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
6-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6 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B.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答案] A[解析]读图:第一幅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第二幅图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2011·浙江·1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急换上正装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题干中参加会议者的衣着代表的是不同阶层、性别的人士,从中反映出的是人民代表大会成员来源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体现出会议代表的广泛性。
A、B、C各项的信息解读不正确。
3.(2011·江苏·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两省的高考试题选取了相近的材料,但题型设计不同。
第2题是不完整式材料题,第3题是组合式材料题。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原因、含义、确立过程、 意义。 3.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的表现与危害。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 义。
(二)知识串联 1.一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 系。 2.两大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三个宪法性文件: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 领》 、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1982 年修订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4.三个发展阶段:1949~1956 年民主制度初创和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时期; 1956~1976 年民主制度的挫折和曲折时期; 改革开放 以来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时期。
5.四大政治制度: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形成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8年基层民主制 度(村民自治制度)。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回扣提示 1.“一国两制”的构想:内涵、意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原因、时间和意义。 3.海峡两岸关系:重大发展的表现。
(二)知识串联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 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 2.两大杰出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 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形成“万隆精 神”。
3.三个时期和特点 (1)奠基时期(建国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边 倒”;步入国际舞台。 (2)拓展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 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3)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外交,真正全面走 向世界。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回扣提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和意义。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发展 过程、职能变化。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 间、内容、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间、通过的会议、 内容、体现的原则、意义)。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
考点10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备考策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高考近5年涉及的不多,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新政协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考试命题的重点。
复习本单元要加强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时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等,适当联系必修二、必修三中与这一内容相关联的经济、思想等知识。
【重要考向】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条件(1)军事:国民党反动政府已被推翻,解放战争在全国基本取得胜利。
(2)理论: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筹备: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立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初施政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①对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②对世界: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历史解释】新中国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2)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演练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答案)
自主练习四__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_ _一、选择题1. 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献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2. 20世纪中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A. 抗战胜利洗雪百年耻辱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C. 抗美援朝取得胜利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3. 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A. 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 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C. 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4.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是针对下列哪对关系制定的()A. 祖国大陆与台湾B.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C. 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区D. 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区。
这些自治区的建立()①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②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④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A. 民族平等B. 民族团结C. 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D. 民族区域自治7.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B. 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C. 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D.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8. (2012·江苏学测)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是初创时期(1949~1954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推翻了国民党在全国的独裁专制,建立起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到1952年9月,全国普遍召开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
在广泛协商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
2.第二阶段是创建时期(1954~1966年)经过5年的实践和1953年各地的普选,1954年9月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而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正式形成。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
3.第三阶段是遭遇挫折、受到重创的时期(1957~1976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9年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党和人民付出艰辛努力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4.第四阶段是重建时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逐步恢复。
1978年2月召开了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5.第五阶段是发展完善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稳步发展时期。
从理论上看,我党出台了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一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任务的决议,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思维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素养点拨】1.时空观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
2.历史解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3.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4.家国情怀。
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成就中,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的国家政权事宜。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
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
供了新思路和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
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
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的实现。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④步伐加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 多年时间里不仅颁布了1982年新《宪 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又提出依 法治国,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 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主义法律 体系也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 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 架基本形成。
栏目 导引
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
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三、全面认识“一国两制”构想 1.形成过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 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 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 雏形。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政
治制度。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 根本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 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专 题 高 效 总 结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总结: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总结提升 三 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考题例证1】[2018·山西孝义质检] 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这一表态()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二、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特点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1)特点:“一边倒”。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线束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新中国只有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处于孤立地位。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1)特点:“两只拳头出击”。
(2)原因: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和越南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中国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居守势;苏联陈兵中苏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
专题十一_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就成就剖析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2015年04月01日编号 0 9第 1 页A.粮食生产基本状况B.钢铁生产基本状况C.全国人大代表人数D.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基本状况第 4 页8.(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材料二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
“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
(8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
(8分)(3)请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
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8分)专题十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世界科技文化参考答案1-7:AADDC DD8.(1)历史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抓关键:表明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妇女 有了选举权。
答案:A
2.(2013· 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 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
抓关键: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新 中国成立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故 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 1956年,排除③④。
[提示]
民主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①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
心地位,具有全权性。②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 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探究点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 (摘自 2011 年天津高考 T12)自 1953 年以 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 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 1953~2009 年我国实行的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 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 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 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 2010 年 3 月 1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图说历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及对外关系图说历史图一【图说】这是建国初期的一幅名为《选好人办好事》的宣传画。
从题目可以看出此宣传画的目的是为了配合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是当时每个成为人大代表的真实心愿。
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图二【图说】刘少狗何许人也?乃“文革”时对国家主席李少奇的称呼。
国家主席何以遭此待遇?乃因为那十年光景我国民主法制破坏殆尽,天下大乱所致。
革命了一辈子的刘少奇,居然是“丑史”的一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国家主席尚且如此,普通群众更不堪言。
为了不要让历史重演,为了避免文革的悲剧,“文革”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让我们像当年呼喊“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一样,呼吁一次将民主法制建设到底。
图三【图说】20世纪80~90年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一系列法律条文的制定与出台,使得我国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两年后的3月,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图四【图说】实现统一,才能使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
自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3年,国家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就像是一张大网。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在如此压力之下,台独分子有点坚持不住了。
于是出现了漫画中“登辉撤退,水扁独撑台独大旗”的一幕。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课时作业7 独具特色的政治与外交建设——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2·安阳市一模]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
这主要是基于( )A.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尚不明确B.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没有建立C.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D.争取独立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2.[2022·山西临汾二模]1954年宪法在中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宪法草案在讨论过程中,全国有1.5亿人参加,提出了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的每一个条款。
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体现了( )A.社会主义性质 B.民主集中制C.人民民主原则 D.民主监督3.[2022·洛阳市一模]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 ) A.民族地区经济事业高速发展B.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C.各民族长期共存和互相监督D.祖国统一大业的最终完成4.[2022·驻马店市三模]1956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这反映了当时( )A.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C.人民的政治权利未得到保障D.政治建设深受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影响5.[2022·榆林市三模]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完善经济法治为龙头,拓展到各个社会关系领域,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与支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
并且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基本完善。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七、两岸关系发展:
12课 达标些外交成就?
2、 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过程和意义。
3、 日内瓦会议的时间、背景、目的和意义。
4、 万隆会议的时间、背景、目的、概括和影响。
5、 中国是如何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背景和过程)
6、
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过 程。
7、
简述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变化的内容和取 得的成就。
二、1954年宪法
1、背景:注意时间,注意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2、目的: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宪法的目的是为了用
宪法规划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加快实现社会 主义的进程。 3、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 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A.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 4、意义:B.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四、人民政协职能的转变
代行全
之前
国人民代表大
会职权
1954年9月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
之后
政治协 商和民 主监督
五、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同:都规定了国家的政体,体现了人民民 主的原则,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912年《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异 背 中华民国建立后
C.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大制度;
D.它的颁布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三、《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性质:都是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2)历史条件:前者是国民政府被推翻,新中国即 将成立;后者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即 将确立。 (3)国家性质:都确认了相同的领导力量和国家政 治基础。前者具有人民民主性质,后者是中国第一部 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意义:《共同纲领》为建国提供了法律依据, 是建国初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 义原则,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高优指导】2021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1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一、选择题1.(2021全国名校联考一)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由此推断,新中国的成立()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成立,题眼是“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所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故A项正确;中华民族振兴的前提是独立,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与否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由材料并不能推出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2.(2021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
这是由于三大政治制度()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导学号13300863〛答案:A解析:三大制度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少数民族和民主党派权力的敬重,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54年”可知此时的追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联合政府,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利用1954年宪法确立三大制度,而不是强调依法治国,故C项错误;题干信息包括三大制度,不是单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D项错误。
3.(2021湖北武汉高三2月调研)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心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心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分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导学号13300864〛答案:B解析: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主要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政治制度的建立,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参阅了很多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法律和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分明显,故C项错误;此时虽然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然而却没有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法律置之不理,而是借鉴学习,故D项错误。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对外关系
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 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 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 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5.(2011年天津文综)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 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 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 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 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 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 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 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 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解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于1954年,故 A项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确立于 1956年,故C项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确立于1954年,故D 项错误。从中央人民政府人员构成看,主要由中 共和民主党派人士组成,这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B
1.(2010年江苏单科)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 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历史精讲课件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人的眼中,他 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 际上他们和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就是在学习方 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 的同学尤其是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班主任 孙烨:杨蕙心是一个目标高远的学生,而且 具有很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效率高是杨蕙心的一大特 点,一般同学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作业,她一个小 时就能完成。杨蕙心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强,这一点在 平常的考试中可以体现。每当杨蕙心在某科考试中出 现了问题,她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原因,并马上拿出解 决办法。
2014· 全国卷Ⅱ· 41 2017· 全国卷Ⅲ· 40
2014· 全国卷Ⅱ· 41
新航路开辟 荷兰的殖民扩张
早期殖民扩张
最新考纲
考向归纳 1.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2.钟表的演变
五年真题 2017· 全国卷Ⅰ· 33 2017· 全国卷Ⅱ· 42 2016· 全国甲卷· 33 2016· 全国丙卷· 33
最新考纲
考向归纳
五年真题
关联考点
从近5年全国卷试题来看,本单元的命题呈现如下特征: (1)考查方式:近5年全国卷对本单元的考查力度主要集中在两次工业革 命上,多以选择题为主,也有非选择题,如 2017年全国卷Ⅰ、Ⅱ第 42 题,2014年全国卷Ⅱ第41题等。 命题特点 (2)史料形式:以文字史料为主,也包括图表史料,尤其是全国卷的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全面认识台湾问题 1.由来:1895 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全岛及 所有附属各岛屿;1945 年抗战胜利后光复。1949 年,国民党败 退台湾,形成台湾问题。 2.促进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的因素 (1)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海峡两岸分 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制定及成功实践对海峡两 岸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返回
1.(2017·浙江 11 月学考)2017 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
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他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
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B.②①③④ D.④③②①
返回
考点 2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基本含义: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前提),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台湾、香港、 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2.形成过程 (1)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的召开
确保人民 政治上标志着
民主权利 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实现
根本 政治 制度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民族 区域 自治 制度
中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 的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 新中国实行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 繁荣的原则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备 意义
注
建立:《共同
满足少数民
纲领》规定 少数民 族当家做主
返回
[灵犀一点]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
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
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
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民
正式确认: 族当家 的愿望,实
族
1954年宪法规 做主, 现了民族平 制
定实施;建立 民族团 等,也保证
度
了五个省级民 结
了祖国统一
族自治区
和民族团结
返回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 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在 80 多年的奋斗历程中, 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②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革命环境 里就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民主而进行的探 索和创造。新中国成立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返回
[知识链接] 此后,经过近 8 个月的酝酿准备,1993 年 4 月 27 日至 29
日,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经过反复协商, 求同存异,两人最终正式签署了《两岸公证文书使用查证协议》 《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及《汪辜会谈共同协议》 《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等 4 个协议。商谈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海峡两岸同胞分离与隔绝四十多年之后的一次历史性突 破。此后,两会领导人进行过多次接触,通过对话,增加了共 识,从而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国家的
新局面
返回
政治 制度
背景
建立发展 主要职能
意义
备注
人民 代表 大会 制度
提高了人民建
全国人民 设社会主义的
国家政 1954 年 9 代表大会 积极性;人民 权巩固, 月,第一届 是人民行 代 为民主政治建
济恢复 和发展
代 表 大 会 最高机关、 设奠定了基础;
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
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返回
四、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政治 制度
政治 协商 制度
背景
中国共产 党与民主 党派团结 合作,反 对国民党 的专制独 裁;新中 国政权建 立和民主 政治的发 展
建立发展
主要 职能
初步建立:1949年
9月,中国人民政 由代行
治协商会议召开 全国人
正式建立:1954年 大的职
,全国人民代表大 能转变
会召开
为政治
发展到新阶段: 协商、
1956年,中国共产 民主监
党提出实行与民主 督和参
党派“长期共存, 政议政
互相监督”的方针
意义 备注
调动了
民主人
士参政
议政的
热情、 开创了 群策群
政党 制度
力、共
同建设
返回
[知考纲·明考情]
返回
考点 1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 召开,会议主要是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并确定了国旗、国徽、首 都,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
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返回
[知识链接] “汪辜会谈”
海协会早在 1992 年 1 月 8 日即首次函邀海基会董事长、 副董事长或秘书长率团访问祖国大陆。8 月 4 日,汪道涵会长 又亲自向辜振甫先生发出邀请,希望就“两岸经贸合作与两会 会务问题交换意识,洽商方案”。辜先生随即于 8 月 22 日对 汪先生的邀请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返回
[易错提醒]
《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
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
协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
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延
返回
1.(2017·浙江 4 月学考)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香
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