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6《建高塔》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unit 2 “结构与力” 的最后一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本课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际操作建造高塔,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于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不同结构影响的知识。

但是,实际操作建造高塔,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建造一个高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学会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2.教学难点: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2.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实际操作建造高塔。

3.问题解决法:学生在建造高塔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以及各种建造高塔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包括三角板,直尺,剪刀,胶水,以及各种建造高塔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的知识。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呈现各种不同形状和结构的高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高塔为什么能够站立不倒。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尝试建造一个高塔。

在建造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高塔更稳定。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介绍自己的建造思路。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建高塔》。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塔的基本结构以及稳定性原理。

本节课通过搭建吸管塔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他们对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但搭建高塔的实践经验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吸管塔的基本结构,学会搭建稳定的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搭建稳定的高塔,掌握吸管塔的基本结构。

2.难点: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创新高塔的设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践教学: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吸管:若干根,长度适中。

2.剪刀:用于剪裁吸管。

3.胶带:用于固定吸管。

4.辅导书、PPT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各样的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塔的基本结构吗?塔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结构?”2.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吸管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吸管塔的结构,思考如何搭建稳定的高塔。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搭建活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醒学生注意塔的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分析、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搭建更高、更稳定的塔。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2.6《建高塔》教案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建筑物为背景,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去探究和发现规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去发现和探究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塔模型、建筑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建筑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塔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材料,开始设计并建造自己的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如何使塔更稳定、如何增加塔的高度等。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设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师,你会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度较高的塔?让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塔的稳定性与高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建造塔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结构稳定性的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然而,学生对于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知道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知道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高塔建筑,引发学生对高塔稳定性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支持结构的概念。

3.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全班进行讨论,总结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塔的稳定性原理,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于塔的稳定性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乐于动手,对于科学实验充满好奇。

但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并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塔的稳定性原理,知道如何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塔的稳定性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有关塔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造高塔的材料,如牙签、橡皮泥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塔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塔能够屹立不倒吗?”让学生思考塔的稳定性问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塔的稳定性原理,让学生了解塔为什么能够稳定站立。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明白塔的稳定性与塔的形状、重心等因素有关。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塔。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改进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6建高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6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和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原理。

同时,他们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外,学生对于建筑高塔这一主题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这将为他们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来探究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筑高塔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且高峻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建筑高塔的原理和方法。

3.小组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高塔模型、建筑材料、实验工具等。

2.教学环境:教室内的实验桌和座位排列适合小组合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高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建高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高塔的模型,向学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筑原理。

同时,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思考和探究高塔建筑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和建造一个高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帮助。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掌握有关高塔建造的基本知识。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高塔为背景,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建造高塔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鼓励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学会使用辅助工具建造高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合作意识,勇于挑战自我。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建造高塔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设计高塔的结构,使其稳定性和高度达到最佳平衡。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自主发现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高塔的建造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有关高塔的图片、视频和模型,用于教学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3.辅助工具:准备一些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高塔的结构和稳定性,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塔的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提供的材料和辅助工具,尝试建造高塔。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建造高塔的经验和心得。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以学生身边的材料为素材,让学生亲手搭建高塔,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并掌握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材料和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在搭建高塔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操作困难和理解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高塔搭建的基本方法,不同材料、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2.难点:如何根据材料和结构特点,搭建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2.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高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形状、大小的材料,如纸杯、积木、塑料管等。

2.准备搭建高塔的场地,确保安全。

3.准备计时器、测量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高塔?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的高塔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高塔的基本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高塔搭建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方法,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搭建心得,让学生总结搭建高塔的方法和技巧。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7)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7)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高塔的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建造高塔,并能解释高塔倒塌的原因。

教材以实验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

但在建构高塔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稳定性这一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

此外,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特性的了解还不够全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高塔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建造高塔。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高塔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建造高塔。

2.难点:学生能解释高塔倒塌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优化设计,建造出稳定的高塔。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

借助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使用不同材料建造高塔,并观察高塔的稳定性。

3.讨论: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探讨高塔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的关系。

4.解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高塔倒塌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稳定性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5.优化: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设计,重新建造高塔。

6.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高塔稳定性与材料选择之间关系的理解。

7.拓展:教师提出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建高塔》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建高塔》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6《建高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教材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例如三角形的稳定性、重心的概念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高的兴趣。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力学和建筑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内容,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践探究,理解并掌握相关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掌握重心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和重心的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为什么三角形的结构更稳定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高塔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高塔能够站立得这么稳定吗?”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探究,教师提供各种材料和工具,如积木、纸张、绳子等,学生通过搭建高塔,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和结构对高塔稳定性的影响。

3.讨论与交流:学生将各自的探究结果进行分享,讨论不同组之间的差异和原因,教师引导学生从三角形的稳定性、重心的概念等方面进行解释。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6)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探索如何构建稳定且高大的塔。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特性来设计并建造高塔。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之前学习的三角形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一知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建造高塔的方法和技巧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建造高塔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建造高塔。

2.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建造出稳定且高大的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图片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2.学具:为学生准备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牌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高塔的图片,如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高塔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呈现(10分钟)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展示如何运用这一原理来建造高塔。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建造高塔中的应用。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建造高塔所需的材料。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建造稳定且高大的塔。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小组建造高塔的经验和心得,讨论如何使塔更加稳定和高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搭建吸管塔》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通过搭建吸管塔的活动,让学生探索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吸管对塔的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符合科学课程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搭建物体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过各种形状的建筑物,对塔的形象不陌生。

但学生对物体稳定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此外,学生动手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活动中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吸管塔的基本结构,知道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吸管对塔的稳定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搭建吸管塔,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吸管塔的搭建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物体稳定性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塔,激发学生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吸管塔的稳定性与吸管形状、大小的关系。

3.实践活动:学生动手搭建吸管塔,观察和记录吸管形状、大小对塔稳定性的影响。

4.交流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吸管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直观的原则,突出吸管塔稳定性与吸管形状、大小的关系。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吸管塔稳定性实验2.吸管形状、大小对稳定性的影响3.实践操作步骤4.注意事项八. 说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建高塔》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6 建高塔》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搭建高塔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搭建高塔的材料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原理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各不相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搭建高塔的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动手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明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高塔图片,引发学生对高塔的兴趣,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搭建高塔,并观察和分析高塔的稳定性。

3.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搭建成果,分享搭建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讨论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4.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总结和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学生进行一些有关三角形稳定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6 建高塔》教科版 (15)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高塔建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材以实际生活中的高塔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高塔的结构特点,了解高塔建造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高塔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实践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和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塔建造的原理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高塔结构的特点和建造原理。

2.如何设计并建造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实践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高塔建造的原理和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建筑材料:如积木、纸张等。

2.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3.划分学习小组,每组3-4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高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高塔的结构和特点,激发学生对高塔建造的兴趣。

2.呈现(5分钟)介绍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让学生初步了解高塔的建造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利用给定的建筑材料,设计并建造自己的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高塔的稳定性,解答学生在建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根据评价意见,对高塔进行改进,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座更高、更稳定的高塔?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设计方案,进一步拓展知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高塔的结构特点和建造原理,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6建高塔》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6 建高塔》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塔的设计与建造,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塔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尝试,找到最佳的建塔方案。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各种科学概念和实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建筑原理和稳定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建塔问题,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与塔的结构特点,掌握建塔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建塔的基本原理,能够独立设计和建造一座稳定的高塔。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建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建塔的规律。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建塔任务。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材料和工具,如积木、纸杯、牙签等。

2.划分工作区域,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为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名组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塔,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中国的塔、埃及的塔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塔的特点。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任务:设计和建造一座稳定的高塔。

同时,简要讲解建塔的基本原理,如稳定性、结构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组长负责团队成员共同设计一座高塔。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开始动手搭建高塔。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6 建高塔》教科版 (13)一. 教材分析《2.6 建高塔》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设计并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建筑物稳定性方面,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建筑物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建筑物稳定性的原理。

2.如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建筑物的稳定性原理。

2.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引导。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好建筑高塔所需的材料,如积木、纸杯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建筑高塔的材料。

3.课件:制作相关的PPT,用于课堂演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金字塔和比萨斜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的稳定性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尝试设计和建造一个稳定的高塔。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高塔,并分享建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如何改进高塔的设计?如何使高塔更加稳定?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建筑物稳定性的重要性。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2.6、建高塔》word教案(3)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2.6、建高塔》word教案(3)

建高塔【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1.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板书设计】塔不易倒的秘密底部越大越不易倒底部越重越不易倒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教后反思】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小上面大
瓶口向上不容易倒。
下面大上面小
瓶里装满东西
最不容易倒。
? 下面重上面轻
上面做得小一些 下面做的大一些
要使物体不容易倒, 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上面做得轻一些 下面做的重一些
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小号 大号 中号 吸管
橡筋
用图片上的这些材料造一个高塔
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 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画一张“高塔”的设计草图
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利用以下材料做一个又高 我们的设计草图 又稳的“高塔” 草图——在草图上标出塔的 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我们采取了哪些办法使 “高塔”不容易倒? 怎样检验塔的稳定性?
1做一个大一些的基座 2大瓶子放在最下面使塔下面大 3小瓶子放在最上面使它上面小 4在大瓶子里装些黄沙使下面增加 重量 5在塔的侧面扇风,检验塔的抗风 能力。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说一说哪些 特点使框架铁 塔不容易倒?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塔的底部大,而且还有 个坚固的基座;塔的上 面小、下面大;上面轻、 下面重;重量主要集中 在底座。塔是镂空结构, 风可以穿过塔身, 空气阻力小,抗风强。 铁塔框架上有许多三角 形,增加了塔的稳定性。
说一说哪些 特点使框架铁 塔不容易倒?
建 高 塔
埃菲尔铁塔(法国巴黎)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广州电视塔
青 岛 电 视 塔
石 油 钻 井
高压输电铁塔
猜想和假设: 1、这些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本身的重量、其它的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2、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 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介绍世界 上著名的塔
• 从形状结构上来看,哪些 • 特点使它们不容易倒?
• 它们都展现了高大的框架铁塔 的特点:这些框架铁塔都建造 的很高,不但框架结实不变形, 还能保持在各种情况下都稳定 不到。 • 它们要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 它们要承受本身的重量和其他重压, 还要承受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 从形状结构上来看,哪些特点 使它们不容易倒?
画一张“高塔”的设计草图
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有大中小三种瓶子,橡筋可以捆扎吸管
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 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画一张“高塔”的设计草图
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 有大中小三种瓶子,橡筋可以捆扎吸管 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 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大瓶在下、小瓶在上,用吸管、橡 筋给塑料瓶做一个大些的塔基,在 大瓶中装一些沙子。
建高塔
1、底部(
B )的物体,不容易倒。
B、越大越重 C、越小越轻
A、越大越轻
2、容易倒塌的结构是( C )。
A 、上小下大 B、上轻下重
3、( C )的物体最容易倒。 A、上小下大 A、上小下大
C 、上重下轻
C、上大下小 C、上重下轻
B、上下一样重 B、上下一样重
4、( A )的物体放的稳。
5、( A )的物体最不容易倒。
猜猜看: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
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呢?把你们 的猜想写下来。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研究三个问题
空 瓶 子
怎样使它们 不容易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到? 塑料瓶怎样放不容易倒? 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
瓶口向下 最容易倒
瓶口向上不容易倒。 瓶里装满东西
最不容易倒。

瓶口向下 最容易倒
找拱形
简答题
请解释铁塔稳固的原因。
答:下面比较大,上面比较小;下面重,上面轻;采用了大量
的三角形框架结构,既牢固,抗风能力又好。
A、上小、轻,下大重 B、上大、轻,下小重 C、上大、轻,下小重
判 断
1、风阻力小的容易倒。( × ) 2、一个物体只要上小下大就不容易倒。( × ) 3、上轻下重的物体肯定不容易倒。( × ) 4、塑料瓶瓶口向下最不容易倒。( × )

5、框架结构铁塔的抗风能力比较强。( √

6、建造高大的铁塔,关键要做到稳定不倒。( √ )
比 萨 斜 塔
倾斜的大理石塔
埃 及 金 字 塔
方锥体三角形石料建筑
中 国 应 县 木 塔
八角形木结构塔
葫芦形砖石结构的塔群 葫芦形砖石结构的塔群
• 它们都展现了高大的框架铁塔的特 点:这些框架铁塔都建造的很高, 不但框架结实不变形,还能保持在 各种情况下都稳定不倒。 • 它们要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