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运算+课程设计报告
集合的运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3.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编程语言:Python3.83. 集合运算库:Python内置的set模块三、实验内容1. 集合的定义与创建2.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3. 集合运算的实际应用四、实验步骤1. 集合的定义与创建(1)定义集合:集合是由若干个元素组成的无序、互不相同的集合。
(2)创建集合:使用花括号{}或set()函数创建集合。
```python# 使用花括号创建集合set1 = {1, 2, 3, 4, 5}# 使用set()函数创建集合set2 = set([1, 2, 3, 4, 5])```2. 集合的基本运算(1)并集(union):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python# 计算set1和set2的并集union_set = set1.union(set2)print(union_set) # 输出:{1, 2, 3, 4, 5}```(2)交集(intersection):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python# 计算set1和set2的交集intersection_set = set1.intersection(set2)print(intersection_set) # 输出:{1, 2, 3, 4, 5}```(3)差集(difference):一个集合中存在,另一个集合中不存在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python# 计算set1和set2的差集difference_set = set1.difference(set2)print(difference_set) # 输出:{5}```(4)补集(symmetric_difference):两个集合中不同时存在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2、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9-10例4、例5)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9-10例6、例7)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补集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解:
,则 且
于是,
1,3,5,7
反思点评:当集合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可以利用韦恩图帮助我们理清关系,探索结果.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最后一种运算——补集,类比实数的运算,可以看到其实补集运算相当于集合之间的减法,补集 的结果需取决于两个集合:全集 和集合 ,补集的元素特征是: 且 .
集合的基本运算(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全集、补集的含义,能求集合的补集.
2.体会使用自然语言、韦恩图和符号语言表达集合的补集,并在具体问题中使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解决问题,体会数学语言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3.通过集合语言的使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数学抽象经验.
教学重点:补集的定义理解和符号语言表达.
解: ,
于是, ,
,
,
.
例2.设全集 , , ,求 , .
解: ,
例3.已知集合 , ,求 , , , .
解: ,则
,则
,
则
,
则
反思点评:对于连续数集的运算,可以运用数轴帮助我们增强直观性.
例4.图中 是全集, 是 的两个子集,用阴影表示:
(1) ; (2)
反思:由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你能发现两者的关系吗?由此,你还能猜出来相对应的另一个结论吗?
在求解集合的运算时,如果遇到连续数集可以运用数轴增强直观性.如果集合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可以运用韦恩图的表示方法,更利于理清关系,求得结果.
教科书13页1、2
课后练习题.
1.全集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 .
像上面引例中,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全集分别是 和 .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概念,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2.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正确进行集合运算。
3. 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在数学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集合运算过程,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集合运算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认识到集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高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数学学科的基础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合的基本运算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特点分析: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该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尚需提高。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但学习自觉性有待加强。
教学要求: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例子,讲解集合运算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复习:回顾集合的定义、元素的性质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并集的定义与运算:介绍并集的概念,讲解如何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包括图形表示和符号表示。
3. 交集的定义与运算:阐述交集的含义,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集合的交集运算。
4. 差集的定义与运算:解释差集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两个集合的差集。
5. 补集的定义与运算:引入补集的概念,讨论在全集给定的情况下如何找到集合的补集。
6. 集合运算的性质:总结并讲解集合运算的基本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7. 集合运算的应用:通过实际例题,展示集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2: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材分析集合的基本运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对象,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 理解全集和补集的含义,能求给定集合的补集;3.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数学学科素养1.数学抽象:并集、交集、全集、补集含义的理解;2.逻辑推理: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的推导;3.数学运算: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及补集,已知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求参数(参数的范围);4.数据分析:通过并集、交集及补集的性质列不等式组,此过程中重点关注端点是否含“=”及∅问题;5.数学建模:用集合思想对实际生活中的对象进行判断与归类.教学重难点重点:1.交集、并集定义的三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及交集、并集的区别与联系;2全集与补集的定义.难点:利用交集并集补集含义和Venn图解决一些与集合的运算有关的问题.课前准备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实数有加、减、乘、除等运算.集合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算.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阅读课本,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 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是什么?它们具有哪些性质?2.怎样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并集和交集?3.全集与补集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用Venn图表示给定集合的补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三、新知探究(一)知识整理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A,且x∈B}.Venn图表示:3.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4.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 U A,即:C U A={x|x∈U,且x∉A}.补集的Venn图表示(二)知识扩展根据集合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到哪些结论?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过程.结论:1.A∩B⊆A,A∩B⊆B,A∩A=A,A∩∅=∅,A∩B=B∩A.2.A⊆A∪B,B⊆A∪B,A∪A=A,A∪∅=A,A∪B=B∪A.3.(C U A)∪A=U,(CUA)∩A=∅.4.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5.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四、典例分析、举一反三题型一集合的交集运算、并集运算与补集运算例1 (单一运算)1.求下列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1) A={1,2,3,4,5},B={-1,0,1,2,3};(2) A={x|x+1>0},B={x|-2<x<2};2.设集合U={1,2,3,4,5,6},M={1,2,4},则∁UM=()A.U B.{1,3,5} C.{3,5,6} D.{2,4,6}【答案】见解析【解析】1.(1)如图所示,A∪B={-1,0,1,2,3,4,5},A∩B={1,2,3}.(2)由题意知A={x|x>-1},用数轴表示集合A和B,如图所示,则数轴上方所有“线”下面的实数组成了A∪B,故A∪B={x|x>-2},数轴上方“双线”(即公共部分)下面的实数组成了A∩B,故A∩B={x|-1<x<2}.2.因为U={1,2,3,4,5,6},M={1,2,4},由补集的定义,可知∁U M={3,5,6}.故选C.解题技巧:(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及补集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对于用列举法给出的集合,则依据并集、交集的含义,可直接观察或借助于Venn图写出结果.2.数形结合法: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首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其次将两个集合化为最简形式;对于连续的数集常借助于数轴写出结果,此时要注意数轴上方所有“线”下面的实数组成了并集,数轴上方“双线”(即公共部分)下面的实数组成了交集,此时要注意当端点不在集合中时,应用空心点表示.跟踪训练一1. 若集合A={x|1≤x≤3,x∈N},B={x|x≤2,x∈N},则A∩B=()A. {3}B. {x|x≥1}C. {2,3}D. {1,2}2.若集合A={x|x>1},B={x|-2<x<2},则A∪B等于()A.{x|x>-2} B.{x|x>-1}C.{x|-2<x<-1} D.{x|-1<x<2}3.设全集U=R,集合A={x|2<x≤5},则∁U A=________.【答案】1. D 2.A 3.{x|x≤2或x>5}例2 (混合运算)(1)设集合A={1,2,6},B={2,4},C={x∈R|-1≤x≤5},则(A∪B)∩C=()A.{2}B.{1,2,4}C.{1,2,4,6} D.{x∈R|-1≤x≤5}(2)设全集为R,A={x|3≤x<7},B={x|2<x<10},则∁R(A∪B)=________,(∁R A)∩B=________. 【答案】(1)B(2){x|x≤2,或x≥10}{x|2<x<3,或7≤x<10}【解析】(1)A∪B={1,2,4,6},又C={x∈R|-1≤x≤5},则(A∪B)∩C={1,2,4}.(2)把全集R和集合A、B在数轴上表示如下:由图知,A∪B={x|2<x<10},∴∁R(A∪B)={x|x≤2,或x≥10}.∵∁R A={x|x<3,或x≥7},∴(∁R A)∩B={x|2<x<3,或7≤x<10}.跟踪训练二1.已知集合A、B均为全集U={1,2,3,4}的子集,且∁U(A∪B)={4},B={1,2},则A∩∁U B 等于()A.{3} B.{4} C.{3,4} D.Ø2.设集合S={x|x>-2},T={x|-4≤x≤1},则(∁R S)∪T等于()A.{x|-2<x≤1}B.{x|x≤-4}C.{x|x≤1}D.{x|x≥1}【答案】1. A 2. C题型二已知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例3 (由并集、交集求参数的值)已知M={1,2,a2−3a−1},N={-1,a,3},M∩N={3},求实数a的值.解:∵M∩N={3},∴3∈M;∴a2−3a−1=3,即a2−3a−4=0,,解得a=-1或4.当a=-1时,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当a=4时,M={1,2,3},N={-1,3,4},符合题意.∴a=4.例4(由并集、交集的定义求参数的范围)设集合A={x|-1<x<a},B={x|1<x<3}且A∪B={x|-1<x<3},求a的取值范围.解:如图所示,由A∪B={x|-1<x<3}知,1<a≤3.例5(由交集、并集的性质求参数的范围)已知集合A={x|-3<x≤4},集合B={x|k+1≤x≤2k-1},且A∪B=A,试求k的取值范围.解:∵A∪B=A,∴B⊆A,①当B=Ø时,k+1>2k-1,∴k<2.②当B ≠Ø,则根据题意如图所示:根据数轴可得⎩⎪⎨⎪⎧ k +1≤2k -1,-3<k +1,2k -1≤4,解得2≤k ≤52. 综合①②可得k 的取值范围为⎩⎨⎧⎭⎬⎫k ⎪⎪k ≤52. 变式. [变条件]把例5题中的条件“A ∪B =A ”换为“A ∩B =A ”,求k 的取值范围. 解:∵A ∩B =A ,∴A ⊆B .又A ={x |-3<x ≤4},B ={x |k +1≤x ≤2k -1},可知B ≠Ø.由数轴可知⎩⎪⎨⎪⎧k +1≤-3,2k -1≥4,解得k ∈Ø, 即当A ∩B =A 时,k 不存在.解题技巧:(由集合交集、并集的性质解题的方法)当利用交集和并集的性质解题时,常借助于交集、并集的定义将其转化为集合间的关系去求解,如A ∩B =A ⇔A ⊆B ,A ∪B =A ⇔B ⊆A 等.当题设中隐含有空集参与的集合关系时,其特殊性很容易被忽视,从而引发解题失误跟踪训练三1.已知集合A ={x |0≤x ≤4},集合B ={x |m +1≤x ≤1-m },且A ∪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A ∪B =A ,∴B ⊆A .∵A ={x |0≤x ≤4}≠⌀,∴B =⌀或B ≠⌀.当B =⌀时,有m +1>1-m ,解得m >0.当B ≠⌀时,用数轴表示集合A 和B ,如图所示,∵B ⊆A ,∴{m +1≤1-m ,0≤m +1,1-m ≤4,解得-1≤m ≤0.检验知m =-1,m =0符合题意.综上所得,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0或-1≤m ≤0,即m ≥-1. 变式:[变条件]将本例中“A ∪B =A ”改为“A ∩B =A ”,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A ∩B =A ,∴A ⊆B .如图,∴{m +1≤1-m ,m +1≤0,1-m ≥4,解得m ≤-3.检验知m =-3符合题意.故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m ≤-3.五、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及解题技巧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课本习题1.3.教学反思在本节利用集合关系求参的过程,依然可以让理解能力比较弱的同学可让其采取“里实外空,‘==’取不到”的方法做题.。
集合的运算教案
集合的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掌握集合的概念、运算与性质。
二、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和补集的运算。
三、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材、黑板、粉笔、电脑、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相关知识的预习与复习。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运用集合的运算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
Step 2: 提出问题和讨论教师以组织情境问题的形式,提出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和补集的运算问题,并通过讨论来引出相应的概念和性质。
Step 3: 讲解集合的交集运算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交集运算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Step 4: 讲解集合的并集运算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并集运算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Step 5: 讲解集合的差集运算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差集运算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Step 6: 讲解集合的补集运算教师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补集运算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Step 7: 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问题,并进行相关的练习。
Step 8: 总结与小结教师对集合的运算进行总结,并进行相关的小结。
六、课后作业留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问题,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七、教学反思通过运用实际问题引入集合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示例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与性质。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帮助学生将集合的运算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及时总结和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集合的加减法教案
集合的加减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基本运算法则。
2. 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加法运算。
3. 集合的减法运算。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集合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集合吗?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2. 研究:介绍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 解释:集合是由一些元素构成的整体,可以用大括号{}表示。
- 示例:{1, 2, 3} 表示一个包含元素1、2、3的集合。
3. 研究:集合的加法运算。
- 解释:将两个集合合并成一个新的集合,不包含重复元素。
- 示例:{1, 2} ∪ {2, 3} = {1, 2, 3}4. 研究:集合的减法运算。
- 解释:从一个集合中去掉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得到一个新的集合。
- 示例:{1, 2, 3} - {2, 3} = {1}5. 练:让学生完成一些集合的加减法运算题目。
- 题目示例:计算 {1, 2, 3} ∪ {3, 4},{1, 2, 3} - {2, 3} 等。
6. 检查:教师检查学生的练结果,并对错题进行讲解。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其他运算,如交集、补集等,并进行简要介绍。
四、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对学生练的评分,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集合的加减法运算。
2. 学生可以通过解答问题、完成题目等形式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练题纸注:此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及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规律。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集合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集合的图形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基本运算,引发学生对交集、并集、补集的兴趣。
二、集合的交集(10分钟)1. 介绍交集的定义: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交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交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交集。
三、集合的并集(10分钟)1. 介绍并集的定义:两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并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并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并集。
四、集合的补集(10分钟)1. 介绍补集的定义: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即全集中不属于该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补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补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补集。
五、集合的基本运算练习(15分钟)1. 给出一些集合,让学生运用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求出相应的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验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示例,直观地理解集合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集合的运算性质(10分钟)1. 介绍集合的运算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通过示例讲解和图形表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
集合的运算教案
集合的运算教案教案标题: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与符号表示;2. 学习常见的集合运算: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3. 掌握集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和规则;4. 能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与资源:1. 教材:《数学》教科书或其他相关教材;2. PowerPoint或白板、黑板等;3. 集合图示;4. 相关练习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集合图示引出集合的概念;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定义和特点。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解释集合的符号表示和集合元素的表示方式;2. 示范如何用集合表示事物的分类和归类;3. 介绍集合运算的概念和种类,并详细解释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含义。
三、运算规则与计算方法(15分钟)1. 针对每种集合运算,分别讲解其规则和计算方法;2.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进行集合运算,强调计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进行集合运算的练习;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及时纠正错误;3. 收集同学们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析。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 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设计集合运算的应用场景;3.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讨论。
六、总结与板书(5分钟)1. 总结集合运算的内容和要点;2. 整理概括集合运算的规则和计算方法;3. 写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复习要求。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和思维拓展题的完成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3. 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评价。
高中数学集合的运算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的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3. 能够应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集合的运算规则的掌握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
2. 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基本概念。
3. 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4. 练习与应用:通过例题演练,让学生灵活应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归纳:总结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五、教学资源
1. 课件、深化练习题、学习笔记等教学资源。
2. 教师准备范例题和解析,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评估
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集合概念和运算的掌握程度。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提高解题能力。
七、教学反思
1.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上为高中数学集合的运算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C课程设计集合的基本运算
C 课程设计集合的基本运算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理解这些运算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给定的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基本运算,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集合的并集:学生需要理解并集的定义,掌握并集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并集解决实际问题。
2.集合的交集:学生需要理解交集的定义,掌握交集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交集解决实际问题。
3.集合的补集:学生需要理解补集的定义,掌握补集的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补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将通过对集合的基本运算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教师将通过给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我们将使用《数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2.参考书:我们将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多媒体资料:我们将制作一些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集合的基本运算。
4.实验设备:我们将准备一些实验设备,如白板、黑板等,以便进行演示和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我们将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等,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集合的运算课程设计报告
集合的运算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2. 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和对称差集的运算规则;3. 能够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集合的包含关系、集合的等价关系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集合表示法准确地描述问题中的集合;2. 能够熟练地进行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和对称差集的运算;3. 能够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集合概念的兴趣,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考习惯,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本课程针对年级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集合运算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集合的定义与性质-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2. 集合的运算规则- 交集的定义与性质- 并集的定义与性质- 差集的定义与性质- 对称差集的定义与性质3. 集合运算的应用- 集合包含关系- 集合等价关系- 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第二课时:交集、并集的定义与性质- 第三课时:差集、对称差集的定义与性质- 第四课时:集合运算的应用及综合练习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学会运用集合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逐步展开,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集合运算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以及运算规则。
人教版高中必修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与目的1. 课程背景集合运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基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设计针对高中数学必修课程内容中的集合基本运算进行讲解。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集合的并、交、补、差等基本运算,并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运算,提高数学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
2.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 - 理解集合概念,掌握集合定义; - 掌握集合的并、交、补、差等基本运算; - 通过例题和练习,训练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课程安排1. 第一部分: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元素和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分类2. 第二部分:集合的基本运算与性质•并集及其性质•交集及其性质•补集及其性质•差集及其性质3. 第三部分:集合运算的应用•判定两个集合是否相等•判定两个集合是否有交集•判定一个元素是否属于一个集合三、教学策略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讲解和例题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课堂实际操作来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2.提倡学生之间之间进行课堂互动,在小组中合作解决问题;3.通过习题训练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做到学而不厌、思而不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和运算规律。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规律;•集合运算的应用。
3. 解决方法•通过多个例题和练习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规律;•鼓励自学和课外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及方法1. 教学评价本课程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评价: - 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理解程度、掌握情况、运用能力等; -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听讲、讨论、问题解答等; - 习题的完成情况,包括书面练习和课堂练习。
2. 教学评价方法本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包括: - 个人笔记和提问记录; - 课堂小组讨论记录; - 习题完成情况评估; - 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估。
人教版高中必修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必修11.1.3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一、背景介绍高中数学集合的基本运算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之一,其基本运算包括交、并、差和补集四种。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必修内容之一,并且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在进行这一部分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数字实例化分析,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能够运用基本的公式进行运算。
二、教学目标1.学会用符号表示集合;2.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交、并、差、补集;3.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的运算规则;4.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5.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1.集合的概念与符号;2.集合的基本运算:交、并、差、补集;3.集合的基本运算的运算规则;4.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教师板书等方式,传授集合基本运算的概念、符号表示、运算法则等内容。
2.互动法通过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法安排合适的小组作业、课堂练习、真实问题探究等形式,注重通过实践达到学生知识巩固、技能提高的目的。
3.3 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1.引入概念:“集合是由一些互不相同的元素组成的整体”2.引入符号表示:“{}”表示集合,用逗号隔开其中的元素第二步:学习集合基本运算交、并、差和补集1.交集:定义和符号表示,“A∩B”表示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2.并集:定义和符号表示,“A∪B”表示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3.差集:定义和符号表示,“A-B”表示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4.补集:定义和符号表示,“A’”表示集合A的补集。
第三步:学习集合的基本运算法则1.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合律2.德摩根定理第四步: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基本运算的应用。
四、实践操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操作方式如下:1.课堂讲解和板书2.分组和小组讨论3.问题课堂练习4.实际问题探究五、课堂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评估,可以采用考试或其他方式进行评估。
集合交并差运算课程设计
集合交并差运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集合交、并、差运算的基本定义,掌握相关的数学符号和术语;2. 能够运用集合交、并、差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模型;3. 了解集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其与日常生活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技能目标:1. 能够准确地使用集合交、并、差运算进行数学表达和计算;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3. 学会运用集合运算辅助解题,提高解题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的是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基本的集合概念。
通过对集合交、并、差运算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高运用集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复习:回顾集合的定义、元素的特征、集合的表示方法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2. 集合交、并、差运算的定义及性质:- 交集的定义与性质- 并集的定义与性质- 差集的定义与性质- 教材章节:第二章 集合的运算3. 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示例题目的解析与练习- 生活实例的引入与解决- 教材章节:第二章 集合的运算4. 集合运算的综合运用:- 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与技巧- 解题策略的培养与训练- 教材章节:第二章 集合的运算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安排,先复习集合的基本概念,再引入交、并、差运算的定义和性质,接着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进行集合运算的综合运用。
课程设计集合的
课程设计集合的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理解并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集合的关系等;掌握集合的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对给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集合的运算进行求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集合的知识,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介绍集合、元素、集合的关系等。
2.第二章: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3.第三章:集合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
具体安排如下:1.讲授法:用于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集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集合论导论》2.参考书:《集合论基础》3.多媒体资料:PPT课件、教学视频等。
4.实验设备:计算器、白板等。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具体安排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定期的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将遵循以下原则,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保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及其性质;2. 使学生能够运用韦恩图展示集合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3. 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在兴趣班报名、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韦恩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倾听、表达和尊重他人意见;3. 使学生认识到集合运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但需加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讨论,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集合的基本运算为主题,包括以下几部分:1. 集合的基本概念复习:回顾集合的定义、元素的性质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为学习集合运算打下基础。
2. 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并集的定义及性质;- 交集的定义及性质;- 并集与交集的运算法则;- 韦恩图表示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3. 集合的差集与补集:- 差集的定义及性质;- 补集的定义及性质;- 差集与补集的运算法则;- 韦恩图表示集合的差集与补集。
4. 集合运算的应用:- 利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兴趣班报名、活动组织等;- 分析生活中的集合运算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报告题目:集合的运算专业:网络工程班级:15(1)**:**指导教师:代美丽成绩:计算机学院2016年4月22日目录一、需求分析 (II)1、程序的实现 (1)(1)功能 (1)(2)实施 (1)2、设计的要求 (1)二、概要设计 (1)1、问题分析 (1)2、模块结构 (2)(1)结构分析 (2)(2)结构分析图 (2)三、详细设计 (3)1、解题思路 (3)(1)数据结构设计 (3)(2)逻辑结构存储结构 (3)2、算法设计 (3)四、调试分析和测试结果 (4)1、模块分析 (4)(1)定义单链表结点类型 (4)(2)运用尾插法建立单链表 (4)(3)建立有序链表 (5)2、结果分析 (5)五、总结 (6)1、解决的问题 (6)(1)集合的运算算法 (6)(2)解决方式 (7)2、心得体会 (7)六、参考文献(资料不得少于5篇) (7)七、致谢 (7)八、附录(含程序源码) (8)一、需求分析1、程序的实现(1)功能使用链表来表示集合,完成集合的合并,求交集等操作。
(2)实施1)初步完成总体设计,搭好框架,确定函数个数;2)完成最低要求;3)继续完成进一步要求。
2、设计的要求(1)界面友好,函数功能要划分好;(2)总体设计应画流程图;(3)程序要加必要的注释;(4)要提供程序测试方案;(5)程序要经得起测试,宁可功能少一些,也要能运行起来,不能运行的程序是没有价值的。
二、概要设计1、问题分析该问题主要实现以下功能:(1)利用尾插法建立单链表;(2)对于输入的链表进行有序排列(3)删除有序链表中不符合要求的元素(4)调用函数对单链表进行交、并运算并输出2、模块结构(1)结构分析程序以用户和计算机的对话方式执行,即在计算及终端显示提示信息之后,由用户在键盘输入演示程序中规定的运算命令;相应的输入数据(过滤输入中的非法字符)和运算结果闲时间在其后。
系统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分别是:1)单链表的建立2)单链表的有序排列3)删除单链表中不符合条件的元素4)集合交集5)集合并集6)单链表输出7)主函数(2)结构分析图三、详细设计1、解题思路(1)数据结构设计创建三个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用来存储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和最终的结果,为实现集合的交、并运算功能,应以有序链表表示集合。
为此,需要两个抽象数据类型:有序表和集合。
(2)逻辑结构存储结构逻辑结构:创造一个带结点的单链表包括(头结点L、结点若干、尾结点);单链表中每个结点包括(*next表示指针data表示域)2、算法设计程序执行的命令包括:(1)定义单链表结点类型typedef struct LNode(2)运用尾插法建立单链表void CreatListR(LinkList *&L,ElemTypea[],int n)(3)创建头结点,为头结点分配空间(4)创建新结点(5)建立有序链表void Sort(LinkList *&head)(6)将两个集合的元素进行比较 while语句(7)删除有序链表中的重复元素void shanchu(LinkList *&head)(8)求交集 void jiao(struct Lnode **L1,struct Lnode **L2,structLnode **L3)(9)求并集 void bing(struct Lnode ** L1,struct Lnode **L2,struct Lnode **L3)(10)输出单链表void Display(LinkList *L)四、调试分析和测试结果1、模块分析(1)定义单链表结点类型typedef struct LNode{ ElemType data;struct LNode *next;} LinkList;(2)运用尾插法建立单链表void CreatListR(LinkList*&L,ElemType a[],int n){ LinkList *s,*r;int I;L=( 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 //创建并为头结点分配空间L->next=NULL;r=L;for(i=0;i<n;i++){ s=( 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 //创建新结点s->data=a[i];r->next=s;r=s;}r->next=NULL; //尾结点指向空(3)建立有序链表void Sort(LinkList *&head){ LinkList *p=head->next,*q,*r; if(p!=NULL){ r=p->next;p->next=NULL; p=r;while(p!=NULL)//后续元素与第一个元素进行比较{ r=p->next; q=head;while(q->next!=NULL&&q->next->data<p->data)q=q->next; p->next=q->next; q->next=p;p=r; }}}2、结果分析选择数字1,进行排序输出;选择数字2,输出集合1与集合2的交集;选择数字3,输出集合1与集合2的并集。
可以看出,该程序成功是实现了集合的排序和两个集合的交集运算,而两个集合的并集运算显然还存在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与操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程序的运行,尽量做到零问题出现。
五、总结1、解决的问题(1)集合的运算算法由于对集合的两种运算的算法推敲不足,在链表类型及其尾指针的设置时出现错误,导致程序低效。
刚开始时曾忽略了一些变量参数的标识”&”,使调试程序浪费时间不少。
今后应重视确定参数的变量和赋值属性的区分和标识。
(2)解决方式开始时输入集合后,程序只能进行一次运算,后来加入switch语句,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本程序的模块划分比较合理,且尽可能的将指针的操作封装在节点和链表的两个模块中,致使集合模块的调试比较顺利。
2、心得体会通过实践才发现程序设计的掌握直接关系到上机实验效果。
对各个知识点的熟练掌握是在课程中理解理论算法和完成上机实验的重要保证。
本课程设计采用数据抽象的程序设计方案,将程序化分为四个层次结构,使得设计时思路清晰,实现时调试顺利,各模块具有较好的可用性,确实得到了一次良好的程序设计训练。
六、参考文献(资料不得少于5篇)[1]催俊凯。
计算机软件基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7[2]唐发根。
数据结构教程(第二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5.[3]严尉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4]谭浩强。
C程序设计(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5]李建学,李光元,吴春芳。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案例精编(用C/C++描述)。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6]王宏生,宋继红。
数据结构。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七、致谢感谢辅导我们的老师在这个学期细心耐心的指导我们的基础课学习,为我们的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代老师给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我能够使程序正常运行且实现实验的要求。
八、附录(含程序源码)#include <iostream>#include <malloc.h>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char ElemType;typedef struct LNode//定义单链表结点类型{ ElemType data;struct LNode *next;}LinkList;void CreatListR(LinkList *&L,ElemType a[],int n) //运用尾插法建立单链表{ LinkList *s,*r;int i;L=(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 //创建头结点,为头结点分配空间L->next=NULL;r=L; //r先指向头结点后指向尾结点,开始时指针指向头结点for(i=0;i<n;i++){ s=(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创建新结点s->data=a[i];r->next=s;r=s;}r->next=NULL;//尾结点指向空}void Sort(LinkList *&head)//建立有序链表{ LinkList *p=head->next,*q,*r;if(p!=NULL)p->next=NULL;p=r;while(p!=NULL)//后续元素与第一个元素进行比较{ r=p->next;q=head;while(q->next!=NULL&&q->next->data<p->data)q=q->next;p->next=q->next;q->next=p;p=r;}}}void shanchu(LinkList *&head)//删除有序链表中重复的元素及非小写字母的元素{ LinkList *p=head->next,*r=head,*q,*f;while(p->next){ if(p->data==p->next->data||((p->next->data>'z')||(p->next->data<'a'))){ q=p->next;p->next=q->next;free(q);}elsep=p->next;}if(r->next->data>'z'||r->next->data<'a'){ f=r->next;r->next=f->next;}}void bing(LinkList * ha,LinkList * hb,LinkList * hc)//求并集hc { LinkList * pa,* pb,* pc;pa=ha->next;while(pa!=NULL){ pc=(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pc->data=pa->data;pc->next=hc->next;hc->next=pc;pa=pa->next;}pb=hb->next;while(pb!=NULL){ pa=ha->next;while((pa!=NULL)&&(pa->data!=pb->data))pa=pa->next;if(pa==NULL){ pc=(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pc->data=pb->data;pc->next=hc->next;hc->next=pc;}pb=pb->next;}}void jiao(LinkList *ha,LinkList *hb,LinkList *&hc)//求交集hc { LinkList *pa=ha->next,*pb,*s,*tc;hc=(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定义hc的头结点tc=hc;while(pa){ pb=hb->next;while(pb&&pb->data<pa->data)pb=pb->next;if(pb&&pb->data==pa->data){ s=(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s->data=pa->data;tc->next=s;tc=s;}pa=pa->next;}tc->next=NULL;}void cha(LinkList *ha,LinkList *hb,LinkList *&hc)//求差集hc { LinkList *pa=ha->next,*pb,*s,*tc;hc=(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定义hc的头结点tc=hc;while(pa){ pb=hb->next;while(pb&&pb->data<pa->data)pb=pb->next;if(!(pb&&pb->data==pa->data)){ s=(LinkList *)malloc(sizeof(LinkList));s->data=pa->data;tc->next=s;tc=s;}pa=pa->next;}tc->next=NULL;}void DispList(LinkList *L)//输出单链表L{ LinkList *p=L->next;while(p!=NULL){ cout<<p->data;p=p->next;}cout<<endl;}int main(){ LinkList *ha,*hb,*hc;ElemType a[100],b[100];//建立两个数组存储集合int la,lb,x;cout << "请输入集合1:" ;cin.getline(a,100);cout << "请输入集合2:";cin.getline(b,100);la=strlen(a);lb=strlen(b);CreatListR(ha,a,la);CreatListR(hb,b,lb);Sort(ha);Sort(hb);shanchu(ha);shanchu(hb);cout<<"1.输出有序集合 2.求集合交集 3.求集合并集 4.求集合并集"<<endl;while(x!=0){ //循环对运算的选择cout<<"请选择运算:(选0退出)";cin>>x;switch(x){ case 1: cout<<"有序1集合:";DispList(ha);cout<<"有序2集合:";DispList(hb);//输出有序集合break;case 2: jiao(ha,hb,hc);cout<<"交集合:";DispList(hc);//调用求交集函数break;case 3: bing(ha,hb,hc);cout<<"并集合:";DispList(hc);//调求用并集函数break;case 4: cha(ha,hb,hc);cout<<"差集合:";DispList(hc);//调用求差集函数break;}}retur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