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七综合测试题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综合测试题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局部。

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国内战争期间,农民契诃夫拿 100卢布到市场购置了100斤粮食,对此判断和理由正确的选项是( )A.真的。

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B.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廉价C.真的。

苏俄政府改变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D.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答案】 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

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符合题意要求。

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思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答案】 C【解析】此题考查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20世纪年代初,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3.(2021·湖北省局部重点中学联考)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退却年代〞是指()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答案】 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所谓的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指的是卫国战争时期和二战后;凯歌年代指的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退却年代是指新经济政策时期,即利用商品和市关系,展商品,一定程度上恢复展本主;剥年代是指工化和集体化期。

故C。

4.“展来,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和俄的共主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A.没有把建放在第一位B.分夸大人的主能性C.重超越生力展水平D.所制定的目落后于生力展水平【答案】 C【解析】人民公社和共主政策是重超越了生力展水平的,背生关系要适生力展的根本原。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阅历与教训一、选择题1.(2分)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紧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的确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接着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试验”。

苏联的“独特试验”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开创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3.(2分)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包括①将企业收归国有②实行新的土地政策③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4.(2分)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斗争B.把革命志向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复原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5.(2分)2019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头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6.(2分)1970年,苏联闻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

”据此推断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B.萨哈罗夫认国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7.(2分)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旁边村落的农夫,许租给他们运用,而以他们全部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8测试题 下学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8测试题 下学期

高一历史必修II(人民版)专题7—8综合测试题某某班级学号成绩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实行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2.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3.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国家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4.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实质是A.由社会主义倒退资本主义 B.由无产阶级专政倒退到工农某某专政C.把共产主义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 D.从超前的生产关系倒退到现实位置5.苏维埃社会主义某某国联盟成立的时间是A.1919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 年6.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①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②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都在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④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7.1929年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时,苏联A.在实施新经济政策B.在进行“二五计划”建设C.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D.宣布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8.据统计,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后,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苏联农村中的牲畜,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国际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敌视、封锁 B.自然灾害严重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消极抵制 D.被推翻的阶级敌人破坏9.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C.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D.以党代政,个人崇拜严重10.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大清洗运动11.有关苏联在二战前的社会主义建设状况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B.优先发展重工业C.农、重、轻比例协调发展D.斯大林体制持续推动经济发展12.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安德罗波夫 D.戈尔巴乔夫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B.改革没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C.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改革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路线14.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A.军事力量的削弱 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 D.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15.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警惕国际帝国主义“和平演变”C.改革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16.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17.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两个核心国家是①英国②法国③联邦德国④意大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8.标志欧洲联合迈出第一步的事件是A.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正式成立B.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正式成立C.欧洲联盟的正式成立D.欧元的发行和使用19.欧洲联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不同点是A.各区域X围内的国家生产力与分工发展的产物B.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有政治联盟的性质C.典型地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导致保证经济稳定联系的经济组织产生20.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A.货币一体化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D.军队一体化21.导致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的主要因素是①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②现代科学的发展③各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加深④国争夺世界的斗争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①降低关税②减少贸易壁垒③促进自由贸易④帮助美国占领世界市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3.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催生世界贸易组织的是A.多哈回合谈判B.东京回合谈判C.乌拉圭回合谈判D.肯尼迪回合谈判24.世界贸易组织应属于哪一类型的国际组织A.区域性、专业性B.世界性、政治性C.区域性、政治性D.世界性、专业性25.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期确立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具有“等同黄金”的特殊功能的货币是A.卢布B.美元C.英镑D.欧元26.一些国家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主要是因为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B.各国经济互相以来程度进一步加深C.各国逐渐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差异D.各国经济政治利益趋于一致27.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国际经济组织的减少B.国际贸易大幅度提高C.跨国公司的数量减少D.经济管理制度的国际化28.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联合国B.资本主义发达国家C.世界贸易组织D.新兴发展中国家29.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是A.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加剧了业已存在的各种问题C.丧失了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D.挑战和机遇并存30.关于“非洲需要世界,世界需要非洲”的口号的本质含义是A.不允许他国干涉非洲经济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C.非洲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小D.非洲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二、非选择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复习练习题(有答案)

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单元复习练习题(有答案)

专题达标检测(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列宁说:“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宣告失败。

”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解析:“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宣告失败”,即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符合题意;而新经济政策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故C不正确;“十月革命”是成功的,故A不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时,列宁已经逝世,故B不正确。

答案:D2.1921年春,俄国一些地区发生饥荒。

列宁和中央苏维埃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肉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渡过饥荒。

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这表明()A.农民从根本上反对苏维埃政府B.农民阶级愚昧落后,思想觉悟不高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信息表明,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引起农民的不满,故选D项;A、B两项和材料要求不符,C项错误。

答案:D3.1921年3月,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下列各项,不属于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是() A.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B.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D.形成了重工业过重、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解析:斯大林模式形成了重工业过重、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故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4.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列宁()A.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已经认识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D.意识到了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解析:材料中列宁认为可以借鉴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最终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题(含答案)
(2)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实质。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是什么?
材料二 “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他们(指反对列宁观点的第二国际和孟什维克)把这个无可争辩的论点,用千百种腔调一再重复,他们觉得这是对评价我国革命有决定意义的观点。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 B.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改革苏联经济模式
17.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
A.取消自由贸易B.允许利用外资
(3)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始探索经济发展的道路,列宁时期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斯大林在农业方面推行了什么运动?请从工业和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这一运动。
(4)赫鲁晓夫上台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他的改革重点在哪一方面?在这一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5)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不同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的借鉴价值。
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把19世纪称为“现代”,其划分的标准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带来了现代生产方式,这种现代生产方式把单个国家的历史活动纳入世界史性的共同活动。由于“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由于这种新生产方式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及其现实的发展趋势,马克思预见到,那些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将会以工业发达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未来景象。这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35题,每题2分,合计70分)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C.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4.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斯大林模式5.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6.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习题:专题7、专题8 测试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习题:专题7、专题8 测试题

专题七、专题八测试题(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2.骆晓会教授在《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中谈道:“陈独秀始终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他的目标或他主张的‘先发展资本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是他吸收了列宁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3.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的“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国家允许私人经营大中小企业B.农民纳税后可以自由支配余粮C.苏维埃政府无偿征收农民的余粮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4.关于下列图中两项水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田纳西水利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A.都为应对经济危机增加就业而兴建B.都由国家投资和组织修建的公共工程C.都是专制集权政治的产物D.是美英两国工业化的重要成就5.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C.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D.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6.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质量评估(七)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质量评估(七)

专题质量评估(七)(专题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天津学业水平测试)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全国约四分之三的国土、五分之三的人口。

苏维埃政权管辖地区的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工,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

”为解决上述困难,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农业集体化【解析】选A。

十月革命后,苏俄又爆发了国内战争,由此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而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A。

新经济政策是发生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故B错误;苏联(俄)一直没有实行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C错误;农业集体化发生在斯大林经济体制建立时期,故D错误。

【补偿训练】(2017·北京高一检测)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

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

”下列与黄仁宇的评价相吻合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赫鲁晓夫改革【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结合所学,“非常态”指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爆发,实施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赫鲁晓夫改革都处于和平时期,不存在“非常态”“动员”的情况,选择A符合题意。

2.1921年苏俄的粮食播种面积只有9 030万公顷,比1920年减少690万公顷,只及1913年的85%。

此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国内战争使农业生产形势日益恶化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D.苏俄工业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所致【解析】选A。

根据题干时间“1921年”和粮食播种面积比以前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结果,故A正确。

2019-2020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新素养同步练习:专题七 专题综合检测

2019-2020学年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新素养同步练习:专题七 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七)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邢台高一期末)现代某一时期,苏俄实行实物配给制,食物与商品集中计划配给;所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施国有化,小工业企业则实行监督;国家经营所有的外贸活动;对工人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禁止罢工。

这一政策出现的背景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详细分析:选B。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政府为此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是战争政策造成粮荒,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C项错误;德国入侵苏联是在20世纪4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9·石家庄高一检测)曾被列宁评价为“党的最可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认为,它“并不只适应于内战的某个发展阶段,而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的‘正常’形式”。

布哈林这种认识()A.是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反思B.客观评价了新经济体制C.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肯定D.推动了新经济政策实行详细分析:选C。

材料中称这种经济政策是“万能的”“普遍适用的”“‘正常’形式”,表明了布哈林对政策的肯定,结合材料中“内战”“无产阶级经济政策”等信息可知该经济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C项正确。

3.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 000。

这从侧面反映出()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详细分析:选B。

材料信息“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3 000”,说明1918-1920年苏俄卢布持续贬值,从侧面反映出政府缺乏有效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故B正确。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八测评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八测评习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八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强制性是余粮收集制的特征之一。

联共(布)领导人、被誉为党内头号思想家的布哈林曾说过:强制是“吸引农民参加共产主义建设的手段”。

布哈林认为强制性有利于( )A.保证战时的粮食供应B.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C.组织农民,发展生产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渡,很明显这是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过渡,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故排除。

2.这是一名同学上课做的笔记,笔记的部分内容如下:这主要反映了苏俄(联)( )A.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的变化B.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C.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苏联模式的变化D.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余粮收集制、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劳动义务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故选D项。

3.蒋介石在访问苏联时的日记中写道:“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

”据此判断,当时苏联正在( )A.组建红军保卫新生政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用国家资本主义调整经济生产和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和租让的形式转让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故选D项。

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是指( )A.实行粮食税制度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

5.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7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7 人民版必修2

【创新设计】2013-2014高中历史专题检测7 人民版必修2(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以下是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实行的政策有关这些政策的实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B.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C.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D.有利于建立工农联盟解析根据政策内容可知,该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出正确选项C。

答案 C2.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

A.强制劳动,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解析材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解释,其中的“下山路”指的是借用资本主义的力量发展生产,其具体做法为采用租赁制和租让制,允许一定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

答案 C3.下列有关苏俄(苏联)农业发展的数据可说明()。

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正确和重大成就C.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成就D.指令性计划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害解析从表格内容可看出,1923年后农业耕种面积和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由于当时苏俄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 B4.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题7(解析版)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题7(解析版)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1. “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

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

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

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A. 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B. 大地产制发达C.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D. 田庄经济兴起【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以及材料反映的政府针对“形势户”采取的特别征税措施来看,宋朝时期拥有大量田产的人较多,说明这一时期大地产制发达。

故答案为B项。

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地方官员,排除A项;C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 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 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的青瓷B. 唐朝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 瓷器是饮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D. 唐朝的瓷器种类很多,包括青花瓷,珐琅彩等【答案】D【解析】根据“……邢不如越,一也……邢不如越,二也。

……邢不如越,三也”可知,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据所学知识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故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据题干“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可知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元朝出现青花瓷,清朝出现珐琅彩,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 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

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 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 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 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 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题7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题7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题7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综合测试题一、选择题1.“形势户”为有田产有势力的人,这部分人很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力偷逃税赋。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太祖诏令“诸州府并置形势版簿,令通判专掌其租税”。

形势版簿单独设置,专人主管。

南宋时改为用红笔在税租薄中特别加注“形势”二字以作区别。

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A.通判以征收税租为主要职责B.大地产制发达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濒于解体D.田庄经济兴起2.唐朝人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陆羽十分推崇越窑的青瓷 B.唐朝已经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瓷器是饮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的瓷器种类很多,包括青花瓷,珐琅彩等B.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D.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6.荣氏企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企业。

1912年后,荣氏企业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

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促成荣氏企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因素有①一战对战略物资的需求②国民政府大力支持③企业自身管理有方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7.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

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

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

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迁往滇、川等地。

由此可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国工业多数集中在东南沿海B.工业内迁是为了支持长期抗战C.内迁企业在国统区有较快发展D.内迁企业为西部开发作出贡献8.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

高中历史 阶段性测试题7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阶段性测试题7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必修2历史试题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计48分)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农业集体化解析: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干涉苏俄,国内反革命势力也发动叛乱,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保卫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故选A。

答案:A2.(2018·某某某某一中月考)“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材料所反映的政策( ) A.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B.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C.使苏联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从材料中的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说明引入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结合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可以判断出是新经济政策,故B 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斯大林模式有关,排除。

答案:B3.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

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矛盾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D.适应了当时的国情解析: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缓和经济危机。

两者都适应了当时两国的国情。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C三项。

答案:D4.“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把大工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

”这些内容应出自( )A.苏俄新经济政策B.罗斯福新政C.战后资本主义调整D.新中国三大改造解析:根据材料“在保持国家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可知其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相吻合,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并没有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其本身就是私有,故B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应该是国家加大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不符,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三大改造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变私有制为公有制,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测试

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测试

2013年历史必修二专题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 5277 3607 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3.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4.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

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

”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真正认识到A.实行粮食税有利于农业生产恢复B.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C.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D.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5.《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

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试7人民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阶段测试7人民版必修2

阶段测试七(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都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解析: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B项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而是《土地法令》的内容,故选B项。

答案:B2.(2018·天津部分区质调)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

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解析:由材料“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确立方式的探索,B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斯大林时期;C项始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也是在斯大林时期。

答案:B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解析: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

故选A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而苏联是1922年成立的,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项。

答案:A4.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粮食垄断,绝对禁止任何私人买卖粮食……绝对禁止任何私人隐藏粮食。

高中历史专题七单元检测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单元检测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单元检测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 1921 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A、有益于生产力的提升和逐渐战胜资本主义 B 、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久目标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次序 D 、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取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益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节余的农产品C、严禁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乡村推行合作制3、《四月纲要》提出A、把大型公司所有国有B、颠覆沙皇专制政权C、从财富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D、马上开始争夺政权的武装起义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意义是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限制性B、明确了改良和稳固工农结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门路D、确定了市场和商品钱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5、 1932 年从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出1913 年的水平,并且1930 年后有所降落。

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包含① 经济制度不利于农业生产② 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③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④ 片面发展重工业,致使农业落伍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行的经济政策最切合当时社会状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A、推行余粮采集制B、取销配给制,同意自由贸易C、推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D 、成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7、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包含A、增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C、改良工农关系,稳固工农结盟D、借用资本和经验发展工业8、以下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把大中小公司都收回国有② 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节余粮食③ 撤消全部商品贸易,推行配给制④ 推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派原则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增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大型和重要的工矿公司同意资本经营B、利用市场和商品钱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成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0、对斯大林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系的表达,不切实的是A、使民主和法制受到损坏B、形成的标记是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宣告C、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其弊端愈来愈阻挡公民经济的发展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节余粮食征收方式是A、有偿征收B、无偿征收C、廉价购置D、限价购置12、 1921 年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原由不包含A、七年战争的严重损坏B、1921年的严重天灾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D、苏维埃俄国政治危机的影响1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哪项决定更拥有策略性A、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回国有B、由工人对全部公司推行生产监察C、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D、充公地主土地分派给农民14、列宁以为,既然俄国没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当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纳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1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拟订新经济政策的最基本依照是A、从俄国国情出发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重生产C、改良和稳固工农结盟D、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6、联共(布)“十四大”经过的经济目标是A、推行新经济政策 B 、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C、展开农业集体化D、实行三个五年计划17、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A、卫国战争期间 B 、一五计划达成后C、二五计划达成后 D 、三五计划达成后18、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系的客观评论是① 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 这类体系有严重的弊端和弊端③以后这类体系阻挡了苏联公民经济的发展④这类体系在历史上起过踊跃作用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9、苏联完整解体的标记性事件是A、“八一九”事件B、宣告推行多党制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结盟合约》宣告 D 、《阿拉木图宣言》20、致使苏联巨变的直接和主要原由是A、“八一九”事件B、阿拉木图宣言》的签订C、戈尔巴乔夫的“新思想”改革D、明斯克协议的签订二、资料剖析题21、阅读以下资料资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搜集的全部粮食,应按以下基础进行分派:第一,自然分派必要数目的粮食,以知足当地居民最贫困层对粮食的需求。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

历史必修二专题7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下表改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

对表中这种经济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它源于新经济政策的继续推行B.它牺牲农民利益满足工业化的需求C.它是后来农业改革的主要依据D.它顺应了当时粮食市场的价值规律2.“它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想之策,其精髓和实质在于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对于经济落后国家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文中的“它”指的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三大改造 D.中国改革开放3.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5.《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2008年)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苏维埃社会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过去“(这是)扭曲变形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独裁、专制体制”的表述。

新解释回答了俄罗斯社会关于A.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准问题B.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渊源问题C.斯大林体制的功过是非问题D.斯大林体制的性质争论问题6. 1921年至1 922年,苏联市场上纷纷涌现出一批私商,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

他们开始仅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后来慢慢地经营范围也就扩大了。

从事私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有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旧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大量的家庭主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专题七测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35题,每题2分,合计70分)
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
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
策的不满?()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2.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
正确的是()
A.假的。

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
B.假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
C.真的。

国家实行余粮收集制,人们只能去买
D.真的。

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
3.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
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
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4.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
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斯大林模式
5.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
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
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6.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7.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
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