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论文网: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
关于矛盾哲学论文(一)
关于矛盾哲学论文(一)矛盾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思想体系,它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矛盾相互作用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近年来,矛盾哲学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关注,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
一、矛盾的本质及其作用矛盾是事物内部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生与死、阴与阳,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事物不断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事物的发展,即矛盾是事物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是限制事物的发展,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二、矛盾的基本类型矛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相互排斥、互相对立的方面,如是非、黑白、阴阳等;二是同一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互为联结、互相依存的方面,如数字的正负、电极的正负等。
对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同一矛盾则是事物的重要条件。
三、矛盾的规律及其应用矛盾的发展规律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量变引起质变。
对立统一是指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即从量变过渡到质变的过程。
质量互变是指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下,事物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量变引起质变则是指随着量的增加,物质的状态发生转变。
这些规律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和行动。
四、矛盾哲学的意义及前景矛盾哲学为我们认识宇宙和生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指导科学研究、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
未来,矛盾哲学将在人们的生活、学术研究和社会治理等领域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矛盾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一套独特的物质运动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了解矛盾哲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应用,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哲学的语言转向
哲学的历史演进,是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历史性变化密不可分的。
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两次大的转向,第一次是从古代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第二次则是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和“语言转向”。
就其理论内涵而言,这两次转向都是转换了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对哲学的通常解释如下:第一方面:谁为第一性【本体论】第二方面: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认识论】,对于这二者不同的回答则分为不同的哲学流派。
卡尔波普曾经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世界1"指的是物理自然世界;"世界2"指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即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化所构成的世界。
从这个理论框架中,我们可以简单的分析哲学在三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在古代哲学中,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离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讨论世界的本源为何物;近代哲学通过“认识论转向”,从“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出发探求二者之间的关系;现代西方哲学则是通过“语言转向”,从“世界3”出发,探讨“世界2”和“世界1”的关系,即从语言文化出发探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他所批判的是,离开对人类“语言”的考察而直接断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它所要求的是,哲学家在建立关于人类意识和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之前,必须先有关于“语言”的理论;这种要求的实质是,哲学家必须把作为“文化的水库”的“语言”作为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出发点,因此,所谓的“语言转向”也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问题:“没有语言学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无效”。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中,显示出对“思维和存在”、“任何世界”的“中介环节”的寻求,显示出现代西方哲学对“思维”、“语言”和“存在”三者关系的总体理解。
关于矛盾哲学论文(1)
关于矛盾哲学论文(1)
矛盾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最上乘的哲学思想之一,概念内涵丰富,非常具有启迪性和思考性。
以下是本人对于关于矛盾哲学的论文撰写内容整理,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一、矛盾哲学的发展历程
1. 矛盾哲学的发展思想来源:夏商周时期的矛盾思想观。
2. 矛盾哲学的确认:先秦哲学中荀子《天论》论述矛盾思想的逐步确立。
3. 矛盾哲学的扩展发展:梁景理《易枢》和黄宗羲《明朝学案》引入了矛盾哲学的成熟思想。
二、矛盾哲学的基本概念
1. 矛盾的概念:对立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分裂、对抗与斗争的关系。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等。
2. 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互为背景、互相融合的相反两面。
矛盾的辩证关系是:统一、斗争、转化。
3. 矛盾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规律,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基础。
三、矛盾哲学的主要特点
1. 矛盾哲学的辩证思维:矛盾哲学强调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和辩证思考,坚持对人类社会各方面问题的辩证分析与解决。
2. 矛盾哲学的创新性思想:矛盾哲学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思想,不断地
为矛盾哲学发展的探索和掌握提供了无限活力与动力。
3. 矛盾哲学的正确性和实践性:矛盾哲学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必然要求,并获得强烈的实践落地支持,变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基础。
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分析
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分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观念的变革也必然会引起哲学观念的变革。
在人类文明史上,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和自我意识,而且因此改变了作为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的哲学。
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也表现出现代性特征,日益变革,哲学的现代性突出表现在对哲学的理论性质、思维方式以及存在方式的重新理解。
标签:哲学现代性哲学观念变革简单来讲,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问题的研究,有严密的逻辑系统观念,主要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根本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哲学观念也不断发生改变,在人类文明史上,人们的思维想法、思想观念不断变革,所以人类的自我意识形态也不断发展改变,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哲学观念要符合社会基本情况,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深化哲学理念,创新哲学思想。
在当代社会中,必须要从世界观、科学观、本体观等方面着手,对哲学问题进行反思和解析,对当代中的哲学观念的变革以及创新进行深入分析。
一、哲学观念变革的必要性传统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哲学是抽象和片面的,而且对于哲学的概念进行理论表述的时候也存在不清楚、不完善的地方。
哲学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随着时代变迁,不仅哲学的基本概念发生了改变,而且随着历史发展,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也发生变化,只有一些最普通、最一般的哲学分类问题才会被保存下来。
至于哲学领域中的每一个主题,都是根据哲学在不同时代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而不断改变的。
东方和西方的哲学问题更是如此,因此东西方的文化不同、历史不同、民族不同,所以导致哲学主题不相同,也导致东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最高问题也不可能一层不变。
就传统教科书上所描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其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都没有创造出一个合理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将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割开,成为两个理论,而且唯物论、辩证法以及认识论的理论内容也不能融合在一起,都是分开描述的,形成了一个比较分散的哲学体系。
关于矛盾哲学的小论文(2)
关于矛盾哲学的小论文(2)关于矛盾哲学的小论文篇二转型中国司法矛盾的法哲学评析摘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诱致了许多社会矛盾的产生,其中司法矛盾尤为显眼。
司法作为解决当事人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理当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虽然制定了大量法律,司法的受案率也在逐年提高,但由司法推导的法律运行效果却不甚理想。
转型中国的司法矛盾集中表现为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司法守成与司法能动、精英司法与大众司法、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诸方面。
从法哲学视角对这几对矛盾进行评析,可以探知转型中国司法矛盾的症结所在,并提供相应的学理对策。
关键词:司法权;司法能动;程序公正中图分类号:D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30(2012)04-0005-11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发展,诱致诸多社会矛盾呈井喷式爆发。
对一个关注法律在转型社会中独特作用的国度而言,有社会矛盾就必须有法律救济。
法律不能及时、妥帖地借助司法救济社会矛盾,处理社会纠纷,其权威功能将荡然无存。
但毋庸讳言,我国虽制定了大量法律,可法律运行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即使作为法律守护者,即使“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①但我国的司法和法官在社会转型期因为社会利益诉求的严重对立,自身也被推到了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上。
每有影响性案件发生,网络世界便炒成一片。
这其中除却那些非理性的谩骂之外,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针对个案之司法举措的社会论争,即便置之于法哲学视角观察,也饶有趣味。
笔者拟就目前我国司法中广受关注和争议的如下几对矛盾,试作法哲学的评析。
一、司法独立与司法受制司法独立是近代权力分立的派生之物。
权力分立,必然意味着不同的权力能够在其管辖范围内独立地行使,不受其他权力的干预。
因之,在权力分立框架下,即便立法和行政因为和社会公共事务关联更密切,而不得不接受更多的社会掣肘、党派竞逐和利益集团利益诉求的影响,但就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运行而言,这两种权力和司法权一样,有其自主行使的授权基础,也有其必须行使、并且要依法恰当行使的责任要求。
现代文化矛盾主要形态的哲学理解
现代文化矛盾主要形态的哲学理解一、引言• 现代文化矛盾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研究现代文化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二、文化矛盾的理论探讨• 文化矛盾的概念和本质• 文化矛盾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文化矛盾的根源和形成原因三、现代文化矛盾的主要形态•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冲突• 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与融合•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科技与人文的矛盾与平衡• 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四、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思考• 文化的多元性与平等性的问题•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问题• 在全球化中如何保护本土文化五、现代文化矛盾的解决途径• 加强文化交流和对话• 推广民俗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借鉴海外先进文化实践经验• 促进人文素质建设,强化人文关怀六、结论• 概括现代文化矛盾的主要形态和特征• 总结现代文化矛盾的哲学反思和现实解决途径• 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第一章: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城市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率先进入现代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种生产力、科技和文化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但是,也有许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了许多文化矛盾和问题,表现为野蛮现代化、文化沙漠、文化价值观的崩溃等。
文化矛盾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也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面临的一种困境。
本文旨在从哲学角度去探讨现代文化矛盾的主要形态,剖析其根源和表现方式,同时对如何解决现代文化矛盾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全球范围内的现代文化矛盾,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现代文化矛盾的矛盾主要形态及其哲学理解。
第二章:文化矛盾的理论探讨2.1 文化矛盾的概念和本质文化矛盾是指在文化活动、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
文化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又是社会进步的阻力。
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
当代中国的哲学观念变革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当代中国哲学观念的变革,特别是在全球化、科技革新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哲学如何与时俱进,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出发,分析当代中国哲学观念的变革过程、主要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如何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吸收和借鉴西方哲学思想,同时坚守和传承本土哲学传统。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界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哲学观念体系。
我们将关注科技革新对当代中国哲学观念变革的推动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哲学界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哲学观念,探索如何将科技元素融入哲学研究,推动哲学观念的现代化。
我们将分析社会转型对当代中国哲学观念变革的影响。
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哲学界不仅要思考如何保持哲学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要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哲学观念的变革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揭示这一变革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并为未来的哲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国传统哲学观念的演变中国的传统哲学观念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
自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出现,至宋明理学的兴起,再到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
先秦时期,儒家哲学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内在修养;道家哲学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无为而治。
这些哲学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哲学发展的基础。
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哲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流派。
程朱理学注重天理人欲的对立,强调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对天理的认识;陆王心学则更注重心性的修炼,提倡致良知、知行合一。
关于矛盾哲学论文-V1
关于矛盾哲学论文-V1
关于矛盾哲学
矛盾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讲述了“矛盾”这一哲学概念的本质和含义。
在现代哲学中,矛盾哲学的核心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思想体系中。
一、矛盾哲学的概念和本质
1.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矛盾是一切事物之间的普遍存在。
这表明,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任意形式的对立都可以成为矛盾的发生源,因而成为发展的原动力。
2. 矛盾贯穿一切过程
矛盾贯穿了一切过程,成为思想、物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核心原则。
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等方面,只有在矛盾的作用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3. 矛盾在不断发展
矛盾不断发展,表现为斗争和统一。
斗争是本质,统一是条件。
当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产生新事物和新形式的发展。
二、矛盾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1. 矛盾的统一
在生活中,我们必须理性对待各种对立面的矛盾关系,通过不断地斗
争与统一,来推动生活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顺应时代需求,我们可
以选择在家办公或者选择外出办公,并且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统一点,以提高生活效率。
2. 矛盾的扬弃
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我们还必须善于扬弃矛盾双方中的主要矛盾,以实现生活的平衡和发展。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人际冲
突或者过多工作量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识别和扬弃主要矛盾,来找
到最优解,实现和谐发展。
总之,矛盾哲学是一种关于生活和发展的重要思想体系,它告诉我们
在实践中如何面对各种矛盾情况,并且运用这种思想体系,能够提高
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知识
智慧。
当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转向和走向
当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转向和走向随着历史的发展,当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也在不断的转向和走向之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其中的一些变化。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兴起后现代主义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西方出现的哲学、文化、社会文化等领域中的一种思想潮流。
其出现旨在对现代主义哲学进行批判和反思,后现代主义主张应该反对片面的理性和科学,以及对体验、想象等多元观念的肯定。
历史学家还将其视为“后工业时代(post-industrial era)”的哲学体现,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主要围绕着社会现实和文化现象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方面展开。
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影响着理论观念的整个文化范围。
二、文化领域向个人主义倾斜在当代文化史中,个人主义已成为当代文化中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随着科技、市场、社交媒体等的发展和普及,个性、个体、个人的观念不断加强。
全球文化领域内,“个人主义“一词的出现主要表现了一个趋势,即强调个体和个性的重要性。
在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求中,如何满足个体特殊需求、保护个人权益问题成为了当代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伴随着个人主义的发展,当代文化史也朝着更加多元化、分散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全球化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国家之间的竞争造成了实际上的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突破了国家文化的分割,从而对世界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文化全球的重要部分,美国文化已经被广泛传播到全球各地,这不仅在本国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でも白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文化的单一性,也使得全球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性、多元性与平等性之间的矛盾。
而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兴起则活跃着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反思,并试图寻找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出路。
后殖民主义认为, 后殖民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化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族群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的竞争时期。
后殖民主义对于当代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四、当代美学的转向当代美学领域的发展表明,艺术和美学已经成为21世纪的文化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并且越来越突出。
关于当今时代与哲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当今时代与哲学改革的思考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变化快速,科技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挑战和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哲学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首先,我们应该改革传统的哲学思想,把它们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
其次,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以更宽泛的视角来看待当今社会问题,以便更有效地解决它们。
最后,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与哲学结合起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当今社会的发展。
当今时代需要对哲学进行改革,以更好地解决当今社会的挑战和困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向“大哲学”转型
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向“大哲学”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深刻转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应科学把握时代发展的基本态势,继续发挥思想与行动先导的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哲学承担起这一时代使命,一个基本着力点就是积极向“大哲学”转型。
当代中国“大哲学”的内涵与特质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趋势深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不断涌现。
这要求当代中国哲学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在创新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大哲学”。
何谓“大哲学”?为什么要发展“大哲学”?我国不少学者对此作了探索和阐述。
有学者认为,“大哲学”是与“纯哲学”相对的概念,是“纯哲学”理论产生的母体,并随着“纯哲学”的发展而扩展和深化。
有学者从“求通”的角度来理解当代中国哲学的“大哲学”转型,认为“大哲学”不遵循任何现成的路径,而是依据自己的目标来调整自己,克服眼前的障碍,在看似不通的地方找到或打开一条通道。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大哲学”不在于其内容之包罗万象或规模宏大,而在于其理论层次的高度、理论底蕴的深度和理论视野的广度。
当代中国“大哲学”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它自觉把当代中国的哲学问题放在世界哲学发展和哲学各学科互通的语境中来理解,提出和解答的问题既具有历史渊源又具有时代性;其次,它从世界视域和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回答问题,自觉摒弃“一叶障目”的狭隘眼界;再次,它不再把哲学当作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另类学科,而是将其作为渗透于其他学科并为之提供思维方式指导的方法论、认识论、伦理学、逻辑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如果以建构“大哲学”作为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交融,使当代中国哲学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丰富思想资源,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在进一步弘扬中国哲学传统特色的同时拥有世界视野,更好地推动当代中国哲学创新发展。
哲学与道文化互译所必然引发的剧变
哲学与道文化互译所必然引发的剧变之所以敢说现在是无神论时代到来的关键前夜,是因为我这个自学哲学的白丁发现了用中国道文化主动调和西方哲学一贯调和不了的唯物与唯心冲突的路径。
我发现,哲学与道一样,在有人的地方无处不在、处处在,区别是,没人的地方,哲学不在了,但道却依然在,所以道可以无限包容哲学。
这样用道包容哲学后,道与哲学便获得了双赢发展——首先是哲学能够自圆其说了,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追求的大道至简可以因哲学的自圆其说而迅速展开常识化落实,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用哲学的逻辑化解传统道文化的玄虚。
以我的个人经验,道家学说虽然表述得玄而又玄,但天人合一思想境界却能够让人现实地圆融,如今更可以在道与哲学的互译过程中轻而易举地得到实现,是谓大道至简的常识化。
反观一贯不能自圆其说于当下的这些哲学家或者哲学爱好者,因为迷信哲学,只能在自以为是的思想洁癖中孤芳自赏地自恋而不能自拔,因为调和不了思想的内在冲突,所以既悲哀了自己,又在自以为是的交流中干扰了别人的清静。
面对这样的哲学现状,我有信心用一贯擅长自圆其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帮助他们化解一贯内在的思想分裂,因为道文化正是以此帮助中华文明的智者实现了西方人永远实现不了的天人合一境界。
这种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全面积极调动尝试一旦成功,就是对马克思预言的物质绝对极大丰富与今天物质已相对极大丰富过渡期间哲学理论空白的填补,这意味着在理论上雄辩地说服西方文明中心主义的可能。
因为在天人合一境界中一贯包含有中国人的天下一家情怀,考虑到这种情境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度趋同,所以我的理论设想一旦实现,则直接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峰了,因为实现语言转向的那部分西方哲学已经无奈地喊出“哲学已死”的口号,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践转向却在中华传统文化补强之下如日中天,这就是哲学发展走向所代表的人类文明整体融合的新起点。
新起点之下,反哺西方文明的哲学可就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所以西方哲学最高峰就自然终止于被中国改造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了,然后坐等中华新文明的反哺,但这种反哺再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显然不行,因为《国际歌》中只说没有救世主的真理性,但关于造物主问题,唯物主义的表述太过苍白,不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神合一式表述生动,所以通过中国传统哲学的心物一体理论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唯物主义彻底战胜唯心主义。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及其调适【最新哲学类】
兰古诧....................................................36 参考文献.................................................37
致谢....…........................…...….......…..39
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冲突的根源与实质…….…..21
(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价值冲突的根源………………………………………………………..2l 1.社会利益结构重组…………………………………………………………………………………2l 2.社会理论体系发展尚未成熟……………………………………………………:………^..……….22 3.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的“入侵”………………………………………………………………23
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
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代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㊁普世主义与民族主义㊁文化霸权和文化自主㊁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冲突㊂这些重大的文化转变,深刻影响着当代哲学主题与话语系统的转变㊂一文化发展的五大矛盾1.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是以民族㊁国家为核心形成的文化,属于一元文化,如西方的基督教㊁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等文化形态,都是一元文化㊂一元文化追求文化性质㊁体系的单一性㊁纯正性和排他性,由此形成并强化了不同文化体系的边界㊂当然,一元文化体系可能包容着某些多样性,允许一些亚文化与主体文化有所差异,如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但与道家㊁佛家并存㊂而这些多样性并非多元性,多样性只是形式的多样化,其精神实质不能与文化主体相违背和对立㊂被誉为 人类学之父 的爱德华㊃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并把它定义为: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㊁信仰㊁艺术㊁法律㊁道德㊁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㊂ ①很显然,泰勒把文化看成是一个统一的体系㊂但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界限,全球文化随着全球协同正呈现①[英]爱德华㊃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㊂86中篇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㊂全球化的后果之一就是大量的外来文化进入本土文化,使许多性质不同的文化从外部嵌入本土文化之中,而且不一定很快与本土文化融合㊂奈斯比特写道: 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心,国际性青年文化的迹象几乎到处可见㊂因为我们很热衷于交流食品㊁音乐和时装㊂所以在大阪㊁马德里和西雅图出现了一种新的全球一致的国际生活方式㊂ 这些都是吸引人的消费:喝牛奶咖啡和皮埃尔矿泉水;为公寓房间配备(瑞典)IKEA公司的家具;吃寿司;穿贝内托公司的混合色彩的服装;开着现代牌汽车,同时听着美国和英国的摇滚乐来到麦克唐纳快餐店㊂ ①显然,这只是形式上的,更多则是价值观层面的㊂实际上,这30年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逐渐接受了一些外来价值观㊂比如过去一个时期,我们认为资产阶级人权是资产阶级法权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虚伪的,是欺骗人民的,是反对社会主义的㊂20世纪80年代围绕人道主义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有人只是承认革命的人道主义,即在救死扶伤意义上承认人道主义,认为 以人为本 违反唯物主义原则,是唯心史观的表现㊂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一个巨大的意识形态的变化㊂2. 普世主义 和民族主义的矛盾全球化支撑了所谓的 普世主义 ,世界主义,抑或全球主义㊂这些主张尽管名称各不相同,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在一点上是一致的,都强调在当今世界,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信息趋同,经济趋同,生活方式趋同,文化也逐渐趋同,形成了人类基本公认的普遍性的文化原则㊂人类的普遍性从来都是以具体的历史的人群,如家庭㊁社区㊁民族㊁国家等形式存在,所以,人们都是从自身所处的文化价值角度去理解所谓人类普遍性的文化原则㊂传统文化大多属于民族主义文化,所有的民族都存在自我文化的中心主义,他们刻意强调自我价值,并认为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合理的,才①[美]约翰㊃奈斯比特㊁[美]帕特里夏㊃阿伯丹:‘2000年大趋势“,贾冠颜㊁章玉和㊁杨晓红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㊂是对的㊂以神话为例,中国人相信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认为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㊂基督教信奉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亚当和夏娃㊂古印度人认为创造之神梵天创造了万物和人类㊂古希腊人认为普罗米修斯兄弟用土捏出了人,并盗取天火给人类㊂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房龙曾说过一句名言: 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的人从一开始都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呢?这种例子多得惊人,他们称自己是 上帝的人 或 上帝的选民 ,更荒谬的是 属于上帝的人 ㊂①福山认为,随着苏东解体,人类进入全球化,传统的历史终结了,从而证明西方的价值观的成功㊂而亨廷顿正好相反,认为进入21世纪后,文明的冲突,尤其是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的冲突成为主要矛盾㊂亨廷顿认为, 各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往往显得模棱两可,它们常常会发生变化 冲突也明显地发生在文明的内部,尤其是伊斯兰文明 冷战这种说来相对简单的两极对峙正在为一个多极角逐㊁多元文明的世界和更加复杂的关系所取代㊂ ②由此,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 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㊂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 我们是谁? 我们属于哪儿? 以及 谁跟我们不是一伙? ③的问题㊂亨廷顿之所以对文化的认同问题给予如此高的关注,是因为在他看来,文化认同的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文化(文明)冲突的主要根源㊂与冷战时期国家之间通过意识形态进行联合不同,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文化认同是国家之间结盟或对抗的主要因素㊂因而,在当代世界中,不管是否存在真正的冲突,但目前在现象上看是如此,而是不是文明的冲突则另当别论㊂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的殖民主义是以 领土 为核心取向的殖民主义㊂在 二战 以后,其演变成以 经济 为主导的殖民主义㊂现阶段,这一取向则侧重于 文化 ,即文化殖民主义㊂何谓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就是西方国家力图通过传播其价值观,使东方的民族㊁国家96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①②③[美]亨德里克㊃房龙:‘宽容“,迮卫㊁靳翠微译,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392页㊂[美]塞缪尔㊃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㊁刘绯㊁张立平㊁王圆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㊂同上㊂。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及其解决方案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也愈发引人关注。
虽然现代化可以带来繁荣和进步,但是在文化层面上也会遇到许多挑战和矛盾。
本文将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矛盾及其解决方案。
一、文化矛盾的定义和现象文化矛盾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常常发生冲突。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与现代的民主平等制度之间存在冲突。
又例如,在某些地区,传统的家庭观念与现代的个人主义之间产生矛盾。
这些都是文化矛盾的表现。
文化矛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表现十分普遍。
在经济上,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和乡村产业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而必须加以改革和发展。
在社会上,由于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社会关系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
在文化领域,由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尤为显著。
二、文化矛盾的根源要理解文化矛盾的根源,首先需要看到文化的复杂性。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观、道德规范、社会习俗、文艺作品等多个层面,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文化背后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因素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其次,文化矛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现代化进程本身。
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以工业化、城市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复杂社会变革过程。
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社会和文化结构被不断打破,新的社会和文化模式被创造出来。
这种变革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也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产生了矛盾。
三、文化矛盾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文化矛盾,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尊重传统文化。
尊重传统文化不等于陷入保守主义,而是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发扬其优良传统和精神,为现代文明注入新的思想和内涵。
只有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文化融合和创新的最佳效果。
2.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跨越文化矛盾的必要条件。
哲学的教学智慧以及内在矛盾论文(共2篇)
哲学的教学智慧以及内在矛盾论文(共2篇)论文一:哲学的教学智慧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因此,哲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维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探讨哲学的教学智慧,并讨论如何在教学中解决哲学的内在矛盾。
首先,哲学的教学智慧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真理、知识、价值和存在等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质疑和思辨。
这种思辨能力不仅能让学生从表面现象中深入思考,还能让他们发展出批判思维,分析问题的多个维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次,哲学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培养。
哲学研究经常涉及到关于道义和伦理的问题,而道德品质是哲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哲学教育,学生能够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并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形成更加合理和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此外,哲学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宽容心态,让他们具备面对困境和挑战的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然而,哲学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矛盾。
首先是关于思辨和传授知识的矛盾。
传统的哲学教育强调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自己发现真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人的教诲。
然而,在短暂的大学课程中,很难让学生从零开始掌握哲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因此,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同时,也要传授一些必要的哲学知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哲学思想。
另一个矛盾是关于教育和自由的矛盾。
哲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见解,但有时候学生可能会陷入怀疑和迷茫的状态,甚至质疑教师和传统观点的权威性。
教师应该如何在保证学术自由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的成长,成为一个自由和负责任的思考者,这是一个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哲学的教学智慧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维和道德品质。
当代思想及哲学方向分析论文
当代思想及哲学方向分析论文五千年中华,五百年必有王者,五十年必有才士出。
当古老的中国迈进了新的世纪。
伟大的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这几年内创造空前的成果与业绩。
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文化传统的中国。
现在却是1片烂摊子。
1大群自以为是的精英们。
看看新浪的搏客吧。
前几名啊。
我真上火,1群无聊的文字,尽然也能让作家们称雄称霸了。
写是什么啊,我是真农村人啊,看得俺是睡意渐至。
其实也有作用,拉动内需了。
海南师大出了事,没看到公安与司法的介入,却看了无数思想的论战,我就不明白了,什么理论就没有个轻重缓急吗,什么理论难道就没有个统1秩序吗,你们这群家伙上毛房,是不是大的小的1起来阿,就没有个先后顺序吧。
也能,屁股决定脑袋啊。
地震了,看看我们这个社会吧,那里有的道德沦失,那里的光辉伟大,1目了然啊,再看看我们对社会对个人的态度吧,多么含糊不清多么是非不明啊。
1个失责的教师还好意思出来讲话,更有甚者上升上书面的理论高度了。
好像对,科学的真理就是靠不断的实验得出来的。
最近又来个好事吧,估且算之吧。
1列火车为了几个国际友人停了,真不想到我们政府当中还能有多少这样无能的官员在将来的某个时间再做出这样可耻的事情。
我求求你们了,有点国际眼光吧,中国现在在世界是什么境况,你们就1点都不知道吗,你们停车了,日本会和你的关系好到那里去呢。
日本1个东蛮小群,他对我国不断的生事,可不是就九1八那1回啊。
1个国家想在国际上有地位,不是靠帮助人类换来的,是靠力量吓出来的,尊严是靠打出来了,他只有怕了你,才会用公平的心态来看你。
大概,人口多的也真不是好事。
中国文化有1个传统,最忌纸上谈兵了,可是国企改革,就是偏偏是读了几年书的呆子,来指导的,他们都没出过美国的研究生院的大门吧,也没在美国生活工作过吧。
然后呢,拿着个文凭来回来干事业了,最后呢,没有关系的下岗、无能无力的下岗,最了的留给自己吧,大大小小的钱,全都是成了某些人的了。
真后悔,我的亲朋友好友当年太傻太天真了,把自己的青春送到了人家的钱包里去了。
传统形而上学与当代社会的冲突及其变更 ——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探究
时间距离将我们与近代哲学拉远,但也正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凭借着这种时间距离,我们却可以更好地与近代哲学对话并对其重新评估。
当我们从现代地平线上阅读近代哲学这一本文(Text)发现,近代哲学与由其自身释放出的现当代哲学之间生发出巨大转变。
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思潮与当代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伴随这种冲突,在现代哲学中发生了重大变更并由此取得了一定成就。
而这种变更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拓宽了视野。
因此,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哲学转型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否则,我们便有可能仍局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视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实质性的进展视而不见。
一、社会历史的巨变与哲学转型 尽管哲学不能以“时代精神”的代言人自居,但哲学(尤其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哲学)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有着一定的因果关联,或者说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从笛卡尔建立起自我主体的确定性,近代西方哲学登上了“思维的陆地”[1],到黑格尔将一切的一切都统摄进他那无所不包的绝对唯心论体系而宣告近代西方哲学的终结(其实只是告一段落)。
其间,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历经沧海桑田,整个西方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大工业取代手工工场,与这些社会历史变化相协和的是:近代哲学经历了由感性哲学、知性哲学向理性哲学的进展;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也经历了二元对立进入抽象的同一,再达到绝对唯心论基础上的思辨的对立统一。
但是,更大的社会历史的巨变与更深刻的哲学转型却随之而来。
近代哲学是通过黑格尔完成和达到其顶峰的,黑格尔哲学在纯粹逻辑概念基础之上,强调以绝对理性为一切的一切之存在和活动的动能、本质和根据,一切起源于绝对理性又回复于绝对理性,最终建立起以绝对同一性为核心的无所不包的理性体系、理性王国。
一方面,确立起理性的绝对权威,理性取代上帝而无所不能。
然而,在理性王国歌舞升平的背后却隐伏着危机和矛盾。
另一方面,当社会历史继续向前迈进,尤其是当西方文明经历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时,伦理价值观、宗教信仰、政治文化观念等的巨变,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所有这些社会历史的现实发展。
传统形而上学与当代社会的冲突及其变更——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探究
传统形而上学与当代社会的冲突及其变更——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探究中图分类号:B054;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1)05-0038-07时间距离将我们与近代哲学拉远,但也正是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后,凭借着这种时间距离,我们却可以更好地与近代哲学对话并对其重新评估。
当我们从现代地平线上阅读近代哲学这一本文(Text)发现,近代哲学与由其自身释放出的现当代哲学之间生发出巨大转变。
传统形而上学哲学思潮与当代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伴随这种冲突,在现代哲学中发生了重大变更并由此取得了一定成就。
而这种变更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供鉴,拓宽了视野。
因此,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哲学转型问题,我们应当有一个全面而清醒的认识。
否则,我们便有可能仍局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视野,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实质性的进展视而不见。
一、社会历史的巨变与哲学转型尽管哲学不能以“时代精神”的代言人自居,但哲学(尤其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哲学)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有着一定的因果关联,或者说两者是互为因果的。
从笛卡尔建立起自我主体的确定性,近代西方哲学登上了“思维的陆地”[1],到黑格尔将一切的一切都统摄进他那无所不包的绝对唯心论体系而宣告近代西方哲学的终结(其实只是告一段落)。
其间,西方社会历史发展历经沧海桑田,整个西方社会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大工业取代手工工场,与这些社会历史变化相协和的是:近代哲学经历了由感性哲学、知性哲学向理性哲学的进展;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也经历了二元对立进入抽象的同一,再达到绝对唯心论基础上的思辨的对立统一。
但是,更大的社会历史的巨变与更深刻的哲学转型却随之而来。
近代哲学是通过黑格尔完成和达到其顶峰的,黑格尔哲学在纯粹逻辑概念基础上,强调以绝对理性为一切的一切之存在和活动的动能、本质和根据,一切起源于绝对理性又回复于绝对理性,最终建立起以绝对同一性为核心的无所不包的理性体系、理性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对话等 就不能不是批判性的。
然而,就学术的总体来说,无论是批判的方法本身,还是批判性的学习、研究和对话,归根到底都服从于切中社会现实这一主旨。
唯因这一主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方始成为一项具有原则高度和深刻内容的思想任务。
既然这一思想任务的目标是揭示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既然这一思想任务的本原动力是由我们的历史性实践、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民族复兴的筹划所源源不绝地提供的,那么,它就根本不可能局限于单纯的模仿或承继,而将不可避免地指向一种意义深远的开拓与创造。
卡西尔在概述古典文化的复兴时说,世界史上真正伟大的复兴运动都必然是一个原创性的胜利(Tr iumphe der Spontaneit t),而不是单纯的容受性(Rezeptivit t)。
文化精神史上最引人入胜的主题之一,就是去探寻这两个方面如何彼此交织并相互决定。
与之相应,当一种内部的革新的需求达于其全面的力量与强度时,语言便会成为某个再度青春化的个体之生命感受的一种表达,并唤醒沉睡在语言中的潜能,从而使日常表达中的单纯偏离转变为某种形式上的崭新建构(Neug estaltung)。
如果说我们正处在与之相类似的文明复兴的可能性中,如果说我们的历史性实践已然开辟出来的道路正在不断提示着这一复兴事业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那么,中国人文 社会科学的学术前途就将被决定性地置于这一命运之中,就像其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将不可避免地由此命运来制订方向一样。
对于我们的人文学术和社会科学来说,这既意味着一项使命,又意味着一种考验 历史给出一个艰巨的任务,以便来考验其承担者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能够胜任之,并从而完成之。
责任编辑:王 广 责任编审:李红岩 当代文化矛盾与哲学话语系统的转变邴 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代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普世主义与民族主义、文化霸权和文化自主、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矛盾冲突。
这些重大的文化转变,深刻影响着当代哲学主题与话语系统的转变。
一、文化发展的五大矛盾(一)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是以民族、国家为核心形成的文化,属于一元文化,如西方的基督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等文化形态,都是一元文化。
一元文化追求文化性质、体系的单一性、纯正性和排他性,由此形成并强化了不同文化体系的边界。
当然,一元文化体系可能包容着某些多样性,允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参见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 ,关子尹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77页。
卡西尔: 人文科学的逻辑 ,第184页。
3A论文网:aaalw.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许一些亚文化与主体文化有所差异,如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但与道家、佛家并存。
而这些多样性并非多元性,多样性只是形式的多样化,其精神实质不能与文化主体相违背和对立。
被誉为 人类学之父 的爱德华 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 原始文化 一书中,将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并把它定义为: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
很显然,泰勒把文化看成是一个统一的体系。
但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界限,全球文化随着全球协同正呈现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的后果之一就是大量的外来文化进入本土文化,使许多性质不同的文化从外部嵌入本土文化之中,而且不一定很快与本土文化融合。
奈斯比特写道: 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心,国际性青年文化的迹象几乎到处可见。
因为我们很热衷于交流食品、音乐和时装。
所以在大阪、马德里和西雅图出现了一种新的全球一致的国际生活方式。
这些都是吸引人的消费:喝牛奶咖啡和皮埃尔矿泉水;为公寓房间配备(瑞典)IKEA公司的家具;吃寿司;穿贝内托公司的混合色彩的服装;开着现代牌汽车,同时听着美国和英国的摇滚乐来到麦克唐纳快餐店。
显然,这只是形式上的,更多则是价值观层面的。
实际上,这30年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逐渐接受了一些外来价值观。
比如过去一个时期,我们认为资产阶级人权是资产阶级法权的一个典型表现,是虚伪的,是欺骗人民的,是反对社会主义的。
20世纪80年代围绕人道主义发生过激烈的争论,有人只是承认革命的人道主义,即在救死扶伤意义上承认人道主义,认为 以人为本 违反唯物主义原则,是唯心史观的表现。
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一个巨大的意识形态的变化。
(二) 普世主义 和民族主义的矛盾全球化支撑了所谓的 普世主义 ,世界主义,抑或全球主义。
这些主张尽管名称各不相同,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在一点上是一致的,都强调在当今世界,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信息趋同,经济趋同,生活方式趋同,文化也逐渐趋同,形成了人类基本公认的普遍性的文化原则。
人类的普遍性从来都是以具体的历史的人群,如家庭、社区、民族、国家等形式存在,所以,人们都是从自身所处的文化价值角度去理解所谓人类普遍性的文化原则。
传统文化大多属于民族主义文化,所有的民族都存在自我文化的中心主义,他们刻意强调自我价值,并认为只有自己的价值观才是合理的,才是对的。
以神话为例,中国人相信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认为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基督教信奉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造了亚当和夏娃。
古印度人认为创造之神梵天创造了万物和人类。
古希腊人认为普罗米修斯兄弟用土捏出了人,并盗取天火给人类。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房龙曾说过一句名言: 世界各地差不多所有的人从一开始都用什么名字称呼自己呢?这种例子多得惊人,他们称自己是 上帝的人 ,或 上帝的选民 ,更荒谬的是, 属于上帝的人 。
福山认为,随着苏东解体,人类进入全球化,传统的历史终结了,从而证明西方的价值观的成功。
而亨廷顿正好相反,认为进入21世纪后,文明的冲突,尤其是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的冲突成为主要矛盾。
亨廷顿认为, 各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往往显得模棱两可、它们中国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爱德华 泰勒: 原始文化 ,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约翰 奈斯比特、帕特里夏 阿伯丹: 2000年大趋势 ,贾冠颜、章玉和、杨晓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7页。
亨德里克 房龙: 宽容 ,迮卫、靳翠微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第392页。
常常会发生变化 冲突也明显地发生在文明的内部、尤其是伊斯兰文明 冷战这种说来相对简单的两极对峙正在为一个多极角逐、多元文明的世界和更加复杂的关系所取代。
由此,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 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
人们看到,几乎在每一个地方,人们都在问 我们是谁? 、 我们属于哪儿? 、以及 谁跟我们不是一伙? 的问题。
亨廷顿之所以对文化的认同问题给予如此高的关注,是因为在他看来,文化认同的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文化(文明)冲突的主要根源。
与冷战时期国家之间通过意识形态进行联合不同,在新的世界格局中,文化认同是国家之间结盟或对抗的主要因素。
因而,在当代世界中,不管是否存在真正的冲突,但目前在现象上看是如此,而是不是文明的冲突则另当别论。
从另一个角度看,传统的殖民主义是以 领土 为核心取向的殖民主义。
在二战以后,其演变成以 经济 为主导的殖民主义。
现阶段,这一取向则侧重于 文化 ,即文化殖民主义。
何谓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就是西方国家力图通过传播其价值观,使东方的民族、国家接受其价值观,最后实现中西一体化。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非西方国家都能接受这一点,由此必然导致所谓 普世主义 与民族主义的矛盾。
(三)文化霸权与文化自主的矛盾在现代文化传播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谁的文化占优势地位,谁就掌握了文化霸权。
因此,文化霸权逐渐取代了政治霸权。
美国为什么在现当代掌握世界霸权?这不仅在于它的精良武器,还在于它有能力在全球普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后发展国家不管在政治上多么反美,但在日常生活、教育、文化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文化的影响。
这一点在美国好莱坞大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好莱坞电影普遍传播美国价值观,它包括几个基本层面: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世界主义和救世主义。
在这些影片中,美国愿意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电影的主人公大多是小人物,没有大人物。
大人物在电影里几乎都是反面角色,虚伪的政客,变态的领导,官警匪不分,互相勾结。
然后一个小警察、一个小记者,一个小医生,甚至一个小流浪汉最后拯救世界。
这就是美国的价值观,总是幻想拯救世界。
以前是从纳粹统治下拯救世界,后来是从克格勃阴谋中拯救世界,现在是从外星人威胁和生化危机中拯救世界。
影片的主人公经常是孤军奋战,凭武力,先进的武器,发达的身体,全都是救世主形象。
不仅如此,在儿童玩的电子游戏中也渗透着价值观的输出。
这样,文化自主就成了很艰难、很尴尬的事情。
因为,一方面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强势推行;另一方面却是各民族国家对此的拒斥和对本民族文化振兴的渴望,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就再所难免了。
由此直接导致的是文化霸权与文化自主的矛盾。
(四)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对立所谓理想主义就是以未来为取向,以英雄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强调一个人的净化、升华和神圣的文化价值观。
英雄主义是一种追求创造、支配外部世界的观念。
英雄一词,在英文中是hero,与男主角是同义词。
英雄主义首先表现为一种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角意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支配权。
为了获得、实现人对自然的支配权,英雄主义推崇人的创造能力。
正如歌德所说,创造使人自由。
因此,主角、创造、自信,是英雄主义的三个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终极境界是理想主义。
它实质上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它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塞缪尔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129页。
塞缪尔 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129页。
参见邴正: 英雄主义还是自然主义 当代社会发展观的冲突与抉择 , 社会科学战线 1995年第4期。
可以参天地之灵气,浩气长存,所谓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 易传 系辞 )。
它极重人事,主张个人通过努力可以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孟子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 滕文公 )。
荀子也认为,人 最为天下贵 ,能够 通天神明,参于天地 。
如果人能使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不尽其美,致其用 ,人就能成为主宰天地的 大神 ( 荀子 王制 )。
它提倡一种积极进取,通过个人修养使人能够战胜和支配环境,最终养成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塞于天地。
所以要当大丈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这都是理想主义。
但是,伴随着传统社会的式微,人类进入了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