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环境毒理学概述(必备资料)

合集下载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

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重要知识点串讲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学科。

在公共卫生领域,毒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知识点对于了解毒物的致病机制、评估风险以及制定公共卫生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串讲的形式介绍公共卫生考研毒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毒物分类毒物按照其来源、性质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毒物分类包括:化学毒物、物理毒物、生物毒物和放射性物质。

其中,化学毒物是最常见的一类毒物,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重金属等。

二、毒理过程毒理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四个阶段。

吸收是指毒物进入机体的过程,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途径进行吸收。

分布是指毒物在机体内的传播和积累过程,常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亲和性的影响。

代谢是指毒物在机体内经过化学变化的过程,通常以肝脏为主要代谢器官。

排出是指毒物从机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出气体等途径实现。

三、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指对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程度的评估。

常用的毒性评价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和亚慢性毒性评价。

急性毒性评价主要评估毒物短期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慢性毒性评价则关注持续或重复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评价则是中间期评价,旨在探寻慢性毒性的早期迹象。

四、毒物效应不同的毒物可以引起不同的毒物效应。

毒物效应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效应、慢性毒性效应和致畸效应。

急性毒性效应是指毒物短期暴露下生物体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如呼吸困难、中毒症状等;慢性毒性效应则是长期暴露引起的生物体损害,如癌症、神经系统损害等;致畸效应是指毒物对胚胎或胎儿的影响,导致先天性缺陷或发育异常。

五、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毒物暴露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健康效应进行定量评价。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危险识别、暴露评估和风险特性等步骤。

危险识别是确定毒物引起的潜在健康风险;暴露评估是评估人群暴露于毒物的程度和频率;风险特性是通过对暴露与效应之间关系的分析,确定暴露下可能出现的风险。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极其机理的学科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最终任务:保护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主要内容: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2、环境化学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部转化规律3、环境化学物极其转化产物对人类和哺乳动物的三致毒性作用与机理4、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判方法5各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和措施6、环境化学物在其他生物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机器毒性作用的规律和预防措施2、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分子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影响因素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变2脂/水分赔系数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液体的PH3、吸收的主要途径1经消化道吸收饮水和食物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被吸收入体内。

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有吸收作用,但其主要作用的是小肠2经呼吸道吸收,空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经呼吸道吸收的化学物质不经过静脉血液进入肝脏,故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而直接进入体内循环并分部到全身。

3经皮肤吸收。

环境仅化学物经皮肤吸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表皮,二是毛囊汗腺级皮脂腺。

化学物质通过皮肤吸收需要通过三层屏障表皮角质层、连接角质层、基膜。

4、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5、代谢饱和:集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升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加;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过程达到饱和的现象称之为~6、中毒: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

环境毒理学考试资料精简

1、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体、土壤中已经存在或者即将进入的有害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这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在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浓缩系数(BCF)=生物体内该种污染物的浓度/环境中该种污染的浓度)3、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着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其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系数(BAF)=生长发育前阶段污染物的浓度/生长发育后阶段污染的浓度)4、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数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系数(BMF)=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低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5、肝肠循环:由于肠液或细菌的酶催化,增加其脂溶性而被肠道重吸收,重新返回肝脏,形成肝肠循环,使其从肠道排泄的速度显著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6、毒物代谢动力学:用数学方法研究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随时间而发生的量变动态规律,即研究毒物代谢的量变的经时过程,目的在于了解毒物在体内消长的规律,从而对毒物安全性评价提出科学依据。

7、室: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的特点分为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称为室。

当毒物在体内的运转速率高,体内分布迅速达到平衡时,可将其视为一室模型。

而血流量少,穿透速度慢,不能立即与血液中的毒物达到平衡的器官认为是周边室。

周边室可有一个或多个,故可将机体视为二室或多室模型。

8、生物半减期:(简称T1//2)一种毒物在体内的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一般指血浆半减期,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亲水性毒物的生物半减期较短,亲脂性毒物的生物半减期较长。

)9、效应:是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10、反应:是指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产生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答: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从而为有效防治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答: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群调查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答: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综合到个别,由理论到应用发展,同时又沿着相反的方向,螺旋上升式地推进。

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答:分为两类1,被动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主动作用,如简单扩散,过滤作用等。

2,特殊转运: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起主要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些途径?分析影响吸收的因素?答:1经消化管吸收2经呼吸道吸收3经皮肤吸收7.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答: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泌简述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答: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何谓肠肝循环?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_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1.如何理解生物转化的复杂性?答:同一外源化学物在生物转化中,可能有多种转化途径,生成多种代谢_物。

1.举例说明毒物代谢_被诱导和抑制的毒理学意义答:抑制,对硫磷的代谢_对氧磷能抑制羧酸酯酶的活性,使该酶催化的马拉硫磷的水解反应速率变慢,使马拉硫磷的毒性作用增强。

氯代烃类杀虫剂对代谢_也有诱导作用。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答:致死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2.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答: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挥发度和蒸汽压,分散度,纯度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主要有那些类型?答: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完整版)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完整版)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

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

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

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

(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知识点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知识点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知识点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知识点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一、生物转运的机制(一)生物转运的概念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是外源化学物通过一系列生物膜的过程。

是处置的环节之一(处置包含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代谢两个环节)。

(二)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

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外源化学物从浓度高侧直接穿过生物膜向浓度低侧进行的扩散性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

不耗能,无载体。

扩散速率浓度梯度正比,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表示。

该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肪,转运的速率越快。

(2)解离状态:非解离态的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

弱有机酸、有机碱解离态或非解离态的比例,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和体液的pH。

2.滤过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溶性孔道的过程。

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的微孔,化学物随之转运。

只能通过分子量小于100、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CO2等气体分子。

3.易化扩散又称载体扩散,系指利用载体由高浓度侧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不需消耗能量。

(三)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具有下列特点:①需载体;②耗能;③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一定结构的物质才能被转运;④载体可饱和;⑤可出现竞争性抑制。

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又合称为载体中介转运。

(四)膜动转运膜表面张力改变,流动性、变形运动,引起外包或内凹1.胞吞入胞作用:①吞噬作用;②胞饮作用;2.胞吐出胞作用。

二、吸收、分布和排泄(一)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吸收的概念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的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过程。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资料

环境毒理学复习要点资料

绪论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体外试验:可采用器官灌流技术,将受试化学物经过血管流经特定的脏器,观察环境化学物在脏器内的代谢转化和毒性作用,也可以将某个脏器从体内取出再制成原代游离细胞,进行环境化学物对细胞毒性作用的研究。

“三致试验”:致癌变、致畸变、致突变试验。

环境基因组学:利用高效测序技术,对选择的靶基因在不同人群中进行再测序,了解该基因的多态性及其频率,分析该基因多态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功能的关系,调查和研究基因多态性与人群疾病之间的关系,定量建立环境-基因-疾病之间的关系网络,达到预防控制公害病或环境病,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的目的。

第二章生物转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生物转化:化学物在组织细胞内发生结构和性质的改变。

代谢饱和: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

竞争性抑制:参与生物转化的酶系统一般对底物的专一性不高,几种不同的化学物均可作为同一酶系统的底物;当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含量过高时,可抑制该酶系对另一种化学物生物转化的催化作用。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1.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2.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外面包围的膜;(2)功能:1.保持细胞和细胞器内部理化性质的稳定;2.选择性地允许或不允许某些物质透过,以便吸收和排出一些物质;3.传递信息;4.生物膜上的酶类还对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过程呈催化作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1)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作用;(2)特殊转运: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度;(2)脂/水分配系数;(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体液的pH人体对环境化学物吸收的途径:经消化管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经消化管吸收的影响因素:①消化道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形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②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③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经呼吸道吸收的影响因素:(1)分压差和血/气分配系数;(2)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3)肺的通气量和血流量,特别是与两者的比值有关。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

3.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4.环境易答基因(环境易感基因):人类的某些基因对环境因子具有特定的反应,这些反应影响着人体对有害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

5.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3.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4.许多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呈离子状态时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容易。

解离度越大,越难通过。

体液的pH可影响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度。

5.吸收(1)经消化管吸收①有机酸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小肠内吸收②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管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2)经呼吸道吸收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颗粒物直径大于10μm者,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被吸入后因惯性碰撞而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直径5~10μm者因沉降作用而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直径为1~5μ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并有部分到达肺泡;颗粒直径小于1μm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

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知识点生物学中的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在环境中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所产生的毒性效应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机制和评估,并研究如何减少或消除毒理效应。

本文将介绍一些环境毒理学的知识点。

一、毒物的分类1. 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有机毒物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如农药、柴胡酮等;无机毒物是无机物质,如重金属(铅、汞)、酸碱等。

2. 急性毒物和慢性毒物:急性毒物是在短时间内接触下产生急性毒性的物质,如氰化物;慢性毒物是长期接触或低剂量接触下产生慢性毒性的物质,如苯等。

二、毒性评估1.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通过吸入、经皮肤吸收、摄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后,会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这些过程直接影响毒物的毒性程度和持续时间。

2. 毒物对细胞的作用机制:毒物可以对细胞和器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毒性作用,如损害细胞膜、干扰细胞代谢等。

3. 毒性评估方法:毒性评估是判断化学物质毒性及其潜在危害的过程。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实验动物模型、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外试验等。

三、环境毒理学的应用领域1. 环境污染监测:环境毒理学可以用于监测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情况,对于发现和评估潜在的污染源及其对生物体的危害起到重要作用。

2. 毒性评估与风险评估:环境毒理学可以对环境中存在的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估,并结合暴露评估,综合判断其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

3. 毒物治疗与防护:环境毒理学还涉及对毒物中毒的治疗和防护措施的研究,寻找相应的解毒剂及防护手段。

四、环境毒理学的挑战与前景1. 多因素交互作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到化学物质之间、化学物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化学物质毒理的调节作用。

2.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系统毒理学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将多学科知识相结合,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全面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3. 毒性预测与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动物实验的使用,环境毒理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替代方法,如体外试验、计算机模拟等,以更准确地预测化学物质的毒性。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2

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2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1.生物转运P62.生物转化P63.代谢饱和P404.靶器官P145.贮存库P14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娇小计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2.毒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3.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又可以指外来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量,还可以指外源化学物在关键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

4.效应和反应:效应是指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是指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

5.危险度和危害性:危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

危害性缺乏定量概念,未考虑机体可能接触的剂量和损害程度,一般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可能性。

第四章环境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1、近交系P662、突变系P663、杂交群P664、封闭群P665、悉生动物P676、清洁动物P677、急性毒性P718、亚慢性毒性P779、慢性毒性P77第五章环境化学物的特殊毒性及其评价1.致突变作用: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

2.致突变物:能引起致突变作用的化学物质。

3.化学致癌物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4.化学致癌作用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作用5.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不需要体内代谢活化,其原型就可与遗传物质作用而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致癌物6.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需经过代谢活化生成亲电子的活性代谢物,作用于细胞大分子而发挥致癌作用的化学致癌物7.终致癌物某些化学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先转变为化学性质活泼但寿命短暂的近致癌物,再进一步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8.引发剂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9.促长剂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10.进展剂使细胞由促长阶段进入进展阶段的化学物11.助致癌物指其单独接触无致癌性,但在接触致癌物之前或同时接触可增加肿瘤发生的一类化学物。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

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毒理学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毒物一般毒性作用一、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一)急性毒性的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因一次或在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而产生的毒效应及死亡。

“一次”接触在经口、经静脉途径染毒时,是指将受试物瞬间给予实验动物。

而当经皮肤与呼吸道染毒时,则是指在一个规定期间内使实验动物持续接触外源化学物。

24小时内分多次给予,<3次。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与常用参数1.试验目的(1)获得急性毒性参数(LD50最重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死亡情况,阐明剂量-反应关系和毒效应的特征,估计对人危害性。

(3)为亚慢性、慢性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4)为急性中毒治疗和中毒机制提供线索。

2.常用参数①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对受试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主要依据;②绝对致死剂量(LD100)、最小致死剂量(LD01)、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LD0)。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1.实验动物的选择选择原则:反应与人近似;操作方便;易于饲养;易于获得。

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

啮齿类动物多选择大鼠。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要求使用刚成年的动物:大鼠180~240g、小鼠18~25g、家兔2~2.5kg、狗10~15kg。

体重变异范围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20%。

要求每组10只,雌雄各半。

检疫适应期一般为5~7天。

2.染毒途径的选择一般根据实验目的、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以及人类接触该物质的实际途径和方式选择染毒途径。

灌胃针或导管染毒。

灌胃体积应一致,以ml/kg体重或ml/g计。

具体为:小鼠0.2~1.Oml/只,大鼠<5ml/只,家兔和狗<5ml/kg体重。

环境毒理学概述

环境毒理学概述

方法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 第三节 环境流行病学方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四章 环境毒理学的应用 第一节 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 第二节 在环境监测和人群健康影响研究 中的应用 第三节 在制定环境卫生基准中的应用
第五章 环境毒理学各论 第一节 环境有毒物的分类 第。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毒理学、环境毒理学与其它基础科学的联系
毒理学是典型的综合科学:
临床毒理学
营养毒理学
医药学 诊断化学 病理学
毒理学
营养学 食品学 分析化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 环境化学
生理学 病理学 生物化学 免疫学 遗传学 其它
职业毒理学 职业医学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研究内容和任务:
①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损害及作用机理 ②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 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环境毒理学的作用和意义:
环境有毒物的毒理学评价:毒性鉴定、危险度评估。 在环境监测和人群健康影响研究中的应用 在制定环境卫生基准中的应用 污染物处理
保护地球生物圈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 续发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六、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试验材料:根据研究目的可选用植物、微生
物、非哺乳类动物及哺乳类动物。
研究方法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整体试验
2.体外试验
3.调查研究:以已有试验结果、已有知识为基础, 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s) :是一类“外来生 物活性物质”,又称外来化学物,以区别于代 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和中间产物——内源化学 物。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二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进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慢性毒作用..3.人体观察急性中毒事故、受控的临床实验;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临床毒理学主要研究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4.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三选择毒性和靶器官1.选择毒性系指一种化学物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有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性作用..2.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四毒性作用分类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可根据其特点、发生的时间和部位进行分类..1.速发与迟发作用速发作用指某些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2.局部与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发生在化学物与机体直接接触部位处的损伤作用..全身作用是指化学物吸收入血后;经分布过程到达体内其他组织器官所引起的毒效应..3.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4.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一种有害的免疫介导反应..该反应与一般的毒性反应不同;需要有致敏和激发两次接触;不呈典型的S型剂量 -反应曲线..5.特异体质反应特异体质反应是指某些人有先天性的遗传缺陷;因而对于某些化学物表现出异常的反应性..五生物学标志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3种..1.接触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其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内剂量吸收剂量、靶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2.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标志、结构和/或功能改变标志、疾病标志3类..3.易感性生物学标志是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敏感性异常增高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四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是指引起机体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加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易感性增高..非损害作用指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机体维持体内稳定的能力不应有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二、剂量-反应关系一剂量反应关系的概念1.剂量剂量可指外源化学物的数量:①给予机体的数量;即接触的数量;②吸收进入机体数量;③在靶器官作用部位的浓度或含量..由于后两种剂量不易测定;所以剂量一般指给予或接触的数量;剂量的单位是以mg/kg体重表示..提及剂量时;应说明接触途径..2.反应可分为两类:①效应;即量反应;属个体反应;指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强度;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属于计量资料;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②另一类反应属于计数资料;称为质反应;属群体反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3.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反应某个体生物学改变强度或某一群体中反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4.剂量-反应效应曲线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常见的剂量 -反应效应曲线有直线、抛物线、S形曲线三种形式..二剂量反应曲线的转换s形曲线可以是对称还是非对称的..对非对称S形曲线;把横坐标改为对数剂量;再把纵坐标改为概率单位;即可成为一条直线..转换得到的直线可以建立数学方程;计算出曲线斜率及各剂量对应的反应率;全面反映化学物的剂量反应特征..三、表示毒性常用参数一致死剂量或浓度1.半数致死剂量LD5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它是一个经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的数值..还要求出95%可信限..2.绝对致死量LD10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3.最小致死剂量MLD;LD01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4.最大耐受剂量MTD;LD0是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L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某种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三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四有害作用阈值有害作用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刚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即稍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稍高于阈值时效应将发生..有害作用阈剂量应该在实验确定的NOAEL和LOAEL之间..五安全限值安全限值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与人群身体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物理、化学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此值;对个健康的危险是可忽略的..安全限值可以是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参考剂量RfD等.. 制定安全限值是从得到LOAEL 或NOAEL除以安全系数..而遗传毒性致癌物和致突变物通常认为是无阈值零阈值;只能利用实际安全剂量VSD 的概念..四、剂量-反应关系比较一暴露范围和安全范围1.暴露范围MOE2.安全范围MOS二毒作用带1.急性毒作用带Zac2.慢性毒作用带ZchA1型题1. 毒物是A.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以及有毒的矿物质B.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的物质C.凡能对机体产生功能和或器质损害的物质D.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效应的物质E.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的物质『正确答案』E2.损害作用所致机体生物学改变不包括A.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B.机体功能容量如进食量降低C.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D.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E.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降低『正确答案』E3.下列有关LD50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一半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B.通常以mg / kg体重表示C.是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的依据D.与染毒途径无关E.与动物种属有关『正确答案』DB1型题4 ~6题共用备选答案A.内剂量生物标志物B.生物效应剂量标志物C.早期生物学效应生物标志物D.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生物标志物E.易感性标志物4.多环芳烃PAH-DNA加合物『正确答案』B5.血清AFP甲胎蛋白的出现『正确答案』C6.DNA修复酶缺陷『正确答案』E第二单元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一、生物转运的机制一生物转运的概念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一系列生物膜的过程..是处置的环节之一处置包含生物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代谢两个环节..二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1.简单扩散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指外源化学物从浓度高侧直接穿过生物膜向浓度低侧进行的扩散性转运;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不耗能;无载体..扩散速率浓度梯度正比;还有其他影响因素..1脂溶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表示..该系数越大;越易溶于脂肪;转运的速率越快..2解离状态:非解离态的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弱有机酸、有机碱解离态或非解离态的比例;取决于其本身的解离常数pKa和体液的pH..2.滤过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溶性孔道的过程..借助于流体静压和渗透压使水通过膜上的微孔;化学物随之转运..只能通过分子量小于100、不带电荷的极性分子如水、乙醇、尿素、乳酸等水溶性小分子和O2、CO2等气体分子..3.易化扩散又称载体扩散;系指利用载体由高浓度侧经生物膜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不需消耗能量..三主动转运指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膜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具有下列特点:①需载体;②耗能;③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一定结构的物质才能被转运;④载体可饱和;⑤可出现竞争性抑制..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又合称为载体中介转运..四膜动转运膜表面张力改变;流动性、变形运动;引起外包或内凹1.胞吞入胞作用:①吞噬作用;②胞饮作用;2.胞吐出胞作用..二、吸收、分布和排泄一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吸收的概念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如皮肤、消化道粘膜和肺泡的生物膜转运至血液循环的过程..2.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1经胃肠道: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少数专用主动转运系统..也可通过胞饮和吞噬作用吸收颗粒状物质..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小肠上段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由于小肠具有极大表面积;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其表面积增加600倍左右..影响吸收或改变毒性因素:①酸碱度胃内pH1.0;小肠pH 6.6;弱有机酸如苯甲酸;弱有机碱如苯胺;②解离情况;③胃肠道内容物、④胃排空时间及肠蠕动..首过消除效应先通过门静脉系统达肝;经代谢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降低毒物原型浓度..2经呼吸道:空气中的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肺是主要吸收器官..吸收的速度相快;仅次于静脉注射..气态物质气体、蒸汽的水溶性影响其吸收部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氨、氯气等在上呼吸道吸收;水溶性较差的气体如二氧化氮、光气等则可深入肺泡;并主要通过肺泡吸收..主要经简单扩散透过..其吸收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①浓度分压差;②血/气分配系数当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③血中的溶解度;④肺通气量和血流量血/气分配系数低取决于经肺血流量;高的物质则取决于呼吸的频度和深度..气溶胶烟、雾、粉尘的吸收取决于粒径的大小..直径>10μm者鼻咽部;2~5μm者气管支气管;< 1μm 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阻留在呼吸道表面粘液上的颗粒物;纤毛运动使其逆向移动;最后由痰咳出或咽入胃肠道..3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时相:穿透相和吸收相..其限速阶段是穿透相..经皮肤吸收的主要简单扩散..故经皮肤吸收好的外源化学物应具备脂水兼溶的性质..4经其他途径:注射进行染毒..二分布和影响因素1.分布的概念和毒理学意义1分布:是指化学物通过吸收后;随血流和淋巴液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2不均匀分布的原因: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对化学物亲和力、经膜扩散速率..3贮存库蓄积:化学物局限分布以相对较高的浓度相对集中地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现象..浓集的部位可能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毒作用部位——靶器官..更多的情况是外源化学物对于蓄积部位并未显示出明显的毒作用;它们只是沉积在其中;这些组织器官称为贮存库..贮存库意义:①保护作用;可减少外源化学物到达靶器官的数量从而减弱其毒性作用..②但又由于贮存库中的外源化学物与其在血液中的游离态部分处于动态平衡;随着血液中游离态毒物的消除;贮存库中的物质会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来..这样;成为了体内不断释放毒物的来源;大量时可引起毒性反应..③可能延缓消除过程及延长毒作用时间..如DDT贮存于脂肪组织中;不呈现毒性作用..但在饥饿情况下;脂肪储备被动用提供能量;贮存的DDT游离出来;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损害..2.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浆中各种蛋白均有结合的能力;白蛋白的结合能力最强..①可逆性;结合型与游离型的外源化学物处于动态平衡状态..②饱和性..③竞争性;可取代已结合的外源化学物;使之成为游离型而发挥毒性..如DDEDDT的代射产物置换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使其游离于血中出现黄疸..2与肝、肾组织成分结合:肝、肾组织浓集多种外源化学物..肝、肾有一种可诱导的金属硫蛋白能与镉、汞、铅、锌结合..3在脂肪组织贮存:脂溶性有机物分布和蓄积在体脂内..4在骨骼中蓄积:如氟离子可取代羟基磷灰石晶格中的0H-;使骨氟含量增加..蓄积在骨骼中的外源化学物有无毒作用;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如骨氟、铅对骨则无明显毒性..5特殊屏障:机体内有一些生物膜屏障;可阻止或减少外源化学物进入某种组织器官;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①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几乎没有空隙;在毛细血管周围被星形胶质细胞胞突所包绕..②胎盘屏障:系由位于母体与胚胎血液循环之间的一层或数层细胞构成..细胞层数随不同动物种属和不同妊娠阶段而异..三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1.排泄的概念是指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2.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1肾脏排泄:肾脏是排泄外源化学物最重要的器官;效率极高..①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有较大的膜孔约70nm..分子量<60000的都可通过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肾小管的产物凡是脂溶性较高者;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以简单扩散方式重吸收入血..当尿呈酸性时;有利于碱性毒物的解离与排出;反之亦然..③肾小管主动分泌:在肾近曲小管存在有机酸类和有机碱类两种主动转运系统;逆梯度浓度分泌至肾小管..2肝胆排泄肠肝循环:是主动转运过程;可看成是经肾脏排泄的补充途径..较大分子的物质经胆汁排泄通常分子量>300..在肝脏至少有三种主动转运系统有机酸、有机碱和中性有机物..经胆汁排泄的主要是在肝内代谢转化产物;如谷胱甘肽结合物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物..肠肝循环:随胆汁进入肠道的化学物;一部分由于肠液或肠道菌群的作用;脂溶性增加而被肠道重吸收;再度回到肝脏..致毒物从肠道排泄的速度减慢;生物半减期延长;毒作用对机体不利..3经肺排泄:以气态存在的物质;经肺排泄..4其他途径排泄:毒物经乳汁排泄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经乳汁由母体转运给婴儿;也可由牛乳转移至人..经毛发排泄;毛发中重金属的含量可作为生物监测的指标..三、毒物动力学一概念1.毒物动力学:涉及建立数学模型并用速率论的理论来揭示化学毒物数量在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时一量关系是毒物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毒物动力学研究的目的是:①求出动力学参数;以阐明不同染毒频度、剂量、途径下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特征;为完善毒理学试验设计提供依据;②根据毒物时-量变化规律与毒理学效应强度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明确靶器官、解释毒作用机制;用于人的危险度评定..2.消除:由于使化学毒物代谢转化为新的衍生物与将其排泄到体外的结果都是使原物质在体内的数量减少;在经典毒物动力学的研究中难以将其准确区分;故把代谢过程与排泄过程合称为消除..3.时-量曲线:化学毒物的血浆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用时-量关系来表示..在染毒后不同时点采集血样;测定毒物浓度;以血浆毒物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为毒物时间-浓度曲线;简称时-量曲线..通过该曲线可定量的分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4.一室开放模型: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能够迅速而均匀地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脏器中;即刻达到动态平衡;称为一室模型..如化学毒物以各种途径、不可逆地从机体排泄或经历生物转化过程的;称为一室开放模型..5.二室开放模型:化学毒物吸收入血后;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转运速率不同..毒物先进入中央室又称Ⅰ室;包括血液以及供血丰富、血流通畅的组织器官;如肾、心、肝、肺等;再较缓慢地进入周边室又称Ⅱ室;为供血量少、血流缓慢或毒物不易进入的组织脏器;如脂肪、皮肤、骨骼、静止状态时的肌肉等;表现为一种有层次的分布过程;称为二室模型..当毒物可于中央室或周边室经由代谢或排泄过程消除时;称之为二室开放模型..大多数化学毒物的体内动力学符合二室开放模型..6.非线性动力学:进入体内的化学毒物数量过多;使机体的生物转运、转化及蛋白质结合能力被饱和后;其血浆浓度的变化不再符合一级速率过程;而是遵循零级速率过程的特点并可用米曼方程表示;此种情况称为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因为符合该动力学特征的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速率相对缓慢;可在靶器官中以较高浓度停留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发挥毒性..特别是在重复或连续接触的条件下;机体内的毒物总量可能会无限度的增高;以致不会有一个稳态的坪值存在..此时;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关系不复存在;表现为其生物学效应的急剧增强..二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1.吸收速率常数Ka;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均表示化学毒物的吸收特点和程度..2.表观分布容积Vd:是表示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体积的重要参数..该参数只有在化学毒物均匀分布于全身组织时才与其真正占有的生理容积相等;而这种情况十分罕见;故称之为“表观”..但由于化学毒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血浆中的浓度与各组织中的浓度之间比值相对恒定;血浆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组织中的浓度变化..故可在染毒剂量确定后;根据血浆浓度的高低来大致估计化学毒物在体内分布范围的宽窄..经静脉注射染毒时;一房室模型计算Vd的公式为:VdL/kg=X0染毒剂量;mg/kg/C0时间为零时毒物的血浆浓度;mg/L3.消除速率常数Ke:表示单位时间内化学毒物从体内消除的量占体存总量的比例;单位为时间的倒数h-1..对于特定的化学毒物而言;其Ke值为一常数..Ke的大小反映了化学毒物从机体消除的速度快慢..例如;某毒物的Ke值为0.1h-1;即表示该物质每小时约有体存总量的10%被消除..Ke是毒物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与其他消除过程相关的参数有关..4.曲线下面积AUC:指化学毒物从血浆中出现开始到完全消除为止这一时间过程内时一量曲线下覆盖的总面积..AUC是一个反映机体吸收和消除能力大小的参数..当吸收量一定时;化学毒物的AUC越大;从机体消除的速度越慢..经静脉注射染毒时;一房室模型计算AUC的公式为:AUCmg/L h-1= X0/Vd Ke=C0/Ke5.生物半减期t1/2:指化学毒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毒物能力的又一重要参数..如前所述;凡体内过程属于一级速率的化学物;其半减期为恒定值..半减期的计算公式为:t1/2min、h或d= 0.693/Ke6.清除率CL: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有消除途径能够排除的化学毒物占有的血浆容积值..CL同样是一个反映机体清除化学毒物效率的参数..计算公式为:CLL/kg h-1=Ke Vd= X0/AUC7.生物利用度F:又称生物有效度..指化学毒物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率..利用此参数可以比较化学毒物以不同途径进入机体时的吸收程度..一般而言;F值大者对机体的毒作用较强..计算公式为:F=AUC非静脉注射途径/AUC静脉注射途径。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

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

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

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

(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总3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

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

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

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

(2(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研究方法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护士是指 D
A.获得普通中等卫生(护士)学校护理专业中等文凭者
B.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者
C.护理员
D.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2、01mg/L。

第6题应选择C。

3、拔牙时牙挺应安放于
A.远中牙颈部与牙槽骨之间
B.近中牙颈部与牙槽骨之间
C.颊侧牙颈部与牙槽骨之间
D.舌侧牙颈部与牙槽骨之间
E.近中相邻牙之牙槽嵴顶
4、某县妇幼保健站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孕妇、产妇做健康方面检查。

检查的以下主要内容中属于孕产妇保健服务的是 C
A.为胎儿生长发育提供咨询和医学指导
B.为新生儿生长发育提供咨询和医学指导
C.为产妇提供心理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D.对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提供医学意见
5、《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检疫传染病或者"疑似检疫传染病"时,必须迅速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其时间规定为 D
A.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
B.最迟不得超过8小时
C.最迟不得超过16小时
D.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6、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前已开业的单位应当 D
A.无需补办卫生许可证
B.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C.重新办理营业执照
D.经卫生防疫机构验收合格,补发"卫生许可证"
7、A.可引起瞳孔扩大
B.可引起呼吸抑制
C.可引起共济失调
D.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
E.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1).吗啡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吗啡为阿片类镇痛药,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小于镇痛剂量即可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每分通气量减少。

(2).碳酸锂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碳酸锂用于抗躁狂症,但不良反应多,血药浓度大时可引起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乙琥胺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乙琥胺为治疗癫痫失神发作的常用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偶
见过敏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8、下列哪项说明不得出现在化妆品标签、小包装或说明书上 D
A.适应证
B.疗效
C.医疗术语
D.以上都是
9、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除了 A
A.没有说明书
B.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C.血袋有破损、漏血
D.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10、《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检疫传染病或者"疑似检疫传染病"时,必须迅速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其时间规定为 D
A.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
B.最迟不得超过8小时
C.最迟不得超过16小时
D.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11、那类消毒产品可以生产销售 A
A.有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
B.没有产品备案凭证的
C.没有卫生许可批件的
D.产品卫生质量不符合要求的
12、进口装备有放射性同位素的仪表的单位或个人,应向哪个部门登记备案D D
A.当地卫生部门
B.当地公安部门
C.当地环境保护部门
D.以上都需要
13、医疗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依法采取的措施是 B
A.立即抢救
B.及时转诊
C.继续观察
D.提请上级医院派人会诊
14、A.有机氯农药
B.悬浮性颗粒物
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D.人类致癌物
E.人类致畸物
(1).有机汞是
【正确答案】 E
(2).氡及其子体是
【正确答案】 D
(3).具有蓄积作用的是
【正确答案】 A
15、A.臭氧
B.过氧乙酰硝酸酯
C.铅
D.甲醛
E.苯并(a)芘
(1).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组织缺氧的是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第1题动物实验发现,O3能可降低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损害巨噬细胞的功能。

03还能阻碍血液的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

(2).有致敏作用,引起咳嗽、哮喘等的是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第2题除花粉等变应原外,大气中某些污染物如甲醛、SO2等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机制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

(3).对眼睛刺激作用最强的是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第3题一定浓度的甲醛和臭氧均可对眼睛产生刺激作用,但甲醛的阈值较低。

16、有关食品错误的是 C
A.一些药食同源的物品属于食品
B.食品也包括半成品
C.食品原料不属于食品
D.食品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17、下列哪项说明不得出现在化妆品标签、小包装或说明书上 D
A.适应证
B.疗效
C.医疗术语
D.以上都是
18、5mm,针距
19、《食品卫生法》中对保健食品的相关规定是 D
A.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产品及说明书应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
B.对保健食品实行两级审批制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终审
C.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说明书一致,不得有虚假
D.保健食品是人工合成的食品,适应各人群的营养需要
20、医师发现或怀疑胎儿异常的,应当对孕妇进行产前诊断,下述属于产前诊断的是 D
A.胎儿发育诊查
B.对孕妇进行精神病诊查
C.对孕妇进行传染病诊查
D.胎儿先天性缺陷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