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名师导学:第2专题 师说(清风语文)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师说》教案苏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第二专题《师说》教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师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明确了学习目标的请举手。
(板题、示标,1分钟)二.教学过程。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正确朗读课文)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清字音、节奏。
(5分钟)2.模仿录音练读。
给大家5分钟时间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和情感。
3.指名轮读课文,检测字音。
请5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立即举手纠正。
(5分钟,可能读错的字见“堂清”)4.齐读课文。
弄清了字音,请全体同学齐读全文,要求声音洪亮,读音准确。
(5分钟)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译讲课文)1.完成了第一个学习目标,现在请看自学指导(板书),小声读第1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试译讲第1段。
(5分钟,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2.译讲。
请几位同学译讲第1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不同意见,请举手示意。
(5-8分钟)(译讲要求:先读一遍原文,再译讲整句话的意思,最后解释重点字词)3.互学。
对翻译还有疑问的同学请举手,其他同学解答,如果没有,则往下。
(3分钟左右)三.当堂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句读 dou 经传 zhuan 乐师 yue 郯子 tan老聃 dan 苌弘 chang 李蟠 pan 以贻之 yi官盛则近谀 yu2.解释加点词语。
传道受业:①传授②通“授”,传授所以传道受业:用来……的;……的凭借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为师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译讲第2自然段。
2.熟读课文第2段。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word导学案
《师说》学案班级姓名学号【课前准备】韩愈和《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郯子(tán)苌弘(cháng)老聃(dān)经传(zhuàn)【课后巩固】一、解释下面加点词:1.孰能无惑孰:谁;惑:疑惑。
2.惑而不从师惑:有了疑惑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传:传布、流传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是故:所以。
益:更加。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7.士大夫之族族:类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阿谀,奉承。
9.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道:道理。
(一说“风尚”)10.君子不齿齿:次序、排列。
11.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
12.郯子之徒徒:类。
13.术业有专攻攻:学习,研究。
1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15.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赏。
16.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
3.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不从师学习三、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词:学者解释:求学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词:从而解释:跟从他并且(一说跟从他然后)3.小学而大古今异义词:小学解释:小的学习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以……为师2.吾师道也师:名作动,学习(一说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以……为羞耻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小的、大的五、解释下列句中的多义词。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1
《师说》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最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问题导学1.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受(授)业、解惑,这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2.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
在这些人中,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3.韩愈把“句读之师”和“问道之师”区别开来,究竟有没有道理?自主探究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进行一下探讨。
文法导析1.多种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
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
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
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
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
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
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
通过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的现象,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
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论据的说服力。
2.错综多姿的语言形式。
(1)排偶句式。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
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师说》教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2、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德育教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二、背景材料1、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
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
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
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 第二专题《师说》教案.
师说第一课时一、新课推进(一)背景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所以,这不是一般的论述,而是一部战斗檄文!(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教师补充)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名言警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曾提到:“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轼真是慧眼识英雄,短短几个字,就鲜活地勾画出韩愈的风骨。
(补充资料)韩愈自幼父母双亡,由兄嫂抚养长大。
后来哥哥死于贬谪之地,靠着嫂嫂教养成人。
但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限制韩愈的志气,他努力读书,自我鞭策,一考再考,终于如愿在朝廷为官。
个性耿直的韩愈,不惧权势,犯颜直谏,因而被一贬再贬。
但韩愈不怕,在朝廷,他就做在朝廷能做的事;在民间小地方,他就造福当地。
在潮州,他废人身买卖,降服鳄鱼,改善百姓的穷苦生活,还把读书的种子埋在当地。
去镇州,他平息兵变。
无论去何处,他都留下不少治绩,深受百姓爱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2专题《师说》Word版含答案
师说●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高中语文《师说》(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沭阳县银河中学高中语文《师说》(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检查复习1、提名背诵2、提问个别字词二、研读第二段1、指导朗读指导正确断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2、词句辨析3、古今异义词辨析众人古:一般的人众人今:许多人小学古:小的方面要学习今:初等教育的学校4、重点句子解释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②古文句子连解法:古人指导阅读有“奇句相续,偶语相连”的方法,即逢单(奇数)的句子与逢单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逢双(偶数)的句子与逢双的句子连在一起理解如:句读之不知①,惑之不解②,或师焉③,或不焉④,小学⑤而大遗⑥,吾未见其明也这儿应当把①③⑤句连在一起,②④⑥句连在一起理解: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吾未见其明也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遗③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5、讨论:【问题一】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问题二】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6、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三、思绪拓展【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四、作业布置1、背诵全文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3、查阅资料,了解韩愈和古文运动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专题《师说》精品教案
师说● 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师说》教案(1)
师说第一课时一、新课推进(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古文"指先秦散文。
"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
"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二)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一《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翻译重点实词、虚词;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扫除文字障碍,梳通文章大意,翻译课文第一段。
三、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故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拓展】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2、展示关于韩愈故址的图片五张。
四、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专题《师说》
《师说》课堂教学设计浙江省余姚市第五中学俞建望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受、闻道、师、道、耻、不、羞、乃、欤、"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所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法等。
理解本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翻译文本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来背诵文本,理清文章结构。
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尝试配乐诵读.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从师的重要性,要学会尊重老师。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点词句的翻译,背诵课文。
渗透学法指导,读出文章的韵味。
教学难点:背诵文本,体会尊师从教的重要作用.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朗诵指导法不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在把握了语言等方面之后,熟读成诵,培养他们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继而在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意思,理解全文的主旨。
继而来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我们首先来看一篇柳宗元的文章(节选):幻灯展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考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师说》
《师说》教学设计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顾海学教学目标1、阅读文本,积累文言知识,感悟文本寄寓的道理。
2、研读文本,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及创作手法。
3、反思文本,探究“道”、“业”、“惑”的具体内涵。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对比论证的手法及写作思路。
3、结合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以感悟阅读为引领,以阅读探究为主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趣话老师称谓。
从这些称谓中,我们发现教师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有所差别。
那么“师”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价值,我们跨越千年时空,听听韩愈是如何论述的。
板书:师说(韩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自由诵读,思考1:韩愈对“师”是如何定义的?明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知道韩愈所说的“传道”是传授道理,“受业”是教授学业,“解惑”是解释疑难问题的意思。
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来探讨师的第一个作用“传道”。
三、研习文本,分析探究(一)跨越时空的对话—传道思考2:通过阅读,“我”从文中感悟出了哪些道理?(学生思考、交流)明确:1、拜师学习应重道,不必顾及年龄;2、学无止境;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应成为子女的榜样);4、学习不分富贵贫贱;5、肯定别人的专长;5、学习应坚持自我,不能随波逐流……要求:学生谈论从文中感悟的道理时,应强调道理的依据,教师乘机强调一些文言用法。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获得的道理有时来自老师、父母等,但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的感悟。
别人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自己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这就说明,只要是正确的道理,我们应该接受并践行。
在刚才感悟文本的基础上,下面我们来分析师的第二个作用“受业”。
(二)积淀素养的基石—受业学生齐读文本,思考3:韩愈写《师说》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嘉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强调:于:被∕向;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思考4:作者写《师说》仅仅是为了赞赏李蟠能行古道吗?明确:指责当今社会耻学于师的现实。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必修一苏教版第二专题《师说》教案
《师说》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作者针对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和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了此文。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此事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名师导学:第2专题 师说
师说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从语法的角度,落实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语法现象 .2.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并对"从师之道〞有一定的思考和感悟.3.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照论证〞的价值,并能够运用.资料卡片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 "望〞是名门望族, "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效劳,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 .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讲学解? .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 .其文气势壮盛,风格刚健,语言练达.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参考书目:?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知识梳理1.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句读.(dòu) 或师焉,或不.焉(fǒu)老聃.(dān)六艺经传.(zhuàn)苌.弘(cháng)官盛那么近谀.(yú)李蟠.(pán) 作?师说?以贻.之(yí)2. 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 "不〞通"否〞,不这样)3. 解释以下加点的字.【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其子〞)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③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取独,无义)【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于,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拟,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③于.其身也(介词,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拟,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4. 指出以下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表方式,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5. 指出以下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3)那么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师说》说课稿五、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六、教法与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将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朗读法、点拨法、提问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在《劝学》中,荀子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说学习是要借助于外部力量的,我们知道在学习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那就是“老师”。
那么,韩愈是如何来说“师”的呢?让我们走进韩愈——《师说》。
然后我再介绍韩愈的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
2、接下来我将运用“一读课文,落实词句;二读课文,疏通大意;三读课文,咀嚼鉴赏”的三读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
)(三读教学法的第一步是)(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我解决。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在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我再进行适当点拨,集体解疑。
最后请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下面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逐段进行探讨,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这一课时我将引导学生对第一段进行解读。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1 我们知道“说”是一种文体,而且是议论文的一种,既然是议论文总有论点,请同学们找出这一段的论点?(这一问题不难,学生能够很容易就找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2 师说 导学案1
师说【理论支持】《师说》是苏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
它与《劝学》一起构成了专题中的“求学之道”板块,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是:求学是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师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解释文章的针对性。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文化传承。
《师说》张扬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代表作。
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诵读欲望,文言知识的累计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通过检测预习的方法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师﹑传﹑从﹑道,虚词:其﹑之﹑于﹑所以等。
能够区分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培养文言文的朗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文遵循情景导入→朗读吟诵→质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学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难点: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孰.()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子蟠.()嘉.()贻.()经传.()二、知人论世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推崇儒学,力排佛老,“古文运动”的倡导这之一,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位于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
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
卒年57岁。
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
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
高中语文 师说学案苏教版
《师说》备课设计【教学设想】《师说》是苏教版高中第一册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一篇课文,它与《劝学》一起构成该专题中的“求学之道”板块,它们共同指向的话题是:求学是获得教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纵观以往的教学,老师们把《师说》当作一般议论文来教,寻找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
现在看来,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问题的。
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师说》是一篇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的杂文,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当时的现实背景,揭示文章的针对性,按杂文的理路来教。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文化传承,《师说》张扬了“尊师重‘道’”的思想,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一篇重要代表作。
教学中应当把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师‘道’”作为一个深入探讨的重点。
文言文的学习强调诵读,在教学中应当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唤起学生诵读的欲望。
文言知识的积累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来检测学生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习目标】1.归纳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2.结合时代背景,认识杂文的针对性。
3.理清文章结构,推敲作者的主要观点。
【积累整合】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1.2【教学设计】《师说》
《师说》《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
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
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知识和能力】1、了解作者韩愈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2、通过学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掌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重要的文言语言现象;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思想;2、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从师的意义和能者为师的道理,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鉴赏分析本文说理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2、对文中“师”的独特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超越“时代”(当时社会)的创新思想观点(“师”的含义及师生关系方面的观点)的理解。
1、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资料;2、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文言字词,标出疑惑之处;3、学生利用课外资料,了解韩愈及“古文运动”的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荀子的《劝学》意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怎样做好学生。
文章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勉励学生内心要有学习的冲动,即学不可以已。
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即善假于物也,另外必须端正学习态度,积累坚持再加专心,这样才能学业有成。
今天要上的《师说》是论述怎样做老师,怎样做优秀老师的一篇论说文。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1. 从语法的角度,落实文本中出现的文言语法现象。
2.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并对“从师之道”有一定的思考和感悟。
3.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对比论证”的价值,并能够运用。
资料卡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
“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
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卒谥“文”,故后世称韩文公。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自幼勤勉好学,沉潜诗书。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
贞元末,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税,贬阳山令。
唐宪宗元和年间,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迁刑部侍郎。
不久即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朝,历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等,官至吏部侍郎。
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
并因此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文内容殷实,有以反佛、明儒道为内容之长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
有嘲讽社会现实之杂文,如《杂说四首》《送穷文》《讲学解》。
也有论述文学思想之作品,如《与冯宿论文书》《答尉迟生书》《答刘正夫书》。
其文气势壮盛,风格刚健,语言练达。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影响。
参考书目:《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知识梳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句读.(dòu) 或师焉,或不.焉(fǒu)
老聃.(dān)六艺经传.(zhuàn)
苌.弘(cháng)官盛则近谀.(yú)
李蟠.(pán) 作《师说》以贻.之(yí)
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不这样)
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解释六经的著作)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其子”)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③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取独,无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真是)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于,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4. 指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表方式,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大多数人)
5. 指出下列句中的词性活用现象,并解释。
(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3)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