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学生版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2(含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2(含答案)时量:90 分钟分值: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计45 分)1.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主张“兼爱”“非攻”的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统一的文字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3.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①颁布“推恩令”②设立中朝③实行察举制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负责审核政令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吏部5.北宋初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采取的措施有()①杯酒释兵权②实行更戍法③设立枢密院④将地方精兵编入禁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
这一制度()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导致地方权力过大C.削弱了相权D.提高了行政效率7.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思想领域的主要特征是()A.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B.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C.西学东渐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8.古希腊城邦中,以民主政治著称的是()A.斯巴达B.雅典C.科林斯D.底比斯9.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其核心内容是()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自然法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这一政体的特点是()A.君主专制B.君主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C.三权分立D.民主共和11.美国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其中立法权属于()A.总统B.国会C.最高法院D.联邦法院12.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其核心内容是()A.天赋人权、自由平等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三权分立13.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其特点是()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相结合C.君主立宪、议会权力至上D.君主立宪、皇帝权力至上14.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这些罪名包括反逆、反叛、降敌等罪过,也包括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可知“重罪十条”中,既有针对反逆、反叛、降敌等的惩罚,又有对不敬、不孝、不义等行为的惩罚,突出礼法结合的法制特点,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礼法结合,并未提及亲疏尊卑,排除A项;仅从律法的规定,无法得出统治策略的信息,排除B项;《大明律例集解附例》是第一部创立律例合编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凡是国王一律称为“陛下”,凡是大使一律称为“阁下”。这彰显了( )
A.自由民主的启蒙观念B.欧洲国家至上的理论
C.废除等级体制的理想D.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48年(欧洲)。根据材料“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欧洲新涌现的国家如瑞典、荷兰共和国等,也得到了法国、奥地利等老牌大国享受的礼遇。”可知,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新建立的疆域以及实力较小的国家同老牌大国一样享受礼遇,这说明在国家事务处理中,体现了主权国家平等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平等,没有描述自由民主、也没有欧洲国家至上,以及等级体制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19年中国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可知,“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注重机械化及科技在农业领域的投入,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稳定,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没有体现农民消费观念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粮食结构改变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国家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没有描述食品技术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一、单题(共65 分)1. 下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做出的贡献。
表格内容可说明()A.农作物的品种决定了文明形态B.古代美洲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C.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D.农业是古代各地政权的经济基础2. 下图为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
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A.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B.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C.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3. 19世纪末以来,随着收割机、播种机、化肥、火车、轮船和冷冻手段投入使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地的粮食和肉类源源不断进入欧洲,欧洲本地的同类产品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这说明()A.交通建设决定了工业的发展B.技术进步使国际市场竞争加剧C.世界南北发展呈现不平衡性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4.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的劳作方式是()A.农业集体劳作B.农业家庭式劳作C.手工业作坊式劳作D.农业庄园式劳作5. 工具、技术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下表所列的工具、技术及劳作方式的出现,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③②④①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D.②④③①6. 下图反映了英国近代不同时期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的变化情况。
这表明A.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B.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C.增加了英国工人的收入D.提高了英国的社会生产力7. 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C.工业革命促进社会变迁D.新阶级力量决定流行风尚8. 宋元明清各朝都通过颁布极其严酷的法律条文来禁止民间仿冒纸币。
元明两朝还将相关严刑峻法印于币面。
各朝官方都明令天下,“民间私自买卖(假币)者犯禁”,违者从承受最轻的连打带罚到惹下杀身之祸不等。
山东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山东高二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像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2.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军机处的设置B.八股取士的实施C.厂卫机构的设立D.严酷的文字狱3.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实行方国联盟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C.受宗法血缘影响D.实行分封制4.明天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贵,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
”反映出明朝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5.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之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都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C.都曾顺应了历史潮流D.都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6.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秦朝B.宋朝C.明朝D.清朝7.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的是()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④清朝的军机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②③④8.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B.剥夺王侯爵位C.“推恩令”D.“附益之法”9.史学家张荫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到:“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皇帝制度D.分封制10.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2023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考试完整版(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
选择题(题文)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是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 甲——儒、乙——法、丙——墨、丁——儒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是一种天道和效法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乙强调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约浪费,属于墨家思想;丁强调整齐统一,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
选择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
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C项。
“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说法错误。
【要点解密】汉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的形成1.形成过程(1)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二下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中高二下历史月考试卷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考试总分:26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50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250分)1. 春秋时期,一些士、鄙人、工商业者进入上层政治舞台,如齐桓公任用鄙人和商人出身的管仲、鲍叔牙;晋文公任用“士”出身的狐偃、赵衰等人;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等。
这种人才选拔方式的出现A.有利于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B.标志着军功爵制度的确立C.宣告了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D.削弱了周王天下共主地位2. 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表),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强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明太祖等强势君主统治,加强君主个人专权。
弱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以丞相或摄政之类的重臣为代表的中枢行政系统地位上升。
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司马懿和清初顺治帝时期的多尔衮等人从行政上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
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群臣谏议,“政通人和”。
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等,君主集权与行政中枢权力集中较为和谐,同步运行,A.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B.凸显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C.体现出古代国家本质特征与基本政治取向D.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3. 秦始皇二十八年琅玡台刻石中,具有“列侯”“伦侯”等爵位的王离、赵亥等,置于“丞相”隗状、王绾等前面。
这说明秦代()A.诸侯割据依然残存B.官员选拔程序严格C.武人政治特点鲜明D.中央官制初具规模4. 明清时期,澳门在东西方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甘肃省平凉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中国文化史》提到,“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乃至完全覆亡……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具有()A.多元性与一体性B.先进性与丰富性C.地域性与独特性D.连续性与稳定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本质题。
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世界古代史(中国)。
据材料“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盛极一时,又戛然中绝……唯有中国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发展中,各代均有斐然成就”,可以看出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化中间出现了断层,但是中华文化确是连续发展,并没有断层,且各代都有比较大的成就,突出说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不是多元性与一体性,不是先进性与丰富性,也不是地域性与独特性,排除ABC项。
故选D项。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
”其主旨是()A.继承传统,抵制西方文化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立足现实,坚持文化自信D.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目的题。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当代中国。
根据材料可知,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照搬,也不接受别国的说教,可以看出,总书记强调的是立足现实,坚持文化自信,C项正确;抵制西方文化与材料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讨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没有提及外交,排除D项。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1(含答案)
高二第一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1(含答案)时量:90 分钟分值: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 分,共计45 分)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演变。
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2.西汉初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分封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3.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正式形成于()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4.唐朝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
以下属于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节度使制度D.均田制5.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①杯酒释兵权②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③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④设立通判监督地方长官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郡县制的继承与发展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C.是中国省制的开端D.以上说法都正确7.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有()①明朝废除丞相制度②设立内阁③清朝设立军机处④实行八股取士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古希腊民主政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是在()A.梭伦改革时期B.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C.伯利克里执政时期D.亚历山大统治时期9.罗马法是古罗马留给后人的重要遗产。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A.《十二铜表法》的颁布B.公民法的形成C.万民法的出现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10.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A.《权利法案》的颁布B.光荣革命的爆发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D.1832 年议会改革11.美国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以下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对国会负责B.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可以弹劾总统C.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违宪D.三权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12.法国1875 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高中二年级月考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墨子崇天志、主明鬼;而老子则彻底抛弃了在鬼神问题上孔子的谨小慎微和墨子的勉力维续,罕言鬼神。
此材料主要说明( )A.墨家思想迷信色彩浓厚 B.儒家思想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C.儒道墨三家思想完全冲突 D.先秦诸子具有理性精神2.先秦有思想家主张:“礼起子何也?曰:人生雨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敏制礼义以分之……,是礼之所起也。
”下列选项中属于该思想家主张的是()A.顺应自然,无为而治B.人性本善,施行仁政C.施政用“仁义”和“王道”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3.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后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
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4.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B.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D.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5.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6.朱熹曾指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
海南省文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可知,史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最古老的史诗,其内容探讨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古代欧洲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天神决定要降灾于人,而非古代世界洪灾频发,排除A项;《吉尔伽美什》探讨了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非生死无常的生命观,排除B项;史诗《吉尔伽美什》描述的信息,是通过修造方舟躲避水灾,不是兴修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C项。
7.隋朝前期,已有中国数学家将二次内插法运用到天文数据计算当中;近乎同时,古印度《历算书》也出现了使用二次内插法计算函数的事例,但直到19世纪,才有中国人通过《历算书》的英译本对其有所了解。这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 )
A.多元性与统一性B.多源性与融合性
C.独立性与相似性D.共时性与扩展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答案】A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3世纪以来的欧洲。根据材料“《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及所学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商业与手工业的中心,市民多为商人及手工业者。欧洲中世纪中期最富特征性的现象是行会组织,它是由同一手工业或商业的从业人员组成的。以由此可见,神迹剧的演出内容符合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此时欧洲的资产阶级并未产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神迹剧与维护基督教会封建统治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年前(世界)。材料中的信息是大降温使哈拉巴文明衰亡,沉重打击了古埃及文明,故材料解释了气候变化对文明的重要影响,气候与上古时期世界文明变迁的关系,B项正确;农耕与游牧文明冲突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气候变化是外在推动因素,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气候问题。与“地理位置与文明兴衰的关系”的角度不符,排除C项;“证明了不同文明发展趋势的一致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6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C.法家学派——韩非子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3.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4.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 儒道墨法B. 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儒家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6.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与“大一统”局面出现之间的关系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C.为政治上的统一赋予神权色彩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7.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宏志班高二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
宏志班高二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史载,周武王开国之初就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
后武庚发动叛乱,周公用三年时间平息了叛乱,并将一部分殷商贵族迁到了洛邑,但殷商贵族大多不事生产,周公只好安排他们坐贾行商。
周公旨在( )A. 鼓励商业经济发展B.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C. 保护殷商遗民安全D. 促进民族间的交流2.明朝中后期,玉米、甘薯由于抗逆性强,在闽粤沿海和山区的种植面积猛增,出现了开发土地盛况。
虽然解决了口粮问题,但森林植被面积日益缩减,埋下了不少隐患。
当玉米甘薯传入江浙地区后,也出现了毁林垦殖之风。
这一现象()A. 表明物种的传播具有两面性B. 说明高产作物解决人地矛盾C. 反映外来物种破坏生态环境D. 体现农业商品化进一步提高3.文天祥在《言志》中写道:“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这体现了文天祥()A.对社会治理的要求B.具有强烈家国情怀C.对科举人才的重视D.对社会变革的期盼4.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
据此可知,儒学()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5.如图为刘炜主编的《中华文明传真》中阐述佛教与儒家对应观念的示意图。
据此可知()A.佛教积极融合本土文化B.儒学汲取佛学自我革新C.三教交融互补趋势明显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6.在古埃及,很多神是幻想出的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合体。
两河流域的神多以纯粹的人类形象出现,但也没有完全与动物脱离,一些画像中神的身旁都会出现动物,动物也标志着神对应的特征和能力。
由此可知()A.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地域特色B.西亚文化借鉴了古埃及文化C.神话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D.认知动物水平体现文明程度7.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托克旗高级中学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姓名:班级: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
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该思想家的流派是()A.儒家 B.墨家 C.法家D.道家2.《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
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
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
”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A.《论语》B.《道德经》C.《春秋繁露》D.《四书章句集注》3.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4、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建立的。
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必须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
这说明( )A. 荀子在继承儒家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C. 战国时期出现不同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5.“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据此可知()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6.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 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7.东汉初期,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
材料表明( )A.光武帝企图强化皇权 B.皇帝重视统治的合法性C.君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D.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8.一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时写道:“……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这一“开启”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C.宋代D.明清9.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C.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10.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侧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侧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意在借此阐发()A.理生万物的宇宙观 B.发明本心的方法论C.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 D.格物致知的修养方法11.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
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 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12.儒家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和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它却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主要是因为儒家()A.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B.以礼与仁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C.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D.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的信徒1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
”这一国家是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俄国14.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D.迎合当时“制洋器”的需要15.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举:选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
”到1898 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几乎持清一色的敌对态度。
以上材料说明了()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京官们在 1898 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16.1912年5月7日梁启超发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指出:“今虽新政治之始建,忙乎未有端倪也。
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拨去。
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
这表明梁启超当时()A.全面肯定维新变法纲领 B.力主实行君主立宪制C.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D.接受共和体制的现实17.“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该思想属于()A.顽固派B.洋务派 C.维新派D.革命派18.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 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
”文中的“他们”还()A.掀起二次革命B.倡导“实业救国”C.倡导民主科学D.主张“尊孔复古”19.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A.反对君主制度 B.介绍研究西学 C.宣传民主政治D.传播社会主义20.1906年章炳麟说:“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
”1913年他却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21.陈独秀曾写道:“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材料中的“义旗”指的是()A.《狂人日记》B.《庶民的胜利》C.《文学改良刍议》D.《文学革命论》22. 一些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引发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的新高潮;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进一步远离了传统农业社会,成为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新起点。
以下观点所述的历史事件也可采用这两种史观进行评价的是()A.烟枪抽醒“天国”之梦B.中体西用捍祖宗之业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D.德赛两先生大显神威23.“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个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
“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24.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A.实行三民主义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25.如果让你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你会选用下列哪一诗句加以印证()A.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B.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C.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26.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其主张的意图是()A.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B.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 防止产生私人垄断资本27.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
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
”这反映孙中山()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28.1927年8月,毛泽东在《湖南暴动大纲》中提出:“要在湖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定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由此可知,毛泽东()A.已预知了秋收起义的失败B.最早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主张C.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D.已经萌发“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9.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其主要依据在于毛泽东()A.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 B.领导并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C.撰写了《论十大关系》等著作 D.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30.1991年3月2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
文章论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出:有些同志总是习惯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认为在市场调节背后必然隐藏着资本主义的幽灵。
这一评论发表的背景是()A.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 B.受苏东剧变影响国内改革停滞不前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必做题)满分40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31.(10分)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代访录·原君》材料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
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材料三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