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地理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其地理环境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增强其地理乡土情怀。
3.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强其地理思维的开放性。
4.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直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富有生活气息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4.小组合作:本案例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强其地理思维的开放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其地理环境素养。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2)、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教学难点: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一案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媒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视频展示图片:不同的自然景观图(按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顺序进行播放)观看图片,为什么各地地理景观会有如此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讨论在形象感知与意境的体验上为本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新知识讲授展示图片: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提问:1.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2. 从连云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向西旅行到乌鲁木齐,又能见到那些不同特色的景观呢?观察思考;讨论回答把学生的探究行为与所授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表现与表演的机会水平 自然 带课件展示图片:非洲的陆地自然带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我国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从东向西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大家思考一下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从亚洲、欧洲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吗?总结:自然带是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植被、土壤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指导我们认识整个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人教版必修一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地理环境差异性,并提出改善措施。
4.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地理环境差异性案例进行讨论,共享学习成果。
4.注重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概念、成因及表现。
2.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思考一下这些地理景观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3.学生思考:让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初步感知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
4.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讲授新知
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定义,解释其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强调地理环境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a.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地理环境差异性案例,分析其成因、表现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书面报告。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图表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案]第二节 白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 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 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 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1. 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 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 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一 一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土壤等共同形成的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的陆地自然环境的自然综合体。
「植被]不同的气候类型{ :—►陆地自魅带i 土煤j、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1 .形成基础:热量2. 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3. 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4.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 带、热带雨林带弄度位置——►热最差异 海陆位置——水独差异第二节 白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 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一一经度地带性1. 形成基础:水分2. 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3. 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4. 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活动]P93 •板书设计从沿藤向肉陆— 水为差异—►气候差异 ——►陆地自然带的递蛮•教学反思第二节 白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 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由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三、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一一垂直地带性1. 形成基础:水热条件2. 分布特点:陆地自然带呈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活动]P93|3. 在山地地区表现明显(1) 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2) 山麓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一致•板书设计自然地理于不境的差异,帽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利海陆分异 区域桎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自然常 概念自然带的划分•教学反思■2 山…心--利何利蜘建互 祢 海『忡 叩■ ■■ ■(3)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温度一一温度越高,带谱越复杂(纬度越低,温度越高,越复杂)②山地的相对高度一一相对高度越高,带谱越复杂(4) 影响同一自然带在山地两坡分布高低的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纬度越低,温度越高,分布的海拔越高)②坡向: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高、背风坡低4. 雪线:指常年积雪的下线(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1) 雪线高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由于地表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雪线高度在非洲的热带地区为4500〜5200米;阿尔卑斯山区为2400〜3200米;北极圈内则为200米以下)(2) 雪线高度与降水呈负相关:降水量越大,雪线高度越低(雪线高度随着纬度变化规律类似于盐度分布规律,南美洲安第斯山的副高地段,有世界最高的雪线6400米)(3) 地貌:陡坡,积雪容易下滑,雪线偏高(4) 人类活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沙漠化、燃烧矿物能源均可使雪线上升(5) 气候的综合影响: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是阳坡,也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超过热量条件的影响,故南坡雪线低②天山与阿尔卑斯山: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故北坡雪线低,南坡雪线高四、非地带性分布现象:1. 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 地形(地势起伏):(1) 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形成(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2) 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位于赤道两侧,但由于地势升高而变为草原)3. 洋流:马达加斯加东侧的热带雨林(东侧有暖流经过,也与山地的迎风坡有关)4. 水分:沙漠中的绿洲•板书设计垂直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布现象•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5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解析1. 理解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且规模有大有小2. 掌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3.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干知识梳理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全球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概念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 。
自然地理环境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空间尺度上有大有小, 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的地域分异的空间尺度小。
2. 自然带的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 和 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 ,不同的气候,以对应与之统一的、有代表性的 和 。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地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的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二. 陆地环境的地 域 分异规 律典题解析例1, 读“沿东经20度线所作的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代码处的自然带名称 A ,由赤道向两极 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特点 成因 分布 特点 成因 分布 特点 成因 分布B ,C ,D ,E ,F , Y 。
(2)从A到Y的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的变化化规律,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3)G山名称是山,其从下而上的自然带有,其北坡雪线比南坡,原因是。
解析:本题采用了图形变化,即平面图变剖面图,以此考查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首先要根据经度和地形轮廓来判断自然带。
故自然带依次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刚果盆地),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沿岸),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变化规律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的。
G山是阿尔卑斯山,其自下而上的自然带有落叶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荒漠带。
其北坡雪线比南坡低,因为北坡位于背阳坡,获得热量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1)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3.认识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特点。
4.了解地域分异规律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景观图片认识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
3.自主学习,读图分析陆地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及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观念,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2.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1.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2.将地域差异的规律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并能解释区域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然风景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2.土壤的形成受到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生(回答)1.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甚至整体的改变。
2.受到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的土壤类型也有差异。
如东北平原的黑土、黄土高原的黄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江南地区的红壤等。
师不同的土壤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
板书: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推进新课投影:图片干枯了的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师谁来说说这些植物分布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在我国这些植物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生胡杨林生长在干旱地区,我国的胡杨林主要在西北地区;椰子树是热带的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海南;雪莲生长在寒冷、土质贫瘠的冰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的天山;荷花适宜生长在气候温暖的水湿环境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考纲呈现】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教学过程】(引入1)今天我们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先来回顾近五年江苏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原题。
把每道题目浏览一遍,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发现考查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哪些词语呢?--自然景观、自然带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根据这3个考点我们要做哪些事呢?我们要做的事: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吗?肯定有不少同学出去旅游了!应该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从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学生欣赏照片)海南三亚、南山竹海、哈尔滨白桦林、北京树林茂密的高尔夫球场、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比两张照片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张是草原,一张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可能会回答热量、水分、气候,师往前引导),找到这两个位置。
总结:不同的热量和水分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带。
(过渡)有关自然带的分布图你掌握了多少?我们来检测一下1.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气候类型(齐说)2.(先在黑板上画好框,学生填写1-5,6-10)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其他同学完成活动1的填图。
(过渡)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之前看到的图片,有海南的三亚,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江苏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哈尔滨白桦林,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再次复习自然带)从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指图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着师画图表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复习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过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驾去了新疆,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从北京出发,是什么自然带呢?向西到内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带呢?最后到达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带呢?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答: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得出特征,师画图表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根据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区)典型地区?(当堂练习)例1-3下面我们通过解题探究来巩固这两种分异规律。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含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前面几章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主要讲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两部分内容。
本节主要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部分。
教材首先指出地理环境普遍存在地域差异,然后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旅行中就能感受到地域差异。
紧接着,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三个方面讲述地域差异的表现: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差异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其中纬度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有规律的变化,它是地域分异中最基本的分异规律,教材运用热带雨林和苔原的景观图片,分析对比此种分异规律。
教材最后还在阅读材料中以我国为例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与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从而说明了地域分异是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的一个根本原因.它最终影响到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区域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三维课程且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了解陆地环境下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及成因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旅游经历体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地理景观图对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及成因进行整理、分析;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运用适当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域环境差异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课内容综合性强,抽象知识多,尤其是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从总体上还把握不好。
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1、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
在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课外给予学生适当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不再一味地讲解·而是让学生来探究、分析、定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学生拥有更多时同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方法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运用地图和地理事实等信息分析总结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及其规律。
2、能力训练:通过地理分布图和景观图片等的判读训练,培养读图分析、自绘简图以及观察比较、综合归纳和空间想象等能力。
3、德育美育渗透: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掌握地理事物要素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与教法突破:(一)重点难点:1、重点:①地理环境空间上的差异;②地理环境空间差异的规律性。
2、难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分析。
(二)教法学法:1、突出学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代表发言。
2、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
3、结合相关地理图表进行读图分析、列表比较。
4、结合地理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三、课时安排:本节内容共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新授内容,第二课时以巩固练习为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片头投影(利用景观图片创设情境)]我们在前一单元中已经了解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各地的水热状况及其组合是不同的。
既然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不同,相应的其它地理环境要素如植被、土壤、地貌等也就会出现地域的差异。
(二)讲授新课:[板书投影]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投影图片]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形成各自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呈现带状分布的特点,就构成了自然带。
其中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因而常被用作自然带的命名。
[分组讨论] 结合地图判读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投影演示、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依次回答自然带名称。
[投影图片]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植被(自然带)及土壤分布图教师简要解释说明气候类型与植被、土壤的对应关系及规律。
[分组讨论] 阅读教材P59—63,并讨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投影演示、代表发言] 小组代表回答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
高中地理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地域差异;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五、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具准备:自制电脑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知识结构八、教学设计【引入新课】1、展示部分学生课前预习学案情况加以肯定和纠正2、用活动:争做优秀导游,请将风景照片与实地一一对应引入。
教师从中出示两幅反映不同地域特点的自然景观图片,问学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点?得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二:差异性3、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全球没有两个地域的环境是完全一样的,即表现出非常显著的地域差异,从而体现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所以说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导入新课1学生自主活动学习,PPT展示阅读课本P91页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空间尺度上有什么不同?2、全球的自然带是怎样形成的?(定义)让学生回答展示师指正并展示正确答案:1、大尺度的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全球温度带分异图、全球海陆分异图)小尺度空间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分布图)2、陆地自然带的形成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观察:课本P91图5.6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与我们学过的那一幅图类似?生答(教师提示:可结合气候的内容)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提出问题:各自然带的名称及分布与气候带的名称及分布有何关系?[生]有些自然带和气候一一对应的。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习目标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课标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自然带的含义、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概念:不同地域间的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及其组合不同.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的分布不同思考:阅读下列图片,思考下列自然景观的分布以及其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热带雨林带、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学生从这些景观图中,能发现各地自然景观,尤其是植被的差异。
学生观察展示的各幅图片,回答问题。
地理位置是由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纬度位置决定热量的差异,海陆位置影响水分的差异,它们共同影响该地的气候。
而气候的不同形成的植被和土壤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带。
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思考:观察世界自然带分布图,自然带的分布有何规律?3、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占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学生对照气候图分别说出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带性分异规律(教师归纳地带性三种情况)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归纳地带性的三种情况然后分别展示、讲解。
展示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归纳规律:沿南北方向更替,沿东西方向延伸成因:主要是由于纬度位置引起的热量差异,同时也受水份条件的影响。
在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展示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归纳规律:沿东西方向更替,沿南北方向延伸成因:主要是由于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对于学生学习上的障碍,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面请第二组同学汇报探究结果:
学生A:我们小组经过探究
发现,陆地环境具有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规律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中纬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师;这位同学分析了地域分异规律,下面哪位同学给我们讲一下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
学生B:这种规律,主要是由于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的递减,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做有规律的更替,这种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师:这组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大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欢迎提问。
学生C:为什么中纬度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而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现在,我们班被选为全球考察团,要求咱们对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进行考察。为了更好的研究,我们分为三个小组,具体任务如下:
A组沿经线方向由赤道向两极进行考察。
B组沿纬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进行考察。
C组由山麓向山顶进行考察。
各小组注意观察沿途的自然景观差异,并探索其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调查结束后,各小组做好总结,介绍探索结果,探究时间为15分钟。
师:这位同学分析了地域分异规律,下面再请一位同学给我们阐述一下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
学生B:这种规律主要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近海地区降水多,湿度大,植被为森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降水少,湿度小,植被为草原,最后为荒漠,所以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现在同学们看陆地自然分布图,找出南美洲西海岸的北端是热带荒漠带,如果按照你们的理解,这个地方靠近大西洋,降水多,湿度大,应该为阔叶林,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吗?(学生努力思考,讨论,得出的答案不尽相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理解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和分步规律。
(2)根据图形完整的掌握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掌握陆地地域差异的表现——自然带及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南北山坡差异的原因。
(3)能过联系和运用地理感性知识,逐渐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
(2)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
(3)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所引起的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
(2)增强因地制宜的观念。
【重点难点】:1.陆地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2.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3.山脉不同坡间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讲授过程】情景创设如果你有机会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从上海到乌鲁木齐做一次长途旅行,便会强烈感受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由图3-1-1中四幅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的主要特点,让学生感受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并尝试说出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一)地域差异的定义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然后说明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相同的区域,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是不同的。
由以下概括得出自然带的定义纬度位置热量植被 地理位置自然带海陆位置水分土壤自然带的定义有三部分组成a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自然带的形成因素b :组成要素为气候、植被、土壤c :成带状分布是自然带的分布特点总结: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因此自然带的名称用植物带的名称命名 承转: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个规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增强学生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基础,围绕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科知识与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和表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针对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的激发,教师可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教学道具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内涵与表现。同时,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地理人才。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以下基础:掌握了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备了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地理现象。然而,学生在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地理界线对环境差异性的影响把握不够准确。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地区,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要求不少于500字,可适当插入地图、图表等辅助说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2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两篇(附导学案)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懂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是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5.6)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介绍】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启发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李曼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课标解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只有相似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再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值得注意提醒学生的是,在现实中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的认识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1的最后一节课,从它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通。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
而且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另外,教材还设计了“活动”、“阅读”和“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使学生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大气圈,水圈与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教材中语言的专业性强,加之学生对区域的了解甚少,需要借用图片素材比较分析以提高感性认知和理解能力。
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2、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3、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4、提高读图、判图、析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展示自然带的类型和分布。
2、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排列旅游相片。
3、小组合作探究,发挥集体优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受图片以及小组活动方式,增进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类型。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相片、学生学案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一、自然带的概念
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气候类型不同,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与之相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
二、地域分异规律
附: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
一、本课学习目标
1、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分布,能描述其基本特征。
2、能识别课堂给出图片中植被所属自然带,并能把相片按分布规律正确排列。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运用地图,分析自然地理环境
差异性的两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二、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步骤:
1、根据你们组选取的路线,讨论由南向北(或东向西)自然植被特征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
2、由植被特征变化规律,从混淆的相片中选出你们所选路线中应该出现的植被;
3、最后根据植被变化规律,把选出来的相片按路线箭头方向排列。
活动方式:
1、小组内合作探讨,得出结论;
2、由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展示成果;
3、各组员可作补充发言,其他小组可作评价发言。
活动2:分析地域分异规律,完成表格
要求:1、结合活动一和自然带分布规律,根据表格要求填表。
2、图示一栏画出简图即可,每种自然带用长条形表示。
知识应用:
下列古诗词各反映自然带分布的哪一种规律?
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三、练习巩固
读右图,回答1—3题。
1.①地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2.从③地到④地看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分异现象
3.决定沿直线①-②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高度
D、光照
4.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
A.美国B.俄罗斯
C.加拿大D.中国
5.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森林,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