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加精)
【精品高三语文试卷】2019-2020学年四川省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答案
2019-2020学年四川省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由于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所以,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已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它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皈依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与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即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英雄用掺杂着各类正面因素(如友情、亲情、爱国主义)的暴力行为对反面人物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消灭,最终完成对正义的救赎和对暴力的消解。
四川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参考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四川省遂宁市2020届高三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的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庚子年,我们可是挂过!”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的乱晃。
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
晃了几次,他凑到李老夫妇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爷没有抬头,还看着地上的绿虫儿。
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
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
不论他穿着什么衣服,他的样子老是那么自然,大雅。
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
祁老太爷和天佑是安分守己的买卖人,他们的举止言谈都毫无掩饰的露出他们的本色。
瑞丰受过教育,而且有点不大看得起祖父与父亲,所以他拼命往文雅,时髦里学。
可是,因为学的过火,他老显出点买办气或市偿气;没得到文雅,反失去家传的纯朴。
老三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哪是文雅,哪是粗野。
在思想上,他与老三很接近,而且或者比老三更深刻一点。
所以,在全家中,他只与老三说得来。
可是,与老三不同,他不愿时常发表他的意见。
这并不是因为他骄傲,不屑于对牛弹琴,而是他心中老有点自愧——他知道的是甲,而只能作到乙,或者甚至于只到丙或丁。
举个例说:在他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他早已知道什么恋爱神圣,结婚自由那一套。
可是他娶了父亲给他定下的“韵梅”。
他知道不该把一辈子拴在个他所不爱的女人身上,但是他又不忍看祖父,父母的泪眼与愁容。
他替他们想,也替他的未婚妻想。
想过以后,他明白了大家的难处,而想得到全盘的体谅。
2020年9月高三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9月高三月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要坚决摒.(bǐng)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mó)式,继续发扬攻艰克难的精神,让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
B.科技的力量,不仅可以让“蓬头垢面”的文物光彩焕发,还能为故宫提供.(gōng)更多呵护,从而消除横亘.(gèn)在文物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让人们近距离聆听文物的故事。
C.糯米、枣泥、豆沙等南北西东诸般滋味,用粽叶一包,棱.(léng)角分明又百味迭现,让我们随手一拎.(līng),便穿越远古今朝,这便是中国节于我们的终极意义!D.兴衰荣辱在历史的更替中悄.(qiǎo)然潜行,如今的朝宗桥仍以蓬勃的生机与无畏的气概,继续承载.(zài)着时代飞速转动的车轮,心无旁鹜,奋勇向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写作教学让学生读的范文应该有两种,一种是比较高的,一种是比较低的。
高的一种是指语文课本中选的文章,是真正典范的文章。
这种文章对学生写作上的借鉴意义,主要在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学到的。
(乙)这种范文虽然..不能作为学生写作直接模仿的对象,但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古人强调“取法乎上,仅得乎中(《易经》)”,是很有道理的。
高的标准是真正的典范.虽然一时学不到,从长远看是必不可少的。
(丙)肚子里装几十篇上百篇一流的范文,读得烂熟..,渐渐地对其中的妙处了然于心....,下笔时就自然得到一些要领了。
俗语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周先慎《关于写作教学的几个问题》)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蹴而就B.虽然 C.烂熟D.了然于心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3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宁波自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已连续五次蝉联该荣誉,第六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复评工作即将展开,大美甬城能否再次摘得桂冠,我们拭目以待。
最新四川省眉山市2020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
绝密启用前四川眉山2020届第五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 9月6日 9:00—11:30)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
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
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
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
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
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
这么喊,又像是喊牛。
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
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版 新版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
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
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
“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
《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
灰色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
与德加温润的灰色相比,热衷于以灰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了画家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
四川省眉山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四川省眉山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芍药的意象及其意蕴异常丰富。
芍药的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在先秦乃至秦汉,因为古代先民对散发香味的花草枝叶存有特殊的崇敬与钟爱之情,它的主要意象是“香草”。
《诗经?郑风?溱洧》有记载:“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关于“赠之以勺药”这一行为的含义,目前公认最传统也最合理的是“结恩情”之说。
既以“结恩情”的意象出现于诗经中,后世作品中芍药也就成了“别离”和“多情”的象征。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芍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也”,因此芍药又有“将离”、“可离”的别名。
在诗人的笔下,就有“多情红药待君看”(韩元吉《浪淘沙》)等句。
同时,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也使芍药意象着上了一层悲情色彩。
唐代诗人钱起写下“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
主人不在花长在,更胜青松守岁寒”,令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开始出现芍药的色彩、风姿等意象。
后世历代咏赞芍药姿态、神韵的诗词,大多描写芍药的美好不凡,未脱“绰约”、“殿春”的范畴。
其中李清照的《庆清朝慢》充分体现了芍药的“独占残春”、“绰约天真”的动人意象:“禁幄低张,彤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容华淡,绰约俱见天真。
”词人更是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丽人。
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而多情芍药的“绝艳奇芳”,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
姜夔在《扬州慢》中所寄托的“黍离之悲”,则更加令人扼腕。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素以红芍药闻名,但在这里,娇艳的“桥边红药”却反衬出扬州空城里寒水自碧、景物萧条,颇合“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之意。
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
眉山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目前被称为“国潮”的舞蹈作品,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只此青绿》等,创作灵感均来自中国古代名画或雕塑,“破圈”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空间艺术(绘画)向时间艺术(舞蹈)的转换。
画中人物和山水被以舞蹈的形式活化,从而赋予了原本静态的艺术以活跃的动感和生命。
在现代观众眼里,这种传统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的幻化和挪移,本身就使相关舞蹈作品充满魔幻和奇观性,从而对人构成吸引。
为什么在现代艺术创造中,中国艺术家能实现这种幻化和挪移?这固然与现代舞台对声光影技术的运用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中国艺术在观念层面并不存在两者的分离,而是赋予了诗乐舞和诗书画内在的互通性。
这种互通或一体性,可以从中国传统书画理论及美学观中见出。
如南北朝时期,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法就是“气韵生动”。
在中国美学史中,“气韵”本来是一个关于乐舞的概念,但从谢赫始,它却成为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普遍遵循的法则。
这意味着中国绘画虽然以静态的形式呈现,但在本质上却是富有乐感和旋律的,这种内在的乐感赋予它从造型艺术向乐舞艺术生成的潜能。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如上“国潮”作品均是以绘画向乐舞的转换为共同特点,但采取的路径仍存在重大差异。
比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依托的历史名作均是人物画,它的创作路径是将画中人物挪移为舞蹈中的人物。
而《只此青绿》不同,它依托的《千里江山图》是山水画,创作路径则是将自然山水幻化为人物。
这就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中国艺术史中,广泛存在着人与自然交互的话题,如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等均是这方面的杰作。
在道家思想里,人向自然的生成也是大趋势,庄子把它称为“物化”。
以此为背景,汉代儒家发展出了“天人同构”理论,认为人的每一个器官均在天地之间有相应的匹配物,人与自然就成了同形同构关系。
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月份)
2016—2017学年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状态各异,就前者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等;就后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
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
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
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
在她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
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
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
如舒亶《减字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
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眉山市高三选考科目语文9月联考(B)试卷
眉山市高三选考科目语文9月联考(B)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喋血绯红爆冷门饿殍遍野前倨后恭B . 文身侘傺扫瞄仪声名雀起恰如其分C . 垢骂鲲鹏互联网椎心泣血蜗角虚名D . 阖家床蓐座标系良辰美景掉以轻心2. (4分) (2020高一下·蚌埠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时代,相对于通过语言文字阅读的方式来获取信息,人们更愿意通过图像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认知自我和世界,这种趋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视觉文化及其特点。
,在视觉文化日益彰显的当下,视觉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彰显。
工具创造出来的生动、形象的技术图像,(),也就不能很好地探究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
心理学教授爱因汉姆认为,对概念的思考比对视觉感知的思考更有优势、更深刻。
视觉文化或者图像文化的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成为当务之急。
良好视觉素养的培养须提高人们辨别视觉信息的能力。
视觉文化时代是图像狂潮喧嚣的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图像世界中,。
其中不乏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的正能量,但也充斥着低俗负面的伪信息。
在复杂的视觉文化时代,“眼见为实”不再是的正确观点。
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B . 人们如果看不看视频仅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颠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C . 如果决定人们看不看视频的仅是自身的兴趣和本能,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D . 如果人们看不看视频仅是由自身的兴趣和本能决定,那么这种接受方式会因为其中的负能量而降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文献B . 使得人们很难静心阅读经典文献C . 使得人们可以静心地阅读经典文献D . 经典文献很容易被人们静心阅读(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刻不容缓无可非议鱼目混珠滴水不漏B . 千钧一发无可非议泥沙俱下滴水不漏C . 千钧一发毋庸置疑鱼目混珠颠扑不破D . 刻不容缓毋庸置疑泥沙俱下颠扑不破3. (2分) (2017高一下·辽宁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房地产市场中的消费者习惯买涨不买跌,如果都持币观望,会导致商品房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房企经营运转,这是不良的连锁反应。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多悦高中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9月考答案1. B2. A3. B【1题详解】A.“促进时、空艺术之间的相互转换"理解有误,原文是“传统空间艺术(绘画)向时间艺术(舞蹈)的转换”。
C.“逐渐脱离乐舞"错误,原文并未指出气韵“逐渐脱离乐舞”。
D.“人舞即是自然山水之舞"扩大范围,原文为“具体到舞蹈艺术而言……自然山水之舞”,并不是所有的“人舞即是自然山水之舞"。
故选B。
【2题详解】A.“文章首段指出……根本原因”错误,原文在开篇并未就“根本原因"进行阐述,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形式活化”原因表述错误。
原文第二段是说“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中国艺术在观念层面并不存在两者的分离,而是赋予了诗乐舞和诗书画内在的互通性"。
故选B。
4. A5. B6. (1)原因:①人类用塑料挡板阻碍了蚂蚁与外界的信息联系,以致它们耗尽能源而死去;②蚂蚁远离自己的家园,导致水土不服而死去。
(2)启示:这件事情告诉人类,不要把其他生命当成满足自己观瞻把玩欲望的玩物,不要以己猜度其他生命历程,要懂得敬畏自然界的生命。
【4题详解】A.“它们在肌体中循环活动,符合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错误,张冠李戴。
原文是“条条线路交织得这样致密紧凑,使得蚁丘具有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
故选A。
【5题详解】A.“突出群居生活对白蚁形成平和稳定的心态、产子育后等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错误。
原文是说被分开的蚂蚁“要在这种不利环境中尽可能过得好一点,它们开始准备产卵,并照顾新孵出的幼蚁",可见是被分开的蚂蚁为了在失去群居生活的不利环境中过得好一点才产子育后,成群的蚂蚁却没有,因此不能突出群居生活对产子育后有重要意义;C.“说明人们对蚂蚁的利用率逐步提高”错误,利用蚂蚁的习性创造艺术造型是对蚂蚁生命的不尊重,不是提高利用率;D.“以此提醒人类用研究蚂蚁行为来指导人类是可笑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四川眉山2020届第五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2019年 9月6日 9:00—11:30)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
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忧郁。
今天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天开始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崎岖,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醒父亲:爹,转弯了。
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
这种情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然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难道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子,熟练地转过弯去。
他终于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醒,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也许,他和牛都需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
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
这么喊,又像是喊牛。
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似乎也没什么错。
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满着对大山的新奇。
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认识的。
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
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便让人吃的。
真的?真的。
第二天,他刚摆下摊,一小堆红山果红红地映着。
年轻女人又来了。
她说,你怎么不卖呢?他说,山里有的是,不值钱。
第三次来的时候,年轻的女人问,你叫什么?他说,叫青树。
住在山里?是的。
你不觉得枯燥吗?不枯燥,山里有山鸡、野兔,山树上有樱桃、山楂……什么都有。
年轻的女人说,你怎么不问我叫什么。
他便问,你叫什么?年轻的女人说,我叫红苗。
此后,每次红苗都很准时地来到青树的摊前,一边与青树拉呱,一边吃着红山果。
青树觉得卖柴原来挺有意思,怎么过去就没觉得呢!红苗决计要跟着青树进山了。
红苗坐在牛车上向大山深处走去。
新鲜的空气裹挟着她,蓝天白云笼罩着她,她觉得天地一下子宽广了。
她对青树说,我想告诉我爹。
青树说,怎么告诉,他听不见。
红苗说,我喊。
绵延的群山让红苗柔软的心情无限地舒展。
她两手打个弧放在嘴边:爹,我转弯了。
牛听了红苗的话,先是一愣,然后就要转弯,青树忙抚着牛头,轻声说:不是喊你,是喊她爹的。
牛似乎明白了青树的意思,不好意思地吧嗒了几下眼皮。
第二天,青树要去打柴,红苗说今天不打柴了。
今后也不打柴了。
青树不解,红苗说我们可以种菜、卖山果。
山果是山树自己结的,摘下来,是顺手的事,怎么可以拿去卖呢?红苗说树不也是自己长的吗?山果咱们也可以自己种啊。
青树第一次驾着空空的牛车出山了,一路上,他不断地跟牛说转弯了,也像是给自己说。
在这大山深处,青树知道,转一个弯,就能看到一片不一样的树,开一壁不一样的花。
是不是过日子的路也要这样走,要不断地转个弯才好呢?一年后,青树栽培种植的各色山果和蔬菜都成了小镇上的抢手货。
红苗像做窝的小鸟一样勤快,开发出的品种有二三十个之多。
青树出山的牛车上,不再只是一些硬邦邦的木柴,而是瓜果梨枣,色彩缤纷。
打这,去一趟山外,青树就会装回一袋子钱。
这天青树从山外回来,丰盛的菜肴让他想到了爹留下来的酒葫芦。
喝了酒的青树抓着红苗的手,对着群山,高声大喊:爹。
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青树喊:爹,我转弯了。
房前的老牛便“哞”一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大山环境的刻画,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描写,为下文情节作了铺垫,奠定了全文孤独忧伤的感情基调。
B.青树在父亲去世前“从未感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说明了青树的孝顺,也体现了青树的因循守旧,为红苗的出场作铺垫。
C.小说开头“孤独的牛车”像“一个小黑点”,后文红苗的上衣是“一抹鲜红”,二者形成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心境与生活的转变。
D.作者极力渲染了山间景色的美丽与山间生活的美好,这深化了小说回归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作者对乡村文明日益消逝的思索。
2.小说中的红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3.小说以“远山”为题,有人认为以“转弯”为题更恰当,你认为“远山”与“转弯”哪一个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5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材料二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许先生的《朗读者》一个片段,被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材料三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