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妙语120句
中医经典一句话
中医锦句120条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中医妙语一百多句(超全超好超详)
中医妙语122句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中医妙语一百多句(超全超好超详)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老中医:临床必备120句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通邪三法汗、吐、下。
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中医经典一句话
中医经典一句话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中药妙语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122条中医金句精句解读了古今名老中医门的临床的经验
122条中医金句精句解读了古今名老中医门的临床的经验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人临床必备120句
中医人临床必备120句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知识句子
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2.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5.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6.六腑以通为补
7.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8.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9.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10.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11.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12.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13.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14.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15.风为百病之长
16.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7.六腑以通为用
18.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1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20.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经典中医临床一句话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中医精髓句子
中医精髓句子作者:从容美文时间:2021-10-091、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2、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3、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4、若要通,路路通;若要通,用木通。
5、家有刘寄奴,不怕刀斧剁。
6、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
7、若要皮肤好,米粥加红枣。
8、不干不净,吃了得病。
9、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10、若要疯气好,岩蚕、鱼鳖草。
11、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
12、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3、诸药为各病之药。
14、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5、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16、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
17、皇帝猎鹿喝鹿血,皇后寻鹿吃鹿胎。
18、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19、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20、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21、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
22、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23、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
24、吃药打针,不如拔罐。
25、懂得千里光,皮癣一扫光。
26、亢则害,承乃制。
27、早吃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28、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
29、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30、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31、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轻松。
32、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伴毒蛇眠。
33、冬吃萝卜夏吃姜,体强力壮病不生。
34、采得一七九,神仙来吃酒。
35、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36、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37、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38、丹参一味,功同四物。
39、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40、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
41、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42、白天人吃姜,晚上姜吃人。
43、吃大蒜,治肠炎,绿豆解暑功效显。
44、诸花皆升,旋复独降。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45、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46、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47、夏天常喝绿豆汤,防暑解毒保安康。
48、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学中医的短句
1.学习中医,为健康把脉,为生命注入活力!
2.中医之术,博大精深,药食同源,身心兼顾。
3.德艺双馨,中医养生,健康生活,从中医开始。
4.中医之道,德润人心,千年传承,养生之源。
5.中医治本,固本扶元,身心兼治,健康长伴。
6.学习中医,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生命!
7.掌握中医技能,开启美好未来,实现人生价值!
8.掌握中医知识,远离疾病困扰,享受幸福生活!
9.医者仁心,中医金典,治未病,促健康。
10.中医锦句: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11.气血调和,百病不生,中医调理,健康无忧。
12.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3.中医金典,健康之选,传承国粹,福泽万家。
14.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中医 好词好句
中医好词好句1、白衣红心迎来八方病友,精移良德化解万民苦痛。
2、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3、医术精湛,华佗在世。
手到病除,优质服务。
4、忠于职守,一心为民。
救死扶生,热心为民。
5、世纪婴儿贵子坠地,白衣天使圣手接生。
6、白衣天使无限爱心,迎接新生命最光荣。
7、三根神针针穴疗经,一双妙手手到病除。
8、尊老敬老真心为老,医德医术皆为一流。
9、精湛医术保健康,高尚医德为患者。
10、医德高尚暖人心,医术精湛传四方。
11、医技医德赛华佗,心热似火如家人。
12、何似神医胜华佗,亮剑一挥斩病魔。
13、妙灸神针医百病,德艺双馨传四方。
14、除病痛医术高超,保健康医德高尚。
15、良医有情解病,神术无声除疾。
16、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树信誉。
17、家一样的温暖。
亲人般的呵护。
18、视病人如亲人,良好医风医德。
19、再现华佗医术,南丁格尔之情。
20、发展医疗保健,造福人民健康。
21、病员的恩人,患者的希望。
22、医德传四海,医术克顽症。
23、借阁下之手,恢复我脚步。
24、妙手扶桑梓,高医攀新峰。
25、是你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6、妙手回春,医者父母心。
27、名扬华夏,医术精湛。
28、妙手回春,赠旗致敬。
29、德艺双馨,精益求精。
30、德医双馨,妙手回春。
31、苍生良医,杏林典范。
32、德艺双馨,名医家风。
33、医德高尚,治病救人。
34、医德高尚,救死扶伤。
35、医德高尚,仁心仁术。
36、妙手回春,医德高尚。
37、秒手回春,救死扶伤。
38、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39、妙手回春,服务周到。
40、医术精湛,情暖人心。
41、华佗在世,扁鹊重现。
42、医术可信,以德可敬。
43、妙手回春,消除病灾。
44、情系患者,服务一流。
45、治痔大王,医德高尚。
46、仁心仁术,妙手丹心。
47、妙手仁心,悬壶济世。
48、妙手神技,德艺双佳。
49、关爱病人,胜似亲人。
50、白衣天使,医术精湛。
中医常用医语
中医常用医语1.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2.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4.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5.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6.六腑以通为补7.少年进补,老来吃苦8.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9.暴怒伤肝,五志化火10.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11.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12.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13.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14.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15.风为百病之长16.痛则不通,通则不痛17.六腑以通为用18.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19.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20.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21.不为良相,则为良医22.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23.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24.必先岁时,勿伐天和25.氣聚則塞,氣散則通26.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27.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28.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靈樞?五邪29.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30.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31.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32.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33.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34.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35.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36.养生在动,养心在静37.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38.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醫妙語120句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必兼散,内生之寒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厘。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阳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中医名言01.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旧唐书‧本传》——《淮南子‧主术训》:“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02.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
——清‧唐容川《血证论‧便脓》03.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不知人逢劳倦,小水亦黄。
——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景岳语04.肥人多痰,大半因湿。
瘦人热,旨因燥。
——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卷九‧肥人多痰瘦人热-“盖不病则津液为脂膏,病则作湿酿痰也。
”05.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新方八阵‧补略06.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非以药汁入腹即为人血,药气入腹即为人气也。
”《景岳新方砭》07.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
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有出路08.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难经》“损其肾者,益其精”——“精血有形,故非味厚之品,不能濡养真阴,渗灌府藏”《药治通义》09.情志中病,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家芃生兄怔忡治法——常言“无情草木之品,不能胜有情之病”,“心病还须心药医”——“七情之伤人也,亦形受之,而七情之起,则由于心意识,故其为病,有难尽于病石治者”黄承昊《折肱漫录》10.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
——清‧喻嘉言《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门冬、生地黄、牡丹皮、人参、梨汁、竹沥之属,皆为治法”11.肝虚无直补之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痰饮——“滋水清肝饮”—山茱萸、白芍、酸枣仁、归身、熟地、山药、柴胡、栀子、丹皮、茯苓、泽泻—《医宗己任篇》12.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
——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同人异论13.腑病宜开通,不得以脏药犯之;脏病宜补益,不得以腑药犯之。
——清‧石寿裳《医原》卷上‧阴阳治法大要论14.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瘀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
——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一‧用药宜忌论15.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
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
——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又录名言——“肥人之病空虚其阳,瘦人之病虑涸其阴”《证治心传》16.补,戒急授而骤壅;伐,戒亟夺而峻利。
——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景岳全书》17.大凡以药攻病者,去其大半,即宜养正气而佐以祛邪,正气充则邪气自尽。
——明‧黄承昊《折肱漫录》卷一‧医药篇一——“热者清之,及半即止,继以益阴;寒者热之,大半即安,继以调和”《医彻》——“若夫块消及半,便从末治,不使攻击,但补其气、调其血、导达其经脉,俾营卫流通而块自消矣”程国彭《医学心悟》18.人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治法》引《医学入门》语——“举世皆以参、芪、归、地等为补虚,仲景独以大黄(上庶下虫)虫丸补虚”张石顽《伤寒绪论》19.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儒门事亲》卷一‧七方十剂绳墨订一20.人之生也,全赖乎气。
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
——清‧唐容川《血证论‧脉证死生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21.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明‧赵献可《医贯》——“但使气不脱尽,则命犹可保,血渐可生”《景岳全书》22.补气之品可重也,行气之品不可重。
补血之品可重也,行血之品不可重。
——清‧周声溢《靖庵说医》23.治血之要:其取效在调气而补血,其收功在安神而固精。
——清‧罗美《名医汇粹》24.淡白舌苔亦有热证,黄厚满苔亦有寒证,舌绛无津亦有痰证,当以脉证便溺参勘。
——清‧陆定圃《冷庐医话》卷四引《重庆堂随笔》语四句真言“对枝对叶能治红,草木中空能治风,边沿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只要你记住这“四句真言”,保证能对症下药,片刻间生龙活虎。
有必要解释一下,这里所指的均为矮小灌木、花草。
“对枝对叶能治红”指的是,枝干上所有叶子以枝干为轴左右对称的草木,如冬青、黄金叶,均可取其叶捣烂敷于伤口,有迅速止血之功效。
“草木中空能治风”是说,枝干里边要是空的话,尽可以拿来治风湿用。
“边沿有刺皆消肿”,凡锯齿形边沿的叶子,或边上长刺的叶子,捣烂敷上可以去淤消肿。
“叶中有浆拔毒功”,要是被毒虫、毒蛇、有毒的植物弄伤,赶快在你身边找些能挤出浆液来的叶子捣烂敷上,能延缓毒性的蔓延。
此类植物通常叶厚,如田七、厚脸皮、万年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