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专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保护基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保护基础(1)》一、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基础(1)二、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72课时五、学分:4学分六、任课教师:王丽琴、杨璐七、课程简介:《文物保护基础(1)》是文物保护专业核心课,主要涉及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无机质文物的组成与结构,找出文物腐蚀的内在原因,掌握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地上保存环境对其腐蚀的影响,了解文物腐蚀的机理,确定出各类无机质文物存放的最佳环境条件,重点掌握目前国内、国外对这些文物修复和保护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该学科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文物保护实践奠定基础。
八、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讲授为主(6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其中第二章、第三章各2学时,第四至第六章共4学时,重点介绍并演示本课程所涉及的各类文物的保护方法。
九、参考书:王丽琴编著《文物保护技术》讲义(内部印刷),2001年十、考试方式:闭卷考试十一、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3课时)主要内容:从我国文物保护现状入手,分析目前该领域取得的成果及所存在问题,提出文物保护的任务、基本内容,逐步加深学生对无机质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指出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思考题:1. 无机质文物保护的基本程序怎样?2.关于文物保护学科发展动态及前沿问题。
第二章陶瓷器的修复与保护(18课时)第一节陶瓷的原料、组成及性质一、陶瓷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二、陶瓷的原料三、陶瓷胎体的化学组成1. 化学组成分布图2. 陶瓷器化学组成规律四、陶瓷的结构与性质第二节陶瓷器物的腐蚀及清洗一、陶瓷器的腐蚀二、陶瓷器的清洗第三节陶瓷类文物的修复、保护技术一、修复内容二、陶瓷器的保存环境第四节彩绘陶器的修复与保护一、彩绘陶器的清洗,加固技术二、环境因素对彩绘陶器颜色的影响三、彩绘陶器保护案例——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现场保护第五节砖瓦类文物保护简介一、原料及结构二、砖瓦类文物的保护要点:陶瓷类文物的修复内容及技术方法。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周学时:3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四年级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科技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1.1 考古学自身的发展1.2 科学技术的发展1.3 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科技考古学出现的缘由。
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2.1 科技考古的定义2.1.1 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2.1.2 科技考古学的定义2.2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2.2.1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2.2 科技考古学的目标2.3 科技考古学的作用2.3.1 深化考古学的研究2.3.2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2.3.3 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2.3.4 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科技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与作用。
难点:科技考古学的含义。
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3.1 萌芽期3.2 形成与发展期3.2.1 形成和初步发展期3.2.2 发展期3.3 科技考古学前瞻3.3.1 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3.3.2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3.3.3 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3.3.4 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科技考古学的发展过程。
西北史前考古-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史前考古》一、课程名称:《西北史前考古》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本科生四、计划学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七、课程简介:“西部考古之一——西北史前考古”,地域包括今之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区全部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之一部,时间为被中原文化直接统治之前,内容为西北地区史前环境下的文化(在时间、空间、内涵方面)关系的演化。
本课不是资料堆砌,而着重于对已有资料的分析研究,让学生清楚西北史前考古的研究现状,并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所培养。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共有四讲。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主要目的是厘清西北、史前两个空间、时间上的概念,并介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的历史。
第二讲甘青地区史前文化,通过期中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自学掌握此部分内容。
第三讲围绕二次扰乱葬、火葬、尸骨摆放姿势、男女合葬墓、特殊随葬品等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的特殊埋葬习俗展开深入讨论,目的是从葬俗窥见史前人群交往、流变的信息。
第四讲新疆史前考古,在使学生掌握新疆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基础上,对岩画、青铜器、游牧经济、人种组成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展开深入讨论。
第一讲西北史前考古绪论第一节西北地区空间概念1.西北地区的地理范围:甘、青、新、宁,陕西西部、内蒙中西部。
2.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单元:黄土分布区:陇山、六盘山为界分作东西两部分,乌鞘岭西界。
青藏高原区:东部河谷地带、西部高原草地、高山蒙新荒漠区:冲、洪积平原、戈壁荒漠、沙漠地带、绿洲、草原。
3.西北地区全新世环境的变迁:7500-3500气候最适宜期,三部曲。
4.西北地区的文化环境单元:陇东、甘青、新疆三区域。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时间概念1.史前期的开始时间2.史前期的结束时间:汉通西域之前第三节西北史前考古历史的回顾1.外国学者的早期探险活动以及科学考察:斯文-赫定、安特生。
文物鉴定基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文物鉴定基础一、课程名称:文物鉴定基础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博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魏女七、课程简介:《文物鉴定基础》是文博专业本科生的必选课。
课程内容分为两大部分:文物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文物鉴定实践。
“基本理论”部分包括文物鉴定的步骤、内容和方法等,是学习文物鉴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文物鉴定实践”包括中国古代三类常见文物(青铜器、瓷器、玉器)的鉴定方法和要领。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1.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关于文物鉴定(6个课时)第一节文物鉴定的必要性及意义一、文物鉴定的必要性二、文物鉴定的意义第二节中国文物鉴定的历史一、古代文物鉴定二、近代文物鉴定三、现代文物鉴定第三节文物鉴定的步骤一、观二、品三、悟第四节文物鉴定的内容和要求一、鉴质地二、判真伪三、断时代四、定产地五、评价值第五节文物鉴定的方法一、科技鉴定法二、传统鉴定法第六节文物鉴定的原则、标准和必备条件一、文物鉴定的原则二、文物鉴定的标准三、文物鉴定的必备条件第一章思考题:1.瓷器、玉器、青铜器的鉴定内容各有哪些不同?2.传统文物鉴定的方法有哪些?第一章参考书:1.谢辰生、吕济民:《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2.《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5月10日颁布。
第二章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12个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概述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主要种类二、中国古代的主要窑址三、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国古代瓷器的鉴定要领一、早期瓷器二、六朝青瓷三、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四、宋、辽、金时期的瓷器五、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第三节中国古代瓷器的辨伪一、瓷器作伪的主要方法第二章思考题:1.简述六朝青瓷在造型、纹饰方面的变化。
2.比较宋代耀州窑与龙泉窑青瓷的特点。
3.简述元代青花瓷的特征。
第二章阅读书目: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二次印刷。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惠任《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一、课程名称: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惠任七、课程简介:《中国古建保护修缮概论》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面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目的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修缮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保护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流程,重点掌握常见病害类型的保护修缮技术,同时通过案例介绍使他们了解国内外建筑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其对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期末采用闭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总成绩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20%)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
八、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6课时)1.1 中国古建发展简史1.1.1 原始建筑1.1.2 夏、商、周建筑1.1.3 秦、汉建筑1.1.4 三国、两晋、南北朝建筑1.1.5 隋、唐、五代建筑1.1.6 宋、辽、金、元建筑1.1.7 明、清建筑1.2 中国古建筑的分类1.2.1 宫殿建筑1.2.2 坛庙建筑1.2.3 陵墓建筑1.2.4 宗教建筑1.2.5 园林建筑1.2.6 居住建筑(住宅/民居)1.3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3.1 建筑的结构方式1.3.2 建筑的群体布局1.3.3 建筑的艺术处理1.4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1.4.1 价值1.4.2 作用1.5 建国以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回顾1.5.1 解放前1.5.2 建国初1.5.3 60-70年代1.5.4 80-90年代1.5.5 新世纪1.6 古建保护修缮的原则和程序1.6.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1.6.2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中国古建的发展演变和分类特点;中国古建的价值和作用;中国古建的保护历程;中国古建的保护原则。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夏商周考古》一、课程名称:夏商周考古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第三学年)四、计划学时:54学时五、学分:3学分六、任课教师:梁云、豆海锋七、课程简介《夏商周考古》由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刘士莪、赵丛苍等先生讲授多年,历经几代教师的修订完善,该课程内容新颖,重点突出,结构完备,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我院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本课程面向本科生教育,在对中国考古学中青铜时代的学科特征、历史发展及基本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对中国夏商周时代的考古遗存、区域文化框架、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本课程按章节讲授,共分7章。
绪论部分主要对夏商周考古学的时空框架、学科研究历史,学科目标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余下6章分别按早晚时代逐一进行系统讲授,包括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西周周文化、东周列国文化及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及课程设计上密切结合本科生教学的实际,注重基础内容的讲解,突出重点及难点,以夏商周时期的聚落(都城)、墓葬(帝王陵墓)、手工业等考古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形态及文明程度为纵线;以各时期区域文化特征的比较为横线,揭示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及发展脉络,突出考古学在“正经补史”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课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考古学研究前沿,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学生亲临博物馆及考古发掘工地参观学习,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生初步掌握本阶段考古的发展主脉,并感知夏商周考古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国考古学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本课程的目的是系统讲授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主要时空框架和介绍部分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使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生初步掌握本阶段考古的发展主脉,并感知夏商周考古在史学研究领域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国考古学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NEW)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624考古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目 录2014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3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2010年西北大学614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回忆版)2007年西北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综合考研真题2014年西北大学624考古学综合考研真题(含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答: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是一种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葬具,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阎村.陶缸为红陶砂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图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是迄今中国发现最早、面积最大的一幅陶画。
2.邦墓答:邦墓是古代民众归葬的场所。
《周礼·春官·墓大夫》载“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
邦墓以小型或中型墓为主,一般无封土,为士或庶民之墓葬,埋葬密集,成组成群排列。
不同类别的墓交错埋葬,但彼此间无打破。
3.尸乡沟商城答:尸乡沟商城是中国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它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城西1公里处,北靠邙山,南临洛水。
其城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北部宽1215米,中部宽约112 0米,南部宽740米。
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夏文化和确认汤都西亳城址具有重要意义。
4.新郑彝器答:新郑彝器是中国春秋晚期的郑国青铜器群,于1923年在河南新郑发现,据推测为一座大墓的随葬品。
已知有鼎、簋、鬲、尊、壶、罍、舟、洗、盘、匜、钟、镈和兵器等,共百余件,其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簋8件一组,与礼书所记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表明墓主是郑国地位很高的贵族。
5.玉衣答: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
因等级不同而有金缕、银缕、铜缕之分,这些材质考古中都曾发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遗迹)内涵: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现代中药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价值: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点:①必须是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街道、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概念: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特点:①文物学的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③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④文物学有其自身的目的⑤跨学科研究也是文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内容:①研究文物的价值②研究文物的作用③研究文物的分类④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⑤研究文物管理⑥研究文物收藏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与历史学:个性: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共性: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联系:①文物学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②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与考古学: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不同;所研究文物的来源不同;所研究文物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共性:研究对象相同;研究目的相同密切联系:①考古学可以为文物学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②文物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断代方面的参考5.文物管理的内容(1)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①历史文化名城及街村的管理:当地政府应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教你如何用WORD文档(2012-06-27 192246)转载▼标签:杂谈1. 问:WORD 里边怎样设置每页不同的页眉?如何使不同的章节显示的页眉不同?答:分节,每节可以设置不同的页眉。
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页眉和页脚――首页不同。
2. 问:请问word 中怎样让每一章用不同的页眉?怎么我现在只能用一个页眉,一改就全部改了?答:在插入分隔符里,选插入分节符,可以选连续的那个,然后下一页改页眉前,按一下“同前”钮,再做的改动就不影响前面的了。
简言之,分节符使得它们独立了。
这个工具栏上的“同前”按钮就显示在工具栏上,不过是图标的形式,把光标移到上面就显示出”同前“两个字来。
3. 问:如何合并两个WORD 文档,不同的页眉需要先写两个文件,然后合并,如何做?答:页眉设置中,选择奇偶页不同与前不同等选项。
4. 问:WORD 编辑页眉设置,如何实现奇偶页不同比如:单页浙江大学学位论文,这一个容易设;双页:(每章标题),这一个有什么技巧啊?答:插入节分隔符,与前节设置相同去掉,再设置奇偶页不同。
5. 问:怎样使WORD 文档只有第一页没有页眉,页脚?答:页面设置-页眉和页脚,选首页不同,然后选中首页页眉中的小箭头,格式-边框和底纹,选择无,这个只要在“视图”――“页眉页脚”,其中的页面设置里,不要整个文档,就可以看到一个“同前”的标志,不选,前后的设置情况就不同了。
6. 问:如何从第三页起设置页眉?答:在第二页末插入分节符,在第三页的页眉格式中去掉同前节,如果第一、二页还有页眉,把它设置成正文就可以了●在新建文档中,菜单―视图―页脚―插入页码―页码格式―起始页码为0,确定;●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确定;●将光标放到第一页末,菜单―文件―页面设置―版式―首页不同―应用于插入点之后,确定。
第2 步与第三步差别在于第2 步应用于整篇文档,第3 步应用于插入点之后。
这样,做两次首页不同以后,页码从第三页开始从1 编号,完成。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14一2015第一学期本科课表
文化遗产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
1 / 26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4 专业考古人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3 专业考古人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2 专业考古人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1 专业考古人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3 专业文化遗产管理
人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2 专业文化遗产管理人数9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1 专业文化遗产管理人数13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4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人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3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人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2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人数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课程表
2014-2015-1学期
年级2011 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人数
友情提示:方案范本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本范文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课程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三、适用对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张博七、课程简介:通过了解国内外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分类及价值,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方法与申报过程,结合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现状与趋势,并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基本原则与理念在今后的学习、研究、工作中予以贯彻。
八、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无参考书1、刘红婴、王健民著,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出版,出版刊号:ISBN 7-5032-2198-42、郑培凯主编,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出版刊号:ISBN 7-5633-6134-03、顾军、苑利著,文化遗产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出版刊号ISBN 7-80190-678-04、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年出版,ISBN : 978-7-5039-3153-65、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ISBN :978-7-5039-3102-7九、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与深化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人类遗产的关系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4.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3•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申报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方法与流程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1•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定义与发展2.文化空间与文化景观对比十、课时分配及教学重难点。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周学时:2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三年级任课教师:杨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课程名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三年级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杨璐七、课程简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学科新兴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在文物从出土到展陈的整个过程中,遭受损害最严重的就是在考古发掘现场。
因此考古发掘现场近来也就越来越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
本课程通过对考古发掘现场常规处理技术及针对特殊材质文物的专一处理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础理论及原则,掌握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常规技术,熟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流程及工作步骤,为将来从事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或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理论(6课时)1.1 平衡状态理论1.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定义及目标1.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原则1.3.1少干预原则1.3.2可再处理原则1.3.3少量原则1.3.4事先采样原则1.4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研究内容1.4.1前期调查1.4.2制定预案1.4.3建立临时实验室1.4.4现场提取保护1.4.5临时保护1.4.6包装运输1.5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分级1.5.1非主动性保护1.5.2选择性保护1.5.3全面保护1.5.4展陈标准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衡状态理论;难点:现场保护原则的特殊性。
思考题: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遭受损害速率较快的原因。
2. 现场保护中的原则与一般实验室保护原则的异同。
第二章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信息记录和样品采集(6课时)2.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档案2.2 样品采集2.2.1采样原则2.2.2采样部位及采样量2.2.3考古发掘现场典型易污染样品的采集2.3 标记2.3.1标记的定义2.3.2标记常用材料2.3.3标记方法2.3.4标记的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现场保护档案的制作;难点:如何在采集样品的过程中避免污染。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二、课程性质:必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学时:72五、学分:4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发展历史。
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阶段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考古学的定义、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基本内容。
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从人类体制特征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掌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特征。
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从早到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学文化。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征,此阶段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以及中原以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一、考古学的定义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法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考古区系类型论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三、现代考古学的发展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方法与鉴别二、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何谓化石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森林古猿、腊玛古猿、禄丰古猿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分布一、东北区:二、西北区:三、华北区:小长梁文化、许家窑文化、北京猿人文化、山顶洞人文化、丁村文化、匼河文化、下川文化、蓝田猿人旧石器四、华中区:五、华南区:六、西南区: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一、磨制石器:制作方法与类型二、陶器:制作方法、类型、各部位名称三、农业:北方旱作农业、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四、家畜饲养:狗、猪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初期二、早期三、中期四、晚期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分布一、东北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二、西北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三、华北区: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时代诸文化四、华中区:仙人洞与吊桶环、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五、华南区:甑皮岩遗址、石峡文化、昙石山文化六、西南区:卡若文化、宝墩文化第四章夏商周考古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二、夏文华的探索:二里头文化三、商文化分期与分布:二里冈文化、殷墟文化四、西周文化分期与分布:周原、丰镐、洛邑五、东周文化分期与分布:洛邑地区、三晋文化、燕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铜器的出现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第三节夏商周城址一、夏代城址的探索二、商代城址: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垣曲商城、盘龙城、洹北商城、殷墟三、西周城址:周原、丰镐、洛邑第四节夏商周墓葬一、墓葬形制分类:竖穴墓、洞室墓、瓮棺葬二、墓上建筑及封土三、夏商周时期的埋葬制度:列鼎制度、礼乐制度第五节周边地区文化一、东北地区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二、西北地区青铜文化:卡约文化、沙井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三、东南地区青铜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四、西南地区青铜文化:三星堆文化、石寨山文化九、学时分配十、参考教材张宏彦:《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11年。
史前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史前考古学》一、课程名称:史前考古学二、课程种类:考古专业中心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每周 4 学时,共 72 学时五、学分: 3 分六、任课教师:朱之勇、刘斌七、课程简介:史前考古学的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两大部分,是考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骨干课程之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本课分为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和下编(新石器时代考古),共十章内容,分别是史前考古学方法论、史前环境、史先人类、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史前考古的综合理论问题、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史前墓葬与埋葬制度、史前社会结构的演进、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要修业生经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认识当前史前考古的研究成就与动向,使学生初步基本具备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能力。
课程以老师解说为主,同时会组织学生进行3~4 次的专题谈论。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章史前考古学方法论( 8 学时)第一节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原址第二节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地层划分、比较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积聚二、生物地层学(一)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有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断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看法(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四、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定年代方法第三节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要素三、埋藏种类及鉴识(一)原地埋藏种类(二)搬运埋藏种类(三)特别埋藏种类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先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研究(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虑题:1.解说“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古代史(下)复习资料.docx
名词解释1.关陇军事贵族:山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观点,认为自西魏至隋唐,统治阶级的核心均为关陇地区鲜卑/汉族镇守六镇的军事贵族所掌控,形成了关系紧密的胡汉/文武混合集团,是汉人与鲜卑人、军事力罐与文人的联合力罐2.输籍定样:隋文帝施行的政策,根据标准制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簿,既防止了百姓逃避赋税或官员任惜舞弊,也有利于吸引佃客脱离世家大族的荫庇,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3.牛李党争:唐朝以门荫出身和以科举岀身的两派官僚历时最久、斗争最激烈的一次斗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徳裕为首领, 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结怨始于宪宗朝的“元和三年策试案”,高潮出现在文宗时期甘露Z变后,最终于宣宗朝以牛党的胜利结束。
4.白马之祸:天佑二年(905年)六月,朱温(朱全忠)于滑州白马驿诛杀朝官三十余人, 投尸于河,史称“口马之祸”,为朱温篡唐奠定了基础。
口马之祸后唐朝政府的势力基本被扫除。
5.两税法:唐德宗时期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Q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春秋两次缴纳,是由人头税向财产税的转变6.陈桥兵变: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军北上抵抗北汉和辽军。
军队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拥立赵匡胤为皇帝,赵口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又称“黄袍加身“7.帅漕宪仓:北宋地方官制,在全国各路设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主管军事,有时兼管民政,简称“帅臣”);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主管司法兼监察地方官吏,简称“漕臣); 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主管司法兼监察,简称”宪臣);提举常平司(长官为提举常平,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简称“仓臣”)8.官职差遣:宋朝官制的特色。
“官”标志官员基本地位身份,决定官员基本待遇;“职” 表等级、职位;“弟遣”为官员所担任实际职务,是一种复杂灵活的行政体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史专题》
一、课程名称:古代史专题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学时,2学时/周,共36教学周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胡坤
七、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必修课程。
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掌握学习中国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界重要的学术论著及学者;培养专业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专业所必须的课程打下基础。
本课程授课时间为每年秋季学期,每周2学时。
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课程作业,占总成绩20%;课堂讨论或随堂测验,占总成绩20%;期末闭卷考试,占总成绩60%。
学习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八、课程主要内容:
本课程分为十一讲,讲授内容的时间范围起于史前时代,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主要以专题讲授为主,会适当照顾但并不着意于课程内容的连贯。
其基本内容及课时分配如下:
绪论(1学时,讲授)
要点:介绍课程的内容及性质;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重大问题及学界的动态。
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重大问题。
第一讲史前时代(2学时,讲授)
1.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
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
3.文献与传说中的古史
要点: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分布;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及特点;文献与传说
中的史前史。
重点:夏娃理论;苏秉琦区系类型说;顾颉刚与古史辩派。
第二讲三代历史(2学时,讲授)
1.从氏族到国家
2.夏商周社会文明
3.夏商周历史发展
要点: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明与历史发展。
重点:“治水社会论”与“东方专制主义”;封建制与宗法制。
第三讲春秋战国(2学时,讲授)
1.争霸与并吞
2.社会的转型
3.战国士人与百家争鸣
要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线索;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战国士人的崛起与百家争鸣。
重点: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士阶层的崛起
第四讲秦与西汉(3学时,讲授)
1.秦帝国的兴亡
2.休养生息与削抑制藩国
3.汉武帝时期的全盛与转向
要点:秦的发展历程;汉初休养生息与削藩;汉武帝时期的统治
重点:秦朝统一的意义;汉初布衣将相之局;七国之乱;轮台罪己诏。
第五讲新莽东汉(2学时,讲授)
1.王莽改制
2.东汉的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东汉时期的边疆与民族
要点:王莽改制;东汉外戚与宦官专权;东汉时期的民族与边疆问题。
重点:王莽改制;党锢之祸;东汉羌人大起义。
第六讲三国两晋(2学时,讲授)
1.魏晋嬗代
2.魏晋风度与门阀士族
3.民族冲突中的十六国
要点:魏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魏晋风度与门阀士族的形成;民族冲突中的十六国。
重点: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魏晋门阀的形成与发展;魏晋时期的民族冲突。
第七讲南朝北朝(2学时,讲授)
1.南朝皇权复兴与政治僵局
2.北魏的统一与分裂
3.北齐与北周:胡化与汉化
要点: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重点:南朝的皇权复兴;北魏孝文帝改革;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形成
第八讲隋唐五代(3学时,讲授)
1.大运河与统一帝国的重建
2.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唐五代时的藩镇
要点: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重点:运河与隋唐帝国;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武周革命与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朋党之争与宦官专政。
第九讲辽宋夏金(4学时,讲授)
1.斡鲁朵与四时捺钵
2.两宋的基本历史线索
3.西夏的兴衰
4.勃极烈与猛安谋克制
5.10-12世纪少数民族政权
要点: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脉络与主要制度。
重点:辽代斡鲁朵与四时捺钵;宋代的祖宗之法;金代勃极烈与猛安谋克制。
第十讲蒙元帝国(3学时,讲授)
1.成吉思汗与蒙古西征
2.黄金家族与四大汗国
3.元代的政治军事制度
要点:成吉思汗与蒙古帝国;元代的政治军事制度
重点:蒙古西征与四大汗国的形成;忽里勒台制;行省制;怯薛制。
第十一讲明清时期(4学时,讲授)
1.明清的内阁制度
2.明代的特务机构与宦官之祸
3.明清的督抚制度
4.清代的八旗制度
5.康乾盛世与嘉道中衰
要点:明清时期的重要制度;中国走向近代的历程。
重点:明清的内阁制度;清代的八旗制度。
以上讲授内容共计30学时,另外6学时安排讨论(2-4课时,讨论的主题根据授课情况随机安排),或者随堂测试(2课时)。
如有因节假日或学校安排之活动导致停课,亦从此6课时中进行协调。
九、教材及参考书目
本课程教材
杨希义、陈峰主编:《中国通史教学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教辅书目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1年。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2.古籍部分
《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书》,班固,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三国志》,陈寿,中华书局,1959年版。
《后汉书》,范晔,中华书局,1965年版。
《资治通鉴》,司马光,中华书局,1956年版。
3.研究论著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2002年。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1954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杨若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邓广铭治史丛稿》,邓广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三联书店2006年。
《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余英时,三联书店2004年版。
《西夏史稿》,吴天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1965年版。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中华书局1982年版。
《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乾隆帝及其时代》,戴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三联书店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