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 习
1、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 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 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其中, “20年代初的俄国”的调整改革机遇指的是俄国的 A.十月革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确立
2、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 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 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 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 设中具体是指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 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 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牧畜
(六)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实质、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了哪些调整), 主要依据是什么?
(1)新的指导思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 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恢复 商品生产,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即 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 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改善和工农联盟, 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的内容:略 (2)依据:国情即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
材料2: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 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 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 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 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 得不到。
结合教材,思考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 样的处境?
领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 小企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按劳分配 分配 强制劳动 结合上表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 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 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则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 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 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5、评价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 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丘吉尔
请思考: 如何评价和认识这一体制?
这种体制取得过巨大成就,但超越了苏联生产 力水平,二战后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的模 式,为日后苏联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埋下 了隐患。
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 缺(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得到1/8磅 面包),人民忍饥挨饿。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⑴政治军事形势 外有外国武装干涉:英、法、美、日,从东西 两面进攻苏联国土; 内有反革命叛乱:捷克军团和白军叛乱; 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 ⑵经济形势 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 缺(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得到1/8磅 面包),人民忍饥挨饿。
⑵弊端: 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严 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东剧变 的历史根源: ①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 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 的状态;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 到提高; ③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 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苏联农业 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④长期僵化的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 义的设想和实践,从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 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第一条说明了什么? 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 展的水平。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 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 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 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 一客观规律 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过高地估计了人民的思想觉悟 D.为了战胜国内外的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 埃政权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模式 1、体制确立时间: 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过程: ⑴工业化 ⑵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⑶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模式 1、体制确立时间: 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过程: 3、内容: ⑴斯大林的经济体制——高度的计划性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 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以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 ⑵斯大林的政治体制——高度的集权化 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 主与法制,个人崇拜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模式 1、体制确立时间: 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过程: ⑴工业化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 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为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斯大林认为在体制 上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轻工业和 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根本问题:生产关系的调 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特点: 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与行政 命令强行控制市场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 “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 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 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中的( ) A.余粮收集制 B.企业国有政策 C.粮食税 D.劳动义务制
材料反映当时实行了什么制度?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3、作用(评价)
1.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国 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范围上,时间上)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说 明直接过渡是错误的)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 “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五)你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①苏俄经济恢复,阶级矛盾缓和,工农联盟 得到巩固,苏维埃政权得以稳固;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 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 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这就是鲜明的对比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 致社会上生活资源消 费品馈缺;僵硬的计 划经济,导致地方企 业毫无积极性……
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 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材料3: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 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 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 “非常时期”指什么?采取“非常措施”的目 的是什么? 指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外国武装干涉,国内 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匮乏 …… 目的: ⑴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 事胜利。 ⑵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比,在 哪些方面进行了调整?①生产资料所有②流通领域 ③劳动产品的分配④劳动者的地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 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 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第聂伯河上的水力发电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
⑵弊端: 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严 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东剧变 的历史根源: 根本问题:生产关系的 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 水平。 ①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 状态;
5、评价 ⑴积极: ①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斯大林体制下,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 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②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扫除了大量文盲,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③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 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④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20年苏俄发生示威游行 针对某些水兵中 爆发的不满情绪, 列宁在深思着, 酝酿着实行新经 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时间: 1921年3月 俄共(布)“十大” 2、背景 ⑴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 恢复;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 并影响到军队——农民暴动和水兵兵变; ⑶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 生产; 3、目的 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4、内容
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请思考: 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农民 苏俄政府的粮食征购价格极低,几近于无,这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 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 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行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材料1: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 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 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 别德内依 请思考: 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 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从来就没有什麽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 发展的状况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材料二: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 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结合以上材料,分别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领域 政策 内容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 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 的价格缴售国家; 工业 工业国有化 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 中分配 分配 强制劳动 不劳动者不得食
生机勃勃的工厂
由于实行新经济 政策,耶戈列夫 斯克地方农民的 积极性迅速提高, 这是他们在踊跃 交纳粮食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 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把全国 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 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它的特征是经济高度计划性,政治高度 集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