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美术上册第9课《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1赣美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9课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课件1赣美版

九年级美术上册第9课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课件1赣美版

现代建筑的概念——P119
• •
时间概念:一般将20世纪以来的建筑统称为现代建筑。 时代特点:(艺术欣赏角度) 1)重视建筑的功能,强调建筑形式要服从功能的需要。 2)重视建筑的空间,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3)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结构,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 促进建筑形象和风格多样化。
【1933年的纪念堂】
悉尼歌剧院
五重设计-[丹麦设计师]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之一,虽然它于1973年才建成,但它已作 为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而与印度泰姬陵和埃及金字塔齐名。歌剧院这 个名字与它魁伟的结构相比似乎有些轻描淡写。悉尼歌剧院里大约有一 千个房间,包括四个主要听众席。歌剧院由一个接待厅,五个排练室, 四个餐厅,六个酒吧,六十个化妆室和套房,一个图书馆,一个供艺术 家们休息的地方和存放各种道具的房间组成。 音乐大厅可容纳观众;科学与 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著名艺术家 吴冠中 教授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 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
和结 审 将 的 美 相 艺 存合 美 产 时 结 互 术 在将 境 生 代 合 融 与 的士 界 新 创 , 合 科 诗我 ; 的 造 将 。 学 意们 艺 艺 出 在 艺 必 境进 术 术 新 新 术 须 域入 与 形 的 的 与 相 。新 科 态 文 人 科 互 的学和化类学渗 生完新类文的透 存美的型明完, ,
广州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 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 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堂座 落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 址上,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 设计的。1929年动工,到1931年 完成。
欣 赏
【1998年重新维修后的纪念堂】

赣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1

赣美版美术九年级上册《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1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了解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讲述出来.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七.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的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并用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艺术。
三.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和没见过的建筑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四.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视频观看。
八.教师总结、归纳。
九、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推荐》赣美版美术九上第9课《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1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5)教案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5)教案
(3)邀请建筑师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介绍现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现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科技结合方式。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5)》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现代建筑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案例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现代建筑艺术特点和科技结合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对现代建筑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现代建筑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3. 了解现代建筑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如钢铁、混凝土、玻璃等,能够认识到科技与艺术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性。
4. 培养美术鉴赏能力,能够独立鉴赏现代建筑作品,理解其设计理念和建筑技术。
5. 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结合科技与艺术,提出自己的建筑创作想法,并创作出具有现代建筑特点的美术作品。
6. 增强对现代建筑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审美观念,培养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4. 美术作品创作:评价学生创作的现代建筑美术作品,考察学生对现代建筑艺术特点和科技结合的运用能力。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随堂测试和美术作品创作进行综合评价,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评价标准:
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主动提问、回答问题准确。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积极贡献、合作能力强、分析深入、表达清晰。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001]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001]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001]
教学背景
本课程适用于初中艺术教育的教学,其课程目标旨在教育与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美的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理解技术现代化对于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2.掌握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创造更加出色作品的方法;
3.增强文化意识并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1.“艺术与科技”的概念;
2.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应用方法;
3.通过应用科技创作一件作品。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艺术与科技”
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进行介绍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并探讨科技对于现代艺术创作的影响。

第二步: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应用方法
讲授科技对于艺术创作的具体影响,包括图形设计、音效制作、数字化和动画等方面,并结合示例进行解析。

第三步:通过应用科技创作一件作品
学生自由选择任意一种应用科技进行创作的方法,并展示作品。

教师悉心指导学生,助其完成作品。

教学评估
本次课程评估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
1.学生在探讨“艺术与科技”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的表现;
2.学生作品的设计和创意;
3.学生在展示时能否充分表现出所选择的技术所达到的效果。

教学资源
1.图片素材;
2.多媒体展示设备。

总结
本课程旨在将艺术和科技结合,以创新的方式教育新一代学生。

本次课程将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领略由艺术与科技交融所带来的无限创意和价值。

艺术与科学教案九年级美术

艺术与科学教案九年级美术

艺术与科学教案九年级美术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美术领域的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2、通过日常的实践,让学生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中感受和欣赏多种美术表达的方式。

3、通过学习,让学生培养利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来探索有创意地进行审视和表达
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步骤
1、板书设计:标题“美术与科学”,概括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集体讨论“美术”和“科学”的概念,并从古今中外文化
的角度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理解:举例说明艺术和科学之间存在着多种交流关系,例如创新的形式
表达、科学研究的媒介运用、发现技术的美学等。

4、引导学生应用: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水准,融合艺术和科学的精髓,从而利
用技术手段来把美学内涵,表现出来的能力。

5、把握学习节奏:课堂上采取快、慢的节奏,形成有规律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方法
1、课堂探究:探究设计,以知识拓展为目的,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探索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可能性。

2、群组讨论: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协作,交流思想;当学生交流完后,归纳总结,以
一句话总结出大家的思想,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运用:学生在课堂上尝试绘画等实践操作,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融会贯通;
每个学生完成作品后,由全班学生进行点评,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和看法。

江西赣美版初中九年级美术上册电子课本教材

江西赣美版初中九年级美术上册电子课本教材

内容提要同学们好,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套崭新的美术教科书将带领同学们踏上探寻美的历程。

这套教科书是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编写的。

所编课程内容注重对同学们的个性、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内容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培养基本的美术素养。

教科书关注文化与生活,介绍了美术与社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培养同学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

在跟随这套教科书探寻美的历程中,同学们将会发现:德育与美术学习融合。

红色革命经典能让同学们在美术学习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针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既适合城市又兼顾农村,教师易教,学生易学。

注重美术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性。

同学们能在快乐的学习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传统文化特色浓厚。

教科书弘扬中国传统美术文化,同学们得以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感悟祖国灿烂而伟大的文明。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

美术学习与语文、音乐、数学以及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将带给大家一种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本套教科书结构体系按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及初中划分为四个学段。

每一学段均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围绕这四个学习领域的美术活动,教科书又设立了相应的单元,通过“谈一谈”“相关知识链接”“动动手”“自我评价建议”,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新方式,培养同学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实践、努力创新的能力。

 翻开本册教科书,同学们将进入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殿堂,无论是延续了千百年的中国传统美术,还是散落在世界各国的优秀建筑艺术,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美术表现形式,本书将逐一向同学们介绍和展示。

比如:对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介绍,可以使同学们了解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演变及异同;绘画可以是动态的,如何把一组静态的绘画作品变成一连串会动的画;生活中常见的一枚邮票,其实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家园是美丽的,我们该怎样爱护并美化它。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教案尊敬的教师: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艺术与科技有机地结合,我们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激发他们对于学科知识的兴趣。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探索如何将艺术与科技结合到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理解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并认识到它们彼此之间的互补性;2. 掌握一些结合艺术与科技的实践技巧;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探索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联系。

通过呈现一些艺术品,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科技元素。

2.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思考如何结合艺术与科技进行创作。

每个小组都要提出一种理念,并准备展示给其他小组。

3. 实践展示。

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作品中融入的艺术与科技元素。

4. 合作评价。

学生互相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从中学习不同的创造方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教学话题,提问学生关于艺术与科技的看法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通过展示一些融合了艺术与科技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一种创意理念。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

3. 实践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解释作品中融入的艺术与科技元素。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

4. 合作评价学生互相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标准,如创意性、表达能力等,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四、教学提示1. 鼓励多种表达形式。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可以展现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中。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发现自己的潜能。

2. 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并尊重彼此的观点和创意。

3. 提供资源支持。

在教学前准备好相关的艺术与科技作品资料,以及教学所需的材料和器材,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实践中。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

2、使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向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现代生活中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

难点:对现代艺术(建筑、工艺设计)形式美的感受。

课前准备:师生:图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新课1出示上一节课古代灯具与本课现代灯具。

老师提冋:有何启示?学生谈感受。

2、欣赏书本雕塑与国画,问其奥妙之处(学生思考)。

三、课堂发展1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本,并提出问题讨论,引导欣赏有创意、有科技含量的作品,感受现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魅力。

(培养学生观察感受能力)2、赏探析活动,引导学生回忆现代生活中最具有现代意味和气派的作品。

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及其带来的材质美感。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扩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敏锐地感受现代生活与现代艺术和科技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思考现代作品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概括: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2)、现代作品:(1)简洁、明快、单纯。

(2)富有艺术魅力,科技含量高3、分组讨论交流,运用上节课学过的欣赏评述的方法,进行书面作业练习。

四、总结1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始终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之一。

2、认识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总体风格,形式的不同区别及其特点。

3、新技术、新材料和出现,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观念的变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艺术的创作。

五、课后延伸可考查当地资源,进行古今作品的欣赏对比研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熟悉掌握上节课运用的“欣赏一评述”技能。

(进一步巩固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唯一的美感意识)。

赣美版初中九年级美术上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赣美版初中九年级美术上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赣美版初中九年级美术上下册课程目录与教学计划表
教材课本目录是一本书的纲领,是教与学的路线图。

不管是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还是做学习计划、复习安排、工作总结,都离不开目录。

目录是一本书的知识框架,要做到心中有书、胸有成竹,就从目录开始吧!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九年级上册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欣赏
第1课丰富多彩的建筑风格
美术与环境
第2课珍惜我们的家园
第3课人物的千姿百态
设计与生活
第4课实用美观的生活用品
第5课插花艺术
红色记忆
第6课方寸之地
传统的魅力
第7课会动的画
主题策划
第8课美丽的家园
欣赏
第9课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
本册综合
课程目录教学计划、进度、课时安排
九年级下册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欣赏
第1课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
美术与环境
第2课多彩的生活
第3课光影的魅力
设计与生活
第4课都市风景线
第5课有创意的立体造型红色回忆
第6课诗情画意抒壮志传统的魅力
第7课餐桌上的艺术
主题策划
第8课留给母校的纪念欣赏
第9课汉字的艺术魅力本册综合。

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美术教学计划

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美术教学计划

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美术教学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为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计划围绕以下核心内容展开:一、教学环境打造: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设充满艺术气息的教学空间。

选择适当的设备与软件,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效率,实现课堂的多元化与生动化。

二、课程内容创新:结合科技发展趋势,更新美术教学内容,将数字化艺术、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入课程,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三、教学方法改革:采用项目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提升美术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艺术素养与科技应用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交流,紧跟艺术与科技的发展动态。

五、效果评估与优化: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定期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持续优化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

本计划旨在推动美术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美术人才奠定基础。

通过实施本计划,我们期待学生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环境中茁壮成长,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已成为时代趋势。

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重要途径,亟需融入科技元素,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美术教育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美术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内容1.教学环境打造: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虚拟现实设备等,搭建数字化美术教室。

优化教室布局,营造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氛围。

2.课程内容创新: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开发新的美术课程,如数字绘画、三维建模等。

引入跨界艺术家和科技专家,举办讲座和研讨会,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3.教学方法改革:采用项目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践。

设置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科技应用项目,提升其实践能力。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背景和重要性;2.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艺术与科技的结合;3.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1. 播放器、音响设备;2. 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3. 画笔、颜料、纸张、剪刀、胶水等制作工具。

教学内容:1. 介绍艺术与科技交融的背景和意义;2. 向学生展示一些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实例,如数字艺术、交互式装置等;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如制作数字画作、搭建交互式装置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通过播放一段介绍艺术与科技交融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步:展示向学生展示一些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实例,如数字艺术、交互式装置等,引导学生对这种结合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步:实践示范制作数字画作或搭建交互式装置,让学生一起动手实践,感受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四步:总结让学生自行完成一篇关于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文章或画作,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从中总结出学到的知识和体验。

教学方式:1. 观看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2. 展示:向学生展示实际应用,提升学生认知水平;3. 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4. 总结: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分三个环节:1. 课堂练习,例如完成数字画作或交互装置的制作,并在课堂展示和评估;2. 个人文章或画作,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展示个性与创新;3. 教师进行整体评估,评估教学结果、过程和学生反馈等。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设计符合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特点,通过案例展示和实践操作,提升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创造性和想象力不够,教学设计可能需要更多的创新元素。

教师还需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小学美术《和科技的结合》教案

小学美术《和科技的结合》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和科技的结合》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哪些美术作品融入了科技元素?”(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美术与科技结合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美术与科技结合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未来的美术创作中尝试运用科技元素。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创作一幅结合科技元素的个人美术作品,展现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举例: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科技工具和美术技巧,创作出一幅能够体现科技与艺术结合的画作。
2.教学难点
-科技工具的使用技巧和操作方法的掌握。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科技工具的操作感到不熟悉,需要教师通过分步骤演示和个别指导来帮助学生掌握。
-将科技元素融入美术创作的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非常积极,但我也观察到有的小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这提醒我,在实践活动前,可能需要先进行一些基础的技术培训,确保学生们在操作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小组讨论时,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感到很欣慰。我发现在讨论中,那些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参与,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会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继续鼓励这种开放式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美术鉴赏《艺术中的科技》教案、教学设计

美术鉴赏《艺术中的科技》教案、教学设计
(3)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发挥创意,培养创新精神。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讨论、实践创作等,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2)终结性评价:以学生的艺术作品、研究报告等成果为评价依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美术馆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实践创作法:组织学生进行现代科技艺术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4)跨学科研究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策略: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艺术作品中的科技元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挑选一幅艺术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科技元素,并讨论科技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2.教学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学目的: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中的科技元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业要求:
1.作业提交时间:课程结束后一周内。
2.作业质量:要求书写工整,论述清晰,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3.教师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3.实践创作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4.跨学科研究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第9课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9课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第9课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1 教学主题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旨在让学生了解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深入了解它们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

1.2 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2.掌握数字艺术和设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3.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4.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掌握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2.学生了解数字艺术和设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3.学生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数字艺术和设计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尝试猜测图片所表达的意义和信息;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测和观点,并指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字艺术和设计的相关知识。

2.2 学习环节1.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包括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2.教师向学生展示数字艺术和设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并总结数字艺术和设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和优势;3.教师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思路和创作要求,让学生上机进行艺术创作。

2.3 辅助环节1.教师在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提供指导和帮助;2.教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4 总结环节1.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2.教师对学生的艺术创作进行点评,并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技能;3.教师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对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3.1 演示法引导学生了解数字艺术和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展示数字艺术和设计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3.2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并加深对数字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和应用。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

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教案第一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意义1.1 介绍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背景和意义1.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3 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和前景第二章:艺术与科技的交叉领域2.1 介绍艺术与科技的交叉领域,如数字艺术、互动艺术等2.2 探讨艺术与科技的交叉领域如何推动创新与发展2.3 分析艺术与科技的交叉领域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三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作方法3.1 介绍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作方法,如数字绘画、3D打印等3.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作方法如何丰富艺术表现形式3.3 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作方法对艺术家的影响第四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教育应用4.1 介绍艺术与科技融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虚拟现实、3D打印等4.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教育应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4.3 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教育应用对教育行业的影响第五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案例分析5.1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科技融合案例,如TeamLab、Google Art Project 等5.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案例的成功因素及对其他领域的启示第六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伦理与法律问题6.1 介绍艺术与科技融合过程中所涉及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如版权、隐私等6.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如何解决伦理与法律问题6.3 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对伦理与法律体系的影响第七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市场与产业7.1 介绍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7.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如影视、游戏等7.3 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策略第八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跨界合作8.1 介绍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跨界合作模式,如艺术家与科技公司合作等8.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跨界合作如何推动创新与发展8.3 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跨界合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九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9.1 介绍国际上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交流与合作项目9.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9.3 分析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我国艺术与科技发展的影响第十章: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未来展望10.1 预测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10.2 探讨艺术与科技融合对未来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分析我国在艺术与科技融合领域的发展策略和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意义艺术与科技融合对社会的影响: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001]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001]

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美教案[001]教案主题:艺术与科技交融授课学科:美术适用对象:初中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用科技手段创作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概念。

2. 通过示范和实操,让学生掌握用科技手段创作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 如何将科技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教学准备:1. 适当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

2. 适当的艺术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用课件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融合了艺术和科技的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和科技的关系,促进学生对本次教学主题的认知。

2. 讲解(10分钟)介绍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如何将科技应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能够发挥更多的想象和创新。

3. 实操(30分钟)用计算机和艺术工具,为学生示范创作一个以科技手段为主的艺术品,例如制作一幅数码画。

让学生参与其中,跟着教师的指示完成自己的数码画。

在实操中,教师也要注意提醒学生要注意操作让作品更加美观。

4. 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数码画,并向大家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通过分享,让学生意识到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用画笔创作,数字工具也可以应用于艺术创作当中。

5. 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自我评价自己的表现,学生回答教师问题等。

教学手段:1. 讲解通过课件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艺术与科技交融的概念和意义。

2. 示范通过演示和实操,让学生掌握用科技手段创作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3.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实操的成果和表现。

2. 学生的思考和答题表现。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拓展延伸:1. 让学生自主寻找一些融合了艺术和科技的作品,进行欣赏和发现。

第九课 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九课 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2.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3.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现代建筑的图片、视频等教具;2.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教学过程3.1 热身活动师生互动问答:什么是建筑?建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2 导入新课1.引出现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

2.介绍现代建筑的历史背景,阐述科技进步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3.3 正文教学1.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1)环保概念:介绍现代建筑的环保特点,如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等;(2)人性化设计:介绍现代建筑为人们创造更好生活的特点,如公共空间的设计、通风采光等;(3)创新原则:介绍现代建筑勇于尝试创新技术手段的特点,如借鉴数码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等。

2.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1)钢筋混凝土结构:介绍现代建筑采用的主要结构技术;(2)玻璃幕墙技术:介绍现代建筑采用的主要外观技术;(3)高科技设备:介绍现代建筑中运用的特殊材料和高科技设备。

3.现代建筑的实例解析:(1)荷兰建筑师伊恩·拉曼设计的“自然历史博物馆”;(2)上海中心大厦:介绍上海中心大厦的设计理念、特色和建设过程;(3)迪拜塔:介绍世界上最高建筑的设计理念、建造过程和建筑特点。

3.4 拓展延伸1.观察身边的现代建筑,如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等,分析其设计理念和特色;2.结合自身情况,设计一个具有现代建筑特点的建筑模型或图纸。

3.5 总结归纳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总结现代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新的知识和相关技能;2.观察学生在完成拓展延伸内容时的表现和成果,评估其实际应用能力;3.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评价。

9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精品优质课教案

9艺术与科技的新结合精品优质课教案

第九课科技和艺术的新结合──现代建筑(2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 了解和认识外国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向。

② 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能对现代建筑作出分析和评价。

2.内容结构根据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本课分成“形式服从功能”、“重视建筑的空间以及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建筑形象和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三部分,分别欣赏一些典型实例。

另有“相关链接”,作为课程内容的扩充,供学生自主学习之用。

3.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的基本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学生对现代建筑常用的一些名词术语比较生疏,又不可能对所例举的建筑进行实地参观,对建筑的空间无法切身感受。

二、教学资料1.关键词语解释建筑类型建筑可以按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居住、行政办公、文教卫生、商业、交通通信、工业、农业等许多大的类型。

这些大的类型建筑,每种类型还可分成多种建筑类型,如居住建筑可分为独户住宅、多户住宅等;文教卫生建筑可分为学校、幼儿园、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剧场、音乐厅、电影厅、体育馆、体育场等。

薄壳结构又称壳体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空间薄壁结构。

这是由于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某些动植物,如贝壳、鸟类的卵、核桃等具有合理的外形,可用较薄的外壳而获得较大的强度,因此得到启发,努力寻求合理的建筑结构的外形,以充分发挥建筑材料的潜力所致。

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各种形式的壳体结构应运而生,并在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悬索结构这是一种新型的大跨度建筑结构。

它的基本原理是钢作为一种建筑结构材料,受压后易于弯曲,但受拉时却可以承受极大的张力。

悬索结构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充分发挥钢的极高的抗拉能力而成,它可以较大幅度地节省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并加大结构的跨度。

因而在现代建筑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大跨度公共建筑,如大型体育馆的屋顶结构。

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各国对高层建筑的概念并不一致,过去一般是指七层以上的建筑。

根据1972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的规定,按照建筑的层数分成四类:9~16层为第一类,最高的高度是50米;17~25层是第二类,最高的高度是75米;26~40层是第三类,最高的高度是100米;40层以上是第四类,称为“超高层建筑”,最高的高度在100米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与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并用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艺术。

三.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和没见过的建筑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四.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视频观看。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
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了解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讲述出来,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七. 教师简要总结。

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

)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的水平)。

(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八. 教师总结、归纳。

九、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

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