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杂诗阅读

合集下载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

王维《杂诗》全诗解读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古代诗歌
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全诗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王维)唐诗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王维)唐诗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王维)唐诗赏析【作品介绍】
《杂诗三首其二》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8卷第60首。

【原文】
杂诗三首其二
作者: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著花:生花,开花。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 ji),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

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译⽂] 您是从咱们的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出典] 王维《杂诗》注:1、《杂诗》王维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2、【注解】杂诗:写随时产⽣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的诗。

来⽇:来的那⼀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3、译⽂: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 4、王维(701-761),字摩诘( jié),盛唐时期的著名诗⼈,官⾄尚书右丞,原籍祁(今⼭西祁县),迁⾄蒲州(今⼭西省永济),崇信佛教,⼈称诗佛,晚年居于蓝⽥辋川别墅,汉族。

其诗、画成就都很⾼,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

善画⼈物、丛⽵、⼭⽔。

唐⼈记载其⼭⽔⾯貌有⼆:其⼀类似李⽒⽗⼦,另⼀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

可惜⾄今已⽆真迹传世。

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像》都⾮真迹。

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的成就,他是唐代⼭⽔⽥园派的代表。

开元进⼠科第⼀(即状元)。

任过⼤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中允,复累迁⾄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5、诗中的抒情主⼈公(“我”,不⼀定是作者),是⼀个久在异乡的⼈,忽然遇上来⾃故乡的旧友,⾸先激起的⾃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事的⼼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种不加修饰、接近于⽣活的⾃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 ,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种⼉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描记⾔,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理、神态、⼝吻等表现得栩栩如⽣,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杂诗 王维

杂诗 王维

杂诗王维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一起来赏读一下吧。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释: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参考翻译: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一首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而忧郁。

确实,带着一种忧伤的心情来读这首诗,就会有一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一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几种情绪的缠结。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一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大概会很自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人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方会对答如流。

诗人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偏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一问不知对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一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自问自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人事,只因气候季节,是一种自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用问吗?可是诗人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无非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无趣呀。

想必,现实生活中的对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而是会愣在那儿,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人的妙计,引发一场大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心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里犯了傻乎乎的毛病,说什么诗人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心在此可见一斑。

王维的《杂诗》原文及赏析

王维的《杂诗》原文及赏析

【导语】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

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王维的《杂诗》原⽂及赏析,欢迎阅读! 《杂诗》 君⾃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倚窗前, 寒梅著花未? 赏析⼀ 王维的《杂诗》历来被认为是⼀⾸忧郁的诗歌,认为是因思乡⽽忧郁。

确实,带着⼀种忧伤的⼼情来读这⾸诗,就会有⼀种浓郁的怀乡之情。

但是这⾸诗的伟⼤之处,可能还在于它其实还有另⼀种情绪在,或者说,诗歌包含了⼏种情绪的缠结。

“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可以是⼀种脑筋急转弯式的游戏性问答。

回答者⼤概会很⾃信,会说:当然,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但是诗⼈当然知道,问哪些问题,对⽅会对答如流。

诗⼈于是反其道⽽⾏之,偏不问⼈事,⽽问物事。

这⼀问不知对⽅可能回答得出?如果这是⼀个很容易的问题,那么便是相当于⾃问⾃答,明知故问。

花开不开不因⼈事,只因⽓候季节,是⼀种⾃然规律。

到了时候就会按期开放,这还⽤问吗?可是诗⼈就这么问了,那么回答者如何回答?⽆⾮两种答案:开了,或者未开。

但直愣愣地回答,会多么⽆趣呀。

想必,现实⽣活中的对⽅不会傻乎乎地直接回答。

⽽是会愣在那⼉,傻半天。

如果那样,就中了诗⼈的妙计,引发⼀场⼤笑。

因为,对于远离家乡的游⼦来说,倚窗前的寒梅开不开并不是其真正的关⼼所在。

多少诗歌读者在这⾥犯了傻乎乎的⽑病,说什么诗⼈对于梅花的欣赏、关⼼在此可见⼀斑。

这真是不懂艺术,不懂诗歌,把诗歌读肤浅了!其实诗⼈的真正⽬的,哪⾥是梅花之事?难道⽣活中的⼈说话,从来都是⼼⼝如⼀?其实⽣活中有趣的时候,都是⼼⼝不⼀造成的。

远离家乡的⼈,对于家乡的了解总是停留在离开家乡的时刻。

离开家乡越久,家乡⼈事世事的变动就越⼤越多,⽽有的⼈事世事变动会令游⼦⾼兴,但是也肯定有些世事变动会让⼈失落或痛苦。

这是每⼀个离乡背井的⼈的常识。

正因为此,诗⼈才不敢直接提问那些⼈事世事,⽽是⾸先提问⼀个毫不危险的话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王维杂诗教案及原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王维杂诗教案及原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王维杂诗教案及原文编写好语文教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图!至于对于王维《杂诗》这篇课文要如何做好备课工作呢?下面我整理了二年级下册王维杂诗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王维杂诗原文《杂诗》作者: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2020年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王维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的"君、绮"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反复低吟李白的《静夜思》。

2、此晌此刻,假如你已经离开了家,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久都没有回去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3、那你想不想见一见从前的朋友呢?见到了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4、同学们见到了以前的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诗人也有话想说,他把自己要说的话写成了一首诗,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些什么吗?那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5、教师板书课题:杂诗6、指名读课题,读准"杂"二、自主读诗,读准字音师:你们想知道王维说了些什么,那咱们必须把生字认会了,把字音读准了。

你们自己能行吗?1、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请你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同座互读。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重点指导"绮"。

4、刚才同学们真樟,这么快就把生字的字音读准了,那我请你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你的字音能读准吗?5、教师指名读,相机指导:"应知故乡事"中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唐诗: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多咏⼭⽔⽥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下⾯是⽆忧考分享的唐诗:《杂诗三⾸/杂咏三⾸》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杂诗三⾸/杂咏三⾸》 唐代:王维 【其⼀】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 君⾃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视春草,畏向阶前⽣。

【译⽂】 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江南的⼩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定了解家乡的⼈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听见鸟⼉的啼叫声。

⼀颗充满忧愁的⼼看着春草⽣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 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带,是“武王伐纣,与⼋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君:对对⽅的尊称,您。

故乡:家乡,这⾥指作者的故乡。

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阶:《万⾸唐⼈绝句》作“阶前”。

【赏析】 其⼀:这⾸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主⼈公住近渡⼝,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

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

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

然⽽,主⼈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趟船来,她想:⼤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不断幻灭⼜不断复⽣的希望。

其⼆:这⾸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唐诗:王维《杂诗三首 杂咏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王维《杂诗三首 杂咏三首》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原文译文赏析《杂诗三首/杂咏三首》唐代:王维【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译文】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注释】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

著花未:开花没有?着(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玉阶:《万首唐人绝句》作“阶前”。

【赏析】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

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

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

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

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

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王维 杂诗三首其一

王维 杂诗三首其一

王维杂诗三首其一
《杂诗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以下是《杂诗三首其一》的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从花草的生长和衰老中抒发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中通过对葵花的描写,表达了对阳春时光的美好期望和对生命短暂的忧虑。

最后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则是诗人对人生的警示,告诫人们应该珍惜年轻时光,努力奋斗。

这首诗韵味悠远,语言简练,充满哲理与深意。

它展现了王维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光阴易逝的感叹和警示。

这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也是王维诗作的特点之一。

唐诗三百首:《杂诗》王维

唐诗三百首:《杂诗》王维

唐诗三百首:《杂诗》王维
导读:本文唐诗三百首:《杂诗》王维,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
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
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
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

王维《杂诗》原文|译文|鉴赏《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此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杂诗》原文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及注释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鉴赏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诗:“以微物悬念,传出件件关心,思家之切。

杂诗王维 王维《杂诗》原文(优秀4篇)

杂诗王维 王维《杂诗》原文(优秀4篇)

杂诗王维王维《杂诗》原文(优秀4篇)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赶紧来深入了解一下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古诗杂诗的意思,古诗杂诗王维赏析吧!古诗杂诗王维带拼音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细心的小编沧海红颜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王维《杂诗》原文【优秀4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大沙河公园作文600字篇一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大沙河公园,我常常到那里去玩。

今天天气晴朗,天高气爽。

我来到了大沙河公园,啊!一幅清新秀丽的画卷立刻展现在眼前:温暖和煦的太阳挂在天边;一片片树林随风舞动,像是在和我们打招呼;那一棵棵木棉树巍然直立着,真像一个个坚守岗位的'哨兵,时时刻刻保卫着公园。

我漫步走进林间小路,只听见林中的小鸟竞相唱着优美动听的歌。

他们像一位位优秀的小歌唱家,纵情歌唱着悠扬的歌曲。

一片片黄叶随着阵阵秋风,伴着小鸟的歌声,像跳着集体舞似的飘落下来。

瞧!他们载歌载舞,一起迎接秋天的到来。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位于山顶的放飞坪,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广的大草坪。

放飞坪,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放飞风筝的大草坪。

这里聚集了从四面八方来游园的人,这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的在做运动,有的在玩游戏,还有的在聊天……当然有许多的人的手里都拿着细细的风筝线逆风奔跑着。

顺着风筝线往上望去,空中飞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风筝:有的像一只凶猛的老鹰,有的像一条美丽的美人鱼,还有的像一只温顺的蝴蝶。

看!调皮的樱桃小丸子和机智勇敢的喜羊羊美羊羊正在天上聚会呢。

我还看见有一个叔叔竟然拿着四根线放风筝,这个风筝真是独特呀!它虽然不能飞上高高的天空,但是它有一个别的风筝不能做到的功能,那就是翻跟头。

很神奇吧?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放风筝的行列。

我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静静地看着蓝蓝的天空。

只见蔚蓝的天空上漂浮着洁白的云彩,偶尔有一对排**字形或一字形的大雁在天上飞过。

王维的杂诗其一

王维的杂诗其一

王维的杂诗其一1.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哎呀,那天我遇到一个从故乡来的叔叔,我急切地问他:“叔叔,你知道我家门前的那棵大树还在吗?”就像我多渴望知道故乡的一切呀!比如,我常玩耍的小院子是不是还是老样子呢?2.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好奇地问小伙伴:“你说,我家窗户前的那株梅花,现在开花了没有哇?”这真的让我好挂心呢!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抓着从故乡来的阿姨的手,不停地问:“阿姨,我家旁边的那条小河还那么清澈吗?”就如同我多想立刻回到故乡看看呀!4.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对刚从故乡来的伯伯说:“伯伯呀,我好想念我房间窗户前的寒梅呀,它有没有好好开花呀?”那种思念之情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5.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碰到从故乡来的爷爷,赶紧凑过去问:“爷爷,我以前的那些小伙伴们现在都怎么样啦?”真希望能马上知道他们的情况呀!6.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满心期待地问从故乡来的姐姐:“姐姐,我家那窗前的寒梅今年开得美不美呀?”仿佛那寒梅就在眼前似的。

7.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拉着从故乡来的哥哥问:“哥哥,我家后面的那片树林还在吗?”真的好想知道故乡的每一个角落呀!8.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急切地向从故乡来的奶奶打听:“奶奶,我窗前的寒梅是不是又香香的啦?”那股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怎么都藏不住。

9.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对着从故乡来的叔叔不停地发问:“叔叔,故乡的街道还是那么热闹吗?”真的好怀念呀!10.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充满期待地问从故乡来的阿姨:“阿姨,我那窗前的寒梅有没有被雪盖住呀?”那可是我心中最特别的存在呀!我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牵挂,就像王维对故乡的思念一样,永远都在心里最深处。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赏析

《杂诗·其二》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处】唐·王维《杂诗·其二》。

【译注】(君)来之时,绮窗前的梅花开否? “寒梅”是生活中极为常见、不惹人注目的细小事物,游子遇故乡人,不问别的,只问寒梅,因为她是故乡的象征,是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诗句平淡、质朴,寓情亲切、自然。

注:绮窗,有镂空花纹的窗子。

【赏析】有人从家乡来,久居他乡的游子自然有许多话要问。

这两句诗即是问话:你来的时候,我那窗前的梅花可曾开花?绮(qǐ)窗,镂花的窗。

诗中只问梅花,其思乡之情可见。

诗句以小见大,寓巧于朴,诗味浓郁。

【全诗】《杂诗》其二[唐]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鉴赏】这是一首思乡的咏怀诗。

思恋故土、怀念亲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往往表现羁旅流寓的.游子在人生道路上遭受困顿、体验不堪忍受的孤寂时的情怀和寄托。

一般的思乡主题的咏怀诗,往往直接描述抒情主人公辗转反侧、长吁短叹那种无可排遣的忧愁本身,或者借景抒发矇眬但却浓烈的情绪,使得情景相生相长。

而作者在这首诗中却独辟蹊径,采取一种寻常而又寻常的问答体,而且还是那么漫不经意,仿佛只是同家乡来客随便寒暄了几句,优游不迫,简简淡淡:啊,您是从家乡来的,总该知道一些家乡的事吧。

更妙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倾听同乡那琐屑但可能是撩拨人心的桩桩件件的叙述,而是话题一转,没头没脑地问起貌似迂阔的问题。

绮窗,是指镂花的窗格。

您来的那日,窗前的腊梅花开了吗?作者信口问道。

这一方面体现出诗人投射于想像中家乡梅花的细腻、敏锐的感觉,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另一方面,在表现手法上又因此赋予了这短小的篇幅以深远隽永的表现力,使得这十个字包容了千言万语,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此外,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的是此日此时,而后两句描述的却是千里之外的空间和若干日之前的时间,在短短四句中如此时空交错、现实与想像并织的结构,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作者驾驭五言绝句技巧的高超本领。

【经典诗句】“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维 《杂诗》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王维 《杂诗》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全诗翻译赏析【经典诗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全诗翻译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答您来时我家朱珠窗前,那一株腊梅花上开了没上?[出自]王维《杂诗》君自故乡去,其经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解: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来日:去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上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译文1:朋友你从家乡来,应该熟知家乡事。

去的那天花窗前,那棵寒梅开花没有?译文2:您就是刚从我们家乡出,一定介绍家乡人情事态;答您来时我家朱珠窗前,那一株腊梅花上开了没上?赏析:这就是一首思乡诗,所整体表现情结浓烈。

但对后两句:“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存有学者撰文说道:诗人由于长期出外,不介绍家乡,惧怕由于问至家乡有利的世事变迁,故而问及无关紧要的寒梅与否对外开放,感情基调就是忧伤。

不,我指出就是浓烈!要想正确解读此诗内涵,首先要领会此诗首句“君”。

很多人认为该君是来自故乡的对故乡特别了解的故乡人。

否也,来人只是经过家乡而已,对诗人家乡并不了解。

但诗人听说来人从故乡而来,特别亲切,特别兴奋。

在诗人想象中,应知故乡事,由于对家乡的特别关心和热爱,免不了问这问那,可来人一无所知,引起诗人失望。

再诗人看来,“不知故乡事”是不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以原谅的。

不禁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成白话文就是“来的时候,靠近我家窗子,寒梅开了没有?”诗人恼怒了,似乎对来人斥责,诗人容不得别人说不知道。

激动也好,Montbron也好,沮丧也好,指责也罢。

无不彰显对家乡的关心和爱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本是正常的情感。

一个久客异乡的人,突然遇到了故乡来人,最为迫切的自然是关于家乡的事,所以禁不住发问。

要问的事情很多,如家乡的变化,亲友的安好等,但诗人对这些却都不问,却问起家中窗前的梅花:“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而且问的口气很郑重,这就使人觉得奇怪,不易理解。

古诗《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王维)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杂诗三首-其二》(作者王维)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唐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标签梅花、写景、唐诗三百首、思乡、思亲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来日:来的时候。

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原文翻译诗词赏析识点整理
杂诗三首·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字词注释:
来日:来的时候。

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著花未:开花没有。

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诗词释义如下: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诗词赏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
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杂诗阅读 【作品简介】 《杂诗》由王维 创作,被选入《唐诗 三百首》。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 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 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 寒 梅著花未? 真是 于细微处见精神 ,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更多唐 诗欣赏敬请关注 答案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的《杂诗》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 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欲知家乡情事分外热烈、急切 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 怀想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 不但更加生 活化, 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 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超脱 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原文】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2.来日:来的那一天。

3.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4.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5.着花未:开花没有?着(zhu )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 否 , 表疑问。

6.选自《王右丞集》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 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我 ,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 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 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 地表达了 我 的这种感情。

故乡 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 应知 云云, 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 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 我 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 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 故乡事 , 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 《在 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 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 羁心只欲问 ;而这首诗中的 我 却撇开这 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 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答案 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 联结在一起。

所谓 乡思 ,完全是一种 形象思维 ,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 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 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 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 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 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 我 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独问 寒梅著花未 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 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 实际 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 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 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 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 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 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 统的以 故乡事 来设问, 可是问什么好呢?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


起。

于是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的踌躇, 对方的诧异。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这 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 不问人事而问物事, 这时梅花开没开花?想必读者对此 也感到突兀。

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其实诗人的真 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

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 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这是诗人留给人们的空白,让读者去想象。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

虽然饱经沧桑, 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 态的精神风致。

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 他是在歌颂一种虽 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

【讲解】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我 ,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 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 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 地表达了 我 的这种感情。

故乡 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 应知 云云, 迹近噜ⅲ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 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 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 我 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 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 故乡事 , 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 《在 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 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 羁心只欲问 ;而这首诗中的 我 却撇开这 些,独问对方: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 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 联结在一起。

所谓 乡思 ,完全是一种 形象思维 ,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 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 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 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 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 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 我 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独问 寒梅著花未 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 答案网 的唐诗三 百首栏目。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 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 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 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 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 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 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 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


这一问。

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长思之的吗? 【点评】 这是一首思念故乡的五言绝句。

他乡遇故知 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游子远在 天涯,故乡的一切消息都让他牵挂,一定有许许多多事情想打听。

可诗人却只是 问, 家乡的梅花开没有?这看似平平淡淡的一问, 却是诗人精心提炼概括的结果。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在这一问中体现出来了。

诗人没有像我们平常人一样对家 里的人是否安康或家乡有哪些变化这些问题显出关心, 如果这样着笔的话, 诗就 变成了普通的家常话而少了蕴藉。

诗人从众多的故乡风物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梅 花来发此一问,是大有深意的。

梅花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它往往有美好、坚贞、孤傲的寓意。

在这首 诗里的 寒梅 , 我们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故乡实际的梅花, 从而联想到诗人故乡的 景色优美;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依恋故乡的心灵,纵使走遍天涯海角,诗人那颗热 爱故乡的心永远不会远离, 就像窗前那棵梅花一样, 每时每刻都 长在 故乡的怀 抱。

另外,诗人用设问的方式作结,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仿佛在眼前出现了 诗人故乡那临寒开放的梅花,雕刻精美的窗棂,白雪皑皑的庭院、村庄、原野、 远山 又似乎看到了诗人孤独远眺、殷勤问候的身影。

这不是王维擅长的山水田园诗, 没有对景物的刻画描摹, 但依然能让我们有 诗中有画 的美妙感觉。

这也许就是这首 杂诗 平中见巧的魅力所在吧。

更多唐 诗欣赏敬请关注 答案网 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