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线索、概念、问题——岳麓版必修二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一、农业文明时代(一)农耕文明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二、工业文明时代(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二)亚非拉国家的被动转型: 由农业文明社会向工业文明社会过渡经济结构变化欧美列强侵略 亚非拉国家卷入世界市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思考:主要发生在哪些领域?)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三)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自由放任 30年代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理论:________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企业的微观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创立: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 (思考:以上政策或体制的特点,并对其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体(思考:三次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东欧:照搬苏联模式 剧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三年恢复期(1949—1952)三年过渡期(1953—1956)“一化三改”、五年计划十年探索期(1956—1966)既有成就又有失误十年文革(1966—1976)新时期(1976—今)两年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点)农村:____________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国企改革(_________制度)建立______________经济体制开放: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经济腾飞和生活剧变三、信息化时代第___次科技革命电脑与网络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想一想: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整合教材内容?。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1一、我国早期的人类1、元谋人:在云南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 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2)时间:70--20万年前(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a、头部:残留猿类特征b 、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和生活: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使用天然火c、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直接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d、使用简单语言二、氏族公社时期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1)时间:18000前(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穴(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4)生产和生活:a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b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c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1)半坡氏族:b、地点:西安半坡村c、时间:五六千年前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d、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和麻饲养家畜和家禽原始手工业: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2 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2)河姆渡氏族a、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b、时间:6000年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c生产和生活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饲养猪、狗、水牛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C、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① 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②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③没有贵践、贫富、阶级④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⑤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变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判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19份)-岳麓版11
课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材: 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㈠、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 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 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时主要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失误, 总结经验教训。
㈡、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总结其经验教训。
2.能力目标:(1)以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 从过渡时期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三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和探究,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绘图并描述现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 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 总结经验教训, 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设计依据: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获取, 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 而且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 我在教学中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 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㈢、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难点: 总结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方法:1、本课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 遵循知识探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拓展运用(21世纪中学生眼中的世界)的思路组织活动,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方法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岳麓版高一必修二历史教案
岳麓版高一必修二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和重要事件。
2.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1.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2.历史知识的运用和分析。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高一必修二历史2.多媒体设备3.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二、新课导入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如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2.讲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分析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三、课堂讲解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如齐桓公称霸、晋文公称霸、战国七雄等。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如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
3.讲解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等。
四、课堂互动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五、课堂讲解1.讲解汉朝的历史事件,如汉武帝大一统、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2.分析汉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如三国鼎立、晋朝的建立与灭亡、南北朝的分裂等。
六、课堂互动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吗?2.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人物。
七、课堂讲解1.讲解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如隋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等。
2.分析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讲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宋朝的建立等。
八、课堂互动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会出现盛世?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线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它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中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重难点】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难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作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会议【知识·梳理】1.背景(1)二战的悲剧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战前世界经济秩序的混乱,各国利己主义的政策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于是有人主张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2)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3)二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
2.内容: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
决定成立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意义: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在战后新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勾画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蓝图。
按照这个会议的精神,很快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深化·拓展】1.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二战后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欧洲被普遍削弱,德.意.日经济濒于崩溃,英.法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削弱,而美国的实力却大大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不但在工业生产领域占据压倒的优势,而且在国际货币和金融方面也确立了统治地位。
美国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确立战后世界经济霸主乃至世界霸主的地位。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和复习提纲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和复习提纲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历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着重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册教材共设有5个单元,而仔细分又可分8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在上述专题中,前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后四个专题基本反映了世界历史中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线索和特征。
八个学习专题共同构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历史Ⅱ》的主要学习内容。
通过这八个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正确认识理解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与评价;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经济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与影响,理解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经济史模块学习中,课程标准很多要求是落实在“认识特点”、“分析原因”、“探讨地位和作用”上。
如:特点类的有“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原因类的有“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近代人们物质生活习俗变化因素”“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地位和作用类的有“探讨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认识中国参加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课件(08岳麓版必修2)(08岳麓版必修2)1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一)汉代四大经济区 3、江南经济区 (1)经济发展水平: (2)地域范围: 4、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区 (1)经济发展水平: (2)地域范围:
学习方法归类
影响古代农业发展四个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因素 (2)人力因素:主要是人口的多少 (3)技术因素:是否掌握先进生产技术 (2)开发因素:是否得到开发
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古代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 理解社会安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存在中去理解和把握社 会意识。
3、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下列认识:中 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五千年 的中国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
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先北后南,经济重心、 文化重心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一)汉代四大经济区 1、山东经济区 (1)经济发展水平: (2)地域范围: 2、山西经济区 (1)经济发展水平: (2)地域范围: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692。 龙门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因县西龙门山为名。治今山西河津市西。属高凉郡。唐朝开元二年(714)于县西置龙门仓。唐朝名将薛仁贵和著名文学家王勃皆
是此地人。北宋宣和二年(1120),改为河津县。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692。
碣石:秦始皇、汉武帝皆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一说即今河北昌黎县西北碣石山;一说在今秦皇岛市北戴河附近。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用兵乌桓过此,作有《碣 石篇》。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P3123。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案【篇一:必修二全套学案【岳麓版】】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王世霞使用者:时间:第 1 页第 2 页高一历史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王世霞使用者:时间:第 3 页第 4 页第 5 页【篇二: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一课教学设计】高一年级历史组教学设计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备课人授课时间课时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导入基础“精耕细作”的含义层次预设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问题问题(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生成问题解决问题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什么地区形成规模? a.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b.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d.黄河流域和湘江流域2.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形成南稻北粟局面取决于 a.自然条件 b.政府政策 c.居民口味d.历史原因3、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 a、牛、马 b、鸡、狗自主检测c、猪、羊d、兔、鸭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5、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提花机 6、收录介绍西方先进水利技术的科学著作是 a〈〈农书〉〉 b〈〈考工记 c〈〈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桑麻青氛氲。
迁移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应用预设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问题问题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2)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二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建筑等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情况并探究变化的原因。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本大量的插图和资料,使学生充分感受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带来的巨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通过了解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过程,让学生认识西方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中西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交汇;[重点与难点]1、重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依据: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很难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法学法]1、学情分析:(1)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
(2)当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尚较欠缺,创造性、自主性思维有待进一步引导开发,利用本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加强训练,能更好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方法:(1)本课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
知识要点虽然比较繁杂,但脉络清晰,可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结合的教学方式。
(2)注重创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历史知识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依次了解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与中国近代化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全方位、深层次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2范文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案必修2范文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历史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岳麓版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岳麓版高中必修2历史教案1一、教材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音乐与影视艺术》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八单元第24课的教学内容。
本课由“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和“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三个子目构成,主要介绍了19、20世纪音乐发展的背景、各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二、学情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导。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从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说出19、20世纪音乐与影视艺术发展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问题探究等,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教学重难点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主要的音乐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难点】19、20世纪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流派特点。
五、教学方法过渡语: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14课说课稿.doc
第十四裸社会空丈经滸俸制的建宣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是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李煜龙。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名字叫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思考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第三单元第1课。
第三单元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本课是第三单元开篇之课。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列宁、斯大林时代,如何在政治和经济、军事等危机挑战下,认识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道路,对经济体制做出创新和调整,以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所以只有学好这一课才能为学好以后的苏联的经济改革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整体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
它是一个基础性的课程。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
进而较为客观地评价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根据填写知识点,培养自主梳理知识点的能力。
通过个案探究,学会归纳、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3.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确立该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十月革命后苏俄经济政策,才能理解和掌握经济政策对苏俄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难点确立的依据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病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第二”学情分析。
我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是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
教案 岳麓版必修2(2021年整理)
高中历史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岳麓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历史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岳麓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历史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教案岳麓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错误!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三维目标教材分析商业是古代经济中特别活跃的成分,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原始商业产生。
自商代到清代,职业商人的出现及发展为商帮、城市商业的繁荣、货币的发展演变及商路的变化都体现了农耕时代商业的发展,但历代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摧残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本课内容分三目。
第一目“商业的发展”,介绍了商业的出现及历代封建王朝商业发展的概况;第二目“城市的繁荣”,介绍了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对外贸易中兴起的城市;第三目“重农抑商”,介绍了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政策及原因、表现、影响.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储备的仅是前几课关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一些基础知识,加上初中接触的中国经济以农立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的这些先入为主的观点,因此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很生疏,再加上这种跨越整个古代时期的专题结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难度.政府对待商业的重农抑商政策也较难理解,应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历史资料的再现搭建平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构建知识框架,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梳理,也要使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影响,以增加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历史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线索、概念、问题●——岳麓版必修Ⅱ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价值是什么?●◆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基本线索怎梳理?●1、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是古代世界农业经济的代表●②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辅●③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典型特征是精耕细作和小农经济●④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⑤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在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了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新经济因素,但受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政策的抑制,成长缓慢。
●2、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兴起及对中国的冲击●①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欧美)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机器大生产和自由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经济(文明)(市场经济体系)●②鸦片战争以来,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曲折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③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风俗礼仪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逐渐走向近代化●3、现代——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顺应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②欧共体(欧盟)、北美自贸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的建立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重要表现,也间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③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大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渐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一员,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基本趋势●①农业经济(文明)——工业经济(文明)●②相对孤立——全球化●③无序——有序●核心概念怎解析?●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从而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
是从技术系统角度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生产特点的一种高度概括,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土壤的改良、水利兴修、农学理论的进步等内容。
●◆原因:人多地少●◆前提: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精耕细作的发展。
●◆由黄河流域不断向江南扩展。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从经济形态上看,指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己劳动基础上,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体农民经济,即自耕农经济。
●◆从经营形态上看,指农业中的个体小生产。
具有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基本特点。
包括有自有土地的自耕农经济和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经济两种形态。
从这点看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但小农经济未必是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其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自石器时代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广泛存在。
因此,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但自然经济未必是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指历代专制政府从巩固自身统治出发推行的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从商鞅变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并非不断加强,而时有放松,要具体分析。
大致情况是:战国形成,汉代强化,中唐以后放松,明清继续固守。
●◆政策的宣示与实际执行情况往往存在偏差,如《汉书》中记载有“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的情况。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南等局部地区稀疏地出现。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三大基本特点:一、出现自由雇佣关系,二、为市场而生产,三、为增殖利润而生产。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
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资本主义?●◆所谓“资本主义”字面意思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的意义。
就其内涵来说,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而言指的是一种经济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资料创造利润。
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由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
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近代工业与民族工业?●◆近代工业指采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企业。
●◆广义上所有中国人创办的工业企业都是民族工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等。
◆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工业特是指私人创办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或叫民族资本主义。
教材采用的是这层意思●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新中国从1953年开始,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的新一轮工业化建设过程,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社会主义改造:指1953至1956年,国家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发展生产力,社会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前者是主体,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
●改革开放?●◆改革主要是指经济体制改革。
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按照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国企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内容。
●◆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技术交流与合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有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两种形式,前者以产量定工分,按工分分配;后者直接联产计酬,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也叫大包干,是基本的形式)。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
土地的所有制性质没变,仍然是土地集体所有。
但土地的使用权、生产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济特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与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特殊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地区。
(经济上)●◆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实行区域自治的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具有一部分行政和立法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根据宪法在香港、澳门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域,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制度,高度自治,依法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15、16世纪之交,欧洲航海者开辟的从海上通往印度和美洲等地的航路。
●◆西方史学界对15到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
新航路开辟也可以说是狭义上的地理大发现。
“发现”的不仅是地理,还有物种、人类和文明。
●●殖民扩张?●◆原指强国向他所征服的地区移民。
在资本主义时期,指资本主义国家把经济政治势力扩张到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掠夺和奴役当地人民。
●◆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发展,早期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灾难,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具有双重影响。
●●世界市场?●◆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交换的领域。
由各贸易国或地区的市场通过分工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一般认为新航路开辟时(15、16世纪)开始(初步)形成,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中期)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也有人认为世界市场萌芽于新航路开辟时期,形成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
●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包括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和强制劳动等内容。
●◆是苏俄在特殊情况下实行的经济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手段,被新经济政策取代。
●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苏俄(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
包括用固定的粮食税代表余粮征集制、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恢复商品买卖等内容。
●◆新政策试图用商品、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俄国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经济体制与斯大林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建立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经济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的总称。
●◆斯大林经济体制: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的建立在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以高度集中、行政手段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经济体制,并日益固化,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套经济社会学理论,主张或提倡整个社会作为整体,来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
由集体或政府基于公众利益拥有与管理生产工具,以及分配物资。
●◆社会主义有诸多流派。
如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其基本特点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最后走向共产主义。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特指1929—1933年全球性经济危机。
此次危机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大、影响深远。
●◆罗斯福新政(New Deal):罗斯福为克服1929—1933年经济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恢复了经济,改善了人民生活,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模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转型。
●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经济?●◆自由放任: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