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舆县开展特困供养对象审核认定和评估工作
特困供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特困供养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特困供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相
关部门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下是我对特困供养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首先,特困供养对象的识别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
各地政府建立了健全的特困
供养对象识别机制,通过建档立卡等方式,对特困人员进行了准确的识别和登记。
同时,加强了对特困供养对象的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确保了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其次,特困供养工作的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特困供养对象的
救助力度,提高了特困供养标准,确保了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加强了对特困人员的医疗保障和教育资助,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再次,特困供养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各地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特困供养服务体系,加强了特困人员的日常关爱和精神慰藉,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心理疏导工作,提高了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最后,特困供养工作的宣传和倡导力度加大。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形
式加强了对特困供养工作的宣传和倡导,提高了社会公众对特困人员的关注和帮助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关爱特困人员的良好氛围。
总的来看,特困供养工作在各地得到了有效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要
清醒地认识到,特困供养工作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完善特困供养工作机制,加大对特困人员的救助力度,切实改善特困人员的生活状况,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
河南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14号)和《河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以解决城乡特困人员突出困难、满足城乡特困人员基本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在全省建立城乡统筹、政策衔接、运行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将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全部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切实维护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第三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坚持托底供养、属地管理、城乡统筹、适度保障和社会参与原则。
坚持托底供养。
强化政府托底保障职责,为城乡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治疗和殡葬服务等方面保障,做到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坚持属地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分级管理,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服务和资金保障,为特困人员提供规范、适度的救助供养服务。
坚持城乡统筹。
健全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管理体制,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供养标准、经办服务等方面实现城乡统筹,确保城乡特困人员都能获得救助供养服务。
坚持适度保障。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制定救助供养标准,加强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实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
坚持社会参与。
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特困人员提供服务和帮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其托底保障功能,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担负资金投入、工作条件保障和监督检查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的审核、上报、供养工作。
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是特困人员供养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困人员供养工作。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民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民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民政厅•【公布日期】2023.11.29•【字号】豫财社〔2023〕200号•【施行日期】2023.11.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福利综合规定,专项资金管理正文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民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豫财社〔2023〕200号各省辖市财政局、民政局,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民政局,航空港区财政审计局、社会事业局,各县(市)财政局、民政局:为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提高预算完整性,加快支出进度,根据《财政部民政部关于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财社〔2023〕146号)要求,经研究,现提前下达2024年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预算。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此次下达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算,统筹用于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含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浪乞讨儿童的应急处置、救助帮扶、监护支持、精神关爱等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支出)、孤儿(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生活困难家庭中的和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
二、请将该项收入列2024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100248社会保障和就业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收入”,支出列“20819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使用后按支出方向单独记账、分别核算。
待2024年预算年度开始后,按程序拨付使用。
市县根据具体支出用途列相应政府预算经济分类相关科目。
三、此次下达的补助资金列入直达资金管理,直达资金标识贯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等整个环节,且保持不变。
各市县应在指标管理系统中及时登录有关指标,导入直达资金监控系统,确保数据真实、账目清晰、流向明确。
四、请你市(县)按照《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提前通知转移支付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豫财预〔2010〕177号)要求,做好预算编制、指标安排等相关工作。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报告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报告评估时间: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评估单位:XXX评估中心评估目的:评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现状及问题,为政府改进特困人员救助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数据和意见,以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评估背景与概况特困人员是指生活无着、无劳动能力或有劳动能力但无法自行生活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困人员供养服务逐渐受到社会关注。
本次评估旨在了解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实施情况,为政府改进特困人员救助政策提供依据。
二、特困人员数量与分布情况根据本次评估的数据显示,本市共有特困人员XXXX人,其中城市特困人员XXXX人,农村特困人员XXXX人。
特困人员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区的贫困社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三、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情况评估1. 救助政策覆盖面评估本次评估的数据显示,特困人员救助政策的覆盖面达到了XX%,相对较高。
然而,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员没有得到有效救助,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
2. 救助标准评估根据本次评估的数据,特困人员的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很难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救助标准,确保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3. 救助资金使用效率评估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估显示,资金使用管理相对较好,但在一些基层单位存在资金浪费和滥用的情况。
建议政府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与管理,确保特困人员救助资金的有效利用。
4. 救助服务质量评估本次评估显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服务质量整体较好。
但仍有一些地区的服务设施滞后,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建议政府加大对特困人员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
四、评估结果与建议根据本次评估的数据和分析,得出以下评估结果和相应建议:1. 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提高救助政策的覆盖面。
2. 提高特困人员的救助标准,确保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审查
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审查特困人员供养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旨在为生活陷入极度困境的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照顾。
而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审查则是确保这一制度公正、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特困人员供养。
特困人员一般是指那些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特困人员供养包括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等方面。
那么,为什么要进行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审查呢?这主要是为了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制度的公平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困人员的生活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原本没有经济来源的可能获得了一定的收入,或者原本有法定赡养人的情况发生了改变。
通过复核审查,可以及时调整供养对象,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应有的支持。
在进行复核审查时,需要明确一系列的标准和程序。
标准方面,要综合考虑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家庭关系等多个因素。
比如,经济状况不仅要看其现有的收入,还要审查是否有隐匿的财产;劳动能力的评估要结合医学鉴定和实际工作能力;健康状况要考虑是否患有重大疾病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等。
程序上,通常包括申请、初审、审核、审批等环节。
申请人需要如实填写相关表格,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户口本、收入证明、残疾证等。
初审一般由村(居)委会负责,他们要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和核实。
审核环节则由乡镇(街道)政府进行,他们会对初审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和评估。
最后,审批由县级民政部门负责,作出最终的决定。
在复核审查过程中,实地调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申请人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中,了解其真实的生活状况。
这包括查看居住条件、饮食情况、生活用品配备等。
同时,还要向邻居、亲友等了解申请人的日常表现和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获取更直观、更真实的信息,避免出现虚假申报和误判的情况。
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流程
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流程特困人员供养是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需要进行严格的复核流程。
以下将详细介绍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的流程。
一、复核的启动通常情况下,特困人员供养资格的复核会定期进行,一般为一年一次。
但在以下特殊情况下,也会随时启动复核:1、接到群众举报,反映特困人员的实际情况与认定资格不符。
2、特困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情况等发生重大变化。
3、相关政策法规发生调整,需要重新评估特困人员的供养资格。
二、复核前的准备工作1、成立复核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社区(村)工作人员等,确保复核工作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2、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特困人员的原始申请材料、家庭经济状况证明、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报告等。
3、制定复核计划:明确复核的时间安排、工作步骤、重点关注内容等。
三、入户调查1、工作小组按照计划安排,逐户进行走访。
在入户前,提前通知特困人员或其监护人,确保有人在家配合调查。
2、调查内容包括特困人员的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经济收入、财产状况等。
通过与特困人员本人、监护人、邻居等进行交流,了解真实情况。
3、查看特困人员的居住条件、生活用品、医疗保障等情况,核实是否符合特困供养的标准。
四、经济状况核对1、与相关部门(如银行、房产管理部门、车辆管理部门等)进行信息核对,了解特困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状况。
2、对特困人员的收入来源进行详细核实,包括养老金、退休金、劳动所得、赡养费等。
五、生活自理能力评估1、对于需要评估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由专业的评估机构或人员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进食、穿衣、上下床、如厕、室内行走、洗澡等方面的能力。
六、民主评议1、在社区(村)组织召开民主评议会,邀请居民代表、党员代表、社区(村)干部等参加。
2、向参会人员介绍特困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复核情况,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情况
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情况特困人员供养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为了确保特困人员供养政策的公平、公正、精准实施,对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进行认定复核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以下是关于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的详细情况。
一、复核工作的背景和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的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
为了适应新的政策要求,同时杜绝虚假申报、骗取供养待遇等现象的发生,保障真正有需要的特困人员能够得到应有的救助和关爱,我们开展了此次特困人员供养资格认定复核工作。
二、复核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为了确保复核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由民政部门牵头,联合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
制定了详细的复核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流程、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首先,对已纳入特困供养范围的人员进行全面梳理,建立了详细的人员信息台账。
然后,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信息核对等多种方式,对特困人员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自理能力、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核实。
在复核过程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政策标准和工作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严谨规范、公正透明。
对于发现的问题和疑点,及时进行调查核实,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认定结果的细节。
三、复核结果及分析经过认真细致的复核工作,取得了以下结果:1、符合供养资格的人员情况大部分已纳入特困供养范围的人员符合供养资格。
他们大多是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这些人员生活极度困难,确实需要政府的供养救助来维持基本生活。
2、不符合供养资格的人员情况在复核中,也发现了一小部分不符合供养资格的人员。
主要原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如子女经济条件改善具备赡养能力;或者通过信息核对发现其拥有不符合特困人员条件的财产等。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在复核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总有一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群需要特别的关怀和照顾,特困人员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精准地投放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是一项旨在准确识别和确定那些生活极度困难、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维持基本生活的人群,并为他们提供必要救助和供养的工作。
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更是保障特困人员基本权益、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明确特困人员的定义和范围。
通常来说,特困人员是指那些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然而,要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属于特困人员,并非仅仅依据这些简单的定义,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是评估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对个人及家庭的收入、财产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核实。
收入来源可能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
对于财产的评估,则要涵盖房产、车辆、存款、投资等各类资产。
通过严谨的调查和计算,判断其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低于当地规定的特困标准。
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对于老年人和残疾人,需要评估他们的身体机能是否受损,是否存在严重的疾病或残疾,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劳动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否存在因家庭贫困导致的营养缺乏、教育缺失等问题。
对于一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员,还需要专业的精神鉴定,以确定其病情严重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
此外,劳动能力的评估也是关键一环。
对于成年人,要考察其是否因身体残疾、疾病或年龄等原因丧失了劳动能力。
对于未成年人,要判断其是否因年龄过小或身体原因无法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这需要综合运用医学鉴定、劳动能力鉴定等专业手段,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在评估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家庭关系和社会支持情况。
即使一个人在经济上处于困境,但如果有稳定的家庭支持或社会帮扶,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特困人员的条件。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总有一些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特困人员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确保对特困人员的供养能够精准、有效地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就显得至关重要。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简单来说,就是对那些生活特别困难、自身无力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人员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和判断,以确定他们是否符合特困人员供养的条件,并为后续的供养服务提供依据。
首先,我们要明确评估的对象。
通常包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这些人群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的援助和供养。
评估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
一是经济状况。
要详细了解他们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等,看是否真的处于贫困线以下。
二是身体状况。
包括是否患有重大疾病、残疾程度如何等,因为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
三是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能否自己穿衣、吃饭、洗漱等日常生活活动。
四是居住环境。
居住条件是否安全、卫生,是否符合基本的生活需求。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
工作人员通常会进行实地走访,深入特困人员的家庭,亲眼观察他们的生活状况。
与特困人员及其周边的邻居、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
同时,还会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证明,如病历、收入证明等,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评估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特困人员的情况往往复杂多样,有的可能存在隐瞒真实情况的现象,这就需要评估人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去辨别真伪。
另一方面,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评估标准和政策可能存在差异,这也给评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为了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评估机制。
加强评估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让他们熟悉评估的流程和标准,能够准确、公正地进行评估。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认定及救助供养标准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认定及救助供养标准一、救助供养标准从xxxx年1月起,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990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754元。
失能、半失能、能自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 770 元、440 元、165 元。
二、对象认定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一)无劳动能力;(二)无生活来源;(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劳动能力:(一)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三)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肢体残疾人;(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收入总和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生活来源。
前款所称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各类收入,不包括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中的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高龄津贴等社会福利补贴。
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认定标准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并报同级地方人民政府同意。
法定义务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履行义务能力:(一)具备特困人员条件的;(二)60周岁以上或者重度残疾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三)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财产符合当地特困人员财产状况规定的;(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同时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认定条件的,应当纳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范围,不再认定为特困人员。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指南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指南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指南旨在帮助相关机构和个人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进行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以提升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
本指南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及评估结果的应用。
一、评估目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特困人员的需求状况,评估服务提供方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改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估内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提供方的养老院、福利院、特困人员救助机构等,以及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身心健康状况、心理需求、社交关系等多个维度。
1. 服务提供方评估内容包括机构的规模和设施、管理和运营状况、服务人员的素质和培训、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资金使用情况等。
2. 特困人员评估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交关系、对服务的满意度等。
三、评估方法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文献资料分析等。
1. 问卷调查是一种主要的评估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获取特困人员和服务提供方的意见和反馈。
问卷内容包括特困人员的基本信息、对服务的满意度、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需求等。
2. 访谈是获取深度信息的评估方法,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与特困人员和服务提供方进行访谈,了解其真实需求和服务情况。
3. 观察是直接观察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和特困人员的行为和环境,了解其日常生活情况和服务质量。
4. 文献资料分析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政策法规、发展历程等。
四、评估指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服务提供方和特困人员两个方面的指标。
1. 服务提供方指标包括:- 机构规模:包括床位数量、占地面积等。
- 设施设备:包括建筑物、生活设施、医疗设备等。
- 管理和运营状况:包括服务机构的管理制度、人员组织、运营状况等。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指南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指南评估目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旨在全面了解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执行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和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政策提供依据。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以及研究机构等相关人员进行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
1. 评估对象本评估指南所指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的经济援助、医疗保障、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等服务。
评估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福利院、敬老院等)、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校等相关机构。
2. 评估内容2.1 特困人员数量与分布情况评估:通过调查特困人员的数量以及其分布情况,包括城市与农村、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为提供针对性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提供参考。
2.2 特困人员供养政策和措施评估:评估特困人员供养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包括政策的完整性、可行性、目标的明确性以及政策执行的落实情况等。
2.3 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评估:对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的设施、管理、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包括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医疗设施、床位供应、人员配置等。
2.4 特困人员就业培训评估:评估为特困人员提供的就业培训机会、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以及培训后的就业情况等。
2.5 特困人员医疗保障评估:评估特困人员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报销标准、费用支付方式等情况,为特困人员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服务。
3. 评估方法3.1 数据收集:根据评估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文献研究等。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分析工具,形成评估报告。
3.3 结果呈现:将评估结果进行简明扼要的呈现,包括文字报告、图表、图像等形式。
确保结果表达清晰、准确。
4. 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该包括评估目的、评估方法、评估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报告应该具备客观、科学、可操作性等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评估报告的结果应该及时送达相关责任部门,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特困人员供养质量评估
特困人员供养质量评估特困人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生活、健康、心理等多方面的困境。
为了保障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特困人员供养质量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特困人员供养质量评估首先要明确评估的目标。
其主要目标是全面了解特困人员在供养服务中的实际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供养服务提供依据,以确保特困人员能够享受到符合其需求和尊严的供养服务。
评估内容涵盖多个关键方面。
生活照料是基础,包括饮食、住宿、个人卫生等方面的保障情况。
饮食是否营养均衡、卫生安全;住宿环境是否整洁、舒适,有无必要的设施设备;个人卫生能否得到妥善照顾等,都是评估的要点。
医疗护理也是重中之重。
特困人员往往身体较为脆弱,易患各种疾病。
评估要关注他们能否及时获得医疗服务,是否有定期的健康检查,患病时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药品供应是否充足等。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特困人员可能存在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评估应考量是否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关爱服务,是否有适当的社交活动和娱乐活动,以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
安全保障是必要的评估环节。
包括居住环境的安全设施是否完备,如防火、防盗措施;食品药品的安全管理是否严格;日常活动中的安全防护是否到位等。
评估还应关注供养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工作人员的配备是否充足,素质是否达标,服务是否规范、专业;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透明,有无挪用、浪费现象;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对投诉和建议能否及时处理和反馈等。
为了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采用合理的评估方法。
实地观察是直接了解特困人员生活状况的重要方式。
通过深入供养机构,观察生活环境、服务流程等,获取直观的感受和信息。
问卷调查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向特困人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供养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
但要注意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易懂性,确保特困人员能够准确理解并回答问题。
与特困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能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特困人员供养质量评估
特困人员供养质量评估特困人员是社会中最脆弱、最需要关爱和保障的群体之一。
他们往往因自身的身体状况、年龄、经济条件等因素,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维持基本的生活。
为了确保特困人员能够得到妥善的照顾和关怀,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特困人员供养质量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困人员供养质量评估,首先要明确评估的目标和范围。
评估的目标是全面了解特困人员在供养过程中的生活状况、服务保障水平以及权益保护情况,以便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升供养质量。
评估的范围应涵盖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护理、居住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
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要评估特困人员的饮食是否营养均衡、衣物是否充足保暖、生活用品是否齐全。
这不仅包括物质的供应,还包括供应的及时性和质量。
比如,饮食的种类是否丰富,是否考虑到特困人员的特殊饮食需求;衣物的材质是否舒适,是否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更换。
医疗护理是特困人员供养中的重要环节。
评估需要关注特困人员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的保障情况如何,是否有定期的身体检查和疾病预防措施。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或残疾的特困人员,还要评估护理的专业性和持续性,包括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护理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
居住环境也是评估的重点之一。
特困人员的居住场所是否安全、卫生、舒适,房屋设施是否完好,是否具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以方便行动不便的特困人员生活。
同时,还要考虑居住环境的周边配套,如交通是否便利、是否有休闲活动的场地等。
精神文化生活同样不容忽视。
特困人员是否有足够的社交活动,是否能够获得心理关爱和支持,是否有参与文化娱乐活动的机会。
例如,是否有志愿者定期陪伴交流,是否组织观看电影、举办文艺表演等活动。
评估的方法应该多样化,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和准确。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特困人员及其监护人的意见和反馈;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直接了解供养服务的实际情况;还可以查阅相关的档案资料,了解供养资金的使用、服务项目的开展等情况。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由于各种原因,生活陷入极度困难,自身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就是特困人员。
为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和帮助,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是一项充满责任和关爱的工作。
其目的在于准确识别那些真正需要救助和供养的人群,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为特困人员提供精准、有效的帮扶。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被认定为特困人员供养对象呢?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以及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然而,要明确界定这些条件并非易事,需要通过严谨的评估流程和科学的评估标准来实现。
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对申请人的劳动能力进行评估。
劳动能力的丧失可能是由于身体残疾、疾病、年老体弱等原因导致。
对于身体残疾的申请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出具残疾证明,并结合实际的生活能力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一个肢体残疾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人,很可能被认定为无劳动能力。
而对于因疾病导致劳动能力丧失的申请人,则需要详细的病历资料和医生的诊断证明,同时考虑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情况以及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生活来源的评估也是关键的一环。
这需要对申请人的收入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等。
如果申请人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没有其他稳定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基本生活,那么就有可能符合特困人员的条件。
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履行能力评估同样不容忽视。
有时候,虽然存在法定的义务人,但他们可能自身也面临经济困难、身体残疾等问题,无法履行应尽的义务。
这就需要对义务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家庭负担等进行综合考量,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履行义务的能力。
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评估工作通常由专业的评估团队来完成。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
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总有一些弱势群体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照顾,特困人员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确保对特困人员的精准救助和有效供养,特困人员供养对象评估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特困人员,通常是指那些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对他们进行供养对象评估,是为了准确识别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合理分配资源,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
评估工作首先要明确评估的标准和指标。
这包括但不限于特困人员的身体状况、劳动能力、经济收入、家庭关系等方面。
身体状况的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疾病、残疾程度以及自理能力。
对于那些患有严重疾病、身体残疾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人员,应给予重点关注。
劳动能力的评估则要考虑年龄、健康状况、职业技能等因素。
如果一个人因年老体弱或残疾而无法从事任何劳动,那么他们可能符合特困人员的条件。
经济收入是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
要详细了解特困人员的收入来源,包括养老金、社会救助金、子女赡养费等。
同时,还要审查他们的财产状况,如房产、车辆、存款等。
如果其收入和财产状况远远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那么他们就有可能被认定为特困人员。
家庭关系也是评估的重要方面。
要调查其是否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以及这些义务人是否有能力履行义务。
如果义务人自身也处于贫困状态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履行义务,那么被供养人则可能成为特困救助的对象。
在评估过程中,实地调查和走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评估人员需要深入特困人员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状况。
这可能包括查看居住环境、饮食条件、生活用品等。
通过与特困人员及其周边邻居、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获取更全面、真实的信息。
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往往能够提供一些平时不易察觉的情况,比如特困人员的日常行为表现、家庭矛盾等。
为了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评估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素养。
他们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社会救助的标准和程序。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评估报告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评估报告1. 前言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保障工作,它关乎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为了评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质量,本报告对该服务的各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2. 背景介绍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是指社会对需要人员提供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各类保障和帮助的服务。
我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体系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评估和改进。
3. 指标评估为了评估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质量,本报告选取了几个关键指标进行评估,包括覆盖面、权益保障、服务平等和服务效果。
具体评估方法如下:3.1 覆盖面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覆盖面是评估其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本报告通过调查和统计数据,评估了各省市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覆盖率和覆盖范围,并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3.2 权益保障特困人员的权益保障是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
本报告通过调查和问卷调查,评估了特困人员对服务的满意度和对权益保障的感受,并分析了不同服务供应方之间的差异。
3.3 服务平等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平等性是评估其公平性和可及性的重要指标。
本报告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服务差异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评估了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平等性,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3.4 服务效果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效果是评估其实际效果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
本报告通过对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了服务对特困人员的实际效果,并提出了改进服务的建议。
4. 改进建议为了提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质量,本报告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4.1 完善制度构建加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顶层设计,制定完善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提升服务的整体效能。
4.2 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加强对特困人员需求的了解和关注,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特困人员供养绩效评估报告
特困人员供养绩效评估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福利体系逐渐完善,特困人员的供养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特困人员供养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我们进行了特困人员供养绩效评估,旨在发现供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
二、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向供养的特困人员、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机构和志愿者发放了问卷,收集了特困人员的生活状况、供养政策落实情况、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我们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与特困人员、政府官员、社会福利机构负责人等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供养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查阅了相关政策文件、工作报告和研究成果等资料,对特困人员供养绩效进行了全面评估。
三、评估结果1.政策落实情况特困人员供养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政府加大了对特困人员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了供养标准和生活水平。
然而,部分地区供养政策落实存在不足,如供养金发放不及时、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特困人员的生活质量。
2.社会支持情况社会对特困人员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为特困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和支持。
但是,社会支持的覆盖面不够广,部分特困人员未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3.特困人员生活状况特困人员的生活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供养政策和社会支持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但是,部分特困人员的生活仍然较为困难,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改进措施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对特困人员供养政策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政策得到充分落实,提高供养金发放的及时性和充分性。
2.扩大社会支持的覆盖面,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特困人员的供养和支持工作。
3.提高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特困人员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支持。
4.加强特困人员的能力建设和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报告
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评估报告一、概述特困人员是社会上最需要关注和帮助的弱势群体之一。
为了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实施。
本评估报告旨在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现状进行评估,以便为今后的改进提供参考与建议。
二、背景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目标是为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精神慰藉。
在过去的几年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特困人员的供养条件,如提高供养标准、加强监督等。
然而,服务质量和供养覆盖率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了全面了解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情况,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了相关数据,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特困人员本身。
通过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供养标准提高:政府不断提高特困人员供养的标准,确保其基本的生活需求。
供养标准的提高对特困人员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并进一步减轻了其基本生活负担。
2. 供养覆盖率有待提高:尽管在过去几年中,政府加大了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力度,但供养服务的覆盖率仍然不够理想。
部分特困人员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应有的供养,需要加大力度提高供养覆盖率。
3. 服务质量不稳定: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质量在不同地区和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地区和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但也有一些地区和机构存在服务不到位、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需要加强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服务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四、问题与挑战在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挑战,包括:1. 资源分配不均: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资源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均衡问题,导致一些特困人员得不到应有的供养。
应该通过改善资源配置和加强政策执行,缩小资源分配的差距。
2. 服务机构不足:在一些地区,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的机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供养的需求。
应该加大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扶持力度,以提高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果。
3. 服务内容不全面:特困人员供养服务目前主要围绕基本的物质供养展开,对于社交和心理需求的关注还不够。
特困供养 实施方案
特困供养实施方案特困供养是指国家对生活无着力人员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服务。
为了更好地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工作,我国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制定出一系列特困供养实施方案,以确保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下面将就特困供养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特困供养对象的认定特困供养对象是指生活无着力人员中因疾病、残疾、年老、孤独、无生活来源等特殊情况,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
对特困供养对象的认定,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规定,由当地政府社会救助部门进行认定,并建立健全特困供养对象名册。
二、特困供养标准的确定特困供养标准是指特困人员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特困供养标准,确保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还应当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通货膨胀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
三、特困供养保障措施特困供养保障措施包括社会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多方面内容。
各地应当建立健全特困人员供养保障体系,确保特困人员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还应当加强对特困人员的关爱和帮扶工作,提高其生活质量。
四、特困供养管理机制特困供养管理机制是指特困供养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特困供养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确保特困供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特困供养宣传教育特困供养宣传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向社会公众宣传特困供养政策和措施,增强社会对特困人员的关爱和帮扶意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特困供养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关注特困人员,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特困供养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特困供养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能够让更多的特困人员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 南 省平 舆 县 开 展 特 困供 养 对象 审 核认 定 和 评估 工 作
近 日,河南省平舆县 民政局 为加强该县特
张。项 目全部建成 后 ,将极大改善该县 的养老 环 境 。
(陈 玲 )
贫济 困日”活动 的募 集资金 ,将重点用于精准 扶贫 、精准脱贫及 乡村振兴 工作 .募集的 “携 手 慈善 。共创 和谐 ” 资金 定向 用于赈 灾 、助 残 、助老 、助 医、助 学、助困 .以及用于社 区
童 落实一名村组干部 、一 名远亲近邻或者一名 助条件的及时告知 ,不予批准 。三是 规定镇乡
江 西 省抚 州 市 运 用 信息 化 工 具助 流 浪 乞讨 人 员回 家
志愿者 ,扎实做好 结对 关爱保护工作。 四是 建 街民政部 门及时报送本部 门审核合格 人员名单 立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组织 库 ,引入专业社会组 及 申请 材料 ,区 民政局在收到后迅速进入 审批 织介 入关 爱保 护 ,通 过项 目推 进 ,提 升 专业 程序 ,更好发挥救急难作 用。四是 实行两级公
江 苏省 南 京 市 大 力 完 善 留 守 儿 童 保 护 和 困 境 儿 童 保 障 关 爱 体 系
慈善项 目。
(金 通 )
理特 困人 员 ;有 1- 3项指 标 不能达 到 的 。可 以视 为部分丧 失生 活自理 能力 ,认定为半护理 特 困人 员 ;有4— 6项指标 不 能达到 的 ,可 以
按 照民政部 关于落实农村 留守儿童保护和 困境儿 童保 障工 作 要求 。江 苏省 南京 市进 一 步 加强 留 守儿童 保护 和 困境 儿童 保 障工作 ,
内蒙古 自治区赤峰市元宝山区 进 一步 规 范 临时 救 助 工作
视 为完全丧 失生活 自理能力 ,认定为全护理特 确 保 “幼 有所 育 、弱有 所扶 ” 。一是 全 力抓
Hale Waihona Puke 金会 名义对外 开展活动 的组织 ;2、被 撤销登
据统计 ,湖南 省 宁远县 60岁 以上老 年人 责任 ,抓好各项民政工作的落实。
记后继续 以社会 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基 口达1 1.9万 ,占全 县总人 口13.6%。为 了应对
(王 欣 )
金会 名义进 行活动 的组 织 ;3、在 筹备期 间开 社会老龄化 问题 。该县 推动重点 民生项 目——
困供 养对象规范化管理 ,进一步保 障好 特困群
文化体育公 园、乡村振 兴和敬老院建设等公益
众的基本生活 ,对全县正在 享受特 困供 养待遇 的对象进行一次全面 的审核认定 和评估 。其中 认定 对象 的 条件 为六项 。六项指 标都 能达 到 的 。可 以视 为具备 生活自理 能力 ,认定为全 自
充分运 用信 息化 寻亲 。运用 人脸识 别 、DNA
(亓 蕾 )
比对和 “互联 网+寻亲 ”等 11种甄别方 法 ,进 一 步提升甄别能力高达95%以上 。二是 多部 门 协作机制。建立寻亲公告发布长 效机 制 、民政 与公 安的联动机制 、跨 区域协作机制等 “互联 网+寻 亲”的新模式 。三是积极 探索与 总结经
J动态 J地方传真
非法社会组织 活动 ,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 活 动主 要针 对3类非 法社 会组 织 :1、未 经登 记 ,擅 自以社会 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或者基
湖南 省 宁远 县 注重 示 范 引领 ,打造 养 老 特 色
设主体责任清单 》要 求,从局 党组领 导班 子 、 局党组主要负责人 、局 党组其他班 子成员 、部 门负责人 、一般党员干部五个层面 ,层层压 实
展此项 工作 。
家庭 监护 以及各类相关组织 的监 护责任落实情 临时救 助资金申请 、审批 、发放 、档 案管理 等
(冯光辉 ) 况 .进一步加强对监护人 的监督 和指导。三是 环 节工作。二是增加 了对 申请人家庭经济情 况
建立困境儿童 “1+1+1”机 制 ,即一个困境儿 进 行联 网核查的环节 ,对核查后 明显不符 合救
(倪 、r茹 ) 室 、棋牌 室 、娱 乐活 动室 、健 身房 、厨 房 、 共创和谐”捐赠活动动 员会 。动员会 就印发的
洗衣房等 配套设 施。二 期工程预计 投资近 1个 《阳春 市2018年 “广 东扶贫 济 困日”活 动实
亿 ,建 成 高级 老年 公 寓 ,新 增 养老 床位 800 施方案 》作 了简要说 明 ,并强调今年 “广东扶
内蒙 古自治区赤峰市元宝 山区 民政局 多措
困人 员。特 困对 象审核认定至 7月20日结束 。 好动 态管理 ,努力把户 口未登记 和辍学不在学 并举 ,进一步 规范临时救 助工作。一是印发《关
目前 ,全县 各乡镇 (街道 )正在扎实有效地开 的留守儿童数据降到最低 。二是全面督查落实 于 进~步 规范 临时救助工 作的通 知 》,规范 了
为助 力流 浪 乞讨 和走 失人 员早 日回归 家 水 平 。
示 ,对符合救助条件且材料齐全 的拟 救助对象
庭 ,江西省抚州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 索 ,创 新
(马 彦 施春雷) 在所属镇 乡街和 区民政 局分 别予以公示 ,公示
工作方法 ,多措并举推进寻亲服务 工作 。一是
满 七 天 且 无 异 议 后 方 可 进 入 资 金 发 放 程 序 。
展筹备 以外 活动的社会团体。活动期 间鼓励社 打造 社会 福利 中心 综 合体 。 由政府 投融 资 建
会公众 、新 闻媒体 和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积极 提供举报线 索 ,提 倡实名举报 ,举报人提供个 人信息 及联 系方式 ,民政 、公安部 门将依 法保
设的县 社会 福利 中心 ,占地47亩 ,建筑 面积 约30000平 方米 ,总投资 1 5亿 元。从2013年 开工 以来 ,已完 成投 资5600万 元。现 已建设
广 东 省 阳春 市 开展第九个 “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
护举报 人的合法权益 .对举报人 的相关信 息严 完成 2栋 老 年公 寓 ,1栋 老年 儿童 康复 中心 ,
近 日,广东省 阳春市 民政局在会议中心召
格保 密。
1栋 附属楼 ,内设康 复医院 、多功 能厅 、阅览 开 了 “广东扶贫济 困日”活 动暨 “携手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