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性善论到仁政观——孟子仁政观的哲学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在理路

浅析孟子“仁政”思想的内在理路
・ ・

2 4一
2 01 3・ 3
CANGS ANG
定、 和谐 , 达到“ 君民同乐” 的美好境地 。从为政的具体 义也。” ( 《 孟子・ 公孙丑上》 ) 社会分工是历史发展的必 措施看 , 在于施政时要考虑百姓 的切身感受 , 社会伦理 要现象 ,孟子特别强调似乎别有用意 , “ 孟子之意尚有 的 内在要求 以及政治的现实 目的 , 从经济 、 法制 、 教化 更进一层者 , 即强调管理领导等工作 , 较之直接生产更 等等方面全方位的“ 为民着想” 。 为重要 ; 则知识分子之 ‘ 劳动 ’ , 应有更高之价值矣 。” 首先 , 经 济方 面 的 “ 制 民之 产 ” 。 孟 子 清醒 的认 识到 所以要“ 尊贤使能” , 使“ 贤者在位 , 能者在职。 ” ( 《 孟子・ 生活资料 的富足是“ 仁政” 实现的经济基础 , 这一点和 公 孙丑 上》 ) 孑 L 子的“ 庶之 、 富之 、 教之” 的理论一脉相承。 为此 , 他主 张“ 正经界” 、 “ 不违农 时” 等等与农业生产有关 的经济 三、 主动 的人 : 隐含 的施政主线 措施。 此外 , 孟子的经济主张还包括保护工商等 。 孟子 孟子思想 中的人物形象是君 、 是臣、 是 民, 好似并 主张给民以 “ 恒产” , “ 这一认识在当时是极有价值 的 , 不存在能动个体意义上的人 , 实则不然 , 这样的人是存 恒产是 民有恒心的物质前提 ,说 明孟子的仁政主张并 在的, 而且可谓一条隐含的施政主线。人的主体性 、 能 非空谈 。 ” [ 4 ] 时至今 日, 物质经济条件 的发展仍然是社会 动性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直到今天仍 发展的基础动力 , 像政治 、 法学这些重视实践 的学 问更 有学者在此种意义上提醒我们要“ 认真对待人治” 。当 无法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 。 然, 主体的人并不存在于每一个领域 , 主要是指官员治 其次 , 法制方面的“ 轻刑薄赋” 。 孟子 以为“ 百姓足” 理时人 的主动性 , 而不包括 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 则“ 君 王足 ” , “ 百 姓不 足” 则“ 君 王不 足 ” , 百 姓 是君 王 的 在“ 仁 政” 思想指导下的政法生活中 , 作 为主体人的价 衣食父母 。“ 轻刑薄赋” 一方面要求君王不要一味的滥 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杀, 反 而 要 施 恩 于百 姓 ; 另 一 方 面要 求 要 减 轻 徭役 、 赋 首先 , 道德不 只是一种外柏 拘 教化 , 更是一种 内在 税, 给百 姓 以活路 。 的素养。《 孟子 ・ 尽心上》 中说 : “ 人不可以无耻 , 无耻之 再次 , 教化方面的“ 伦常有序” 。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 耻 , 无耻矣。 ” “ 无耻之耻” 的判断标准绝对是内在的, 也 之一 , 绝 不会 忘记 道 德教 化对 社 会 、 政治 生 活 的规 范意 正是在肯定 “ 良心”的基础上体现出了人 的尊严与价 义, “ 孟子将人性本善作为伦理行为抉择根据 ,当然是 值。当然 , 道德教化的矛盾也在此展现 , 一方面表达 了 意图把人的行为抉择安置于可靠的伦理基石上。 ” 嘲 《 孟 孟子对道德的本质看法——道德是内启 的,必然的要 子・ 告子下》 中说 : “ 不教民而用之 , 谓之殃 民。殃 民者 , 求, 而非仅仅是为政的手段 。另一方面, 又强烈鼓吹上 不容于尧舜之世。 ” 《 孟子・ 离娄上》 中说 : “ 城郭不完 , 兵 位者治理社会应该施行教化 , “ 使先知觉后知 ,使先觉 甲不多 , 非 国之灾也。 田野不辟 , 货财不聚 , 非 国之害 觉后觉。 ” ( 《 孟子 ・ 万章上》 ) 至此 , 孟子展现 了其“ 仁政 ” 也。 上 无礼 , 下无 学 , 贼 民兴 , 丧无 日矣 。 ” 道 德教 化 的重 理想 中的“ 精英政治” 的思想本质。 要意义在于规范每一个 的行为 ,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 其次 , 贤者思想表达了一种“ 仁( 人) ” 优于“ 法” ��

浅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浅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浅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作者:陈勇春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06期摘要: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完整的体系,贯穿政治、经济、思想教育三大领域。

《孟子》一书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诠释,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仁政体系贯穿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性善论民本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王道制民之产养民教民仁政,作为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的概念,是由孟子首先提出来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在自己的人性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之“仁”内容极其宽泛,多为个人品德修养问题,孟子之“仁”即“仁政”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主体,具有完整的体系。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仁政”基础是“民本”思想,“民为本”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仁政”的基本精神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仁政”思想具体包括:与民同乐,以身行道,德主刑辅,制民之产,薄其税敛,注重教化,先教后刑,宽猛相济,选贤举能,礼治德教等等,孟子“仁政”思想贯穿政治、经济、思想教育三大领域,具体表现如下:一、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

”(《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他得到民众的信任。

他要求统治者“保民”“与民同乐”,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汤放桀”“武王伐纣”的正义行动,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肯定解民于倒悬的正义战争。

他反对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非正义战争,曾怒骂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所谓帅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

孟子思想解析

孟子思想解析

孟子思想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重点对孟子的思想进行解析,从他的人性观、天命观以及政治观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人性观孟子的人性观可以概括为“性善论”。

他认为人之初性善,只是后来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走向了恶劣的状态。

孟子认为,人性中具备了良知的种子,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使得这种良知得以发扬光大。

他提出了“性与天地合而生”的观点,将人的本性与天地间的和谐统一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人性的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的引导,人们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人性追求。

二、天命观孟子的天命观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孟子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天命的安排上。

他认为人应该按照天命的安排去生活,顺从自然的规律。

同时,孟子提出了“人为贵于天”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和创造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

三、政治观在政治观方面,孟子强调君王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君王是为了民众的福祉而存在的,只有尽心尽力为民众谋求利益,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负起道义和责任,以仁义为本,实行仁政,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以民众的利益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同时,孟子也强调了爱民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王应该像父亲一样爱护和关心百姓,关注民生问题,推行社会福利政策,使百姓能够得到合理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满足。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人性观强调了人的善性和个体的努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政治观也为后世的君主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以人民为本、以仁政为重的治国之道。

总结起来,孟子的思想充满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光辉,主张人性善良、教育改变、仁义道德,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个体和社会的精神追求以及人际关系的和睦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

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孟子中的思想观点,探究其对人性、教育、政治和道德的看法。

一、人性观点孟子对于人性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的品质,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培养,才能真正发挥出这种本性。

他引用了《梁惠王》中的一句名言:“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二、教育观点孟子非常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唤醒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他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强调了教育对人性发展的影响。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采取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其能够在社会中积极参与和贡献。

三、政治观点在孟子看来,政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国,关心民众的生活,尊重人民的权利。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带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

四、道德观点孟子非常关注道德伦理问题,他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和谐的基石。

孟子提出了“四端”和“四德”的观念。

四端包括仁、义、礼、智,其中仁是最重要的,代表着人对他人的关爱和善意;四德包括忠、信、礼、勇,这些德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总结:孟子的思想观点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教育的重要性。

他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仁政和以民为贵,以及道德的重要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孟子思想观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孟子仁政思想的诠释

孟子仁政思想的诠释

孟子仁政思想的诠释1、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的贵民思想,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2、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评价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评价
12 O
邢 台职 业 技术 学 院学 报
20 0 9年 第 6期
然 ,泉 之始达 。苟 能充之 ,足 以保 四海 ,苟不充之 不 足 以事 父母” ( 孟子 ・ 公孙 丑 ) 。这说 明 ,在 个人 修 养方 面 ,苟 能扩 充 四端 以至于 极 ,则“ 义礼 智 仁 全 备” ,则“ 内圣” 之境 遇 已达 ,人 皆可 以为 尧舜 了 。 J 在治人 方面 ,苟 能扩充 此 四端则“ 王” 外 之境遇 可 “ 以保 四海” 足 了。因此只 要统 治者把 这 四端之心扩 充并应用 到政 治中就 能“ 四海” 王天 下” 保 、“ 。舜 的 之所 以成就 大 ,是 因为“ 由仁 义 行 ” ,也就 是把 人
惠王》 , 是对仁 的 原则在 政治上应用 的生动而 简 )便
明的表述 。
那 么何 为性 善 呢 ?我们 通 过 了解孟 子所 说的 人 禽之辩就 能知道 。“ 之所 以异于禽兽者 ,几希 。 人 庶 民去之 ,君子存之 。舜 明于庶 物 ,察 于人伦 。由
仁 义行 ,非行仁 义也 。”( 孟 子・ 下》 。 这段 《 离娄 )
第 2 卷 第 6期 6 20 09年 l 2月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a ngai o r l Xi t y e h cCo lg of Polt c ni le e
、 .6 N o. b12 6
De . 0 9 e2 o
孟 子 的“ 政 ” 想及 其评 价 仁 思
判专制主 义的重要思 想资源 。
关键词 :孟 子 ;仁政 ;性善论 ;民生
中图分类 号:B 2 . 22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1 0- 6 2 ( 0 9 _ l2 - 3 0 8 19 2 0 )O 0 0 . 0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摘要:孟子的“仁政”理论是对孔子、子思“德治”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虽成熟的“仁政”理论出自孟子,但其受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影响是可以看到的,在上博简《从政》甲中有“不仁则无以行政”(第6-7简)己有“以仁行政”的思想提出,只是还没有形成“仁政”的思想体系。

在此,我们结合思孟学派早期的政治思想来分析孟子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根基于他的“性善论”,民本思想又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其仁政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

孟子从对现实社会及历史经验的总结上认识到,民心向背决定了统治者的政治成败,认识到了民众的巨大力量。

一、孟子的性善论“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在人性论上,孟子坚决认为人性本善,他一生中讲的最多的就是性善论和仁政论。

他所理解的性善,是人生而有之的性善;仁政,是尧舜之治,是他最为理想的政治画面。

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善和仁政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只有君王性善才会行仁政,只有仁政才是适合民众的政治方略,而暴政、法制都是违反人性的,是行不通的。

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行仁政的基础,当政者有爱民之心,不忍自己的民众受苦受难,这种恻隐之心是仁的基础,是人生来所固有的。

如果统治者用这种“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则天下就可以把握在自己的手心。

在这里,孟子还将“不忍人之心”扩充到每个人的身上,他举出了当人“乍见孺子将入砖井”时都会自发的产生恻隐之心而去援救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人性本善。

人去救这个小孩,并不是为了交上孩子的父母,亦不是为了在乡党朋友中获得好的名誉,更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声,而完全是出于自发的一种行为,是人的良知使其如此,来不及考虑太多别的因素。

由人有这种恻隐之心,孟子得出人性本善的结论。

他认为,人之有“仁、义、礼、智”“四端’夕,就如同人有“四体”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荀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详细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一、人性本善与仁政基础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这是其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石。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性,如同水总是向下流一样自然。

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使得孟子坚信通过教育和制度引导,可以使人民保持并发展其善良本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这一理念为仁政的实施提供了人性论的支持。

二、民贵君轻与治国理念孟子明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

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君权至上的观念,将民众置于国家与君主之上,强调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孟子认为,君主只有真正关心民生,减轻赋税,禁止无谓的战争,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一理念体现了孟子深刻的民本思想和对民众力量的重视。

三、养民与教民孟子认为,养民是仁政的首要任务。

他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主张通过合理的土地分配和税收政策,确保百姓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同时,孟子还强调要使民以时,即让百姓在适当的时节进行农业生产,休养生息,避免过度劳役。

这些措施旨在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奠定基础。

除了养民之外,孟子还非常重视教民。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民懂得“孝”“悌”等道德规范,明辨是非善恶,从而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孟子提倡设立学校,进行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以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四、尚贤贵德与用人选拔孟子主张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强调尚贤贵德对于仁政实施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选拔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重要职位,才能确保国家的政令畅通无阻,各项事业得以顺利推进。

这种尊重贤能、任人唯才的用人观念,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和谐经济与天人和谐孟子认为,和谐的经济基础是仁政的保障。

他主张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各行业的均衡发展,避免贫富差距的扩大。

孟子性善论论文【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性善论论文【孟子“仁政”思想】

孟子性善论论文【孟子“仁政”思想】摘要:孟子不仅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还形成了以“民本”为核心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不管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孟子;仁政; 思想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2-0000-01政治方面一、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一共包含了三点:第一、民贵君轻。

“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

尽心下》孟子看清楚了在社会的政治整体结构中,民众才是基础和前提条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在当时,君统治着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结果是民制约着君,君依存着民。

当君暴虐无道而不听劝谏,对人民和社会有害无利时,人民可以起来推翻他,另立新君。

对于当时君主残暴的统治时期,孟子就此社会问题提出“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君有大过则谏之,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这一思想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具有明显的革命和进步意义,他看清了君与民的关系;君以民为本的社会道理。

第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通过对前代的历史教训,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离娄上》孟子把能否得到民众拥戴视为能否得天下的根本所在,提出了得天下的真谛在于得民心。

人民才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君主依存于人民;只有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戴方可为君主。

所以我们从中看到,要想得到天下,就必须得民众的支持,要得民众的支持,就必须要得民众的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对民心的重要性有着十分透彻而清醒的认识,也进一步论证了“民贵君轻”的观点,人心不可违,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

人心向背说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第三、听民论。

孟子强烈主张依民意施政,作为君主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戴,就必须在行使权力时为百姓着想,只有君主通过善于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来统治国家,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戴。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仁政说的主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性善良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与天地万物都有某种关联,所以人类都有潜在的善良本性。

2. 仁者爱人论:孟子强调仁者应该有慈爱之心,以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为己任,关爱他人的福祉和利益。

3. 民治与君主责任: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来源于民众,因此君主应该以民为本,保障人民的福利和权益,以实行一种为民众谋福利的政治体制。

4. 教育重要性:孟子提倡教育,主张大众普及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品德和能力,使人民都能得到提升和改善。

5. 社会公正和道义:孟子主张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需要有公正的法律制度和道义的约束,每个人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6. 道德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睦,才能实现国家的治理与世界的和平。

孟子的仁政理论研究

孟子的仁政理论研究

孟子的仁政理论研究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孟子的仁政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孟子的仁政理论强调了人性的善良。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们天生具备了一种内在的道德感和善良的本性。

这一观点与孔子的“性善论”相呼应,强调了人的道德潜能和人性的可塑性。

孟子认为,只要给予人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使人们发挥出内在的善良本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孟子的仁政理论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孟子认为,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理国家,以仁德来感化百姓。

他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示范作用,认为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只有君主具备了仁德的品质,才能赢得百姓的拥护和信任,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准则之一。

此外,孟子的仁政理论还强调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主应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使社会上的财富和资源能够公平分配。

孟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坚持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不偏袒特定的阶级或个人利益。

他认为,只有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最后,孟子的仁政理论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仁政的基础。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使人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备仁德的君主和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起来,孟子的仁政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他通过强调人性的善良、君主的责任、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教育的重要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仁政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深感孟子的思想对于塑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从性善论到仁政观

从性善论到仁政观

从性善论到仁政观作者:王吉平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5期摘要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内涵,是其仁政观的理论基础。

孟子主张经济上,制民之产,使民以时,轻徭薄赋;政治上,尊贤使能,宽刑省罚,反对兼并战争;思想上,道德教化,导民以仁,摩民以义。

孟子仁政观具有肯定王权主义等缺陷,但是包含了可贵的民本民权思想。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仁政观民本民权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86-02一、孟子仁政观的理论基础——性善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其基本含义有两层,一是人性有共性、一般性,“性相近”;二是人性在后天受外力影响和改造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习相远”。

孔子似乎承认人性愿初形态的的同一性,但没有明确论述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孔子之后,孟子侧重于阐释“性相近”,系统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涵盖了孔子仁义礼智等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认为,人刚出生时人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不忍人之心,他解释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分别是仁义礼智四种规范的萌芽,称为四端。

仁义礼智都是善的规范,那么四端,就是善端。

因此可以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四端之心,是内在自然发生的,与外在功利无关,是纯粹的的伦理之善。

四端之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

以性善为根据的治国路径从孟子性善论视角解读其仁政论思想

以性善为根据的治国路径从孟子性善论视角解读其仁政论思想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以性善为根据的治国路径——从孟子性善论视角解读其仁政论思想朱辉宇姜晶花[摘要]本文基于孟子性善论与仁政论的结构性关联,从性善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仁政学说在理论层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I阐明了民本观念作为仁政学说核心思想的人性论根据;分析了仁政具体措施的性善论根基} 探讨了王道方案过于理想化的人性论根源。

[关键词]性善论仁政论仁政王道[中围分类号]B82一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6)01—001l—05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一个人际关系颠倒错德”的萌芽。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乱、礼崩乐坏的纷争乱世。

作为一个拥有强烈责任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感和人文关怀的思想家,孟子不仅批判了现实,更(《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人自然具有仁义礼智的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方案与治理模式。

“仁政”或“王萌芽,即所谓“善端”,能够在发展扩充的基础上形道”方略的形成无疑是孟子理论探索的思想结晶。

成“四德”。

但这些“善端”仅仅是人们产生仁义礼智这一治国之道的本质在于治人,而治人的基础是知“四德”的可能,从“善端”到具备完美的道德还需要人,因此,探索和把握人的本性在孟子那里就具有有个发展的过程。

了根本性的意义。

今天,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探讨有第三,人都有实现善的能力。

孟子讲:“夫人岂多种路径,而从其人性论的视角切人无疑是关键的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一条。

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从人的共同的、区别于动物为也。

”(《告子章句下》第二章)即人都有实现善的的自然属性出发,进行一系列类比演绎,并通过一能力,不能实现善并不是因为人没有实现善的能番论证之后提出的。

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孔子“性近力,而是由于他们没有努力去做。

习远”思想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人性本第四,人能否实现善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善理论的滥觞。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学说针对春秋,战国时代连年战争、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使之成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要特征,推而广之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儒家政治思想的标志。

一、孟子“仁”的含义。

《孟子》一书总共不过三万五千字,但光“仁”字就出现了150次,可见孟子对“仁”的重视程度。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下》)在此,仁与人互为表里,合而言之即为“道”;人是道的主体和归宿,因此办一切事情都应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这才是真正的“仁”。

这也是孟子思想的灵魂。

在“仁”的重要性上,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所在,舍此人们将无所适从。

仁政思想便是在这一思想基奠上展开的。

二、性善论--仁政的伦理基础和哲学依据。

任何政治思想的基础是它对人性的理解和界定,不同的人性观必然导致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政策主张。

孟子的性善论为仁政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是怎么来的”这一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

孟子主张人先天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要求努力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即“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天生都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为“四端”;此“四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孟子·告子上》),而它们正是仁、义、理、智“四德”的基础。

这即是孟子的“性善论”。

与人性理论相联系,孟子提出了独特的内向修养理论。

既然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那么就没有必要向外用功,只要守住本心,就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但为什么现实社会中又有那么多的不道德的事呢?孟子认为,现实的不道德并非原本没有道德,而是人自已丢掉了善良的本心。

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价值

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价值

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价值摘要:孟子把道德意义上的“仁”扩充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使之具备法律性质的约束力,即为“仁政”。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用“仁者爱人”的观念来推行仁政,才能治国平天下。

“仁政”思想在今天仍不失为一种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孟子;价值;仁政一、孟子“仁政”提出的背景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

他通过“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推出了人性本善。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种以“不忍之心”而采用的“不忍之政”便是“仁政”。

只有用“仁者爱人”的观念来推行仁政,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战国时代,诸侯并起,战争不断,民不聊生。

孟子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为改变这种现状而积极寻求出路。

可以说,“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强调道德上的自觉自律,孟子把这种道德意义上的“仁”扩充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使之具备法律性质的约束力,即为“仁政”。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内容(1)选贤任能的政治追求孟子要求当政者要实施仁政,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法先王”,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相反,“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孟子痛恨战争,主张效法先王,仁者无敌。

二是“选贤才”。

在孟子看来,法由人制定,由人来执行,所以关键在于人。

正所谓“唯仁者宜在高位”,否则天下大乱。

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也就是说,天下国家之根本在于统治者个人的道德。

因此选举贤才至关重要。

(2)“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孟子·尽心》篇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总结和升华。

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重在贵民。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1. 引言1.1 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仁政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孟子看来,仁政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仁政是以仁爱之心治国,以德行之道治理民众,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孟子深刻理解仁政的内涵,认为仁政应当体现在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等各种人际关系中。

他强调仁政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要关爱民众的生活和利益。

孟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政治权力应当为民众谋福祉,而不是满足君王的私欲。

在实践方面,孟子致力于推行仁政思想,提倡以仁化政、以政养民,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他主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注重道德教化,倡导政治扶贫,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为人民谋福祉。

当代社会依然可以借鉴孟子的仁政思想,注重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追求政治上的道德高度,推行以民为中心的政策,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孟子的仁政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行动,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孟子的仁政思想,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2. 正文2.1 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政治的高度关注。

在孟子看来,仁政是君王治国的根本原则,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

他认为,只有以仁心待人,尊重他人,才能取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孟子倡导的仁政思想包括“仁者爱人”、“政者爱民”、“义者爱德”等重要理念,强调了道德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了“仁政”、“民贵君轻”、“民胜则君强”等原则,为君王治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孟子通过《孟子》一书详细阐述了他对仁政的理解,强调了君王应当以仁义为中心,关注民生,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谦卑。

他认为,君王应当以身作则,以品德与德行来感化百姓,以仁政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文档资料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文档资料

论孟子思想中的仁政学说作为传统儒学代表人物的孟子,虽然其学说深受孔子仁、礼思想的影响,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孔子思想的范畴进行钻研,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现状提出新的命题,并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证。

“仁政”的发展在孟子处得到新的阐述,他从人的天性开始入手,对理想的政治环境进行自己的深入探讨。

一、性善论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出发点孟子提出人性的问题以前,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对这一问题有过解释。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在孔子的理解中,人的天性相差无几,人性的差别之所以会产生重大的区别,是由于后天环境的侵扰所习染的,孔子注重的是人的社会实践,认为人的后天后动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

而战国时期的孟子究于人性的问题,则主张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

要想讨论清楚孟子政治思想中的仁政学说,必须对性善论作深入了解。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就是人自出生以来,便天生地具有了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羞耻之心和是非之心等等,此种不忍人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而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性的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

社会生活中,人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人,就在于人具有其善的本性。

人性善,是人类社会的集团生活能够得以继续的基石,人也在此前提条件下进行经济、政治制度等的发展。

人的良知良能,孟子认为是先天具备的,后天的行为习惯只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补和完善,对于人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处事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之所不学而而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由此可以知道,以良知良能为基础的人性善的本能也就没有差别。

孟子通过人性本善的探索,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政治思想的论述中,主张由于生活群体中的个人因为良知良能的本性,统治者在治国方略中应该将仁政作为首要原则。

而同样因为良知良能的本性,普通个人具有的不忍人之心,加上仁政的施行,国家的社会秩序、人伦纲常和社会战乱也会偃旗息鼓。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一、人性善说和伦理思想性善说,人性问题,早在春秋已经提出来了,到了孟子时代,已成为诸子百家讨论的一个重大课题。

孟子论证性善的另一方法是借助于共性进行推论。

他说,人为一类。

他的论证方式是,一切事物都有共性,人心这种东西当然也有共性。

孟子还从家庭情谊论证人的本性为善。

孟子认为父母儿女之情是本能,这种本能表现在道义上便是仁义。

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

仁义礼智与人性善。

孟子突出了仁、义、礼、智。

他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组成一个系列。

人生下来都有四心,这四心便是仁、义、礼、智四大伦理范畴的根芽。

关于仁,孟子的看法继承了孔子,但论述的方式又不尽相同。

孟子的仁以性善为基础,它不像孔子的仁那样,是个面面观,它有个基点,即心。

孟子的仁当然不光停留在动机上,它也要转化为行动。

行动的原则是由心而行,由己及人,由亲及疏。

孟子所说的礼,指揖让进退之类的行为规范,没有什么新内容。

但在理论上有新的说明。

首先,他把礼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礼起源于人所固有的辞让之心;另一点,孟子把礼的地位降低了,远不如孔子那样器重礼。

在孔子那里,礼是仁的行为规范,在孟子那里,礼从属于仁义,是仁义的外在表现。

孟子的伦理范畴不只以上四个,还有道、德、信、忠,等等。

但这四个是核心,其他可视为外延。

孟子与孔子相比,伦理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和发展。

孟子的新贡献主要在于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人伦关系出自人的本性,就这一点而论,在儒家伦理观念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以前,儒家要么把这些说成是天意,要么只是从习惯和传统上加以肯定,孔子至多从人之常情上略略触及了一下伦理的起源。

孟子别开生面,从人性上对这些观念进行了论证。

仁义礼智不是来自人外,而是来自人心,从性善中诱发出来的。

过去把违反伦理说成是违反天意或传统,孟子则认为是违反了人性,背离了仁义礼智就不配是人,从而使伦理观念更加牢固和僵化。

二、人性分析和政治人格性善说是孟子对人的本质认识,同时又是对人进行品分的方法与标准,我们称之为人性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于禽 者儿希 , 庶民去之 , 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 , 察于人伦, 由仁
同方 向发 展 , 习相 远 ” 孔 予似 乎 承认 人 性 愿 初 形态 的 的同 一 性 , 义 行 , 行 仁 义 也” 菖 予 认 为 “ 伦” 人 的 本性 , 人 与禽 兽 相 区 “ 。 但 非 。。 孟 人 是 是 没订 明确 沦述 人 的 本 性 是 善 还 足 恶 。孔 予 之 后 , 子侧 重 于 阐 释 陛 别 的本质特 征。 人之有道也: 孟 “ 饱食 、 暖衣 、 逸届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使 父 君 夫 长 棚 近 ” 系 统 提 出了 性 善 论。 予 的 性 善 论 , 盖 了 孔 予仁 义礼 智 等 范 圣 人 有忧 之 , 契 为司 徒 教 以人 伦 , 予 有 亲 , 臣有义 , 妇 有别 , , 孟 涵
幼有叙, 朋友有信 。。 ”
二 、 子 仁 政观 的 主要 内容 孟 在孟 子 的性 善 论 中 , 忍人 之 心 , 恻 隐之 心 、 恶 之 心 、 让之 不 即 羞 辞
心、 是非之心 , 而不忍人之心就 是仁 , 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 。孟予说: “ , 仁 人心也。 ” 仁政 的基础是以仁心推及他人。“ 以其所爱所不爱” ,
非所 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也, 非所 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非恶其声而
然也 。 由足 观 之 , 恻 隐 之 心 , 人 也 : 羞 恶 之 心 , 无 非 无 非人 也 : 辞 让之 “ 无 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对于统治者而言, 。 必须 心, 非人 也 ; 是非 之 心 , 人 也 。恻 隐之 心 , 之 端 也 ; 恶之 心 , 无 非 仁 羞 义 之端 也 ; 让之 心 , 之 端 也 : 非之 心 , 之 端 也 。 之 有足 四端 也 , 辞 礼 是 智 人 是 吸 民如 予 , 易近 民 , 民同 乐 同忧 。 与 民同 乐 , 民 同 忧 , 以说 平 与 与 可
关键 词 孟子 性善论 仁政 观 民本 民权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0 90 9 (0 90 -8 -2 10 —5 22 0 )23 6 0 统治中不可缺少的“ 大伦” 孟子继承了这一思想 , 。 把君 臣父子关系依
然 看 作是 最 根 小 的 二 伦 , 进 一 步 提 出 了“ 并 人伦 ” 的概 念 “ 之所 以 人
是仁政的最大效果, 也是推行仁政的政绩 的最高表现。仁 政的推行 ,
不外乎是理想政治的实践过程 , 它既足得 民心 的最佳 良方, 亦足与民 同乐同忧 的具体措施。若能行此不懈 , 则社会祥和、 围泰民安。孟子 政观的核心, 是强调“ 贤君必恭谦礼下, 取于民有制” 具有十分丰富 ,
的 内容 。
中 图分类 号 : 2 2 B 2


孟子仁政观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孔 子 说 :性 孝l 也 , ¨ 也 。 基本 含 义 _两 层 , 是 人性 有 “ l 近 习市 远 ”其 f 『 一 共性、 一般 性 ,性 孝近 ” 二 足 人性 在 后 天 受外 力 影 响和 改造 可 以 向 不 “ ¨ :
以为人的 内在规定 。 是每一个人都具有 的。
性 木 善 ,并 不 意 味 着 人 一 生 下来 就 完 整 地 具 备仁 义 礼 智 四 种 善
德 。所训 的善端 , 是先天的、 普遍性的、 纯粹 的, 足指人本性中先天具
有趋 向仁 义 礼智 的潜 质 。 四端 , 能 保 持和 扩 充 , 能 发 展成 为 仁 义 如 就
畴, 具有丰 富的内涵 , 是其政治思想的理 论基础。
孟子 认 为 , 刚 出生 时 人性 是善 的 ,人 性 之 善也 , 水之 就 下也 , 人 “ 犹 人 无 有 不 善 , 无 有不 下” 水 。孟 予 说 ,人 皆 有不 忍人 之 心 ” , 诮 不 “ 所 忍人 之 心 , 解 释 道 : 今 人 乍 见 孺予 将 入 于 井 , 有 怵惕 恻 隐 之 心 。 他 “ 皆
2 0。 巾) 0 9 2(
从 性 善论 列仁 改观
孟子仁政观 的哲 学分析
王吉 平
摘 要 孟 子 的性善论 , 涵盖 了孔 子4 k ̄ 智等 范畴 , 丰 富内涵 , 其仁 政观 的理论基 础 。 子 主张经 济上 , 民之产 , - L - 具有 是 孟 制 使 民以时 , 轻徭 薄赋 ; 政治 上 , 贤使 能 , 尊 宽刑省罚 , 反对 兼并 战争; 想上 , 德教化 , 民以仁 , 民以 义。 子仁政观 具有 思 道 导 摩 孟 肯定王 权主 义 等缺 陷, 但是 包含 了可 贵 的民本 民权 思想 。
礼智四种美德。人 要保持和扩充善端, 即所 谓养心或养气。孟子说: “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 也寡欲 , 虽有不存焉者 , 矣: 寡 其为人也多 欲, 虽有存焉者, 寡矣。 匾 ” 孟予所 谓的寡欲 , 是为挺立新兴 , 是立其大
( ) 一 经济上 , 制民之产 , 民以时, 使 轻徭薄赋
仁政之始 , 在于满足民众的需要 。孟子认为民众没有恒产, 就不 会有安分守己的恒心, 如果没有恒心 , 就会违法乱纪 , 无所不为。 主张
“ 民之产 ” “ 制 ,明君 制 民 之产 , 使仰 足 以事 父母 , 足 以畜 妻 子 , 岁 必 俯 乐 终 身饱 , 凶年 免 于死 亡 , 然后 驱 而 从 善 , 民 之 从也 轻 。“ 亩 之宅 , 故 ”五 树
犹其 r 四体也。 仃 ”不忍人之心, 即恻隐之心 、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 之心, 此四心分别足仁义 礼智 四பைடு நூலகம்规范的萌芽 , 为四端。仁义礼智 称 都足善的规范, 那么四端, 是善端 。因此可以认为, 就 人性小善。 孟予
说 : 仁 义 礼 智 , 由 外 铄 我 也 , 固订 之 也 。 凹端 之 心 , 内存 白然 “ 非 我 ” 是 发生的, 与外 在 功 利 无 关 , 纯 粹 的 的伦 理 之 善 。 四端 之 心 足人 之 所 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