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近年来,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备受关注。
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性以及教育改革与社会流动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教育对社会流动性具有深远影响。
首先,教育提供了个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从而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接受教育,个体可以获得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技巧,并通过学习的过程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这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需求,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教育为社会流动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和专业技能,从而增加了进入高薪岗位和高级职位的机会。
教育不仅提供了社会上层次的资源和机会,也帮助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摆脱困境,实现向上流动。
然而,也不能忽视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一些负面影响。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高等教育的商业化现象使得某些社会群体无法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流动性的不平等。
因此,教育公平问题成为制约社会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育公平与社会流动性教育公平是保障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前提。
教育公平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只有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资源的不均衡,提供给每个人实现社会流动和发展的机会。
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城乡之间、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依然存在,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均存在差异。
这导致了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机会有限,难以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流动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加大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力度。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增加了教师编制,改善了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为这些地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同时,开展了农村学生资助和贫困地区教育补贴政策,帮助他们克服经济困难,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日益凸显。
教育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塑造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流动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
一、教育的作用教育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功能。
首先,教育能够为个体提供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教育还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帮助个体获得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最重要的是,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个流动的通道,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机会,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和社会地位。
二、教育和社会流动性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密不可分。
首先,教育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不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通过教育的努力,就能够获得上升的机会。
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桥梁,能够打破个体之间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技能和能力,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个体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然而,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并非单向的关系。
社会的流动性也会影响到教育的机会和质量。
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会在教育领域体现出来,某些人群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因此,要实现教育的公平与流动性,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消除教育机会的差距,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
三、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通常能够获得较高的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他们更容易在职场上获得成功。
其次,教育能够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潜力。
通过创新和创业,个体能够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此外,教育还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够带来创新思维和先进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社会流动吗
教育可以促进人的社会流动吗?——以农村教育为例索迪、王跃杭、久美南加、马旭龙人的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都可以促进这两种社会流动,但其作用十分有限。
一、教育对农村人口流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农问题历来备受国家的关注,中国有9亿辛勤劳动的农民是我们国家的人口主体,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其职业选择更多样化。
有了义务教育打下的文化基础,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学习职业技术,或者进入城市打工,可以不用局限于土地,在同等社会地位条件下,有了很多横向流动的机会。
当然,只有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农民兄弟也可以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完成高校学业,从而完成社会垂直流动,改变自己的命运。
以上表现形式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说明,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没有教育是不行的,只有教育是不够的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
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不断被拉大,据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我国城乡收入之比从1982年的1.25:1,到2010年的6:1到10:1,并且我国12种公民权利的制度性安排有11种都是偏向城市的,只有一种是有利于农村的,就是生育制度,因为农村一个家庭可以生两个。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农村的教育资源分配极端的不公平,不论是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还是当地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都落后于城市,所以最近社会上才会出现对“寒门再难出贵子”,即对重点大学农村生源越来越少的担忧。
其实家长们普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但是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很少有家庭能够为其就业打开门路,这也导致了很多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仍然不能改变自己命运。
农村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个体先天智力不如城市孩子,而是在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上都存在不公平。
因此,我们认为,要想实现教育对社会流动促进作用的最大化,从根本上必须打破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格局,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让农村孩子享受好的教育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孩子的社会流动。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
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作用,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
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 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 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但是它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 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密切相关。
实际上, 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的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
正文现代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这典型的社会特征曾是社会学最具有想象力的主题。
所谓的社会分化, 即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分离成专门的部分。
诸如, 家庭的权力越来越多地交给了社会, 特别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 有了专门的托管机构和学校。
学校教育根据分化后的社会要求建立起各种专门的学校, 学校会将不同的个人经过筛选后送到社会中的一定位置。
在今天的社会中,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的最主要因素。
一、阶层间的封闭是“文化屏障”的作用吗在我们的社会中, 社会阶层的存在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
各阶层之间的分界随着收入、地位和消费意义的差距加大, 一种明显的阶层界限建立起来, 并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与排斥作用。
其中“文化屏障”逐渐成为各阶层外显的与隐藏的分界标识, 或者是一种“文化符号”, 你没有这个阶层的文化符号就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同样, 没有与你一样的文化符号你也不能认同他并与他建立起关系。
如果非要给文化屏障下个定义的话, 是否可以这样尝试着描述, 所谓的文化屏障是指: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 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 通过交往和行动, 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
教育发展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
教育发展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是深远而多样化的。
一个发达的教育系统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也能够促进社会的流动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与选择。
首先,教育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机会,帮助人们获得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
通过教育,许多个体得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这不仅能够增加个体的就业竞争力,也能够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职业选择空间。
同时,通过教育的普及,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资源,打破了贫富差距对教育机会的限制,从而促进社会的流动性。
其次,教育发展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一个教育发达的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和观念。
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与创造力,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与此同时,教育也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为社会流动性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教育发展还有助于改善社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区认同感。
通过教育,人们不仅能够接受专业技术和学科知识的培训,还能够获得广泛的人文素养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这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文化品质,增强社会的共享和认同感。
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社会往往更容易形成积极的社会互动和合作,推动社会流动性的发生。
此外,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也涉及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问题。
一个发达的教育系统应该以公平为原则,解决社会阶层的不平等问题。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并建立公正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可以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与平等的待遇。
这样,不论个体的出身条件如何,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就能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总而言之,教育的发展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教育机会的提供、人们的创新能力的激发、社会文化环境的塑造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等多个方面。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正方,应该涉及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育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
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例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普特南曾说过,“教育是社会流动性的关键因素。
”这表明教育对于个体的社会流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会影响社会流动性。
在一些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一部分人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无法获得社会流动的机会。
例如,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不公平是社会流动性的障碍。
”这说明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会对社会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教育制度的改革可以促进社会流动性。
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可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从而增加社会流动性。
例如,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曾说过,“教育改革是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这说明教育制度的改革对于提高社会流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应该重视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以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反方,不应该涉及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仅仅取决于教育。
除了教育水平之外,还有家庭背景、个人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社会流动性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将教育和社会流动性简单等同起来是片面的。
其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并不是唯一影响社会流动性的因素。
即使在教育资源相对公平的情况下,社会流动性仍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因此,过分强调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可能会忽略其他影响因素。
此外,教育制度的改革并不一定能够直接促进社会流动性。
教育改革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而且改革的效果也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因此,过分依赖教育制度的改革来提高社会流动性可能并不现实。
综上所述,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而不是过分强调教育的作用。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向上流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教育的普及与提升是否确实能够帮助个体实现向上社会流动,这一问题备受关注。
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地位,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限制和阻碍因素。
教育在本质上是传承和积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它为个体提供了获取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的机会。
通过系统学习和培养,人们可以获得更广阔的知识基础,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而较高的持续教育也有助于人们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确实能够成为向上社会流动的桥梁。
然而,教育的作用并非十全十美。
首先,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机会的差异。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弱势地区,教育资源的匮乏和不公平分配使得那些出生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势必造成社会分层的现象,使得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教育并非是唯一的社会流动因素。
尽管教育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但其他因素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社会背景、家庭状况、个体能力和机遇等。
有些人出生在富裕家庭,从小就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获得更好的机会。
而对于那些出生在贫困家庭或社会边缘地区的人们来说,尽管他们通过教育努力进步,但仍然受到巨大的社会和经济阻碍,社会流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此外,教育的效果也受到职业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制约。
虽然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
没有相应的职位和机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外,社会结构的歧视和偏见也会对教育造成限制,阻碍个体实现向上流动。
综上所述,尽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但其作用也存在种种限制和阻碍。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职业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制约,都对教育的效果产生了影响。
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
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个人能否成功地向上流动。
教育水平的差异往往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收入和社会地位。
本文将讨论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并探究不同的教育机会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性所起的作用。
首先,教育水平在社会阶层流动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普及的推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更容易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高薪职位,从而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
这种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不同。
拥有更高学历的人更有可能突破自身出生的社会阶层限制,实现向上流动,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相对困难。
其次,教育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有可能获得高薪工作和稳定的职业发展,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则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这种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
然而,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获取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手段,它还具有提升个人能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教育为个人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创新。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这种教育在促进社会性别平等、减少社会不平等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此外,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需要得到关注。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很多人无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这种教育机会的差异无疑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进而影响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实现。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性,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教育的普及程度,还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打破贫富差距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总的来说,教育水平在社会阶层流动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普及与质量的提高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相互关系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相互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教育被认为是提高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流动性。
教育为个体提供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平台,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获得更好的机会。
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培训,个体可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增加求职的竞争力。
通过教育,一个人可以打破出身的限制,并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
教育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个体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才干取得成功,从而实现社会流动性。
然而,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在一些贫困地区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较低,这给这些地区的孩子们提供了不公平的条件。
他们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
其次是教育的成本问题。
随着教育的商业化和高额的学费,一些人无法负担得起高等教育。
这使得一些人通过教育提高社会流动性的机会变得更加有限。
然而,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也带来了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的模式逐渐兴起,缓解了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通过互联网,个体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能。
这为那些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了新的机遇。
同时,一些慈善机构和社会组织也积极投入教育领域,提供教育援助,帮助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
为了促进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良性互动,政府和教育机构有责任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其次,政府可以减少高等教育的成本,提供贷款和奖学金等措施,帮助那些无法负担得起学费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教育机构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与职场需求相符合的教育内容,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流动性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社会流动性是指社会成员在个人经济、职业、文化、家庭等因素的作用下,在不同阶层间实现的上升或下降,即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转移。
而教育则是决定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教育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不仅为人们提供知识技能,更为人们打开了通往社会不同阶层的大门。
一方面,教育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专业技能,增加个人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向上流动。
另一方面,教育也可以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收入,因此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阶层和更高的薪资水平,从而实现向上流动。
但是,与此同时,教育也是在保证流动性的同时产生流动性的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育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于背景较差的学生来说,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会更加艰难。
而这些学生面临着来自更高等级学校和更好岗位的学生所带来的竞争,因此他们的向上流动受到较大的限制。
因此,教育不仅是向上流动的途径,也是成为社会“输家”的因素之一。
二、如何提高社会流动性为了增加社会流动性并帮助享受社会流动性的人士维持其社会地位,必须在政策层面上采取一些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1、提高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流动性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向上流动的机会。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创建优异的教育体系,为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学习机会,并重视底层教育的改革。
2、加强职业培训人们在职场上积累技能、知识和经验是实现向上流动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普通劳动者在职场上实现向上流动,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支持力度,助力劳动者在职场上争取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薪资水平。
3、加快产业升级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速,传统行业所需的体力和机械操作技能会被淘汰。
为了帮助中低收入家庭的人们实现向上流动,政府应该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创新和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职业机会。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社会流动性是指个体在社会阶层中的上升或下降的机会和可能性。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为个体创造更多的流动机会,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流动性。
本文将从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以及改善教育体系来增加社会流动性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教育是提高个体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教育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为个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地位。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
此外,教育还能够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培养了这些能力的人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然而,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社会流动性的不足。
在某些地区和群体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一些人因为缺乏教育资源而无法获得社会上升的机会。
二、改善教育体系来增加社会流动性为了增加社会流动性,我们应当致力于改善教育体系,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首先,应当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优质的基础教育,才能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
其次,应当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还能够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持,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道路,并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机会。
此外,应当加强对高等教育的规范和监督。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流动性的重要环节,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要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高等教育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800字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800字教育与社会流动性在当代社会,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作为社会个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改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公平与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社会流动性对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职业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机会。
教育不仅为个体提供了上升的机会,还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优秀的人才通过创新和创造,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性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扩大社会机会:教育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机会。
通过接受教育,个体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选择、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网络。
这些机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提升综合素质: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融入至关重要。
3. 打破阶层固化: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突破家庭背景的限制,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进步。
二、社会流动性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流动性对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会有所差异。
社会流动性对于教育的需求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公平:社会流动性对于教育的公平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流动性高的社会中,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配,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性。
2. 教育内容:社会流动性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也有所影响。
在强调社会流动性的社会中,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和技能性,以满足个体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
3. 教育机会:社会流动性还影响着个体的教育机会。
在流动性高的社会中,个体更容易获得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如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以满足个体不断发展的学习需求。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800字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800字教育与社会流动性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个体的职业发展、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等方面都具有关键作用。
首先,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流动性的提高。
对于个体而言,接受教育是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机会和更高的薪资待遇。
此外,教育还可以帮助个体拓展社交圈子,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支持。
其次,教育在社会流动性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担当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问题仍然存在,这导致一些地区和群体在接受优质教育方面存在困难。
其次,教育质量和效果也存在差异,这使得一些个体在接受教育后并未获得预期的收益和发展。
此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也要求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促进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水平,确保每个个体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帮助个体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提升。
最后,社会也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总之,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加强教育投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等措施,可以促进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家庭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家庭教育与社会流动性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对一个人的品格、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社会流动性方面,家庭教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成就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个体成就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它不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条件,还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直接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如果父母注重自我发展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他们很可能会对子女树立榜样,鼓励他们追求高教育水平和职业成功。
相反,如果父母缺乏教育意愿或对孩子的期望过低,那么孩子在学业和职业发展方面可能会受到限制。
其次,家庭教育对社会流动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会流动性是指一个人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转变。
如果一个社会具有较高的社会流动性,那么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而家庭教育是社会流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家庭注重教育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那么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将帮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家庭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也并非绝对。
尽管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机会和能力,但社会流动性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背景、性别、种族和地理位置等。
由于贫困或弱势家庭通常缺乏教育资源,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方面往往会受到限制。
这会导致社会中存在不公平现象,限制了社会流动性的实现。
鉴于家庭教育对个体成就和社会流动性的重要影响,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繁荣,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教育平等。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机会。
其次,社会应加强对弱势家庭和贫困学生的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的课题报告
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的课题报告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对于社会阶层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报告旨在探讨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机制。
一、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提供平等的机会教育体系的建立可以为社会各个阶层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消除社会不平等,为个体实现社会阶层流动提供基础条件。
2. 提升个人能力教育培养了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了他们的人力资本。
拥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的个体更容易在职场上取得成功,从而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
3. 塑造个体观念教育对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产生进取心和自信心,有助于他们积极追求社会阶层的提升。
二、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因素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1. 家庭背景家庭背景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家庭的不同,孩子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机会和资源存在差异。
富裕家庭通常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增加其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2. 学校质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对个体的阶层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优质的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和技能培养。
这些优势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就业市场需求就业市场对个体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某些职业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较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能更有利于实现向上流动。
然而,就业市场也可能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使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影响其社会阶层流动。
三、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的机制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之间存在着多种机制:1. 技能积累与劳动力市场竞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具备优势技能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就业,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
2. 社交网络和资源获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社交网络对于社会阶层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对社会流动性与社会公平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流动性与社会公平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通过教育的力量,一个人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从而增强自己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
然而,教育对于社会流动性与公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首先,教育对社会流动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社会流动性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的变动能力,即能否由出身较低的阶层向上流动。
教育不仅能够提供人们获得技能和知识的途径,还能够为个人提供社会认可和机会。
通过受教育,一个人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社会地位,从而实现阶层的上升。
教育的质量和机会均等程度会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流动性。
如果教育机会分配不公,质量低下,那么社会流动性将会受到限制,社会上的贫富差距也会愈发明显。
其次,教育对社会的公平也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公平是指一个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有平等获取资源和机会的权利。
教育作为一种资源分配机制,对于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教育机会只向某些特定人群开放,而其他人群无法享受到教育的资源,那么这样的社会显然是不公平的。
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要求资源的平等分配,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那些从社会起点较低的群体获得平等发展机会。
这样一来,教育将成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
教育对社会流动性和公平的影响并非单向的,也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
例如,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也会对一个人的受教育机会产生影响。
出身在富裕家庭的人通常能够更容易地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出身在贫困家庭的人则往往面临着教育机会的限制。
因此,教育的公平性也需要与社会政策、家庭教育和财富重新分配等多重因素相结合,才能形成全面的社会公平。
同时,教育对于社会的长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社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才华、有创造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教育还能够培养公民的道德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促使社会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和秩序。
因此,教育不仅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是社会进步和繁荣的基础。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社会流动性则是评判社会公平和机会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
一、教育为社会流动性提供机会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机会,这是社会流动性的基础。
教育系统能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确保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通过接受教育,个体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进而提高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
因此,教育可以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促进社会流动性的实现。
二、教育的差异对社会流动性产生影响然而,教育的差异性也可能对社会流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可能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富裕家庭往往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给自己的孩子,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则难以获得相同的机会。
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流动性的减弱。
另一方面,教育中存在的教学质量和教育内容的差异也可能对社会流动性产生影响。
如果教育系统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可能会限制个体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实现。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与社会流动性为了增强教育对社会流动性的促进作用,需要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平衡城乡教育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给予农村地区的孩子,有助于减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
此外,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机会,有助于减少贫困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
其次,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也是提高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课程选择,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最后,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升也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方面。
优秀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教育与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
教育与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教育是社会流动的推动力之一,同时也受到社会流动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起到了许多关键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
而社会流动则是人们能够不断向上爬升、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方式。
教育和社会流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教育,个人能够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术知识,还包括培养个人的品德、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能力的提升将为个人的社会流动提供有力支撑。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具备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
因此,教育是实现个体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流动的影响。
社会流动意味着社会结构和地位的不断变动,这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流动的上升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会不断增加,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机会和提高自身地位的途径。
而下降阶层则可能面临教育资源紧缺、机会有限的困境。
因此,社会流动的不平等性会影响到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教育的资源分配和机会公平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不断努力去改善和完善。
教育和社会流动的互动还表现在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演变。
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机械重复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教育体系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流动的要求。
创新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流动性,从而促进更多人实现自身价值。
对于个人来说,教育和社会流动的互动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更容易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教育的获取则离不开社会的资源和支持。
在现实中,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往往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教育与社会流动
教育与社会流动教育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作用不仅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对于社会流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教育与社会流动这个话题入手,深入分析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
教育与家庭背景教育体系的不公不仅仅是分配不均匀的问题,更关键的原因在于人们所处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有关。
一般来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有更大的机会为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比如,他们可能会送子女去高成本的私立学校,在学业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而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可能因为经济原因难以为子女选择更好的教育资源,只能让子女就近就读,这样子女的教育质量就差。
这种差异在早年教育的阶段就产生了,因为在这个阶段,大多数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了私立学校里。
当然,这里所指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是指学习资料和设施,还包括了德育、教育制度、教师资质等等因素。
教育与职业选择教育与职业选择密切相关,因为教育水平不同,就很可能会对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通常会为取得更好的职业地位提供更多的机会。
例如,高学历者在未来的机会和工作表现上往往比低学历者更为突出,高学历者通常担任的职位也是高薪和更高的社会地位的。
但是,这仅仅是在理论上,因为实际情况远不如此。
实际上,职业选择中的许多因素无法由教育单方面决定。
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际关系,这将在以下章节中详细介绍。
同样,即便是拥有同样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个人都可能会对同一份工作有不同的重视和时机选择。
教育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职业发展和社会流动有重要影响。
因为很多好的职位机会是由人传递给人的,而这些机会很少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
而人际关系很多时候又是由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相互促进和重叠的。
例如,某个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由那些拥有优质教育背景和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士组成的。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能够建立成功的职业关系,那么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从而实现社会流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真的有助于向上社会流动吗——关于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分析钱民辉 2005年12月1日16:02 《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内容提要教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此研究源于教育社会学家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化的关注。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 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作职位、人际交往也都要求教育程度。
教育不仅对经济增长有着极大的作用, 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质量。
由于现代社会存在着分化和分层, 教育不但能促进社会分化, 而且越来越成为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证明, 教育确实能使人们向上社会流动, 但是它的作用是有条件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 教育系统与劳动领域的筛选、训练以及个体在成人职业、经济和身份地位中的分配密切相关。
实际上, 取得成人地位的流动和非流动途径在教育系统内就已经形成了,教育系统的成层符应了社会分层。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化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文化屏障再生产策略毋庸质疑, 现代社会存在着社会分化和社会分层现象, 这两个典型的社会特征曾是社会学最具有想象力的主题。
所谓的社会分化, 即社会生活的各个组成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分离成专门的部分。
诸如, 家庭的权力越来越多地交给了社会, 特别是孩子的抚养和教育, 有了专门的托管机构和学校。
学校教育根据分化后的社会要求建立起各种专门的学校, 学校会将不同的个人经过筛选后送到社会中的一定位置。
教育社会学就是专门关注不同位置的人是怎样经由教育插入的, 并安心于这一位置的, 这关系到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关系。
在今天的社会中, 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最主要因素。
一、从社会分层的观点看中国的社会现实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主要归功于那些关注社会中权力与结构的社会学家们的工作,他们用分层理论来说明和描述那些实质现象, 如阶级、利益群体、地位、种族不平等、民族不平等以及社会性别不平等。
(注1)有关社会分层的种种奠基性主张关注的是从封建式的不平等体系到资本主义的不平等体系过渡。
马克思曾在早期的研究中认为,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社会日渐划分为两大阶级, 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这为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者所追随, 论证了教育与阶级的关系。
在新马克思主义者看来, 教育机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再生产的工具, 它从根源上维护了现在的阶级状况。
另外一位社会学家韦伯也区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四个阶级, 他们是: (1) 作为整体的工人阶级——越是成为整体, 工作也就趋于自动化; (2) 小资产阶级; (3) 缺乏财产的知识分子与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各类白领雇员、公务员等) ; (4) 凭借财产和教育获得优势的阶级。
(注2)韦伯的分析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中产阶级”, 在美国, 中产阶级越来越成为大多数, 这也是美国所标榜的中产阶级是社会走向民主、富裕的保证。
从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大多数的“中产阶级”除了家庭因素外他们依靠的是成功的学校教育, 因为美国学校教育的价值也与中产阶级的价值类似, 高等教育机构似乎也就成了生产“中产阶级”的场所。
中产阶级为什么会控制了教育并使教育成为他们再生产的场所呢? 新韦伯主义者柯林斯(Randall Collins) 继承了韦伯的传统, 集中分析了教育是如何使一些人成为中产阶级的。
他认为教育也像是一个竞技场, 最初时, 各个集团为了达到或巩固他们的高地位阶层, 都去争夺并控制教育, 使教育成为达到他们目的的工具。
这样, 当代教育制度就成了大多数人用来作为促进他们自己的目的——主要是在社会流动方面——的一种方式。
教育已经被当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看成是改善他们自己的经济地位和获得地位、声望的一种工具。
在他的书《文凭社会》( The Credential Society) 里, 他进而引用了韦伯的观点对当代社会教育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指出, 教育的资格正被用来“限制角逐社会和经济有利地位的候选人的一种稀缺资源”, 并且将这些有利的社会地位卖给“教育证书的持有者”。
(注3)当社会中这些教育证书持有者越来越多时, 他们的资源和势力已经使高地位阶层和贫困阶层成为少数, 并能左右学校教育的资源和政策, 这就是教育为何成为中产阶层再生产的场所的原因之一。
上述情况在西欧许多国家中都存在着, 高等教育一直是通向“高社会地位”的最佳途径。
在中国, 上大学似乎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必备条件,“高学历”与“好职位(高收入) ”挂起钩来。
在还不富裕的社会, 教育作为成本的投入, 已经成为每个家庭中最沉重的“包袱”之一, 从小学到大学, 如果顺利的话, 一位孩子的教育费用基本占了全部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 甚至还多。
贫困地区的家庭一般是供养不起孩子上大学的, 那么, 他们的孩子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劳动, 获取低的劳动报酬。
中国社会的分层状况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的所谓“三大差别”已经被更多更大的差别所取代。
仅从收入看, 现在社会可以大致地分为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需救济群体。
据有关人士调查发现,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的失业问题近期得不到解决, 而且居民收入差距会逐步扩大。
还有, 就是贫富两极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从城市居民内部的情况看, 1999 年由国家统计局等6 部委联合进行的城镇生活调查结果显示, 20 %的高收入户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2.4 % , 20 %低收入户则仅占6.5 %。
不同居民家庭之间的财富占有状况更为悬殊。
占总调查户8.74 %的富裕家庭拥有60 %的金融资产。
而最低收入的20 %家庭仅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1.5 %。
国家统计局的一份调查报告提供的结果显示: 在农村, 至1998 年末, 占人口比重20 %的高收入农户拥有银行存款占全部样本农户总存款的比重也高达55 % , 而占农村人口比重14.6 %、年人均收入在1000 元以下的农户, 拥有的存款尚不足总额的3 %。
在高收入人群中, 已经不乏私人财富逾千万元者甚至更高。
与此同时, 贫困阶层也明显分化出来, 农村目前至少有数千万人口尚未解决温饱, 他们成了“需救济群体”。
(注4)那么, 在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中间阶层呢? 其实仅根据收入情况居于中间阶层者比例非常低, 还不足以构成一个阶层。
中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就是为了促进社会中中产阶层迅速崛起, 但是,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的分层还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诸如,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 中国城市出现了大批的个体户。
他们大多从事商业和服务业, 而且利用好的政策和发展机遇迅速暴富起来。
他们很多人都是受教育程度不高者, 而且蔑视学校教育对经济的无用。
他们的行为和效果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极大的示范效应, 以至于在教育领域又一次刮起了“读书无用论”风潮。
直至到了90 年代中期以后, 一些迅速暴发起来的企业商业资本拥有者开始陷入困境, 一些人士称他们为“长不大的个体户”。
这是因为社会形态越来越趋向于知识经济, 教育的作用才被民间重视起来并予以了重新评估。
从现在的趋势看,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助于社会“中产阶层”的形成, 社会流动的资本开始由社会的向文化的转变。
但是, 到现在近十年的发展为什么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呢?尽管有许多人视自己为中产阶层, 其实这是一种幻觉。
中产阶层不仅仅指收入上达到一定的数额, 而且更重要的是自身所具有能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还有相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
在我国, 具备这样条件者还不足以以中产阶层自居, 因为他们为数不多, 暂时构不成一个完整的阶层。
为什么中产阶层难以形成呢? 当前中国社会两极分化加重, 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存在一种“总体性精英阶层”, 他们过多地垄断着社会资源, 侵犯了社会众多阶层的利益, 原本应被社会中产阶层占有的资源, 现在被总体资本垄断去了。
就目前的趋势看, 维持“总体性精英”阶层的规模和边界, 形成相应的封闭性, 是这个阶层的重要目标。
而在拥有总体性资本的富裕阶层继续暴富的同时, 不仅农村, 而且部分城市人口被抛进贫困人口之中。
(注5)比较符合客观情况的社会分层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 总体性精英阶层。
他们人数不多但拥有多数的社会资源, 他们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 知产阶层。
他们大多虽受过高等教育, 但并不是中产阶层, 而是作为知识分子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
这个阶层也有着诸多的分化, 一些人通过自身的资本、工作成就和机会很可能会接近或进入总体性精英阶层或与总体性精英阶层联盟。
一部分人从事知识生产和创作, 成为知识经营者,有较高的收入, 他们会以中产阶层自居。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靠国家再分配给予补偿, 他们如果没有得到再分配补偿的情况下, 被市场抛弃的知识分子也出现了走向平民主义的倾向; (注6)(3) 平民阶层。
他们在人口中的比例最大, 大多数人基本是靠国家工薪生活的。
由于社会中各单位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收入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一些人是个体户维持着“长不大的”企业和商业过活。
另一些人可能是靠着退休金过活。
这个阶层在生活质量方面不能说过得很好, 但基本能达到“温饱”水平;(4) 需救济阶层。
社会学者分析这个阶层是90 年代资源重新积聚的一个直接后果, 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弱势群体”。
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他们生活处在贫困状态并且在市场竞争中处在弱势地位, 就是在社会和政治层面, 他们往往也处于弱势地位。
原来的弱势群体主要在农村, 现在城市贫困群体越来越多。
从目前的情况看, 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贫困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和城市中下岗失业者。
(注7)他们的生存主要靠国家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救济, 也有一些人靠卖艺为生, 另外有一些人成为流浪者和乞丐。
上述四个阶层基本是隔绝的, 如果除了社会地位、权力和经济因素不论的话, 从文化角度去分析也许能恰好地描述阶层封闭现象。
阶层封闭的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文化屏障”, 文化屏障并不是主观的, 更多的方面来看, 它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在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阶层间的封闭是“文化屏障”的作用吗在我们的社会中, 社会阶层的存在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
各阶层之间的分界随着收入、地位和消费意义的差距加大, 一种明显的阶层界限建立起来, 并起到了明显的保护与排斥作用。
其中“文化屏障”逐渐成为各阶层外显的与隐藏的分界标识, 或者是一种“文化符号”, 你没有这个阶层的文化符号就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同样, 没有与你一样的文化符号你也不能认同他并与他建立起关系。
如果非要给文化屏障下个定义的话, 是否可以这样尝试着描述, 所谓的文化屏障是指: 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 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 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 通过交往和行动, 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文化屏障——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 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