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合集下载

国内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

国内影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

02 国内影子银行存 在问题分析
监管套利与风险隐患
01
02
03
监管套利
影子银行通过设计复杂金 融产品,规避监管政策, 获取不正当利益。
风险隐患
由于影子银行业务不透明 、高杠杆等特点,易引发 系统性风险。
监管缺失
部分影子银行业务游离于 监管之外,存在监管空白 地带。
资金来源与运用不规范
资金来源
影子银行资金多来源于短 期批发市场,缺乏稳定性 。
03
风险隔离机制
通过建立风险防火墙、限制影子银行 与传统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等措施, 降低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新兴市场国家经验教训
影子银行发展迅速但监管不足
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子银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由于监管体系相对 滞后,导致一些风险事件和金融危机的发生。
重视宏观审慎监管
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关注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 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风险防范。
存在问题及挑战
监管政策存在空白地带
当前监管政策仍存在一些空白地带,部分影 子银行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存在一定的风 险隐患。
监管标准不统一
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标准不统一, 导致部分机构利用监管套利开展违规业务。
部分机构风险意识不强
部分金融机构对影子银行风险认识不足,风 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加强 监管和引导。
近年出台相关政策法规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全面规范,明确资管产品的分类标准、合格投资者标准、投资范围 等。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
针对银行理财业务提出具体要求,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规范理财资金投资运作。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影子银行是指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在银行、证券市场与保险业以外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

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但风险也逐渐显现,因此严格监管非常必要。

首先,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上。

影子银行机构通常依靠大量的短期资金来支撑其业务运营,但由于其资产质量难以把握,对于难以变现的贷款和投资品,一旦发生大规模减持或者兑付请求,就有可能导致机构出现流动性困境。

此外,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信贷和投资,信用风险的凸显可能会导致多项业务出现债务危机。

在市场风险方面,影子银行一般经营的是非标准化的金融业务,这些业务的份额不明确,市场可以随时出现剧烈波动。

其次,在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同时,监管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当前,影子银行的监管规范和制度不完善,监管部门存在无法适时了解影子银行业务的问题。

影子银行的官方监管机构也不够,监管手段与能力不够完善,难以进行及时回应。

在应对非标准化金融业务方面,监管困难加大,导致监管盲区越来越多,对于影子银行的整体总体风险把控能力降低。

为了有效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提高监管效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一是规范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让其业务趋近银行主业,核心业务应以信贷为主,同时允许在配备足够的银行资本的情况下扩大非标的部分。

二是优化监管规范与制度,明确监管机构的权责,逐步建立与优化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

实现金融监管、回应风险和开放市场间的快速联动。

三是完善信息披露与业务透明度,促进市场参与度,及时发布状况公告,加强信息披露公开度。

强化统一的环节,让金融市场中的各方更加了解影子银行的业务。

总之,影子银行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监管和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未来规范和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与信息披露意识,强化监管部门预测管理能力将能够进一步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投资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利益。

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态风险及其规制对策

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态风险及其规制对策

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态风险及其规制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影子银行正逐渐成为金融体系中的一大隐患。

影子银行指的是非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银行类业务的行为,通常包括信托、保险、基金、私募基金、P2P 网贷等,并且通常会面临较高程度的风险。

本文将从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态风险以及规制对策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态风险1. 风险形态复杂多样中国影子银行的形态多样,包括信托、保险、基金、私募基金、P2P 网贷等。

这些非传统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往往面临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其中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

信托公司通常涉及到信用违约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P2P 网贷平台则面临着集中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2. 风险传导能力强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业务联系紧密,存在较强的风险传导能力。

一旦影子银行出现危机,可能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连锁反应。

2018年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中发生的一些影子银行案例,曾经对整个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

3. 资金来源不透明由于影子银行机构通常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卖点,其资金来源和结构常常比较复杂,存在较大的不透明性。

这种不透明性带来了较大的监管难度,也为其脱离监管提供了契机。

4. 监管漏洞存在由于影子银行机构传统金融监管体系无法完全覆盖,以及监管制度和监管工具的不足,导致影子银行存在较大的监管漏洞。

这为一些不法分子和机构提供了可乘之机,加大了金融市场风险。

二、影子银行的规制对策1. 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健全的全面监管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监管体系,包括行业自律、地方政府监管、行业协会监管等多方参与,形成监管合力。

2. 提高信息透明度鼓励影子银行机构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其业务范围、资金来源、资产负债表等重要信息。

加强对其资金链条的监管,明确其资金来源和去向,防范风险传导。

3. 加强风险管理影子银行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风险管理制度、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等,提高对各类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一、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点影子银行是指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业务模式所构成的一种非传统金融活动体系,其与传统银行业务形态不同,主要包括信贷互联、信托、理财、资产管理等领域。

影子银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杠杆:影子银行通过资产和资金的杠杆操作,能够实现低成本融资和高收益投资,从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2. 缺乏监管:相比传统银行,影子银行的监管相对较弱,资金来源不够透明,容易出现风险隐患。

3. 资金来源多样化: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银行、券商、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甚至可以是企业和个人,具有较大的多样性。

4. 风险传导迅速:一旦出现问题,影子银行的风险传导速度较快,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1. 风险隐患:影子银行融资渠道多样,缺乏监管,存在资金来源不透明、风险难以识别的隐患。

2. 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种类繁多,资金投向复杂,可能存在信用风险,一旦发生违约风险,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较大冲击。

3. 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在追求高收益的也伴随着较高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出现大规模赎回,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4. 操作风险: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和运作机制与传统银行不同,存在运作风险和管理风险。

5. 法律风险:影子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监管真空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使得一些违规行为难以进行监管和惩处。

以上种种风险,都威胁着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监管和管理影子银行,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了有效监管和管理影子银行的风险,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综合运用了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监管评估等多种手段,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管体系。

1. 法律法规:中国通过颁布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影子银行行为的监管范围和准则,包括《非法定存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信托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

3. 监管评估: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影子银行进行定期监管评估,通过风险评估、适度监管等手段,及时发现和应对影子银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影子银行是指一些不受监管、没有银行牌照的机构在金融系统中提供类似银行服务的现象。

这些机构通常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提供信贷、理财、投资等金融服务。

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影子银行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影子银行业务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不仅吸引了大量个人和企业客户,也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

据统计,中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已经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并且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其次,影子银行业务不断创新。

由于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限制,影子银行通过不断创新来规避监管限制。

例如,一些影子银行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债券、基金等方式发行产品,并通过某些关联企业或特殊资金结构来进行资金流转,从而实现融资和投资的目的。

这些创新业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途径。

再次,影子银行风险不容忽视。

影子银行业务的非正规性和风险性使其面临较高的风险。

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和透明度,影子银行业务存在着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

例如,一些影子银行机构的资金来源不明确,难以承受较大的投资风险,一旦遇到金融市场波动,很容易陷入债务危机。

另一方面,由于影子银行与正规金融机构相互关联,一旦遭遇影子银行的风险暴露,有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市场稳定构成威胁。

最后,监管对影子银行业务加强。

在过去几年里,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业务加强了监管力度。

例如,中国央行连续多次发布文件,明确对影子银行业务进行规范和遏制。

监管机构要求影子银行机构进行备案登记、定期报告、风险管理等,并加强对其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的监控和评估。

国际上也出台了相关监管规定,加强对跨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合作。

综上所述,影子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是规模不断扩大、创新不断推进,但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业务加强了监管,力图规范影子银行业务的运行,降低系统性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影子银行是指在金融体系内部,以银行业务为主导,但规模较小、管理较弱,且缺乏传统银行监管的金融机构。

在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庞大,对金融系统的稳定和金融风险的传递具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中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措施对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1.信用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链条过长、资产质量不佳、违约风险增加等方面。

由于影子银行的缺乏监管,导致资金链条过长,当一家机构违约时,往往涉及多家机构。

部分影子银行运作模式不规范,风险管理不到位,导致资产质量不佳,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这些信用风险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2.流动性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资金链条脆弱、难以及时偿还债务等方面。

影子银行通常依赖短期资金来支持长期资产,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可能导致债务无法及时偿还,从而引发流动性危机。

3.市场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投资者恐慌情绪高涨、市场波动大、资产价格波动等方面。

由于影子银行通常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可能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导致资产价格大幅波动,进而对市场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4.监管套利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套利风险主要表现在规避监管、违规操作等方面。

受到传统银行监管的限制,一些机构利用影子银行的灰色地带进行监管套利,规避监管、从事违规操作,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1. 宏观审慎监管中国影子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监测、监管框架完善、跨市场协调等方面。

中国监管部门通过建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系统,监测影子银行的运作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预防金融风险的扩散。

监管部门加强与其他市场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形成跨市场监管的合力,有效应对影子银行的跨市场经营行为。

2. 创新监管工具中国监管部门还创新监管工具,对影子银行进行风险监测和评估。

包括加强对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规范影子银行的投资行为,提升金融科技监管水平等。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影子银行的迅速崛起,虽然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特点和风险入手,针对其监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影子银行的概念和特点影子银行是一种与传统银行不同的金融实体,它不接受公众存款,也不受到传统银行的监管和约束,但却能够为特定市场主体提供各种形式的融资服务。

影子银行通常包括信托、基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它们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向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服务。

影子银行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规模庞大。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巨大,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约为87万亿元,占我国金融体系总规模的四分之一。

第二,风险多样。

由于影子银行中各类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业务范围和特点,其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

监管缺失。

由于传统银行监管对影子银行的覆盖范围有限,加上影子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其监管缺失问题严重,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问题1.信用风险。

影子银行在融资服务中往往通过信贷、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向市场主体提供融资,而这些融资项目通常伴随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一旦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或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影子银行所持有的融资项目可能面临违约风险,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

2.流动性风险。

影子银行通常依赖于短期融资和长期投资之间的套利来获取利润,而这种套利行为容易导致其在面临资金兑付时出现流动性风险。

尤其是在金融市场发生大幅波动时,影子银行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导致其资金流动性不足,无法按时兑付本金和利息。

3.运营风险。

影子银行通常通过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开展融资业务,而这些金融工具和产品的设计和运作往往存在较大的运营风险。

浅析影子银行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需要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包 括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等,以实现 对影子银行的有效监管。
强化对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强化对影子银行 的信息披露,提高其透明度,以便及时发现风险并进行 有效监管。
加强影子银行的内部控制
监管难度大:由于影子银行不受传统银 行监管体系的监管,因此存在较大的监 管难度。
透明度低:影子银行缺乏透明度,导致 市场参与者难以准确评估其风险。
特点
杠杆率高:影子银行通常使用高杠杆操 作,以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
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2008年金融危机前
影子银行开始兴起,主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2008年金融危机后
01
02
03
银行理财产品
表外运作,募集资金投向 各类资产,风险较低。
信托
与银行合作,为实体经济 提供融资服务,风险较高 。
证券
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提供 多种投资选择,风险中等 。
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
信用风险
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借款人违约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损 失。
市场风险
影子银行体系涉及大量金融衍生品 交易,价格波动可能导致投资者损 失。
影子银行的风险
然而,影子银行也存在一些风险。首先,由于缺乏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影子银行容易产生 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其次,影子银行的高杠杆经营模式增加了金融系统的脆弱性。最 后,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和不安全。
展望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影子银行将继续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预计未来影子银行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提高透明 度和加强监管。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影子银行是指与传统银行业务相似,但不受传统银行监管体系约束的金融机构。

在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主要体现在监管边界不清、监管手段有限以及监管协调不足等方面。

信用风险是影子银行风险的核心。

影子银行通常以融资与投资为核心业务,一方面通过非常规的融资手段提供信贷资金,另一方面通过投资高风险资产获取高回报。

由于影子银行在信用评级、债务违约、风险分散等方面存在缺陷,信用风险难以评估和控制,一旦出现债务违约等问题,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流动性风险是影子银行风险的另一个方面。

影子银行通常通过短期融资,如债券回购、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获取大量资金,但这些资金的来源并不可靠,并且往往无法及时回收。

一旦出现流动性压力,影子银行可能面临无法偿付的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

运营风险也是影子银行风险的重要方面。

影子银行往往由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设立或运营,缺乏传统银行的监管要求和规范。

这导致了影子银行内部管理缺乏规范、风险控制不力等问题,一旦出现经营失误,可能给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风险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紧密相连,一旦出现大面积债务违约、流动性压力等问题,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崩溃。

特别是在我国金融体系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一家或几家大型影子银行的风险可能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监管边界不清。

影子银行往往是在监管腾挪的空隙中兴起的,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对其业务范围和规模缺乏清晰的定义,导致监管的空白和错位。

监管手段有限。

影子银行业务复杂多样,监管部门在业务监管手段上受限,无法有效监控和防范风险。

监管协调不足。

影子银行涉及多个监管机构,但各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合作不充分,导致监管效果打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影子银行是指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进行的类似银行业务的活动,不受传统银行监管但涉及大量资金流转的金融机构。

影子银行是金融系统的“灰色地带”,风险和监管问题十分突出。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透明度。

影子银行的业务操作和信息披露不如银行透明,使得机构运营的真实情况难以被发现。

二是资金链条过长。

很多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条过长,一旦环节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波及整个链条,对金融体系带来风险。

三是高杠杆率。

影子银行通常依靠借贷进行资金运作,而资本金占比较少,杠杆率相对较高,一旦出现风险,后果往往十分严重。

四是融资成本高。

影子银行的融资主要是通过债券和资管产品,但其融资成本相对比较高,一旦收益下降就面临盈利压力。

五是信任风险。

很多影子银行的业务不受监管,且不开展公开透明的业务,容易导致信任风险。

监管方面,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面临一定的挑战:一是监管缺失。

目前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主要通过多个监管部门进行,但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监管缺失。

二是监管标准不清晰。

影子银行的监管标准不明确,导致机构行为不规范、监管缺失等问题。

三是监管困难。

影子银行通常通过多个环节进行运作,监管难度很大,尤其是需要面对的机构极其庞杂,难以一一监管到位。

四是监管死角。

影子银行往往运作于金融体系的“灰色地带”,监管盲区较多,监管死角难以落实。

为解决影子银行监管问题,我国监管层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监管协调。

通过建立合理的监管协调机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进行统筹安排,建立一体化的监管框架体系。

二是拓宽监管标准范围。

建立全面统一的监管标准,使得机构的行为规范化,监管工作从而更加顺畅。

三是完善监管风险防范措施。

通过加强监管技术手段和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形成更加完善的风险防范措施,及时发现和纠正风险。

四是加强市场监管。

在加强政府行政监管系统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市场监管手段,引导影子银行利用市场机制规范经营行为。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与挑战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与挑战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与挑战分析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是指那些从事金融活动但并未受到传统银行监管的机构和行为。

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推进,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急剧扩大,并带来了一系列监管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目前,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信托、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管理计划、互联网金融等多个领域。

这些业务在短期内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融资渠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扩大。

然而,影子银行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监管体系不完善。

由于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的监管制度和能力相对滞后,无法全面覆盖和监管影子银行的各种业务。

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了金融风险的积聚,可能给金融体系稳定带来威胁。

第二,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

影子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量的合作伙伴和信息中介,而这些合作伙伴和信息中介之间的信息传递存在不对称和不透明的问题。

投资者难以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容易陷入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三,风险隐患难以发现和化解。

由于影子银行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有效发现和化解风险隐患。

尤其是一些创新型业务,监管部门缺乏相关经验和工具,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第四,监管缺乏协同合作。

在中国,监管权责分散在多个部门之间,每个监管部门只对自己所监管的领域负责,缺乏整体协调和合作。

这导致监管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效果的削弱。

针对以上挑战,应采取以下相应策略:首先,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框架。

加强监管主体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的监管法规和制度,明确监管职责,治理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能。

第二,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信息的收集和公开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对合作伙伴和信息中介的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度。

第三,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

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和监测,发现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应对措施6月份,我国银行间市场利率大幅飙升,资金流动性异常紧张,给金融市场带来较大冲击。

其中,“影子银行”扮演了重要的导火索角色。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规模及对宏观调控、监管有效性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国“影子银行”概念及特征(一)全球“影子银行”的发展状况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是: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

“影子银行”具有四个明显特征: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近十年来,欧美国家的“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发展十分迅速,规模不断膨胀,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造成负面冲击。

根据FSB最新报告指出,2011年全球“影子银行”的规模高达67万亿美元,超过当年全球GDP总和。

与2007年相比,其规模增长一倍多。

报告称,美国拥有最大的“影子银行”系统,2011年资产达23万亿美元;其次是欧元区22万亿美元;再次是英国9万亿美元;其他国家和地区为13万亿美元。

“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特殊目的机构(SPV)等非银行“影子机构”,以及资产支持证券(A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信用违约互换(CDS)、担保债务凭证(CDO )等“影子产品”。

(二)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及特征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与国外明显不同。

美国“影子银行”主要是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过度供给的产物,而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是在利率管制等“金融抑制”背景下,将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资金转移至表外,规避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款利率等方面严格的监管,以获取更大盈利(见图1)。

换句话说,中国的“影子银行”是利率管制和金融管制下的必然产物。

自2009-2010年信贷井喷后,我国的信贷条件开始收紧,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部门的监管,积极通过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理财产品、银信合作、银保合作、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第一章.前言3月2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萨克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称,克里米亚局势可能触发金融市场波动,此外,中国影子银行的危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萨克斯还呼吁加大投资驱动型经济的增长,认为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

在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2014年调查统计工作会议上,潘功胜提出,要加快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应对表外理财、资金信托、货币市场基金等创新型机构和业务的快速发展,要适时评估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

央行网站周四发布的公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今年将考虑针对迅速增长的影子银行体系建立一个监控和数据统计系统,以更好地体现这些领域的风险。

潘功胜说,央行还将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如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

中国金融发展远不如欧美成熟,全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因素对于提前避免引发危机还是十分有必要。

第二章.影子银行之发展现状2.1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影子银行”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即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盈利下降、银行倒闭等,而为了应对这种脱媒型信用危机,不仅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浪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

但是“影子银行”的概念真正广泛传播开来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

它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将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中,就像有传统银行的功能却没有实体结构的存在。

2007年8月,在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Paul McCulley)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概念,专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此后不久,他又将影子银行的范围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和信用衍生品两部分。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

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功能,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影子银行的特点是融资渠道广泛,运作方式灵活,但监管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本文将结合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当前的监管机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1.1 影子银行的定义及特点影子银行是指那些在银行监管体系之外进行金融活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或部门。

它们通常以非传统的方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投资、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其特点包括融资渠道广泛、运作方式灵活、风险敞口较大等。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经历了快速扩张、监管趋严、整体降温的过程。

2008年以来,随着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和信贷扩张,影子银行蓬勃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但在金融风险加剧、监管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影子银行逐渐受到限制和整顿,一些高风险、高杠杆的影子银行机构被清理出市场,整体业务规模有所收缩。

1.3 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包括信托、理财、资金拆借、同业存单、资产证券化等。

信托业务规模较大,信托计划和信托财产规模持续增长;理财业务主要分为机构理财和个人理财,规模庞大,但受到严格监管限制;资金拆借和同业存单业务规模较大,市场活跃度较高;资产证券化业务逐渐兴起,但规模较小。

2.1 风险事件频发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主要包括信托计划违约、理财产品违约、资金链断裂等,给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引发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2.2 杠杆率高影子银行通常采取较高的杠杆率进行交易,一旦出现风险,将会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稳定造成较大冲击。

2.3 信用风险大影子银行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和投资,往往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或行业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信用风险会进一步放大。

2.4 流动性风险突出影子银行通常以短期资金融通为主,资金来源较为短期化,一旦市场流动性缩紧,将会引发影子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风险和防范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风险和防范研究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风险和防范研究
影子银行是指一种与传统银行业务模式有所不同的金融机构,
它们不是以存款为基础,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借款、提供融资租赁、
财务顾问和信托等服务来获得资金,再通过杠杆等方式进行投资和
融资活动。

虽然影子银行的出现为某些领域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和投资选择,但由于其运作模式不如传统银行透明,也没有受到监管,因此也带来了较大的风险。

以下是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风险和
防范研究。

一、风险:
1. 风险传导:由于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发
生跨市场、跨机构的金融风险传导,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其中的某
些机构可能面临破产或者违约风险,从而冲击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2. 杠杆化风险:因为影子银行主要通过杠杆操作来获得较高的
利润,而杠杆率往往较高,一旦投资出现亏损,则会对该机构造成
较大的打击,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金融风险。

3. 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往往依赖短期融资来实现长期投资,
一旦市场流动性出现问题,这些机构很可能面临无法按时兑付的风险。

二、防范:
1. 强化监管:政府应该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确保其运
作规范化、透明化,提高监管部门的自律和监管能力,并严格执行《影子银行指引》等文件的要求。

2. 加强信息披露: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影子银行应该加强信息披露和公示,使投资者和其他市场主体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其运作情况和风险状况。

3. 提高市场透明度: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工作,推动市场透明度提高,对含有风险的投资行为进行监管,引导社会公众增强风险意识。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影子银行是指在金融体系之外进行金融业务活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庞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影子银行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并且监管问题也亟待加强。

影子银行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运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影子银行通常通过杠杆放大手段获取高额回报,但这也意味着他们承担更大的运营风险。

信托公司融资发展迅速,但信托资金的运用方面缺乏监管,导致了大量的信托项目违约,引发风险传导。

由于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间市场和资本市场,一旦市场出现流动性风险,就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仍存在一定的盲区。

一方面,我国监管体系的缺失导致了监管职能的分散,多个监管机构共同负责监管,但监管标准和职责不明确,导致监管流于形式。

监管手段也相对滞后,不能有效应对影子银行的新型业务模式和风险特征。

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当前重要的任务。

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和监管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和职责。

监管机构之间应互相沟通、协调,合作打击影子银行的违规行为。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对影子银行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

建立更为严格和有力的监管制度,规范影子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

加强对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以提高市场监督的有效性。

还应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提高其对影子银行的认知和风险意识。

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不容忽视,监管问题亟待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监管,规范影子银行的经营行为,才能有效减少风险隐患,保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我国影子银行指的是金融机构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它通常通过非传统的方式来进行金融业务,如信贷、投资和融资等,并且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影子银行也伴随着一些风险和监管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整个金融体系都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及监管问题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影子银行的风险1. 信用风险影子银行通常采用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投放大量资金给高风险的借款人或者项目,导致信用风险增加。

一旦出现借款人违约或者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给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2. 流动性风险由于影子银行通常采用短期资金融通进行长期投资,一旦出现市场流动性紧张或者信贷资金供给紧缩的情况,影子银行可能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进而引发金融系统的不稳定。

3. 利率风险影子银行通常从市场上获取较高的利率作为投资收益,但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可能导致投资回报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债务违约等问题。

4. 法律法规风险影子银行的业务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一旦出现法律法规风险,可能会导致企业受到处罚,甚至被迫停业整顿。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1. 监管责任不清由于影子银行通常从事的是非传统业务,监管责任常常不清晰,导致监管漏洞和监管盲区的出现。

大量的资金在监管漏洞和监管盲区中动辄数百万甚至数亿的流量也往往成为了洗钱和非法交易的温床。

2. 监管手段不足目前我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管手段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有效地监管影子银行的业务。

这就使得影子银行的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可能隐患又得不到及时处理。

3. 监管信息不透明由于影子银行可能涉及到很多的非传统业务,相关的监管信息通常是不透明的,这就导致监管机构难以对影子银行的业务进行全面的监管和控制。

4. 监管执法不严在一些地方,监管执法不严,导致一些影子银行在违规操作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罚和整顿,这就助长了影子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不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影子银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影子银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不少于1000字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影子银行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形态也在中国迅速崛起。

影子银行通常是指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活动,包括但不限于P2P网贷、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

影子银行的崛起,一方面填补了正规银行无法满足的金融需求,推动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着监管不到位、风险高、资金流动难等诸多问题。

影子银行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监管不到位影子银行活动涵盖了P2P网贷、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金融机构或平台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然而,由于其非银行机构的特点,监管难度较大,监管的草率和不完善使得监管成效不明显,效果欠佳。

此外,打击跨境资金洗钱也是监管机构的难点之一,相关的监管措施也存在不利于监管的因素。

2.风险因素高影子银行在进行金融活动时,因为其流动性和常常缺乏抵押担保,容易遭受资本流出、坏账等问题,风险要素非常突出。

监管存在非常大的问题,而从前几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影子银行的风险已多次爆发。

影子银行的客户也存在着普遍存在的信誉风险和规避风险,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金融活动的风险因素增加。

3. 资金流动不自由影子银行的部分活动涉及到银行资金等非标产品的流动,这一方面使得监管人员难以追踪相关的资金流向,也让相关的金融机构面临着风险。

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受到影响,通常会采取风险压降的手段来应对。

同时,这些资金的流动不自由似乎是影子银行的长期问题,这个现象可能难以根治。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客观地分析,采取综合的对策,以更好地控制相关的风险。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监管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并利用技术和人工手段来收集和分析数据,挖掘异常交易和情况,并及时发出预警和处罚。

当然,监管的制度也需要完善,通过分类监管、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引导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协同发展。

2. 缓解资金流动不自由问题针对资金流动不自由问题,可以以“数字货币+”为核心来建立更为便利和稳定的资金流转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分析第一章.前言3月2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萨克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称,克里米亚局势可能触发金融市场波动,此外,中国影子银行的危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萨克斯还呼吁加大投资驱动型经济的增长,认为靠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

在日前召开的人民银行2014年调查统计工作会议上,潘功胜提出,要加快建立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应对表外理财、资金信托、货币市场基金等创新型机构和业务的快速发展,要适时评估完善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

央行网站周四发布的公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央行今年将考虑针对迅速增长的影子银行体系建立一个监控和数据统计系统,以更好地体现这些领域的风险。

潘功胜说,央行还将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如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

中国金融发展远不如欧美成熟,全面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风险因素对于提前避免引发危机还是十分有必要。

第二章.影子银行之发展现状2.1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影子银行”最早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了所谓脱媒型信用危机,即存款机构的资金流失、信用收缩、盈利下降、银行倒闭等,而为了应对这种脱媒型信用危机,不仅政府大规模放松金融部门的各种管制,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一股金融创新浪潮,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组织及金融经营方式等层出不穷。

但是“影子银行”的概念真正广泛传播开来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

它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将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中,就像有传统银行的功能却没有实体结构的存在。

2007年8月,在美联储年度讨论会上,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保罗·麦克库雷(Paul McCulley)提出了“影子银行体系”概念,专指那些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此后不久,他又将影子银行的范围扩大到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和信用衍生品两部分。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于2008年将影子银行描述为通过财务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组成主要是投资银行、经纪商、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投资工具及非银行抵押贷款机构。

纽约联储银行的经济学家Zoltan Pozsar 于2010年将影子银行界定为通过广泛的证券化与抵押融资技术工具,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资产支持证券(ABS)、抵押债责(CDOs)与回购协议(Repos)来调解信用的中介。

影子银行在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方面与商业银行类似。

2011年4月12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发表的《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报告中,从广义角度定义了影子银行体系:指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组织和信用中介业务,其期限与流动性转换,有缺陷的信用风险转移和杠杆化特征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或监管套利风险。

在中国,“影子银行”没有官方定义,业界普遍认为其是行使商业银行之功能,未受严格监管的机构,它阐述的并非是有多少单独机构,而是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

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银监会高度关注影子银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防范银行体系外风险向体系内传导。

2.2中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利弊据统计,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的占比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92%下降至2012年11月的54.75%,下降了近37.25%。

2002至2011年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2.83万亿元。

同时,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个表外融资指标高速膨胀,委托贷款新增由2002年的175亿元扩张至2011年的12962亿元。

业内人士透露,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6.5亿万元之巨,另据银监会估计,2010年中国存量影子银行贷款已达20万亿元,几乎占我国GDP的二分之一。

同时2011年上半年,国内“影子银行”的资金规模约有3.6万亿元。

据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2013年估计,其规模达到8.2万亿元人民币。

不过许多分析师表示,真实数字要高得多,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估计,中国影子银行业规模为21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GDP的40%。

据此可知,中国影子银行业已膨胀过大。

美国桑福德·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数据认为,中国“影子金融”的融资规模大约20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银行放贷市场的三分之一。

2012年11月海通证券测算的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大致在28.8万亿元。

类似于广义全社会融资规模的非银行贷款融资。

而按照国际影子银行的标准化定义,在我国所占比列实际十分小,高端型金融创新的产物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我国更侧重于融资,而不是交易及期限流动性转换管理。

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业务规模看,中国2005年开始信贷证券化试点,到2007年下半年,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工商银行共计完成证券化信贷资产212亿元。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暂停试点,2012年重新恢复,国家开发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通用汽车金融公司共计完成192.62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

而另一方面,中国货币市场基金从2003年开始发展,基金净值从当年42.55亿元增长到2012年7075亿元。

在债券回购交易方面,1997年6月起,全国统一同业拆借中心开办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中央银行融资债回购业务。

2002年12月30日和2003年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推出了企业债券回购交易。

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年度成交量从1997年的309.8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1.7万亿元,交易所回购交易额从2002年的887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万亿元。

2012年债券回购平均日交易额超过6500亿元。

因此,按照国际影子银行的标准,2012年底这些产品的总规模约为3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的标准影子银行产品约10万亿元,占银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不足10%。

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具有信用创造功能,可看成信贷型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不容小视。

同时民间借贷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典当行、投资公司、财富管理公司,还包括有组织的借贷,如商会、企业家俱乐部等,规模估计达5000亿元以上。

而传统的地下金融,如私人钱庄、借贷经纪人、合会等,其规模不容易统计。

近些年来,私人钱庄纷纷向小资公司、投资公司转化,纯粹没有身份的钱庄比较少,私人借贷经纪人也是游走在民间自然人与小贷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等法人组织之间,或者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发放贷款,这部分不容易区分统计。

由此看来,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远比官方统计要大得多。

影子银行起源于民间借贷,它可以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但是它的过度发展背后更多的是隐患。

首先,“影子银行”可能引起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金融本身就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虚拟经济,而影子银行却又是建立在传统金融之上,而它的过热也就导致实体经济的逐渐衰落。

“影子银行”资金相比传统金融更具有逐利性质,不少投放于高利润投资,追求的是高于银行放贷,购买国债等金融投资获得的收益回报,而这些收益非普通实体投资可以获得。

在当前中国,实体企业利润率大多在3%-5%之间,对这些企业而言,2%左右的月息难以使其盈利,过高的资金成本对实体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而“影子银行”提供的资金真正进入实业投资的不是很多,不少“影子银行”提供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高风险,高收益领域,受“金融投资”风气影响,许多中小企业根本无心实业,将本应投入到实业投资的资金再次放贷。

而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了实体经济“空心化”,国民经济“金融化”,而脱离实体经济单自运行的金融经济将最终以危机告终。

其次,“影子银行”业务可能影响市场取向的经济转型。

从根本上说,中国“影子银行”起源于国家严格控制金融导致正规金融不能满足经济需要,从而“影子银行”以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提供资金。

这种国家管制与市场机制混合并存的状况肯定难以避免“双轨制”的各种弊端,这种“身份决定资金价格”的资源配置行为与“市场天生平等”是相违背的,大型国企通过金融控制行为,强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势地位,甚至产生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支配行为,这不符合经济市场化转型目标。

这就会导致另一种结果,干扰货币政策的执行。

“影子银行”超出了传统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范围,对金融调控和监管提出了挑战,它所提供的委托贷款、民间借贷、海外放款、信用证融资等增加了市场流动性。

最后,“影子银行”可能形成社会多角信用风险。

它的业务游离在正规金融监管之外,牵涉多方主体,一旦发生信用违约,将在一定范围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在某些区域或领域蔓延开来,导致局部金融风险。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专业机构,需要专门人才、技术、经验和知识,而大量非金融机构的结构可能放大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同时非正规地下银行的扩张会导致个人知识和局限性的必然出现。

2.3中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与监管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以四种形式存在。

一是银信合作,银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由于银行并没有使用存款发放贷款,所以不需接受传统信贷业务的资本充足和贷款限额以及利率管制等政策约束,其实质是将银行贷款切割成细片出售给客户,而客户也从中可以获得比存款更高的收益。

二是企业转贷,具有多种优势能够获得资金(多指从银行、股市等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资金)的大型企业将资金投放给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获得高收益回报的行为,在传统银行融资中,大型企业在银行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更容易以较低的资金价格融入银行资金,而在股市融资中,能上市的大多是大型企业或高科技创业公司,有一定准入门槛,于是有条件能获得资金的企业为中小企业提高资金便自然而然了,尤其在货币政策收紧、资金市场供求严重失衡时,但是中国现行的《贷款通则》禁止企业间直接拆借资金的行为,因此银行委托贷款(企业采取委托银行向指定借款人发放贷款,贷款利率由委托方决定,银行充当中介人,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但不承担其中的风险)也就应时兴起。

三是民间借贷,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民间借贷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最高利率为基准利率的4倍,尽管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但是其存在着交易隐蔽、风险不易监控以及容易滋生非法集资、洗钱犯罪等问题,需要对民间借贷的潜在风险进行必要提示,防止发生民间借贷高利贷化倾向引发风险事件,超过企业正常营业的高风险的高利贷活动风险比较高,一旦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蔓延开来,金融恐慌很容易打击实体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