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夕浪——义务教育课标修订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要点与意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要点与意义

文章标题:深度解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要点与意义导言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

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层面,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与意义进行全面评估,并分析其中的关键问题,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要点一: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之一,是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素养,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这一要点的意义在于,通过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质量,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点二:增加综合素质的评价另一个重要的要点是增加综合素质的评价。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增加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要点三: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修订课程标准还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按学科进行划分,而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而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则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要点四: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最后一个要点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修订课程标准还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修课程,同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这样的要点意义在于,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总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要点涉及到多个方面,从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到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每一个要点都对学生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看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举措。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对比及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对比及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对比及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旧变化进行对比及解读。

一、语文课程标准新标准强调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和“鉴赏运用”两个方面。

在“听说读写”方面,新标准规定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在“鉴赏运用”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本、运用文本和评价文本。

而旧标准则注重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数学课程标准新标准强调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包括“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

新标准规定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新标准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等内容。

而旧标准则注重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强调英语学科的交际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和“文化意识”两个方面。

新标准规定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在“文化意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惯。

而旧标准则注重英语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四、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标准强调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包括“爱国主义”、“集体观念”、“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四个方面。

新标准规定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在“道德修养”方面,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旧标准则注重道德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总之,新标准强调学科的应用价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而旧标准则注重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新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改进。

我在推进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我在推进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我在推进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
要问题与困惑
在推进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与困惑:
1.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整: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反思。

这需要教师重新思考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平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

2. 学生适应性问题: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可能会对新的教学方式感到不适应。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这种转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3. 评价体系的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而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则更加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如何建立和完善新的评价体系,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4.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是推进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总之,推进新课标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和反思,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培养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学生。

小学语文新课标问题

小学语文新课标问题

小学语文新课标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新课标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课标理念的贯彻实施问题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资源的不足虽然新课标提倡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但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仍然有限。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图书、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学习兴趣。

三、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有限。

教师培训机会不足,教学方法和理念更新缓慢,这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课标提倡多元化评价,但目前的评价体系仍然以考试为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程内容的更新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但部分教材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同时,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六、家校合作的不足新课标提倡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中,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还不够充分,家长对新课标的认识和支持程度也参差不齐。

七、学生个体差异的应对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这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八、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新课标鼓励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但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提高教学效果,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九、跨学科教学的探索新课标提倡跨学科教学,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跨学科的实践还不够广泛,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讨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讨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修订讨论一、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质量,经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研究,我们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

本次修订旨在进一步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修订原则1.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 坚持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3. 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4.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三、主要修订内容1.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信息时代背景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运用、欣赏和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信息时代背景下语文能力的培养。

2. 课程结构:优化了课程结构,将原来的“阅读与鉴赏”、“积累与运用”等内容整合为“语言理解与运用”和“文学与文化鉴赏”两个部分,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课程结构:优化了课程结构,将原来的“阅读与鉴赏”、“积累与运用”等内容整合为“语言理解与运用”和“文学与文化鉴赏”两个部分,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3. 教学内容:更新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古诗文阅读比例,强化了现代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增加了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训练。

教学内容:更新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古诗文阅读比例,强化了现代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增加了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训练。

4. 教学方法: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研究、合作研究等,提高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方法: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 评价机制: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重视学生的研究过程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2022语文课程标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2022语文课程标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

2022语文课程标准问答题及参考答案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修订原则的三个“导向”是什么?1.坚持目标导向.2.坚持问题导向.3.坚持创新导向.2、语文新课标的“新”,主要表现在哪里?主要表现在完善了课程目标,凝练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提出了“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细化了实施要求,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实现教、学、考的统一,提出了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具体可行的实施建议;加强了幼小之间、小学各学段之间、小初之间的有效衔接.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课程标准的变化体现在哪五个方面?一是强化了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部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4、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的哪些方面打下基础?1.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3.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包括哪几条?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6、如何理解“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首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

其次,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 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

再次,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热点

小学语文新课标热点

小学语文新课标热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个热点问题,以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一、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新课标强调了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包括听说读写能力、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还要能够运用语文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

新课标提出了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策略的掌握以及阅读深度的拓展。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并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写作实践,如日记、书信、小论文等。

四、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新课标特别强调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成语、寓言故事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课标也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习渠道。

六、跨学科学习的推广新课标提倡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历史、地理、科学等。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标对小学语文的评价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实施新课程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施新课程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施新课程标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施新课程标准是教育部门努力推动学生为未来作好准备的重要一环。

针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上。

新课程标准不服从客观实况,而专注于提高整体水平,重点突出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有机会从全局出发,探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其次,要根据每一种特殊环境设置新的课程标准。

每个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有利条件,应根据地方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将不同环境下的课堂经验与思维结合,使新的课程标准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环境。

此外,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和灵活运用多种知识技能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应建立完善的考表体系。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要求,而且要求考核更加客观准确,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办法,方便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要想实施新课程标准,就需要我们重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根据地方环境设置新的课程标准,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学生以及学校教育前景发展等教育理想的实现。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

学业质量解读是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也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对《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及教学思考。

一、学业质量解读《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标准是按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制定的。

学业质量分为不同的水平,包括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等。

每个水平的描述都包括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要求。

以语文学科为例,水平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汉字和词语,能够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二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汉字和词语,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三是要求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语言知识,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阅读和写作,同时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教学思考基于对《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教学思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综合、创新等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总之,《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需要对学业质量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课标解读问题和思考

课标解读问题和思考

课标解读问题和思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课标作为教学内容的规范和指导,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课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课标解读中的问题和思考展开讨论。

课标的难度和质量是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有些课标内容过于抽象、晦涩,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教师教学难度较大。

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在编写课标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易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

课标的难度应该适中,既不能太简单以至于缺乏挑战性,也不能太难以至于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

课标的更新和修改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的课标可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教育部门应该定期对课标进行评估和修改,与时俱进,使之更加符合当下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要求。

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与课标同步发展。

课标之间的衔接和连续性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课标之间可能存在着不一致或者重复的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确保课标之间的衔接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课标的实施和执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些地方对课标的执行不够到位,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成绩较差。

为了确保课标的有效实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作,共同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课标解读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只要我们认真思考、积极探讨,相信定会找到解决之道。

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助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篇示例:随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教学标准也被广泛制定和推广。

课标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索课标变化,更新教育理念

探索课标变化,更新教育理念

探索课标变化,更新教育理念内容摘要:一、谈谈我对新版《新课标》内容变化的认识二、思考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关键词:新课标变化目标任务群教学落实思考引言暑假期间,我仔细研读了2022年新课标,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下面浅谈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一、倡导少做题多读书2022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课标中提到,一定要重视阅读,提倡自由,自主的阅读,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书,要提高学生的读书品味,情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级,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获得知识的有效的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提升思考和善于应变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对于这一理念我是感触颇深的: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在语文素养上有着极大的区别,这些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为博览群书型,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课外知识或者课本里提到的课外知识,总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不需要通过做题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第二类为阅读范围窄和阅读兴趣不够强烈型,他们把阅读作为一项任务,主要靠刷题和老师的传授取得成绩;第三类为不阅读型,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进行阅读,导致语文素养偏低。

所以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必须抽出半小时的阅读时间,阅读的内容可以自选,但需要有所标记,以便每天的阅读检查。

二、课程目标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割裂开来在之前的教学中流行三维目标,可能是理解不到位,我经常是把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开的,总感觉有些教条,割裂,但又找不到突破口。

小学新课标知识问答

小学新课标知识问答

小学新课标知识问答一、新课标是什么?新课标,全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国家标准。

它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年级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新课标的目的是什么?新课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课标包括哪些学科?新课标涵盖了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

四、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有哪些要求?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五、新课标对数学学科有哪些要求?新课标对数学学科的要求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4.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新课标对英语学科有哪些要求?新课标对英语学科的要求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2.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 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4.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创新意识。

七、新课标对科学学科有哪些要求?新课标对科学学科的要求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八、新课标对艺术学科有哪些要求?新课标对艺术学科的要求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和创作能力;2. 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和创新能力;3.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九、新课标对体育学科有哪些要求?新课标对体育学科的要求主要包括:1. 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健康意识;2.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4.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挑战能力。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点难点问题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点难点问题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重点难点问题一、新课标修订原则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

二、小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2新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从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字词部分更注重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阅读部分对学生阅读主题与载体、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表达部分要求在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

格外应引起注意的是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拓展,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并结合阅读、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语文学习实践。

1.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2.明确了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

四个板块分别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探究。

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板块在临摹名家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书法作品的要求。

“阅读与鉴赏板块增加了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提示我们同步教辅在选题方面要增加相应的考查点,名著阅读选题的方面要更加关注。

3.明确了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和主要载体。

新课标的几个主要问题简介

新课标的几个主要问题简介
28
4. “四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基”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混合,而是相互 联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整体。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主要载体;数学思想则是 数学教学的精髓,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数学思想 的教学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因势利导,画龙点 睛,避免生硬牵强和长篇大论。数学活动是不可 或缺的教学形式与过程。
新课标的 几个主要问题简介
1
一、数学与数学课程
2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 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 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 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 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 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 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 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 ,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实验稿)
29
(二)如何增强能力?
30
1. 体会数学的联系 2.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3.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1. 体会数学的联系 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2
对数学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 突出重点, 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 识的综合性,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 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 的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知识的 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
24
3. 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 “活动经验”与“活动”密不可分,要有 “动”——手动、口动和脑动。既包括学生在课堂 上学习数学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包括与数学 课程相联系的学生实践活动;既包括生活、生产 中实际进行的活动,也包括课程教学中特意设计 的活动。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重难点问题的分类汇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重难点问题的分类汇总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培训重难点问题的分类汇总
一、新旧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上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人本主义"理念,旧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以“书本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内在的需要。

二、新旧课程标准的教材与目标定位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发展的观点,提出目标不同,新标准是以目标而寻找教材,旧的标准是以教材确定目标,因目标定位的差异,造成了教材选择的差异,前者教材是始终处于一种相对动态的形式,它因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后者是以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存在,因为教学目标而制约了教材,反之,教材也让目标定位相对固定。

三、新旧课程标准在师生主体地位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师生互动,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强调了学生的内在心理体验,故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指导地位,旧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师根据教材如何去教,重视了学生学的结果,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需求与感受。

四、新旧课程标准在学科成绩评价的差异。

新课程采用了绝对成绩与相对成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结合了基础与提高幅度进行评价,结合了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

旧课程成绩最主要的是测试成绩为依据,结合考勤进行评价。

前者重视了学生强调知识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客观求实,承认差异,注重能力提高与发展.后者重视学生能力的评判,使客观与实际脱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及潜能的开发。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定要注意的十一个问题

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定要注意的十一个问题

部编本建材一定要注意的十一个问题温儒敏内容概要:1. 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

2. 如果单纯依赖拼音识字,可能会拖累识字的效率,不利于尽快进入无拼音的实际阅读阶段。

3. 在讲王维的诗时,老师还没有讲,先把一个山水画在PPT上放出来啦,如果是让孩子们自己读该多好啊,因为每个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要定格学生的思维。

今年9月份,全国小学就要统一使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新教材了。

下面,我想结合老师们接触这套新教材之后可能比较关心的若干问题,来做些说明。

一共有11个问题。

一、一年级为何要改为先认字,再学拼音?过去都是一年级刚上学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

这回改了:把拼音学习推后个把月,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

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都是从认字开始,是在没有注音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的。

以前的蒙学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反复诵读,慢慢就会认字了。

部编本多少有点回归传统。

入学教育以后,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大的楷体字扑面而来,会给刚上学的孩子留下深的印象,可能是一辈子的印象。

接下来是“金、木、水、火、土”,“云对雨,雪对风”,很传统,也很有趣。

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老师们要明确,学拼音是为了识字,当然,还有普通话正音。

拼音是认字的工具,但别当作阅读的工具。

汉语拼音只是拐杖,学会认字就可以不要这个拐杖了。

所以,拼音教学要实事求是,降低难度。

例如,发音是比较难学的。

学拼音当然要教发音的方法,但也不要过分要求。

一年级能拼读音节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能直呼音节。

拼音字母表是要熟记的,但不强求背诵默写。

声母、韵母的音节能够书写即可,是否工整不必讲究。

大致说来,就是一年级拼读准确,二年级要求熟练一点儿,也就可以了,别增加其他额外的负担。

有许多学校一年级还学英语,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老是混淆,老师教学的压力是很大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四)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四)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之四)
崔峦
【期刊名称】《四川教育》
【年(卷),期】2002(000)012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崔峦
【作者单位】课程教材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多读书少做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2.朗读教学理念的四个突破——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关朗读教学的表述
3.强化识字与写字力求科学中减负——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之“识字与写字”——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之“识字与写字”
4.《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及实施建议
5.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材解读策略研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修订专家情况统计
中科院、工程院:
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
6人
3.8%
6.7% 66%
11人 104人
国家机关:
出%
中小学教研人员和教师:28人
合计人数:
158人
其中:原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共68人
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各科课标修订组深入教学一线跟踪研究,召开了近千场(次)座

78年前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配插图《开明国语课本》在 1949年前共印了四十余版次,在新世纪又被许多家长买给孩子当 课外书。意象优美的课本,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没有让孩 子感到假大空。第一课就讲“先生早!”丰子恺为每一篇课文精 心绘制的插图让现在的孩子读来仍感趣味盎然。老课本的编著是 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 ,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 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凡的明净的故事之中。如讲职业:猫 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十六字道出生命的庄重。 再如友爱一课:徐湛之出行,与弟同行。车轮忽折,路人来救。 湛之令先抱弟,然后自下。这一课让我们看到:车与路都得适时 检修;路有不平,人施之乎;先救弱小,再自救。事小道理大, 放之于雪灾、地震、车祸、旱涝、战乱而皆准。道路决定车轮, 车轮决定远方。
义教课标的修订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柳夕浪 二〇一三年四月
修订与审议的基本情况
总体思路:
一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课
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全面吸收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
二是深入分析并积极回应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 行完善; 三是继续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以前瞻性的眼光积极应 对未来的挑战,进行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发展。
(二)价值引导关键在于有机渗透,而不是贴标签;
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孕育在课程实施之中,随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 个人经验、课堂环境等因素的交互作用而逐步生成的,它源于教学活 动并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学科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本身是个 有机的整体,事实、概念、命题是知识最基本的表征;藏在知识表征 背后,可以通过分析、判断、推理呈现出来的是程序、方法、规则; 而蕴涵在这些概念、命题、方法、规则之中的是人们在探索知识的过 程中所积淀的各种思想、情感与价值体验。科学领域蕴含着敢于质疑、 勇于批判、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内在精神;人文学科孕育着关注人 类命运、提倡对话合作、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深深扎根艺术 之中的是超越功利、大彻大悟、物我两忘的审美沉迷和创造冲动。育 人为本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学科知识本身蕴藏的智慧、价值,不 是简单地记住几个知识点;还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与 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融为一体。
课程标准修订稿思想政治导向鲜明,内容安排合理,逻辑结构清
晰”。
组织进行课标审议
为保证课标修订结果的科学、适宜,特别安排了审 议环节。组织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参加审议工作; 按照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的基 本程序开展审议工作,注重跨学科的整体把关;特别提 请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进行了专业咨询,参会的24位院士和著名学者提出了 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通过了审议(小学科学建 议再做进一步的修订)。2011年底,教育部予以印发( 2011年版),社会各界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
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 修订工作基本结束后,向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课
程中心、11家出版社的教材编写者开展了征求意见工作,收到反
馈意见两万余条。 以教育部名义向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意见 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分别征求对语文、历史、思 想品德以及地理课标的意见。中宣部认为“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
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全面渗透,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德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突出了思想性,分层次分阶 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系统设计。如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要求“学生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 国人感到自豪”。 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要求学生认“知道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我国 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等。 初中思想品德课则安排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专题,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全
面的国情教育。
语文: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语
文课程目标十个方面,特别注重了文与道的结合。
历史:增加“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等史实, 突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学习 要求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的内涵。 化学: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 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 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增强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 初中科学:坚持将情感目标放在首位,要求“保持对自然现 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修订过程
广泛调研,摸清情况。在2003年和2007年,先后组织了覆盖全国
各地和各类人群、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各学科课 标的实验情况,总结成功经验,研究分析广大教师和有关方面的 意见和建议。 加强了课标修订的专业力量。在原有课标研制组的基础上,充实 了一批著名学者、学科专家和中小学特级教师,还特别邀请了6位 院士参加修订工作,整体提升了课标修订组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一)回归育人为本的教学。 当今世界快速变化而又日益纷繁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融 合、碰撞日益频繁,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 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儿童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 的关键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显得更加迫切。 教学全过程及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含有教育性,不仅仅是教 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等都会产生多方面的 教育效应。学校生活属于公共领域的一部分,它公开的、共享的领 域,承载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公共责任。课堂不是教师或学生的私 人生活空间,承担着主流价值引导的任务,必须强化立德树人意识。 学科教学的出发点不是培养学科专家,而是基于儿童健康成长 的需求。要从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 到什么程度,强化体育、艺术、技术等薄弱学科的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