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_秋歌

合集下载

子夜吴歌秋歌全文注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全文注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1.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2.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3.吹不尽:吹不散。

4.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5.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6.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诗: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创作背景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来说,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不过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唐诗《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唐诗《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唐诗《子夜吴歌·秋歌》赏析唐诗《子夜吴歌·秋歌》赏析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

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赏析【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1】捣衣:古人在缝衣之前,把衣料捶平。

句意:长安城的月夜,只听见千家万户的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那捣衣女子们怀念远戍玉门关丈夫的情思。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忆远之情。

” 又《唐诗评选》:“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译注2】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思念之情。

“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聚的心情。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集评】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经下邳圮桥》本怀子房,而意在自寓;《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

”(《说诗晬语》卷下)又:“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

”(《唐诗别裁集》卷二)【总案】《子夜吴歌》是一首表现男女爱情的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朝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

六朝乐府旧题为五言四句,李白增为六句。

原诗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本篇为秋歌,是其中第三首。

诗借月夜秋风中的“捣衣声”传达出闺中少妇对远戍征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和要求结束战争,以便与亲人团聚、恢复和平生活的愿望。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希望早日停战,丈夫归来,这是上文的自然引伸,也是对内容主题的深化,于此可见诗人独创的匠心。

《子夜吴歌》

《子夜吴歌》

《子夜吴歌》《子夜吴歌》是六朝乐府吴声歌曲集,包括春、夏、秋、冬四部分,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作。

现在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仿照其“秋歌”格式所写的作品。

下边整理分享原《子夜吴歌》的诗作内容,并附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译文。

子夜吴歌晋·之夜第一部分春歌二十首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绿荑带长路,丹椒重紫茎。

流吹出郊外,共欢弄春英。

光风流月初,新林锦花舒。

情人戏春月,窈窕曳罗裾。

妖冶颜荡骀,景色复多媚。

温风入南牖,织妇怀春意。

碧楼冥初月,罗绮垂新风。

含春未及歌,桂酒发清容。

杜鹃竹里鸣,梅花落满道。

燕女游春月,罗裳曳芳草。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

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

佳人步春苑,绣带飞纷葩。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

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新燕弄初调,杜鹃竞晨鸣。

画眉忘注口,游步散春情。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

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昔别雁集渚,今还燕巢梁。

敢辞岁月久,但使逢春阳。

春园花就黄,阳池水方渌。

酌酒初满杯,调弦始终曲。

娉婷扬袖舞,阿那曲身轻。

照灼兰光在,容冶春风生。

阿那曜姿舞,透迤唱新歌。

翠衣发华洛,回情一见过。

明月照桂林,初花锦绣色。

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崎岖与时竞,不复自顾虑。

春风振荣林,常恐华落去。

思见春花月,含笑当道路。

逢侬多欲擿,可怜持自误。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第二部分夏歌二十首高堂不作壁,招取四面风。

吹欢罗裳开,动侬含笑容。

反覆华簟上,屏帐了不施。

郎君未可前,等我整容仪。

开春初无欢,秋冬更增凄。

共戏炎暑月,还觉两情谐。

春别犹春恋,夏还情更久。

罗帐为谁褰,双枕何时有?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

轻袖拂华妆,窈窕登高台。

含桃已中食,郎赠合欢扇。

深感同心意,兰室期相见。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的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及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①子夜吴歌:六朝乐府吴声歌曲。

《唐书乐志》:《子夜吴歌》者,晋曲也。

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乐府解题》: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也是分咏四季,这是第三首《秋歌》。

并由原来的五言四句扩展为五言六句。

②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③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捶打。

④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⑤玉关:玉门关。

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⑥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⑦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译子夜吴歌·秋歌译文

译子夜吴歌·秋歌译文

以下是子夜吴歌·秋歌译文: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赏析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子夜吴歌什么意思

子夜吴歌什么意思

子夜吴歌什么意思这句话出自于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全诗如下:“昨日吴歌今日雨,门前冷落鞍马稀。

美人何在?”写初秋时节。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一句描写了士大夫阶层的情怀,将那些看惯车水马龙、纸醉金迷的高官显宦所处的凄凉寂寞与穷愁潦倒形成强烈对比,言外之意是:世风日下!诗人以发问的方式来描写这种情况。

“美人何在?”这句意思说的是:家里只有歌女,美人已经不在了,难道歌女都不受宠爱了吗?下面又紧接着三句:“相思枫叶丹。

”秋天的相思之情是很浓重的。

“相思枫叶丹”,一个“丹”字表现了红叶似火,秋天也因此而变得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绚丽无比。

整首诗通过秋风起,歌女不在,冷落鞍马稀来反映士大夫阶层的冷漠无情。

对此,杜甫就曾批评过当时的现状:“高田忧水潦,下田愁旱蝗。

”说农民耕作辛苦,担心水灾和旱灾影响收成,导致饥荒。

在杜甫眼中,高田与下田相差无几,只是高田用水多,下田用水少,所以下田会更加辛苦一些。

当时有许多地区旱灾严重,使得一些下田干涸,连生存都变得困难,更别提养蚕缫丝,从而导致丝织品销路不好,最终导致许多家庭破产,流离失所。

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上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的,并且百姓生活的并不幸福,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子夜吴歌》为乐府吴声歌曲,属《清商曲辞》旧题。

原是吴地的民歌,东汉末年,北方战乱,避难江南的文人把这种民歌带到了建业(今南京),逐渐与中原音乐融合,形成了《子夜吴歌》的雏形。

后来又有人在它基础上加工创造,歌辞化。

南朝梁人刘孝标作注解,将《子夜吴歌》分为十二首,每首四句,每句五音,共十二拍,定调是“宫、商、角、徵、羽”。

其实,此调本是宫调名,调内有十二个乐句,其顺序是:“宫、商、角、徵、羽”,后人不知所以,分之为“子夜吴歌”。

关于“子夜吴歌”,宋人吴曾有诗云:“子夜吴歌动君听,唱尽新词欢不成。

红颜暗与流年去,惆怅春风独自寻。

”其实“子夜吴歌”,乃后人假托,在唐代根本不存在这个曲名。

此曲的歌词虽然不一定是李白所作,但曲调却完全符合李白的原作风格。

子夜吴歌秋歌翻译、解析

子夜吴歌秋歌翻译、解析

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声。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亲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夫君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注释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吹不尽:吹不散。

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创作背景本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开篇四句情景交融,浑成自然,被王夫之誉为“天壤间生成好句”(《唐诗评选》)。

秋凉之夜,月华辉洒,砧声阵阵,寒风习习,真是一幅充满秋意的绝妙图景。

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前三句分写秋月、秋声和秋风,从视觉到听觉,再到触觉,都在为第四句的“情”作铺垫:月光是引发相思之情的媒介;捣衣声说明妇女们正在为戍边亲人作赶制征衣的准备(古时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捣平捣软),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关切、思念之情;而秋风则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绪。

对饱经离别之苦的人来说,这三者有一于此,便难以忍受了,何况它们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整个长安城都响彻那令人心碎的“万户”捣衣之声!这种时刻,有谁能不为这凄凉而又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呢?“总是玉关情”,一语作结,力抵千钧。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解释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解释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解释:
子夜吴歌·秋歌
【作者】李白【朝代】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描写了秋夜长安的景色,以及对远行的良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长安:唐朝时期的首都,现在的西安市。

万户捣衣声:形容城市中夜晚的繁忙声音,捣衣是古代妇女晚间家务之一。

玉关:古代西北边陲重要的关隘,经常有战争发生。

胡虏:古代指北方游牧民族,常与中国发生战争。

良人:指心爱的丈夫或男友。

赏析:李白的诗作以豪迈奔放著称,而这首《子夜吴歌·秋歌》则显得格外柔情。

他用简洁明了的词语,抒发了对良人远行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定和家庭幸福的期盼。

整首诗气氛温馨,富有感染力,诗人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真挚和深情。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豪放奔放,充满激情和幻想,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他的代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夜泊牛渚怀古》等。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人尊为“诗仙”。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拼音版和详细解析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拼音版和详细解析

【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李白子夜吴歌秋歌拼音版和详细解析
1古诗子夜吴歌秋歌李白拼音版
zǐyèwúgēqiūgē
子夜吴歌秋歌
lǐbái
李白
chángānyīpiànyuè,wànhùdǎoyīshēng。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qiūfēngchuībùjìn,zǒngshìyùguānqíng。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hérìpínghúlǔ,liángrénbàyuǎnzhēng。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全诗的意思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敌人平定,丈夫就可以结束漫长征途。

3全诗赏析
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子夜吴歌秋歌》的原文及赏析【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1】捣衣:古人在缝衣之前,把衣料捶平。

句意:长安城的月夜,只听见千家万户的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的,是那捣衣女子们怀念远戍玉门关丈夫的情思。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清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棲忆远之情。

” 又《唐诗评选》:“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李太白《子夜吴歌》,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译注2】长安夜空,秋月高悬,千家万户的捣衣声此起彼伏,这是思妇为远征的丈夫赶制冬衣的情景。

习习秋风,吹不尽征妇对玉门关外征戍人的之情。

“总是”二字更为深沉,凝炼地道破了征妇绵绵无尽的离愁,“一片月”象征出思妇切盼团聚的心情。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集评】清·王夫之:“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清·沈德潜:“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

李太白《子夜吴歌》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经下邳圮桥》本怀子房,而意在自寓;《远别离》本咏英皇,而借以咎肃宗之不振、李辅国之擅权。

”(《说诗晬语》卷下)又:“不言朝家之黩武,而言胡虏之未平,立言温厚。

”(《唐诗别裁集》卷二)【总案】《子夜吴歌》是一首表现男女情的'乐府民歌,属《吴声歌曲》,相传为晋朝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作。

六朝乐府旧题为五言四句,李白增为六句。

原诗共四首,分写春、夏、秋、冬四时,本篇为秋歌,是其中第三首。

诗借月夜秋风中的“捣衣声”传达出闺中少妇对远戍征人的无比思念之情和要求结束,以便与亲人团聚、恢复和平的愿望。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希望早日停战,丈夫归来,这是上文的自然引伸,也是对内容主题的深化,于此可见诗人独创的匠心。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原文|译文|赏析《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其中第三首《子夜吴歌·秋歌》写的是秋景,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子夜吴歌·秋歌》原文唐代: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译文及注释译文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秋风吹送捣衣声声,家家怀念戍边之人。

何时才能平息边境战争,让我丈夫结束远征。

注释1.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2.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3.吹不尽:吹不散。

4.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5.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6.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罢:结束。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

唐代诗人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诗歌赏析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

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

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

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

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

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

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

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

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赏析

子夜吴歌·秋歌全诗赏析【诗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译注】秋风吹不尽的,是捣衣女怀念远戍玉门关的丈夫的一片深情。

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亦泛指边地。

诗人以妇人的口吻,真实地写出了对戍守在玉门关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字面意思是说:一任秋风飒飒,却吹不尽思妇内心的绵绵之情。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怀念之情或其他情思深远久长。

[例1]“……十年啊,可我还是忘不了他。

时间只让我知道,在这纷扰的世上,是什么让我永久地思念,是什么让我永久地悲伤。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刘开国《浴火红尘》)[例2]本书所选编的文字,或隐或显,那核心皆是一个“情”字。

“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司马玉常《情之所钟——编后小识》) 【全诗】子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鉴赏】《子夜吴歌》属南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

按春、夏、秋、冬四时歌咏的又叫《子夜四时歌》。

李白的《子夜吴歌》就是一组《子夜四时歌》,第三首是秋歌。

此体本为五言四句,多写女子因情人而产生的哀怨。

将四句改为六句,并用以抒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之情,是李白的创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诗人以月起兴,景中带情。

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等。

因此,首句既写出了秋高月朗的节令特点,又紧紧扣住了怀人的题意。

王夫之在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时,曾说:“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

(《姜斋诗话》)确实是一语中的。

如果说上句是景中含情,那么下句就是以声传情。

秋天正是为征夫赶制寒衣的季节。

在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千家万户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捣衣声,连绵不绝,如同一支雄壮的交响曲,将诗人引入了沉思遐想:这砧杵声中包含着思妇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多少关切与思念啊!“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谁的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谁的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谁的诗
【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出处】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译注】长安的夜空高挂一片明月,千家万户传出捣衣的声音。

捣衣:把衣服放在石上,用棒反复捶击以去污,然后再漂洗。

另外,古代制衣,先将布匹放在砧上用棒捣平捣软,以便制作,这个过程也叫捣衣。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月色的映照下,人们于水边捣洗衣物的情景。

[例]那些悬挂在波光和月色中的石码头上,捣衣声空空地响成一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小巷后面也颇有点诗意。

【鉴赏】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

捣:读作dao。

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做“捣衣”。

现在较偏远的乡村还是有人在溪边捣衣。

原诗是描写深闺妇女思念远方的丈夫。

如果单独看这二句诗,在美丽的月光下,家家传来捣衣声,画面宁静祥和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注 意向汉魏六朝的民歌学习,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充实和发 展自己的创作,这首《子夜吴歌》就是诗人向民歌学习而又 有所创造的例证。《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 多写少女热烈深挚地忆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现非常真诚缠 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 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 “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 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 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诚挚情意。 “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 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 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 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 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 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 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朴素自然,流 丽婉转,真切感人。
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 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 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 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 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 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 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 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 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 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 尽之情 !
子夜吴歌· 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万户:千家万户。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尽:吹不掉之意。 玉关:玉门关。这两句说飒飒秋风,驱散不了内心的愁 思,而是更加勾起了 对远方征人的怀念。 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良人:指驻守边地的丈夫。 罢:结束。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 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 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 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 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 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 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 “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 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 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 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 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 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 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 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 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
制作人员: 钟星辰 傅凯莉
孔雪莲
陈佳宇
何其慧
黎燕晖
李白(7 01—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 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 律和谐多变。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 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有 《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 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 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 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 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 型音调。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 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 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 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 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 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 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 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 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作品译文
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城的夜空, 秋风四起,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 人们正忙着给原在边塞的亲人准备冬衣 这阵阵秋风吹不走满地落叶,吹不散千 家万户的捣衣声 吹不尽远征在玉门关外丈夫的思念,又 怎能吹去心中的痛苦与牵挂呢? 不知何日能平定北方的入侵者,丈夫才 可以停止远征,返回家园?
有人称“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 “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 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 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 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的月光,(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 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 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 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 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 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 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 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 “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 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