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声训条例述评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训诂方式探究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字书,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著作,历朝历代的研究者不乏其人。
然而,直到《说文解字》面世千余年之后的清朝,《说文解字》学研究才被推至顶峰。
究其原因,是由于训诂学在清朝时期的兴盛所致。
清朝之前,元代的国家统治阶级崇尚武功而轻视文治;明朝的学风空虚,士人学子向壁虚造,导致了两个朝代的训诂学处于低潮时期。
清朝的统治者虽然实行了残酷的思想文化禁锢措施,但也使得学者们整日沉迷于旧书之中,研究清朝之前的古代文化;再加上与外界交流增多,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以及本国音韵学研究兴盛,使得训诂学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说文解字注》便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段玉裁本人精通音韵学和训诂学,因此,《说文解字注》能够突破前人研究《说文解字》的局限,将《说文解字》学和训诂学引向新的领域。
一、训诂学的含义训诂原本是中国的传统学科“小学”中的一个科目。
最初,训诂古文的目的是为了疏通经义,阐释文意。
时至今日,训诂学训诂的对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古代的经典文献。
郭在贻在《训诂学》中给“训诂”二字的定义是:“训有顺释之意,诂有古言之意……训诂也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训诂的范围已经把所有的古代汉语语言囊括在内了,而不再只是对古代经典文献进行训诂。
现代意义上的训诂学真正建立起来的时间是在清末民初时期,黄侃最早把训诂学定义为:“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
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也。
”从里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没有了“时地之限域”,其次是总结出这些语言的理论(“法式”)和方法(“义例”),最后是探求语言文字的系统以及根源。
总结前人的观点,训诂学就是以解释语言为目的,总结语言的理论和方法,探求语言的系统以及根源的学科。
二、段玉裁的训诂原则段玉裁之前的学者们训诂《说文解字》,主要采用了传统的形训和义训两种训诂手法,这种做法在本质上看,是以一种孤立的训诂方式对《说文解字》中的汉字进行训释。
小度写范文《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模板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
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
“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
《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
”又“楹,柱也。
”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
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
从木主声。
《广雅》云:“楹谓之柱。
”《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
从木盈声。
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
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
柱之言主也。
屋之主也。
”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
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
《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
”《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声训发展及《说文》声训
声训发展及《说文》声训作者:赵春凤王玲玲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10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声训从先秦时期产生,到两汉,再到唐宋、清的发展历程。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综合分析形音义的字典,对声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故本文对《说文》中的声训情况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声训《说文解字》训诂条例古人给字加训释,有三种训释方式:形训,义训,声训。
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寻求语义。
概言之,就是从被释词的语音着手,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推求它的词义。
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即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起义往往可以相同。
这是由语音与语义的关系问题决定的。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同时产生的,但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人们约定俗成的。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卿早就指出:“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声训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萌芽了。
当时的声训材料散见于诸子论著中,还未形成独立的训诂条例,只是利用音义关系来阐说某种政治主张、社会见解。
先秦著作中,出现声训最多也是最早的一部书是《周易》,如《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坎,陷也。
”先秦著述中的声训初步形成了声训的基本条例与形式,即体现出以音同或音近之字为释的条例,同时也体现为“某(者),某也”的基本形式。
后世的声训就条例与形式而言,都只是在先秦声训的基础上稍加发展。
但这些都还只是声训的滥觞,作者主观上并没有运用声训的自觉性。
尽管如此,先秦诸子的声训材料给后世的声训发展以很大启发,是声训发展的一个阶梯。
这种训释方法,至汉代发展成为一种训诂方法。
汉代是我国训诂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声训于汉代开始盛行,是由当时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矛盾与斗争推动起来的。
由于今文经学解释经典牵强附会,脱离语言实际,招致古文经学的大力批判。
到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大盛。
古文经学大师许慎著《说文解字》,对今文经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
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
“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
《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
”又“楹,柱也。
”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
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
从木主声。
《广雅》云:“楹谓之柱。
”《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
从木盈声。
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
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
柱之言主也。
屋之主也。
”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
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
《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
”《书?禹贡》:“东至于底柱。
”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
《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
”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
”《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
”《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说文》中的声训
《说文》中的声训是徐锴为《说文》作注的重要训诂方式,其目的是探求事物得名的来源以及语词之间的源流关系。
据我们统计,《说文解字系传》的声训多达465条,秦汉时期,声训从萌芽状态逐渐走向兴盛。
汉魏之后,随着语音的变化,声训不再被大规模使用。
直到清代乾嘉时期,朴学家受声训的启发,有意识的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寻求词源,这一训诂方式再次被重视。
因此,处在由南唐时期的徐锴大规模使用声训,在训诂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深入探究。
《说文解字》中存在大量声训原因探微
以表 之 , 因此 文 字 萌 生 。昔 结绳 之世 。 无 字 而 有声 与
四百 四十一 字 。 全 书 的主要 任务 是 以文 字 的形体 为 主 要线 索 , 对 音义 的解 释 为其 次 要任 务 。因此 它 受 到历
摘 要 : 《 说文解字》 是一部杰 出的以形训为 旨的训诂材料 , 但是在著作 中又存在 有大量的声训 释例 。从《 说文解
字》 的作者许 慎的师承关 系 , 当时的时代氛 围,  ̄i J l l 的作 用 以 及 语 言 的发 展 历 史 等 四个 方 面 进 行 探 索 . 对 其 原 由 有 所 发
《 说 文 解 字》 是 经 过 一 千八 百 多 年 而 能 比较 完 整 地保 存下 来 的唯一 一部 许慎 的经典 著作 。 《 说 文》 总计
十五卷 , 一 卷 即一 篇 , 其 中 正 文 为 十 四篇 , 叙 目为 一
训 作 了最 为详 实 的论述 。他 说 : “ 三者 之 中 , 又 以 声 为
方向 : 中 国古 典 文 献 学 。
喻 娟 : 《 说文解字》 中存 在 大 量 声 训 原 因 探 微
・ l 7 ・
伯。 陕西扶 风平 陵 人 。他可 谓是 一代 鸿儒 , 其 师承 于古
到这 个现 象 . 也许 这 与许 慎对 于 “ 声训” 一词 概 念 的理
文学 派创 始人 刘歆 , 得 其真 传 。《 后汉 书 ・ 贾逵 传》 : “ 父 徽, 从 刘 歆 受《 左 氏春秋 》 , 在涂 恽 处受 《 古文 尚书》 、 于 谢 曼卿 习《 毛诗 》 , 同时 还 学 习 《 国语 》 、 《 周官》 , 作《 左
看《说文解字》中声训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
邢 台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XI NGT AI UNI RS TY VE I
V0 . 7 No 1 12 . .
M a . 01 r 2 2
看 说 文解 字 中声 训 和 中 国传 统 文 化联 系
陈 燕
一
说文》中可概括 出部分声训具体例子 ,如下: 帝 ,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王 ,天下所 归往也。董仲舒日:古之造文者 , 三画而连其 中,谓之王。三者 ,天、地、人也 ,而 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日: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 皆从王。 士 ,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 子 日: “ 推十合 一为士”。 葬,藏也。从死在 中;一其中,所 以之。 政,正也。从支从正,正亦声。 棺,关也,所 以掩尸。从木,官声。 晋,近也。日出蓠物造。从 日从 。 尾。微也。从到毛在尸後。 悠 ,慢 也 。从心 ,攸 謦 。 镜,景也。从金 ,竟聱。 险,国也,水之南、山之北也。从阜 ,啥声。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 象木重枝 叶也。 植,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詈,詈亦聱。 滂。沛也 。从水,旁聱。 拾,释也。从手,舍罄。 母,牧也。从女,象_ ̄。一日 - y - 想乳子也,媚也。 从女, 罄。 在,存也。从土,才謦。 劝 ,劳也。从力,束聱。 斯, 析也。从斤, 其聱。 储 日: ‘ 以 斯之。 ” 料,量也。从 斗,米在其 中。蓿若寮。 陂,阪也。一日沱也。从阜,皮聱 。 祺,吉也。从 示,其聱。 潆 ,放也。从心,象罄 。 涣,流散也。从水 ,放 声。 非,违也。从 下狱,取其项背。 婪,贪也。从女,林聱。杜林说 卜 者 相诈蔫 婪。蓿若潭。 坦 ,安也 。从 土 ,旦聱 。
( 中国海 洋大学 ,山东青 岛 26 0 ) 6 10
一、立论依据(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选题意义
一、立论依据(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选题意义“即使只从商代后期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1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字处于不断变迁之中。
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从构建汉字系统出发,以秦代规范过的小篆字体为基础,优选东汉可见的历代汉字字形,全面体现了汉字形与义的统一。
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便是注释、阐发《说文解字》的一部权威性的巨著,被王念孙赞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
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里,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汉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段玉裁注意到文献用字中形义的演变,在作注时常常注出“某行某废”、“某义行某义废”。
但目前所见的资料,极少对于文献用字中形义行废的专门研究。
本文拟通过对《段注》中段玉裁明确注出“某行某废”、“某义行某义废”的条目进行描写归类,剖析这些条目所涉及的文献用字中形义行废的内容和本质,以期对意义与形体在用字行废中的相互关联作出准确判断,总结由文献用字中形义行废所体现的汉字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
同时,通过对“某行某废”、“某义行某义废”这一内容的考察,探析段玉裁的语言文字观及其对文字学、词汇学的贡献。
希望这一研究,既可补《段注》专题研究的相关空白,又能为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相关理论提供较富价值的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国内研究现状分析)1、关于《段注》的研究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研究文字形音义的集大成之作,《段注》一出,便使得当时其他众多“说文学”著述黯然失色。
段氏弟子江沅在为该书所作的后序中说:“沅谓世之名许氏之学者夥矣,究其所得,未有过于先生者也。
许氏著书之例以及所以作书之恉,皆详于先生所为注中。
”2两百多年来,存在于《段注》中的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版,第28页。
关於《说文解字叙》的解读
關於《說文解字敘》的解讀———與許國璋先生商榷(首發)龐光華1五邑大學文學院《說文解字敘》是東漢學者許慎關於漢語文字學的一篇重要論文,歷來受到學者的關注。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收錄了前輩學者的許多相關論述,積累了繁富的研究業績。
現代英語學者許國璋先生專門寫了一篇《從<說文解字>的前序看許慎的語言哲學》,來發掘許慎的語言哲學思想。
據姚小平《一位語言學者的求索與遺產———為紀念許國璋先生逝世五週年而作》2所言:“為此,許國璋一頭扎進了《說文解字》。
他為這部古代文字學第一書付出了大量精力物力。
據周流溪在《許國璋先生生平業績》一文中說,為了弄懂《說文》,‘他在八十年代初上過一個自費學習班’。
而據我所知,許國璋曾出資延請北外中文教師何建章,為他單獨講解《說文》。
1983年,北外成立外國文學研究所和外國語言研究所,王佐良、許國璋分任所長。
許國璋為語言所陸續購置的圖書中,相當一部分屬《說文》學,不僅有清代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筠《說文釋例》和《說文句讀》、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而且有近人丁福保的一套20冊《說文解字詁林》”。
許國璋向何建章先生學習《說文解字》確有其事,但是否向何先生支付過費用,則我所不知。
我只聽何先生說過:有一次許國璋對何先生說他有一筆經費,可以幫何先生報幾十塊錢的書費。
後來《許國璋論語言》3中收入的《從<說文解字>的前序看許慎的語言哲學》一文4,便是許國璋讀《說文解字敘》的成果。
此文對《敘》的最初一部分做了比較仔細的解讀和闡發,認為從中可以看出許慎的語言哲學思想5。
我在北外讀日語本科的時候就知道拜讀過許先生此文,那時雖然對國學也很有興趣,畢竟是日語專業的學生,對《說文敘》也沒有專業性的理解。
如今,我從北外日語本科出來也二十多年了。
對文字學有過專門的學習和研究,發現許國璋先生這篇文章的學術性似乎不高,有一些常識性和專業性的錯誤。
為了討論方便,我們將《說文解字敘》的有關文字引述於下:“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说文通训定声》中的“转注”、“假借”说评议
渊一冤叶定声曳对前人野转注冶说的述评 许慎所谓:“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 老是也。”[1]定义似不够严谨,加之《说文解字》(以 下简称“说文”)正文中未对任何字注明转注,使得 何为转注成为难解的公案。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中总结了历来言转注者 的九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①以转变字形方向的 造字方法为转注,宋元间的戴侗(《六书故》)、元代 的周伯琦(《六书正讹》)等主张此说;②以与形旁可 以互训的形声字为转注字,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 传通释》)等主张此说;③以部首与部中之字的关系
为转注,清代江声(《六书说》)等主张此说;④以在 多义字上加注意符滋生出形声结构的分化字为转 注,清代郑珍、郑知同父子等主张此说;⑤以在已有 的文字上加注意符或音符造成繁体或分化字为转 注,清代饶炯(《文字存真》)等主张此说;⑥以文字 转音表示他义为转注,宋代张有(《复古编》)、明代 杨慎(《转注古音略》)等主张此说;⑦以字义引申为 转注,清代江永(《与戴震书》)、朱骏声(《说文通训 定声》) 等主张此说;⑧以训诂为转注,清代戴震 (《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段玉裁 (《说文解字 注》) 等主张此说;⑨以反映语言孳乳的造字为转 注,章炳麟(《转注假借说》)等主张此说。[2]
注”条例:“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 也。”[3]朱骏声解释此说为:“凡一意之贯注,因其可 通而通之,为转注”、“就本字本训,而因以展转引申 为他训者,曰转注”、[“3] 覩其体而申其义者,转注 也”、“转者,旋也,如发轫之后,愈转而愈远;转者 还也,如轨辙之一,虽转而同归”、“转注无他字而 即在本字”。[3]可见朱骏声所谓转注,即不造新字的 词义引申。
《说文解字注》训诂说略
口兰碧 仙
摘 要 : 东汉许慎 的 说文解字》历来被 列为形书之首,后代 学者对其 不断进行补充与修正,其中最有权威 的 当属段玉裁的 ( 文解 字注 。纵观 ( < 说 < 段注 ) ),可 以发 现形 音义互求 的思 想统 率全 篇 。本文主要从形训 、音
训 、义训三个方面对 《 注》的训诂 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希望 能够体现 ( 段 《 段注》在训诂 方法上的独特贡献。
关 键 词 : 《 文解 字注 》 形训 音 训 义训 说
东 汉 许 慎 的 《 文 解 字 》 ( 下 简 称 《 文 》 ) 被 说 以 说
《 文 ・ 部 》 : “ , 回 避 也 。 ”段 氏认 为 “ ” 说 是 通 通
20 9 O O.8
.
著作评介
注 》 : “ ‘ ’ 各 本 作 ‘ ’ , 今 正 , ‘ ’ 俗 作 意 义 ,史 称 “ 文 说 ” 。段 注 经 常 用 “ 声 咳 垓 咳 右 形
‘ ’ 。 《日 部 ・咳 》 下 日 : 兼 咳 也 。 此 用 其 义 释 该 某 某 ,某 亦 声 ” 等述 语 来 表 述 。
1古 字 用 本字 ,今 字 用假 借 字 . 《 文 ・气 部 》 : “ , 云 气 也 。 ” 《 注 》 : 说 气 段 “ 、 氟 古 今 字 。 ” 同 时 段 氏在 “ ”下 注 日 : “ 字 假 气 氛 今 氟 为 云氟 字 。 ” 2 古用 假 借 字 ,今 字 用 本 字 . ( )匡 正字 形 三
《 文 ・二 部》 : “ ,高 也 。此 古文 上 。 ” 《 说 二 段
注》: “ 古文上作二,故帝下衙下,下皆云从古文上,可 i f
以证古 文本作二 ,作 上,各本误 以上为古文 ,则不得不 改篆文之上 为 一 ,而用 上为部 首,使下文从 二之字 皆无 所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关于《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是中国清代段玉裁所著的字典,于公元1780年开始写作,此书成书于公元1808年,刊行于公元1815年。
主要是清代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著作,共三十一卷。
《说文解字注》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著。
《说文解字》成为研究的专门之学,是在唐宋之后。
到了清代,随着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觉而臻于极盛。
由于顾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学者们认识到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并产生了多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名家大作。
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又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生于江苏金坛县。
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行医为业。
到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
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以维持全家生计。
段玉裁6 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
13岁时,乾隆帝敕各省学政按试,段玉裁从容应对,江苏学政尹元孚极为惊异,对段世续说:“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
《说文解字》和《释名》声训之不同——以《说文解字》和《释名》对“丧葬”的注解为例
《说文解字》和《释名》声训之不同——以《说文解字》和《释名》对“丧葬”的注解为例张梓琪广西师范大学19级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 541006关键词:《说文解字》;《释名》;声训;“丧葬”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解释词义,以推求语源说明假借。
《说文》、《释名》等字典里面所采用的声训是真正意义上的训诂,为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说文》是东汉古文经学派著名学者许慎的代表作,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作,是一部以分析先秦经典文献文字形体结构为手段,说明音读、解释词义的小学专著。
它是一部以形训为特点的书,但全书也明显地贯穿着声训这一线索。
而《释名》一书则为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弟子刘熙所著,它一向被列为传统训诂学的根底书之一,是一部集中运用声训的专著,又是一部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两者在声训上都有所贡献,其中《释名》继承和发展了《说文》及早期的声训,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声训词典。
下面我们将从声训方式、声训的侧重点、声训的目的三个方面来探讨《说文》和《释名》声训的不同之处。
一、声训方式之不同(一)《说文》声训方式《说文》重在以形立训,“六书”一以贯之,其声训往往与汉字的形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求其形义和声义之指归。
其中一般为直接声训,声训术语多为“A,B也”,即直接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训释词义,其中包括以双声和叠韵为训的情况。
《说文》中对关于“丧葬”文化的字词的注解有:死,《说文·死部》:“澌也,人所离也。
从歺,从人。
”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为《段注》)注为:“死澌異部曡韵。
”“澌”和“死”是许慎用训诂的声训方法所作的解释,两字为双部叠韵,“死”为心母脂部,“澌”为心母支部,两个字虽然不在一个部里面,即“异部”,但两字临近,发生了旁转,两字为合韵,即可以理解为“叠韵”。
棺,《说文•木部》:“关也,所以掩尸。
从木,关声。
”《段注》:“關也。
以㬪韵爲訓。
”“棺”和“关”为叠韵,“棺”为见母元部,“关”也同为元部,两字为同一部,所以押相同的韵,即“叠韵”,而这也解释了古代的丧葬方式之一——棺葬,“棺”为掩盖尸体的器具。
试论《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
试论《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
《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是指《说文解字》以声训的方式来记忆、传播法文,即中国古代字书经济运用声音谱写各字的音记读法,以便于法文发展及帮助大家在使用文体时能够正确使用字义单词。
《说文解字》还开创了将字型翻折应用到字书上的新内容,即用翻折反复形成汉字字形来记忆字义,用这种办法促进汉字的发展,被称为“字书发展”或“声训发展”。
声训是现在汉语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字书的最大特色之一。
《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不断探索、实验、进行留存,并以实践为主的活动。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它需要充分的练习,即任何字义把握起来之前,就要以声训形式仔细练习。
这样,不仅能加深了解汉字,而且反复读读,背背字义,可以提高汉字识别能力,有助于迅速记忆字义,从而不断提高汉字水平。
《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有很多优点,它尤其适合在中国古代的习字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它与实践相结合,使汉字从口头得以传承,在快速传播字义方面,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声训也是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促进中文文字素养的重要方式,激发了传播字义的热情以及汉字表达的灵活性。
总之,《说文解字》的声训方式在汉字字义传播、提高汉字能力以及培养文字素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种最具有传统特色的字书方式。
说文解字的造字条例
说文解字的造字条例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数千年来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及文字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的作用是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用以认识和解释汉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中特别提出了中国古代文字构成的造字条例,这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说文解字中对造字条例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字规范构成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贡献。
那么,《说文解字》中对于汉字造字条例的提出,具体有哪些内容呢?
首先,《说文解字》从形声文字的角度,提出了“五声”的造字原则,即以声音代表汉字的字义,主要有五种声音,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和四声。
这五种声音的代表意义分别为:平声代表比较平凡的含义;上声代表向上走的含义;去声代表减少、消失的含义;入声代表去深入的含义;四声代表运动和变化的含义。
此外,《说文解字》还从部首文字的角度,提出了“四形”的造字原则,即以部首去表达字义。
其中四种部首的区别如下:①形声字:以形象代表汉字的字义;②会意字:两个或多个部首结合在一起,表达概念性的含义;③合成字:多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字,以表达特殊的含义;④拆分字:将一个字拆分成多个字,表达与原字含义类似的新字义。
另外,《说文解字》还从图形构成和结构形态的角度,提出了“八法”的造字原则,即以汉字的形态去表达字义,主要指八种形式的造
字方法,分别为:双曲弓箭形、横向简牍形、斜角形、新字形、微变形、图解形、拆分图解形、实义形。
总而言之,《说文解字》对造字条例的提出,让我们得以从形声文字、部首文字、图形构成和结构形态等角度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也为汉字的发展和创作提供了参考,从而使汉字永葆历史文化延续。
《说文解字注》述论
Vo l.32No .8Aug .2011第32卷第8期2011年8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清代“说文学”成就大者有4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说文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四大家之中,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恻重于声,其中尤以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成就最大(以下称《段注》)。
《段注》形、音、义三者并重,以文字学而兼音韵、训诂之学。
它不仅堪称“说文学”之经典,亦可称为音韵学、训诂学之要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巨著。
《段注》凡30卷。
据段玉裁之所以注《说文》,他在“庶有达者理而董之”下自述,是因为“向来治《说文解字》者多不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不得许氏要领。
”[1]为了注解《说文》,段玉裁于乾隆四十一年开始编撰长篇《说文解字读》(540卷),至乾隆五十九年告成,历时19载。
段氏继而以《说文解字读》为基础,加工精炼,又历时13载,于嘉庆十二终于完成伟大之作《说文解字注》。
《段注》代表乾嘉学派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书一问世,在学术界很快赢得崇高声誉,被公认为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
王念孙《段注·王序》云:“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
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
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
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引经与经本异者,不以本字废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诸经义,例以本书,若合符节,而训诂之道大明。
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无此作矣。
”[2]以上单从王氏对段书的评价,可知《段注》在当今学术界的影响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一、进一步校勘《说文》,恢复《说文》的本来面目《说文》传世后,屡经改易,特别是唐代李阳冰窜改,颇失其真,后虽经二徐等人整理校订,许氏原书亦不复原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 清儒段玉裁编著的《 文解字注》 说 是研 究“ 文学” 说 的权威之作 。段 氏作注 不拘 泥于字形 , 大量琐碎 的训 诂 实践 中系统 从
地总结提出了诸多“ 因声求义” 的声训条例。本文通过归纳、 分析《 说文解字注》 的声训条例 。 阐述 了 段氏音义相贯的训诂思想。
[ 关键词 ] 段 玉裁 ; 文解字注》声训条例 ; 《 说 ; 述评
理成为一种不易觉察的语言事实。清儒段玉裁直承许 谓马悲鸣为嘶” 。这是 以“ 、 、 为同声 同义。又 斯 澌 誓”
说 , 说文》 为《 作注 ,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 , 站在语 言 的立 《 学 说文 ・ 部》 七篇上 )“ 明也 , 日 日 ( :晤, 从 吾声 。下注日: ” 启之明也。心部之悟 、 寤部之寤皆训觉 , 觉亦明也。同 场上重新 审视汉字形 、 、 音 义之间的关系 , 明地 提 出 鲜 “
说声 , 皆言外也。有义而后有声 , 有声而后有形 , 造字之 以木通其中, 皆曰鳃也 。今按 中读去声 , 许正谓大凿入
本也 。形在 而声在 焉 , 声在 而后 义在 焉 。这种 声 由义 木日鳃 , 形 ” 与种 、 、 、 植 舂 杵声义皆略同……囱者多孔 , 蒽者
骢者耳顺 , 义皆相类 。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 发, 声在义在的主张 , 正是“ 声义同源” 的依据 。而“ 声义 空中,
声义既同源 , 由义发 , 声 故而凡 同声 多同义。段玉
说 言部》 三篇上 ) “ , 声也 , 言, 省 ( :磐 悲 从 斯 法屡见不鲜 , 但因许慎在说解时或训释字义而不注明字 裁在《 文 ・ 音, 或比拟字音而不疏通字义 , 使得《 说文》 音义相贯之 声 。下注日:斯 , ” “ 析也 。澌 , 水索也 , 同声多同义。今 凡
形 义三者 的次第论 , 造字之后 , 字的 他对汉字形 、 、 音 义关系的透彻认识 。如他在《 说文 ・ 土 衔不离的。以音 、 、 部》 十三篇下 )“ , , ( :坤 地也 易之卦也 , 从土申, 土地在申 意义必寓于声音之中。段玉裁有此见地 , 故在《 说文・ 金
也 。下注日:故文字之始作也 , ” “ 有义而后有音, 有音而 部》 十四篇上)“ , ( :钝 鲐鳃也 , 从金患声。一 日大凿 中木 后有形 , 音必先于形”又《 ; 说文・ 司部》 九篇上)“ , ( : 言 也。下注日:中木也 , ” “ 各本作平木者 。《 玉篇》 《 、广韵》 今正 , 凿非平木之器。马融《 长笛赋》 ‘ :鳃 内而意外也 , 司言。下注 日: 意者 , 从 ” “ 文字之 义也; 言 竟作平木器, 者, 文字之声也。署者 , 文字形声之合也。凡许之说形 硐陨坠。《 ’李注》 :《 云 ‘说文》 鳃 , 凿中木也。然则 日: 大 ’
的。一定的事物之间有联系有共同点 , 声音单位与声音
字注》 以下简称《 注》 , ( 段 )有关阐发音义关系的声训条 合是偶然的, 但从词汇发展 的进程看 , 很多却不是偶然
单位之间也有联系有共同点 。人们用某种声音规定某 而与此有关的事物也就用与此名称相近 清儒中, 首先对声义相切之理有所憬悟 的, 当推戴 种事物的名称 , 在一定 的限度 内, 以用几种相 可 震了。戴氏在《 六书音韵表序》 中提到 :故训音声 , “ 相为 的声音来表示。因而 , 表里” 。至段玉裁注《 说文》将其师 的这种主张理论化 近似的声音表示几种相近的意义。碍于时代的局限, , 段 同声多同义” 的根源 , 但他 并付诸实践。他在《 说文 ・ 示部》 一篇上 )“真 以真受 氏虽未能从语言本质上阐明“ ( :卒 ,
、
福也 , 从示真声 。下注 日:声 与义 同源 , ” “ 故谐声之偏旁 通过大量训诂实践总结并提 出的“ 同声多同义” 凡 的主 多与字义相近, 此会意形声两兼之字致多也。《 说文》 或 张对于后代语文学者进一步深入探讨“ 同声多同义” 的
称其会意 , 略其形声 ; 或称其形声 , 略其会 意。虽则省 语 言理 论根 据无 疑具 有开 启 之功 。 文, 实欲互见。不知此 , 则声与义隔。由此而提出了“ ” 声 义同源” 的见解。段 氏所以主张“ 声义 同源” 之说 , 本于 三、 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 声与义既同源 , 而声 同者义 义相 近, 足见声义是相
形 、 义三者可互求的训诂法则 , 音、 从而把传统训诂学推 声 之义 必相 近 。这是 以“ 、 、 ” 同声 义近 。 ” 晤 悟 寤 为 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考察段玉裁所作的《 说文解 例很多 , 综合起来 , 主要有五个方面: 声义 同源
一
现代训诂学认为 , 从语言发生 的起点看 , 音义的结
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 方向 : 训诂文字。
东汉许慎编著的《 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 ( 说文》 保 同源” ) 的立论就训诂学而言 , 恰恰正是声训的基本理论。 留了大量的古字 、 古音和古义 , 故而被历 代语文学者奉
二 、 同声 多 同义 凡
为治读古代典籍的圭臬。该 书中,因声求义” “ 的训诂方
关键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声训条例述评中图分类号h161作者简介刘瑶瑶女吉林梅河口人兰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文字杨晓宇男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文学文008102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训诂文字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6期 总第 13期 5
[ 中图分类号] 11 H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5 39 (060 — 0 1 2 10 — 4220 ) 08 0 6
作者简介 : 刘瑶瑶 , , 女 吉林梅河 口人 , l 兰卅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文字 ; 训诂 杨晓宇 , , 男 甘肃 兰州人 , 兰州大 学文学
兰 州 学 刊
L nz o U a a h u X ek n
No 6 2 0 . 06
G n rINo 1 3 e ea. . 5
・
文学研究 ・
《 说文解字注》 声训条例述评
刘瑶瑶 杨晓 宇
兰州 7 02 ) 30 0 ( 州大 学文 学 院 , 兰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