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版)2019-2020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课件人民版必修1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课件人民版必修1
专题整合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三部宪法比较
比 较 《共同纲领》 1954 年宪法 1982 年宪法
时 间 1949 年
1954 年
1982 年
制定机关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
确立了新中国 的国家架构
正式确定人 民代表大会 制度
规定了我国根本政治 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 开放的基本本大法
历史地位 与评价
具有临时宪法 的性质
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 宪法
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 国安邦的总章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
国家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意义
人民代表 国家 大会制度 政体
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
政党 制度
商制度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
调动了民主人士的 参政议政热情,开 创了群策群力共同 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国家制度 性质 发展演变
意义
民族区域 民族 自治制度 制度
(1)1949 年初步确立。(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确认。(3)1984 年,政府 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使之健全 和发展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 家做主的愿望,保 证了祖国统一和民 族团结,调动了各 族人民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
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确立。奠定了中华人民共
(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和国各项政治制度
宪法》正式确立。(3)“文化大 的基础,规范了政
革命”期间遭到破坏。(4)中共 府与人民的服务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 被服务的关系
完善
(1)1949 年初步建立。(2)1956 年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文 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 坏。(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加强和完善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与对外关系教案 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与对外关系教案 必修1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与对外关系教案必修1[课标要求]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高考导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本部分的主干知识与时政热点、焦点问题联系紧密,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往往是时政热点、焦点问题与主干知识的契合点。

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西藏问题、新疆问题、台湾问题等。

2.本部分的知识属于政治性较强的内容,因此,高考试题对这些内容的考查侧重于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一般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浅层次能力,而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深层次能力的考查则比较少。

3.本部分知识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是考查的重点,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中的曲折则较少涉及。

近年来考查的知识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多次出现,是重要的命题切入点。

【配套K12】[学习](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配套K12】[学习](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考点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考纲考情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加试——(c)1.召开: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1)指出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

(2)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3)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1.召开: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2.内容:筹建新中国(1)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

(2)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意义: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1.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2.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基石。

(4)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c)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特点: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框架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月,河北平山县。

1.工作重心:2.工作中心:3.基本政策:4.总任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月,(地点)。

1.确定国名:2.通过文件:3.确定国体:4.组成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2.3.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法律基础:组织基础: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原则:性质: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正式确定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建设的曲折三大改造:中共八大:1956年月,(地点)。

1.2.3.4.十年“文革”原因:(主要原因)(导火索)标志:过程:1.2.3.4.性质: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发展1.领导体制改革: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2.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3.依法治国战略:1997年9月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年3月全国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一个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一国两制”构想背景:含义:过程:1.1979年,《》。

2.1981年,《》。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4.1984年,实践香港条件:1.2.3.4.过程:1.1982年9月,2.1984年12月,3.1990年,4.1997年澳门条件:过程:1.1987年4月,2.1999年12月20日,意义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3.台湾问题缓和表现4.5.6.7.阻碍因素1.2.。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历史条件(1)军事上: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2)政治上: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3)组织上: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七届二中全会(1)召开:1949年3月,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2)内容: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定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确立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3)意义: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为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新政协的召开(1)时间: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2)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

(3)内容: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确立了国名、首都、国旗、国歌。

(4)《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为新中国的建立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

4.成立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2)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又一重大事件,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1)主要议题:制定宪法。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浙江专用)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

(浙江专用)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必修1
“政治建设”,特别是三大政治制度是本课重点
通史坐标
知识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条件: (1)军事条件: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战争即将胜利。 (2)思想条件: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 重大问题。 (3)组织条件: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 召开。 ①大会充分讨论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
课堂小结
名师点拨
[规律总结]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 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 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 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历史条件: 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 聚居的局面。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学科指导
课前自学
基本 要求
说明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 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 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 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2)目的: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及共同发展。
(3)法律保障:
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检测 人民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检测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这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答案 C解析“大总统誓词”说明中华民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起点;新中国的成立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起点,二者都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新起点,故选C。

A项说法错误,B项只符合图一,D项只符合图二。

2.昨日的报刊就是今日的历史资料。

下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中国共产党七大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重庆政治协商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 B解析A项是1945年,C项是1946年,与材料中“当选全国委员会主席”不符;D项在新中国成立后,与材料中“宣传共同纲领”等信息不符。

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3.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由费孝通的回忆“就看见很多人……”“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说明出席会议的代表涉及各个阶层,而且各个阶层代表在一个会场一起讨论问题,反映了这次会议的广泛性、平等性,故①②正确;这次会议对于新中国建立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深刻性”,故④正确;由“生平第一次”,排除③,C项正确。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专题0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课件)-2019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精品资料必修1

专题0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课件)-2019年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精品资料必修1
大革命失败后:主要表现为“城市中心论”。
土地革命时期: 王明的“左”倾错误,主要表现
为冒险主义。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经
济发展的高速度,阶级斗争扩大化倾向。
“文化大革命”:主要表现为以阶级斗争为纲,
阶级斗争扩大化。
三、民主政治的转折、发展完善
1、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1)、主要内容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改革开放 2)、历史意义--伟大转折 2、发展完善:1978年以来
①革命委员会体制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③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刘少奇冤案”
6、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经验教训
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
党在历史上的主要“左”倾错误有哪些?
二、民主政治的曲折时期——文化大革命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1965年 冬 3、文革全面发动标志:两会议、两文件 领导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全国大动乱:全面动乱的先锋红卫兵 4、 “一月革命” 全面夺权风暴 全国大动乱 5、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现代中国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政治建设与 4.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祖国统一 5.“文化大革命”法治遭破坏 6.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 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7.“一国两制”的理论、实践和意义 A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核心内容: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性质: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体) 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是 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奠定了基础。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总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总结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专题总结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结束。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1.形成(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实际上是“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

(2)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4)1982年宪法“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历史新学案同步人民必修一浙江专用课件: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学习总结共24页

历史新学案同步人民必修一浙江专用课件: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学习总结共24页

END
历史新学案同步人民必修一浙江专用课 件:专题四现代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浙江专用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

浙江专用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选择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名用字,往往随着历次重大政治运动或社会变革而变易,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

比如:张要武、陈兴无、李造反等名字应该出自(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年代C.三年困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D “文化大革命”时期强调“阶级斗争”,武斗、造反是当时流行词语,与材料“张要武、陈兴无、李造反等名字”相符,故D项正确。

2.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这一讲话( )A.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的重要标志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C.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思想D.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解析:C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的重要标志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A。

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的是1980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排除B。

这一讲话中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思想,故C项正确。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实现工作重心的转变也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D。

3.(2019·浙南联盟期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

”这里的组织保证指(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把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D.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解析: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重新确立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有了组织上的保证,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表明这里的组织保证指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训练课件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训练课件

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
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坚
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该声明的发表
①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②打开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③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 ④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A.①④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答案 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 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 监管。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 答案 背景:汉唐以来有管理少数民族事物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 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C.②③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有关特点,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③项 正确,第④项社会主义说法错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继续实 行资本主义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6.(2017·浙江课改联盟命题交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 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 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 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 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题 必修1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试题 必修1

学习资料专题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分)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史实等内容中提炼出的学习主题,应是()A.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B. 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C. 现代中国的政体建设D. 现代中国的国防建设A本题主要考查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掌握,旨在考查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的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综上可知,A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B项提及的是祖国统一大业,C项提及的是政体建设,D项提及的是国防建设,均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A。

2.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A. 《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C. “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D. 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D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旨在考查知识识记的能力。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故D项正确。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不是共同纲领,A项错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错误;“一国两制”适用于港澳台,不包括深圳,C项错误。

故选D。

3.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

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A. 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对知识的归纳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学习总结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1954~1957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结束。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
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
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构与新时期的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不同
典型例题(2017·4月浙江学考)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答案 B
解析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运用排除法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技巧
解答历史选择题时,选项可优先排除的一般情况:
(1)答非所问。

这类选项一般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观点,或不是題干材料强调的主要观点的选项。

(2)违背史实。

一般这类选项都是陷阱选项,很能迷惑人心,但仔细想想它根本就不符合基本史实。

(3)以偏概全。

从一个或少数几个特殊事例中推断一个一般性结论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选项。

(4)因果颠倒。

与题干所述史实相比照,时空错乱,前因后果倒置的选项。

(5)题干未提。

不能从题干中直接推断出来的观点的选项,一般都是错误选项。

(6)观点绝对。

表述绝对化或过于夸张的选项,要仔细推敲,慎重选择。

运用排除法解答历史选择题的两大步骤:
首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意思。

当面对一道选择题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底要考查什么知识点。

只有准确理解了题干的意思,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使排除更加有针对性。

就题干设计方式来看,历史选择题主要有两种:直接设问和间接设问。

直接设问就是题干明确指出要考查的知识点,不需要考生再去理解或总结题干的意思,可以直接排除不符合题干意思的选项。

其次,用排除法进行解题。

第一:排“错”法。

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历史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

(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反过来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了。

)
第二:排“正”法。

即按照历史题干要求排除说法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不正确、不准确或不符合事实一项的选择题。

(要做好这类题目首先要仔细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因为在这类题目中,说法正确的选项反倒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是“错误”的选项。

)
第三:排“它”法
即排除与题干意思不相关的选项,但这类选项本身说法是正确的,只是与题干的要求无关,通俗地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往往这类选项的干扰性比较强,考生也容易出错。

(这里的“它”是指与历史题干意思无关的选项,也可以说是干扰性选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