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轮)

合集下载

专题二十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二十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1949年9月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在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 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 中结成深厚友谊。
经典例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 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 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 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在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 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 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 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 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 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 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 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 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 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同步练习
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B.多党合作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4.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现 “四个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A.一届人大 C.三届人大
C
B.二届人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6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 A[解析]读图: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

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2011·江苏·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两省的高考试题选取了相近的材料,但题型设计不同。

第2题是不完整式材料题,第3题是组合式材料题。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因、含义、确立过程、 意义。 3.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的表现与危害。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 义。
(二)知识串联 1.一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 系。 2.两大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三个宪法性文件: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1982 年修订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4.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 年民主制度初创和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时期; 1956~1976 年民主制度的挫折和曲折时期; 改革开放 以来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时期。
5.四大政治制度: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8年基层民主制 度(村民自治制度)。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回扣提示 1.“一国两制”的构想:内涵、意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原因、时间和意义。 3.海峡两岸关系:重大发展的表现。
(二)知识串联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 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 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边 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 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 向世界。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回扣提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发展 过程、职能变化。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 间、内容、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通过的会议、 内容、体现的原则、意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复习优秀课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复习优秀课件

4.海峡两岸关系
两岸 ①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长期紧张,互不承认 ②蒋经国统治后期,仍坚持自己正统 关系 ③李登辉、陈水扁等上台后,两岸交流不正常 曲折 ④“台独”势力仍存在 海峡 ①共同点: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两岸 ②发展条件:大陆国力提高 关系 ③蒋经国统治后期顺应潮流 发展 ④李登辉上台后,大陆为“三通”作努力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 台湾回归的意义: 与发展
考考你:少数民族知多少?
1 2 3 白 族 6 朝鲜族 黎 族 7 蒙古族 满 族 回 族
5
4
藏 族
8
高山族
中国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 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最早建立的是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
专题考点3: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 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 原因 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 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基本内容: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 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确 立 实 施 过 程
近几年,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高考中 已成为考查的热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3年全国卷以“民主与法制对中国革命与 建设至关重要”为主题,考查了4道试题。 2005年广东卷则考查了我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等内容。去年全国卷中还考查了我国的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关内容。 在高考复习中,要注意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 发展特点,特别要注意分析现代史上民主政治 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其历史启示。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特色。
新中国的成立
条件:军事、政治、理论、组织
标志
意义
军事条件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 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 中国胜利指日可待。
七届二中全会
时间:1949.3 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2)党的工 作中心:恢复和发展生产(3)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 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4)规定了党的总任务:中国 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 会。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
政治协 商制度
治制度。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 种重要组织形式,是最广泛的爱国
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
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 点
1. 多党合作以中共领导为前提。坚持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和
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 作,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2. 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是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
意 义 : 第一届人大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 国范围内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实
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形式。
意义: 1 . 有 利 于 人 民 行 使 当 家 作 主 的 权 利 ; 2 . 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使中 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的整体;3.它有利于 我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和团结。
目 的 :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 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意 义 : 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 阶段。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提示】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党的八大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一个里程碑。

本阶段的主要历史史实有三次会议和二大文件,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背景分析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并通过与西方民主政治的对比,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2)“文革”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

本阶段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和发展。

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建设法治社会和实行以法治国方针。

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第三课则反映实现祖国统一的奋斗历程。

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二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丰富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

【知识储备】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2、1956年底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十年探索)3、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4、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知识梳理】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时期。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
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
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
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
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实现。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④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 多年时间里不仅颁布了1982年新《宪 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依 法治国,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 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 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架基本形成。
栏目 导引
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
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三、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构想 1.形成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 雏形。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
治制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 根本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 题 高 效 总 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等奖教案】 人民版必修 (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等奖教案】 人民版必修 (2)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其基本要求有:(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专题十一_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就成就剖析

专题十一_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就成就剖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2015年04月01日编号 0 9第 1 页A.粮食生产基本状况B.钢铁生产基本状况C.全国人大代表人数D.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基本状况第 4 页8.(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材料二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

“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8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

(8分)(3)请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8分)专题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世界科技文化参考答案1-7:AADDC DD8.(1)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试题1.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说:“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新制度。

”这个“新制度”是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社会主义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当中的信息“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联系所学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

”歌手韩红的一曲《青藏高原》唱响全国,下列哪些事件给西藏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①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③1965年西藏自治区的成立④改革开放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是在1949年春召开,是建国以前,不符合题目要求。

3.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五大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答案】D【解析】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故选D。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课时作业7 独具特色的政治与外交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2·安阳市一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

这主要是基于( )A.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尚不明确B.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没有建立C.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D.争取独立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2.[2022·山西临汾二模]1954年宪法在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宪法草案在讨论过程中,全国有1.5亿人参加,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的每一个条款。

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 )A.社会主义性质 B.民主集中制C.人民民主原则 D.民主监督3.[2022·洛阳市一模]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 ) A.民族地区经济事业高速发展B.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C.各民族长期共存和互相监督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4.[2022·驻马店市三模]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C.人民的政治权利未得到保障D.政治建设深受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影响5.[2022·榆林市三模]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

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主要表现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三大政 治制度,初步确立起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革” 期间,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 制遭到空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 法制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台湾问题,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 大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丰富 了“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也 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创了光明的 前景。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条件、代表、 内容、意义; 2、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初步建 立、正式确立、新阶段、完善)、意义; 3、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条件、内容、 意义; 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意义;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依据、地位、意义。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结束标志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 3、新时期,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表现 4、新时期,民主制度重建与完善的表现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三统一,四制度”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理论)
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实践)
单元主旨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经历 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政 1954年以国家根本大法 治 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 建 大会制度;该制度与中 设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村民 祖 自治制度共同构成了当 国 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 统 框架,同时法律体系也 一 日渐完备。祖国统一大 业在“一国两制”方针 的指导下取得重大进展。
单 元 概 览
立足现实的条件,结合阶段任务,逐步推进,建设民主政治
事件 背景 任务与目标 1949年,召开中国 建立和巩固新政 战争基本胜利,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尚未解放。 权,恢复社会经济, 通过《共同纲领》 社会经济崩溃, 确立稳定的新民主 主义社会秩序 1953年普选。1954 政权巩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年召开一届全国人 经济恢复 社会主义改造,建 大,通过社会主义 社会稳定 立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 国际环境改善 1956年,提出“长 社会主义改造 以经济建设为中 期共存,互相监督” 完成;工业化 心,探索中国的社 的方针,组成最广 基础得以基本 会主义建设之路 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奠定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步骤二 专题融会 专题7 特色探索——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与改革开放的成就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步骤二 专题融会 专题7 特色探索——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与改革开放的成就

专题七特色探索——现代中国的政治和外交与改革开放的成就一、“依法治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1.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60年)(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②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③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2)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1978年至今)(1)平反冤假错案(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3)建立法律体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4)基层民主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

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4.祖国统一大业(20世纪70年代至今)(1)“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①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③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解析: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政治民主制度 包括( )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 改革开放以来民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 主与法制的建设 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 “一国两制”的 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 理论与实践 史意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9月)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79年元旦,宣布实现两岸停火,倡议两岸直接实 行“三通”(通邮、通航、通商)。 (2)1992年,汪辜会谈,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 九二共识 上达成共识,即“ ________”。 一国两制 (3)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 ________”是两 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第6课时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纲
课标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 的成立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民 主 政 治 制 度 的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 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建设 “文化大革命”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 社会主义原则。 现了人民民主 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 (2)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 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 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 (3)地位:是我国的________ 设奠定了基础。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必修1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1  第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必修1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复习二)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重难突破: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

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2)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3)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

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重要成就(1)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新时期的基本方针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依法治国”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

一、
二、知识延伸
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2)它有利于团结港、澳、台同胞,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

(3)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依据中国历史、现实状况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5.如何正确认识祖国统一?
(1)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是我们面临的两大任务。

(2)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在香港、澳门、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并让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这既符合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任何特别行政区,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都没有任何主权实体的性质。

(4)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针对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升华】 1、我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
权利。
(2)特点 ①具有中国特色。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在长期革命 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 的政党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 自己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 ②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③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苏维埃政权和“三三制”政权的探索与创造;建国 后宪法的几次修改等。 ④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的根本保证。 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制度保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 力,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 谐。
启示:
(1)制定外交政策的立足点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2)外交政策应根据国际国内情况变化而不断调整。 (3)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是我国的基本政策。
新中国各个阶段外交政策的特点、原因、主要活动及作用
•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 (1)特点:“一边倒”,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 • (2)原因: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 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 (3)主要活动: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 (4)作用:使新中国在保卫革命胜利果实、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处 于孤立地位。
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 系,期间两岸隔海对打,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 《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 “冷和”阶段.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
原因
依据
含义 标志 意义
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 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地方性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 族团结;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易错易混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我国根本政治制 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选举产生的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 力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 区别: (1)从制度类型上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属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属于政 体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属于我国的政党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采取的一项民族政策、 民族制度。
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 章.
• 涵
图解“一国两制”的内
• • • • •
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原因 (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强大。 (2)关键因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4)群众基础:港澳人民渴望回归。
历史作用
(1)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 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
渐引起强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三)、新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转变
发展
曲折 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 (2)人民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发展,三大改造和经济建设 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3)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条件
依据 含义 标志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作为 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1.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历的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也是我 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 (1954~195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 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发展关 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1957~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尤其是1966~1976 年十年间,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司法部门瘫痪,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 破坏,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1976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进入一个新阶段。
(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边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 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向世界。 (4.四个具体表现: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同美国等国家 的关系;不结盟政策。 (5.主要成就 (1)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参加日内瓦、万隆会议。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经济基础 行使权利 的主 体 活动原则 性 质 建立在社会主义 公有制基础上 全体人民 民主集中制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组织形式 资产阶级代议制 建立在资本主义 私有制基础上 资产阶级 分权与制衡 是资产阶级专政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权组织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三大政治制度及其中国特色
(二)、关于祖国统一
• (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 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 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 (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 (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 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地区政治、经 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 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 的友谊。 《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
• • • • • • • • • • •
(一)新中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1.两部纲领性文件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①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②性质:临时宪法。 ③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④意义: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 渡。 ②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④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概况
1、时间: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10.1)至今 2、一条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两条基本线索:
(1)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阶段:
Ⅰ、过渡时期(1949-1956) 新民主主义社会 Ⅱ、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 Ⅲ、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 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相同点
都是现代国家管理形式,都是代议制,都采取间接 民主,共同推动世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 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 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
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
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今): 1992年底“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