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词语解释 1.先知: 对人类或国家的大事了解得较早的人。 2.废寝忘食: 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3.跻身: 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置身。 4.蔚为大观: 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少索取 道德准则 多付出 给罗曼· 罗 牺牲的产物 兰的一封信科学与艺术人类的洪福 抛弃偏见,不要迷信 幸福的规律 爱别人甚于爱自己 生命 幸福 通向友人 现象—事理 创造与创作 人生哲理 之路节选 沟通 爱
[要点解读] 1.怎样理解托尔斯泰的“道德的自我完善”?请结合
《给罗曼· 罗兰的一封信》加以分析说明。
提示: 这封信写作的时间处在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已经完成 转变后的阶段, 托尔斯泰的思想转向了对宗教式的精神生活的向 往。 他认为手工劳动是道德原则指导下的“最普通和最自然”的 生活方式。这首先是基于对他所处时代的精神状况的尖锐批判, 因为使自己脱离手工劳动, 并且“无偿地享用那些贫穷、 无知而 不幸的阶级的劳动”, 是那个腐化社会的主要弊端。 要做一个真 诚地抱有基督教、 哲学或者人道的有信念的人, 必须首先“从事
1863~1869 年间,托尔斯泰写作《战争与和平》 。这部规 模宏伟的史诗以 1812 年俄法战争为题材,肯定了人民群众是 历史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托尔斯泰企图在爱国主义斗争中 寻求贵族人物与人民的一致。 1873 年转向现实生活题材,着手写长篇小说《安娜 · 卡列 尼娜》 ,于 1877 年写完。19 世纪 70 年代,托尔斯泰世界观中 民主主义因素和创作中社会批判力量空前加强,他正处在世界 观转变的前夕。这种复杂的思想状况在《安娜· 卡列尼娜》中得 到鲜明的反映。
zā 包扎 . zh á (3)扎挣扎 . 扎针 zh ā .
二、写准字形 眼ku àn ɡ 眶 (1)ku àn ɡ 框 架 ku ān ɡ 诓 骗 j ī 跻 身 侪辈 ch ái (3) j ì荠菜 j ì剂量 h àn 焊 接 (2)h àn 捍 卫 强h àn 悍
1. 《给罗曼· 罗兰的一封信》是托尔斯泰以书信形式回答罗 曼· 罗兰向他提出的问题:一、为什么手工劳动是真正的幸福的 一个重要条件;二、是否应该自愿放弃智力活动,不再从事与手 工劳动不能并行的科学与艺术。论其思想分量,应是一篇厚重、 深刻的论文。 作者从手工劳动的必要性这一具体问题入手, 探讨 人类的道德准则以及人类应有的幸福等重大问题。 这封信写作的时间处在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已经完成转变 后的阶段。托尔斯泰的思想转向了对宗教式的精神生活的向往。 他倡导亲自参加手工劳动, 制作自己的生活用品, 并认为这样的 生活可以帮助他实现“道德的自小说《复活》 。这是他世界观转 变以后 20 年间文学和社会活动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他在这个 时期思想和道德的探索。 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 10 年里继续对贵族及其政治代表 ——沙皇政府采取批判态度, 也更尖锐地暴露出自己的思想矛 盾。这个时期写有中篇小说《哈吉· 穆拉特》(1890~1904)和许 多短篇小说。托尔斯泰晚年陷入深刻的思想危机而无法解脱, 终于在 1910 年深秋从家中出走,病逝在一个叫做阿斯塔波沃 的小火车站,享年 82 岁。
照料自己个人的手工劳动”。 由此, 托尔斯泰提出一条最简明扼 要的道德原则: “尽可能少地迫使别人为自己服务, 尽可能多地 为别人服务;尽可能少地有求于别人,尽可能多地给予别人。” 托尔斯泰认为这个原则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也唯有如此才能带给 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帮助他实现“道 德的自我完善”。 这种思想倾向是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方面,与这种 倾向相关的思想观点是“勿以暴力抗恶”。 这表现出托尔斯泰世 界观的深刻矛盾性。 一方面, 托尔斯泰思想中包含着农民阶级的 妥协性, 这表现在他不希望通过暴力革命来解决社会矛盾。 他虽
④沟通。如《通向友人之路》启示我们在自己内心开辟一条 “通 向另一个人的心灵”的路径,达到人与人的沟通。⑤爱。这是本 文中出现最多的主题。如《爱的起源》讲爱与希望; 《读者》讲爱 与创作; 《为了爱的斗争》和《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的主题是爱与 行动; 《神秘的地方》的主题是爱与选择; 《爱的孩子》的主题是 爱与忍耐和怜悯; 《心灵 ——杜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爱; 《关于 爱》的主题是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善和爱》的主题是 社会性的爱。
判断正误: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误,在句 末括号内加“√”或“×”。 ①言简意赅 往往比喋喋不休更有说服力。 .... (√)
②新闻除了要有时效性之外, 它的语言文字也要简明扼 ... 要 。 . (√)
2.营造
塑造
同:二者都含有“有目的地造”的意思。 异:营造:经营建筑;有计划、有目的地造。塑造:用 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用泥土等可塑材料 塑成人物形象。前者常适用于氛围,后者常适用于人物形象。 判断正误: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误,在句 末括号内加“√”或“×”。 ①好的形象宣传片也能更好地营造 中国军队真实和正面 .. 的形象。 ②积极做好考前准备工作,塑造 良好考试氛围。 .. ( ×) (× )
简j é 捷 i i é 睫 毛 (4)j i é 婕 妤 j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简明扼要 言简意赅 同:二者都指语言简单,抓住了要点。 异:简明扼要:(多指写文章)简单明白,抓住要点。言 简意赅: 指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前者侧重点在“简单”上, 后者侧重点在“意思完备”上。
2.普里什文(1873—1954),苏联最著名的描写大 自然的抒情和哲理小说作家之一。1873 年 1 月 23 日生于奥廖尔省的叶列茨县赫鲁晓沃村一个破落的 商人家庭。他在接近大地的农村环境中度过了童年, 又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罗斯大地上汹涌澎湃的 民主思潮迅速发展的年代成长。 普里什文是现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位集大成者,他的创作极大 地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他始终保持创作的自主性——立足于俄罗 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进行独创。他汇集了过去文学的支流,使自 己的创作成为一条巨大的河流,以崭新而壮观的姿态流向世界。
自主阅读
1.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 2.通向友人之路(节选)
1.列夫· 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伟 大作家。处女作中篇小说《童年》于 1852 年问 世。 1852~1856 年间, 他相继写了中篇小说 《幼 年》和《少年》以及一系列描写高加索战争和 克里木战争的短篇小说 《伐木》 《袭击》 以及 《塞 瓦斯托波尔的故事》 《1854 年 12 月的塞瓦斯托 波尔》 《1855 年 5 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和《1855 年 8 月的塞瓦 斯托波尔》等。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托 尔斯泰早期创作时,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是“心灵的辩证 法”和“直接的纯洁的道德感情”。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废寝 忘食( q ǐn ) . (2)捍 卫( h àn ) . (5)霰 弹( xi àn ) . (3)荒谬 (m i ù) .
ī) (4)跻 身( j .
(二)多音字
pú 女仆 (1)仆 . 后继p ū 前仆 .
p ò 使 迫 (2)迫 . 击炮p ǎi 迫 .
2. 《通向友人之路(节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 篇短章都表达一个主题,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抒情性。请简要概 括这些短章中所出现的主题。
提示:①生命。如《追随》讲命运中的机缘; 《生命长在》讲 生命的生生不息; 《紫红色的斑点》讲对待生命的态度; 《思想的 诞生》讲生命中的创伤对人生的意义; 《花园》讲生命的终结。② 幸福。如《幸福》讲如何才能得到幸福。③创造与创作。如《读 者》阐明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与爱的关系; 《最困难的》指明 文化创造和奉献的关系; 《公路》 形象地描述了写作顺利时的心理 状态。
4. 普里什文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哲理, 诉诸文字, 往往类似于格言的一些片段, 既短小精悍又精警动人, 请联系 《通 向友人之路(节选)》揣摩探究它的说理特点。
提示:哲理散文表现的是作者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 追求说理的形象性, 《通向友人之路(节选)》是作者基于具体形象 所做的延伸思考,具有说理形象性的特点。文章中的片段记载了 作者点点滴滴的思考和领悟。有的是作者看到自然景物引起的遐 思,比如《公路》 ,作者看到一片干白桦叶跟在车后急速飞翔,由 此想到了自己写作时的心理状态; 《紫红色的斑点》中,一棵松树 被太阳涂上了一块紫红色的斑点,太阳越往下坠,斑点却越升越
2. 《通向友人之路(节选)》以短章的形式涉及人生的各 个方面, 有“人生箴言”的意味。 审视普里什文的散文作品, 我们很容易会联想起泰戈尔、纪伯伦、卡夫卡和尼采的散文 短章。普里什文的作品因其语言的创造性和表现力而被誉为 “俄罗斯语言的百草”。意思是说,他作品中丰富的语言就 如同百草一样纷繁茂盛,不受拘束。
高,作者由此想到人的一生,虽然难免一死,但一定也要像这块 斑点一样壮烈,在上升的时候,在进取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 能平平庸庸了此一生; 有的是作者对哲理进行的形象化的再包装, 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些典型的景物,借助比喻、类比等修辞 手法,表达哲思。比如《追随》 ,作者想要表达生命的偶然性,就 用在雪地行路的事情作比喻, 互相比较, 充满了理趣; 《生命长在》 中,严寒开始笼罩一切,“似乎大地已在呼出它的最后一口气”, 但生命并没有停止,远处“茂盛而富有朝气的秋播作物”预示着 生命的顽强不息; 《思想的诞生》中,“子弹和霰弹”比喻生活的 折磨,击中心灵的“弹伤”则是生命中的创伤或者岁月的伤痕的 形象描述; 《通向友人之路(节选)》中,作者用“通路”形象比喻 人与人的沟通和理解; 《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通过对鸟和扁角 鹿、老虎的错觉,类比我们“人生中充满了爱”的错觉,指出在 付出爱的问题上,我们普遍存在的惰性和缺憾。
然是一个庄园主,手下有着成百上千的农奴,但他对不劳而获一向 反感,因此对农奴非常宽容和仁慈,他曾经施行过很多措施,改善 农奴生活条件,以此来化解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其思想又体现出 农民阶级对农奴制度的革命性, 这表现在他作品中对封建制度的批 判性。托尔斯泰以普通百姓特别是宗法农民的观念来观察社会,虽 然身为贵族和庄园主,同时又是知识阶层的一员,但他能够正视自 己不劳而获并展开深刻的批判。又如托尔斯泰在其小说《复活》中 曾经写道:“人吃人并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 会、各政府衙门里开始的。”改变这种状况的手段,应当是宗教教 义指导下的道德自省。
3.托尔斯泰认为幸福从何而来?请联系《给罗曼· 罗 兰的一封信》揣摩探究并加以评价。 提示:基督教式的爱倡导的是“爱人如己”,就是要像爱自
己一样去爱别人。 托尔斯泰所身体力行的则是“爱别人甚于爱自 己”,甚至认为“如果一切生物都能不爱自己而爱别人,普天之 下就都是幸福的了”。毫无疑问,托尔斯泰的思想在当时的贵族 阶层中,算得上是较为进步的思想了。但他倡导的道德原则对特 权阶层并没有任何约束力,只是一种人生哲学。另外,托尔斯泰 的文章中所论述的人,是普遍意义上的人,因此他所阐述的人性 的问题,就是建立在宗教世界观基础上的普遍人性。因此,托尔 斯泰的幸福观在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能是镜花水月。
[多维探究]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哲理散文,请对这几篇文章进行分析比 较,归纳说理散文写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