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网络教育 马克思第2章简答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P101-P104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P127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P112-113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和二者的辩证关系?P117-P118答:(1)真理的绝对性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辅导材料(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辅导材料(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辅导材料(第二章)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教学内容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2、真理与价值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四)思考题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4、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真理的客观性并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7、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及其意义?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1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二、教学要点及板书提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主体的含义:指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例解:农民种地中的农民、工人做工中的工人。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社会人的含义,不是自然人;现实中的人都是社会人:两口子、两娘母、两爷子‟。

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个部分。

…1‟客体的含义:指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例解-农民种地的地。

…2‟实践和认识的客体:一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例解-陆地、海洋、山川河流等等‟。

【答案】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答案】马克思原理第二章

习题题目总数:19答题正确:19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习题1(单选题)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o实践的观点o认识的观点o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习题2(单选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说明()o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o。

o科学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o技术比科学更为重要o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发展习题3(单选题)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o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o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o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识路线o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习题4(单选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o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的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理论之中习题5(单选题)人的认识就是类似于照镜子的活动,这是属于()的观点o唯心主义o形而上学唯物主义o经验主义o…o辩证唯物主义习题6(单选题)关于感性认识的正确说法是()o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o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o感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o感性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推理三种形式习题7(单选题)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o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路线o"o旧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o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o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习题8(多选题)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的错误o经验论o唯理论o教条主义o经验主义习题9(多选题),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o矛盾关系o实践关系o认识关系o价值关系习题10(多选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o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o实践是认识的来源o实践是认识的目的o:o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习题11(多选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有()o缺乏理性认识o缺乏辨证的观点o缺乏矛盾的观点o缺乏实践的观点习题12(多选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的看法是()o反映就是原物在头脑中的映现o#o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o反映具有创造性o反映具有摹写性习题13(多选题)理性认识的形式主要有()o概念o推理o判断o表象习题14(判断题)<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因此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物质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B.实践客体C.实践行为D.实践中介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指向关系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B.实践客体C.主体客体化D.客体主体化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唯物主义D.辩证法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B.理性认识的作用C.直接经验的作用D.间接经验的作用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绪论和一、二章简答

绪论和一、二章简答

第一和第二章简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⑵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⑶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⑵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⑶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⑷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⑵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⑶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主义不可知论认识论主体和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真理谬误真理客观性价值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2。

单选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D好奇心(3)材料生产实践的主要处理方法(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造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知能力是至高无上的,也是非至高无上的。

它属于(④) 观点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感知-表征C个人-一般-个人D一般-个人-一般马克思认为“一旦理论掌握了大众,它将成为一种物质力量”(②) a实践在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B理论在实践中起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重要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10)真理是客观事物和规律(④)1A基本理解B深刻理解C内部理解D正确理解(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它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求B它是否能被大多数人认可C它是否能付诸实践D它是否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13)“不仅是顶尖的,不是书本的,不是老师的,只有现实的”表明了这一点(②) 书本知识并不重要,一切从现实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悉意味着真正的知识b熟悉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知识C熟悉源于真正的知识D熟悉必须转化为真正的知识(15)理想主义和不可知论之间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想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科学知识丰富的经验社会实践人类认知能力判断对某事的理解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被多次重复d理性认识是否被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19)唯物主义和彻底的理想主义认识论(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20)假象是(③)在实践中,不确定性作为检验认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标准的意义是(④)2A实践的标准是不可靠的。

马克思第二章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答案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58)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答:1、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2、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 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3、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 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4、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54-56)
3、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或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72-7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一、二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一、二章习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基本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基本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引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来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反应。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的理论创新内在要求。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意义定义: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1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理论意义2 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题。

马克思 2

马克思 2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7、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8、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9、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10、剩余价值: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的关系。

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主义占有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2、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互相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二、简答1、(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是什么?为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原因: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怎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大学生如何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3、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4、社会生活实践性表现(为什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6、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8、价值评价的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

实事求是
(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又是历史的,实践总是一 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实践是发展的,认识也要 随之而发展。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度。 -认识运动过程总规律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牛顿:光 是“粒子 ”。 惠更斯: 光是波。
光的本性之争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 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人们具体认识 过程的反复性和 认识总过程的无限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即认识与 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一致。
试辨析以下两种观点: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真理一元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 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但同一 真理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的。
反对真理多元论、实用主义真理观。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马克思第二章重点问题提示与讨论

马克思第二章重点问题提示与讨论

黑格尔的评价
1、笛卡尔是彻底的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 哲学奔波了一千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
2、在这个新的时期,哲学的原则是从自身出发的思维,是内 在性。这种内在性一般地表现在基督教里,是新教的原则。 现在的一般原则是坚持内在性本身,抛弃僵死的外在性权 威,认为站不住脚。按照这个内在性原则,思维,独立的 思维,最内在的东西,最纯粹的内在顶峰,就是现在自觉 地提出的这种内在性。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4、我们现在才真正讲到了新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是从 笛卡尔开始的。从笛卡尔起,我们踏进了一种独立的哲学。 这种哲学明白:它自己是独立地从理性而来的,自我意识 是真理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到了自己的家园, 可以象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漂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 “陆地”。笛卡尔是那些将一切从头做起的人们中间的一个; 近代的文化,近代哲学的思维,是从他开始的。
黑格尔:理性本体论的完成
————————————————————————————————
几乎20世纪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
思想庞杂而声名显赫的德国教授的观点开始的。这实 际上是对他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我这里指的是黑格 尔。
怀特(美)《分析的时代》
3、总结自然科学发现的认识论机理
认识论成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从哲学和神学中的 分化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以确立。自然科学的相对独立化及取得 的成果尤其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的成果,为认识论的研究提供了比较 专门的、坚实的对象性基础。
古代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哲学,各门具体科学既未能从中分化,也 谈不上独立。到了中世纪,科学又与哲学一道成了神学的奴婢。哲学 从神学中的分化与独立化,本质上与自然科学从神学和哲学中的分化 独立化是一个过程,并且,正是科学精神的强化和自然科学在理论和 方法上的成就,不仅为哲学撑了腰,而且从根底上动摇打击了神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简明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简明教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简明教程(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所担负的历史任务是:()A、只是认识世界,不是改变世界B、只是改变世界,不是认识世界C、不仅要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D、既不是认识世界,也不是改变世界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A、物质的B、实践的C、精神的D、理论的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阶级矛盾D、民族矛盾4、世界统一于:()A、存在B、意识C、物质D、精神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世界是否运动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C、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D、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6、物质唯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无限可分性C、不可知性D、可知性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时间B、空间C、运动D、静止8、辨证矛盾是指:()A、思想认识前后不一致B、统一性C、斗争性D、事物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辨证本性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A、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是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C、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D、前者是真理,后者是谬误10、商品的二因素是由:()A、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C、商品的社会属性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11、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A、商品的质量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D、转移到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12、商品的价值是:()A、商品体本身B、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C、商品的使用价值D、商品的交换价值13、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竞争规律C、货币流通规律D、供求规律14、货币的本质是:()A、等价物B、价值的表现形式C、交换价值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15、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A、劳动价值理论B、剩余价值理论C、商品货币理论D、资本积累理论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B、有一定量的货币积累C、劳动力成为商品D、在流通中存在不等价交换17、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A、资本循环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积聚18、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B、主张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C、预测了未来社会的美好前景D、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主体和正确道路19、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是:()A、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C、阶级斗争理论与政治经济学D、剩余价值学说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20、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之间的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D、社会化生产与人民群众的需求2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归根到底取决于:()A、生产力发展程度B、生产关系成熟的程度C、无产阶级革命程度D、资本主义没落的程度22、下列选项,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的是:()A、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B、1848年欧洲革命C、1871年巴黎公社D、1917年苏维埃俄国2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俄国等东方比较落后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跨越()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4、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A、人的自由全面发展B、按需分配C、生活富裕D、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占有2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未来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是:()A、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C、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二、多项选择题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A、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因果规律2、辩证法的基本形态有:()A、古代朴素辩证法B、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辩证法D、诡辩论3、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包括:()A、机械性B、形而上学性C、客观性D、唯心史观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A、凡是物质都运动B、没有运动的物质C、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D、没有物质的运动5、意识:()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B、是人脑的机能C、是人脑的分泌物D、是对物质的反映6、社会意识形态包括:()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C、艺术D、宗教和哲学7、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包括:()A、社会分工B、劳动力成为商品C、货币转化为资本D、不同所有者的关系8、商品的使用价值包括:()A、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B、物品的自然属性C、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D、商品所特有的特性9、商品的价值包括:()A、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B、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C、商品的社会属性D、通过物与物的交换所表现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10、抽象劳动:()A、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B、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C、在质上是相同的D、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11、在货币的5种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包括:()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世界货币1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可以:()A、推动技术的进步B、调节社会劳动在不同部门的分配C、提高劳动生产率D、消除生产者的两极分化1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A、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B、包括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包括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包括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须的教育或训练费用14、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出:()A、可变资本B、不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15、资本社会化是指:()A、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B、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使用权的分离C、集体资本的分散化D、国家资本的私有化16、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包括:()A、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B、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设想C、探讨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特点D、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三、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是研究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

物质定义的内涵是客观实在,那么具有客观实在属性的自然界、社会存在以及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属于物质的范畴、具有物质的属性,如运动、时间、空间、规律、生产方式、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到一切领域、一切过程,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物质是可以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所认识的,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意识的能动性和世界的可知论观点。

意义: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批判了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和二元论的物质观;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坚持了物质与物质形态、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克服以往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用个别、个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

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的表现我们通常说的;想的
第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
1.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

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调控作用)。

3.意识能动性的实现:第一,前提条件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第二,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第三,还要借助一定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的模拟、物化和延长,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智能,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会超越人的意识,但在总体上则不如人的意识。

5.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上的基本观点:第一,辩唯,既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又承认意识的能动性(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第二,机械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否定意识的能动性(无所作为)。

第三,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决定性,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为所欲为)。

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答案要点: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1)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或者是正确的反映,或者是错误的反映。

但意识的表现形式上是主观的。

所以说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概念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
二、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
三、意义
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第一问,答: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得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第二,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二问,答: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科学态度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一方面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办事,反对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另一方面,又要有革命的热情,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反对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宿命论。

掌握这一原理对于贯彻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对于克服“左”或“右”的错误倾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试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意义
首先,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膊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客观规律内在的包含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第三,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以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基础上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

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程。

意识的“物化”是双重的: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的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再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

一般说来,科学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