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_王国荣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要求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是未来城市建设规划方向。

因此,未来在提升城市规划工作水平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海绵城市理论的高效利用,落实好相应的规划工作,使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水平逐渐提升,优化城市规划方式的同时增加其规划中的技术问题,并拓宽城市规划人员在实践中的工作思路。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应用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进程速度加快。

而要想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稳步、可持续发展,便有必要做好城市规划工作。

与此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工作内容复杂、项目繁多,便需借助有效的规范理论方法。

其中,海绵城市理论作为水资源管理策略和方法,对城市规划工作有着非常显著的利用价值[1]。

鉴于此,本文围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进行分析研究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作用。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1.1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理论海绵城市建设,指的是建设低影响力的开发雨水系统,在融合“渗”、“滞”、“净”、“用”、“排”等若干技术渠道的基础上,使城市良性水文循环得到有效实现,进一步使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进化、利用以及排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使城市的海绵功能得到有效维持及修复[2]。

对于传统城市建设工作来说,关键在于利用泵站、管渠等相关设施,然后进行径流雨水的组织排放工作,以期实现快速排除及末端集中控制,但这样会使城市雨水管网、排设施的压力大幅度增加;同时,降雨初期大量的污染物随着径流雨水排入河道,影响河道水质环境,造成水质污染问题。

而对于海绵城市,基于源头至末端进行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的构建,和传统雨水利用比较,更加重视自然积存雨水,更加重视雨水的自然渗透及净化,可使雨水排放的绿色可持续特色有效体现出来。

因此,值得借鉴及应用。

1.2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需明确思路,提升其规划建设的可行性及科学性。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Planning and design 规划设计65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张弛(上海天华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200233)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344(2020)04-0065-01 摘要:在现阶段社会中,紧跟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进步和城市化水准的持续提升,大部分的国民都在逐渐的向城市靠拢,这样一来,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中国民的数目越来越多,并且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解决这种困境的基础条件就是设立一系列全面化,体系化的策略。

而海绵城市理论主要是对于现阶段城市所面对的水资源不足甚至污染以及生存环境受到损坏的情况,有目的提出一部分真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并且也根据有关未来海绵城市策划的理论知识,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快速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海绵城市规划的有效进步。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0 引言现阶段社会中,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城市本身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面对自然灾害或者自然生态发生改变时,可以有着非常优良的“弹性”,可以对大雨天气的雨水开展简便的处理工作,甚至可以将部分雨水储存起来,进而在后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加以使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现阶段来说还属于一种比较新型的思维,其对于缓解甚至解决城市旱涝灾害,解决水能源以及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非常良好的成效,其对于我国倡导的新型城镇化项目的施工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1 海绵城市理论概述1.1提出背景在现阶段这个飞速进步的社会中,国民的注意力更多地是集中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上,这已经很大幅度的忽略了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以及保护,忽略了对于水源的保障和保养,这样一来,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部分的湿地、湖泊被无情的掩埋。

城市水源能源和部分城市绿化遭受了非常严重的损坏,已经有很大一部分的水生动植物离开了他们最适合生存的家园,并且这其中还包含城市地下水源的水源位置正在逐渐的降低,水源质量已经受到了大幅度的破坏。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

合理地解决城 市水 提问题 ,使城市水 资源 能够 良性 循环 ,这也是海绵 城市建设的主要理念 ,也是现阶 段进行城市建设必 须重视的一点 。但是在实 际的建 设中, 如果要将海绵城 市理念应用 到实际的建设中 , 必须注意 以下几方 面:( 1 )应当注重规划 引领。在 实际建设 中,我 国对 于雨水的管理并没有完 善的法 律进行约束 ,所 以在 实际的建设 中,就会 出现诸 多 问题 ,引发不必要 的事件 ,对城市的建设造成 严重 的影响 ,所 以我 国有 关部 门应当完善相关法律 ,对 我国雨水进行科学 、合 理管理。( 2 )应 当注 意建设 方法 。在应用海绵城 市理念进行城市建设之 前,应 当做好前提工作 ,如同政 府、规划等有关部 门进 行 协调 ,制定相应 的建 设方法,保证城市绿地 资源 的 利用效率 ,完善城 市雨水体 系。( 3 )应 当注 意构建 途 径 。在 海 绵 城 市 理 念 应 用 到 实 际 的 城 市 建 设 中 , 在此过程中 ,应 当注 意 “ 渗 ”“ 滞 ”“ 通 ”等方针 的 应用,这样能够有 效提 高对城市污水 的处理 ,保证 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四、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 中的实践构想 如果城市建设之初 ,城市 内河 比较密集 ,其水 资源 比较丰富 ,但是 随着 城市的不断发展 ,这种 良 好的水环境被破坏 ,严重 污染了城市 的水资源 ,对 于城 市 的发展造成 了严重 的影响 ,城市汛期 内涝 问 题 已经成 为现阶 段城 市发 展过 程 中急 需解决 的 问 题。所 以,应用海绵城 市理念的过程 中,必须考虑 城市的具体情况 ,只有这 样才能够对城市水 资源进 行合 理分配 ,并加 以合理 利用。鉴于这种情况 ,在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 中,必须开发雨水系统策 略, 从而 保证城市 的生态文 明建设,达到现在人们对城 市 建 设 的要 求 。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作者:王花蕾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5期摘要院随着我国的整体城市化建设规模以及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水资源匮乏以及水质污染等问题也变得愈发突出,随之而来的还有水生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洪涝灾害等,因此,亟待开发并实施一种具备综合性以及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进行妥善处理。

“海绵城市”这一构想就是立足于水资源问题而提出的方案,它作为一种针对新型城市化管理雨洪的管理观念,给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比较良性的影响。

所以,本文将针对“海绵城市”基本理论展开分析,并且探究其在城市规划当中进行实践的构想,旨在为我国的城市规划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实践分析如今现代化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城市规划进程也渐渐地成为了当前阶段主要的发展目标,而且也渐渐变成了促进综合发展比较核心的内容。

但是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海绵城市”的发展观念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可,它不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实现城市内部的洪涝危害以及水资源缺失得以解决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令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比较良性的循环,它是在我国实行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基础上一种必然的产物。

1 基本概念阐述所谓“海绵城市”,指的是我国在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雨洪管理模式,它主要指的是在城市自主发展期间,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适应周边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大幅度降水形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并在此基础之上拥有强大的应对能力,促进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和进步等方面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

2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就当前城市规划所存在的问题来看,雨水径流污染、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城市当中已有给排水设施承载较大压力等问题不容忽视,而造成这种危害的原因和人们过度改造自然、一味地索取自然导致生态链破坏有密切的联系。

当前,水系湿地、绿地广场等关于“海绵理念”的实际应用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尊重自然、保证索取与回馈并重的作用,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降低了地表径流量。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2019/08CHENGSHIZHOUKAN城市周刊将“海绵城市”理论付诸实践,提升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还能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循环系统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更加健康和便捷的环境。

因此,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提升城市道路规划的质量,强化海绵的应用效果,为城市的建设和生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在城市现有环境基础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实现对雨水的合理应用和存储,改善雨水对城市造成的灾害,最大程度上降低雨水对城市带来的影响。

根据《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并表示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合理运用海绵城市,构建一个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雨水收集系统,能够更好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促使城市雨水利用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对城市内涝问题的有效改善。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原则1.重视规划作用。

在对雨水进行管理的工作中,我国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造成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漏洞。

为了建立完善的雨水系统,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对雨水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与完善。

2.标准化建设的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城市总体布局规划以及现代化城市指标等;而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也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平衡数据等因素。

因此,在推动“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之前,需要对城市的标准化要素进行考察,城市发展所需成本、经济发展和维护的资源储备等,只有在充分布局和合理考虑之后,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理论应用的效果。

3.采用适当的构建途径。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所有工作必须坚持“渗”“滞”“通”的基本原则。

“渗”代表雨水的渗透,需要通过绿色屋顶以及渗透路面来实现,确保符合海绵城市理论。

而“滞”代表水分的保持,需要通过对湿地进行合理的保护来实现。

“通”则代表排水系统的通常,需要通过建设雨污分流管网的实现。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下的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下的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下的构想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水资源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为了实现对水资源合理的应用,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当中,以城市规划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中对于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保证城市化建设的开展。

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理论和城市规划构想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主要是为了实现城市化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构想海绵城市是把城市当做海绵,用来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变化,以此来防止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

海绵城市理论提出主要是基于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意在改善城市水污染等。

一、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分析1.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对于海绵城市来说,主要是进行雨水處理的选择,利用渗滞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城市内用水的循环,这样就可以达到海绵城市目的。

其中在传统城市的建设中,都采用了管渠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解决了城市内雨水和城市交通的影响,需要探戈依据快速排除的城市规划的构想,以此来加快城市建设的提升。

尤其这种现象存在,不但增加了排涝设施和水体收纳的工作难度,而且造成污染物泛滥,严重影响了城市内水质。

假如雨水外泄的话,就会直接使水资源流失。

海绵城市理论提出,就从雨水源头以及雨水流向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其中与传统的雨水处理比较,海绵城市更加重视雨水的储存工作,属于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规划的意义与要求2.1海绵城市规划的意义(1)社会的意义,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可以把防和排以及蓄等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减轻城市的压力,还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保护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2)经济的意义,海绵城市规划的开展和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相适应,但是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和城市的园林相结合,这样才能保护水资源,使得水涝现象大幅减少,可以减少治理水污染的费用。

(3)生态的意义,海绵城市的规划进一步调整了城市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环境的质量,在海绵城市规划中,使得种植的树木增多甚至可以将雨水与工业的生产相结合。

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现构想

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现构想

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现构想摘要: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海绵城市理论被提出。

海绵城市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当中对城市雨水管理系统做出改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水生态系统不平衡的问题,有助于调控水资源,保护环境、防止洪水灾害发生。

本文将对海绵城市理论的内容进行探讨,研究其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实施可能性并做出设想,以推进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设想海绵城市是指改善城市内水循环系统,让城市能够像海绵那样,降低自然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在雨水较充沛的时期,可以迅速吸收水分,对雨水进行贮存、渗透、净化,避免洪涝的发生;在雨水较匮乏的时期,可以将贮存的水资源进行释放,促进整个城市的水循环顺利完成,不破坏城市的水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建立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基础上,建设海绵城市,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平衡城市内水资源循环,有效降低内涝发生的可能性,减轻水污染,从而实现保护水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

1我国水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1洪涝灾害多发由于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导致洪涝灾害多发,许多城市有内涝现象发生,而城市对洪涝的应对措施较为贫乏,不能对这类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反而给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1.2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水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而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也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同时工业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排放大量污水,对污水的处理手段缺乏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水生态平衡。

1.3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加快了绿地面积的不断流失,而在城市规划中又缺乏对植被的保护,盲目围湖造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湿地面积的急剧减少也为水循环的平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海绵城市理论的内容由于水生态系统出现问题而利用科学合理的生态手段对城市水资源进行调节。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解析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解析

Planning and design 规划设计115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解析陈讲奎(容海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7)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7)04-0115-01摘要:海绵城市是今后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能够有效促进城市水循环较为合理可靠,进而也就能够有助于解决现阶段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内涝问题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结合这种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落实来看,其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协调布置,保障其能够形成理想的海绵城市体系,本文就重点围绕着这种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体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运用措施引言随着当前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进而也就很容易在城市发展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和缺陷,结合这些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言,内涝问题以及水资源应用不当问题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其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有序性和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

具体到城市内涝问题以及水资源循环方面的问题优化和解决中来看,构建海绵城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海绵城市理念的构建能够较大程度上保障其具备较强的较强的水资源调节控制效果,有助于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海绵城市理论的落实主要就是要求城市应该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较为理想的弹性,如此也就能够在水资源的吸收以及调节应用方面表现出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价值,对于以往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资源应用缺损现象形成较为理想的优化效果。

基于这种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应用来看,其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应该值得引起相关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落实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发挥出较强的作用价值,能够结合外界环境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恰当调节,促使其能够表现出较为理想的实用性效果,避免水资源大量积聚或者是匮乏而对于城市发展带来较大威胁和影响。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管窥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管窥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管窥当前我国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在城市之中,水资源缺失、雨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已经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为解决城市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海绵城市理论来指导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改善当前城市的生态现状.对此,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进行了简单论述。

标签: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范;环保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进一步地加快,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尤其是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相关学者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之中,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前城市中的污染问题,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1.1 海绵城市理念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实质上就是构建一个高效的雨水开发系统,通过对于多种技术的采用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使得城市中的雨水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城市对于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以及排放能力,从而使得城市的“海绵”功能能够得以维持。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之中,对于径流雨水的处理往往都是通过管渠、泵站等设施,通过对于这些设施的利用,虽然能够实现对于雨水的快速排除,但是一旦降雨量过大时,市政雨水管网和排涝设施的压力就非常之大,而且在降雨的初期,地面的许多污染物都会随着雨水排入河流,会对河流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而且将这些雨水排入河流之中,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这些水资源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就是致力于建立起高效的雨水控制系统,海绵城市更加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所以通过海绵城市理论能够实现雨水的可持续排放,更好地对雨水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重,国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逐渐加重,所以海绵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通过详细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作用,对其在城市规划中进行了设计构想,而且针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标签:海绵城市;城市规划;实践构想一、海绵城市发展状况海绵城市的构建主要是凭借各种处理水害的技术,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控制城市内水害的发生,促进水资源的良好利用。

传统的城市控水理念只是通过管渠、泵站等设施进行水害的防控,追求快速排除,而并没有考虑到这样做所产生的影响。

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让排水系统承受的压力过大,而且还容易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则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在控制水害的同时也保护了水资源,对水资源了进行合理地利用,这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分为三个方面,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

以保护为主的城市建设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同时也对其遭到破坏的地方进行了良好的修复,还合理利用了水资源。

二、海绵城市国内外案例研究对于不同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设计人员必须因地制宜,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例如英国,由于英国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并且市政排水能力较差,所以英国政府鼓励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其家中或者工作的地方设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来满足居民用水需要,同时能够减小市政排水压力。

英国的伦敦奥林匹克公园,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不仅解决了水害问题,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国内的一些城市也有着相似的建设措施,例如北京,北京的奥林匹克中心区是我国首个关于雨水的大规模工程,其建设了完善的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对于解决北京的水害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控制指标分析对于不同的城市,建造人员需采用不同的侧重角度进行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水资源储存量、水害防护措施、水资源的利用率。

关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关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关于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摘要:海绵城市是现今我国城市建设中积极提倡的城市类型,在海绵城市规划当中,需要做好其控制理念的高度重视。

在本文中,将就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1 引言海绵城市,即城市好像海绵一样能够同环境变化实现较好适应,且能够具有较好的自然灾害应对功能,即无论在灾害预防还是环境发展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本文中,将以某城市为例对海绵城市规划实践进行一定的研究。

2 海绵城市简介2.1 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从本质上而言即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方式实现,以此对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方面的要求进行满足,在实现城市径流雨水净化、渗透、排放以及利用能力提升的情况下维持城市的“海绵”功能。

对于传统建设项目,要通过泵站、管渠等方式排放径流雨水,而在该阶段中,则需要积极按照“末端集中”以及“快速排除”理念实现城市规划设计。

在该种情况下,不仅将对城市市政雨水管网、排涝设施以及水体收纳的强度与压力进行增加,且在降雨初期,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也将随着径流雨水进入到河道当中,并因此对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此外,如果出现数量较多雨水的外排情况,也将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

海绵城市建设中,即从源头到末端实现雨水系统的全程控制,为可持续、绿色的雨水排放途径。

2.2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海面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包括有城市生态恢复修复、低影响开发以及生态系统保护等。

其具体方式有:第一,对城市当中现有湿地、绿地以及河网水系,要做好保护,而对于城市建设当中受到破坏、需要以生态途径恢复的,则需要实现其滞纳雨水能力的提升;第二,通过应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低影响技术措施,不断增强雨水积存、渗透与净化能力。

3 某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具体实践某城市处于长三角腹地位置,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水流较为滞缓,境内雨量较为充沛。

而在近年来该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水环境质量出现了恶化以及下降的情况,近年来出现了多次城内受涝情况,在此情况下,该城市决定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其具体实施方式有:3.1 水系湿地通常来说,坑塘湿地以及河湖水系为城市当中天然的净化城所。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探讨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探讨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探讨作者:彭程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第20期【摘要】随着现代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我们该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宜居,推行对城市规划建设影响低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在论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对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进行策略分析,以达到实现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为了改善水资源问题,人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理论。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因此,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海绵城市理论概述1.1 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是构建新兴城市的初期构想,海绵城市是富含水资源城市的具体形象化的比喻,是一座具有良性水循环系统的城市。

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以及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上具有良好的弹性。

它的具体表现为:在下雨时的时候能够实现对水的有效吸收、储蓄、渗水和净水;而在需要用到水的时候,能够将之前储蓄下来的水进行充分释放,并且实现对水的利用。

1.2 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从我海绵城市理论内涵核心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理论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海绵城市颠覆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立在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与水资源循环相呼应,城市运转和资源利用相协调。

海绵城市遵循着城市生态环境循坏发展规律,旨在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资源、人与生态的相统一的循环系统。

另一方面,弹性变化应对自然环境变化。

大自然的发展千变万化,规律性和突变性共存,城市的发展总会遭遇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建立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的弹性变化,能放能收,目的在于蓄水利用和排水防涝,保证城市开发前后的水系统良性循环。

2、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2.1 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原则一直以来,雨水排得越快越多即是最好的排水防涝方式。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发表时间:2020-11-20T10:23:59.283Z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8月23期作者:霍敏仪[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气候、自然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健康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构成不利影响。

霍敏仪佛山市南海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气候、自然环境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健康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构成不利影响。

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大力提倡建设海绵城市,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城市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净化城市环境,推进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章对海绵城市理论以及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实践浅谈个人体会,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引言: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倡导建设海绵城市,是实现城市管理走向以人为本,对城市进行精细化和生态化管理的重要体现。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城市韧性,增强城市应对极端气候例如暴雨洪涝灾害的管理能力。

国家十分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广大城市规划设计者们,应当深入领会“海绵城市”的理念,根据城市所在区域、气候变化情况,制定相应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强化城市对雨洪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排走等功能,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海绵城市理论内涵现代城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都有其相应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

水环境和水生态是城市系统之一,经过多年运营,城市水网络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城市内部以及跨城市之间的关系,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联合解决。

例如以往城市在解决水系统存在问题时,其重点主要就是对河流以及水体本身进行治理,这种措施带有一定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所导致。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运营中所存在的水问题,除了从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外,还应当从水生态系统入手,分析水生态系统结构以及功能,并采取相应的调整和优化措施。

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

谈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态的稳定平衡发展。

而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对水资源问题具有一定针对性,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在城市现代规划中的实践,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城市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划也更具复杂性和特殊性。

为促进水资源问题的有效解决,研究人员纷纷致力于城市规划的构想中。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满足了当前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具体需求,在提升城市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上具有一定现实意义,逐渐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

1. 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并能应对自然灾害,在环境与灾害中具有一定弹性。

海绵城市主要强调的是“缓排缓放”以及“源头分散”规划理念,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构建影响较低的雨水开发系统,主要的技术途径为: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以及排水等多种技术途径,这些技术途径有效实现城市中良性的水文循环系统,有效实现对径流雨水的渗透、净化、排放以及利用功能,逐渐恢复城市水系统“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理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伟大构想,实现城市雨水系统的开发和构建,海绵城市理论提升城市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良好弹性,可以很好的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当城市遇到雨水过多的季节,海绵城市可以通过吸收和渗透的方式,实现对多余的雨水进行储存。

当城市遇到干旱和缺水的季节时,海绵城市又可以将在雨季进行储存的雨水进行释放。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上,对于城市雨水的治理工作,往往倾向于单向的管理,即当城市的雨水超标时,通过管道、泵站等水利设施进行雨水的外排,有时候要通过牺牲部分村庄来进行泄洪。

在干旱缺水的季节,一般会采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来缓解城市的干旱。

传统的城市雨水治理模式,存在很大的浪费,主要是对雨水资源的浪费,而海绵城市理论,则很好的实现了对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升了城市的抗旱和防涝的功能,同时也对自然生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飞速提升,并开始致力于城市化建设,但在城市化建设道路上遇到很多问题,例如雨水河流污染、水资源短缺以及洪涝灾害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不能解决,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步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满足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海绵城市理论便应运而生。

本文对海绵城市理论进行详细说明,并列举了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具体实践,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表现出其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实践;城市规划我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化建设,城市规划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准备工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面临诸多问题,我国一直是人口大国,且人口呈增长趋势,人口增长使得干旱地区或是干旱季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而在雨水充足的南方经常会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严重时还会导致洪涝自然灾害,海绵城市理论使得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雨季时吸收多余的降水并储存起来供干旱季节时利用,同时避免因雨水过多而导致的自然灾害。

这种理论科学合理地结合了人工和自然资源,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1 海绵城市理论1.1海绵城市理论概念海绵城市理论指的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这种城市有优越的弹性,因此又叫“水弹性城市”。

这种城市在环境突变或者当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做出积极的反映,为城市提供生存便利。

在雨季来临时,由于降水量增多,雨水不断积累,海绵城市将多余的水资源集中吸收,通过渗透作用和多重净化处理,储存在一定的空间内;当干旱季节到来,或者在水资源需求量增加时,海绵城市将雨季储存的水资源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1.2海绵城市理论的必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城市化建设道路上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问题,一方面由于干旱或水污染不能及时处理导致部分城市水资源匮乏,另一方面由于恶劣的强降雨气候导致部分城市发生洪涝灾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否则将会进一步恶化,给城市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摘要】随着城市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等相关水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水问题以及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源头上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种情况。

并且基于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海绵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备受各国重视。

本文概述了海绵城市理论,阐述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意义及其要求,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意义;要求;实践一、海绵城市理论的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将城市的特征与海绵的特征相结合,希望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合理的利用资源,实现城市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海绵城市规划总体上是从应对城市雨洪问题出发,逐步演变为解决城市水与生态问题的综合性方法。

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当前要解决城市水问题,要以整个水生态系统来考虑,对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分析,有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以及下沉式绿地等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可以以慢排缓释的方式来解决径流问题,同时还可以将一些径流进行存蓄、净化并进行回收利用。

通过有序的排放来减少洪涝的发生,减轻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从而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对雨水的吸收、存蓄、渗透、净化等方式来增强城市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更好的应对自然灾害,解决城市水问题。

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意义及其要求1、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意义。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摘要: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现阶段我们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高速的发展必将带来相应的问题,水资源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层出不穷。

传统的解决方式不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还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海绵城市应运而生,它的根本目的在于从根源上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现状,提升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

可以说这一理念对于科学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理论研究出发,探究了其在国内外的实践情况,表达了对海绵城市未来发展的期待与认可。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雨水控制利用加强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分析,有利于为城市规划水平提升提供保障,并保持海绵城市良好的建设状况,完善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服务功能。

因此,需要重视海绵城市理论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规划过程中,使最终得到的规划方案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不断丰富城市规划工作内容。

同时,应对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过程加以控制,处理好其中细节问题,为该理论潜在应用价值提升打下基础,满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规划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1.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以及净水,在环境需要时,将储存的水资源合理释放。

海绵城市主要强调的是“缓排缓放”以及“源头分散”规划理念,是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海绵城市的建设就是构建影响较低的雨水开发系统,主要的技术途径为:渗水、滞水、蓄水、净水、用水以及排水等多种技术途径,这些技术途径有效实现城市中良性的水文循环系统,有效实现对径流雨水是渗透、净化、排放以及利用功能,逐渐恢复城市水系统“海绵”功能。

在传统城市建设中,对雨水的治理只是通过管渠、泵站等设施来进行雨水径流排放,基本形式为快速排除雨水或者是在末端集中的形式。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水资源匮乏、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频发、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

为从源头解决这些日益严重的问题,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美化城市景观环境,国家官方文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科学理念,从此“海绵城市”理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在对海绵城市理论梳理的基础上,以具体案例阐述该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引言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资源的浪费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公民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加强。

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致使城市中面临着水资源污染以及发生的内涝等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较为严峻,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制约。

因此,为了从源头上使径流污染、内涝等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家提出了关于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即“海绵城市”,倡导城市建立雨水开发系统。

1海绵城市理论基本概述海绵城市理论起源于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明显体现在城市降水的较低利用率与浪费问题方面。

从实质上看,海绵城市归属范畴应在于城市规划建设与其自身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立足于城市生态环境和相应设施的有效运用,有效建设或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生态设施,将城市的水文特征等逐渐改变,使其在园林、绿地等生态设施的支持下,将缓释、吸收以及利用等方面功能有效发挥出来。

海绵城市理论经过长期的演变,世界各地在城市水循环以及河道系统方面,相继进行了以发挥城市海绵功效为主要特点的实践行为,并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出相应的理论。

例如,在城市不同的旱涝时期,怎样提升其储藏、调配以及吸收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相继归纳形成了可持续排水、水敏感城市设计以及低影响开发等多种通过降水循环而影响城市水文特征的相关理论。

从实质上看,这些理论都可以归属于以加强利用自然降水为目的的海绵城市设计方式和理念。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探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本文从海绵城市理论出发,阐述了城市规划应用海绵城市理论的必要性,就如何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给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标签: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应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正在面临着的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水资源用量非常大,但是城市规划不当与人们环保意识不高导致我国水资源逐渐减少。

海绵城市理论能够收集雨水和生活用水,通过自然过滤,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与积蓄,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水资源紧张的情况,因此对于它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 海绵城市理论海绵城市旨在城市中通过渗透、调蓄、净化、排放等方式,实施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实现城市的良性水循环。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在从源头到末端的所有环节中建立、使用雨水控制系统。

与传统的雨水利用方式不同,海绵城市更强调自然吸纳雨水、存蓄雨水、渗透雨水与净化雨水。

海绵城市理念其实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理念,并且以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最优管理措施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海绵城市不仅能够实现水质的生态可持续,还能够对降低雨水径流量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

此外,海绵城市还具有应对能力较强的优点,对于不断变化的环境适应性较强,能够很好地保障城市的发展。

2 建设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未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城镇化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将人工措施与自然途径相结合,遵循了生态优先的原则。

建设海绵城市,要注意自然存积、自然净化、自然滲透等功能的建设,要以保证城市排水防涝安全为前提,以城市区域内雨水的积存、渗透、净化等作用的最大化为出发点,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统筹自然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系统性,提高包括给水、排水在内的每个水循环利用环节安排的合理性,综合考量其复杂性与长期性。

3 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3.1城市水资源紧缺用水量大、用水时间集中、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是城市用水的几大难题。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研究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研究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研究摘要:海绵城市的建设对城市水体状况存在很大的影响,然而如何将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到城市规划的实践中仍然有待研究。

“海绵城市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

对此,本文围绕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实践构想我国在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近年来中国的洪涝灾害频繁,造成许多严重的水问题。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建立一个完善的水治理系统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笔者就这一问题,对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内涵进行了整理,对其应用的原则进行了总结,对其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

1 海绵城市理论与内涵海绵城市指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它是从雨洪综合管理角度出发描述的,其内涵是:城市如海绵一般,拥有净化、吸纳以及利用雨水等功能,通过“渗”、“滞”、“净”、“排”等途径对城市用水实现良性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理论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循环利用雨水资源、防治水体污染、修复生态环境,这与粗暴地开发土地,运用破坏自然平衡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模式是不同的。

海绵城市理论讲究可持续发展,与土地的利用以及城市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结合在一起即形成一个绿色雨水管理模式。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LID被认作必不可少的指导思想,可以有效地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沉着地应对严重的气候变化、大力地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原则建设海绵城市实际上是解决城市水体问题的系统工程,利用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得城市水问题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

若想将海绵城市的理念应用到城市规划中,就需要注意一些原则。

首先,应该注重规划引领。

目前阶段我国关于雨水管理的法律还不完善,管理体系也比较薄弱,想要完成建设目标就必须得制定相应的规定。

比如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并设计出其相对应的降雨量目标,制定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战略目标以及相应对策并严格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4)36-0005-03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收稿日期:2014-10-11作者简介:王国荣(1968-),男,高级工程师;李正兆(1983-),男,工程师;张文中(1968-),男,高级工程师王国荣1李正兆2张文中2(1.常州市规划局,江苏常州213002;2.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常州213002)摘要: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及实现途径,并以常州为例,提出了平原水网城市重点控制指标,总结了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等城市空间推行低影响开发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湿地,广场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突出共性问题日益严重[1]。

为从源头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提倡构建低影响开发(LID )雨水系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2]。

海绵城市强调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常州地处长三角腹地,北枕长江、南临太湖,境内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但水流滞缓,水环境容量有限。

常州境内雨量充沛,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66mm ,汛期6月 9月雨量约占年降水量的60%。

城市化建设及经济发展使常州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汛期内涝问题严峻,2011年 2012年连续3次强降雨造成城区多处受涝[3]。

因此结合常州实际,提出推行海绵城市建设,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策略,以指导常州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中低影响开发内容的落实和城市相关项目开发建设,为常州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海绵城市1.1海绵城市理念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2]。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

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

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1.2海绵城市建设途径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等三个方面[2]。

首先应保护现有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对城市建设中已遭到破坏的,应采用生态手段尽可能恢复,提升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其次通过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绿色街道、生态湿地、透水铺装、雨水调蓄池等低影响技术措施[4],强化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2控制指标分析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等[2]。

常州作为平原水网城市,应侧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目标,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可以通过径流污染和径流峰值控制来体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1)常州水资源丰富,河网间距在1.2km 2.0km 之间,现状河网布局、排涝设施规模基本满足排涝要求;2)已建雨水管道的设计标准普遍采用1年一遇暴雨重现期,部分老城区管道标准更低,城市管网排水压力较大,应通过削峰提升防涝能力;3)常州河道水流滞缓,水环境容量较低,现状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16.9%,而百姓对水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控制降雨径流污染,可有效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雨水资源化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重要内容之一。

江苏省要求在全省强制推行绿色建筑[5],雨洪控制利用是构建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内容;另外,常州城市供水从远离主城区的长江引水,如市政绿化、景观用水等杂用水,就近采用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可极大减轻城市供水压力。

因此,应根据水资源平衡分析,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分区域确定雨水资源化利用控制目标。

3实施策略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等城市空间是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载体。

3.1水系湿地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

常州主城区现状水面率达5.14%(不含村庄沟塘、鱼塘、独立塘、公园和景观水面)[6],并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m 50m 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

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

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常州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

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

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3.2绿地广场常州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5·第40卷第36期2014年12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ol.40No.36Dec.2014DOI:10.13719/14-1279/tu.2014.36.00340%以上(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m 2[7]。

应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超标暴雨的临时滞纳空间。

常州现状公园、广场、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较少,对区域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径流污染控制作用甚微。

为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在常州皇粮浜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了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城市广场等活动场地,一般面积较大、硬化程度较高,应大力推行透水路面(见图1),同时可利用广场地下空间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储存下渗雨水,就近用于绿化浇洒等。

图1透水路面结构示意图a )透水砖铺装b )透水沥青铺装透水砖透水找平层透水垫层基层多孔沥青滤层蓄水层原土壤3.3城市道路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8]。

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 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

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溢流排放。

采用透水路面,强化雨水入渗,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

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 树池形式。

常州正开展龙汇路、德润路等道路低影响开发示范工程建设,借此为低影响开发道路的全面推广积累经验。

低影响开发道路横断面示意图见图2。

图2低影响开发道路横断面示意图[8]透水铺装人行道孔口道牙雨水口LID 树池路侧带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侧带绿化带绿化带绿化带3.4地块内部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即是采用小规模源头分散措施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是在地块内推广低影响开发。

适用于地块内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如图3所示)等。

常州朗诗国际花园、北港生态小区等小区进行了雨水综合利用尝试,但仍采用传统的加药处理工艺,初期弃流雨水直排河道,既不节能,也不能有效控制径流污染。

应改变传统思路,根据常州水环境特征及河道水质控制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提升雨水利用率。

对于已建地块,尤其是排水管道标准较低、内涝风险较高的老小区和城中村,根据实施条件,有选择地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内涝防范能力。

4保障措施4.1加强前期研究图3雨水花坛结构示意图建筑物外墙雨落管W人工土或天然土排水管散水H 1绿地H 2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应根据常州自然条件、排水现状、水环境质量等,开展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雨水控制和利用专项规划研究,尤其是针对常州河网分布、地下水埋深、土壤渗透性等存在的区域差异,应分区域明确控制指标体系及控制目标,并分析各区域低影响开发措施的适用性。

4.2强化规划管理城市总体规划和水系、绿地、排水防涝、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中,应落实低影响开发的具体要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明确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并将低影响开发相关控制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

规划部门应加强监管,对控制指标不达标,配套低影响开发设施未落实的项目,不予办理核实手续。

4.3统筹工程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众多部门,应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落实。

4.4强化管理维护低影响开发设施效益的发挥,受制于后期的管理维护。

公共项目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由城市道路、排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监管;其他低影响开发设施,由权属单位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

5结语为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促进常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分析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实现途径;结合常州实际,提出了重点控制指标;就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等城市空间,探讨了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最后提出保障措施。

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刚刚起步,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同抓共管,需要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1]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模型研究及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2010,26(18):50-54.[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S ].[3]王国荣,杨宇栋.城市内涝地区改造对策研究———以常州为例[J ].江苏城市规划,2014(2):33-36.[4]李爽,邢国平,刘洪海,等.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天津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应用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2):147-150.[5]苏政办发[2013]10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Z ].[6]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2013年常州城区水面率统计报告[R].2014.[7]常州市规划设计院.常州“生态绿城”建设规划[R].2013.·6·第40卷第36期2014年12月山西建筑文章编号:1009-6825(2014)36-0007-03建筑文脉的传承与风格的演化收稿日期:2014-10-15作者简介:李菲(1988-),女,硕士,助理工程师李菲(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21)摘要:简要论述了建筑文脉和地方建筑风格的理论,并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青岛建筑风格的演化过程,结合具体的案例探讨了在尊重建筑文脉的前提下,将地方建筑风格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尝试在立面形态、空间组织、景观结构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方法的探求,力图寻找出在当代建筑设计对建筑文脉进行传承和对建筑风格进行演化的新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