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高效整合与测评新人教版选修1讲义
专题09 戊戌变法课件-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课堂选修1 精品001
【例题1】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 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其主要意图是( ) A.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B. 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阐述维新变法的策略 D. 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材料信息, 并作出准确解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 “1897年”、“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 论》”、“主要意图”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判断选项,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 ACD三项均不能够体现题干“主要意图”要求,不 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近代中国改革· 戊戌变法· 背 景
【核心讲解】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 径、改革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答案:1.国际环境 (1)日本: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 主要目的,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2)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 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 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 (1)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3.思想文化 (1)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 及早。 (2)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例题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 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 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 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 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学习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二、从国际国内环境、思想文化、领导力量、改革途径、改革措施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国际环境(1)日本: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打开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列强在亚洲正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2)中国:19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增长,在中国,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之路。
2.国内环境(1)日本: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2)中国: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3.思想文化(1)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2)中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4.领导力量(1)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2)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5.改革途径(1)日本: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较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检测)
1.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 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B. 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C. 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D. 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2.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B、强学会的成立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D、康有为组织保国会3.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主要指康有为()A. 主张维新变法B. 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C. 以“托古改制”方式宣传变法D. 依靠清朝官员支持组织强学会4.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D. ②③5.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①“早期启蒙”模式②“冲击——反应”模式③“侵略——革命”模式。
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6.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 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 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7.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8.梁启超在介绍某部作品时,说该作品的要点是“西汉经学,并无所谓古文者,凡古文皆刘歆伪作……因欲佐莽篡汉,先谋湮乱孔子之微言大义”。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3)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提示: 康有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发维 著书 新变法思想;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阐述变法图存 立说 的道理 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 上书 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组织 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1898年成立的保国会 学会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建立 学堂 创办 报刊 讲学 论战
创办时务学堂 康有为等创办《中外纪闻》;严复创办《国闻 报》 康有为在广州一带讲学,宣传变法理论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展开论 战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社会环境、康有为的生活经历、资产阶级的特点等角度分析归
纳。)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梁启超与《时务报》
1.梁启超
(1)活动
①担任《时务报》主笔。 变法通议 》等文章。 ②发表《__________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在维新思想宣传中,都反
对封建制度,主张变法维新,但在政治主张上各有侧重,宣传
方式有所不同,注意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
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 相同点: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
2024_2025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9戊戌变法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九) 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学问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确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8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7分)[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学问可从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维新派要求、科举制存在弊端、社会须要方面归纳。
第(2)问从主动作用和局限性方面辩证思索即可。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峻;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须要(社会须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化有主动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意君权。
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九) 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检测·大通关演练(九)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下面为李文冶引用清末1888年5个地区的实地调查计算出的雇工经营与土地出租的收益比较表。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 )A.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农业经营的资本主义化加剧D.南方的土地比北方更加市场化3.19世纪60年代,王韬认为:“形而上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西人也,以器胜。
”1883年,又说:“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材料体现的王韬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中体西用君主立宪C.师夷长技以制夷某某某某D.君主立宪某某某某4.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 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5.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 )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6.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7.1898年9月,在国内形势日趋紧X之际,维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分别由容闳联络美国使馆,梁启超联络日本使馆,康有为联络英国使馆,但无一成功。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列强入侵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
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2) 依据材料二,清政府向俄、法、英、德借款有何特
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 问由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可 知清政府大举外债是为了缴付对日赔款。列强争相对华贷款的
原因由材料二可知攫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第 (2) 问由材料
二可概括其特点。
借款 对象
借款附带条件 1.同意以海关税款为抵押 2.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 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2.以内地的税收(厘金)每 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3.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1898.2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为什么大举外 债?西方列强为什么争相对华贷款?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学 探究学案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
(1)《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
国。 (2) 欧 美 帝 国 主 义 列 强 扩 大 对 中 国 的 政 治 侵 略 与 经济掠夺 。 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最新学习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 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4.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B. 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C.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D. 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5.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7.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 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7.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 )A. 设立京师大学堂 B. 设立译书局 C. 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D. 废除科举制度8.1903年10月,梁启超自新大陆回国后绝口不再倡言革命,因为“共和国民应有之资格,我同胞虽一不具”;如欲强制推行共和政体,其结果将不堪设想乃将不得幸福而得乱亡,不得自由而得专制”。
同时,在政治上则不遗余力的提倡缓进。
这主要反映了梁启超()A. 认识到欲“兴民权”必须先培养“新民” B. 政治目标模糊学说反复善变C. 认为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D. 从主张排满革命转向保守妥协9.(2019·惠州调研)“儒教之所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高中历史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学案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 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方案设计】【情境导入】1894 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把日本放在眼里。
他们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时日本的心理优势。
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举国哗然。
战争的失败和民族危亡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在最初的失望和震怒之后,“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
那么,为什么“救亡图存”会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吧。
【教材处理】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不再相信洋务运动那一套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求新的救国道路。
由于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救亡图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奠定基础。
1、关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马关条约》签订的影响,增加有关资本输出的内容,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甲午战后西方国家侵华方式变化的表现及危害。
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哪些较大变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出、瓜分有哪些方式?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什么要向帝国主义国家举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争做中国债主?引导学生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可以算作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转折点,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单元测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 戊戌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 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 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 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3.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 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 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 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 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4.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B. 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C. 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D. 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5.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C.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7.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测试(一)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6.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1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分)
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1902年)
材料二: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先生日虑及此,弟子窃以为过矣。……法国革命影响于全欧者多矣。弟子谓法人自受苦难,以易全欧国民之安荣,法人诚可怜亦可敬也。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B.变法过程过于急于求成
C.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D.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位。在变科举。而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对“变官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破格提拔维新变法人士
B.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载汰冗员
专题09 戊戌变法(测)-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选修1)(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答案】A【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 )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④成为侵华霸主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通过政治借款,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大量附加的政治特权,故①②③正确,故B选项正确;但不可能都成为侵华的霸主,故④错误,故ACD都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3.下列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是( )A.修筑铁路B.政治性贷款C.开设银行D.开设工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设的工厂,规模大,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再加上不平等条约的保护,竞争力极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危害极大。
故D选项正确。
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不是对中国民族工业影响最大的,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批评洋务派学习西方是“遗其体而求其用”,其意图是(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反对洋务运动C.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D.挽救清朝统治危机【答案】C【解析】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背景5.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主要有( )①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②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③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段理论④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变法主张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888~1895年,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再此期间在广州讲学,宣传变法理论,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阐述变法理论并提出人类社会进化的三段理论,故①②③正确,故A正确。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课件: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4课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3) 是近代中国一次 __________ 思想解放 的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
维新派在宣传变法、主持新政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利于西方 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冲击了中国旧的腐朽的思想体系,
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及中国社会生活文化的变迁。
答案: D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 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
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便解除了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 荣禄为直隶总督。 答案: C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 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 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 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
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历史 选修1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学 探究学案 讲 课堂讲义 练 高分跨栏
严重说法正确,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评新人教版选修1
【测控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评新人教版选修1(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楹联曰:“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
”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 )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维新派D.民主革命派解析:材料主张商战,挽回利权,最早提出此主张的是早期维新派,故选B项。
洋务派的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康梁维新派也主张商战和挽回利权,但晚于早期维新派,排除C项;民主革命派直接主张民族独立,比商战和挽回利权更进步,排除D项。
答案:B2.康有为在1888年的《上清帝第一书》中说:“日本崎区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具举,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不敢同。
”康有为如此说的目的在于( )A.模仿日本,变法强国B.标榜日本变法的成功C.提醒皇帝防止日本侵略D.模仿日本,对外扩张解析:从材料的出处来看,这是康有为上书皇帝时所说的话,再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康有为的主要目的是游说皇帝向日本学习,实现变法强国的宏愿。
故选A项。
答案:A3.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解析: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CHINA”字样的地图扯烂,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
答案:B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解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著作,它们以孔子为旗号,利用孔子的权威论证资产阶级维新理论的合理性,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学案
第9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九)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题4分,共24分)1.(2017·高二检测)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以下观点能够表达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B.“迁都定天下之本〞C.“练兵强天下之势〞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答案 D解析“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说明建议设置兼学东西、敢言直谏的官员,为变法做准备,故D正确。
2.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假设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
〞以下对其“变法〞含义解读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技术C.开办近代工厂 D.推翻清朝统治答案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X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3.《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材料反映了( )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D.改试策论得到士人的普遍拥护答案 C解析从“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可知C符合题意,故C正确。
4.(2017·晋中高二检测)“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
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 ) 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指出了维新派缺少政治经验,急于求成而造成了混乱状况,说明变法配套措施不完善。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高效整合与测评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变的法开运展动1188内 刻新 变 9958容 地派年 法 年涉 冲公 6通推月及 击车过向,政 了上组高光治 中书织潮绪、 国标学帝经 传志会颁济 统着、布、 的戊办《文 社戌报定教 会变刊国和 制法、是军 度运设诏事动学》等的堂,领开等实域始活行,,动变较维,法深将,
失败—1898年9月21日,慈喜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专题整合
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及实践
康梁维新派在吸取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基础上,从传 形 统的儒学思想中寻找依据,并将儒学思想和西学相结 成 合,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打着孔子的旗号,即在儒学
的外衣下宣传维新思想
传 播
在宣传方式上通过公车上书,建立维新团体,创立报 刊、学堂、报馆、书局等多种形式制造维新舆论,逐 渐形成维新变法的新局面
巨大影响
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的基础
都主张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 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知识纵横
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历史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 根源 上政治舞台 社会背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中国面临亡国 戊 灭种的危机
戌 变 法
康 新、 思梁 想维康启有封超为建主以传张西统学方观西进念学化,、论奠废、定科自了举由维、平新兴等变学学法校说的、为理育武论人器基才,础批;评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
A.列强在华开设银行B.列强在华投资修路
C.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D.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解析: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选项中的开设银行、投资修路等就是资本输出的方式,控制中国海关是政治性贷款所附的苛刻条件。
答案:C
2.维新变法的呼声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酝酿,但只有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它才发展成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其社会因素不包括()
A.“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举步维艰”的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C.“揭竿斩木”的农民运动初显端倪
D.“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进展缓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考查了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D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D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A.民主共和思想B.三权分立思想
C.君主立宪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核心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思想。
答案:C
4.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A.以中国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B项是维新派的思想,C、D项均是革命派的思想。
答案:B
5.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于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戊戌变法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采用机器生产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答案:A
6.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
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书皇帝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变法的方式。
从康梁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可看出缺少维新派力主的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
因此①②③④都是正确的。
答案:A
7.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解析:A、B两项在中国行不通;C、D两项相比较,符合题干“历史经验”之意的是C项。
答案:C
8.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拙,兵制阵法之变化宜讲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材料三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意图。
(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对比有哪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分)
(4)根据材料归纳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探索的特色及成因。
(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第(1)问需从材料中直接归纳主张,而意图则需根据所学回答。
第(2)问通过比较材料一、二得出结论。
第(3)问的“主张”从材料中获取,“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第(4)问实质是考查各政治派别向西方学习层面的不同及其由于阶级立场不同而造成的学习内容不同。
答案:(1)主张:开矿山,建工厂,造船,练新军。
意图:师夷长技以自强。
(4分)
(2)突破:材料二不仅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
要求: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6分)
(3)思想:三权分立,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君主立宪。
(4分)
(4)特色:材料一代表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二代表早期维新派,认为中国不但要学习西方经济、军事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三代表资产阶级维
新派,主张通过变法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成因:前者是中国地主阶级中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后两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6分)
10.改革是社会发展变化中最为常见的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于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和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划上了“休止符”……
请回答:
(1)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指什么?“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指什么历史事件?有何影响?(8分)
(2)“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8分)
(3)文中没有用“划上了句号”,而是酌字“划上了‘何止符’……”这里的深层含义何在?(4分)
解析:第(1)问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出《马关条约》及公车上书及影响的相关史实。
第(2)问从客观、主观两个方面归纳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第(3)问从戊戌变法的影响上进行理解。
答案:(1)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指“公车上书”。
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8分)
(2)主观上: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中国资产阶级势力弱小,其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运动的必然失败。
(8分)
(3)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以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而是短暂停止后向前继续发展。
(4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
……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
——《俄国史》材料二“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材料三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1)导致材料中三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些事件反映出三国面临什么共同问题?(10分)
(2)俄罗斯人与日本人在思索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结果有何相同之处?(10分)
解析:第(1)问,实际上是考查三国改革的直接因素、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第(2)问,先回答两国改革的名称,再从近代化的角度回答结果的相同之处。
答案:(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
日本:黑船事件。
中国:甲午战争。
面临的共同问题:工业文明的冲击。
(10分)
(2)措施:俄国: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相同之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推动了社会进步。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