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资料】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讲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
2018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新人教版
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考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核心知识再现]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范围A黑龙江、B吉林、C辽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①气候2(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①大米生长期长;②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东北地区春季出现涝灾的原因。
提示 ①冬季积雪量大;②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大;③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7·合肥一模)读“2015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1)~(3)题。
(1)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 .市场需求减少 B .水热条件变差 C .高铁运输便利 D .生产成本提高(2)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3)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 .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 .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 .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 .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解析 第(1)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大,但同时用地、用工成本增加,导致当地种植面积萎缩。
第(2)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更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16.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新人教版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经济区 优 势
劣 势 优势产业 发展引擎
邻近港澳,毗邻
珠江 三角洲
东盟;著名侨 乡;改革开放前 沿,外向型经济
发达
能源、原材 料短缺,用 地紧张,生 态环境严峻
IT 制造、 电子、轻 工制造、 农业、轻 纺
内地与香港 CEPA(内地与香 港关于建立更紧 密经贸关系的安 排)、泛珠江三角 洲合作
第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考纲
考 情
区域工业
化和城市
化的推进
过程;产生 — 的主要问
题及解决
措施
考向
知识网络
以我国主要经 济区为载体,考 查区域发展条 件评价、发展特 点、存在的问题 及可持续发展 的对策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考点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基础梳理 1.对外开放的前沿 ( 1 )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a.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 升。 b.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力 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技术、知识 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产业转移情况。
()
A.甲地区
B.乙地区 C.丙地区D.丁地区
关闭
1.A 2.C
解析 答案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真题探究 (2012江苏卷,13~14)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 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 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 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990 年以后
优 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 策优势、侨乡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单元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1讲详细课件新人教版
一、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评价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①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 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目前山西每年外运煤炭约 5 亿吨。 ②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 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晋煤外运。
2.环境保护与治理 (1)必要性 ①开采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
②综合利用进程中污染环境
(2)方法和手段 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读内蒙古山路煤炭集团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回答 (1)~(2)题。
(1)产业链模式图中的①②分别为(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厂 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 D.钢材、轧钢厂
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在重点矿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 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 (1)对原有 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 和旅游业。 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 、 高附 为先导,大力推动以洁净
【答案】①开采条件 ②交通比较便利 ③大同 ④平朔 ⑤西山 ⑥铁路 ⑦变输出煤为输出电 ⑧冶金 ⑨附加值 ⑩多元 新技术产业 产业结构 技术创新 重化工 深加工 高
(2)水资源短缺 ①原因: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随着人口的增加、 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 益增加。 ②解决措施: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陕西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 重化工业为主。读图,回答(1)~(2)题。
第 1 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考点 区域能源、 矿产资源的 开发与可持 续发展的关 系 内容 能源资源开发条 件、能源基地建 设、能源资源综合 利用、环境保护与 治理 命题热度 趋势研判 以我国西北地区和 沿海地区的风能资 源开发、山西能源 基地建设、煤炭资 源价格走势等为背 景,分析该区域能源 和矿产的开发条件 及可持续发展方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6讲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含解析)
【第16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之小船创作[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读山区和平原聚落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聚落的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乡村和城市。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疑难辨析】聚落仅仅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吗?提示不是。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既是人类生活的场所,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
不仅包括房屋建筑,还包括与居住地相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运动场等。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地形影响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地形影响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3)地形影响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考点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例1】(2014·广东文综,4~5)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图1图2(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2)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审题能力培养]答案(1)C (2)A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类型集中式带状组团图示影响因素河流少、地形开阔,聚落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①高原的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②山区地形限制;③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受地形或河流阻隔,聚落由几片组成,各片就近组织生产和生活,之间有一定距离3.聚落合理选址的判断技巧(1)根据地形判断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2018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第十六单元区域经济发展第1讲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
2.农业发展遵循原则 (1)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3.农业发展方向 区域 平原区 发展方向
商品粮、豆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
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 结合退耕 还林、 还草工程的实施,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 牧业
)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 一致的指标是( ) B.日照时数 D.年降水量
A.≥10 ℃积温 C.太阳辐射量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甲地玉米气 候生产潜力等值线向北凸出,表明甲地数值比同纬度大,主要是 因为甲地是平原,其东西两侧是长白山和大兴安岭,故 C 项正确。 受纬度影响的等值线主要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故 A 项错误; 甲地和两侧所受气压带和风带相同,且都是季风区,故 B 项错误; 受海陆分布影响的等值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故 D 项错误。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 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 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 N 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 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 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 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考点二
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 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环境污染等。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6单元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单元综合提升详细课件新人教版
(见《精练案》P101) 基 础 题 灵 活 题 1、3、5、7、8、 11、12、13 2、4、6、9、10、 14
一、选择题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读某区域图(阴影部分表示水域),回答 1~2 题。
1.下列关于 M、N 两河流域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A.M 河是世界上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 B.N 河修建大坝导致入海泥沙减少 C.M 河下游重点发展灌溉农业 D.N 河上游重点发展航运业
【解析】第(1)题,安徽省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导;随着 GDP 的增加,能源消费总量应该不断增加;安徽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不断降低,碳排放量增速减缓,GDP 增速大于碳排放量增速。 第(2)题, 皖北水能资源贫乏;提高皖南植被覆盖率可增加碳吸收,但不能降低 碳排放强度。 【答案】(1)B (2)B
类图套用 图Ⅰ从区域的经纬度位 置看位于北半球中纬 度,甲河为第聂伯河,N 地位于乌克兰; 图Ⅱ根据海陆轮廓可知 位于美国中、南部,河 流为密西西比河 图Ⅰ中甲河由西北流向 东南,地势由西北向东 南倾斜,甲河水量主要 来自 N 市以上河段; 图Ⅱ中支流由西、东流 向中间,地势东西高、
艾比湖位于准噶尔盆地海拔最低处,为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地表 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处。 图Ⅰ为艾比湖流域示意图,图Ⅱ为艾比湖周边 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第一步:确定地理位 置。可以根据经纬 度、海陆轮廓、典 型地理事物等确定 第二步:判断流域特 征。干支流流向→ 地形特征、地势→ 水能蕴藏、气候特 征→补给类型、流
判读步骤 第一步:确定地理位 置。可以根据经纬 度、海陆轮廓、典 型地理事物等确定 第二步:判断流域特 征。干支流流向→ 地形特征、地势→ 水能蕴藏、气候特 征→补给类型、流 量、植被覆盖率→
单元综合提升 (见学生用书 P212)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 新人教版
【特别提醒】 一般情况下,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土壤 和水源在内的自然条件是区域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但随 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 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 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对 接 高 考]
命题角度 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条件分析 (2014·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 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 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 “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 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 和范围。
2.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 气候、地貌、__植__被__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 __农__业__生__产__方__式__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农业区
分布
耕作农业 A__松__嫩__平原,B_三__江___ 区 平原,C__辽__河___平原
主要产品类型 玉米、大豆、小麦和__水__稻__等作 物
过度放牧
采育失调、皆伐为主
解决措施 改良品种和技术 退耕还林、还草
营林
2.我国某些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 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 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是 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特色 区域
农业
自然条件
形成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 出口 水热充足,地形、 邻近港、澳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
[知 识 整 合]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 A_黑__龙__江___、B吉林、C__辽__宁__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018版高考地理课标通用大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6讲
自然地理专题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6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考纲解读]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考点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1)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2)聚落的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是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对聚落的形态、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河流堆积地貌却对聚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易形成聚落。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4.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1)西北干旱地区: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2)青藏高原: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3)云贵高原: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4)北方平原地区:一般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5)南方丘陵山区:一般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深挖高考命题点]1.[填空]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
(2014·广东卷改编)图1图2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在各海拔段中,海拔________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在各坡度段中,坡度________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答案:1 550~1 700 m 10°~15°解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读图2,找出聚落数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
2.[填空、问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5·天津卷改编)京津冀地区部分古都分布图京津冀地区古都较多。
2018高考地理-考纲资料整理
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导致水质型缺水
减少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等
2.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流域综合开发
概念
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集水区。
流域特征
地形、气候、水系、矿产等
开发建设
18世纪下半叶:农业;人口较少,人类活动有限
条件
资源优势: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开采条件好
市场优势: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缺口将扩大,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区位优势:输煤、输电的距离较近,交通比较便利
综合开发
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产业结构调整: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
湿地保护
概念
指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潜水覆盖的土地。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生态效应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问题、危害及对策
面积萎缩
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影响航运;影响生物多样性等
植树造林、退耕还湿等
物种锐减
实行休渔政策、限制网眼大小;禁止捕杀珍稀动物等
环境保护与治理
提高煤的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三废”的治理
2.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条件
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件
布局
特点
耕作农业区(耕作业);林业和特产区(林业);畜牧业区(牧业)
问题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教师文档新人教
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考情概览·备考定向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点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农业布局特点[知 识 整 合]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范围A 黑龙江、B 吉林、C 辽宁三省和D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自然条件 ①气候②地形:E 高原、F 平原、G 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①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
②交通发达,利于外向型农业发展。
③开发晚,人口密度较低。
2.农业布局特点(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1.东北地区大米品质好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大米生长期长;②夏季白昼长,日照充足;③昼夜温差大;④冬季气温低;害虫不能越冬,作物病虫害少。
2.东北地区春季出现涝灾的原因。
提示①冬季积雪量大;②春季气温回升快,积雪融化量大;③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深度解读]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
在诸多因素中的主导性因素,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
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许多地区农业已由过去产品以自己消费为主,逐步发展到了从事商品性生产,因此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对接高考]命题角度东北地区水稻生产的条件分析(2014·课标Ⅱ,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
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
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
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
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2018年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16.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C.市场需求减小 B.原材料枯竭 D.企业竞争加剧 )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C.产业基础好 B.劳动力成本低 D.交通运输便捷 )
【思维导引】
【尝试作答】(1) D,(2)A,(3)考点一
产业转移的规律及原因
产业转移根据变化的地域空间范围不同,可分成国 际和区域两类,根本目的都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 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目的相同但原因或影响因素并
不一定相同,具体现象应该具体分析。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2)产业转移的方向。
2.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 从产业转移的规律分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 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本国发展制约性增强,发展中国家资 源优势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发 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增强,市场需求量增大。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第二讲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知识梳理】
一、产业转移概况
生产 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 1.概念:企业将产品_____ 转移 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_____ 国际产业转移 。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_____________
销售市场 追求更高的利润。 3.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_________,
【盲区扫描】
1.产业转移并非只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
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 转移的高级形式。同时,也存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 的产业转移。
2.产业转移并非只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欠发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6单元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考查频度 考纲考点扫描 全国卷 风 地方卷 命题趋势
1.区域自然资源的 2016· 课标Ⅲ,37 综合开发利用 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6· 课标Ⅱ 2.流域的综合开发 开发利用
5年7考
1.趋势分析:以重要区域为背景, 突出社会高度关注的资源、流域
河流的
开发治理问题的命题趋势较强
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
晋煤外运。
[问] 2.山西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
提示:原因: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 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 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解决措施: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 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 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
2.热点预测:2017年高考将以重要 5年9考 资源开发和河流治理为主,题型
2012· 全国卷
河流含
沙量状况及其整治
将延续综合题形式,分值约为8分
考点一 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2.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疑难突破
[问] 1.山西交通条件较好,为什么还说其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提示:(1)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 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 (2)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的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
—
2.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模式
方法突破
[问] 1.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一般是怎样的? 提示:首先要确定河流的自然地理背景(气候、地形、植被、资 源),其次分析流域内的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和工农业),再次判 断流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和流域的优势提
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6.1 区域农业发展讲义 新人教版
第1讲 区域农业发展
考纲 考情
考向 网络
2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全国Ⅰ
区域农 卷,36( 4 ) 选取某地
业生产 题
区农业发
的条件、 2015 全国Ⅰ 展的典型
布局特 卷,36 题
案例,探
点、问题; 2015 海南 究农业发
农业持 卷,22 题
展的条
续发展 2014 全国Ⅱ 件、特点、
的方法 卷,37 题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1.常考问题释疑 ( 1 )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 气温较低,蒸发较弱;③冬季地下有季节性的冻土层,地表水难以下 渗;④地处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 ( 2 )东北地区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①一年一熟,水稻生长期长; ②昼夜温差较大,夏季光照充足;③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少,农药施 用量小;④开发历史晚,人口稀少,环境优良。 ( 3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的优势条件: ①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②地形平坦、耕地集中连片,农业 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③人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 制约因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单产低。
②增加耕地面积
③增加农业资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4.农业发展方向 ( 1 )东北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知识梳理 基础反馈 能力突破 真题通关
( 2 )东北地区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农业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 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 ①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②加快发
场,继续强化商品粮 、豆等 展农产品加工业 ,促进粮食转化,延长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3部分 第16章 第3讲 产业转移(东亚地区和我国的产业转移)
01
典案重温·基础梳理
[教材内案例] [教材外案例]
[教材内案例] 东亚的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 (1)分类:国__际__产__业__转__移__、区域产业转移。 (2)目的:追求更高的_利__润_,扩大销售市场。 (3)产业转移的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资源充足、高素质且价__格__较__低__廉__的国家或 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__,发展中国家内 部交易成本低__,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由于国__内__市__场__趋于饱和,或避开国家政策限制等, 企业会开辟国际市场。 (4)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__家__政__策__的调整,原生产地 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产业转移。如广东省政府提出珠江三 角洲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山区转移的战略,并期 望通过这样的产业转移,使广东省的产业布局逐步实现“均衡分布, 平衡发展”。
考向一 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表现 (2020·山东新高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不断调整, 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上汽集团成立于 1984 年,是国内最早的 汽车集团之一。1994-2016 年,上汽集团的扩张经历了“本地多样化 —初步的市外扩张—以市外扩张为主”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在 上海市建成了完备的汽车生产及配套体系,第二、第三阶段向江苏等 地扩张(下图)。据此完成 1~2 题。
5.该企业在德国、美国建立人工智能制鞋工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针对个性化市场需求 B.提高研发水平,提升产品质量 C.减少交通运输成本 D.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2017届牡丹江模拟)名闻中外、品质优良的“响水大米”出产于宁安市渤海镇。
该水稻生长的土地为亿万年前形成的大面积玄武岩“石板地”。
石板上土壤的矿物质、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
灌溉水源来自亚洲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流出的牡丹江上游的优质水源。
由于“石板地”的石板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使“石板地”的地温、水温比一般稻田高出了2~3℃,在昼夜温差大的北方,形成了有利于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水稻吸收营养充分,成熟度极高。
据此,回答1~3题。
1.生长“响水大米”(水稻)的“石板地”白天易于吸收热量,其主要原因是( )A.成土母质多气孔构造B.生长期内白昼长,光照强C.当地四面环山,热量不易外散D.“石板地”蓄水能力强,比热容大2.由“响水大米”生长的环境推测,该地地质时期( )A.曾经有过剧烈的地震B.曾经有过大规模的火山爆发C.曾经有过剧烈的海陆变迁D.风化作用强烈,成土速度快3.“响水大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是( )A.当地降水丰沛、水源充足B.“石板地”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C.当地昼夜温差大,“石板地”地温、水温较高D.当地夏季气温较高,降水较多,雨热同期解析:第1题,石板地白天易于吸收热量的原因应该是石板本身因素,即A、D两项可能正确;玄武岩多气孔构造,白天太阳辐射的热量易于储存在气孔中;石板不透水,不能大量存储水。
故A项正确。
第2题,该地有大面积的玄武岩,说明曾有过火山喷发过程。
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响水大米”优质的原因是昼夜温差大和地温、水温高。
答案:1.A 2.B 3.C(2016·广州市一模)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彻底改变了。
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4~6题。
4.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化B.城市化地区差异C.人口分布变化D.土地生产力差异5.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人均耕地多B.高速铁路的建设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6.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B.铁路运输C.生产水平D.市场需求解析:第4题,南方粮食主产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变为种植利润更高的花卉、蔬菜等;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耕地被占用,土地价格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种植粮食生产成本上升。
东北地区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没有南方产粮区快,人均耕地多,适宜发展种植业。
第5题,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粮食生产条件和基础好,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第6题,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大,“北粮南运”依靠的是交通运输才能到达南方市场;铁路运量大、适合长途运输,运费较低,且铁路运输到南方不需要中途转其他交通方式,运粮适宜选择铁路运输。
故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铁路运输。
答案:4.B 5.A 6.B(2017届东北四校联考)图Ⅰ为某城市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中A地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
当地农民将土壤堆高起垄,在垄中播种马铃薯及施肥,然后覆盖稻草,待马铃薯萌芽出土后再将垄沟的泥土覆盖在稻草上。
马铃薯为喜光、喜水作物,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适宜)且透气性好的土壤,宜施有机肥、忌渍水。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最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8.下列关于该地马铃薯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垄沟可以发展渔业,增加农民收入B.夏季种植、秋季收获利于马铃薯生长C.覆盖稻草能增强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机质D.稻草覆盖技术能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解析:第7题,丙处海拔低、北部有山地阻挡冬季风,故冬季较温暖;同时紧邻城区和湖泊,风景秀丽,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
第8题,材料中提及马铃薯要求透气性好的土壤;先覆盖稻草,然后在上面又覆盖土层,这样可增加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透气性能,故C项正确;注意图中垄沟内无水,不能发展渔业,A项错误;马铃薯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适宜),则该地(纬度低)夏季气温高,不利于马铃薯生长,B项错误;覆盖稻草会减小温差,D项错误。
答案:7.C 8.C(2016·甘肃一诊)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
下图为某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图。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示农业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B.生态混合型农业C.河西走廊可大面积推广D.自给自足型农业10.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
指的是( )①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②过度垦荒导致荒漠化加剧③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④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11.关于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②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④科技发达,便于农业技术推广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第9题,材料中提到有机农业是“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因此有机农业属于生态型农业,该地有花卉、农田、猪场、鱼塘、蔬菜等,因此也属于混合型农业,B项正确。
蔬菜种植、鱼塘养殖等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A项错误;该地有鱼塘,而河西走廊水资源紧缺,故不可能得到大面积推广,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花卉、鱼塘、畜产品等都投入到了市场,说明商品率高,属于商品型农业,D项错误。
第10题,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退耕力度,过度垦荒不明显,②说法错误;小农经营粮食单产高,③说法错误。
第11题,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之一,②说法正确;材料中提到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③说法正确;我国耕地比重小,且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红壤,土壤贫瘠,①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有机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技术,而我国目前科技并不是普遍发达,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知识技术水平仍然较低,④说法错误。
答案:9.B 10.D 11.C二、非选择题12.(2017届湖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10℃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
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图乙)和谷物单产(图丙)比较。
材料三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1)估算图甲中①、②两地≥10℃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积温高或低的原因。
(2)据材料一,说出图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
解析:第(1)题,①地介于3 000~3 500℃之间、②地介于2 000~2 500℃之间,则两地差值介于500~1 500℃之间;两地纬度相同,积温不同,可从地形、冬季风等角度分析。
第(2)题,图中显示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自然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角度回答。
第(3)题,注意要回答两方面问题,单产低、商品率高;运用材料中信息回答即可。
第(4)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回答即可。
答案:(1)500~1 500℃。
原因: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积温高于②地。
(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自然原因:地处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答出三条即可)(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
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
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4)(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答对三点即可)13.(2016·石家庄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国农业发达,是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法国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壤肥力降低、生态环境退化、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法国提出了“理性农业”的概念,目前,“理性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
“理性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全面考虑生产者经济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保护,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法国政府在推进“理性农业”发展中陆续颁布《法国2020环保农业生产国家计划》《农业保险法》等一系列规划、法规。
同时推行优惠政策,规避生产风险,还负责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开展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推广等农业公共服务,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下面的图甲示意法国地形分布,图乙示意法国农业布局。
(1)根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法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优点。
(2)简述法国政府为保障农民收入采取的有效措施。
(3)分析“理性农业”成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解析:第(1)题,从法国农业布局可以看出,法国农业生产实行了地区专业化。
法国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传统的种植经验不同,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可以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另外,地区专业化可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2)题,可从颁布相关法规、推行优惠政策、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开展农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分析。
第(3)题,结合“理性农业”的概念和目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可知,“理性农业”能够较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
答案:(1)主要特点是: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优点: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传统的种植经验;有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量,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