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 选修5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案新人教版选修5第一节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课标解读1.引导学生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2.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3.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树立因地、因时的减灾区域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建设国家的热情。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及每个灾害带的地域分布和每个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中新网3月7日电据民政部网站消息,2012年2月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中国1 517.3万人次受灾,7人死亡(含失踪),0.9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1217.1千公顷;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0.3万间,一般损坏房屋3.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5.5亿元。
据悉,2月份中国自然灾害以干旱为主,低温冷冻、雪灾、地震、风雹、沙尘暴、滑坡、山体崩塌和森林火灾也均有发生,灾情较近年同期明显偏轻。
由材料可以看出我国自然灾害多种多样且频繁发生,引入新课。
●教学流程设计错误!⇒错误!⇒错误!⇓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明确中国在世界自然灾害带中的位置。
2.理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的原因,掌握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
3.理解我国成灾人口多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掌握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4.掌握我国6个灾害带地域分布及主要自然灾1.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重点)害种类。
2.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及原因。
(重难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加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2.灾害类型多样: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灾情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 速上升 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 上升的原因? 科技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 提高、人们防震意识的加强,因地震死亡的人口下降。中国经 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 呈上升趋势。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 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 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 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却是东重西轻。虽然 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 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 口、城市密度大,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课堂小结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2.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 1.与人口密度有关,百万人口大城市 2.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1.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灾区下列灾害的发 生与这次地震无关的是( C) A.山体滑坡 B.唐家山堰塞湖 C.暴雨 D.泥石流 2.为了将营救出的重伤员及时运送到成都等大城市救 治,应选择的最佳交通工具是( D) A.火车 B.汽车 C.轮船 D.直升机 3.要为评估灾情、抗震救灾、防控次生灾害等提供及 时、可靠的决策信息(影像资料),优先选用的现 代技术手段是( C) A.数字地球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全球定位系统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图)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 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
中国的地质灾害

3、灾害造成的损失
①造成经济损失 ②危害交通干线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
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
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
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 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
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 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然灾害出现几 率大的地区 分析孕灾环境特点
中国西南地区灾害成因分析
课标
地震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 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从灾害强度、受灾体易损
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防 灾减灾识等方面分析
通过比较同一次地震,归纳随距 离震源远近不同造成的不同 程度危害(死亡人数、财产 损失等在程度上的差异)。
教学目标
•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 2.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 3.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 和特点。
(2)地震灾情隐患严重
我国地震震源浅,烈度较高。除浙江、贵 州两省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 的袭击。中国地震烈度区划表明,地震烈 度Ⅷ级及以上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 /2;位于这个烈度区域内的城市占全国城 市总数的46%,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 城市占70%;从受地震威胁的人口来看, 在广阔的高烈度区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 可见地震灾情隐患的严重程度。
5、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我国哪个 地区是地 质灾害的 多发区?
地质灾害 多发的原 因有哪些?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高中地理中国的地质灾害教案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 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 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板书: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中国的地质灾害习题

九台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地理选修5导学案14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习题撰写:孙繁杰校对:李花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一、单项选择1.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2.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A.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B.类型齐全的特点C.爆发频繁的特点D.规模巨大的特点 3.下列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震烈度与震级有关.此次地震震级大,烈度一定也大,所以破坏性大B.这些地区的房屋结构不结实,是造成损失大的主要原因C.地震烈度与震源深度有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太浅,加之引起巨大的海啸,造成的破坏大D.夜里发生地震,所以破坏大4.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
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和秦岭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5.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火山喷发时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A 哥伦比亚的火山B 印度尼西亚的火山C.台湾的火山D.日本的火山6.中国很少发生滑坡的省区是() A.云南B.四川C.贵州D.山东7.下面为2011年9月我国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 A.火山和泥石流B.地震和滑坡 C.滑坡和泥石流D.地震和火山(2)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C.地质构造活跃,地形破碎D.河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8.泥石流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一节中国的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①环太平洋地震带②喜马拉雅地震带③华北地震带④东南沿海地震带⑤南北地震带⑥西北地震带⑦青藏高原地震带⑧滇西地震带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①分布范围广------里氏6级以上地震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破坏严重3.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及成因: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
地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1.概念: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
2.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4. 产生的条件:地形: 崎岖的山区,沟谷上游有坡度较大的汇水面积;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大的地区;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为松散土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水流条件:暴雨强度大,或在高山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水的活动;植被条件:稀疏;人为因素:山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三、滑坡的分布与危害概念: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分布: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及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4.发生的条件地下水丰富和坡面有积水的地方,特别是连续性降雨后,有大量雨水下渗时,滑坡容易发生;地面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水浸湿后发生软化;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面、节理面及岩层面是天然的软弱面,尤其在断层面或岩层内夹有粘土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崩落;风化作用、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人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行蓄水灌溉,坡面植被的破坏,都能诱发滑坡的发生。
6.2地质灾害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

2.泥石流 “泥”、“石”和“流”分别指的是什么?
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条件:①地势陡峻
②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的大量水流
滑坡和泥石流异同点
共同点
形成的地形部位 不同点
触发因散的岩体或土体
滑坡——山地斜坡上 泥石流——山区沟谷中
2010年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现场
➢ 滑坡和泥石流是如何发生的呢?二者有什么异同呢? ➢ 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1.滑坡 “滑”和“坡”分别指的是什么?
概念:山体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形成条件:①岩体比较破碎
②地势起伏较大 ③植被覆盖差的山区 诱发因素:降水、河流冲刷、融雪、地震、工程建设等
➢ 什么是地震? ➢ 为什么甘肃积石山会发生地震? ➢ 地震会带来哪些危害?
1.定义及成因
• 定义:地面震动的现象所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 成因:岩层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极限时,便会
突然断裂或错位,使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 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的发生机制
地应力
引起
岩石倾斜地应力 或弯曲 超限
➢ 根据震源和震中的关系说明甘肃等高积线石地山形图地、震数会字地什形图 么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积石山地震的震源深度比较浅,震中距离人口 相对稠密的地区较近。
➢ 描述等震线和震中之间的空间关系。 通常,距离震中近,破坏大,等震线上的烈度值 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小,等震线上的烈度值低。
3.衡量指标
震 级 : 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它是用“级” 来表示的,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一 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 震 烈 度 : 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中国的地质灾害(自用)

105
华北区、台湾地区: 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的交界带,地 壳活动强烈
西南地区: 处在印度洋 板块和亚欧 板块交界地 带,地壳活 动活跃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①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 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②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 员的伤亡减少。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教学目标
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地震、滑坡、
泥石流的地理分布。 2.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地震灾情 和特点。 3.从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生成关联上, 理解西南区地质灾害链发性和灾情严重的 原因。
一、地震 地质 灾害 多发原因 特点 分布 灾情 东重西轻
地震
5、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震中距: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影响烈度的因素: 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 2.震发的时间: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地质构造、地面建筑、 +经济发展水平(人和资产密度) 人为因素: +防震抗震意识
1.人口密度:百万人口大城市人口稠密 2. 抗震强度:房屋抗震系数小 3.防震意识:人的防震意识弱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自然原因: 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物质:岩体比较破碎(松散物质丰富); 植被:破坏严重,覆盖率低; 气候: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 人为原因: ①植被破坏严重; ②工程建设频繁
地形:地貌 四、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类型多变, 地质:地质构 地势起伏大 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西南地区的 造复杂,构造 ,大斜坡多 地质灾害是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 运动强烈,多 ,易发生滑 结果。 地震,诱发滑 坡; 坡和泥石流
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活动特征

浅谈中国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活动特征摘要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类型多,每年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城乡建设和人民生存环境的重大问题。
本文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活动特征三个方面,简要的叙述一下我国的地质灾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空间分布活动特征一、概述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个类型。
自然灾害是由大气灾害、生物灾害和地质灾害(可能还应有天体灾害)三大类型相互有机结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这个复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分布广、类型多,频度高,强度大。
每年都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已成为影响我国城乡建设和人民生存环境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灾害类型,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巨大,每年约100~150亿元。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一)自然地质灾害。
1.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按成因可分两类:一是构造地震,与近代活动性断裂构造关系密切。
二是工程开发造成的诱发性地震。
构造地震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地震级别高。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上1556年曾发生过最大的陕西华县8 级地震,是一次中外史上罕见的毁灭性大地震,死亡人员有姓名的达83万。
自1949年10月到1990年底,据统计共发生8级以上地震3次,7~719级50次,6~619级303次,5~519级1521次,因地震造成人员伤亡28万,受伤7615万,其中唐山地震死亡达24 万多人,从1998年起中国进入第5个地震高潮活动期。
由于地震有很大隐蔽性和突发性特征,故易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极大损失。
其中唐山1976年发生为7.8 级地震,是一次损失惨重的破坏性大地震,台湾“9.21”大地震618级,延续时间长,损失巨大,引起地震界高度重视。
2.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一种壮观的自然景象。
【优化方案】2012高中地理 第2章第2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学习目标定位 了解: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 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 了解:1.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 2.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 掌握: 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掌握:1.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2.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应用: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应用:1.地质灾害多发区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我国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喜马 【答案】 (1)我国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 喜马 答案】 我国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 拉雅地震带上, 拉雅地震带上,属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 碰撞边界,地质活动强烈且频繁。 碰撞边界,地质活动强烈且频繁。 (2)仲巴地区海拔高、人口稀少。 仲巴地区海拔高、 仲巴地区海拔高 人口稀少。 (3)引发了岩崩、滑坡、岩石断裂等地质灾害。 引发了岩崩、 引发了岩崩 滑坡、岩石断裂等地质灾害。 (4)形成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产生 形成的原因是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产生 的土体(或岩体 堵塞了河道,致使河水滞留, 或岩体)堵塞了河道 的土体 或岩体 堵塞了河道,致使河水滞留,水 位提高,形成湖泊。 位提高,形成湖泊。堰塞湖的危害是河道水位 上升,淹没土地、房屋, 上升,淹没土地、房屋,更有可能造成决堤而 引发洪水,危害下游。 引发洪水,危害下游。
核心要点突破
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 .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殊,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特殊,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 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交界处,构造断裂活动强烈,多地震发生。 板块交界处,构造断裂活动强烈,多地震发生。 拓展延伸】 从地震灾害的分布来看, 【拓展延伸】 从地震灾害的分布来看,我国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 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 带的交接地带,地震活动频繁。 带的交接地带,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第二章中国地质环境背景与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2.1 中国地质环境背景概述一、地球的演化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经历了约46亿年,根据地壳运动的特征、岩层结构、生物演变可以将其发展演化过程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不同阶段,其中太古代与元古代合称为前古生代,又称隐生宙,而古生代、中生代与新生代合称为显生宙。
1、前古生代,又叫前寒武纪,约距今40~5.43亿年前古生代是指自地壳形成至古生代开始的一段地质时期,延续约34亿年,是地球地质历史上第一个阶段,约占地质历史85%的时间,大致以25亿年前为界,分为太古代与元古代两个阶段。
太古代时(40~25亿年),地壳处于早期阶段,地壳薄弱,为脆弱的玄武岩圈,地壳运动极频繁,火山活动也极强烈。
当时全球几乎都是浅海洋,有分散的孤立的岛屿式小陆块。
后经过多次的强烈构造运动,至太古代末,形成了最初的较稳定的基底地块(称之为陆核),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阶段的结束。
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几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孕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主要表现在:①缺氧的气圈及水体;②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③岩石变质很深;④海洋占绝对优势;⑤陆核形成;⑥原始生命萌芽。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
元古代时(25~5.43亿年),由于陆核的出现和扩大,地壳稳定性得到加强。
到早元古代末,地球上发生一次较广泛而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称吕梁运动),一些洋壳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喷溢和岩层的变质作用,使陆核加大,形成一些较大而稳定的古陆。
以后又围绕这些古陆不断焊接增长,至晚元古宙时,逐渐形成了大型的稳定古陆。
元古宙的地史具有下述特征:①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②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地震灾害

包括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 偏帮、鼓底、高温、突水、瓦斯 爆炸 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 东等省则是矿山采空塌陷的严重 发育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 20个省、区内,共发生矿山采空 塌陷180处以上,塌陷坑1595个, 塌陷面积达1000多km2.
瓦斯爆炸
5.城市地质灾害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土地盐碱化
12.水源枯竭灾害
包括河水漏失、泉水干枯、地下含水层疏干
(地下水位超常下降)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 (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 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 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 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 灾害的发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 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 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
地震
火山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 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 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 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 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 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 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 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 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 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的地质灾 害有 12类48种,它们是:
1。地壳灾害活动
• 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 • 1949年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近35万人,
伤残近130万人。其中1976年的唐山地震, 造成了242769人死亡,16.4万人伤残,唐 山市变成一片废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统计)共遇难 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2.2中国的地质灾害

2.我国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
区域 青藏高原 东南部山地 川滇山地 黄土高原 华北和东 北山地 成因类型 冰川泥石流 降雨泥石流 暴雨激发的 黄土泥流 暴雨引发 泥石流 特点 规模巨大,爆发频繁而猛烈 爆发较频繁,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爆发频率、规模和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爆发频率较低,但规模较大且来势迅猛
课前预习导学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1)结合材料及图,分析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 提示:我国地震的分布以 105° E 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地震少, 西部地震多。 (2)我国地震多发区有哪些? 提示:我国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震多发区。 (3)为何新疆多地震? 提示:新疆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断裂发育,构造运动强烈, 所以多地震。 (4)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地震灾害西多东少,但是我国东部人口、 建筑物以及 城市等密集,而西部人口稀少,所以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课前预习导学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2.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特点、分布及区域特征 :
自 然 原 因 人 为 原 因 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 巨大的国家之一 分布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 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较大,青藏高原以 东的第二级阶梯,尤其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 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人们对山区开发程度不断加大 我国是多山之国,山区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 60%,山高沟深、地势陡 峻,地质构造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受到重力 或水力的作用,很容易形成泥石流或滑坡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25页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及成灾特点第一节中国主要地质灾害概况一、地震(一)中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球范围内,20世纪地震灾害尤其严重。
伴随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均超过以往任一世纪,达历史最高水平。
据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报告,20世纪全世界地震死亡人数170万左右,经济损失难以计数。
一次损失100亿美元以上的地震屡屡发生,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兵库县南部的阪神大地震,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创历史地震损失的最高记录。
中国受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控制,地震活动频繁而又强烈,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本世纪以来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多次;其中米s≥7级的地震98次,约占世界的1/10;8级以上地震9次;全球米s≥8.5级的特大地震5次,其中2次发生在中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和1950年西藏察隅-墨脱8.6级地震。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震震源浅,房屋和工程建筑抗震性能差,所以震灾十分严重。
本世纪中国地震死亡人数达61万多人,约占世界地震死亡总人数36%,居世界首位。
以下死亡人数较多的国家依次为日本(15.5万人)、意大利(14.5万人)、伊朗(14万人)、土耳其(近10万人)。
一次死亡10万人以上的毁灭性地震,本世纪共发生3次,其中有2次发生在中国,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另一次发生在日本(1923年9月1日,日本8.2级关东大地震,死亡14.3万人)。
发生在中国的这两次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人类地震灾害史上屈指可数,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在国内外引起极大震动。
公元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是中国和世界近代最大的地震,共造成23.4万人死亡。
震灾最重地区在海原、固原和靖远、隆德、静宁、通谓地区,震动波及面积约170万平方千米。
据《农商公报》1921年第七卷第86期等史料,死亡超过一万人的县有:海原县(死37030人)、固原县(死40176人)、靖远县(死31933人)、隆德县(死28370人)、通渭县(死18108人)、会宁县(死13962人)、静宁县(死12447人)。
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 第二节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一、地震灾害1.概念(1)地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相关概念①震源②震源深度③震级④震中⑤震中距⑥烈度⑦等震线2.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
3.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判断1.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 )2.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 × )3.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 √ )探究点一地震灾害材料一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
材料二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
2021_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中国的自然灾害2.2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新人教版选修5

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没 有先兆信息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 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 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 根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 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 发生滑坡。 答案 (1)C (2)B
分布
分布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山 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 一带滑坡发育密度较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 阶梯,尤其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 的重灾区
.我国不同地区的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
冰川 石流
规模巨大,爆发 频繁而猛烈
中国 泥石 流灾 害区 域特
征
川滇山地 黄土高原
2.我国地震西 多 东 少 ,主要有青藏、 新疆 、 华 北 、 台湾 四个多发区。根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 东重西轻 ,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 华北地区及 台湾 的 地 震 灾 情 最 为 严 重 。 原 因 是 东 部 人口 、建筑物及城市等密集,西部人烟稀少。
4.我国地震震源 浅 、烈度高,生活在高烈度区的人口接近 9 亿。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我国地震分布有何规律性?
2.我国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东西部地区有何差 异?
【例证1】 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主要原因是 ( )。 A.地震分布是东多西少 B.东部震级高,西部震级低 C.东部的建筑物抗震能力差 D.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
中国的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一、中国地质灾害基本概况1.地震灾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2)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3)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2.滑坡、泥石流灾害(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影响。
(2)时间分布特点。
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二、难点突破西南地区是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中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1.造成滑坡的主要原因:2.①组成山体的岩石是一些古老的岩系(如千牧岩、片麻岩等),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破碎严重,容易发生滑坡。
②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山坡方向一致,往往会出现顺岩层滑坡的现象。
③地下水和地表水浸湿坡面物质,使其软化,降低了黏聚力,所以在大雨后和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容易发生滑坡。
此外,风化作用、人为因素和地震等也会促使滑坡发生。
2.形成泥石流的主要条件:①在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烈度大的地区,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上有松散的土层和风化物质覆盖,为形成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
②有陡峻的地形,沟谷上游有一定的汇水面积,下游窄小,沟床纵剖面坡度较陡直。
③在中、上游地区有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成给充沛的水源。
此外,强烈的地震、植被的严重破坏等,都可以引起泥石流的爆发。
中国的水文灾害一、中国水文灾害概况1.洪水灾害(1)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2)暴雨洪水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3)我国洪涝灾害的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中国的地质灾害【学习⽬标】1.了解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2.理解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成因和危害。
3.掌握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和灾情。
【⾃主学习】⼀、地震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2.我国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原因:总结唐⼭地震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
(⾃然、⼈⽂)唐⼭灾情严重,有其⾃然因素和⼈为因素:⾃然因素主要有:①地震的强度⼤;②与震中距有关,唐⼭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③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的机会少。
⼈为因素主要有:④与⼈⼝密度有关,唐⼭是百万以上⼈⼝的⼤城市;⑤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⑥与⼈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3.我国地震造成的⼈⼝死亡数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①地震预测,建筑物搞震性加强,民众的防震意识加强;②经济飞速发展,单位⾯积上的资产密度加⼤,灾害损失上升。
4.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程性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健全减灾⼯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加强国际合作等。
⼯程性措施:①提⾼建筑物的抗震性能;②实施岩⼟体改造加固⼯程,防⽌诱发次⽣灾害。
⼆、滑坡、泥⽯流1.我国滑坡、泥⽯流灾害的成因:(教材P33)2.我国滑坡、泥⽯流分布特点(时间和空间)。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1.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然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不稳定),地震多发区(地壳运动强烈)(⼭体中断层发育);②地形:地势起伏⼤(崎岖);③岩性:破碎,有不稳定的⼟体,风化碎屑物多,⼟质松散;④降⽔:降⽔多且集中,多暴⾬(降⽔强度⼤);⑤植被:覆盖率低。
⼈为原因:①破坏植被(毁林开荒、过度樵采、开矿等);②⼯程建设开挖陡坡,破坏⼭体的稳定性。
2.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程性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健全减灾⼯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制定应急撤离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 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 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 高的地区,天气分别可能是 ( B ) A.沙尘暴、寒潮 B.暴雨、高温 C.干旱、台风 D Nhomakorabea暴雨、低温
5.【热点材料】 材料一:2008年7月5日上午9时15分左右,山 西省柳林县成家庄镇石家峁村石家峁沟道内西侧 山坡发生黄土自然滑坡地质灾害,坡底5间平房被 推倒,造成6人被掩埋。 材料二:图1是柳林县附近黄土高原地貌景观。
图1
材料二:图2是黄土高原某地苹果丰收景象。
图1
(1)山西省柳林县黄土自然滑坡多发生在( C ) A.1、2月份 B.4、5月份 C.7、8月份 D.11、12月份 (2).下列因素对滑坡的活动强度影响最小的是 ( D) A.地形 B.岩性 C.降水 D.气温 (3).甲图显示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特征是
高考链接
材料一 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46, 日本本州岛东北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9.0级超 强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此次地震使日本 主要工业部门都受到严重影响,并波及世界 经济市场。福岛第一核电站、第二核电站等 核电站也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发生了核泄漏 事件。
材料二
日本超强地震位置示意图。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 主要分布在____ (多选)(填入字母代号)。原因是什么? BCE A.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
原因: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处于东 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相互作用地区,降水较多;黄土、 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区;人类活动广泛且
1.此次超强地震的危害巨大,
其主要原因是( D ) A.地震震级高、震源深、破坏力大
B.未能及时、准确发布地震预报和
警报
C.主震过后,余震频繁且等级较高
D.受原发性主灾及其诱发的次生灾
害共同影响
2.从地理角度看,影响核泄漏物质扩散 的主要因素有( A )
A.风、地表径流、洋流 B.风、气温、太阳辐射 C.气温、地表径流、植被覆盖率 D.植被覆盖率、洋流、大气能见度
沟壑纵横(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其成因是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
(4).黄土高原滑坡灾害会加剧当地环境问题。防 御黄土高原滑坡等地质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有效 措施?
水土流失 防御措施: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科学研究,建 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植树种草;建设护坡、 固坡等工程;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 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105°E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 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 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 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 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 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 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 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 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范围广、 频度高、 青藏、 新疆、 强度大、 华北和 台湾四 震源浅、 个多发 地区 烈度大
东重西轻, 南北地震 带、华北 地区及台 湾地区的 地震灾情 最严重
比较唐山和台湾南投地震灾情的区别? 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 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吗?总结唐山地震 灾情严重的影响因素。
唐山 震级 死亡人口 受伤人口 经济损失 7.8 24.2万人 16.7万人 54亿元 南投 7.6 2329人 8722人 92亿美元
思考: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泥
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
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
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 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
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 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当地时间2010年2月23日印尼山体滑坡已致7人 死亡60余人失踪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2、时间分布特点 3、空间分布特点 4、灾害的严重后果
泥石流灾害区域特征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华北和东北山地 黄土高原
暴雨引发泥石流
冰川泥石流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 川滇山地
地理新课标选修(5)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一、地震灾害
1.中国地震多发原因 2.特点 3.分布 4.灾情
地质 灾害
多发原因
特点
分布
灾情
地震
我国位于 亚欧板块 和太平洋 板块交界 地带,又 处于亚欧 板块和印 度洋板块 挤压碰撞 带的边界
地貌条件,这是滑坡发展的内在因素;二是内外营力
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这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图。
材料三
下表是对重庆地区已发生的577个滑坡的统计分析。
暴 雨的关系最为密切。 (1)根据材料三,滑坡与_________
试分析滑坡与降水时空分布的关系。
滑坡一般发生在雨季,滑坡常发区一般为(全年、 季节性)降水丰富的地区。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 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 中位于市区 2. 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
1.与人口密度有关,百万人口大城市
2. 房屋抗震系数小 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 速上升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 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 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 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图,完成3、4题。
3.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 理的是 ( D)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较差大,岩石破碎 4.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 可能诱发( B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高考链接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滑坡产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以重力
为主要的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发 生发展的斜坡变形运动,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并
且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发生频繁,危害严
重等特点。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为:一是地质条件和
课堂小结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多断层发育。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2)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 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导致人口分布
集中,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和对自然环境的
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断
提高。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
降雨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灾害成因:山地面积光、山高谷深、地 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疏松、受重力和水力 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水 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 节性规律。 2、时间分布特点: 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但一般在雨季 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6.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
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
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 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山坡,破坏 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 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 黄土滑坡。
程度大,植被破坏严重,这些都为滑坡和泥石流提
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
治州舟曲县出现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
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沿河房屋被 冲毁,造成特大泥石流灾害。读图回答
问题。
(1)试分析甘肃舟曲泥石流灾 害多发的原因。
自然原因:舟曲的自然地理特征, 如荒山荒坡,地表植被稀少,石头多,坡陡,土薄;暴雨集中;
3、空间分布特点:山区多发
4.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农田和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危害铁路、公路和水利水电工程等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思考:四川省、 重庆市滑坡和泥 石流灾害频繁的 原因 。 (1)大巴山的南坡,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500—1 000米左右, 是面积广大的大斜坡。 (2)岷江和大渡河的 上游区又是地势急剧下降的地区,地质结构复杂, 地表结构不稳。 (3)受西南降水系统的影响,雨量丰沛,而且 盆地边缘植被破坏严重。