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论邂逅实践——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案例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为物理学中的力与物理现象沉浮,是五年级下册科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初步了解自然界规律的必要知识点,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如下:•能够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感受到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验设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通过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表现,可以了解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主要原因是橡皮泥与水的比重不同,当橡皮泥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橡皮泥会浮在水面上,反之则会沉在水底。
2. 实验设计策划本节课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如下:•分组活动。
将课堂上的同学分为若干组,每个组员平均参与。
•实验前准备。
老师在课堂上将会提供给同学们一些橡皮泥和一些小石子,以及一些杯子、水花器等实验工具。
•实验设计。
同学们自由组合设计实验方案,将橡皮泥和小石子串接一起,探索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每个组都需要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保证全员参与。
•实验记录总结。
实验前后,同学们都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最后将这些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
三、教学过程1. 开场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大家知道为什么有些东西能够浮在水面上,有些又会沉到水底下吗?2. 讲解理论知识老师介绍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同时让同学们了解水的密度和浮力等物理概念。
3. 实验操作同学们分组完成实验设计,老师在旁边引导和协助。
实验后,各组成员需要总结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
4. 结束反思同学们将实验结果展示出来,老师核对后,同学们开始总结本次实验对于知识的提升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加强。
四、教学心得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实验方式,让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力的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让同学们自由组合实验方案,能够提高他们的知识积累和动手操作技能。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对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产生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橡皮泥的特性和用途。
2. 引入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活动:1. 向学生展示橡皮泥,让学生观察其质地和颜色。
2.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橡皮泥在水中会是什么样子呢?它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3. 让学生预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说明理由。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橡皮泥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评估学生的预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验观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 让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活动:1. 准备实验材料:橡皮泥、水、容器。
2. 将橡皮泥放入容器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3. 让学生多次实验,记录不同条件下橡皮泥的沉浮情况。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橡皮泥沉浮的关键因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评估学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沉浮原理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探讨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2. 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泥沉浮的原理,如密度、浮力等。
2.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 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解释。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2. 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章: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2. 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橡皮泥船只、浮力计等。
【小学科学】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2)
【小学科学】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2)第一单元沉和浮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饭可以随便吃,但话不可随便说。
在第三节课的学习中,我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前面说话的不慎重,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虽然学生没有留意——当然还有可能是限于我的淫威不敢提出。
西西,还是我自己坦白吧。
在第一课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我给学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水中”,必须把什么啤酒盖、纸片、木头、石块等物体放在水里,然后再观察它们的沉浮。
这样做是有依据的。
在旧版的这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一种是放在水面上观察沉浮,一种是放在水底再观察沉浮,然后引导第二种放的方法更合理。
在修订版的教师用书中,对这个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好了,当时觉得这样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课也比较顺利地上下来了。
问题出在哪呢——就是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课题,这个“在水中”,跟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在水中”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都要求是在“水中”,那第三课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也是应该先放到水底的吧?如果这样做,那橡皮泥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吗?喂喂,别急着否定!其实还是能的,只是这时候橡皮泥的形状只能是做成空心的球形或者饺子形之类,但如果做成这样的形状,这一课中许多教学内容就无法实施了,因为教材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教学做成船形然后研究排水量大小导致浮力的大小变化。
这到底该怎样去处理才比较合适呢?直到现在还是困惑。
思考:1.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
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学习如何使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密度。
•发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探究其原因。
1.2 教学重点•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学习使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密度。
1.3 教学难点•发现橡皮泥在水中是否会沉浮。
•分析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1.4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实验盘、橡皮泥、块状物(例如石头、水果、木块等),量筒、水。
•教学课件。
1.5 教学过程•介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引出实验问题:橡皮泥在水中是否会沉浮?•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器材的特征,提出实验设想:如何测量橡皮泥的密度?•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密度,并记录不同材料的密度值。
•向实验盘中加入水,并将不同材料一一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学生观察并记录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总结实验结果及结论,并通过教学课件进行简要讲解。
二、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学生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学习了使用实验法确定物体的密度,并了解了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积极操作,探究问题,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从而提高了其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本堂课也能够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过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们在进行实验时可能会因为误操作影响实验结果,因此需要老师多加指导和监督。
同时,学生在分析实验数据时还需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探究和思考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最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一、教材简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
本课将用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实心的橡皮泥沉入水底,船形橡皮泥却能浮在水面上,原因是船形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了。
本课引入了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活动,通过比较各种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揭示沉浮变化的基本原因,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本课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二、教学背景:
在这课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学生对橡皮泥是比较熟悉的,一些学生或许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类似的经验,能够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浮在水面上。
但是,一般的学生都不会去考虑其中的原因,本课将带领学生用实验数据揭开其中的秘密。
三、教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导学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导学案
一、导入引言
橡皮泥是一种我们常见的材料,我们经常用它来制作各种形状的物品。
但你知道橡皮泥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二、实验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探究其原因。
三、实验材料
1. 橡皮泥
2. 水槽
3. 水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好水槽和水,将水倒入水槽中,水的深度为橡皮泥的一半摆布。
2. 将橡皮泥制成球状,直接将其放入水槽中。
3. 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
1. 橡皮泥在水中会沉浮不定,无意会浮在水面上,无意会沉到水底。
2. 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时,表面会有一层水花,看起来很有趣。
六、实验分析
1.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由于橡皮泥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会浮在水面上。
2. 当橡皮泥的形状不规则或表面有气泡时,会影响其密度,导致橡皮泥沉到水底。
七、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与其密度有关,密度小于水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密度大于水的物体会沉到水底。
同时,我们也发现橡皮泥的形状和表面状态对其沉浮情况有影响。
八、延伸拓展
1. 你可以尝试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和表面状态,观察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2. 你还可以尝试将橡皮泥放入不同浓度的盐水或糖水中,观察其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有何不同。
通过这个实验,希望你能更深入地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祝你实验顺利!。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含教学反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主要教法
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
橡皮泥的 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
放入后 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毫升)
沉浮状况
实心团
200
沉的形状
200
浮形 1
200
浮形 2
200
浮形 3
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课后 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思考:
1.对于新概念“排开的水量”的理解? 学生对于为什么要了解排开的水量心存疑惑,引发学生了解排开的水量与物体在水中 沉浮之间的联系后,学生对于排开水量有更深的认识。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
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
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课题
时间:___月____日
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
过程与方法: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2.教学重难点•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3.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体,提问“这些物体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问题“哪些物体能够浮在水中?哪些物体会沉在水中?”•第二步: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引导学生认识到重力和浮力是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实验和图表的展示,使学生真正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第三步:开展实验环节,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制作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让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并以此验证之前所学的沉浮规律。
•第四步: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不同材质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实际生活中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掌握通过橡皮泥模拟实验来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不断完善教学效果。
1.技巧引导在引入新知识的环节,我采用了一些技巧来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通过关键问题和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不同材质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特点,我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做了一些因材施教的调整。
对于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我允许他们自主制作橡皮泥物体并记录实验结果,而对于实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3.课后拓展在教学结束后,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课后拓展内容,比如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实际应用案例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沉浮的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人教版
3.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结论。他们能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 结合《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 题目: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理。
答案:实验步骤如下:
a. 准备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如球形、长条形等。
b. 将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情况。
c.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橡皮泥沉浮的规律。
d. 根据实验结果,解释橡皮泥沉浮的原理。
4. 题目:请解释如何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来控制其在水中的沉浮。
随堂练习:
-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 介绍与《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精品」教科小学科学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2)
【小学科学】2019最新教科小学科学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word教案(2)第一单元沉和浮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有这样一句俏皮话:饭可以随便吃,但话不可随便说。
在第三节课的学习中,我真的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前面说话的不慎重,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圈套,虽然学生没有留意——当然还有可能是限于我的淫威不敢提出。
西西,还是我自己坦白吧。
在第一课讨论“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时候,我给学生强调了一点,那就是“水中”,必须把什么啤酒盖、纸片、木头、石块等物体放在水里,然后再观察它们的沉浮。
这样做是有依据的。
在旧版的这一内容中专门介绍了两种放物体的方法,一种是放在水面上观察沉浮,一种是放在水底再观察沉浮,然后引导第二种放的方法更合理。
在修订版的教师用书中,对这个部分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教科书第2页的两幅图,是让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观察活动一观察砖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确定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同时,规定了操作的方法:把物体轻轻从水面放人水里,而不是把物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好了,当时觉得这样是正确的,没有什么问题,课也比较顺利地上下来了。
问题出在哪呢——就是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研究上!让我们一起来看课题,这个“在水中”,跟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在水中”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都要求是在“水中”,那第三课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也是应该先放到水底的吧?如果这样做,那橡皮泥还可以浮在水面上吗?喂喂,别急着否定!其实还是能的,只是这时候橡皮泥的形状只能是做成空心的球形或者饺子形之类,但如果做成这样的形状,这一课中许多教学内容就无法实施了,因为教材有较大一部分内容是教学做成船形然后研究排水量大小导致浮力的大小变化。
这到底该怎样去处理才比较合适呢?直到现在还是困惑。
思考:1.一位优秀教师的智慧必须是精与博的有效结合。
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必须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必须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必须力求合理有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控制变量,进行实验观察。
三、教学准备:1. 每人一份实验材料:橡皮泥、容器、水、测量工具。
2. 实验场地:教室内的实验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橡皮泥制成的各种物品,引导学生思考橡皮泥的特性。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橡皮泥能在水中沉浮?3.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指导:引导学生思考橡皮泥的密度、水的密度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橡皮泥沉浮的规律。
6. 知识拓展:教师介绍橡皮泥在其他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如盐水、酒精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准确。
2.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探讨如何更好地控制变量,提高实验效果。
3. 教师总结本次教学,强调橡皮泥沉浮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布置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橡皮泥沉浮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结论总结能力。
3. 考查学生对橡皮泥沉浮原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过程中用水适量,避免水溅出造成滑倒。
2. 使用测量工具时,小心操作,避免划伤。
3. 橡皮泥要捏成适当大小,以免放入水中造成堵塞容器的情况。
4. 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安静、整洁,遵守实验纪律。
八、课程拓展:1. 邀请物理老师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浮力原理。
2. 组织学生参观船舶博物馆,了解船舶浮沉的原理。
3. 开展橡皮泥创意制作比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与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与分析作者:黄彩梅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6期教学目标:(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橡皮泥排开的水量跟浸入水中的体积是相等的。
(3)认识到认真严谨地采集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暴露前概念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生:记得。
师:老师请一个同学边说边表演,哪位同学愿意来试一下?(准备两个杯子和鸡蛋大小的石头)生:乌鸦飞了很久,非常口渴,后来找到一个瓶子,但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
聪明的乌鸦刁起了瓶子周围的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上升了,最后乌鸦就喝到了水。
(学生表演,两只杯子对比,占据了空间,水面升高)师:说得非常好。
看来同学们对乌鸦喝水的故事知道得还真不少。
瓶子里的水为什么升高了呢?生1:因为小石子有重量。
生2:小石子进去后,把水“压”上来了。
生3:小石子占用了水原来的位置,把原来位置的水挤出来了。
师:这位同学表达得真好,水原来在瓶子里占据了空间,小石子沉下去后,占据了空间,那部分的水就被“挤”上来了。
师:水面的上升,我们给它一个科学的称呼——“排开的水量”。
我们课文上第8页有更具体的表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吧!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橡皮泥,我们一起来学习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导出课题)教学分析:从孩子原有的认知出发提出问题,围绕有组织的教学而进行探究,建立和改善儿童的科学概念,从而在探究活动中建立科学概念。
二、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师:橡皮泥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呢?(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
)师:如果保持橡皮泥重量不变,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沉浮会不会改变?(请四名学生上台演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四种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验证学生猜想,把四种不同形状的橡皮泥放入四个装有200mL水的烧杯中,学生认真观察。
)师:橡皮泥形状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学生交流,反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教案教学设计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泥的沉浮现象2. 浮力的概念3. 影响浮力的因素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橡皮泥2. 容器3. 清水4. 实验记录表5. 科学知识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橡皮泥能在水中浮起来。
2.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橡皮泥的沉浮现象,探讨影响浮力的因素。
4. 知识拓展:介绍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验现象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验和所学知识,完成课后思考题。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记录学生在讨论中的发言,评估其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3. 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安全与环保:1. 强调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容器时造成伤害。
2. 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实验后要将水资源充分利用。
3. 提醒学生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保护环境。
八、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课堂分享实际应用案例,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相关设施,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开展课后科学小研究,鼓励学生探索浮力在其他液体中的表现。
九、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一、教学内容: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 掌握沉浮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四、教学准备:
1. 橡皮泥、水
五、教学过程:
1. 打开课堂活动:向学生展示橡皮泥,询问学生知道橡皮泥能做什么
2. 情景导入:让学生想象,将橡皮泥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事情?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组确定一个组长,让学生组内讨论,得出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4. 练习:在课堂上练习,让学生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橡皮泥的沉浮情况,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5. 巩固:讨论已知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将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出来,并由老师解释,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六、教学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可以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掌握沉浮的
原因,并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出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4.14《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 实验材料:橡皮泥、容器、水、尺子等,用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直观地观察浮沉现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新课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即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3.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用尺子记录橡皮泥沉浮的位置。
4.结果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黑板上的浮沉条件图示进行解释。
5.生活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浮沉条件的例子,如船舶、救生圈等。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橡皮泥、容器、水、尺子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PPT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在水面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物体浮沉条件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和理解。
②用颜色区分物体沉浮的不同状态,如下沉用蓝色表示,悬浮用绿色表示,上浮用红色表示。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案
一、教学内容
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的规律;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和探究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运用英语进行普通话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沉浮规律;
2. 运用英语与同学交流、沟通,完成实验。
四、教学准备
1. 橡皮泥;
2. 盆;
3. 水;
4. 杯子;
5. 英语单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
1. 板书出示小组内容。
2. 提问: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是什么?并让学生回答。
3. 引入实验:我们今天要探究的是橡皮泥在水中沉浮的规律。
让学生先看图片,让他们推测橡皮泥在水中会沉浮吗?
4. 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准备好相应的实验材料,
引导学生开展实验。
5. 进行英语交流: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用英语向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比如用“put”表示放,用“float”表示漂浮等。
6. 小组评议:学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询问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看看实验结果是一致的还是不一致的,然后做汇总,形成报告。
7. 总结:让学生总结做实验过程中发现的规律,比如明确在水中松软的物质会漂浮,而密实的物质会沉下去,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结论总结出来。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明白了不同物质沉浮的规律,也提高了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技能。
在教学上,有几点需要进一步改进:1)实验前准备的材料要更加充足,以方便学生进行实验;2)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有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单词或句型,让学生更加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1)
学生讨论
学生通过猜测什么形状的橡皮泥可能浮在水面上,并进行设计。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
空心的或船形的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的不同形状排开的水量一样多。
讨论并汇报
学生汇报最终发现: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布置学生课后用橡皮泥做1艘小船,研究在相同重量下,怎样增加排开的水量,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加深了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推动学生进行课外科学探究。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沉排开的水量小(浸入水中的体积小)
浮排开的水量大(浸入水中的体积大)
分层作业设计
单位:姓名:日期:
1、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1)、演示实验:
(2)、学生实验:
(3)、交流汇报:
(4)、讨论:
(5)、提问:
2、让橡皮泥浮在水在面上
(1)、学生实验:
(2)、交流汇报:
(3)、讨论:
3、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三)、学以致用
(四)、课后延展
课件展示一艘轮船,提问:钢铁块在水中是下沉的,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猜测。接着出示本课的研究材料——橡皮泥,引出本课的研究问题,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秘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科版(1)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1.用量杯测量不同形状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改变橡皮泥水中的沉浮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重要。
2.在探求过程中,懂得团体协作的重要性。
3. 通过红军渡口的认识,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排开的水量在沉浮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水槽6个,量杯6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6个,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1.导入:情境导入:一九三六年四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王震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一万百千余人长征渡过金沙江北上抗日,我们家乡士旺(苏普湾)渡口是七个渡口之一。
(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长大了为祖国的发展出力。
)当时用的都是木船,现在大家见到的都是铁皮船了。
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下沉的,而铁皮做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呢?教学内容导入:相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沉浮状况不改变。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那么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状况吗?2.让学生动手观察一块实心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重量没有改变,体积也不改变,放入水中的沉浮状况。
3.把一块实心橡皮泥放入量杯中观察水平面的变化,并记录排开的水量;再把这一块橡皮泥改变成不同形状(实心),放入量杯中观察水平面的变化,并记录排开的水量。
4.分析:实心的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橡皮泥改变成不同形状放入水中也是沉的,5.思考:改变形状,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6.分组实验(分成五个小组)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询问了教研室的黄老师,黄老师经过
一番思考,给我提出了一个好建议:
同一块橡皮泥,沉的形状完全进入水
中,排开的水量比较的大,浮的形状
进入水的体积比较小,排开的水量比
较的小;如果在浮的形状上装上一些
载重的东西,它进入水的体积可能就
会变大,排开的水量也会变大的!可
以试试!
3. 验证
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杯壁上,导致发现不合理?
意外
第二节课,我准备让学生拿出自
己的橡皮泥进行4个实验,特别强调一
定不能贴在杯壁,反复三次,加强实
验的可行性!
但五(3)班的数据结果出人意料:
橡 皮 量杯 放入后水 泥 的 里的 面刻度 形状 水量
(毫 升)
排开的水量 沉
(毫升)
浮
情
况
实 心 150 175 158 163 25 8 13 沉 团
这次我特地准备了大、中、小三种不
同的橡皮泥,分别进行5次实验,在
能浮的形状中承载了一些重物(橡皮
泥),结果如下:
橡 皮 量 杯 放入后水 泥 的 里 的 面刻度 形状 水量
排开的水量 沉
(毫升)
浮
情
况
大 中 小大 中 小
实 心 150 175 160 155 25 10 5 沉 团
沉 的 150 170 155 152 20 5 2 沉 形状
1
浮
的形
状②
能 浮 150
152
2
浮
的形
状③
汇报时,学生从数据中,发现:(1)同
一块橡皮泥,形状不同,排开的水量
也不同,(2)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比
较大,浮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比较小。
面对学生的数据和汇报,我愣住
了:发现(1)是正确的,确实:同一
块橡皮泥,形状不同,排开的水量也
不同。但是发现(2)与理论完全背道
能 浮 150 180 170 156 30 20 6 浮 的形 状①
能 浮 150 175 167 157 25 17 7 浮 的形 状②
能 浮 150 177 168 160 27 18 10 浮 的形 状③
240 教育管理与艺术 2014年第3期
根据表格中的大、中、小三种橡皮泥 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不管是哪种 大小的橡皮泥,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 没有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一般浮 的形状的橡皮泥刚开始的排开水量比 较小,但在承载了一些重物后,就变 成了大排开量,从中也可看出,轮船 为什么不但能浮在水面,更能装载一 定数量的重物。在实验中,我也发现
教育随笔
当理论邂逅实践
——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案例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虹桥第二小学 万彬彬
美丽的课堂如一首诗,魅力的教
学像一首歌。那些词语触动人心,那
些音节产生共鸣,而那些数据却产生
了尴尬的局面,但也造就了努力的探
索……
缘起
前面已经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
学生也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
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
越大,越容易浮!
课后学生特地问我:“老师,根
据我的数据不是应该是沉的物体排开
水量大,为什么钢铁造的轮船排开水
量大?”我只能回答:“它们浸入水
的体积有什么不一样吗?浸入水的体
积大,排开的水量大!”
为此,我特别记录了学生实验的
数据,反思这一环节,原因在哪?是
因为橡皮泥太小了吗?还是是因为都
是统一的橡皮泥呢?是不是可能粘在
数据,我在矛盾……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大多数小
组都是这两种数据:
橡 皮量 杯
泥 的 里 的 放入后水面 排开的水量 沉 浮
形状 水 量 刻度
(毫升) 情况
(毫
升)
实 心 150 155 155 5
5
沉
团
沉 的 150 160 155 10 5
沉
形状
能 浮 150 155 152 5
2
浮
的形
状①
能 浮 150 151 151 1
浮状态。《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将用
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测量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通过比较各种形状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揭示沉浮变化的基
本原因,从而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
么能浮在水面上。
教学中,我将比较橡皮泥排开的
水量作为一课时,让学生有充裕的时
间进行实验,从感性认识获得理性结
论,但面对学生认真实验获得的真实
矛盾仍然存在,就这样结束了
吗?还是就按照学生的数据得出结
论?还是应该就给予理论结论?目标
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
据的重要,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
得证据的重要性,真实数据为理论依
据服务,怎么办?
铃声响了,我的理智往一边倒:
我不能让学生的理论发生错误:我给
予学生科学理论结论:同一块橡皮
泥,浸入水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
的数据结论完全和理论相反;另外一
位郑老师教学的两个班级中:一个班
级11个小组只有2组是能得出正确的理
论,其他的小组相反;另一个班级12
小组只有3组能得出正确理论,其余也
都相反。(两位老师准备的材料和我
第二节课是一样的)
看来这是大家共同的一个难题,
必须解决!
2. 求教
对于这个问题,我百思不得其
解,终于在一次教研活动时,我特地
而驰,难道数据是不精确的?但是他
们14个小组通过了15分钟的实验得出
是这样的结论!
我应该怎么做呢?在真实和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矛盾……
学生在等待答案,我只能匆匆掠
过,没有讲解学生的结论是对是错;
从而转入了钢铁造的轮船为什么能浮
在水面,学生通过发现(1)能讲出是
因为,空心的体积比较大,但是排开
的水量变大了,仍然得不出结论!
浮的形状只能增加一定的货物,否则 过一会(大约3秒)它自己也会自动下 沉。我想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能够更 加深刻体会到为什么有“限载”,为 什么有“最大载货量”!
结论 原来,我们的理论和我们的实 验操作是符合的,实验能验证理论的 正确性,只是我们的理解还是稍有欠
缺, “天才和白痴只隔一条线”,这 句话我现在能深刻体验了!当然,我 在课堂上也会重新补救这一课,当真 实的数据和理论产生冲突时,我们必 须不断的探索、验证,不能“误人子 弟”,因为——完善学生的认知是我 们教师的职责!
沉 的 150 160 157 161 10 形状
能 浮 150 170 155 160 20 的形 状①
能 浮 150 160 156 160 10 的形 状②
7 11 沉 5 10 浮
6 10 浮
学生通过自己的数据依然得出了相似 的结论。
两节课后,我记录了两个班级小 组的数据,进行对比,看来,不是橡皮
泥的问题,也不是橡皮泥形状和杯壁的
关系,难道是水量还是烧杯的问题?还
是因为烧杯(300ML)的刻度比较大,
数据可能发生错误?由于学校实验器材
的匮乏,我使用的是300ML的烧杯,没
用量杯、量筒,刻度可能会不准?
探索
1. 调查
我特地询问了同是教学五年级科
学的两位专职教师,其中一位陶老师
说他们2个班级的学生也是这样,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