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用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
6
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布置P35练习第3题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教学设计
题目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来自课时总课时2学校
星火一中
教者
孙亚东
年级
七
学科
生物
设计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时间
教
材
分
析
本节内容是消化和吸收,重点讲解了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大量的实验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掌握
教
学
目
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教学流程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消化和吸收”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消化和吸收”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作者:麦雁玲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2-0171-01《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的第二节,本节在本章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章从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先探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再进一步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注意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让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虽然消化系统各器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但消化器官大部分在体内,学生对其的名称有所了解,但对结构和功能则“一知半解”。
这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较高,因此本节的教学难度较大。
结合这些情况,笔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有关消化和吸收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开展了教学实践并进行反思。
1.巧用导学案,优化教学内容,促进自主学习本节内容多而且繁杂,分两课时授课。
学生在课外并没有多少时间对生物课进行预习等自主学习,所以更有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时间,让课堂学习更有效。
故将繁复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梳理,具体安排是:第1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消化的概念和消化液的作用,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并针对教学安排,精心准备导学案,优化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内自主学习。
一.阅读书本P26和P29图,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系统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2.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写出消化道的组成:口腔→[ ]→[ ]→[ ]→[ ]→[ ]→[肛门]3.口腔中的消化腺是______;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______,它能分泌胆汁;胃中有______腺,分泌______;小肠中有______腺,分泌______;此外,小肠中还含有______和______等消化液。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2《消化和吸收》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命观念。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它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重点。
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
因为内容较多,所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围绕食物的消化原理进行探究教学,安排了一个示意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的整体认识;一个动画,即“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淀粉、蛋白质、脂肪开始消化和最终消化的位置;两个实验,即“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唾液浓度、温度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为第二课时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问题,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好铺垫,同时为第三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要求1.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过程。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学会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二)能力方面1.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改进和完善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
2.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关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食物的消化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难点: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学情分析1.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人体的各个系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上有所欠缺。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消化和吸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了解人体是如何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为后续学习营养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和利用奠定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细胞的生活等知识的延伸和应用,也是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
同时,本节课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理解。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说明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图片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资料和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教学难点(1)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2)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生物学知识。
初中生物_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介绍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消化和吸收的内容,在上本课时,首先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进而了解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然后再通过剪贴图、挂图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归纳正确的结论,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曲线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消化液对食物消化作用。
教学疑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能全部进入人体内吗?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呢?教学准备:实验用具:馒头、刀、消毒棉絮、镊子、烧杯、试管、碘液等挂图:消化系统模式图课时按排:1课时课型:新授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被消化吸收;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都必须通过口腔,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它的结构怎样?它有什么样的功能呢?学生活动:讨论后,归纳出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里面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牙齿有咀嚼食物的作用,舌主要是起搅拌的作用,而唾液腺则分泌唾液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
师提示:在学生体会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描绘馒头在口腔中的遭遇,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应注意。
[教师]: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步骤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
再见 ! (zàijiàn)
第三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第三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教学课件。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小分子物质能够直接通过细胞膜被细胞吸收,而淀粉、蛋白质 和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先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才能被细胞吸收。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 道(shídào)、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 内的小腺体。例如,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 互关系示意图
温度大约是37 ℃。
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制订计划
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案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❶ 取新鲜(xīn xiān)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 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的咀嚼);C块不做处 理。
❷ 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 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第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第十四页,共三十四页。
讨论和完善计划(jìhuà)
完善方案时,要进一步考虑以下问题:多大的馒头块做实验合适?
怎样才能既方便又快速地获得大量的唾液?实验装置在37 ℃的温水 中保持多长时间后再滴加碘液合适?等等。
分工(fēn gōng)操作,观察和记录 你们小组观察到的现象是:
分析下面的数据,指出哪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在每天摄入800克食物和1 200毫升水的情况下,消化腺大致 分泌以下数量(shùliàng)的消化液:1 500毫升唾液,2 000毫升胃液, 1 500毫升肠液,500毫升胆汁,1 500毫升胰液。
五种消化液中,胆汁、胰液、肠液(chángyè)都进入小肠,共有3 500毫升,所以小肠内消化液最多。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备课素材1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食物的消化[重难点]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重点)重点分析:有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如果没有消化系统的完成,我们人体内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就供给不足,我们就不能进行各种活动,因此,消化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突破方案:1.播放人消化食物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观察教材中的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说出每个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消化道的哪个部位,消化液含有什么酶。
由此归纳出消化腺的组成,并为学习消化的全过程做必要的准备。
3.消化系统各器官互指游戏,进一步了解各器官在身体的具体位置。
[重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难点)难点分析:利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学生能够在:(1)单一变量的控制;(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3)数据的记录和整理;(4)现象的描述和结论的分析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突破方案:首先播放馒头在口腔内被消化的视频,其次指导学生按照探究的一般步骤进行探究。
最后分析实验:理想的实验现象是①号试管馒头不变蓝色,②号试管馒头变深蓝色,③号试管馒头变蓝,颜色稍浅。
对于实验现象对比不明显的小组,教师也应给予关注,让小组成员反思失败的原因,如唾液量不足或不纯;馒头的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由于本实验要探究的是口腔中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而①号与②号构成一组对照,探究化学性消化的作用;①号与③号构成一组对照,研究物理性消化的作用。
因此,本实验这三组实验就足以说明问题。
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视频)2.消化(视频)3.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视频)4.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动画设计)5.人体消化系统6.肝、胆、胰、十二指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问题导入] 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吃了大餐以后很不容易饥饿,这是什么原因呢?吃进去的食物是不是都直接转变为人体的成分了呢?都哪些物质需要消化,都是在什么部位消化的?又变成了什么物质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进入今天这个课的学习。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1课时
生:①号试管内的液体遇碘不变 蓝,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
唾液中的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能 使部分淀粉转化变成麦芽糖。
哪个试管内的淀粉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学生回答:②号试管淀粉没有发生变 化,所以淀粉与碘变蓝色。
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既然牙齿这么重要我们怎样进行保健?
教法,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思考回答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 和维生素。
2.食物中的这些成分只是构成人体内这些成分的 原料。那么食物中的这些成分是怎样转化成人体内 这些成分的呢?
消化吸收
明确目标 授课
引入新课。
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
与消化有关的结构?
学生回答
牙齿、舌、唾液腺
回忆自己在进食时这些结构分别有什么作 用?
学生谈收获
我们假设淀 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这个变
化并与唾液有关。
学生熟悉课本中 P26-28 内容
下面我们来一起探究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提醒:探究中的“提示”部分
馒头不宜太多,唾液的 量要足,实 验装置 在 37℃的温水中保持的时间必 须在 5 分钟以上
演示
请××同学谈谈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 结论是什么?并解释。
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
科学实验证明:蛋白质、脂肪在口腔中不能被 消化,只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转变成 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细嚼 馒头有甜味。麦芽糖还需要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 吸收。因此,口腔只具有初步消化淀粉的作用。
舌只能将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教育资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2.2消化和吸收评课稿学习专用
消化和吸收评课稿任老师上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综合运用讲授、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任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很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教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以《苹果种子历险记》导入新课,让学生以“苹果的旅途“为主线,写出途中的“风景”(各种消化道),同学们感到问题熟悉,同时又新奇而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小组探究合作,然后学生上台以各种形式展示消化道与消化腺的组成。
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主动获取了知识,同时课堂最大限度的减少了教师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教师适当点拨,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提高一步,深化一层,拓展一圈,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思维的习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实行赏识教育,对学生提出和回答的问题给予积极肯定的态度,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统一,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表达交流的能力,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实现了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能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宗旨,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注意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在呈现教学内容上做到图文并茂,提高了可读性,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师生和生生信息交流充分、有效。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课本。
教学内容是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内容。
同第一章比较,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在本节《消化和吸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积极动手实践。
同时,在已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本节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本节的教材在练习中出现图表资料,可让学生提高解读各种图表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处于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消化系统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2)小肠内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与功能(2)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五、教学过程设计七、教学小结与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所以时间控制是关健。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反应比较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只是引导点拨。
本节课重在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第二节消化与吸收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的过程设计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依据课前的教学设想,成功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如下:
1. 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课堂探究氛围。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高度集中;
2. 课堂上,能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很强,能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大胆创新,提高他们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 学生在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导致有个别实验失败。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2. 给学生的观察思考时间较短,不能全面照顾到后进生。
3. 课堂整体安排比较紧凑,时间分布上需要稍作调整。
(完整版)《消化和吸收》教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教材分析作变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要不断地从生物圈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以进行各项生命活,本章教材就围绕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进行了阐述,并对膳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进行了介绍。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学生知道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不同,不同部位吸收的物质不同,明确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能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提前把步骤方法看明白,然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在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突破方法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法及学法指导首先复习上节课知识,由营养物质逐步过渡到如何消化吸收进入人体.导入新课时,通过联想引入,这样导入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望.由消化系统的组成入手,渐进式了解消化道、消化腺及各自的生理功能,同时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逢适应的的生物学观点.建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然后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及探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归纳形成统一认识.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书中所涉及的实验器材和材料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小肠.教学过程:多媒体出示复习问题结合教材进入概括习消化系统.出示模型和消化系统构成图,明晰几个问题:1.依次说出食物进入人体后所经过的消化器官的名称.2.指出自己的胃、小肠、肝脏的位置.3.找出最膨大和最长的消化器官各是谁?归纳:食物进入消化系统的过程识记:消化腺及功能消化道与消化腺的联系归纳重点分析讨论:胃阅读书中材料自学研读小肠归纳小肠的特点及作用演示实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播放胆汁乳化视频讨论:胆汁对油起了什么作用?这种作用有何意义?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读书总结出三在营养素分解的最终产物是什么?消化系统小总结过渡:食物进行消化,那么是在什么场所吸收的呢?观察书中或多媒体图片知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总结出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进行实验并读书知小肠结构与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分组实验观察小肠的结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结构?这些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小总结: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 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二.食物的消化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三.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经过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因为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结构和功能是互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反应热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因为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所以理解起一些化学反应有一定难度,所以学生真正完全掌握,还需一定的时间.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附:参考答案练一练:1.口腔 2.不是 3.胃 4.小肠 5.B课时反馈:1.D 2.C 3.D 4.C 5.C 6.消化道消化腺 7.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8.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肠腺。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①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③能够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④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①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②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当我们见到美味可口的食物,总是又想吃又怕胖,这可怎么办呢?你有没有同样的烦恼?难道食物中所有营养物质都会被身体吸收?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二)讲授新课引入: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1.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2.消化系统的组成课件演示消化系统的整体形态和各部分的模型,分清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器官。
3.食物的消化多媒体展示食物的消化全过程1)物理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咀嚼和搅拌的过程。
2)化学消化:食物在消化液的作用下逐步被分解的过程。
3)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①淀粉的消化:(口腔)唾液淀粉酶酶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②蛋白质的消化:(胃)胃蛋白酶蛋白质——→氨基酸③脂肪的消化:(小肠)胆汁酶脂肪——→脂肪微粒——→甘油+ 脂肪酸4.消化的概念通过食物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
] (三)本课小结(四)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和肛门2、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二、食物的消化1、物理消化2、化学消化3、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①淀粉的消化:(口腔)唾液淀粉酶酶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②蛋白质的消化:(胃)胃蛋白酶蛋白质——→氨基酸③脂肪的消化:(小肠)胆汁酶脂肪——→脂肪微粒——→甘油 + 脂肪酸4.消化的概念。
初中生物_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 尝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4.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师准备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教学过程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这一门学科,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
通过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具体如何消化和吸收的知识却比较缺乏。
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和“观察鸡的小肠”两个实验,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乐学、会学;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效果分析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到生物课堂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注重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2、从学生自身贴合生活的实际出发,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亲身体验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
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问题的设置由简到难,不断对学生适时的评价和激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达到知识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3、教师的定位恰到好处,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穿针引线,以精炼的语言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课前分析(一)教材分析1、对教材的认识“消化及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及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及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及第一章相比,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程序。
从全章或全节来看食物的消化过程都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实验教学及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有亲身体验,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
同时注意总结比较实验的结果,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及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还可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下一节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②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③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④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2技能目标:①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及功能相统一的观点;②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2.3情感目标:①通过了解常见消化系统病症,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②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三大营养物质(淀粉、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②教学难点:A.小肠的结构及功能;B.探究实验的操作过程的控制。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
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食物在消化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
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一、使用教材:采用的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二、实验器材:试管架、试管、滴管、小烧杯、培养皿、温度计、碘液、镊子、小刀、方便筷子(代替玻璃棒)三、实验改进要点:1、本探究教材中1号试管和3号试管对照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不同,违背设计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的依据,学生质疑让老师无法自圆其说。2、选择含不同食物馒头、玉米、土豆作为探究对象,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四:实验原理:1、淀粉遇碘液变蓝,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2、设计科学的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五、实验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科学的对照实验,探究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本次说课包括四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可以较好地体现探究活动在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以及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二)学情分析:1、身心特点: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2、认知特点:通过七年级上册对玉米种子胚乳成分的探究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淀粉的检验方法;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以及唾液腺分泌唾液有一些感性认识。3、技能特点:通过七年级上探究实验的学习和训练,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②、说出口腔内唾液、牙齿和舌对食物消化的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形成合作意识和发散思维,通过实验得出馒头、玉米、玉米面、土豆等在口腔中的变化相关结论,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创新能力;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交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和进一步完善设计,使设计方案科学化合理化。②、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③、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树立健康饮食意识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对照实验的设计。3、规范操作实验器材。教学难点:1、利用不同食物针对不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科学合理的设计实验步骤,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并完善对照实验的设计。第二部分:说教法学法教法:1、通过学生回忆玉米种子胚乳遇到碘液变蓝以及含有的成分淀粉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2、分别设计以牙齿、舌、唾液对馒头、玉米、土豆等食物的消化的单一变量探究实验。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探究实验是否合理的原因,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使学生深刻领悟对照实验的内涵。学法:新课程倡导问题性学习和独特性学习,教学中改变被动模仿教材实验的学习模式,多维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借助学习生成问题,鼓励学生选择不同食物、不同的变量,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多维而有意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在学习中敢于承担失败、勇于面对挫折的品质,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三部分: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前:1、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1)分发馒头,请学生品尝咀嚼,同时质疑,咀嚼后有什么感觉?根据多年经验感觉到馒头变甜的学生极少!(2)展示图片玉米种子胚乳遇碘液后变成什么颜色?蓝色。含有什么成分?淀粉。学生很容易回忆起来。从而引出本实验的研究问题: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的作用,使学生锁定了探究方向。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感性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质疑: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还有哪些食物主要成分是淀粉。下节你们小组准备带什么食物来探究?学生会考虑:玉米、馒头、土豆、地瓜。提示: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a、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有的只探究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另外因素(学生多数选择温度)等.每个组任意选择单一因素进行探究。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b、思考: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分泌以及口腔的温度?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教师提示温水中水浴加热没有恒温箱有难度可以考虑简便方法:学生会讨论用保温杯或者手直接握着后者更实用)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食物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c、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允许图示说明)第一组第六组制定的计划: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齿的咀嚼);C块不做处理。2、取三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①②③号,做如下处理:⑴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里,注入2ml唾液并充分搅拌;⑵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并充分搅拌;第一组⑶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搅拌。第六组(3)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搅拌。将这三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第二组制定的计划:1、取4粒煮熟的相同大小的玉米粒2、放入口腔中2粒咀嚼搅拌,2粒不咀嚼也不搅拌3、6分钟后吐入培养皿滴加6滴碘液观察现象4、用小刀把完整的2粒玉米纵向切开,滴加6滴碘液观察现象第三组制定的计划:1、取3粒煮熟的相同大小的玉米粒,其中2粒用小刀切成碎屑2、1号试管加入1粒玉米粒碎屑3毫升唾液3、2号试管加入1粒玉米粒3毫升唾液4、3号试管加入1粒玉米粒碎屑3毫升清水5、把三支试管让两个学生握在手中提供适宜温度10分钟后分别滴加3滴碘液然后观察现象,再分别搅拌2分钟观察现象6、把2号试管中的玉米粒用镊子取出纵切,滴加3滴碘液然后观察现象.第四组制定的计划:1、取煮熟的玉米面分成相同的三小份,用方便筷子放入试管2、1、2号试管加入2毫升唾液3号试管加入2毫升清水3、1、3号试管一个学生握在手中10分钟2号试管放在室温30℃的环境中10分钟,分别滴加5滴碘液然后观察现象,再分别搅拌5分钟观察现象第五组制定计划:1、取土豆切成相同的四小块,3块切成碎屑2、1号试管加入1块土豆块2毫升唾液;2号试管加入1块碎屑2毫升唾液;3号试管加入1块碎屑2毫升清水;4号试管加入1块碎屑2毫升唾液3、把4支试管同时放在盛有37℃温水的保温杯中(用温度计如果水温下降马上加温水保持),同时1、2、3试管搅拌,4号试管不搅拌10分钟后分别滴加4滴碘液观察现象4、1、2、4号试管中的土豆块用镊子取出放在培养皿里继续切碎分别滴加3滴碘液观察现象。本节实验上课探究3、亲身体验,实验探究:a、强调玻璃仪器的使用及其实验注意事项根据设计实施分组实验b、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食物和一吸管另一端放入小烧杯中收取唾液。准备好各组按照制定的计划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探究4、表达交流,归纳总结a、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第一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第二组:玉米粒中淀粉的变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第三组: 玉米粒中淀粉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有关第四组: 玉米面中淀粉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温度有关。第五组:土豆中淀粉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第六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甜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有关。b、小组评价完善本组设计:第一组依据教材实验属于中规中矩型。建议今后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是恰当反应教材中的实验结果和第六小组形成比较第六组把3号试管与1号试管对照改为单一变量勇敢质疑勇于探究改进教材设计第二组在口腔中直接操作时间短、实验现象明显、贴近生活实际,不足之处无法明确哪个因素起到具体的消化作用。建议借鉴第三组第三组与第二组对比明显,设计更科学合理。建议增加玉米粒的数量第四组玉米面探究唾液、温度因素,时间短、效果明显,弥补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不足。不足之处无法探究咀嚼变量。第五组设计比较全面合理,但是土豆块消化慢、短时间实验现象不是很理想。建议使用煮熟的土豆设计意图:通过互相评价,各组之间完善小组设计合理化建议,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选材合理、科学严谨的设计实验非常重要 ,实验现象最后的结果没有好坏之分,都会收获经验和教训,都是一次成功的实验体会,亲身经历是最大的财富。5、回归生活,健康饮食:交流一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饮食习惯分析一下哪些属于好的习惯可以继续保持哪些属于不良的习惯需要加以改正。最后谨记饮食格言:•狼吞虎咽吃饭大忌•细嚼慢咽消化容易•病从口入不可大意•饮食卫生千万注意第四部分:说教学反思:以往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教材,学生也是通过单纯的模仿来做实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经过学习转变观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实验课堂学生能够做中学——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工合作;做中教——小组评价,归纳总结,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不仅学生发散思维有所创新,教师惊喜的发现学生有着巨大的潜力,也会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更好的科学合理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 拌都有关系。 拌都有关系。
淀粉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道的起始 部位,内有牙齿 部位 内有牙齿 舌和唾液腺. 舌和唾液腺. 口腔 食物的通道 咽 人体最大的消 化腺,分泌胆汁 化腺 分泌胆汁 肝脏 分泌唾液,其内的淀粉 分泌唾液 其内的淀粉 唾液腺 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 食物的通道,通过蠕 食道 食物的通道 通过蠕 动将食物推入胃中
思考: 思考: 1、小肠有多长? 、小肠有多长? 2、内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 、内表面是光滑的还是粗糙? 3、小肠绒毛的结构如何? 、小肠绒毛的结构如何?
结论: 结论:
小肠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小肠是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1、小肠很长,约5-6米。 、小肠很长, - 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内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皱襞 表面积。 表面积。 3、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 、小肠绒毛壁很薄, 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试一试 • 以“种子历险记”为题, 种子历险记”为题, 了解种子在人体内的历 险途径。 险途径。
消化道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 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 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 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
大肠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外消化腺:肝脏、 外消化腺:肝脏、胰腺 内消化腺:肠腺、胃腺、 内消化腺:肠腺、胃腺、唾液腺
———食物中淀粉、脂肪、蛋 食物中淀粉、脂肪、
白质等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 白质等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 分子大 物在消化系统中分解成分子小、 物在消化系统中分解成分子小、 分子小 简单的物质的过程。(消化主要 简单的物质的过程。(消化主要 的物质的过程。( 通过各种消化酶进行的。) 消化酶进行的 通过各种消化酶进行的。)
—— 小 肠 小肠内含有的消化液最多, 小肠内含有的消化液最多, 包括肠液、胆汁、胰液。 包括肠液、胆汁、胰液。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 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是在哪里被吸收的呢? 营养物质是在哪里被吸收的呢?
(1)
(2)
(3)
将3支试管放入37ċ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后各加 支试管放入37ċ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后各加 37 ,5 滴碘液,摇匀。观察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入2滴碘液,摇匀。观察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3)管内颜色比(1) 管内颜色比( 管内颜色最浅, 管内颜色最深, (1)管内颜色最浅, (2)管内颜色最深, 管深, 管浅。 管深,比(2)管浅。 通过搅拌、加唾液, 通过搅拌、加清水, 通过搅拌、加唾液, 通过搅拌、加清水, 无切碎、无搅拌、 无切碎、无搅拌、加 馒头中的淀粉分解 馒头中的淀粉基本 唾液, 唾液,馒头中的淀粉 成麦芽糖 没有分解 没有充分分解
口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肠腺 胃腺 含多种消化酶的消化液: 含多种消化酶的消化液: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 肠液 胰液 胆汁 唾液 胃液 肠液、 肠液、胰液 胆汁
十二指肠
小肠的起始部位,内 小肠的起始部位 内 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 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 大肠的起始部位, 大肠的起始部位 在腹腔的右下部. 在腹腔的右下部 盲肠
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 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 胃 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 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胰 分泌胰液
消化和吸收 小肠 的主要场所
阑尾 肛门
大肠 暂时贮存粪便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制定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
聪明的你们得 出的结论是什 么呢? 么呢?
A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 + 2毫升唾液 毫升唾液 毫升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B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 + 2毫升清水 毫升清水 毫升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C块状馒头 块状馒头 块状 + 2毫升唾液 毫升唾液 毫升 不搅拌
2.胆汁的作用 2.胆汁的作用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能起到 乳化作用 作用. 乳化作用.
1毫升 花生油 毫升 + 5滴胆汁 滴胆汁 摇匀
1毫升 花生油 毫升 + 5滴水 滴水 摇匀
(1)
(2)
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呢? 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呢?
消化道: 消化道: 口腔 消化系统 消化腺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 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水、维生素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蛋白质 ,人体内供给能量的主 要物质是 糖类 ,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 脂肪 ,构成 既不构成细胞组织, 细胞的主要成分是 水 ,既不构成细胞组织,又不提供 能量的物质是 维生素 。 在蛋白质、脂肪、糖类中,热量价最高的是 脂肪 在蛋白质、脂肪、糖类中, 人体内缺乏维生素A患 缺乏维生素C 人体内缺乏维生素 患 夜盲症等 ,缺乏维生素 坏血病等缺 , 乏维生素D患佝偻病 乏维生素 患佝偻病等。 无机盐中, 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无机盐中, 钙和磷 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铁 是构 成血红蛋白的成分。 成血红蛋白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