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背景下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应该具备的能力——以北京电子科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一、概括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如加强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等。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如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实施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等。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案例分析,验证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性,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1. 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我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

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应运而生,成为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顶 岗实习 是人才 培养 模式 改革 的关 键性 教学 环
节 , 也 是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中综 合 性 最 强 的 实 践 教 学 环
节,对培养 学生 良好 的职业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 度 ,对提 高学生的综合 岗位能力具有重要 的意义。通 过顶 岗实习,学生与职业 岗位零距离接触 ,牢固树立 了职业理想 ,养成 了 良好 的职业道德 ,练就 了过硬的 职业技 能。经过顶 岗实习锻炼的学生 ,毕业后能够 马 上融入工作环境 ,受到 了用人单位 的普遍好评 。 虽然受到 了企业 的好评 ,但对学校来说,顶岗实 习的管理却一直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情。首先 , 项 岗实习通常是伴 随着毕业分配进行的 ,单位地点分 散 ,实习教师管理起来非常 困难 。此外 ,名为顶岗实 习,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定 岗顶班 ,得不到轮岗实习机 会 ,这 就违 背 了顶 岗实习 的初衷 。为 了解 决这个 问 题 ,学校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采取措施在毕业 分
学 生 解 决 技 术 方 面 的 问题 ,还 在 生 活 方 面给 他 们 提 供
帮助 ,受到 了学生 的好评 。其次 ,因顶岗实习一般在
校 外 完 成 ,学 校 不 能 在 第 一 时 间 掌 握 实 习指 导 教师 的
Yu e q a g W uYa n W n in , h
B in oyeh i Be i , 0 9 C i e igp ltcnc in 10 2 , hn j , jg 0 a
Absrc : a tc lta hig i l mpo tn are n utvai gt eoc u to o a ft e sud nt. ti loa sa o dip a t d ns ta t Pr cia e c n sali ra tc riri c li t h c pain m r lo t e s I sas tget s ly su e t’ n h c r e k l ndt ea iiisi e a e rs il a b l e mply e ta ig p o e rn o k Theq aiyof a tc l e c ig m a a m e t st ek yee e tf r s h t n o m n nddon i n ei gw r . u l prc ia a hn n ge n e lm n o t t ih t ed v lpm e tof g e oc to lc le . h e e o n ahih rv aina olge K e wo ds p a tc t a hig; a a m e t y r : r cie;e c n m n ge n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章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章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章程(拟核准稿)序言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举办者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学校溯源于1958年建校的北京邮电工业学校。

1999年8月,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序列管理。

2004年6月,北京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邮电工业学校合并成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07年3月,原北京市机械工业学校、原北京二轻工业学校、原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原北京市汽车工业学校四所中专校并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10年7月,学校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10月,学校被批准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院校。

学校秉承“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校训,贯彻“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经济,融入京津冀,走出环渤海,与区域经济联动互动、融合发展,培养适应国际化大型企业和现代高端产业集群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中文名称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简称北京电科院。

英文名称BEIJING POLYTECHNIC。

学校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芍药居甲1号,邮编:100029;现学校本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凉水河一街九号,邮编:100176。

学校网址为学校经举办者批准可视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及校址。

第三条学校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

举办者依法保障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经费和资源配置,逐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并依法支持、指导和监督学校的自主办学行为。

从结合到融合的跨越——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海平

从结合到融合的跨越——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海平
学 院从 结合 刘融 合 的跨 越 之路 。
从结合到融合的跨越
访 北 京 电子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院长 王 海 平
文 / 刊记 者 本 杨生文 实 习记 者 周 天择
变 化 的需 求遁 出融 合
从18 9 5年 起 参 加 工 作 的 头 十 几 年 , 王 海 平 一 直 在 中 国 人 民大 学 履 职 。 直 到 1 9 9 8年 调 离 , 他 先 后 任 北 京 市 教 委 高
校 企合 作 ,还 要 更上 一 个 台阶 ,走 融合 发展 之路 。一 年
多 的 时 间 里 , “ 合 发 展 ” 四 个 字 搅 动 了一 池 春 水 , 使 融 全校 师 生 的精 神 面貌 焕 然 一新 。 北京 初 春 的 一 个上 午 ,
记 者 专 访王 海平 院 长 ,近 距 离感 受 了北 京 电子科 技 职 业
@ l◆ 1 人物 /_

字 之 差 意 义 大
2 0 初 ,王 海 平 提 议 把 “ 合 发 展 ”确 定 为学 院工 01 年 融
作 的 思 路 并 很 快 得 到 院 领 导 班 子 的 认 同 。 他 认 为 , 需 求 的
变 化 不 是 靠 理 论 推 理 能够 掌握 的 ,也 不 是 一 个 演 绎 就 能 推 导 出来 的 ,需 要 教 育 者 去 感 悟 。校 长 、 管 理 队伍 和 教 师 都 要 投 身 到 快 速 发 展 的 社 会 实践 中 去 。 在 实 践 当 中 去 感 悟 社 会 需 求 ,去 了解 社 会 需求 , 去 培 养 和 锻 炼 自 己适 应 社 会 需
人物 l
。 人 物
去 年 5 开 始 , 北 京 电子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院 长 王 海 平 月 的 “ 合 发 展 理 念 让 教 职 员 工 有 些 坐 不 佳 了 。 他 们 都 融 被 要 求 到 外 面去 与 市 场 对 接 , 与 奋 界 “ 合 ” ; 不 仅 要 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更早意识到培养目标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提供职业教育的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了大量实践教学活动。

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参观、参与企业项目和产品研发等活动,并邀请企业专家到学院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

通过这种合作,学院可以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学院将实习实训作为重要环节纳入课程体系。

学院与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同时,学院还积极邀请企业教师来校进行实习指导,保证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企业实践经验,并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这种实习实训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还可以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平台,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

平台通过建立合作项目、制定合作计划、提供人才培训等方式,搭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

同时,学院还通过举办校企合作洽谈会、招聘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与企业建立就业联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校企合作带来的成效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模式的校企合作,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毕业后的就业率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合作企业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和人才的补充,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石一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石一一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基 本 概 念

方面 , 要统筹职业教育与企业两种资源 , 发挥政府 的组织优势 、 资源
“ 集 团化 ” 是经济学 的一个概念 , 其 内 涵 是 将 经 济 领 域 中分 散 的 、 生 产 调控优势 、 公共管理优势 , 指导和协调校 企合作的有序 开展。另一 方面 , 要 规 模 比较 小 的 实体 以集 团 的形 式 有 机 地 组 织 起 来 , 形 成 规 模 比 较 大 的 经 济 通过 制定相应 的法律法规 、 优惠政策 、 奖励政 策等 , 鼓励 和吸引企业积 极参 运行 实体 。 以规 模 优 势 来提 高 企 业经 营 中 的 规 模 效 益 。 将 集 团 化 经 营 模 式 与职 业教育集 团化办学 , 开 展深层 次校企 合作 , 确 保校企 合作 的长期 稳定
◆ ◆ ◆ ◆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石 校企合作 Nhomakorabea行机制
◆ 华 海 鱼
(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
【 摘要】开展 职业教 育集团化 办学, 校 企合作是基础 。但企业行 为的 目标与职教行为的 目标 不同, 要建 立长期稳定的校 企合作关 系, 就要 符合合作双方 自身的利益需求。而科 学合理 的运行机制 , 是解决这一问题 的根本 出路 , 也是开展职 业教 育集团化 办学的基石 。 【 关键词】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引入 职业教 育, 目的是 吸收多方力量 , 整合各方资源 , 最 大限度地提 高职业 和 可 持续 发展 。 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 益。 2 . 校企合作利益机制 的构建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学校和企 业共 同参 与技能人 才 校企 合作也 是职业学校和企业 在各 自利益 的基础 上开展 的互 惠互 利 就 有了合作 的 培养的过程。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 业能力 、 个人 综合素质 和未来职业 的合作。只要校企 双方的合作 能够给 自身和对方 带来利益 , 发展为重点 , 充分利用校企不 同的资源优 势 , 采取 课 堂教学 与企 业实践有 基础 , 否则没有利益的一方就 失去了合作的积极 性。在我国就 业压力仍 然 机结合的方式 , 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一种 办学模 式。 很大的背景下 , 企业仍是校企合作 中的强势一 方 , 其 态度决 定着校 企合 作 二、 我 国 职 业 教 育 中 校 企 合 作 的 现 状 的层次和成败。企业在合作 中满足 了需要 、 获 得 了利益 , 必 然会 强化与 学 《 国家中长期教 育 改革 和发展 规 划纲 要 ( 2 0 1 0 -2 0 2 0年 ) 》中明确 指 校的合作需求 。 学校 自然能从中受益。 出: “ 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 重 点探 索“ 产 权制度 ” 改革 。 建 立健 3 . 校 企 合 作 激 励 机 制 的 构 建 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的制度性 文件 , 形成 全新 的办学体 制 和育人机 制 , 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 的参与 , 离不 开校企深 层次合 进一步完善鼓励行业 、 企业 发展职 业教 育 的制度 , 切实 推动 形成 “ 政 府主 作关系 的建立。一方面 , 要成立有行业协会和企 业专家 参加的专业 建设委 导、 依靠企业 、 充分发挥行业作 用 , 社会 力量积 极参 与 。 公 办与 民办共 同发 员会 , 共 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 准 , 共 同实施 人才培养 方案 . 实 现技能人 才的培养与企业需 求完整对 接。另一方面 , 学校要聘请企 业专 家 展 的多元办 学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 。 国内外企业参 与校企合作教育 的态度 , 均取 决于参 与合作的付 出与能 和具有丰 富实践经验 的一线 师傅作 为学校 外聘教 师和实 习指导老 师 , 支付 取 得回报 的比较。校企 合作教 育发展较 好的 国家, 投 身其中 的企业 均有 明 较 为优厚 的报 酬 , 给 予较 高的荣誉 , 激 励他 们全身心 地投入职业 教育 , 促 进 确“ 回报 ” 需求。如德 国“ 双元制” 最 大 特 点 是 以企 业 为 主 体 的 职 业 教 育 模 校 企 合 作 的全 面 深入 开展 。 4 . 校 企 合 作 约束 机 制 的构 建 式。学生首先要在企 业找到职业 , 成为企 业的 员工 , 然 后 由企 业将 学生送 健康的校企合作关系应 该受到法律、 法规和 道德等的约 束。校企合 作 到职业学院学习 , 这个特点根本上决定了企业在 参与人才培 养中的责任感 如实 习实训 基 和积极性 ; 美国合作教育中 , 企业 参与 的动 力来 自对廉 价劳动 力 的需求和 关系双方要在法律法规框架下制定 和完善相应 的合作制度 , 对录取优秀新职员 、 实现人力资源战略的需要。 地管理制度 、 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 学生实 习实训 管理制度 等 , 通 我国 目前的职业教育校企合 作模式 大多 属于 以学校 为主 的校 企合 作 过制度规范合作 中各 自的行为 , 在约束对方的同时也时刻规范 自身行为。 5 . 校企合作情感机制的构建 模式 , 整体而言 , 校企合作起步 比较晚 , 层次 比较 低 , 形式 比较 单一 , 以校企 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 同样也是人 际交往、 感情沟通 的过程。实 际上在 合作 为基础 的新 的办学机 制和新 的人才培 养模 式 尚未 真正形 成。其 原因 是 多方面 的。 就宏观层面而言 , 保障职 业教育 发展 和促进 校企合 作的 法律 我 国。 大多数地区校 企合 作 的开展 均始 于校企 双 方领 导的 情感 沟通 与交 法规体 系尚未建立; 就微观层 面看 。 多数职 业学校 并未把 校企 合作作 为职 流 。一 方 面 。 要加强双方人 员的交流 与沟通 , 如 相 互 参 与 对 方 的 大 中 型 活 业教 育办 学的基础 与前提 , 也没有贯 穿于人才培养 的全过程。 动等 。 通过交流增进彼此感 情 , 在感情 不 断升华 的过程 中校企 双方 的合作 必然顺利和愉快 。另一 方面 。 要尊重 参 与校企合 作 的相 关工 作人 员 , 关心 三、 开展 校企 合 作 面 临 的 困难 经 常征 求他 们 的意见 , 诚恳 接 1 . 国家还没有出台较 为具体 的宏观 政策 , 校企双 方在合作 中缺 少政策 并积极 帮助他 们解决所 遇到的 困难 和 问题 , 受并积极 改进校企合 作工作 , 只要 双方 工作人 员有 了感情基 础 , 校 企合 作 指导与制度依据 , 也 难以获得上级 主管部 门的全 力支持 。 2 . 在开展校企合作 的实 践 中, 企业 过 多地考 虑 了自身 的短 期经 济 利 就有了进一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益, 只关心用工需求 , 在没有经济利益或相应 的税 收补偿 的前提 下 , 只要 劳 综上所述 , 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 校企合作 是基础 , 可 以 说 校 企 合 作就是近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缩影 , 未来职 业教 育的发展 过程就是探 索 动力供大与求的现状不改变 ,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就没 有兴趣。 3 . 办学实力雄厚的职业学 校, 其管 理体 制多是 国家办 学的 事业单 位 , 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运行机 制的过 程。科学 合理 的校企 合作运 行机 制是 而要 建立稳 定 的校企 合作运 行机 制 , 需 在校企合作 中存在着很多的体制障碍与制度 空 白, 弹性 学制、 工学交替 、 半 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 石 , 工 半读等均是有名无实 , 严重制约 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要政府来主导和协调 , 需要职业学校主动组 织 , 需要企 业积极参与 . 更需要 4 . 学校的管理体制与企业的运行机制 、 校 园文化与企业 文化之 间存 在 社会各届的关心支持和大家 的共 同努力。 很 大差异 。 校企之 间的深层 次合作面 临很 多具体 问题和 实际 困难 , 仍 有很 长 的路要 走。 四、 长 期 稳 定 的校 企 合 作 运 行 机 制 的 构 建 由 于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的 目标 同企 业 生产 经 营 的 目标 不 同 , 在 市 场 经 济 条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二、校企合作,促进了校企人员的双向交流,锻炼了教师队伍
周海君老师与北京佐腾飞制冷设备工程有限公司签订“大金空调与 地铁1#、2#线BAS系统接口”项目; 丰蔚老师与北京万家多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服饰先进制造工艺 —数码工艺与古绣工艺应用性比较研究”协议; 张英老师与北京万汇一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帘线双浴浸胶 试验机干燥及热牵伸张力控制系统”协议;……
学生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
生物技术专业:以一流的中试生 产车间和分析检测中心为平台,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参与 不同层次的技术服务。成立“奥 德华乳品研发中心”,承担企业 研发任务,接收学生及检测报告
一、校企合作,实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
数控技术专业:与华中数控签约 成立了“华中数控北京技术服务 中心”和“华中数控北京班”, 共同筹建“数字化教学工厂”, 订单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三、校企合作,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西门子小型自动化培训中心, 并成为西门子教育合作伙伴,已经为西门子培训全国各地产品经理 60人次,目前我院已经具备西门子小型自动化技术的发证资格。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2020年5月22日星期五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北京市教委直属的一所高职院校,2007年被教 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近两年 来,学院以示范校建设为中心,在硬件条件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以校 企合作为特色创新的抓手,花大力气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软环境,创 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 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 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 革,同时积极推动科技攻关和技 术服务,促进服务社会,锻炼了 教师队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 力,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实力 和人才培养水平。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以北京电子科技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以北京电子科技
T H E O R Y l 理论研究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文/ 夏新 生

王 慧 英
要 :职 教 集 团 的 组 建 和 运 作 ,有 利 于 促 进 职 业 教 育 办 学模 式 的 改 革 , 实现 职 业教 育 与 市 场 需 求 和 企 业 的 对 接 ,
目— — 北 京 现代 制 造 职 教 集 团 建设 ( 委托 ) ( P XM2 0 1 4 _ 0 1 4 3 0 6 _ 0 0 0 0 6 6)。


职 教 集 团组 建 的 背景 与 意 义
源 , 共 同开 发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共 同 制 定 人 才 培 养 目标 、 教 学计 划 、 课 程 设置 、 实 训 标 准 、考 核 标 准 ; 学 生 的基 础 理 论 课 主 要 由学 校 负 责 完 成 ,专 业 课 主 要 由企 业 负 责 完 成 , 学 生 的 校 内实 训 环 节 企 业 参 与 指 导 , 学 生 的 生 产 实 训 、顶 岗实 习在 企 业 完 成 ;学 生 入 学 即 成 为 企业 的 “ 准 员 ” , 毕
业 达 到 企 业 用人 标 准 ,即 按 照协 议 进 入 企业 就 业 。
职 业 教 育 集 团化 办 学 是 由政 府 主 导 、 行 业 指 导 、企 业
参 与 、 学校 主 办 的职 业 教 育 办 学 体 制 的重 要 实 现 形 式 ,是
优化 职业教 育布局 ,促进优 质资源 共享 ,提高办 学效益 , 深 化 办 学 体 制 改 革 的 有 效 途 径 。职 教 集 团 的 组 建 和 运 作 , 有 利 于 促 进 职 业 教 育 办 学 模 式 的 改 革 ,实 现 职 业 教 育 与 市 场 需 求 和 企 业 的 对接 ,从 根 本 上 促 进 产 教 融 合 、 校 企 合 作 , 适 应职 业 教 育 对 培 养 高 素质 技 能 型 人 才 的要 求 。 笔 者 以北 京 电子 科 技 职 业 学 院牵 头 组 建 北 京 现 代 制 造 业 职 业 教 育 集 团 为 例 ,概 述 了 职 业 教 育 集 团化 办 学 背 景 下 校 企 合 作 的 基 本 模 式 及 特 点 。 北 京 电子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位 于 北 京 亦 庄 , 是 北 京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内唯 一 一 所 高 等 职 业 院 校 ,也 是 北 京 市 首 批 国 际级 高 职 示 范 校 、 国家 教 育 体 制 改 革 试 点 项 目建 设 单 位 。北 京 现 代 制 造 业 职 业 教 育 集 团 成 立 于2 01 2 年1 0月 , 由北 京 市 教 委 批 准 ,北 京 电子 科 技 职 业 学 院 牵 头 组 建 。集 团 面 向北 京 市 高 端 技 术 制 造 业 和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现 有 企 业 、 中 高 职 院 校 、 行 业 协 会 以 及 科 研 机 构等成员7 6 家 ,北 汽 集 团 、 京 东 方 、 戴 姆 勒 ( 东北亚 ) 、 西 门子 ( 中 国 )等 国 内外 知 名 企 业都 是 集 团成 员单 位 。

走融合发展之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发展报告

走融合发展之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发展报告

走融合发展之路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发展报告
陈衍;张俊茹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1(032)027
【摘要】@@ 亦庄不是庄.这里是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也是北京唯一的职业教育园区所在地.在这片位于首都东南部发展带中心位置的40 平方公里土地上,历史在不断写下新的篇章.rn2007 年,在亦庄迎来开发区15 周年庆典的喜庆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专程祝贺的同时,对亦庄下一步的发展也提出明确要求.这就是,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努力建设繁荣、和谐、宜居的亦庄新城.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陈衍;张俊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J], 夏新生;林洪
2.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访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么居标副院长[J], 张碧竹
3.高职院校融合发展探析r——以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J], 杨彦如;吕倩娜
4.走特色专刊之路r——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创刊30周年学术论坛上的主题报告 [J], 杨晓智
5.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军民融合发展共育士官人才 [J], 岳金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行业办学的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行业办学的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行业办学的技工院校产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作者:刘建平来源:《职业》2021年第15期摘要: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首都高新技术行业创办的技工院校。

学院基于行业办学背景,以骨干专业为着力点,以国家和北京市支持技工院校发展的建设项目为载体,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从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培训提升在岗人员职业能力、选用评价高技能人才三个方面,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特色,建立校企合作三位一体运行机制,探索校企合作—校企全面战略合作—产教融合三个层次合作,助推首都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行业办学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技工院校的行业办学背景是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天然优势。

北京电子信息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首都高新技术行业创办的技工院校。

学院前身是北京市电子工业所属企业创办的厂办技校,后经隶属行业整合升级为国家高级技工学校,在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隶属行业的共同指导下,学院升级为代表首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师学院。

产业是推动学院升级发展的原动力,行业办学成为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特色的天然基础。

一、政策指引,为校企合作发展和产教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2004年产教融合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已经具备了实施条件。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

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与融合,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体系

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体系

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体系一、引言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教育合作。

这种合作体系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二、合作体系的目标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体系旨在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3.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企业发展。

4. 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三、合作体系的内容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应用性课程,使学生能够学到与企业需求相符的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教学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3.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引进企业专家、工程师参与教学,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研合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4. 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企业提供创新动力。

5. 科研合作与技术开发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合作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四、合作体系的运行机制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体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包括:1.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对合作成果给予奖励。

2. 合作协调机制: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协调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合作事宜,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3. 资源共享机制:学校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包括师资、设备、信息等,提高合作效果。

4. 质量保障机制: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合作教育的质量。

五、总结学校与企业的教育合作体系是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如何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人才

企业如何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人才

企业如何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人才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和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企业则在实践应用和市场需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人才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有助于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明确合作目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共同的目标。

这包括确定培养的人才类型、专业方向以及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例如,一家科技企业可能需要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人才,那么与学校合作时就应明确以这些领域为重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同时,合作目标还应考虑到长期和短期的需求。

长期来看,企业希望培养出能够为其创新发展做出持续贡献的核心人才;短期而言,可能需要解决当前项目中的技术难题或填补特定岗位的空缺。

学校则期望通过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合作成功的关键。

企业和学校应指定专门的联系人,负责日常的沟通与协调工作。

定期召开会议,分享双方的需求、进展和问题,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沟通平台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建立微信群、QQ 群或专门的在线协作平台,方便双方随时交流信息。

同时,通过举办座谈会、研讨会等活动,让企业的技术专家和学校的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指导和建议。

学校则结合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大纲,将企业的需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与企业实际项目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还可以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应用。

校企深度融合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①

校企深度融合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①

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①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中,校企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校企深度融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校园里获取知识,还可以让他们在企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校企深度融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希望通过深入分析,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校企深度融合校企深度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包括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等。

校企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还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实现双赢局面。

校企深度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校企深度融合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优势,引进企业资源和技术支持,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借助学术力量开展创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2.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而校企深度融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企深度融合中,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业务问题,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学生可以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从而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

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IT行业对于高素质、多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学校和企业之间开展校企合作,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IT人才需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思维、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等基本技能。

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IT行业不仅仅需要掌握技术知识,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分析与判断、团队合作、沟通与协调等能力。

学校和企业可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比如项目实训、实习实训、校企合作项目等,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

IT行业发展迅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了IT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参与技术交流和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校企精准结对,协同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IT人才,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实践场所和设备,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行业的需求和发展动态。

企业可以派出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和实践培训,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流程。

学校和企业还可以共同建立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体系,明确培养目标和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

通过定期的评估和调研,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能够胜任复合型IT人才的岗位。

校企深度融合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①

校企深度融合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①

校企深度融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企深度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背景和必要性、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方式以及校企合作的效果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校企合作的背景和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着就业问题,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而企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校企合作可以将高校的学术资源和企业的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方式校企合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如实习实训、科研合作、项目合作等。

实习实训是大学生与企业接触的第一步,通过实践锻炼,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合作是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项目合作是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展的研发项目,通过合作创新,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校企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校企合作的效果和影响校企合作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与企业进行实践合作,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提前适应企业的需求。

校企合作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大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实践技能,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业能力。

校企合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大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的需求,掌握就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同样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上海东海制药校企合作项目为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探索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服务于学院“三位一体”高技能人才培养。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校企合作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深圳技师学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把校企合作的机会变成学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课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结合为基本途径的合作框架下,积极开展校企共育具备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健康的人格“三位一体”高技能人才,构建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实训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平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专业技能的支持下,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核心能力同样得到锻炼和提高。

1.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深圳技师学院黎德良院长在《论校企合作》一文中提到,“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制度,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范式。

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定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基于此,学院各专业系在校企合作工作上立足本系,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公共课教育部作为服务于专业系的教学单位,在学习与借鉴专业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内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对外寻求校企合作契机和探索新型模式。

1.1校企合作的契机2010年末,深圳技师学院办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模式引起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层的高度重视。

2011年1月,上海东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行来学院本着“合作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与学院达成校企合作框架协议,重点针对企业经营战略项目中的网上商城开发、产品外观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等企业真实任务进行深度合作。

鉴于项目任务涉及网络、电子商务、产品设计、模具、摄影、印刷、生物、市场营销等专业,且项目任务环环相扣,加上地域影响、校企沟通等因素,此项目由公共课教育部牵头,职业指导教研室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安排专门的项目负责人跟进并监督项目的实施和质量的监控。

校企共话未来工作者关键素养

校企共话未来工作者关键素养

校企共话未来工作者关键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工作者的关键素养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校企共话未来工作者关键素养,这不仅是学校和企业间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共识,也是对未来工作者必备素养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就未来工作者的关键素养进行深入探讨,探寻校企共话如何培养和提升未来工作者的关键素养。

未来工作者需要具备的关键素养包括:一、创新思维能力。

未来工作者需要具备开放、创新的思维方式,能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拥有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信息技术能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未来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工具和软件,快速获取并处理大量信息,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三、团队合作能力。

未来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协调、沟通,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完成团队目标。

四、跨文化沟通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未来工作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

五、问题解决能力。

未来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面对复杂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能够将解决方案有效实施。

这些关键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既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也需要企业在实践环境和培训机制上给予支持。

校企共话未来工作者关键素养,应该是一种深入的融合和协作,而非简单的合作。

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未来工作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学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融入各门课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数字工具和软件的能力,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效率。

学校应该重视团队合作教育,通过小组项目、团队作业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他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有效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职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职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职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实施方案1. 背景和目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职业竞争力成为衡量个人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校企合作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本文旨在制定一项职业竞争力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招聘质量。

2. 实施方案2.1 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行业动态,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职业培训和指导。

具体合作机制如下:- 建立校企对接平台:搭建线上线下平台,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提高合作效率。

- 校企导师制度:企业人员作为学生的导师,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

- 系列讲座和企业实践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就行业动态、职业技能等主题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2 培训项目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需要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具体培训项目如下:- 职业素养培训: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全面发展能力。

- 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不同专业和行业的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

- 职场实践训练:通过模拟职场的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2.3 就业服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

具体就业服务如下:- 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场准备,包括简历写作、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 就业推荐: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推荐和内推机会,增加就业渠道。

- 职业发展跟踪:对就业学生进行跟踪和评估,了解其职业发展情况,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

3. 实施计划3.1 阶段一:准备阶段- 建立校企对接平台,确立合作机制。

- 与一批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合作内容和时间表。

- 成立校企合作团队,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

3.2 阶段二:培训项目开展阶段- 开展职业素养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职场实践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割断,职业学校 的教学难 以贴近社会实 际需求 ,学
校培养能力受限,学校 的招 生和就业受到严重影响 , 学校与企业发展不 同步,行业发 展不 能直接推动学校 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集 团逐渐登上历史舞 台。1 9 8 6 年7 月 ,第一 次全 国职业教育工作会 议提交 了 《 关 于全 国职 业教育 工作会 议情 况 的报 告 》 ,首 次提出 “ 发展 企业 之 间、学校 和企 业之 间 的联 合办
年l 0 月1 7 日,国务院在 《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 术教育
条件 、人力 、物力资源的互补 和共享共用 ,从而降低
办学 成 本 。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6 — 1 2 作者简介:王慧英,硕士,实习研究员。
2 . 2 促 进 专业 建 设
基金项目:本文由 “ 教育教学—政校企行四方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s t a g e , i n t h e s c h o ol — e n t e r p is r e c o o pe r a t i o n s ho u l d p l a y . Ke y wo r d s :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g r o u p; s c h oo l a n d e nt e r pr is e c o o pe r a t i o n ; vo c a t i o na l s c h oo l s
2 职 业教 育集 团化 办 学 的作 用
2 . 1 降低 办 学 成本 集 团化 办 学 可 实 现 师 资 、场 地 、 设备 、实 验 实 训
学 ”,鼓励经济部 门和企业办好职业教育 。1 9 8 9 年,
第 一 个 民办 教 育 集 团 ,广 州信 孚 教 育 集 团成 立 。 1 9 9 1
多年来 ,职教集团如雨后春笋般呈现 ,办学方 向和 思
路逐渐得到 国家政策层 面的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 , 目 前全 国有职教集 团8 7 0 余家,覆盖7 0 %以上的中职校和
9 0 % 以上 的高 职 校 ,覆 盖 1 0 0 多 个 行 业 部 门、2 万 余 家
企业、7 0 0 多个科研机构。
璺 璺 ! 鱼 Z : 璺
CN1 1 - 499 4 / T
中 围 观代觳有 装 备
2 0 总 1 4 第 年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应该具备的能力
— —
以北京 电子科技 职业学 院为例
王慧英
北京 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北 京 1 0 0 1 7 6
Wa n g Hui y i n g
B e i j i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 B e i j i n g , 1 0 0 1 7 6 , C h i n a
Ab s t r a c t : De s c i r b e s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ro g u p , t h e r o l e o f t h e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s a n d t h e r o l e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s c h o o l s a t hi t s
主发 展 ,有 中 国特色 的现代 职业 教育体 系 ”。1 9 9 3 年2 月1 3 日,国务 院颁 布的 《 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 要 》中提 出: “ 职 业 教育和成 人教 育应 面 向社 会需 要 ,在政府 统 筹管理 下 ,主 要依靠 行业 、企事 业单 位、社会团体和 公民个人举办 ,鼓励 社会各方面联合 举办 。” 《 纲要》突出了政府 的主导作用和 企业 、社 会 团体的主体地位 ,要 求职业学校走产教结合之路 , 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指出了更清晰 的发展方 向。2 0
再承 担开展职业教育 的义务 。同时 ,由于人才市场 的 形成 ,企业 在人 员招 聘方 面减弱 了对 学校 的依赖 。 基于 以上原因,职业教育所处 的大环境发生 了很大变
化 , 大 多 数 企 业 不 再对 职 业 学 校 提 供 有 效 支 持 ,学 校 面 临 教 学 内容 安排 难 ,毕 业生 就 业 难 ,学 生 培 养 目标 不 明确 等 一 系 列 问题 。职 业 学校 与企 业 、行 业 的纽 带

要 :介绍 了职业教育集团的背景、作用 、存在 的问题 以及在现阶段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 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 团;校企合作;职业院校
Vo c a t i o n a l s c h o o l s i n t h e b a c k g r o u n d o f vo c a t i o n a l e d uc a t i o n g r o u p s h o u l d h a v e t h e a b i l i t y
1 4 3 0 60 建设( 三期) ( 改革试点) ”( 编号 :P XM2 0 1 30 0 0 1 1 9 )
— —
通过集 团统筹规划 ,在专业建设上,校企 、校 际
之间可 以科 学分工和相互推动,集中力量 、资源 ,做 精、做强、做好特色专业 。
1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 学的历史背景
自2 0 世 纪8 0 年代末 开始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
企 业 被 纳入 市场 经 济 范畴 ,企 业 性 质 的 变 化 , 使 其 不
的决 定》 中提 出职业教 育改革 发展 目标 , “ 校 企合
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 、 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