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
影子银行及监管研究共3篇
影子银行及监管研究共3篇影子银行及监管研究1影子银行及监管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张,金融业已经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影子银行——逐渐形成并崛起。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业务性质和监管缺失等原因,影子银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进行影子银行及监管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究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和监管等问题。
一、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1. 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除了传统银行系统之外,通过套利机会等方式,筹集资金,向非金融机构或者类银行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2. 影子银行的特点(1)高风险性。
影子银行所从事的业务大多都是高风险的,包括融资融券等杠杆交易,以及理财产品、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发行。
(2)传递风险的能力强。
影子银行与银行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各种制度性的监管措施,因此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3)网络化经营。
影子银行通常采取多元化和网络化的经营策略,通过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但同时也使其监管难度增加。
3. 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银行对冲基金、机构套利和新的投资银行,这三个阶段都可以视作影子银行的前身。
影子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金融模式,始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2011年。
2013年,中国国务院将影子银行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纳入全国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范围,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
二、影子银行的监管挑战1. 影子银行监管的难点影子银行监管存在着诸多难点,如风险分类、监测、回溯和预防等方面。
与传统的银行监管相比,影子银行的监管涉及的市场主体比较多,金融产品种类繁多,监管风险高,因此更具挑战性。
2. 监管措施(1)加强信息披露。
在监管措施上,政府可以加强信息披露要求,要求影子银行披露经营情况、流动性风险和债务么例如期限、利率等信息,以规范其经营行为。
(2)加强监管配合。
监管部门应与金融机构、市场参与者等加强协同配合,通过信息共享、数据监测和风险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监管过程中的问题。
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论文
影子银行体系与金融监管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1摘要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及其影响出发分析了近几年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不完善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巨大风险同时对其如何触动了本次金融危机作出了分析,并简要论述了当前个主要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
并对我国影子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做了僬侥成熟,并提出相关的监管意见。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风险监管措施银行体制一、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及影响(一)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影子银行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金融概念,一般是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与传统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
从金融学定义上讲,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高度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等复杂金融工具,但却无足够资本及复杂的监督机制在背后做为支撑的的金融中间机构;这些机构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相应的,影子银行体系就是有影子银行所组成的非银行的金融体系。
(二)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的出现使得金融机构更大程度上获得了流动性,从而使得央行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回笼资金的时候,影子银行却一部分的填补了这部分流动。
从而使得央行对货币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了国家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
使得宏观经济政策在具体领域无法发挥作用。
引发此次金融危机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影子银行时空的一个重要影响。
二、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监管在过去的几年中,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的在金融市场发型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大规模扩张负债及资产业务。
截止到2007年其规模就已经达到了21万亿美元,而传统银行体系规模也不过就14万亿美元。
然而,在监管方面,影子银行却一直凭借其自身的特殊性而游离于体系之外,积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开始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逐渐将影子银行纳入到监管体系,并随之形成一系列政策。
中国影子银行报告2023
中国影子银行报告2023引言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形式,也逐渐在中国崛起。
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从事与银行类似或与银行有联系的金融活动,但并不受到银行监管的机构或个人。
本报告将分析中国影子银行行业的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1. 影子银行的定义与特点影子银行是指那些未受到传统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或个人,他们从事与银行类似或与银行有联系的金融活动。
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度融资杠杆:影子银行通常通过借贷和杠杆交易来获取利润,风险较高。
•较低的透明度:由于缺乏监管要求,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相对较少,投资者难以获得全面的信息。
•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影子银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包括信托、资产管理计划、理财产品等,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2.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现状中国影子银行行业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监管部门的数据,中国影子银行业的规模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近30%,到2022年底已经达到了约20万亿元。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2.1 高收益吸引相比传统银行的存款利率较低,中国影子银行往往能够通过提供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吸引投资者。
这使得许多投资者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影子银行的产品中,寻求更高的回报。
2.2 金融创新影子银行通常能够通过金融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例如,资产管理计划、理财产品等,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参与。
2.3 金融监管的漏洞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相对较为滞后,很多监管漏洞给了影子银行可乘之机。
影子银行的存在也是对传统金融监管的一种挑战。
然而,中国影子银行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3.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与挑战3.1 高度融资杠杆的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高度融资杠杆使得其风险相对较高。
在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时,影子银行很容易受到冲击,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传染。
3.2 透明度不足相较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的透明度较低。
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研究
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研究【摘要】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业以外、不受传统监管体系约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的类型分类、风险来源分析,以及监管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了影子银行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未来,建议加强监管政策,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覆盖面,以应对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金融体系稳定和风险治理的挑战。
影子银行监管改进的必要性和深化风险监管的重要性是本文结论的重点。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和监管政策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定义,类型,风险监管研究,监管政策,风险来源,挑战,发展趋势,监管改进,重要性,研究展望1. 引言1.1 影子银行的概念介绍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传统银行监管和规范约束的金融机构或行为。
这些机构或行为在进行金融活动时,往往采用非传统的融资方式和风险管理手段,以获取高额回报。
影子银行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债权融资、资产证券化、信贷保证、货币市场基金等。
由于其独特的运作模式和高风险性质,影子银行一直备受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
影子银行的概念始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大量的金融机构利用影子银行体系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活动,最终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崩溃。
自此之后,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试图防范金融风险的积累和传导。
由于影子银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监管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监管边界不清、监管工具不足等。
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定义和运作机制,分析其风险来源和监管挑战,探讨监管政策的发展趋势和建议,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金融稳定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的研究,探讨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提出监管政策建议,以推动影子银行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影子银行是指在金融体系内部,以银行业务为主导,但规模较小、管理较弱,且缺乏传统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庞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和金融风险的传递具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措施对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1.信用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链条过长、资产质量不佳、违约风险增加等方面。
由于影子银行的缺乏监管,导致资金链条过长,当一家机构违约时,往往涉及多家机构。
部分影子银行运作模式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到位,导致资产质量不佳,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这些信用风险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流动性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链条脆弱、难以及时偿还债务等方面。
影子银行通常依赖短期资金来支持长期资产,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导致债务无法及时偿还,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
3.市场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投资者恐慌情绪高涨、市场波动大、资产价格波动等方面。
由于影子银行通常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进而对市场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4.监管套利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套利风险主要表现在规避监管、违规操作等方面。
受到传统银行监管的限制,一些机构利用影子银行的灰色地带进行监管套利,规避监管、从事违规操作,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1. 宏观审慎监管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监测、监管框架完善、跨市场协调等方面。
中国监管部门通过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系统,监测影子银行的运作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预防金融风险的扩散。
监管部门加强与其他市场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形成跨市场监管的合力,有效应对影子银行的跨市场经营行为。
2. 创新监管工具中国监管部门还创新监管工具,对影子银行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
包括加强对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规范影子银行的投资行为,提升金融科技监管水平等。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摘要】影子银行是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但风险较高的领域。
本文从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入手,深入分析了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监管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本文提出了影子银行监管面临的挑战,以及加强监管的建议,包括跨部门协作和更完善的监管机制。
展望未来影子银行的发展,呼吁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促进影子银行风险的有效管控,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关键词】。
1. 引言1.1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引言本文旨在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点、发展趋势、风险分析、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的政策与措施以及影子银行监管的不足之处等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我们还将探讨影子银行监管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监管的建议,并展望未来影子银行的发展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为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点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系统之外运作的金融机构或实体,它们提供银行类似的服务但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的机构。
影子银行通常以更高的杠杆比例运作,利用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和交易策略来获取利润。
它们可以包括对冲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等。
影子银行的特点包括高杠杆运作、较低的透明度、复杂的交易结构、高风险和高回报。
影子银行通常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和风险转移,因此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受到金融科技的影响,使得其业务更加复杂和全球化。
由于影子银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监管部门面临着监管难度大、监管空白多的困境。
影子银行的风险可能会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对金融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成为当务之急。
2.2 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1.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金融科技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影子银行将更加依赖技术创新来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中国影子银行报告
中国影子银行报告一、本文概述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影子银行在中国经济中的角色日益显著。
本报告旨在全面剖析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市场参与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定位。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市场结构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详细剖析,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方面,以揭示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随后,我们将对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进行评估,分析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及面临的挑战。
我们还将探讨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包括其对中小企业融资、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对影子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为关注中国影子银行问题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深化,以及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迁而逐步演进的。
其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萌芽期。
在这一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涉足类似银行的业务,如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信托产品、提供担保服务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了一定的融资支持,初步形成了影子银行的雏形。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
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金融机构对利润的追求,影子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影子银行机构数量大幅增加,业务范围也迅速扩大。
除了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外,还包括了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私募基金等多种形态。
这些机构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提供委托贷款等方式,为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
第三阶段,风险暴露期。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金融监管的加强,影子银行的风险开始逐渐暴露。
浅析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及监管模式
浅析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及监管模式引言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除了传统的银行业和证券业外,还涌现出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金融系统,被称为“影子银行”体系。
本文将从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风险与挑战、以及监管模式等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通过不同形式的金融活动,提供类似传统银行业务的非传统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包括但不限于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阳光私募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部门等。
它们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融资渠道、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等方式,满足了部分金融市场的需求。
影子银行的特点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风险传导快速:影子银行通过杠杆放大效应,能够迅速将金融风险在系统中传导开来。
2.资金来源依赖于短期市场:影子银行以短期资金为主要来源,相比传统银行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3.产品创新和多样性:影子银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4.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影子银行的交易和流程相对不透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较高。
影子银行的风险与挑战影子银行的发展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一些风险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的规模庞大,并与传统金融体系紧密相连,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将对金融市场产生严重影响。
2.风险集聚与迅速传导:影子银行的杠杆放大效应以及快速的风险传导特点,导致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迅速扩大并波及整个金融系统。
3.风险管控和监管挑战:影子银行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质,使其风险的管控和监管变得十分复杂。
监管模式的演变在面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挑战时,我国的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以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1.初期监管模式:在影子银行体系刚兴起时,监管比较薄弱,监管重点主要集中在传统金融机构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相对较少。
2.逐步强化监管:随着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和风险的暴露,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研究【摘要】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正规监管制度之外从事金融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监管的不足会导致影子银行活动的不规范和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当前,影子银行监管举措不够完善,虽然一些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但仍需要加强监管措施来规范行业发展。
在加强监管的过程中,应注意平衡规范和创新,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加强监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重塑金融监管体系,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问题,研究意义,定义,特点,监管不足,监管现状,监管措施建议,风险重视,加强监管。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全球范围内,影子银行的规模不断增长,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开始对影子银行展开监管。
由于影子银行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监管存在困难,监管措施也面临挑战。
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风险以及监管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影子银行的本质,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子银行的本质和特点,揭示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分析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点可为监管部门提供更准确的监管标准,帮助监管机构及时识别和应对影子银行风险。
关注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及监管不足导致的问题,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金融稳定性的重视,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和监管措施建议则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参考,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避免金融风险的进一步积累。
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影子银行的认识,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促进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其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影子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于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对策来加以解决。
本文将从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1. 风险隐患较大我国影子银行系统与传统银行体系相比,其风险管理、监管程度较低,资产负债表信息披露不充分,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一方面,影子银行通常以非银行的形式进行业务操作,包括信托、理财、资产管理等,这些业务往往涉及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者投资失败,可能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
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相对薄弱,监管部门往往无法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难以有效监管,导致风险得不到及时的控制和化解。
2. 金融乱象频现影子银行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金融乱象频现。
由于监管制度不健全,影子银行市场容易出现乱象,一些非法机构或者非法集资行为经常发生,给广大投资者和市场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一些影子银行机构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可能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造成金融秩序混乱,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3.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影子银行业务的过度发展可能导致金融资源过度向金融行业集中,而忽视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这将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甚至引发金融泡沫,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对策研究1. 健全监管制度为了解决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健全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各项业务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双重备案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监管的全面性和时效性,增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能力。
还需要建立健全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影子银行风险,减少金融乱象的发生。
2. 加强行业自律除了政府的监管,还需要加强行业自律,提高影子银行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规范经营。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及监管对策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及监管对策【摘要】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是指除传统银行体系外,由非银行机构组成的一种金融体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定义、发展历程和监管现状。
随后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连锁反应风险,并提出了监管对策建议。
最后讨论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与监管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特征以及监管对策的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复杂的金融体系,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特征,监管对策,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连锁反应风险,监管挑战,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定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是指在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以非正规渠道进行金融活动的一种金融体系。
影子银行通常不受传统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其规模和活动范围可能会对金融稳定性和经济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影子银行体系通常包括各种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它们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开展资本运作,为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服务。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定义在近年来备受关注,主要原因是其不透明性和风险性越来越受到金融监管机构和学术界的关注。
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既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融资支持,也可能因其缺乏监管而带来系统性风险。
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定义需要更加清晰和准确,以便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其本质和运作机制,从而有效管理和监控其风险。
1.2 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
当时,中国金融市场逐渐放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传统银行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需求。
这也促使了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它们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初期阶段,主要以信托、资产管理计划、保险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为代表。
影子银行问题与监管研究
影子银行问题与监管研究【摘要】经过全球的共同努力,金融危机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已渐渐远去。
在各国经济喘定之际,对这场危机、金融体系缺陷的反思也在全面展开。
随着中国在金融危机时期的贷款的逐渐到期、利率的增长、影子银行相关消息的不断出现,中国和次贷这两个词语也常常被联系在一起。
因此关于影子银行的相关问题也逐渐成为中国金融界关注的课题。
虽然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商业银行的创新、给社会融资注入新的力量,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文章通过对影子银行的涵义、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进而提出一些监管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一、影子银行的涵义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在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考利提出,他把影子银行定义为“有银行之实但却无银行之名的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以外的机构”。
第二年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提出了平行银行系统的概念。
他将那些通过非银行的融资安排,利用短期融资资金购买大量高风险、低流动性的长期资产的机构称作“平行银行系统”。
同年,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将此类金融机构定义为“准银行”。
2009年之后,将这三个概念统一于“影子银行。
一般而言,影子银行是指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21世纪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较西方发达的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仍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还处于逐步开放的过程中,所以我国影子银行的功能目前也主要是在商业银行的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方面。
二、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21世纪以来,影子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资产规模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资产规模与日俱增。
资金需求者为缓解利率管制和信贷总量管制对其的影响,便将融资的橄榄枝抛向了影子银行系统。
影子银行监管国内研究综述
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国内研究综述摘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危机。
有人认为,导致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影子银行。
2011年我国出现了温州“跑路事件”,民间借贷问题浮出水面,影子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乃至经济的潜在风险。
影子银行的概念是2007年开始提起的,因而人们对其的研究历史并不长。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危机;风险;监管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一、影子银行的概念纵览国内外的学术研究,大家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几乎是一致的,尤其是国内学者,大都认为,“影子银行”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董事麦卡利(mcculley)在2007年的报告中提出的,指“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它们筹集到的多为短期不确定的资金,由于游离于联邦政府的监管之外,它们没有再贴现的权利,也不能加入存款保险组织”。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只要涉及借贷关系和银行表外交易的业务都属于‘影子银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发展室主任易宪容给出如此定义。
在中国的市场现实中,影子银行主要涵盖了两块:一块是商业银行销售得如火如荼的理财产品,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销售的类信贷类产品,比如信托公司销售的信托产品,另一块则是以民间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
二、影子银行的特点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交易模式采用批发形式,有别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其二,进行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其三,杠杆率非常高;其四,影子银行的主体是金融中介机构,载体是金融创新工具,这些中介机构和工具充当了信用中介功能;其五,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存在监管套利的行为。
三、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正如巴曙松(2009)所说,在过去20 年中,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信贷的需求与日俱增,美国的影子银行也相应地迅猛发展,并与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参与主体。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它们提供各种类似于银行业务的服务,包括贷款、投资等。
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运营风险。
影子银行通常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的监管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在风控和内部管理上出现问题,导致信用违约的风险增加。
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通常依赖于资产托管和融资渠道,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紧缩,影子银行可能面临无法及时偿还债务的风险。
由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模式相对滞后,其运营存在较大的灵活性,容易出现风险隐患。
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主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化监管措施来解决。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要求各类影子银行机构进行备案登记和风险信息披露。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加大了对信托、基金、券商等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了市场行为。
各地监管部门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采取了严格的准入机制和风险评估措施。
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影子银行的业务复杂多样,监管难度较大。
一些机构通过变相规避监管,采取金融创新等方式绕过监管,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仍然不完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密切,监管标准和要求存在差异。
这可能导致监管的盲区和重叠,影子银行的监管效果受到一定影响。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影子银行的风险,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建立统一的监管机构,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提高监管的效率和一致性。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影子银行的准入门槛和信息披露要求,提高机构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及时识别和处置存在的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存在一定的挑战,但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和监管机制的进一步强化,相信中国将能够有效管理和控制影子银行的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研究论文
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及风险监管研究论文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是指一类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机构和活动。
这些机构和活动虽然不属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体系,但是提供了与银行相似的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投资和融资。
影子银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规模,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论文将讨论影子银行的定义、类型以及风险监管的研究。
首先,影子银行的定义和范围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因为它包括了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活动。
一般来说,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金融中介过程中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和活动,但是他们并不受传统银行监管和监督的约束。
这些机构和活动可能包括信托公司、货币市场基金、债务证券化、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等。
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技术,提供更灵活和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影子银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首先是信托公司,它们主要通过吸收储户存款,然后将这些资金投资于各种项目和资产。
其次是货币市场基金,这些基金主要通过购买短期债务工具来获得回报,例如商业票据和国库券。
再次是债务证券化,这是一种将大量贷款打包成证券,然后出售给投资者的过程。
最后是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这些机构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资金,然后再将这些资金投资于其他项目。
影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风险,这也是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影子银行在提供更多金融中介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杠杆效应。
由于它们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的约束,可能会出现过度放松的信贷条件和风险管理不足的情况。
另一方面,影子银行的运作也可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当市场信心受到冲击时,影子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和连锁反应的风险。
为了监管和管理影子银行的风险,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强化监管框架,以确保影子银行的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这可能包括加强对影子银行机构的注册和审查制度,以及监管机构的合作和信息交流。
其次,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测。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非传统金融机构在我国逐渐兴起。
影子银行是指那些不受监管、不受公众透明度所限制的金融实体,其运作方式常常不受传统银行监管、金融规范的影响。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涉足,风险逐渐积聚。
随着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首先,监管漏洞造成了影子银行风险无法有效控制,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
其次,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渠道不畅,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再者,影子银行的存在增加了金融不透明度,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足以看出,研究影子银行问题及对策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研究影子银行问题及对策的意义在于加深对我国金融市场问题的认识,帮助监管部门更好地了解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和风险传导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措施,提升整体金融市场风险防范能力。
研究影子银行问题还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指导,帮助它们更好地规范自身业务,降低潜在风险。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影子银行问题可以帮助他们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选择更具可靠性和透明度的投资渠道。
研究影子银行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监管漏洞、风险传导渠道不畅以及金融不透明度提高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探讨对策和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旨在为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影子银行的规范发展,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支撑。
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问题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相关行业部门和监管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文献综述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
题目:中国影子银行的的界定与监管思路研究文献综述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学班级:13级金融2班学号:7姓名:梁涛中国影子银行的的界定与监管思路研究:文献综述1.引言美国次贷危机被认为首先在影子银行体系内爆发并传导至整个国民经济。
全球经济为此已付出巨大代价,人们不断反思、研究金融危机。
在此过程中,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凸显出来,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关注,一时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新焦点。
这个体系伴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产生、发展与膨胀起来,成为现在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变了金融体系结构,直接关系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导致表内信贷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信贷资金供求状况。
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的影子银行已成为削弱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我国的信用创造和金融稳定运行,因此,中国式“影子银行”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
2.正文2.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影子银行问题,首先要明确目的是什么,才能够有的放矢。
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之外,仍然存在着接受较少监管依然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也存在一些类似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这些都具备了影子银行的特征,其潜在风险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借贷风波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研究影子银行,其目的主要是防止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最终提出监管政策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我们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2.2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2007年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McCulley)于首次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
他认为影子银行通过发行无担保的、缺乏传统银行流动性支持的商业票据进行投融资,脆弱性很高,在投资者拒绝票据展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挤兑和流动性危机。
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定义为“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中介活动”。
影子银行与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与金融监管【摘要】影子银行是指在金融体系外运作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特点包括规模庞大、风险传导快速和监管漏洞等。
影子银行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在影子银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监管是必要的,应该加强跨国合作,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影子银行风险。
结论认为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立更加健全的监管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影子银行跨境传播风险。
有效监管和防范措施将是防范和应对影子银行风险的关键。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监管、风险、挑战、作用、加强、必要性、应对、健全、国际合作、跨境传播风险1. 引言1.1 影子银行与金融监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了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的关注。
影子银行是指一种与传统银行业务有所类似但又不受传统监管的金融实体,其活动涉及融资、投资和信贷等领域。
影子银行的出现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投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金融监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规范和监督影子银行的活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加强金融监管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也能提升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影子银行跨境传播风险,成为当前金融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已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相关学者和监管机构纷纷展开讨论和研究,希望通过合作共谋解决之道。
2. 正文2.1 影子银行的概念与特点影子银行是指一种与传统银行不同的金融实体或金融活动,它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辅助、补充、替代传统银行的角色。
影子银行通常以资本市场为基础,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向客户提供类似于银行的融资、投资、支付、风险转移等服务。
影子银行的特点主要包括灵活性、低成本、高风险、缺乏透明度等方面。
影子银行通常采用杠杆操作,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并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以追求更高的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影子银行的金融监管研究作者:潘静柴振国来源:《现代法学》2013年第05期摘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呼声空前高涨,监管当局试图修正监管规则,以适应最新的金融产品结构和业务的变化。
但是,影子银行凭借其创新性、自由化、复杂化,开创了一条“创新—监管制止—再创新”的监管套利模式,而政府监管总是滞后于金融创新。
为提高影子银行监管的有效性,需引入市场约束规则,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
市场约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官方监管的缺陷,即逐步在以政府监管为主的体系中运用市场约束,以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的最佳配合。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监管;市场约束中图分类号:DF438.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3.05.09一、引言影子银行体系(sadow banking sysem)的概念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董事保罗·麦考利(Paul McCulley)提出,意指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1]。
2008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继提出“平行银行系统”(parallel banking sysem)[2]和“准银行”(near-bank)[3]等与影子银行体系类似的概念[4]。
“影子银行”一时间备受关注,实务界和学术界对于影子银行的内涵和外延莫衷一是。
其中,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的界定目前最被广泛接受,即“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种金融实体和业务活动”[5]。
目前,中国还不具有像欧美成熟金融市场那么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相对于中国经济和银行体系的规模而言并不算大。
但是,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其快速发展更可能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原因,而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正是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带来的主要威胁[6]。
对于影子银行的质疑声四起,影子银行体系对金融监管提出了颇为严峻的挑战[7]。
从金融监管视角来看,种种质疑其实质可以归结为如下基本的追问:影子银行如何对金融监管实施套利?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原因何在?如何优化政府金融监管?本文以市场约束理论为切入点,对上述追问给出具有制度实践意义的学理回应。
我们认为,影子银行凭借其创新性、灵活性开拓了一条“创新—监管制止—再创新”的监管套利路径,而政府监管又存在固有的滞后性。
制度设计应充分利用市场约束的高效性弥补政府监管的缺陷,借助市场约束机理,激发利益相关人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的动机,以降低监管成本并提高监管效率。
此外,由于影子银行体系庞杂,产品和业务众多,为行文方便,本文将选择银信合作理财这种典型的影子银行产品[8]进行分析论述。
二、金融监管与影子银行套利之博弈:以银信理财为例影子银行领域的从业者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结合客户融资需求、金融货币政策以及监管规制的变化,产品和业务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由于银信合作产品投资方式灵活、投资标的多样,为腾挪信贷额度和变相放贷,银信合作方式已成为实现信贷出表的重要工具。
即使在监管当局收紧银信合作时期,银行依然通过金融创新转化产品结构、将贷款转化为投资等方式争取信贷额度。
针对银信合作的监管套利行为,银监会在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对于银信合作业务发出专门的监管通知,2009年、2010年又分别对银行信贷转让问题出台了监管通知。
这些通知一般都规定了“禁止性”要求,在表面上看,其起到了抑制银信理财产品过度膨胀的势头,但实质上的效果不佳。
针对一系列的监管新政,银信理财产品的结构不断推陈出新,突显监管制止与监管套利之间的紧张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最初的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扩张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银行信贷规模指标控制,银行通过信托的融资平台腾挪信贷额度;另一方面基于利率管制下的资金脱媒运转,近两年存款利率一直低于社会通胀率,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方式帮助客户实现保值增值[9]。
适度的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行对于银行、信托和金融客户都有益处,但这种融资类银信理财产品涉嫌“变相放贷”和“变相增息”,过度扩张的发行将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准确制定和实施并累积金融风险。
第二,银监会2009 年发布《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下文称2009年银信合作通知),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
针对此规定,银行之间或者达成默契互相持有特定理财产品以保障自身理财产品的销售[10],或者采用“银银信”的模式来规避监管制止[11]。
第三,银监会2010年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文称2010年银信合作通知),明确指出:“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
上述比例已超标的信托公司应立即停止开展该项业务,直至达到规定比例要求。
”针对此监管制止,银行研发出了衍生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即引入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入银信合作链条,其作为融资类银信合作的中介。
有银行委托其与信托公司先成立信托计划,用于受让本行或他行信贷资产,而后由银行受让第三方信托受益权。
衍生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通过添加参与方的产品设计,变相腾挪银信信贷资金通道,突破了2010年银信合作通知中对于融资类银信产品比例的限制。
第四,2010年银信合作通知还规定:“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展投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其资金原则上不得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
”为了规避此规定对公司融资的影响,非上市公司委托信托公司设立“收益权信托”,将股权收益权作为信托财产进行变相融资,股权持有公司承诺在理财到期后按照约定的价格溢价回购股权收益权。
同时,2010年银信合作通知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金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原计划直接抑制银信合作业务的源头,来降低银信合作规模,但针对此规定,银行又研发出“信托受益权”的新型模式进行变相放贷。
可见,股权收益权和信托受益权都为银信合作突破监管新政、实现变相放贷提供了便利。
第五,银监会2011年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下文称2011年银信合作通知)指出,各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此通知要求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
各商业银行应当在2011年1月31日前向银监会或其省级派出机构报送资产转表计划,原则上银信合作贷款余额应当按照每季至少25%的比例予以压缩。
对商业银行未转入表内的银信合作信托贷款,各信托公司应当按照10.5%的比例计提风险资本。
为应对监管当局的严控,金融机构迅速作出反应,其监管套利方式为交互购买信贷资产和信托收益权转让,以压缩表外资产,实现变相转表。
第六,银监会2009 年发布了《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文称2009 年信贷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时,转出方不得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禁止资产转让双方通过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等方式规避监管。
2010年,银监会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下文称2010 年信贷通知)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转让应该遵守的三原则,即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洁净转让原则。
对于买断式的银信合作业务,银行和信托公司为规避监管当局的禁止令,开始采取口头协议的方式由银行到期进行回购。
由此可见,银行与信托公司之间的理财产品不断翻新、日趋复杂,可以规避《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对银行贷款规模的强制性限制,违反国家利率管制政策,进行变相高息揽储,突破2009年、2010年、2011年银信合作通知和2009年、2010年信贷通知政策对于银信合作的制约以实现监管套利。
近几年来,金融监管当局持续出台限制银信合作业务的条例、通知,旨在限制银信合作产品规模扩张,但是效果不佳。
从以下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的周银信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走势图就能得到证实,2012年9月,银信产品发行规模约为230亿元,到2013年3月,其已接近400亿元,仅20周时间,银信产品发行规模增长近74%。
据统计,2012年上市银行中共有9家银行投资了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共涉规模达2932亿元,并且理财产品最终指向为信托贷款[12]。
在2932亿元理财产品的背后,隐约闪现的则是银信合作在表内实现“变相放贷”的套利路径。
可见,近几年出台的监管通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表明上看抑制了银信合作规模,但并未起到控制银信合作放贷比例、限制金融系统风险的目的。
三、影子银行监管套利的成因分析尽管监管当局已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措施,但从目前的监管效果来看,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强度总体不够,监管效果不佳,具有试探性特征[13]。
监管当局发布的一系列改革方案一般都是对于银行变相信贷业务的“禁止性”要求,而未从整个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改革的角度建立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
现有的改革措施并不全面、彻底,职能部门存在监管盲区、信息披露方面监管不力、政府监管效率低下等缺陷,仍有诸多存在重大风险的影子银行业务或活动(如“银银信”、引入信托受益权、收益权信托、交换购买信贷资产等)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
(一)分业监管存在监管盲区我国金融业实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在现行的监管体制下,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监管业务面临不同的监管规则,时常导致监管当局的管理陷入“监管重叠”(regulaory duplicaion)和“监管真空”(regulaion gap)的困境之中[14]。
影子银行业务一般实行混业经营,其创造的金融工具可以突破金融系统和市场之间的边界,打破监管当局部门之间各司其职的格局,活跃于监管盲区之中。
分业监管的职能部门对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融资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管权限和监管手段,因此,影子银行机构和业务多利用监管部门的专门性缺陷进行监管套利。
例如,银监会负责对银行业和信托业进行监管,为控制银信业务风险,规定融资类信托业务占银信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能超过30%,而对于大部分参与银信理财业务的信托公司来说,该项业务的比例都超过80%,对于这些直接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而言,设定30%的上限相当于直接叫停。
但是,对于衍生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银监会的监管对策就不那么受用。
衍生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中的受托机构不是信托公司,而是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加入银信合作链条的作用是替代信托公司作为转移信贷资产的通道,使融资链条更长、结构更复杂、融资功能和意图更隐蔽。
银监会对于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类公司、证券类公司)不具有监管权,衍生融资类信托业务通过引入非银监会监管的参与方,为银信信贷腾挪通道。
可见,混业经营的影子银行业务利用分业监管所产生的监管盲区,绕道实现监管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