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合集下载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l 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价值仍有争议 l 近年来更强调重视肠化范围,范围越广,发生胃癌危险性越高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23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
❖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2种主要胃炎类型 ➢ 非萎缩性胃炎:过去称浅表性胃炎,病变局限于胃窦 部,常有高酸分泌和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 多灶性胃炎:常有萎缩和肠腺化生,病变从胃角部起 始,向贲门和幽门方向延伸,这一类型胃炎好发胃溃 疡和胃癌
3. 活动性:指固有膜、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间出现中 性粒细胞,可形成小凹脓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是提醒存在 Hp感染敏感指标。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4页
病理
❖ 4. 萎缩:指胃固有腺体数量降低,分为单纯 性萎缩(无肠化生)和化生性萎缩(存在肠化 生),肠化生腺体不是胃固有腺体,故其存在提 醒萎缩,萎缩是由长久慢性炎症引发腺体破坏和 化生所致。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24页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关系
❖ 普通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治疗非萎缩性胃炎, 预防胃萎缩和肠化深入发展
❖ 在萎缩性胃炎进展过程中存在“不可逆转点”,一旦 越过此“不可逆转点”,则根除幽门螺杆菌不能有效 预防萎缩性胃炎进展为胃癌,萎缩性胃炎每年癌变率 为0.5%~1.0%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6页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7页
❖ 慢性胃炎病理诊疗应包含部位分布特征和组织学改 变程度。
❖ 有病因可循者应汇报病因。
❖胃窦和胃体炎性反应程度相差二级或以上时,加上 “为主”修饰词,如“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为 主”。
❖病理检验应汇报每块活检标本组织学改变,推荐使 用表格式慢性胃炎病理汇报(图4)。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现场调研与讨论
起草与修订
组织专家委员会成员进行现场调研,了解 各地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进行 深入讨论。
根据文献回顾、现场调研和专家讨论的结 果,起草共识意见初稿,经过多次修订和 完善,最终形成本共识意见。
02
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 素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较高
慢性胃炎在中国的发病率 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慢性胃炎发病 率存在差异,可能与地域 环境、饮食习惯等因素有 关。
年龄与性别分布
慢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引言 • 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
素 •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

目录
• 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与方案选 择
• 慢性胃炎的随访与预后评估 • 共识意见总结与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慢性胃炎的普遍性
制定共识意见的目的
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 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且病程较长 ,容易反复发作。
为了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提 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制定本共识 意见。
诊断与治疗现状
目前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存在 一些问题,如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 方法多样且效果不一等。
性胃炎专家委员会,由来自全国各 地的消化内科专家组成。
对国内外关于慢性胃炎的文献进行回顾与 分析,了解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诊断方 法、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

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

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饮食、环境、药物、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发病机制
炎症反应、免疫因素、胃黏膜屏障受损、基因多态性等是慢性胃炎的发病机 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也可伴有反酸、嗳气、 恶心等。
诊断
胃镜检查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诊断方法,同时可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确定病变性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心理治疗和 生活方式干预等。
治疗目标
缓解症状,消除病因,改善胃黏膜炎症,预防并发症,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与随访建议
预防建议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生活习惯,减少精神压力,合理 安排工作和生活。
随访建议
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对患者进行 生活指导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预防意识。
02
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
通过抑制胃壁细胞向胃粘膜腔泵出H+,降低胃内HCL水平,是最直接有效的 抑制胃酸产生的手段。
H2受体拮抗剂
通过阻断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但作用时间短暂。
抗酸药
弱碱性抗酸剂
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镁等,可中和胃酸,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
弱酸性抗酸剂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症状。
调整心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焦 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胃部的影响。
调整饮食结构
丰富膳食纤维
01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等,以促进
胃肠道蠕动,减轻胃部负担。
控制盐和糖的摄入
02
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量,避免高盐、高糖食品的长期摄入,以降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_2012年_上海_房静远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_2012年_上海_房静远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房静远,刘文忠,李兆申,杜亦奇,纪小龙,戈之铮,李延青,姒健敏,吕农华,吴开春,陈萦,萧树东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 OLUA)[2,3]、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Ⅳ共识[5]提出幽门螺杆菌(H. 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 pylori的作用[1]、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

全文如下。

1 流行病学1.1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 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 pylori感染率[6]。

H. 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

除H. pylori 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 pylori感染率。

1.2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一、慢性胃炎分类结合临床、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的慢性胃炎分类见附录1。

二、慢性胃炎临床诊断要点(一)病史、体检1 .评估胃炎对人体的影响程度: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严重程度。

2 .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诱因:药物、酒精、胃十二指肠反流。

(二)内镜1 .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2 .病变的分布及范围:胃窦、胃体、全胃。

3.内镜下慢性胃炎的诊断依据: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

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4.活检取材:见“病理组织学诊断”项。

5.内镜胃炎的诊断书写格式:除表明胃炎类型、分布范围外,对病因也尽可能加以描述。

举例说明: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阳性。

三、Hp相关性胃炎1 .Hp在慢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已有充分证据证明,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2 .Hp相关性胃炎的诊断:证实有Hp现症感染(组织学、尿素酶、细菌培养、13 C或1 4C尿素呼气试验任一项阳性),病理切片检查有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变,可诊断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

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诊断Hp相关性慢性胃炎时,现症感染应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发现Hp为依据。

3.根除Hp疗法在Hp相关性慢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成功地根除Hp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上慢性活动性炎症可得到明显改善,但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的作用有限。

根除Hp治疗适用于下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1 )有明显异常(指胃黏膜糜烂、中~重度萎缩、中~重度肠化、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胃炎;(2 )有胃癌家族史者;(3)伴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者;(4)消化不良症状经常规治疗疗效差者。

4.根除Hp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有铋剂加两种抗生素或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详见附录 2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酸氢盐分泌减少等。
炎症细胞浸润是慢性胃炎的主 要病理特征之一,包括淋巴细 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 主要病因之一,其通过产生多 种毒素和炎症因子导致胃黏膜
炎症。
病理生理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导致胃黏膜对各种刺激因素的反 应性增强。
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对酸的分泌和中和能力下降,增加了胃酸损伤的风险。
饮食指导
药物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为其制定适合的饮食 计划,以满足其营养需求,避免不良反应的 发生。
根据患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为其选择合适 的药物治疗方案,同时告知患者药物治疗的 风险和注意事项。
康复与心理治疗
康复治疗
对于慢性胃炎导致的消化不良症状,可采用适当的康复治疗方法,如中医推拿、 针灸、理疗等,以缓解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镜检查
胃镜是慢性胃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观察到胃黏膜的形态和色泽,判断是否有炎症和溃疡等病变。 在胃镜下,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患者需要与消化性溃疡进行 鉴别。消化性溃疡患者可能会出现慢 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严 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 幽门梗阻、癌变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诊断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 到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情况,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炎症的程度和类型。
02
慢性胃炎的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
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包括腺体 萎缩、黏膜肌增厚、黏液和碳

2012中国慢性胃炎共识

2012中国慢性胃炎共识

: / D O I 1 0. 3 7 6 0 c m a . . i s s n. 0 2 5 4 1 4 3 2. 2 0 1 3. 0 1. 0 0 3 j 作者 单 位 : 2 0 0 0 0 1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医 学 院 附 属 仁 济 医 院 消 化 房 静 远、 刘 文 忠、 戈 之 铮、 陈 萦 癶、 萧树 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 东) ;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科 ( 李兆申 、 杜亦奇) ; 解放军武警总医院病 纪小龙 )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 科 ( 李延青) ; 浙江大学医学 理科 ( 院邵逸夫医院消化科 ( 姒健敏 ) ; 南昌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 消 化 科 ( 吕 ;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科 ( 吴开春 ) 农华 ) 通信作者 : 房静远 , : E m a i l i n u a n f a n a h o o . c o m @y j g y g
中华消化杂志 2 , 0 1 3 年 1 月第 3 3 卷第 1 期 C h i nJD i J a n u a r 0 1 3, V o l . 3 3,N o . 1 g y2
— 5 —
· 共识与指南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 上海 ) 2 0 1 2年,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房静远 刘文忠 李兆申 杜亦奇 纪小龙 戈之铮 李延青 姒健敏 吕农华 吴开春 陈萦 癶 萧树东 0 0 6年 9 月 在 上 海 召 开 的 全 国 慢 性 胃 炎 自 2 [ 1] 中 国 慢 性 胃 炎 共 识 意 见》 以 来, 研讨会制订 了 《 国际上有关 慢 性 胃 炎 的 诊 疗 出 现 了 某 些 新 进 展 , 慢性胃炎的分级 分 期 评 估 系 统 ( o e r a t i v el i n kf o r p , 欧洲《 胃癌癌前 a s t r i t i sa s s e s s m e n t O L GA) 、 g [ [] 4] 状态处理共 识 意 见 》 、 M a a s t r i c h tⅣ共识 5 提出 ) 与慢性胃 炎和胃 癌的 关系 幽门螺杆菌 ( 犎. 犾 狅 狉 犻 狆 狔 [] 及根除 犎 . 慢性胃 炎内镜 和 病 理 犾 狅 狉 犻 的作用 1 、 狆 狔 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 诊断手段的 进 步 等 , 共识意见 。 为 此 ,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院 附 属 仁 济 医 院 、 上海市消 办, 化疾病研究 所 承 办 的 2 0 1 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 共识 会 议 于 2 0 1 2年1 1月9日至1 0日在上海召 开。 8 2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 此前起 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 意 见 草 案 进 行 了 反 复 的 讨 论和修改 , 并以无记名投 票 形 式 通 过 了 《 中国慢性 。 表 决 选 择: 胃炎共 识 意 见 》 ① 完 全 同 意; ② 同 意, 但 有 一 定 保 留; 但 有 较 大 保 留; ③ 同 意, ④ 不 但有保留 ; 若选择①者所占 同意 , ⑤ 完 全 不 同 意; 比例 >2 / 3 或 选 择 ① 和 ② 者 所 占 比 例 >8 5% 即 通 过该条款 。 全文如下 。 一 、流行病学 因此 1.由 于 多 数 慢 性 胃 炎 患 者 无 任 何 症 状 , 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 率 。 估 计 的 慢 性 胃 炎 患 病 率 大致与当地人群 中 犎. 可能高 犾 狅 狉 犻感 染 率 平 行 , 狆 狔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

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

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与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与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

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

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

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约占内镜检查者的80%~90%。

该病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但目前我国慢性胃炎的诊治仍有较多不规范处亟待解决。

我国的慢性胃炎诊治指南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982年制订了《慢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方案;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通过了《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订了《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下简称《共识》)。

本文摘登了《共识》的部分诊治推荐,并邀请该共识执笔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文忠教授进行解读。

慢性胃炎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中80%~95%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其他病因包括胆汁反流、外源性胃黏膜损伤因素[如高浓度酒精、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和高盐饮食]长期刺激及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我国仅有少数报告。

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人群中成人慢性胃炎患病率在50%以上。

症状多数该病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不适、饱胀、早饱、疼痛和烧灼痛等,进食可加重或减轻。

还可有食欲不振、嗳气、反酸和恶心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和组织病理学分级缺乏相关性,故一般将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归入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或广义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

慢性胃炎强调胃黏膜的慢性炎症,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强调的是消化不良症状。

该病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

诊断因慢性胃炎无症状或症状缺乏特异性,故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后者的作用更大。

内镜检查内镜下非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依据是红斑(点、片状或条状)和出血点或出血斑;萎缩性胃炎诊断依据是黏膜呈颗粒状,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xx年xx月xx日•慢性胃炎概述•慢性胃炎的病理生理•慢性胃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慢性胃炎的治疗目•慢性胃炎的预防与康复•慢性胃炎的共识意见解读录01慢性胃炎概述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定义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又分为浅表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

分类定义与分类病因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年龄因素等。

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导致的胃黏膜损伤,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从而导致胃黏膜的萎缩和变性。

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诊断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同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02慢性胃炎的病理生理炎症细胞浸润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通过产生多种毒素和炎症因子导致胃黏膜炎症。

慢性胃炎的病理改变包括腺体萎缩、黏膜肌增厚、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减少等。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导致胃黏膜对各种刺激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酸分泌增加,导致胃黏膜受到进一步损伤。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血管扩张和血流增加,导致胃黏膜充血和水肿。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会出现胃黏膜细胞凋亡和坏死,导致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受损。

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表明,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和突变有关,例如与胃酸分泌相关的基因等。

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信号转导分子等在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激活炎症细胞和免疫细胞,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化学物质,导致胃黏膜炎症和损伤。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
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07国际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LGA) 2012年1月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 2012年4月《中国第四次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共识》 2012年5月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HP与慢性胃炎和 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的作用 2012 年11 月在上海修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 见》,于2013年1 月正式发布。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直观模拟评分法)
组织学对5项组织学变化和4个分级的细述: ① HP感染: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 HP。 0:特殊染色片上未见HP;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有少数HP; ++:HP分布达到或超过标本全长1/3而未达2/3或连续性、 薄而稀疏地存在于上皮表面; +++ :HP成堆存在,基本分布于标本全长。 肠化黏膜表面通常无HP定植,宜在非肠化处寻找。 对炎性反应明显而HE 染色切片未发现HP的,要作特殊染 色仔细寻找,推荐用较简便的Giemsa染色,也可按各病理 科惯用的染色方法。
4.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
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 则。
一、流行病学
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
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 当地人群中HP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 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 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3.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 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 病率呈正相关。

肠化。
0:无肠化;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2/3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2/3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其他诊断方法
除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外,还有其他一些诊断方法,如血清学检查、X线钡餐等。 这些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辅助诊断,但准确性和可靠性相对较低,一般不作为首选。
慢性胃炎的严重程度评估
01
02
03
轻度
炎症浸润深度较浅,局限 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腺 体变化轻微,无或仅有少 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中度
慢性胃炎的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认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 高公众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了解其危害及预防措施 。
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治 疗,避免滥用药物,同时 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 调整用药方案。
提供心理支持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存在焦 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 供心理支持有助于缓解患 者的不良情绪。
炎症浸润深度较深,可累 及黏膜下层或肌层,腺体 变化明显,中性粒细胞浸 润较多。
重度
炎症浸润深度深达肌层或 更深,中性粒细胞大量浸 润,腺体破坏或消失。
04
慢性胃炎的治疗策略
药物治疗策略
抑酸药物
抑酸药物是慢性胃炎的常用治疗药物 ,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 拮抗剂,可以缓解胃痛、反酸等症状 ,促进胃黏膜修复。
可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慢性胃炎诊疗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的意义与影响
对临床医生的指导意义
提供了明确的慢性胃炎诊断标 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制 定治疗方案。
针对不同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 疗建议,为医生提供了更为详 细的治疗指导。
强调了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根除 治疗的重要性,指导医生更好 地管理慢性胃炎。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计算密集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区
精选ppt
13
0
+
++
+++
0 每个高倍视野中单个核细胞≤5个(如数量略超过正常 而内镜下无明显异常,病理可诊断为基本正常)
+ 慢性炎细胞较少并局限于黏膜浅层,不超过黏膜层的 1/3
++ 慢性炎细胞较密集,不超过黏膜层的2/3
+++ 慢性炎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
精选ppt
24
精选ppt
25
精选ppt
26
肠化
0
+
++
+++
0 无肠化 +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 ++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2/3 +++ 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2/3以上
精选ppt
27
精选ppt
28
精选ppt
中度萎缩肠化
29
精选ppt
31
其他组织学特征
精选ppt
22
0
+
++
+++
萎缩;胃窦
萎缩;胃体
精选ppt
23
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化不能算萎缩
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不能算萎缩,要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 体情况来决定
取材于糜烂或溃疡边缘的黏膜常存在腺体破坏,其导致的 腺体数量减少不能被视为萎缩性胃炎
切片中未见到黏膜肌层者,失去了判断有无萎缩的依据, 不能“推测”诊断
3
慢性胃炎 分类
根据部位 胃窦为主胃炎 胃体为主胃炎 全胃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理组织学
• 慢性胃炎观察内容包括5 项组织学变化和4 个分级。
5 项组织学变化包括Hp 感染、慢性炎症( 单 个核细胞浸润) 、活动性( 中性粒细胞浸润) 、萎缩( 固有腺体减少) 、肠化生( 肠上皮化 生) 。 4 级包括0 提示无,+ 提示轻度,+ + 提示中 度,+ + +提示重度。
二、内镜学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
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 可
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须结合病因和病理(其 分类与病因及病理有关,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 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
疾病所致者等)。
二、内镜学 •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内镜下胃炎病理分类有一定 帮助。
注意:计算密集程度时,应 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的小 淋巴细胞区。
• 组织学对 5 项 4 级的细述
•③活动性( 中性粒细胞浸润) : 0: 慢性炎症背景上无中性粒细胞浸润; + : 黏膜固有层有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 + + : 中性粒细胞较多存在于黏膜层,可见于表面 上皮细 胞、 小凹上皮细胞或腺管上皮内; + + + : 中性粒细胞较密集, 或除中度所见外还可见小凹 脓肿。
• 组织学对 5 项 4 级的细述
注:(I)肠化生黏膜表面通常无 Hp 定植, 宜 在非肠化生处寻找; (2)对炎症明显而HE 染色切片未见 Hp 的, 应作特殊染色仔细寻找,推荐使用较 简便的 Giemsa 染色,也可按各病理室惯用 的染色方法。
① Hp 感染: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 表面 上皮、 小凹上皮和腺管上 皮表面的 Hp。 0: 特殊染色片上未见Hp; + :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 Hp; + + : Hp 分布等于或超过 标本全长 1 /3 而未达 2 /3 或连续性、 薄而稀疏地存 在于上皮表面; + + + : Hp 成堆存在,基本 分布于标本全长。
有 Hp 持续感染者;某些患者随着年龄增加, 因衰 老而出现萎缩等病理组织学改变;无论年龄, 持 续 Hp 感染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
五、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慢性胃炎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症 ; 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无症状、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 疗; Hp 阳性的慢性胃炎有胃黏膜萎缩、 糜烂或消化 不良症状者,推荐根除 Hp;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特别是严重的慢性萎缩性胃 炎或伴有上皮内瘤变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水平,可实时观察胃黏膜如胃小凹、上皮细胞、
杯状细胞等细微结构变化,对于慢性胃炎以及肠
化生和上皮内瘤变与组织学活检的诊断一致率较
高;同时,可选择性对可疑部位进行靶向活检,
有助于提高活检取材的准确性。
二、内镜学
• 内镜活检应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取2 块或
更多。
• 内镜医师应向病理医师提供取材部位、内镜 所见和简要病史等资料。有条件时,活检可 在色素或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引导下进行。活 检重点部位应位于胃窦、胃角、胃体小弯侧 以及可疑病灶处。
【2011 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牵头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结果表明,
在各型慢性胃炎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
为常见( 59.3%) ,其次为慢性非萎缩性或萎
缩性胃炎伴糜烂(49.4%) ,慢性萎缩性胃炎
比例高达23.2% (但多为轻度)】
二、内镜学
•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系指内镜下肉眼或特
殊成像方法所见的黏膜炎性变化,需与病 理检查结果结合作出最终判断。 • 内镜下判断的萎缩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 低,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
四、与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 螺杆菌属细菌目前已有近40 种,新的细菌 还在不断发现中。Hp或海尔曼螺杆菌感染 均会引起慢性胃炎。 • Hp 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80% ~ 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 中有Hp 感染,5% ~ 20% 的Hp 阴性率反映 了慢性胃炎病因的多样性; Hp 相关性胃炎患者Hp 的胃内分布与炎症一 致;
• 组织学对 5 项 4 级的细述
⑤肠化生:
0: 无肠化生; + : 肠化生区占腺体和 表面 上 皮 总 面 积 1/3 以 下;
+ + : 占 1 /3 ~ 2 /3;
+ + + : 占 2 /3 以上。
• 组织学对 5 项 4 级的细述
⑥ 其他组织学特征:
出现不需要分级的组织学变化时需注明,分为非 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
放大胃镜结合染色能清楚显示胃黏膜的微小结构
,对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早期发现上皮内
瘤变和肠化生具有参考价值。
目前亚甲蓝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对肠化生和上皮内 瘤变仍保持了较高的准确率。 苏木素、靛胭脂染色亦显示了对上皮内瘤变的诊 断作用。
二、内镜学
•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胃黏膜的观察可达到细胞
六、慢性胃炎的转归、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访与癌变预防
• 慢性胃炎的转归包括逆转、 持续稳定和病变加重 状态。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数稳定,但中-重度患者不加任 何干预则可能进一步发展;伴有上皮内瘤 变 者发 生 胃 癌 的 危 险 性 可 有 不 同 程 度 的增加;
多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情较稳定, 特别是不伴
• 组织学对 5 项 4 级的细述 注意: 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化生不能算作萎缩;
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应观察其周围
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
一切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均可造成腺
体数量减少,不一定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
切片中未见黏膜肌层者,失去了判断有无萎缩
的依据,不能“推测” 诊断。
• 组织学对 5 项 4 级的细述
④萎缩: 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体减少各1/3 来计算。 0: 固有腺体数无减少; + : 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 1 /3; + + : 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 1 /3 ~ 2 /3 之间; + + + : 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 2 /3,仅残留少数腺体, 甚至 完全消失。
五、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有胃黏膜糜烂和( 或) 以反酸、 上腹痛等症状 为主者, 可选用抗酸剂、 H2受体拮抗剂或 质子泵抑制剂( PPI) ; • 以上腹饱胀、 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症状者可 用促动力药; • 伴胆汁反流者则可应用促动力药和( 或) 有结 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 • 具有明显进食相关的腹胀、 纳差等消化不良 症状者, 可考虑应用消化酶制剂。
前者包括淋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
假幽门腺化生等;
后者包括肉芽肿、聚集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
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
• 组织学对 5 项 4 级的细述
假幽门腺化生是泌酸腺萎缩的指标,判断
时应核实取材部位。胃角部活检见到黏液 分泌腺者不宜诊断为假幽门腺化生。
⑦ 如有上皮内瘤变,应注明等级。
四、与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根除Hp 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一般中性粒细胞消 退较快,淋巴细胞、浆细胞消退需较长时间); 使 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得到改善。 志愿者和动物模型已证实Hp 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 。
在结节状胃炎( nodular gastritis) 中,Hp 的感染率 最高可接近100%。该型胃炎多见于年轻女性,胃 黏膜病理组织则以大量淋巴滤泡为主。
五、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
化不良(如上腹痛、 饱胀等), 且为非特异性; 有
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
见和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 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组织 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力求明确病因,建议常规检测Hp 。
二、内镜学
• 内镜下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即旧称
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
型。如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胆汁反
流等征象,则可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或萎缩性 )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
•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的基础病变均为炎症反应( 充血
渗出) 或萎缩,因此,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
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合理的,亦有利于与
病理诊断的统一。
二、内镜学 •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 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 渗出等基本表现。
• 其中糜烂性胃炎分为两种类型,即平坦型和隆 起型。
前者表现为胃黏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 小从针尖样到直径数厘米不等; 后者可见单个或多个疣状、膨大皱襞状或丘疹 样隆起,直径5 ~ 10 mm,顶端可见黏膜缺损 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
一、流行病学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
呈正相关 (此差异不但与各地区Hp 感染率
差异有关,亦与感染的Hp 毒力基因差异、
环境因素不同和遗传背景差异有关; 胃癌高
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胃癌低
发区)
一、流行病学
• 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
四、与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 Hp 相关性慢性胃炎有两种常见类型: 全胃炎
胃窦为主胃炎和全胃炎胃体为主胃炎。
前者胃酸分泌增加,发生十二指肠溃疡的
危险性增加; 后者胃酸分泌减少,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
加。
四、与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 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亦可引起慢性胃炎
在慢性胃炎患者中,海尔曼螺杆菌的感染率 约为0.15% ~ 0.2%。 与Hp 感染相比,海尔曼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 炎症程度较轻。 根除海尔曼螺杆菌亦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 • 海尔曼螺杆菌感染亦可引起胃黏膜相关淋巴 样组织( MALT) 淋巴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