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理群教授的感慨说起

合集下载

【推荐】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推荐】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推荐】钱理群: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近一段时间,教育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衡水二中与金刻羽,到谁的孩子能上清华北大,对教育公平性的质疑源源不断。

然而,教育问题绝不是教育不公这么简单。

这篇钱理群旧时演讲内容供大家思考。

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者| 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07 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我曾经多次对80 后的大学生讲,我非常同情你们这一代,你们中学碰到应试教育,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面临着毕业以后可能没有工作。

这在过去没有过,都集中到你们这里了。

我1956 年中学毕业考大学,当年大学招生人数比中学毕业人数要多,我们那一代人不存在应试问题。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摘要: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特别是我刚才说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

这段话被参会嘉宾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

作者:钱理群大学教育与就业去年有两条新闻看得我毛骨悚然。

先说第一条。

这是暑假以后新学年开始的一个报到,说是大学新生一报到,有些学校领导就约见学生家长,提出现在开始就要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的训练和指导,好像我们北大还有专门的组织,指导学生根据求职的需要来设计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还要让这些学生提前和招工单位的人事部门见面,以便公关。

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我曾经感慨应试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进不了中学教育,现在我又看到了新的危机:要求大学生按照就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与就业无关的教育是不是也进入不了大学教育呢?这就使我想起了暑期我在一个全国高校通识教育培训班讲我在大学讲鲁迅的情况。

讲完了一位大学老师举手提问题,要我介绍一下在大学里讲鲁迅课,怎样有利于学生求职就业。

我当时听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心里却凉透了。

我无意责怪这位青年教师,因为他在上课的时候别人也这么问他:你这个课和就业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我来听,没关系我不来了。

这就非常可怕。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警告,说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培训班。

我想北大还不至于,然而北大也有这个趋势,今天的整个的教育是围绕着应试和就业来展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实。

这里涉及一个严重的,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业和大学教育的关系问题。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话钱理群先生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话钱理群先生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对话钱理群先生静悄悄的教育存有变革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影响一个算一个,协助一个算一个”。

南方周末:上次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你谈到要从中学教育退出。

现在也有人在体制外做各种教育实验,有跟社会结合很紧密的职业教育,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各种教育理念。

有些家长不愿让孩子进入12年的基础教育体系,想让孩子接受另一种教育,这能走通吗?钱理群:我提出退出中学教育,是因为理解到整个中国教育病症已不是观点、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利益链。

组织教育改革的人就是在应试教育中获利的人,这就是应试教育越反越红火的原因所在。

现在中国的整个改革都进入了深水区,教育改革尤其如此,不彻底斩断围绕应试教育建立起来的利益链条,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毫无希望。

这不是单纯的教育内部改革所能解决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要“在教育之外谈教育”的意思。

你所说的在体制外的教育试验就是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

在体制外做教育试验中,我注意到出现了一批有社会责任感、有人文关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正在以不同方式参与教育。

中国的私立教育可能会打通另一条路。

但能够到这类学校读书的人有限,绝绝大部分还得在国家教育体系中。

在体制外开辟新的教育,不太可能形成主流。

问题是,体制内怎么办?这也是很多教师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本来就不在中小学教育界,而且已经退休,当然能够“退出”;但现在处于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却是退不出的,他们还要吃教育这碗饭,又不甘心混饭吃,应该作如何选择?我和很多老师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共识,就是“好人联合起来做好事”。

具体到中小学教育领域,所谓“好人”,就是我所说的“真正的教师”。

真正的教师有两个特点,一是他们自己爱读书,爱学习,有上进心;二是他们心存教育良知,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命成长。

这样的教师,在教育第一线是不乏其人的,我的估计是比例小而绝对量不小,但能量、影响都很大。

可能一所学校就这几个人,但非常优秀,有威望。

钱理群--我的教师梦

钱理群--我的教师梦

这里,还可以举一个例子。有一位辽宁的女孩,她父亲是一个工人,她的母亲已经下岗。有一天我突然收到她的一封信,说:钱教授我太痛苦了。我在学校里遇见不公平的待遇。我的学习非常好,但是我的老师因为我没有关系,没把我分到重点班。我受不了了,我想自杀。当我看到最后这几句话,简直吓坏了,我想,这孩子真要自杀这怎么办?但是仔细一看,这封信是用了很美丽的信笺写的,这孩子如此的爱美,大概还不会自杀。于是赶紧给她写信,安慰她,鼓励她,给她讲道理。以后这孩子几乎每星期给我写一封信,倾诉她内心的一切。就这么联系了很长时间,这里保留了我写给她的一封回信:“你写给我的信都收到了。因为事情忙,前不久还外出开会,没有及时给你写信,请原谅。谢谢你对我的信任,随时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给我听。我也愿意这样听你讲话。只是有时不能立刻给你回应。不过请你相信,远方有一位老人,总是在倾听,并且理解你”。这件事引起了我长久的思考:她为什么要这么频繁的来信?我由此联想到现在的青少年,特别到了中学阶段他的内心有一种倾诉欲望。可惜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老师们,常常不愿意倾听他们讲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个时候就只能到我这样一个住在非常遥远的地方的老人这里倾诉。为什么呢?第一我愿意听她的,第二我绝对尊重她,并且替她保密,我不会因为她和我说了什么话,而去损害她,这样她就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但我想这也不是一个办法,因为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青少年,我不可能每天都这样给他们写信。我就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如果她的家庭,她所在的学校,有父母,有老师愿意这样倾听,她就不必千里迢迢的向我倾诉。这正是教师、家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倾听我们的孩子的内心倾诉的职责。其实孩子把心里话向你讲,讲完了,把郁积在心、解不开的许多情绪发泄出来了,心里舒坦了,该怎么做,她自己就明白了,并不需要我们成年人去指点什么,教师有的时候就是需要简简单单地扮演这样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这说起来简单,却也不简单:因为它需要一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爱心。这个辽宁的女孩,后来高中毕业了,没有考取理想的大学,而是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我没想到,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她千里迢迢的跑到北京来见我一面。她那个失业的母亲也跟了来,但是高低不肯进来。我和这个孩子谈了一个上午,然后送了一大批书给她。我想这个孩子要见我,也是圆她的最后一个梦。后来那个孩子再也没和我通信。这样我反而放心了:大概上了大学后,找到自己的路,就不需要再向我这个老人倾诉了。我只能默默地祝福她一生幸福;而她已经给了我莫大的幸福:有这样一些纯洁的孩子,他们信任你,愿意向你袒露内心,你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谈,这本身就实现了一种价值,一种生命的价值,而且是教师所特有的。我与这个女孩子通信的价值绝不亚于我的学术写作的价值。至少说在我心目中是同等的。——我的学术写作追求的也就是这样的心灵的交流。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钱理群教授(整理精校版)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钱理群教授(整理精校版)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的钱理群教授作文辅导1231 0627“要使我们获得健全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这两条:一是如何脚踏大地,如何和我们生存的这块土地、土地上的人民、土地上的文化保持密切联系;另一个就是如何仰望星空,有一种超越于物质现实生活的精神的追求。

”这是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对青年朋友说的话。

钱理群教授简介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著名人文学者。

1939年1月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

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后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

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

1978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留校任教,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2年退休后,继续与青年朋友以各种方式交流对话。

多年来,这位已从北大讲台退休的鲁迅研究专家依然活跃在青年当中,人们也一直在关注他的理论研究进展,关心他今天的生活状态。

钱理群是校园一道风景从1985年到2002年退休,钱理群是北大课堂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北大学子来说,在曼妙的青春年华,能够近距离聆听钱理群讲鲁迅,绝对是可以滔滔不绝炫耀并认为是幸福的事了。

钱理群在北大开设17年鲁迅研究课程,在鲁迅与青年学生之间,钱理群是一座桥梁。

然而,聆听钱理群绝对谈不上轻松,你只有紧张感和压迫感。

这种感觉来自他“汹涌的激情”和“深刻的见解”。

著名学者孔庆东对此有过这样的描述:“他汹涌的激情,在挤满了几百人的大教室里奔突着,回荡着。

他深刻的见解,时而引起一阵急雨般的掌声,时而把学生牢牢钉在座位上,全场鸦雀无声。

即使在冬天,他也满头大汗,黑板擦就在眼前,他却东找西抓寻不见,经常用手在黑板上乱涂着他那奔突又奔突不开,卷曲又卷曲不顺的字体。

听他的课,我不坐第一排,即便坐第一排,也坐在边上。

这样才能抵御他思想的巨大裹挟力,保持一份自我的思索和对他的静观”。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

钱理群:漫说大学之大今天看到在座的诸位大学生们,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四十八年前的事。

四十八年前我十七岁,考取了北大中文系,也是非常的兴奋,同时也有点惶惑。

我想,这是跟诸位上大学的心情是一样的。

上大学对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当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诸位同学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人生最宝贵的时光‛?一、大学时代:人生的盛夏为什么说这是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呢?根据我的经验,十六岁到二十六岁是人生的黄金岁月。

十六岁以前什么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赖于父母和老师,十六岁以后就开始独立了,二十六岁以后就开始考虑结婚啊、生孩子啊这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时间就不多了。

而这十六岁到二十六岁十年之间,大学四年又是最独立,最自由的。

当然如果你想延长的话,你还可以考研究生,将这四年再延长一下。

如何不虚度人生中这最自由的、最没有负担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四年的时间,是摆在每一个大学生面前的问题。

大学之不同于中学,最根本的转变在于:中学时你是未成年人,对你的要求很简单,你只要听老师的、听父母的,按照他们的安排去生活就行了;到了大学你就是公民了,可以享受公民的权利,但又不到尽公民义务的时候。

中学生和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学生是被动地受教育,而大学生是主动地受教育。

当然在大学你还要听从老师的安排、听从课程的安排,那是国家教育对你们的要求。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由地设计和发展自己。

有同学给我写信说我考上大学了,满怀希望进大学,结果一上课就觉得老师的课不怎么样,对老师不满意。

我觉得其实每个大学都有一些不太好的老师,北大也一样!不可能所有课都是好的。

中学老师不太好的话,会影响你的高考。

但是在大学里,关键在你自己,时间是属于你的,空间是属于你的,你自己来掌握自己,自己来学习。

不必像中学那样仅仅依赖老师,需要自己独立自主,自我设计。

读“钱理群: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有感5篇

读“钱理群: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有感5篇

读“钱理群: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有感5篇
第一篇:《钱理群:如何度过大学四年》
大学生活以及怎样以最有效的方式度过是一个挑战,而“钱理群:如何度过大学四年”这本书给了我帮助。

书中提出的建议有助于我更好的理解和适应大学的环境。

全书分三部分,从怎样走进大学门说起,其中包括如何选校、申请和入学,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大学生活以学术及实际为主,提供了如何创造一个具有定义特点的课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如何找到可以了解的知识等多种建议。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在大学的这几年中如何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围绕着学习,实习,志愿者等方面也进行了阐述,有助于我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后,书中有很多的心理技巧,包括如何处理压力,以及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良多,心得就是要善于发现自己喜欢和优点,抓住机会去展示,在充实的大学生活中更好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与此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以及向上看待大学生活,勇于去挑战和改变自己,以迎接更好的未来。

读“钱理群: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有感

读“钱理群: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有感

读“钱理群: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有感怎样度过大学四年?在进入大学之前,我对我的大学有着无限的憧憬。

我想着,上大学,我就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好好学习、争取拿奖学金,打球、锻炼身体,常去图书馆看看书等,或许,我还可以收获真爱。

两年将尽。

一日又一日虚度,只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遗憾。

读罢钱先生“如何度过大学四年”一文,确有感触。

钱先生该篇文章,向我们提出了八字箴言——“沉潜、创造、酣畅、自由”。

“沉”即沉下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潜”在我看来,则是直视自己的内心。

“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

”是钱先生的表述。

要沉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时的那句“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

”我们应该躬身自厚,潜心研习,不能犯险急躁。

“现在不要急着去表现自己,急忙去参与各种事。

”成功的做成事,必须“沉潜”!“创造”,是知识与智慧共同作用之下才发生的动作。

怎么创造,怎样进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怀揣一颗赤子之心。

以婴孩的眼睛去探索这个世界,养成好奇的习惯。

但也需要懂得调和。

盲目无益的好奇心是会将人引向歧途的,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在了解天下常事的基础上,任由自己好奇心的驱使去探索。

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酣畅”就要求我们有高远的目标。

“一个精神目标。

我们所确定的上大学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有人文关怀的人。

”忘我的专研基础专业知识,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

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建立其合理的,健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由”体现在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最大的区别是:大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中学生是被动地受教育,而大学生是主动地受教育。

“自由”并不意味着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地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

它仅指思想、言论的自由。

其实,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想不做什么就有能力不做什么!听过这么一句话,只要你还留在地球上,你就不是自由的。

【VIP专享】钱理群:我的北大之忧,中国大学之忧(2014年北京翻译学院)

【VIP专享】钱理群:我的北大之忧,中国大学之忧(2014年北京翻译学院)

北大燕京学堂的风波似乎正在淡去。

但这次争论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尤其一些更为要害的问题、更具危险性的趋势,可能也将就此被舆论所遮蔽。

8月6日上午,北京高校的一些人文学者约在东城的一个咖啡馆,聚会研讨了一些燕京学堂之外的问题,而大学文科、特别是北京大学人文学科今后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是大家关注的中心。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钱理群与会并发言,本报摘编了他发言的主要内容。

“中国学”才是核心问题我2002年退休到现在整整十二年了,我跟北大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仍然在关心北大的动向。

这次燕京学堂的事情我一直在旁观察,而且越看越不安,充满忧虑。

还是仔细搜集了所有的材料,准备作为校史的一页,把它记录下来。

也就是说,当一个观察者和记录者,不打算直接介入。

但这回三联的会议邀请,却逼得我、或者说给了我一个机会,公开说出我的忧虑与思考。

我觉得燕京学堂的要害不在选址,而在提出“中国学”,并且赋予其重大意义与使命。

如果说仅仅是一个留学生教育的改革,我们可以不必讨论;但问题是校方不这么看,它非常郑重地宣布:“中国学的创设是学校近期创新的大事,体现了学校新的办学模式的探索”。

那么我们就要问:这样的“办学模式”的“创新”,是不是要推广到整个北大,至少是所有的文科院系?是不是要以“中国学”来改造我们北大文科?如果是这样,就不是一般性问题,而是关系到北大文科发展、北大教育,甚至整个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这使我想起了2003年5月北大校方推出的《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也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展开了“北大向何处去,中国大学教育向何处去”的大讨论。

我当时写了一篇《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的长文,并且和我们中文系的高远东老师一起,把有关讨论资料汇集起来,编了一本同名的书,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昨天在准备发言时,把当年的文章重翻了一遍,觉得2003年提出的许多问题恐怕今天仍然存在,而且有新的发展;因此,当年说的话完全有效,也可以看做是对当下北大围绕燕京学堂所进行的新一轮的“改革”的发言。

高中材料作文:钱理群教授曾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

高中材料作文:钱理群教授曾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钱理群教授曾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材料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答案】敢于担当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惟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日。

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敢于担当,并且要不畏艰难,按道理做事,终会有一奋骥足的成功之日。

正如康德所说:“既然我已经站在了这条路上,那么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我走下去。

”人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我们已经选择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就要勇敢地担当起重任,不在失败和困难前畏葸不前,集中精力,成功之日总会到来。

敢于担当则明,心死放弃则暗,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真理。

畅游历史之中,徜徉伟人之间,你会被他们在困境中敢于担当的身影感动。

林则徐敢于担当,成为民族英雄;巴尔扎克敢于担当,在困境中成功;还有像吴菊萍、吴斌这样的现代人,敢于担当,成为“最美”。

当我们还停留在困境面前,不敢向成功进发时,不妨去看看巴金老人和索尔仁尼琴吧。

这两人,代表了两个国家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巴金老人晚年在《随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

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说真话的榜样,他的成功,实现了他“化作泥土,留在人们芳香的脚印中”的愿望。

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比一个世界都重要。

”他曾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俄罗斯的良心”重归故土。

钱理群:我对北大极度失望

钱理群:我对北大极度失望

钱理群我对北大极度失望主讲人: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主题:一九八四,另一种叙事时间:2015年1月9日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九久读书人【编者按】不要把1980年代想得过于理想化,每一个年代的年轻人想要出来,都会遇到种种阻力——在一场追忆1980年代的座谈会上,前不久刚举行演讲宣布告别学术界和青年的学者钱理群对年轻人提出了这样的忠告。

1980年代一直被认为是文学研究的黄金时代,“新人文论”丛书收录了1980初开始活跃于文坛的青年学者和批评家的学术著作,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精神视野和理论探索之勇气,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钱理群教授作为特别嘉宾出席了该套丛书再版座谈会,与著名学者赵园、黄子平、许子东、季红真、李庆西一起分享他们对1980年代的记忆。

在座谈会上,钱理群也对其提出的“中国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说法做出了回应。

1月9日晚,钱理群等人参加追忆1980年代的座谈会。

凤凰文化图以下是澎湃新闻()对座谈会内容的摘录:我讲一点回忆,一点感想。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新人文论”丛书的新人中缺了两个人,缺了我和吴福辉,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我和吴福辉已经不是青年了,那时候我正好是46岁到50岁之间,这个年龄挤进青年确实不合适。

但是,因为我后来和黄子平、陈平原两个人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样通常大家就把我和黄子平、陈平原一起看待,称我们为青年学者。

到后来我退休了,大家突然发现钱理群成老教授了,所以我只有两个命名,从“青年学者”一下子跳到“老教授”,这当中没有一个过渡,所以我是一个没有中年时代的学者,不过当时我们这种四五十岁的中年人跟他们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并没有多少的界限,而且是互相帮助的。

这里特别感谢黄子平,刚才赵园说到她的第一本书是子平取名的,实际上是子平推荐的,因为我们这群人首先出名的是黄子平,他的《沉思的老树的精灵》非常出名,我们当时还默默无闻。

当时上海的一位编辑找到了他,想出他的书,同时对黄子平说,你的同学当中能不能推荐一两位?结果他推荐了我和赵园,大家很难想象,当时这位编辑听完这话后立刻跑到我们家里来,当场就确定让你写什么。

读钱理群先生

读钱理群先生

读钱理群先生《用最自由的方式学习》有感二甲中学凌宗伟校长提出:生命化课堂的建构要从三个关注(关注生活,关注生命,关注生成)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课堂实景,相机而教。

------序言今天做了一份期末复习试卷,材料分析鉴赏题是钱理群老先生写的《用最自由的方式学习》,原文如下:用最自由的方式学习有两堂绝妙的课,或许我们能从中体味到大学课堂的乐趣和人生应有的目标。

第一堂课是西南联大的刘文典教授开设的《文选》课。

刘老师讲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讲哪算哪。

有一天,他讲了半个小时课,突然停下来了:“我不上了!请诸位改在下星期三晚上七点半到操场来上课。

”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

——他为什么现在不上,要等到下星期三,而且要等到晚上七点半,还要在操场上呢?回宿舍一查日历,原来那天是阴历十五,有满月,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

你想想:校园草地上,学生们挨挨挤挤围坐一圈,他老人家端坐其中,当头一轮皓月,月色如水,《月赋》中优美的词句从先生的口中缓缓念出。

师生都俨如《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物,这有多么美妙!这是一绝。

第二堂绝妙的课是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的考试课。

这场考试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

你提个问题,他就知道你的学识程度怎么样,当场断定你本学期的成绩是多少分,更有趣的是,这个蒙先生在川大旁边望江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考试,你问得好,他猛吸一口叶子烟,,请你坐下陪他喝茶,然后对你的提问详加评论;问得不好,当场请你走人。

学生是又紧张又感兴趣,思忖着自己能不能留下来陪蒙先生喝茶。

你想想那些情景,一群学生围着老师在月光下读《月赋》,老师和学生当街喝茶,那不仅是学习场景,也是生活的场景,更呈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

说实话,如果我是一名学生,也很羡慕这样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也曾这样追求过,冬至日讲诗歌鉴赏《邯郸冬至夜思家》,端午节讲屈原的作品,下小雪时讲《江南的冬景》,清明时节讲《听听那冷雨》……,然而我们却不能把学生放在室外上课。

钱理群教授曾说……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作文

钱理群教授曾说……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作文

钱理群教授曾说……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钱理群教授曾说,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最近学到的很重要的知识。

你们知道吗?现在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科技在不断进步。

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养成一些好习惯和好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钱理群教授说过,我们要培养六大素养,分别是实践素养、创新素养、交往素养、品德素养、学习素养和审美素养。

你们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吗?下面就让我给你们一一解释一下吧!首先是实践素养。

什么是实践素养呢?就是我们要勇于动手,不怕吃苦,不怕肮脏。

比如我们上体育课时,就要积极参与各种运动项目的练习。

或者在美术课上,要亲自动手画画、做手工。

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

其次是创新素养。

创新就是创造新奇有趣的点子和做事方式。

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废弃物品,做成有用的小制作品。

这就需要发挥创造力,动动脑筋。

没有创新精神,我们就会停滞不前,做着重复的事情。

第三个是交往素养。

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交流、相互尊重。

在学校里,要学会合作、与同学友好相处。

在家里也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

有了良好的交往素养,我们就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的关系。

品德素养是指要有良好的品行。

诚实、勇敢、谦逊等都是好品德。

我们要做一个说话算话的孩子,不能撒谎。

遇到困难也要勇敢面对,永不放弃。

要虚心好学,谦逊有礼,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再说说学习素养。

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要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课余时间也要不断阅读、钻研。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学习方法,我们才能学有所成,获得真正的知识。

最后一个是审美素养。

审美就是欣赏美的能力。

比如我们要欣赏大自然的壮美景观;也要欣赏艺术作品的雄伟或精美;还要用心体会优秀文化作品的内涵。

培养了良好的审美素养,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美好。

希望通过我的介绍,大家对钱理群教授所说的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追逐梦想的老头——读钱理群《我的教师梦》有感

追逐梦想的老头——读钱理群《我的教师梦》有感
想 。确 实 , 生有 了梦才 会 美 丽 , 人 没 有 梦 的人 生 是 没 有 意义 和 价 值 的 。 有 人 说这 梦 是痴 梦 , 呀 , 师 就是 对 教
‘ 顾耕 耘 , ‘ 只 不顾 收获 ”今 天 我 就要 ,
将 这 美好 而 又无 奈 的梦 做下 去 。因 为 , 耕耘 了就会 有快 乐 。当我看到 你 学 生给 我 留言 : 喜 欢 您 的课 , 为 我 因 老 师 您教 给 我 们很 多 知 识 …… 真 的
者— — 钱理 群 。在 这位 教育 者 的指 引下 , 明 白 了很 多, 我
不再为 一些 教 育上 的 问题 困惑 了,不 再为 自己 的教育 价
值 取 向而迷 茫 了 。 “ 现 在 退休 了 , 我 回顾 自 己一 生 的教 师 生涯 , 的是 真 想想要 哭 , 多 次让 你要 哭 , 想 又要 笑 , 多事 让 你笑 , 很 想 很
折 服 , 是他 讲座 上侃 侃 而谈 的风格 , 而 以及 深刻 的思想 把
要笑 , 们 正是 它 , 摆脱 不 了它 , 成 生命 的一 种缠 绕 , 我 又 形 而生 命 的真实 意 义就在 这缠 绕 中 。 要想 把这 个 教师 梦做 好 , 美 , 们就 得 思考 这样 的 做 我 问题 : 小学 是干什 么 的 ?小学 的教 育 功能 是什么 ?关于这 个 问题 , 我 从教 以来 , 从 就有 所 困惑 。如 今 , 教 育 过程 在 中,我们 的 教学质 量 一‘ 是通 过 可 以有 明确 的百 分 比来 直
害, 与她 划清 界限 …… 在 当时 的环 境 , 些 真是 对他 的致 这 命 打击 。然而 他 却靠 着 自己的 梦想“ 不管 怎样 , 我就 要 当 老 师 ” 持 下 来 了 , 终 容 忍 学生 的幼稚 , 持 自己的梦 坚 始 坚

钱理群15条语录,读书就要拼命地读,并享受读书的乐趣

钱理群15条语录,读书就要拼命地读,并享受读书的乐趣

钱理群15条语录,读书就要拼命地读,并享受读书的乐趣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著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等。

1. 真正的学习就是这样,一边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基本的经典读熟、读深、读透,一边博览群书,不求甚解,对什么都有兴趣,尽量开拓自己的视野。

2. 每当我的人生处于低谷、陷于苦闷中时,我就关起门来读书、写作。

书一打开,就一切皆忘,在和自己心仪的大师巨匠的心灵交流中,眼前的困惑也都迎刃而解,仿佛从污泥中拔出,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生命境界:我就是仰赖读书与写作度过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危机的。

3. “沉”就是沉静下来,“潜”就是潜入进去,潜到最深处,潜入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

要沉潜,而且要十年,就是说要从长远的发展着眼,不要被一时一地的东西诱惑。

4. 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的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和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5. 书本上的东西,再好也是前人的、他人的,只能借鉴,而要真正化为自己的生命的血肉,都得靠自己的实践。

6. “走出书斋,走出小我”,去读“生活”那本大书,到普通老百姓那里去吸取更加广阔、丰厚的精神资源,到社会底层去了解中国的国情、认识脚下的土地。

7. 我曾经给北大的学生有一个题词:“要读书就玩命地读,要玩就拼命地玩。

”无论是玩还是读书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把整个生命投入进去。

这样才使你的生命达到酣畅淋漓的状态,这是我所向往的。

8. 读书本质上就是一种游戏,它的魅力就在超越了功利目的的深厚的趣味。

真正的读书,不仅在读“书”,而在读中所达到的境界,只要进去了,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9. 经典著作中的某一段描写,甚至是某一句话,会突然直接打动你的心灵、意识和良心,如雷击般给你以震撼,又如闪电照亮你的生活,使你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我与世界,甚至会改变你的生命状态与选择。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书感悟》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书感悟》

《<鲁迅作品十五讲>读书感悟》
《鲁迅作品十五讲》是钱理群先生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对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等文体的深入研究,展现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钱理群先生对鲁迅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鲁迅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使我对鲁迅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钱理群先生在书中对鲁迅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明白了鲁迅作品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他通过对鲁迅的文学思想、社会批判、人性关怀等方面的分析,使我对鲁迅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此外,钱理群先生在书中还对鲁迅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详细解读,让我领略到了鲁迅作品的独特魅力。

他对鲁迅的叙事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法的分析,使我对鲁迅作品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鲁迅作品十五讲》让我对鲁迅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钱理群先生的学术造诣充满敬佩。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
部引领读者走进鲁迅世界的指南,值得每一个热爱鲁迅作品的人阅读。

阅读《《鲁迅作品十五讲》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鲁迅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本书教会了我要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批判和反思,以及追求真实和自由。

如果你对鲁迅作品感兴趣,我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相信你也会从中获得很多收获和感悟。

钱理群写给理想大学的一封信感悟

钱理群写给理想大学的一封信感悟

钱理群写给理想大学的一封信感悟
首先,在大学新生报告后,一些学校领导会和他们的父母见面,并建议他们为今后的事业和培训做好准备,并从现在开始指导他们。

这真让我吃惊。

我曾经觉得,除了应试教育之外,其他教育不能进入中学,
现在我看到了一个新的危机:与就业无关的教育不能进入大学教育吗?
这里存在着一个严重而又不可避免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大学就业的困难真正暴露了大学课程陈旧和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这是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其次,分析大学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原因。

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精神质量问题。

许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素质有很多批评。

知识太窄,缺乏自主思维和创新能力。

许多人可能已经成为中学的考试机器和大学的就业机器,这样他们就可以度过他们的青春,更不用说影响他们生活的长期发展了。

就个人生活而言,他们太委屈了。

第三,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就业问题.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一些新的专业和新的职业,
这使我们都必须不断地改变我们的职业和社会角色。

《做老师真难,真好》感慨良多

《做老师真难,真好》感慨良多

《做老师真难,真好》感慨良多
读了钱理群先生的《做教师真难,真好》,感慨良多!“做教师真难”的感觉一年胜似一年。

“我越来越不会教书了”——这是书中例
举的郭老师的仰天长叹,这何尝不是多数教师发出的无奈自嘲呢?曾经,有多少人满怀理想为新课改的春风而欢欣鼓舞;现实,有更多人不堪重负为名目繁多的干扰,消耗学生的纯真天性,遇到检查评比时如弄虚作假,甚至教会学生集体作弊的也不在少数。

如此,我们教师的尊严还在哪里呢?令我感佩的是,钱教授总是能站在一线教师的角
度来解剖体制的严重问题,从而体谅与悲悯着老老实实者们的良苦用心。

钱教授深知当下教育的病根,并竭尽全力为教师“堂堂正正做人”开出“药方”——“想大问题,做小事情。

”我想,这就是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现代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还要具备“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

此外书中有这么一段:“善于宽容,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狭隘走
向广阔的过程,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宽厚、宽松、宽容的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很有必要,但是,不
是谁都可以轻松地做到的。

当一名好老师,就要比别人多付出,要比别人更宽容,必须要使教学工作多少变得有点创造性,使自己在劳动中多少获得某些主动性。

这样我们就会获得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还有毕竟那是些孩子,我们都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当看到无数个孩子健康的成长后,我会得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那时也许我们会说:当老师真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钱理群教授的感慨说起
作者:宋昊燃
来源:《新作文·高中版》2017年第09期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理群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选修课,刚开始时教室过道都挤满了人,没过多久,来听课的寥寥无几。

“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

”一位同学告诉钱教授。

上中学,与高考无关的课,不学;到了大学,与就业无关的知识,不问;到了职场,与生计无关的事,不做。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钱理群说。

钱教授的话可以说一语中的,切中了当今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就是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不学,这是钱教授遇到的尴尬,也是目前教育遇到的尴尬。

如果考什么学什么,长此以往,教育必须为自己埋单。

君不见,国内一流大学生用硫酸泼熊猫,只为看看熊猫是不是很痛苦;君不见花季女生读大学期间被电信诈骗,自杀身亡……固然,泼硫酸有好奇的成分在作祟,被电信诈骗有天真单纯的成分在内,但是我们管窥蠡测,不觉得泼硫酸者修养不够吗?不觉得花季女生基本的生存本领不具备吗?
教育的真谛是人的教育,人的教育主要是人格教育和生存教育,而不是分数教育。

有人对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后的各省状元进行了跟踪分析,发现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其中不少状元业绩平平,原因何在?在于我们注重的是分数状元的培养,而不是综合素质状元的培养。

警钟在敲响,我们必须正视当今的教育弊端,将教育拉向正常的轨道。

实际上,近年来,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改革走到了深水区,正在触摸教育的本质。

比如,高考的导向明确指向人的教育。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度需要什么样的人?是崇洋媚外的人,还是充满民族自信为中国伟大的复兴梦吹响号角的人?很显然是后者。

于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从2015年开始修订,明确将传统文化常识纳入考试范围,意在唤醒考生的民族自信,让教育界认识到中国要复兴,中国要腾飞,就得寻找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让生存之根复活,然后用心浇灌,让根从历史的深处长出枝叶,并且枝繁叶茂,花儿朵朵,尔后硕果满枝。

宋朝的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说的就是从古人那里悟出治国为民之道。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个例子与赵普的话相得益彰,说的是幸福就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来。

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让国人充满自信,悟得真理之外,还可以得到做人的多方面的启迪,比如《论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的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人们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是修养良好的人。

再比如《礼记》里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们剥去周礼的外衣,就看到了做人的合理内核,我们把自己规范在礼节、礼貌的范围之内,不符合礼节或礼貌的行为不看,不符合礼节或礼貌的话不听,不符合礼节或礼貌的话不说,不符合礼节或礼貌的事不做。

试想想,我们是不是高度文明的人,中国是不是高度文明的国度。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礼仪之邦,我们按照以上“四非”去为人处世,是不是将礼仪之邦的文明传统发扬光大?是不是将自己推向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人的教育还包括对人的生存本领的培养。

道家反问子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道家本来讲求无为而治,但是跟儒家一样,对人的生存本领是十分重视的,以上的反问足以证明这一点。

现今的教育正在重视对学生生存本领的培养。

比如从高一起,我的母校就开始让每个学生策划自己的未来,制作《人生规划书》,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突围出来,为教育迎来一缕新风。

将应试教育的大门关闭,从人的教育出发,这是对钱理群教授最好的回应。

相关链接
钱理群:
我们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曾经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的教育,反观为北大输送人才的重点中学教育,有一个让我出一身冷汗的发现: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地‘世故老成’,经常做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