,Sla,Sbm,SIcr,SIh和等12种岩石相,它们构成了6种岩石相组合,即;Ge-Gpr-Glt组合,Glt-Slt组合,Slt-Smt组合,Glt-Sbm组合,Sst-Mrl组合,Gp(Spr)-Mrl-Sst-Mrl-SIcr-Mrl组合。
【总页数】7页(P70-76)
【作者】张昌民;裘亦楠
【作者单位】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青海油田油砂山油藏Ⅴ-Ⅵ断块注采完善研究 [J], 郑阁;杨东兴
2.集成配水封隔器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油砂山油田分层注水工艺上的应用 [J], 岳鑫;赵霞;李启菊;张裕农
3.青海油砂山油田迷宫式分流河道砂体地质模型的建立 [J], 林克湘;屈平彦
4.青海油田油砂山空气(充气)钻固井工艺研究 [J], 杨杰;王宁;谢晓岳;黄超;王锋
5.青海油砂山分流河道砂体储层骨架模型 [J], 林克湘;张昌民;刘怀波;雷卞军;屈平彦;马文雄;唐瑞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7储层非均质性
盆地级储层地质模型 油田级储层地质模型
沉积体系构成 储层成因 储层连通性 与连续性 非渗透隔层 平面物性
砂组级储层地质模型
砂层级储层地质模型
夹层展布 砂体连通程度
砂体级储层地质模型
单砂体形态展布 内部夹层 渗透率各向异性 孔隙吼道大小及形状 孔隙类型粘土矿物
毫米级储层地质模型 微米级储层地质模型
12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
Basi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Geology
于兴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石油教研室
Tel: 82320109或82321857 (O) Email: billyu@
March 5, 2009
Bill Yu
第一节
概念与主要影响因素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其非均质性则是绝对的。 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储层标量参数-孔隙度), 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储层矢量参数-渗透率)。
March 5, 2009
3
第一节
概念与主要影响因素
Bill Yu
广义上讲: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各向异性—— Anisotropies)和各种内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作用: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储量、分布规律与布井位置; 后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方式(如波及系 数)以及剩余油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 模型。 狭义上讲:就是指油气储层各种属性(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 性)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 。
Bill Yu
层内构造,结核、缝合线、揉皱,层面构造,波痕、冲刷面、侵蚀下切 现象、泥裂等是影响渗透率在垂向上发生变化的因素(表 7-4)。
安塞油田延安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收稿日期:2023-09-08;修订日期:2024-03-01。
作者简介:贾晓琴(1983—),女,工程师,现从事油田产能建设项目组综合管理工作。
E-mail:274040008@qq.com。
文章编号:1673-8217(2024)02-0053-05安塞油田延安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贾晓琴1,符 洋2,冯 楠2(1.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陕西延安716000)摘要:安塞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较为典型的油气富集带,浅层延安组油藏埋深浅,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佳。
结合测井资料解释与岩心物性对延安组浅层油藏特征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化储层特征认识,进行有利区评价。
结果表明:分流河道是延安组的有利储集相带;延安组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4%~18%,渗透率约10.0×10-3~80.0×10-3μm2。
延安组油水分布复杂,沉积环境、成岩作用与储层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构造和沉积相共同控制砂体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可为浅层延安组储层勘探开发提供合理建议。
关键词:安塞油田;延安组;油藏评价;有利区中图分类号:TE112.23 文献标识码:AStudyonshallowreservoircharacteristicsofYan’anFormationanditsapplicationinreservoirfavorableareaevaluationJIAXiaoqin1,FUYang2,FENGNan2(1.SchoolofEarthSciencesandEngineering,Xi’anShiyouUniversity,Xi’an710065,Shaanxi,China;2.No.1OilProductionPlantofChangqingOilfield,Yan’an716000,Shaanxi,China)Abstract:AnsaiOilfieldisatypicaloilandgasenrichmentzoneintheOrdosBasin,whichYan’anForma tionreservoirhasshallowburialdepthwithlowrecoverydegreeandinefficientproduction.Combinedwithloggingdataandcoreanalysis,thecharacteristicsofshallowreservoirsinYan’anFormationwereanalyzedanddescribed,andtheresearchonreservoircharacteristicswasimproved,thusfavorableareaevaluationwascarriedout.TheresultsshowthatthedistributarychannelisafavorablereservoirfaciesoftheYan’anFormation,andtheporosityofthereservoirintheYan’anFormationismainlydistributedintherangeof14%-18%,andthepermeabilityisabout10.0mD.Owingtothejointactionofsedimentaryenviron ment,diagenesisandreservoirphysicalproperties,thedistributionofoilandwaterintheYan’anFormationiscomplex.Structuralmovementandsedimentaryfaciesjointlycontrolthespatialdistributionofthesandbody,whichprovidesreasonablesuggestionsfortheexplorationandproductionofshallowYan’anFormationreservoirs.Keywords:AnsaiOilfield,Yan’anFormation,reservoirevaluation,favorablearea 安塞油田是典型的“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特低渗透油田,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成为我国陆上最早开发的亿吨级整装特低渗透油田,迄今为止已发现王窑、杏河等9个含油区块,自下而上在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延9、延8、延7共发现8套含油层系。
5.储层非均质性
一、层间非均质性
砂层间差异→划分开发层系、决定开采工艺的依据 →注水开发中层间干扰和水驱差异
我国陆相湖盆沉积体系→层间非均质性比较突出 主要包括:
•层系旋回性 •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断层、裂缝特征
1、层系旋回性(沉积旋回性)
(4)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在垂向上变化无韵律
三、层内非均质性
2、渗透率韵律及最高渗透层所处位置
• 渗透率大小在纵向上的变化所构成的韵律性 • 渗透率韵律模式: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 律、均质韵律
三、层内非均质性
3、层理构造及渗透率各向异性
平行层理 Kh比Kv大得多
斜层理 顺层理倾向:渗透率最大 逆层理倾向:渗透率最小
3、砂体连通性
砂体连通→扩大砂体连续性;砂体不连通→不同注采井组 砂体连通形式:
断层连通 多边式―砂体间侧向接触连通 多层式―垂向叠加连通
(1)砂体配位数: 与一个砂体接触连通的砂体数
(2)连通程度: 砂体间连通部分的面积占砂体总面积的百分数
(3)连通系数: 连通的砂体层数与砂体总层数之比
(4)连通体大小: 连通体―砂体相互接触连通而成的复合砂体
3、Haldorsen (1983)分类
(1)微观非均质性: 孔隙和砂颗粒规模
(2)宏观非均质性: 岩心规模
(3)大型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模型中的大型网块
(4)巨型非均质性: 整个岩层或区域规模
4、裘亦楠(1992)分类
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常使用的分类 分类角度:储层非均质性规模+油田开发生产实用性
第二节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资料基础
资料来源:岩心观测、实验分析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开发地震。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概念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2)分类根据非均质规模大小、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分类。
——常按规模、大小分①Pettijohn分类(1973)Pettijohn对河流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10m砂体规模1~10m2层理规模10~100mm2孔隙规模10~100μm2②Weber分类(1986)Weber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i. 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ii. 成因单元边界iii. 成因单元内渗透层iv. 成因单元内隔夹层v. 纹层和交错层理vi. 微观非均质性vii. 封闭、开启裂缝③Haldorsen分类(1983)Haldorsen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i.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砂粒规模(薄片)ii. 宏观非均质性:通常的岩心规模(岩心大小)iii. 大型非均质性:模拟网格规模(砂体)iv. 巨型非均质性:地层或区域规模。
④Tyler分类(1988,1993)Tyler对曲流河道、河控/潮控扇三角洲储层按非均质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分类图,划分出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i. 巨型尺度--油层组规模ii. 大尺度--建筑块模型(较大的网格单元)iii. 中尺度--岩相规模(较小的网格单元)iv. 小尺度--纹层规模v. 微尺度--孔隙规模⑤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裘亦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i. 层间非均质性ii. 平面非均质性iii. 层内非均质性iv. 孔隙非均质性(3)主要研究内容①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
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4、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5、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6、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7、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8、相渗透率: 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9、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10、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11、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2、达西定律: 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13、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14、同生成岩阶段: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15、表生成岩阶段: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中国陆相碎屑岩储层沉积学的进展
中国陆相碎屑岩储层沉积学的进展裘亦楠【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1992(010)003【摘要】陆相湖盆烃类储层以碎屑岩占绝对优势。
湖盆规模及湖泊水体能量较小,导致碎屑岩储层比海相砂体有更严重的层间、平面、层内和微观非均质性。
湖盆碎屑岩充填可归纳为八种模式,决定于构造位置、湖盆演化阶段和湖水面升降。
在远源距和缓坡降背景下,沿长轴发育纵向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充填模式;横向短轴深断裂一侧,在短源距和陡坡降背景下,发育横向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充填模式。
以这两种模式为端点类型,之间存在一系列过渡类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模式:湖盆萎缩期几乎满盆为河流砂体;盐湖蒸发期滨岸地区以砂坪沉积为主。
不同沉积环境的碎屑岩储层有各自的非均质性。
冲积扇砾岩和含砾砂岩由于其以模态的粒度结构而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筛积物和泥石流沉积的出现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
河流砂体储层因其粒度向上变细和窄宽度,注水开发石油效果较差,但其产能一般都高。
三角洲砂体具有与河流砂体相反的储层非均质性,注水效果好。
滩坝砂体体积上很不重要,但以其高产和均质储层引起人们注意。
湖底扇重力流砂体作为烃类储层主要位于扇中和断槽控制的水道式砂体和前缘透镜状砂体。
通过露头调整丰富定量化的地质知识库以建立陆相储层地质模型,将是储层沉积学面临的主要任务。
【总页数】9页(P16-24)【作者】裘亦楠【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1【相关文献】1.中国沉积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综述 [J], 张尚锋;张昌民;尹太举;李向阳;赵勇2.“双峰系统”结构陆相致密碎屑岩储层泥质含量评价 [J], 杨文娜;熊伟;叶礼友;高树生;尹帅3.中国非常规油气沉积学新进展——“非常规油气沉积学”专辑前言 [J], 邹才能;邱振4.中国非常规油气沉积学新进展——"非常规油气沉积学"专辑前言 [J], 邹才能;邱振5.陆相碎屑岩储层定量评价的新方法——以河南某油田为例 [J], 张旭;颜其彬;李祖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藏描述技术-裘亦楠
二、建立层模型技术 开发地质家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概念: 开发地质家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概念:
小层对比目的是为了建立储集体格架, 小层对比目的是为了建立储集体格架,实用意义是了解 储层连续性和连通关系,为开发设计、 储层连续性和连通关系,为开发设计、开发分析和开发调 整服务。实际工作中要掌握“可对比的范围要求多大” 整服务。实际工作中要掌握“可对比的范围要求多大”这 一个“ 一个“度”。 如最小一个层次:面积井网的日常注采动态分析, 如最小一个层次:面积井网的日常注采动态分析, 则只要井组范围内把单砂层对比准即可。 则只要井组范围内把单砂层对比准即可。 如最大一个层次:早期评价阶段或开发设计时, 如最大一个层次:早期评价阶段或开发设计时,层 组对比不犯错误即可。 组对比不犯错误即可。单砂体的连续性只须建立概念模型 即可。 即可。 一般小层对比划分: 一般小层对比划分:只要求统一在一个独立的动态 分析的开发区。 分析的开发区。
三、建立参数模型技术 石油地下地质遇到的实质问题,也是关键点: 石油地下地质遇到的实质问题,也是关键点:
如何依据已有井点(控制点头,原始样本点) 如何依据已有井点(控制点头,原始样本点)的参数 依据已有井点 合理地内插、 井间未钻井区( 值进行合理地内插 外推井间未钻井区 预测点) 值进行合理地内插、外推井间未钻井区(预测点)的 同一参数值。 同一参数值。 内插值误差愈小,地质模型精度就愈高。 内插值误差愈小,地质模型精度就愈高。 影响精度的因素: 影响精度的因素: 细度相互制约,单元愈细,提高精度愈难; 精、细度相互制约,单元愈细,提高精度愈难; 属性本身的非均质程度,非均质性愈强, 属性本身的非均质程度,非均质性愈强,提高精度 愈难;精度与对其地质规律的认识程度成正比( 愈难;精度与对其地质规律的认识程度成正比(原 型模型、地质知识库)。 型模型、地质知识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驱、调剖(凝胶……)
• 封堵强水洗段大孔道 • 使注入水主要冲洗中水洗段,加大水洗强度
重点关注:
◎ 大孔道的识别和平面分布延展预测 ◎ 大孔道的特点 ◎ 大孔道的形成机理 ◎ 河流砂体下部单元的夹层识别和预测
近顶部钻水平井挖潜
~ ~~ ~~
WOC?
• 利用人工底水脊进全面挖潜 重点关注:
◎ 上部剩余油高饱和度段厚度 ◎ 强水洗段——人工底水顶与水平段距离 ◎ 层内全部不连续夹层分布(大小、频率、产状)对 Kv/Kh的控制作用
开发地质工作必须适应:
开发阶段的深入 开发技术的发展
而发展Βιβλιοθήκη 认识储层是为开发好对象储层,提高采收率服务的, 因此随着开发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改变认识思路!
IOR技术的对象是相对富集的大尺度的未被驱替介质波及到的剩余油,主 要用于改善二次采油,特别是提高多层非均质油藏的注水波及效率。虽然 IOR技术并未改变二次采油的驱替机理,但它已是二次采油技术的高度集 成和综合应用的发展。其主要技术包括:调整井和加密井技术;改善水动 力条件的技术(周期注水、间歇注水、水气交替注入等);调剖技术;水 平井以及复杂结构井技术以及老井侧钻技术。IOR技术相对于FOR技术,其 技术成熟度高,操作成本低。对于多层非均质油藏尽管进入高含水期,但 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自从上世纪40年代油田注水得到工业化应用 以来经历了大约60年,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潜
(绝大数>70%)
高含水期河流砂体储层IOR目标
• 封堵强水洗段,控制注入水无效循环 • 提高未\弱水洗段注采对应程度和注采井数比,达 到有效驱替 • 加大中水洗段注水冲洗强度,达到目标水驱效率( 有可能超过)
这是重中之重(以大庆油田平均水驱油效率55% 估计,可再提高4.5%采收率) !
现行挖掘层内剩余油IOR技术主要有:
• 细分层段、对应注采(Recompletion) • 调驱、调剖(Profile Modification) • 水平井(Horizontal Well)
不同技术关注的层内非均质性地质属性侧重点不同 !
(直井)细分层段、对应注采
注
采
~ ~~ ~~
• 井组范围内有相对稳 定层内夹层——控制人工 底水快速锥进 • 河流砂体上部单元夹 层的识别和预测
分流河道砂叠置成厚砂层
1
2
1+2
2
1
1
2
◎ 单一河道砂体的识别和预测 ◎ 叠置过程对下伏砂体上部的切割程度 ◎ 分流河道迁移频繁,“单一河道的识别和预测是关键”
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设想建议
河流砂体沉积是一个连续的谱图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条河流
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层内非均质性设想建议
※ 建立本油田分类河流砂体地质概念模式 ※ 与流动模拟结合,明确影响不同IOR技术效果的
曲流河点坝砂体
~~ ~
• 层内夹层 — 侧积泥岩,斜列产状 • 侧积泥岩走向——确定水平井轨迹 • 侧积泥岩倾角重于密度 • 侧积层控制Kv/Kh较弱
辫状河砂体
~~ ~ ~~ ~
WOC?
重点关注:
◎ 层内夹层:心滩上落淤层、废弃河道充填,近水平产状 ◎ 夹层大小,频率,空间叠置都重要 ◎ 夹层控制Kv/Kh较强
1.正韵律性的渗透率剖面分布(最高渗透率处于油层底部) 2.强烈的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变异系数>0.7) 3.层内分布各类产状的不连续薄层的泥质夹层(影响Kv/Kh)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 高含水期层内水洗特点和提高采收率目标 • 挖潜层内剩余油的IOR技术措施的改变和提高,
先进的二次采油技术(ASR)的出现和应用 水平井\调驱
地下地质识别
• 现代沉积推理 平均概念、定性指导
• 经验公 式 • 岩心(特别是检查井岩心)标定测井——地下地 质基础工作方法
◎ 侧积泥岩倾角 近平行缓坡——砂体形态——宽/厚比 见右图所示
◎ 侧积泥岩走向 废弃河道、点坝形态
◎ 辫状河层内夹层 废弃河道充填——近似河道宽度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中有待进一步攻关问题
关键地质属性 ※ 用流动模拟正演,改变关键地质属性,分析对
IOR技术效果的影响,找到“质变”界限 ※ 用“质变”门槛值再一次分类地质模式 ※ 总结各类地质模式识别和预测的“地下地质”工 作
方法
以曲流河砂体储层为例
• 建立本油田地质概念模式 ※ 弯曲度:高弯度、低弯度…… ※ 河流规模:大型河、小型河(满岸河深)…... ※ 点坝型式:旋涡式、近平行式…… ※ 自旋回周期:长、短 (粒度韵律性 )
1~2m
50 71.3 50 100 71.3 100 6.57 9.2 32.96 46.2 11.12 15.6
0.5~1m 122 80.6 113 92.6 75.2 93.3 4.89 6.1 31.66 39.3 14.85 18.4
<0.5m 246 67.6 186 75.6 52.1 77.1 5.4 7.9 27.86 41.3 8.09 11.9
• 层内不连续薄夹层预测
◎ 沉积型 ◎ 成岩型(钙质夹层)
• 长期注水后碎屑岩孔隙结构变化
◎ 大孔道形成机理中的化学作用 ◎ 细粒岩石的堵塞改变 ◎ 孔隙结构改变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 ◎ “增大”与“堵塞”界限
通过喇萨杏油田近三年完钻的9口检查井不同类型油层水洗状况统计表明:有
效 厚 度 大 于 1m 的 油 层 已 100% 见 水 ; 有 效 厚 度 0.5 ~ 1m 的 油 层 见 水 层 比 例 为
92.6%;有效厚度小于0.5m的油层见水层比例为75.6%。
我国石油开发现状
• 东部主力大油田的主力油层——河流砂体沉积 • 河流砂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的三个固有特征:
以曲流河砂体储层为例
• 模拟水平井挖潜 ※ 不同层厚、不同水洗厚度比的影响 ※ 侧积泥岩出现频率的影响 ※ 侧积泥岩延伸长度影响 ※ 侧积泥岩倾角影响
以曲流河砂体储层为例
提大 高 采 收 率 幅小 度
····················
门槛值 小
大
◎ 侧积泥岩倾角 ◎ 侧积泥岩密度(条/km) ◎ 侧积泥岩延伸长度/河深比
重新认识河流砂体储层 层内非均质性
——从注水开发高含水阶段 挖掘层内剩余油潜力谈起
裘怿楠 田昌炳 张为民
2007年8月
开发地质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各种开发技术挖潜提高采收率 Improved Oil Recovery(IOR)
高含水阶段层内剩余油分布 Remaining Oil
注水开发中层内矛盾 Inlayer Interference
力。因此,IOR技术仍然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不可忽视的技术。
进入高含水期间河流砂体储层层内水洗状况
大庆油田概念模式
孔隙结构 油水分布
水洗厚度
未水
20%
较高含油 洗段
饱和度段
堵?
弱水洗段 15%
水驱效率
<15% 15-35%
?
油水过度段
中水洗段 45%
35-55%
“大孔道 ”
人工底水
强水洗段
>55%
20%
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Inlayer Heterogeneity
砂体沉积建筑结构 Architecture
我国石油开发现状
• 占主要原油产量的东部主力大油田都已进入高\特高含水期
• 注水开发中层内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绝大多数剩余油分
布于已被注入水波及到且处于高含水的主力厚油层内
大庆检查井水淹状况表
有效厚 度 分级
有效层
见水层
水洗强度
层数 (个)
有效 厚度 (m)
层数 比例 (个) (%)
有效 厚度 (m)
比例 (%)
强洗 厚 度 比例 (m) (%)
中洗 厚 度 比例 (m) (%)
弱洗 厚 度 比例 (m) (%)
≥2.0m 54 244.5 54 100 244.5 100 44.51 18.2 97.36 39.8 25.31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