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第四册《哀江南》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哀江南》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哀江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

2、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

3、理解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歇拍煞〕的赏析。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文师: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背诵两首古诗,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

(由背诵同样描写南京城的古诗导入,一方面引出课文的背景,一方面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为曲词的赏析作准备。

)师:谁知道诗中提到的“石头城”是今天的哪座城市?“朱雀桥”、“乌衣巷”又在哪里?明确:南京,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存在着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最丰厚的文化。

这个地方,曾经上演过一出出悲剧、喜剧,让人唏嘘不已,让人回味不止,使人为之激动,为之感叹,许多的文人骚客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

刚才,我们背诵的两首诗就是其中的名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经过十余年呕心沥血,三易其稿而写成的著名历史剧《桃花扇》。

他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来传达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其中《哀江南》出自《桃花扇》中的最后一出《余韵》,它是这出戏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二、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1、以朗读和分角色诵读为主,结合默读、品读,体味文中蕴藏的情感。

2、初步感知课文,讨论: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紧扣标题“哀江南”的“哀”字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悲。

)三、孔尚任及其《桃花扇》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剧家,字聘之,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

年轻时在家乡石门山隐居读书,颇有文名,精音律、擅词曲,37岁时,被康熙招去讲经,此后仕途得志。

居官期间,到过扬州、南京,凭吊明末遗迹,拜访明朝遗老,搜求明末掌故,为《桃花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写出了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名声鹊起。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教案标题:《哀江南》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哀江南》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哀江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并解读《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哀江南》的基本情节和意义;2. 分析《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哀江南》的文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江南风光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江南的文化特点。

2. 学习背景:简要介绍《哀江南》的作者刘过和作品的背景。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哀江南》的文本,并进行讨论,探究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课时:1. 情节分析:请学生梳理《哀江南》中的情节,并进行分析,了解每个情节的意义和作品整体的结构。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哀江南》中使用的意象,并与他们一起探究这些意象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3. 修辞手法分析:请学生分析《哀江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第三课时:1. 课文赏析:通过播放录音或学生朗读,再次体验《哀江南》的美感和情感,并共同赏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之美。

2. 学生演讲:请学生选取《哀江南》中的某一段落或意象进行演讲,并分享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题:提出几个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哀江南》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江南地区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

教学评估:1. 参与讨论和演讲的活跃程度;2.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质量;3. 对于《哀江南》的理解和解读的准确性。

拓展阅读:1. 刘过《哀江南》原文;2. 关于江南文化的详细了解。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学会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作品进行参照,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哀江南》的诗意和主题思想;(2)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3)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哀江南》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2)对比其他作品,评价《哀江南》的独特之处。

4.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阐述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3)教授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经典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2. 课件:制作生动、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3. 视频、音频资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增强学习体验。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全文。

(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物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2)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哀江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哀江南》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哀江南》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哀江南》的作者、创作背景与主题。

2. 理解《哀江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 分析《哀江南》中的情感和意境。

2. 理解《哀江南》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读《哀江南》中特殊的艺术表达手法。

2. 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与意义。

教学准备:1. 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哀江南》原文。

2. 课堂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3. 课堂乐器(如小提琴或钢琴)。

4. 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料介绍《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

- 引入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激发学生对《哀江南》的兴趣。

2. 分析《哀江南》(15分钟)- 让学生阅读《哀江南》的原文,并解读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对江南风景的痛惜和思念。

-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江南景色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关联。

3. 分析《哀江南》的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15分钟)- 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意象,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的作用。

-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以及这些元素对情感和意境的渲染力。

- 鼓励学生从诗的形式和语言方面探讨《哀江南》的独特之处。

4. 表演与演唱《哀江南》(20分钟)- 组织学生表演《哀江南》,让学生根据对诗意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表演形式(如朗诵、演唱、舞蹈等)。

- 配合音乐和舞蹈,让学生在演唱中体会《哀江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5. 深入讨论与总结(15分钟)- 引导学生分享对《哀江南》的理解和感受。

- 深入探讨《哀江南》中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和价值。

- 总结《哀江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的作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对《哀江南》的理解,写一篇观后感或作文,表达对诗意和艺术魅力的认识和感悟。

教学延伸:1. 结合其他相关诗歌,探讨江南文化的特征和发展。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哀江南教材分析:《桃花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

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

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

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

《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

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

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重点:赏析情景交融的写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通过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的描写而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设身处地的感知课文,理解课文,进而达到鉴赏目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解决本文生字词,并熟读全文,选背其中的一二首。

教学过程:一、导入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高度概括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朝代更替的规律。

而朝代的更替往往是通过战争完成的。

战争之后,往往是一片萧条,社会遭到极大的破坏。

目睹萧条衰败之景,人们往往伤感不已。

此情此景,文人们留下了不少作品: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今天,我们拜读孔尚任的《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领会苏昆生的心情。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哀江南》全文。

(3)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亡国之痛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解释。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顾炎武及其作品《哀江南》。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哀江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难懂字词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哀江南》。

3. 调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程,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哀江南》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家讲座,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的知识和方法。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哀江南》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3)采用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哀江南》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3)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解读诗歌的情感;(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2)默写《哀江南》全诗。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和艺术特色,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哀江南》;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鉴赏essay,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情感表达;3. 深入了解《哀江南》的历史背景,与同学交流心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估学生对《哀江南》的诗意、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哀江南》的重要诗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百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哀江南》的重要诗句。

三、教学难点1. 对《哀江南》的深层含义和情感的理解。

2. 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哀江南》的原文、注释、译文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哀江南》的背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哀江南》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辛弃疾。

2. 文本阅读与解析:让学生齐读《哀江南》,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比喻、象征等。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每组选择一个重要的诗句,进行分享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课后作业:背诵并默写《哀江南》的重要诗句。

写一篇短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分享。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包括背诵、默写和短文的质量。

3. 理解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程度,包括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深入理解《哀江南》。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能够把握《哀江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4)能够背诵并默写《哀江南》全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背诵和默写,增强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色的热爱和赞美;(2)体会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关切;(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 《哀江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哀江南》的深层含义和哲理;2. 诗中复杂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背诵和默写《哀江南》。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哀江南》的原文、注释、译文等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哀江南》,了解作者和背景,做好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简介和《哀江南》的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2)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5. 背诵和默写(1)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2)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纠正错误。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

7. 作业布置(2)布置背诵和默写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诗歌解析环节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流畅性。

3. 学习成果评估:通过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哀江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

《哀江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能够熟读并背诵《哀江南》;(3)能够分析并解读《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哀江南》;(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哀江南》的艺术特色;(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哀江南》;(2)理解《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3)掌握《哀江南》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解读《哀江南》中的意象和隐喻;(2)分析《哀江南》的情感变化;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哀江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哀江南》,理解诗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读生僻词语;(3)让学生思考《哀江南》的主题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哀江南》的意象和隐喻;(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理解程度;(2)评价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效果。

3. 单元测试:(1)测试学生对《哀江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哀江南》原文及注释;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阅读:其他关于江南的文学作品。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江南水乡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哀江南》与其他描写江南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教案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教案

哀江南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作者笔下残败、荒凉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深挚、强烈的亡国之恨。

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当堂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品味本文历史兴亡的沧桑变幻之感。

教学重点: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是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是烟雨蒙蒙的,三月的江南绿水滔滔,三月的江南草长莺飞。

三月的江南到底怎样?或许下面的一段画面可以告诉你们。

(播放画面)欣赏完之后,这些画面会让你们联想起哪些诗句呢?(学生活动)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唐】韦庄《菩萨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可见在许多文人墨客心中,江南是个充满温情,充满画意的地方,可为什么在孔尚任的笔下江南却是个充满悲情的地方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尚任的《哀江南》,去感受其间的哀切悲伤。

(二)研读课文1.现在请同学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体现作者悲情的语句。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2.请学生齐读最后一节[离亭宴带歇拍煞],思考:产生悲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信这舆图换稿。

(江山易主)3.当时是怎样的情况,请同学做简要了解。

(背景介绍)南京原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

其间的五十多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皇权政治经济繁华的中心。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清兵乘机入关后,明代宗室苏昆生(长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兴亡。

南明灭亡之后,他故地重游,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这套沉郁、悲怆的曲子。

4.在这样悲情之下的江南如今是怎样的景况?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诵读课文1—6节,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今的江南。

(学生依次回答)小结:如今的江南是个萧条、破败、冷清、凄凉的地方。

5.你们来到这样的江南心情会怎样?学生回答:沉重、悲痛、忧伤、心痛、欲哭无泪、无奈。

《哀江南》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在诵读中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真挚、深沉故国情思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生动优美的曲词并进行仿写。

2.难点:剧中写景手法对表现意境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理念1.反复诵读,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设疑,交流解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3.依照曲词仿写或改写,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自由背诵学过有关感叹昔盛今衰的古诗词,如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等,引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整体感知1.我来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边读边思考,在有疑问处做上标记。

2.我来问学生在初读曲词的基础上自由提问,全班共同解答。

教师小结提问步骤:(1)文本写了什么?(内容)(2)抒发作者什么情感?(情感)(3)用什么方法抒情的?(技巧)从以上三个方面层层设问,逐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把握情感,掌握方法,进一步提升自我。

师生共同小结(出示板书)景:孝陵――故宫――秦淮――板桥――旧院情:故国之思,兴亡之感(三)重点品读3.我来品学生分小组自由品味鉴赏曲词,教师出示品味角度:(1)品味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2)品味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3)品味运用特殊句式的语句师生共同边品边读,读出情感,品出意境。

学生自由交流后,师生小结品味语言的方法:(1)推敲法(2)替换法(3)拓展法(四)延伸拓展4.我来写请学生用优美语言将文中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在深入品味语言、把握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运用联想和想像,借用曲词中的形象进行文学再创作,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写完后,学生自由诵读、交流。

教师示例:律诗:重到江南心哀悼,物是人非剩萧条。

目断魂消人迹少,桃花扇底送南朝。

现代诗: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易冰消!/朱楼起,宾客宴,楼塌了!/青苔碧瓦风流觉,/五十年兴亡看饱,/剩哀悼!江山亡,鬼夜哭,栖枭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人教版第四册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2、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3、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

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夏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

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

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

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

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

阮大钦仰仗权好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季君嫁给新任浩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

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

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

这时,复征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未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2、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

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

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

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
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

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

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

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二、分析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

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走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

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

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

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欣赏
1、朗读
2、分析: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

“猛抬头株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袜陵重到”的情态。

“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

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

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

“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

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

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
美,如今却美景全消。

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

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

“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

“金陵玉阶营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果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欣赏语言特色
提问:《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骄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五、分析借景抒情的写法
提问:《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

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
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

《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

《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撤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

《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值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

《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予景物描写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